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78
颗粒名称: 西湖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6
页码: 234-248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西湖乡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农业、交通建设、历史文物、地名介绍等。
关键词: 蛟潭区 西湖乡 景德镇市

内容

西湖乡概况
  西湖乡政府驻地古称太湖,建国后太湖村与西湾乡合成一乡,各取一字,太湖遂改名西湖。乡境位于蛟潭区北部,相距44公里,距市区78公里。东北毗连安徽省祁门县,西北紧靠安徽省东至县,东南与勒功乡、南与经公桥乡接壤。
  辖地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梓舟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建国初期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成西湖、桃墅、茶源、磻溪、柘坪5个乡。1956年由初级社组成茶宝、牛石、磻溪等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西湖公社。1960年改为西湖垦殖场,1961年复称西湖公社。1966年易名为红湖公社,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1984年称今名。
  辖区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40亩,茶园面积15520亩,水产养殖面积180亩。辖11个村民委员会,81个村民小组,108个自然村。共1895户,8680人(其中非农业220人)。均为汉族。
  辖境山峦蜿蜒,流水潺潺,村村有山,终年一片翠绿。整个地势西北、东北高,南部较低。鸡冠石主峰最高点海拔1086.3米,属蛟潭区第一高山。此外,诸如茶宝山、杨树尖、大狼尖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最低田坑岗也在海拔309米。境内小溪甚多,最大的杨村河流入经公桥乡境。旧时,利用这些小河筑坝集水流放木排和窑柴(松柴)。
  西湖以农业为主,盛产茶叶、木材、毛竹。茶、林占着重要地位,尤其是茶叶历史悠久。清朝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太湖、西湾、桃墅、磻溪等地茶园有万亩之多,茶号(收购加工)数十。抗日战争期间,茶叶销路堵塞,茶园荒芜。建国后,茶叶产销逐渐恢复,西湖乡兴建了茶叶精制厂,实现了茶叶机械加工一条龙,年产茶叶2800担,相当于1949年的两倍多。林业生产有松、杉、毛竹、油茶、阔叶树等,森林覆盖率达70%,活立木蓄积量511490立方米,每年为国家提供木材3500立方米。该乡辖地原是陶瓷生产燃料——松柴的重要基地之一,五十年代以前每年供应窑柴数以百万担计。粮食生产,充分利用高山溪流,兴建了2座拦河坝电站,装机容量196瓩,小型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224瓩。还兴建了大中型拦河坝23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塘48座,总蓄水量170万立方米,早涝保收面积3720亩。粮食总产量6141万斤,比解放前增长两倍。工副业生产,乡投资40万元办起了野生植物食品加工厂,广泛收集山地盛产的猕猴桃,同时建立了300亩生产猕猴桃基地。此外,还有松脂化工厂,纺织器材厂等。乡办的食用菌种技术推广站,为山区发展香菇、木耳生产提供了优良品种和技术指导。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5万元,其中农林业160万元,工副业125万元。
  交通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也随着经济建设而发展。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为改变山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文化落后的状况,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乡境内除了有景德镇市至安徽省东至县和祁门县的公路穿过而外,还新修了通桃墅、茶宝、合源、磻溪、西溪等乡村简易公路,全乡有七个村委会范围内通了汽车。全乡有汽车3辆,拖拉机16台。解放前,只有桃墅1所完小,加上几所国民小学,学生不到300人。现在,有中学1所,小学34所,中小学生1750人。乡有卫生院,多数村委会有卫生室,有专业医务人员30人。农村文娱活动有电影放映队5个,业余剧团7个,还新建了1座文化宫。
  乡境是浮梁、祁门、东至三县交界之地。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经常在茶宝山、合源一带打游击,开展革命活动。人民群众积极为游击队送油、送粮、做军鞋、当向导,支援解放战争。
  境内历史文物甚多。元、明两代均在桃墅(桃墅是原浮梁北乡第一大集镇)设巡检司。“苦菜公”汪月宠宅,为三层楼结构,天井呈回字型,是少见的明代住宅。五股祠堂,前轩葫芦瓶式叠柱,风格华丽,大堂右侧门上挂有嘉靖三年的“敦叙堂”三字的匾额。历史名人有汪澈,字明远,桃墅府前人。宋绍兴进士,枢密使。
  西湖乡地名
  西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山谷地带,驻地松林坦,以所辖自然村西湖命名。辖9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320户,1534人。耕地1441亩,山林20.481万亩,茶叶953亩,主产粮食、茶叶、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四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为西湖乡。合作化时,由永丰、永红初级社转西湖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称西湖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西湖大队。1960年改成西湖垦殖场西湖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西湖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红湖大队。1968年又恢复西湖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西湖
  乡政府驻地。在蛟潭北44公里,六家山南谷里。121户,606人。唐初,此地有柯氏居住,称柯家园。《夏氏宗谱》:永乐年间,夏氏由浙江会稽(今上虞县)迁浮梁县城孝义坊,再迁于此,因村座落在眠牛山形、牛需水,加之,村前有座船形山,故名太湖。民国初年,太湖有茶号7家,还有布匹、百货、肉类、豆腐、酿酒,染坊等店铺13家。是浮鄱通往徽州的大道,每天肩挑、骡驮、手推车载货物过此者二、三百人。建国后以太湖和西湾两村各取一字合成“西湖”,作为乡名和村名。景德镇市到安徽省安庆、东至、祁门县的公路经过村中。
  松林坦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北0.5公里低丘里。14户,60人。1955年,刘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此地原是一片松林,地势平坦,故名。
  叶家
  在西湖北4.5公里,西湖至狄滩公路旁。3户,16人。明朝末期,叶氏从本地叶村迁此,以姓取名。
  查坑
  在西湖北3公里六家山北麓田畈中。15户,72人。明朝中期,查氏在此建村。结合村前小溪而名。清朝初期,查氏衰。叶氏由本地叶村迁此,沿用原名。
  郑坑
  在西湖西北2.5公里,六家山西北小溪旁。15户,67人。清朝初期,郑氏建村于村东的坑旁,故名。后郑氏迁出。清朝末期,王氏由本地柘坪迁此,沿用原名。
  毛竹山
  在西湖东北1.5公里的田畈旁,12户,58人。元朝末期,宋氏在此居住,以盛产毛竹而名。1974年此地设有西湖公社木制厂,1980年乡办松脂化工厂设于此地。
  塆中
  在西湖西北1.5公里,令家坞山峰东南山塆里。28户,127人。清末,汪氏由本地古楼迁此。村建于山坞塆中间,故名。
  岭脚下
  在西湖西3公里,令家坞山峰西南山脚下。4户,15人。明朝中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村建于令家坞山峰的延伸处,茶叶坞岭脚下,故名。
  十亩里
  在西湖东北1.5公里西西公路南侧田畈旁。5户,20人。元朝末期,汪、洪氏在此居住,耕种十亩田得名。建国后,汪、洪氏迁回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69年西湖公社农科所设于此。1982年乡在此地办有野生植物食品加工厂以及食用菌种厂。
  范家
  在西湖西4公里,令家坞南山坞里。6户,27人。清朝初期,范氏由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迁此,而得名,后有储、戴氏迁此。
  黄泥埠
  在西湖东北0.6公里,西湖至西溪公路旁。4户,23人。明朝初期,夏氏在此居住,建村于黄土地上,又开有店铺,故名黄泥埠(铺)。
  小湖畈
  在西湖东北1公里,山溪交汇处。16户,53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建村于大田畈旁,春雨时,形似小湖,故名。
  背山
  在西湖东0.8公里的平坦上,12户,72人。1953年西湖公社畜牧场设于此,1963年改办茶场,以种植茶叶为业,村前有塘,房屋背后有山,故名背山。
  西坑
  在西湖西2.5公里,令家坞西南小溪旁。3户,18人。清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因村建于西坑溪旁,故名。
  杨树下
  在西湖西3公里,令家坞山南小溪旁。2户,12人。清朝初期,闵氏由本地古楼迁此,建村时沿溪杨树甚多,故名。
  下三门
  在西湖西2.5公里,令家坞南小溪旁。3户,12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村下首有三道山岭横卧,形似三座门,故名。后有何、黄氏迁此居住。
  古楼
  在西湖西偏南1公里山坞里。13户,72人。清朝中期,闵氏由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靠山建有一排楼房,故名。后有汪、刘氏迁此居住。
  中亭
  在西湖西南5公里,来龙岗山西麓谷地。33户,196人。清朝中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建村于西湖与桃墅店中间,村前有凉亭,故名。
  巫山下
  在西湖西偏南1.5公里山谷中。2户,8人。明朝末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定居。村建在巫字号山脚下,故名。
  合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边沿鸡冠石南麓。驻地楼屋下。“合源”有龙源、宗源合并的意思。辖11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221户,1191人。耕地401亩,茶叶3563亩,林地4.59万亩,茶、林并举。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茶源乡。合作化时,宗源、狄滩初级社转合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公社合源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合源大队,1960年为西湖垦殖场合源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合源大队,1966年为红湖公社永红大队,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合源大新,1974年改称合源林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楼屋下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北11公里,杨树尖北山丘里。3户,22人。清朝中期,夏氏由本地太湖迁此,村中有小溪流过一幢有楼房屋边,故名楼屋下,又名流屋下。后有黄氏迁此。
  大青林坑
  在西湖东北14公里,鸡冠石东南山谷里。13户,84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磻溪迁此,村建在溪流旁,山青水秀,树木成林,故名。
  小青林坑
  在西湖东北13.5公里,鸡冠石东南山坞里。5户,15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磻溪迁此,因和大青林坑同一溪流而名。
  江家坞
  在西湖北13公里,鸡冠石南山坞里。2户,13人。明朝中期,江氏建村于此而名。清朝初期,黄氏由本地倒流坞迁此,袭用原名。
  岭上
  在西湖北10公里,打杵叉东南山岭上。3户,14人。清朝中期,王氏由本地西湾迁此,村建于打杵叉山岭上,故名。后有余、刘、夏氐迁此。
  擂鼓坪
  在西湖北8公里,打杵叉东南山丘上。4户,15人。清朝初期,黄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村在形似鼓状的土丘上,故名。
  四方塔
  在西湖北偏东15公里,鸡冠石南山坞里。4户,20人。清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村庄背后丛山叠起四方形,形似宝塔。故名。
  大鼓园
  在西湖北13公里,杨树尖北部山丘里。2户,9人。1967年汪氏由本地小青林坑迁此,以地形似鼓而名。
  倒流坞
  在西湖北13公里,杨树尖北山坞里。11户,58人。明朝初期,黄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房于山坞尽头而名。
  西风腰
  在西湖北偏东13.5公里,鸡冠石南山丘里。3户,18人。清朝中期,夏氏由本地太湖迁此,因村建在西风尖山的腰部,故名。
  葛坪山
  在西湖东北10公里处,黑牛尖北山丘里。16户,88人。清末,徐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村建在山腰一个生长葛藤甚多的平坦里,故名。后有汪、徐、李、杨氏迁此。
  四股里
  在西湖北13.5公里,打杵叉南山坞里。4户,13人。清朝中期,汪氏由本地潘溪迁来此地种山,因汪氏支派系四股里的兄弟辈,故名。后有王、黄、金氏迁此聚居。
  鸟食坪
  在西湖北偏西14公里处。3户,22人。清朝初期,余氏由本地柘坪迁此,建村在平坦上,此处原有株大树,各种鸟雀栖息垒巢,树下鸟屎成堆,而名“鸟屎坪”,为雅名改“鸟食坪”。后夏氏迁此。
  铁炉坪
  在西湖北14公里,打杵叉南山地。5户,26人。清朝中期,余氏由本地狄滩迁此,因村庄建在形似打铁炉的一个平坦上,故名。
  上东边
  在西湖北部9公里,杨树尖北麓山坞里。5户,32人。清朝中期,王氏由本地磨刀坞迁此。房屋建在朝东的方向,故名。后有汪氏迁此。
  南字号
  在西湖北12.5公里。杨树尖北山脚下。4户,22人。清朝初期,董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因靠近南字号山而得名。后董氏衰。黄、宋氏迁来居住。
  外坞里
  在西湖东北8.5公里,黑牛尖北部山坞里。1户,4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金家山迁此,村庄位于葛坪山外山坞里,故名。
  四朱头
  在西湖北偏西15公里,长弯岭山丘里。1户,7人。清朝中期,王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村庄建在四条溪流的源头,故名四溪头,谐音四朱头。后余氏迁此居住。
  下东边
  在西湖北8.5公里,杨树尖北部山坞里。2户,3人。清朝末期,王氏由本地柘坪迁此,因村庄建于上东边的下首,故名。
  窑里
  在西湖北7.5公里,杨树尖东北山谷里。3户,15人。1960年黄氏由本地田坞里迁此,建窑烧砖瓦,故名。
  金家山
  在西湖北偏东13公里,鸡冠石南部山坞里,16户,85人。明朝末期,此山属金氏所有,故称金家山。清朝初期,汪氏由本地磻溪迁此,沿用原名。
  上李家坪
  在西湖东北8.5公里,黑牛尖西北部山坞里。1户,8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磻溪迁此,村庄建在李家坪上部,故名。
  黄粟岭
  在西湖北偏西14公里长弯岭南部山区。3户,28人。清末,何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何家山迁此,村建于黄泥岭上,以种植粟米为主,故名黄粟岭。
  老屋里
  在西湖北13公里,打杵叉南部山坞中。5户,25人。清朝末期,徐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以庙家湾为村名,后另有人迁居附近,便称此为老屋里。继有汪、徐、李、杨氏迁此。
  田屋里
  在西湖东北11公里,杨树尖东北山坞里。12户,71人。清朝末期,夏氏由本地太湖迁此,村庄建在有田垄的山坞里,故名。后有王、黄氏迁此居住。
  下李家坪
  在西湖北偏东8.5公里,黑牛尖北部山坞里。1户,9人。民国初年,汪氏由本地小青林坑迁此,村庄建在李家坪下首,故名。
  下磨刀坞
  在西湖北14公里,杨树尖西北山坞里。9户,45人。清朝末期,王氏由本地柘坪迁此,因此地有块巨石,似磨刀石,始名磨刀坞,后因分迁一部分人在磨刀坞上首建居,此地改名下磨刀坞。
  上磨刀坞
  在西湖北13.5公里,杨树尖北部山坞里。3户,12人。清朝末期,王氏由磨刀坞分居此地,因村建于磨刀坞上首,故名。
  金家坦
  在西湖北偏东14公里,黑牛尖西部山坞里。4户,19人。明朝末期,金氏在此居住,以姓称名。后有王、汪、夏氏由本地四方塔、青林坑迁此,袭用原名。
  狄滩
  在西湖北10公里,杨树尖西部山谷里。9户,43人。明朝末期,狄氏迁来,建村于小溪滩前,故名。后余氏由本地柘坪余家村迁此,仍用原名。继有闵、汪氏迁此。
  水竹坞
  在西湖北14.5公里,杨树尖北部山坞里。1户,9人。1958年,丁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屋前有大片水竹,故名。
  上董家坞
  在西湖北11公里,杨树尖北山坞里。6户,29人。清朝中期,董氏在此居住,称董家坞,因人口繁衍,分迁下首建村,此地为上董家坞。后黄氏迁来定居。
  下董家坞
  在西湖北10公里,杨树尖东北山脚下。7户,58人。清朝中期,董氏由本地董家坞分居此地建村称下董家坞。后王氏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油榨里
  在西湖北10公里,杨树尖西山谷里。19户,90人。清朝中期,余氏由本地拓坪迁此,始称沙坦里。清朝末期,余氏开油榨为业,改称现名。
  大树下
  在西湖北偏东6.5公里,杨树尖东部山谷里。8户,32人。清朝初期,黄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摇渡街迁此,建村在一棵大叶树前,故名。
  何家坦
  在西湖北偏东8.5公里,杨树尖东部山丘里。5户,38人。清朝初期,何氏建村于平坦上,故名。清朝中期,黄氏由本地大树下迁此,沿用原名。
  横石
  在西湖北偏东4.5公里,杨树尖东南山丘里。7户,44人。清朝中期,王氏由本地西湾迁此,在小溪西岸建屋,河中横着一块大长石,故名。
  庙下
  在西湖北5.5公里杨树尖山南麓。3户,11人。1973年黄氏由本地大树下迁此,建房在福主庙下,故名。
  四房棚
  在西湖北4公里,马鞍腰西南山丘里。7户,30人。清嘉庆年间,王氏由本地西湾迁此。因系王氏四房子孙建棚,故名。后有汪、黄、孙、陆氏迁此居住。
  雷打石
  在西湖北3.5公里,马鞍腰西南小溪畔上。1户,7人。清朝末期,王氏由本地西湾迁此,居住在雷击石旁,以此得名。
  西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山区,西(湖)西(溪)公路两侧。以驻地西溪村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05户,518人。耕地855亩,山林18678亩,茶园531亩,主种水稻,特产木材、香菇、茶叶。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八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为磻溪乡。合作化时,由西溪初级社转磻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公社为磻溪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磻溪大队,1960年改为西湖垦殖场西溪分场。1961年为西湖公社西溪大队。1966年改称红湖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西溪大队。1969年再度并入磻溪大队。1972年恢复西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西溪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东北9公里,黑牛尖东南山脚下。12户,35人。清朝,此地有韩氏居住,称韩村。1961年建西溪大队时,以黄西坑、高溪两村各取一字而名。后有汪氏由本地黄西坑迁此。现在这里有村办木制加工厂、茶叶初制厂、机米、发电综合厂,还有完全小学。
  黄西坑
  在西湖东北9公里,黑牛尖东南山坞里。11户,66人。清朝末期,黄氏由本地小江村迁此,因村西有小溪流,故名。后有汪、王、湖、吴氏迁此居住。
  黄坑口
  在西湖东北9.5公里,黑牛尖东南山坞里。3户,19人。清朝末期,汪氏由安徽省祁门县汪村迁此。因地处黄西坑坞口,故名。后有王、方氏迁此。
  青龙嘴
  在西湖东北9.4公里,黑牛尖东南山谷坞里。8户,45人。清朝末期,方氏由上港(今经公桥乡)迁此。因村建于地形似青龙嘴的地方,故名。后有汪、刘、王、黄氏迁此。
  良禾口
  在西湖东北10公里,叶坪尖东北山坞里。村东与安徽省祁门县新安公社一水相隔。4户,19人。清朝未期,李氏由安徽省祁门县李家畈迁此,村庄建于良禾仓村的水口上,故名。后有郭、汪,徐氏迁此定居。
  小江村
  在西湖东北7.5公里,叶坪尖北山谷里,村前有小溪。20户,110人。宋朝初期,江氏由江村(今江村乡)迁此,因江村名大江村,故此名小江村。古代,此地有青石板小街,后黄氏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高溪
  在西湖东北9.5公里,叶坪尖北山丘里。47户,229人。唐朝末期,赵氏由乐平县迁此。建村于小溪边上。因溪中有高石碑,刻有一百个反字,村以高碑而名。建国后,易名高溪。此地属山区,有通往西湖的简易公路;村前建有石桥,河畔筑有水泥护堤。村中建有礼堂一幢,可供开展文化活动。现有赵、胡、汪、余、冯、李、曾氏在此聚居。
  茶宝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高山谷中,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毗邻。以茶宝山得名,驻地槽下。辖7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37户,712人。耕地175亩,茶叶1324亩,山林13.048亩。以种植茶叶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为茶源乡。合作化时,由茶宝、星宝2个初级社转为茶宝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为茶宝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茶宝大队,1960年改称西湖垦殖场茶宝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茶宝大队,1966年改红湖公社赤卫大队。1968年仍恢复西湖公社茶宝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槽下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西北7.5公里,茶宝山南麓。14户,69人。清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东村陈家迁此,以毛竹为原料,建有纸槽造纸。村建于槽下而名。后有方氏迁此。
  杨树塘
  在西湖西北13公里,轿顶尖东南山坞里。9户,65人。清朝初期,汪氏从本地桃墅店迁此,村建在有杨树的水塘旁,故名。
  下杨树塘
  在西湖西北13公里,轿顶尖东南山坞里。3户,17人。清朝末期,汪氏从杨树塘分居在下首建村,故名。
  坦里
  在西湖西北12公里大狼尖东北山区。27户,151人。清朝初期,汪氏由本地外壁迁此,村建在茶宝山腰的平坦上,故名。
  施家培
  在西湖北偏西11.5公里,塆槽公路终点。15户,76人。清朝中期,施氏建村于茶宝山陡坡上而名。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坦里迁此,袭用原名。
  外壁
  在西湖西北12公里,大狼尖东麓山坞里。27户,137人。明朝初期,汪氏由本地府前迁此,建村于悬涯陡壁的半山腰,地处茶宝山外首,故名。
  前屋
  在西湖西北11公里,大狼尖东南高山地里。14户,66人。清朝中期,汪氏由本地外壁分迁此地,建村于外壁村前,故名。
  中坞山
  在西湖北偏西7.5公里,茶宝山东南山坞里。25户,115人。清朝中期,夏氏由本地太湖迁此。建村于茶宝山与合源之间的中坞里,故名。后有黄、陈氏迁此定居。
  棉花坦
  在西湖西北6.5公里,大狼尖东南山麓。3户,16人。1984年陈氏由邻村中坞山分迁于此,这里原是一块种植棉花的平坦地,故名。
  磻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偏北丘陵地带,以驻地命名。辖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81户,872人。耕地1.025亩,山林1.162亩,茶园624亩。主种水稻,特产茶叶。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为磻溪乡。合作化时,由磻溪初级社转磻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时称磻溪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磻溪大队。1960年改为西湖垦殖场磻溪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磻溪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磻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磻溪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东偏北5公里,杨长岭北丘陵上。117户,848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戴家祠堂驻扎过。后潘氏居此,故称潘溪。宋朝,汪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因村处于三面小溪环绕之地,易名磻溪。民国初年,有男丁八百,为一集镇,有杂货店、烟店、药店、百货店、米行和屠店等。茶叶运销上海、汉口、九江等地,颇负盛名。农民的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80%o抗日期间,茶园荒芜,茶号倒闭,经济凋敝。建国后,地处山区的磻溪修通了公路,茶叶生产逐步有了恢复。
  黄本
  在西湖东北8公里,黑牛尖南山坞里。3户,18人。清朝中期,夏氏由本地太湖迁此。以黄本坞的土名而得名。
  菜箩坞
  在西湖东偏北3.5公里,杨长岭西北坞里。1户,6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本地磻溪迁此居住,因建屋于形似菜箩的山坞,故名。
  杨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地区,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驻地施家坑,以所辖自然村杨家坪、马石坑各取一字而名。辖3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67户,336人。耕地193亩、山林10081亩,茶叶996亩,茶粮并举。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合作化时,由杨家坪初级社转杨石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称杨石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杨石大队。1960年并入西湖垦殖场桃墅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杨石大队。1969年又并入西湖公社桃墅大队。1978年仍恢复杨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施家坑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西15.5公里,人字号山南麓。11户,46人。明朝中期,施氏建村于山坞小溪旁,故名。清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来,沿用原名。
  杨家坪
  在西湖西偏北16.5公里,人字号山南麓,12户,66人。明朝中期,杨氏建村于山腰的平坦上,故名。后汪氏由桃墅店迁此,仍用原名。
  天井坞
  在西湖西14.5公里,人字号山南麓。1户,7人。清朝末期,汪氏由杨家坪迁此,村庄座落山坞里,似在天井之下,故名。
  马石坑
  在西湖西14.5公里,人字号山南麓谷地。40户,201人。元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依据村中一块可供上下马的石头和穿村而过的小溪而定名。
  方家大丘
  在西湖西13.8公里,人字号山南丘陵里。2户,7人。清朝中期,戴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屋于原方氏的一丘大田旁,故名。
  山里
  在西湖西偏南13公里,人字号山南山谷里。2户,9人。1911年戴氏由本地磻溪迁此,因建村于山坞里,故名。
  牛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丘陵地带,原是浮梁通往安徽省东至县的大道,以驻地牛石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67户,287人。耕地227亩,茶叶45483亩,林地10081亩。主种水稻,特产有茶叶、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合作化时,由桃源、金石2个初级社转牛石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称牛石大队,1958年为西湖公社牛石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团结大队。1968年复称西湖公社牛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牛石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西偏南14公里,桃墅岭东南山丘地带。37户,140人。元朝末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建村于原来的牛场里,俗称牛屎村。后人口繁衍,村中有一条开设杂货店、饭店等各种店铺的小街。后有王、李、余、黄氏等迁此聚居。以牛场里的桃源初级社和白石坑的金石初级社合并成牛石高级社,并以“牛石”为村名。
  六亩里
  在西湖西偏南13.5公里,桃墅岭山麓。2户,13人。1982年汪氏由白石坑分居此地,因村前有六亩良田而得名。
  柏树下
  在西湖西偏南16公里,桃墅岭南山谷中。10户,45人。清朝末期,吴氏由安徽省望江县迁此,建村于柏树下故名。后有陈、李、张氏迁此居住。
  白石坑
  在西湖西偏南14.5公里,桃墅岭东南山谷中。12户,58人。明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以附近白石桥和村北的小溪结合命名。
  仓坞
  在西湖西南13.5公里,桃墅岭山麓。6户,31人。1979年王氏由牛石分居于此。因山坞原建有粮仓而得名。
  柘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地带,以所辖自然村柘坪得名。驻地东岸。主种水稻,特产茶叶,木材。辖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52人,1181人。耕地1724亩,山林23472亩,茶叶691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九、十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为柘坪乡。合作化时,由柘坪、胡家、金竹3个初级社转为柘坪高级社。1985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时称柘坪大队。1959年改称西湖公社柘坪大队。1960年为西湖垦殖场柘坪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柘坪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太阳升大队。1968年恢复西湖公社柘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柘坪
  在西湖南偏东3公里,来龙岗东南山地。54户,236人。《龙湾王氏宗谱》:唐朝,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来。因附近柘树很多,故名柘坪,现有王、周、杨、倪、石、方氏等聚居。
  东岸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南偏东2.5公里,来龙岗北杨村河东岸。2户,10人。1966年柘坪大队在此建综合厂,后建大队办公用房。现此地设有村办木制厂、小学校,以及个体经营的油坊、百货店,因地处杨村河东岸,故名。
  西湾
  在西湖南2.5公里,来龙岗东杨村河西岸拐湾处,79户,373人。《龙湾王氏宗谱》:宋朝初期,王氏由柘坪迁来此地,因地处山湾之处,命名龙湾;又因村庄朝西,亦称西湾。民国初年,此地有茶号6家,人口上千。建国后,村前建有石拱桥。
  老鸦畈
  在西湖东南4公里,经桃公路东侧。4户,10人。1965年西湖公社良种场设此。后汪氏分别由桃墅、磻溪迁来定居。村西头有大树,老鸦常栖树上,故名。
  冯家堰
  在西湖南偏东4.5公里,田坑岗北丘陵地。21户,96人。明朝中期,有冯氏居住,并在村东建有石堰栏水灌田,故名。清朝末期,伍氏由本地西湾迁此,沿用原名。
  胡家
  在西湖南偏东5公里,吕岭西杨村河湾谷地。24户,113人。《胡氏宗谱》:明洪武二年,胡氏由婺源县考水迁此,建村于“山明水秀、田地广平”的平山,故名平山胡村,又名胡家。
  叶村
  在西湖南偏东5.5公里,田坑岗东北丘陵地,村前有小河。39户,181人。宋朝初期,叶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以姓取名。
  长源
  在西湖东南7.5公里,吕岭西南山谷中。18户,104人。宋朝中期,叶氏由本地叶村迁此,建村于河畔,潺潺溪水,长年不断,故名。
  岭背
  在西湖东南9公里,吕岭西南山谷中。3户,14人。清朝,此地原有方氏居此,建村于岭背故名。
  张家港
  在西湖东南8.5公里,吕岭西南山谷中。8户,44人。明朝中期,始有张氏居此,以姓氏结合村前之河港,定名张家港。清朝末期,吴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沿用原名。
  金竹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山区。以盛产毛竹而名。驻地桑园里。辖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45户,194人。耕地400亩,山林8004亩,茶叶217亩,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1952年改为柘坪乡。合作化时,由金竹初级社转金竹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属柘坪大队,1959年属西湖公社柘坪大队。1960年改属西湖垦殖场柘坪分场,1961年成立西湖公社金竹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立新大队,1968年并入西湖公社柘坪大队,1978年恢复西湖公社金竹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桑园里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南7.5公里,高龙山东南麓。17户,76人。元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定居,建村于生长有多株桑树的一个平坦地,故名。
  弯丘里
  在西湖南7.5公里,高龙山东南麓。16户,66人。元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居此地,屋建在地形弯曲的田垄里,故名。
  戴家滩
  在西湖南7公里,高龙山东南麓。12户,52人。明朝末期,此地有戴氏居住,因村前是河滩,故名。后洪氏由上饶迁此,袭用原名。
  桃墅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与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交界,以驻地桃墅命名。辖1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359户,1586人。特产茶叶,木材,香菇。耕地1917亩,茶叶1073亩,山林12837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一、二、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合作化时,由五星、三联初级社转桃墅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称桃墅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桃墅大队。1960年改为西湖垦殖场桃墅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桃墅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东方红大队。1968年仍恢复西湖公社桃墅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桃墅店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西南10公里,白蛇岗北丘陵地。有两条小溪自北向南流过。331户,1462人。《汪氏宗谱》:南唐时,汪氏由引山(今峙滩乡)迁此,这一带桃树甚多,有十二里桃仓之称,村中堂舍建筑华丽,店铺甚多,有什货店、油坊、药店、烟店、染坊等。尤其是茶号,有13家之多,故称桃墅店。原有西街、正街、叶村街以及桂花树弄、槽门弄、石弄里、三龙弄、丁家门口等地。曾经设镇,名桃墅市。为浮梁县北乡四大名街之一。明朝,桃墅镇曾设巡检司。建国后,新建景德镇至安庆公路穿村而过。古代的四座木板桥均改为钢筋水泥平板桥。1984年接通了安徽省东至县的高压电线路,家家户户有电灯照明,新建住房百余幢。西街路面铺上了水泥,有学校、广播站、商店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
  汪家屋下
  在西湖西偏南13公里,桃墅岭东山区。18户,89人。清朝初期,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取名汪家屋下。
  道士坛
  在西湖西南11公里,白蛇岗北山谷地带。3户,14人。明朝中期,郑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白泥堂迁此,当时此地有道士坛,故名。
  杨家圈
  在西湖西南10公里,桃墅岭山麓。7户,35人。清朝末期,杨氏在此居住,村形似圈,故名。后董氏迁来,1980年汪氏由桃墅店分迁此地。
  府前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边缘丘陵地区,西与安徽省东至县毗邻。以驻地府前得名。辖2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50户,230人。耕地433亩,山林5973亩,茶叶14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桃墅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桃墅乡。合作化时,由府前初级社转府前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为府前大队,1959年为西湖公社府前大队。1960年为西湖垦殖场桃墅分场。1961年恢复西湖公社府前大队。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向阳大队。1968年仍恢复西湖公社府前大队。1969年并入桃墅大队。1978年恢复府前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府前
  村委会驻地。在西湖南偏西13公里,白蛇岗东山谷地带。42户,201人。南唐,汪氏从引山(今峙滩乡)迁到苏家山建村,取名宝义园。宋朝,汪澈在朝为官,任枢密使,建有府堂,后村庄迁移上首,易名府前。此地有十多家店铺和青石板小街。
  桃树林里
  在西湖南偏西12.5公里,白蛇岗山东麓。7户,25人。1965年,严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后有汪、黄氏陆续在此定居。因村旁桃树甚多,故名。
  岗上
  在西湖南偏西15公里,高龙山南麓。1户,4人。清朝中期,汪氏由府前迁此,村庄建在方坑坞尽头山岗上,故名。
  李家坪(片村)
  在西湖北偏东8.5公里,黑牛尖北山坞里。2户,17人。清朝末民国初,汪氏分别由本地磻溪、小青林坑迁此,村庄分建于李家坪上下首,故分上李家坪、下李家坪两个自然村,形成片村。
  东边(片村)
  在西湖北部9公里,杨树尖北山坞里。7户,35人。清朝中期,王氏由本地磨刀坞迁东边建村。清朝末期,王氏分支迁在东边下首建村,故分上东边、下东边两个自然村。
  磨刀坞(片村)
  在西湖北14公里,杨树尖西北山坞里。12户,57人。王氏由本地柘坪迁此,称磨刀坞。后分迁村上首建村。故有上、下磨刀坞2个自然村。
  董家坞(片村)
  在西湖北11公里,杨树尖东北山坞里。13户,87人。清朝中期,董家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分迁在村下首建村,故形成上董家坞,下董家坞2个自然村。
  杨树塘(片村)
  在西湖北11公里,杨树尖东南山坞里。12户,82人。清朝初,汪氏由本地桃墅店迁此,建村在有杨树的水塘边,称杨树塘。后分迁下首建村,形成上、下杨树塘的片村。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