西湖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79
颗粒名称: 西湖乡概况
分类号: K925.6
页数: 2
页码: 237-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蛟潭区西湖乡的概况,地貌特征、农业、交通建设、历史文物。
关键词: 蛟潭区 西湖乡 景德镇市

内容

西湖乡政府驻地古称太湖,建国后太湖村与西湾乡合成一乡,各取一字,太湖遂改名西湖。乡境位于蛟潭区北部,相距44公里,距市区78公里。东北毗连安徽省祁门县,西北紧靠安徽省东至县,东南与勒功乡、南与经公桥乡接壤。
  辖地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梓舟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建国初期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成西湖、桃墅、茶源、磻溪、柘坪5个乡。1956年由初级社组成茶宝、牛石、磻溪等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西湖公社。1960年改为西湖垦殖场,1961年复称西湖公社。1966年易名为红湖公社,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1984年称今名。
  辖区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40亩,茶园面积15520亩,水产养殖面积180亩。辖11个村民委员会,81个村民小组,108个自然村。共1895户,8680人(其中非农业220人)。均为汉族。
  辖境山峦蜿蜒,流水潺潺,村村有山,终年一片翠绿。整个地势西北、东北高,南部较低。鸡冠石主峰最高点海拔1086.3米,属蛟潭区第一高山。此外,诸如茶宝山、杨树尖、大狼尖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最低田坑岗也在海拔309米。境内小溪甚多,最大的杨村河流入经公桥乡境。旧时,利用这些小河筑坝集水流放木排和窑柴(松柴)。
  西湖以农业为主,盛产茶叶、木材、毛竹。茶、林占着重要地位,尤其是茶叶历史悠久。清朝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太湖、西湾、桃墅、磻溪等地茶园有万亩之多,茶号(收购加工)数十。抗日战争期间,茶叶销路堵塞,茶园荒芜。建国后,茶叶产销逐渐恢复,西湖乡兴建了茶叶精制厂,实现了茶叶机械加工一条龙,年产茶叶2800担,相当于1949年的两倍多。林业生产有松、杉、毛竹、油茶、阔叶树等,森林覆盖率达70%,活立木蓄积量511490立方米,每年为国家提供木材3500立方米。该乡辖地原是陶瓷生产燃料——松柴的重要基地之一,五十年代以前每年供应窑柴数以百万担计。粮食生产,充分利用高山溪流,兴建了2座拦河坝电站,装机容量196瓩,小型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224瓩。还兴建了大中型拦河坝23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塘48座,总蓄水量170万立方米,早涝保收面积3720亩。粮食总产量6141万斤,比解放前增长两倍。工副业生产,乡投资40万元办起了野生植物食品加工厂,广泛收集山地盛产的猕猴桃,同时建立了300亩生产猕猴桃基地。此外,还有松脂化工厂,纺织器材厂等。乡办的食用菌种技术推广站,为山区发展香菇、木耳生产提供了优良品种和技术指导。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5万元,其中农林业160万元,工副业125万元。
  交通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也随着经济建设而发展。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为改变山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文化落后的状况,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乡境内除了有景德镇市至安徽省东至县和祁门县的公路穿过而外,还新修了通桃墅、茶宝、合源、磻溪、西溪等乡村简易公路,全乡有七个村委会范围内通了汽车。全乡有汽车3辆,拖拉机16台。解放前,只有桃墅1所完小,加上几所国民小学,学生不到300人。现在,有中学1所,小学34所,中小学生1750人。乡有卫生院,多数村委会有卫生室,有专业医务人员30人。农村文娱活动有电影放映队5个,业余剧团7个,还新建了1座文化宫。
  乡境是浮梁、祁门、东至三县交界之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经常在茶宝山、合源一带打游击,开展革命活动。人民群众积极为游击队送油、送粮、做军鞋、当向导,支援解放战争。
  境内历史文物甚多。元、明两代均在桃墅(桃墅是原浮梁北乡第一大集镇)设巡检司。“苦菜公”汪月宠宅,为三层楼结构,天井呈回字型,是少见的明代住宅。五股祠堂,前轩葫芦瓶式叠柱,风格华丽,大堂右侧门上挂有嘉靖三年的“敦叙堂”三字的匾额。历史名人有汪澈,字明远,桃墅府前人。宋绍兴进士,枢密使。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