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潭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76
颗粒名称: 蛟潭乡概况
分类号: K925.6
页数: 2
页码: 221-222
摘要: 本文记述江西省景德镇市蛟潭乡的概况、地貌、农场、地理位置、文教卫生事业、名胜古迹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蛟潭区 蛟潭乡 概况

内容

蛟潭乡位于景德镇市区北部、东邻峙滩、福港乡,南与三龙乡和鹅湖区新平乡交界,西同黄坛乡接壤,北与储田乡毗连。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蛟潭,距市区34公里。
  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2个分场,1个林场。114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共2883户,11893人(其中非农业1822人)。除回族4人外,均为汉族。
  辖区清朝时属安东乡。建国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一保、八保。建国初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别成立琅溪、南溪、蛟潭、外蒋、庙前5个乡。1954年先后组成12个初级社,1956年转为蛟潭、胡宅、梅源3个高级社。1957年浮梁县在此组建万寿山农场,1958年改为万寿山综合垦殖场(驻地兴溪桥,1963年迁蛟潭),1966年改称工农兵垦殖场。1968年撤场与福港(勤奋)公社合并称蛟潭公社。1976年恢复万寿山垦殖场,属景西区。1983年属蛟潭区。1984年9月建立蛟潭乡。
  传说古代一次山洪暴发,在小河中间冲出一个深潭,说是“发蛟”,故名蛟潭。辖区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138亩,早地少。山林面积26万亩,森林覆盖率66%。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554.3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167.87万元,(工业114.16万元,农业53.71万元),集体所有制836.44万元(工业130.46万元,农业255.98万元)。
  辖域东南丘陵环绕,西北群山重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蜿蜒曲折。最高峰八字脑海拔870米。建溪河流经福港境入昌江。春泛时,此河可放木排。昔日之羊肠小道,荆棘截途。如今,不但有南(昌)张(王庙)公路穿越乡境东南部,而且有蛟(潭)坑(头)公路,芹(坑)王(家店)公路,石(桥)黄(家源)公路通往境西北。85%的山区村庄已通汽车。自然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给发展蛟潭乡村经济带来了有利条件。
  1957年浮梁县组建万寿山农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垦荒造林,建立了林业基地。1978年以来以杉、松为主,造林1.1万亩,还栽种有珍贵的樟、柏、檫树等,先后建立了国营万寿山林场和集体菜花园林场以及礼芳、梅源、方坑采育林场,有活立木蓄积量47万立方米,每年提供木材约4000立方米。新开垦茶园6600亩,建立了金家、湖里两个以生产茶叶为主的分场,茶叶年产量1800担,并设有茶叶初制厂3个,红茶、绿茶精制厂各1个。建国前,境内土地贫瘠,山坞垄田易旱易涝。建国后,充分利用山泉涧水,选择有利地形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51口,还建有排灌站12个,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7019亩,占水田总面积46%。同时大力改造冷浆田,推广杂交良种,改革耕作制度,从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4年粮食总产量1403.1万斤,平均亩产927斤。综合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农村副业,乡场办有以生产木箱为瓷业服务的木制品厂,有松脂加工厂以及家具厂、建筑公司、纤维厂、工艺鞋厂、印刷厂等。村办企业已发展到30个,从事工、副业人员有500多人,办有饮料厂、酱油粉丝厂、翻砂厂、木制品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家具厂。尤其是特产香菇产量多、质量好,远销国内外。1984年工副业总产值244.62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所发展,乡、场有电影院2座,中学1所,小学39所,中小学生2128人,教工61人。有医院1所,医务人员12人。
  辖区风景优美,高山、密林、瀑布、拱桥,尤以寺观壮丽雅致,红瓦褐墙的万寿寺建于宋嘉祐四年,主庙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内有24个天井,分四个大殿,鼎盛时有僧侣80余人,佛像雕刻工艺精良,庙毁,但1059年仁宗皇帝所赐碑文至今尚在。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