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山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68
颗粒名称: 鲇鱼山乡概况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8
页码: 187-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鲇鱼山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耕地面积等情况。
关键词: 鲇鱼山乡 地名 景德镇市

内容

鲇鱼山乡位于景德镇市西南部,东北和洪源、吕蒙乡毗邻,东南与荷塘乡接壤,西、北和波阳县凰岗、金盘岭乡交界,南与乐平县塔前乡相连。面积为205.6平方公里。以驻地鲇鱼山命名。乡驻地距市区14公里。辖25个村民委员会,1个农场、1个林场和1个园艺场,共有144个自然村,166个村民小组,9311户,计420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6人)。均为汉族。
  地处红壤丘陵地带。东南岗阜绵亘,西北丘陵起伏;中部地势低平,为昌江河谷平原;东部边缘冷水尖主峰,海拔5米,为境内最高点。
  辖地清代为鄱阳县至仁乡四十二都。解放前分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义阳乡。建国后,分别为鄱阳县第三区、第十区鱼山乡、义阳乡。1951年分为鱼山、留阳、新桥、丽阳、山田、风岗、礼城、良港、慈义、丰田、金桥、芦源、古城乡。1955年为鲇鱼山区管辖。1956年鲇鱼山区并入凰岗区,将上述十三个乡并为丽阳乡、关山乡、新桥乡、凰岗乡、留阳乡、山田乡。1958年撤销凰岗区,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为鱼山,留阳、山田、丽阳四个公社,归鱼山区工委领导。1964年撤销工委,仍归凰岗区管辖。1964年9月,鱼山公社划归荷塘垦殖场代管。次年撤销了鱼山公社建制。1968年10月,鱼山、留阳、丽阳、荷塘四个社场合并为荷塘人民公社(垦殖场)。1972年1月社场分设,原鱼山、留阳、丽阳公社复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1984年6月改称鲇鱼山乡。
  经济以农业为主。全乡耕地面积5.608万亩,水田占83.4%。1984年农业产值101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1184.6万元的85.4%。建国后,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9座、小山塘水库84座。拥有水泵68台、柴油机与电动机198台,共3445马力,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是昌江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1985年粮食总产量为4010.36万斤,近年来发展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显著提高,有棉花、油料、瓜子、甘蔗、莲子等品种。林、牧、副、渔各业也有较大发展,有养殖水面1810亩,年产鲜鱼逾10万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每年向国家交售生猪5千多头。18万余亩山地中,营林面积7.6395万亩。
  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全乡有小型企业42个,以建筑材料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有机制红砖厂、小型砖瓦厂、水泥预制厂、砂石厂、陶瓷加工厂、建筑工程队,还有农机修配厂和油坊等。交通运输业发展更为迅速,现有汽车15辆,各种拖拉机32台。1984年乡办工业年产值为176.8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4.6%。
  水陆交通发达。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斜穿乡境。乡政府驻地鲇鱼山,明、清时就成为景瓷水运码头,清代曾设过“鱼山讯”。如今,此地设有火车站和汽车站;车站周围建有景德镇市及上饶地区、波阳县的粮食、食盐、生资、石油等中转仓库,成为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总长达80多公里。省重点建设项目——昌江渠化工程,建在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处,建造桥坝结合式的通航枢纽。全面竣工后,境内三十多华里昌江河道,可常年通行300吨级的驳船。
  文化、卫生状况不断改观。解放前,全乡仅有1所小学,现在境内驻有区属完全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8所,初级小学6所,村小56所。在校中学生1000多名,小学生6000多名,教职工2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5%。还有乡办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5名。
  辖区得昌江之利,开发较早。丽阳镇是古饶州著名市镇之一。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曾在江西为官的湖广尚阳人黎柏高举族定居于此,筑城置市,建窑烧瓷。相传,宋代已拥有18座瓷窑。南宋末年,丽阳镇的“芳州先生”黎廷瑞是古饶州的著名诗人之一。元末,于光率领丽阳镇的窑工和农民起义,曾在丽阳镇“筑城以守,周五里许”,至今垣堑尚存。元末战争中,义城儒生刘炳率村民构筑城寨守卫。乡境西南的郭璞峰,相传为东晋时郭璞炼丹之地,有炼丹石灶、“东辽子”吊葬墓等古迹,又有“高峡出平湖”的新景。与郭璞峰遥遥相对的冷水尖,山巅有一矿泉,遐尔闻名。
  鲇鱼山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1927年中共鄱阳县委委员李新汉、汪辰(均系烈士)从县城来此开展秘密活动,方志敏同志也到此指导革命斗争。1930年秋,红十军攻克景德镇和鄱阳县城时,此处成立了鲇鱼山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红军局、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在激烈的斗争中,区苏维埃秘书汪信汉等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国后,在乡政府驻地对岸汪家村口,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
  鲇鱼山乡地名
  鱼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地带。南(昌)张(王庙)公路,皖赣铁路和昌江穿境而过。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树。2125户,6142人。其中农业户311户,1621人;非农业户1814户,4521人。耕地1880亩,其中水田1580亩;山地1万亩,其中林地32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鲇鱼山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一保。解放后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隶属第六区鱼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桥上、桥下、石牌、鲁塘、光胜、光建、马路初级社,后转留阳高级社,又改为爱国高级社。1958年为鱼山公社鱼山大队。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红旗大队。1974年复称鱼山公社鱼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鲇鱼山
  在市区西南12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旁。乡政府、村委会驻地。1910户,4990人。其中农业户96户,469人。明初,何姓从建昌府芦溪县迁此定居建村,后来,姜、刘、陈、蔡诸姓又先后从建昌府、乐平县等地迁此居住。此地自古是昌江航道上的重要码头之一,集镇始于明朝。因地处形似鲇鱼的山脚下得名。解放前,集镇已萧条。解放后,为区、乡政府所在地。1961年鱼山镇直属鱼山公社管辖。1968年并入鱼山大队。1977年复分鱼山大队与鱼山镇。驻有商店、医院、景波机械厂、省昌江渠化工程指挥部等单位。村含桥上、桥下、徐家桥三个村。
  陈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0.5公里,昌江东南河畔。26户,130人。清末,陈姓从本地礼城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后废。“文革”中,红旗大队曾在此建饲养场。稍后,刘、詹诸姓从桥上村迁此重建村庄,袭用原名。
  石牌
  在鲇鱼山东北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34户,190人。清初,刘姓从本乡义城迁此建村。因村前有棵大柳树,曾名柳树村,后以村北一山岩形似石牌而改名。民国初年,段、徐二姓从建昌府、乐平县迁此居住。
  鲁塘
  在鲇鱼山南偏西1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南(昌)张(王庙)公路旁。39户,212人。明永乐年间,刘姓从本乡义城迁此建村,初名柞树林。后因村民在春秋二季设坛祭祀,谓有周鲁遗风,又名鲁坛。旧志亦名鲁潭。此后易为鲁塘。后童、何等姓迁此居住。荷塘乡造纸厂驻此。
  义城
  在鲇鱼山西南2.5公里,昌江南岸,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之间。106户,620人。宋初,刘姓从弋阳县新陂乡迁此茅草丛生之地建村,俗称割茅坞、茅畈上。相传,后因始迁人兄弟重义,子孙又“蕃宗同井”,人称“义村”。元末,本村儒生刘彦炳率领村民在村庄四周建筑寨墙以守卫,乃得名义城。明代,此村中刘姓进士甚多,竖有不少牌坊。全村共饮之古井,至今仍清泉不断。
  联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缘,山田水库北面丘陵地带。1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63户,1432人。其中非农业户7户,13人。耕地2619亩,其中水田2543亩。山地1.1万亩,其中林地6300亩。主种水稻。以多村联合之意命名。驻地董家湾。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九、二十保。解放初属鄱阳县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成立橹东、双溪、平棚初级社,转山田高级社。1958为鲇鱼山公社联村大队。1961年分属山田公社。1968年并建荷塘公社永忠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联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董家湾
  在鲇鱼山北偏西11公里山田水库尾部低丘坡上。村委会驻地。30户,163人。宋初,董姓在此两溪相夹的山湾建村,故名。解放前仅剩魏姓独户。1958年吴、王、史诸姓因修水库从山田迁此居住,仍用原名。
  橹东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13.5公里低丘谷地。46户,236人。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饶州刺史甄贵通路经此地,见山青水秀,举家迁来定居。又因此处山谷为“船形地”,村在“船橹”东边,故名。现村民仍以甄姓为主。
  林家嘴
  在鲇鱼山北偏西12公里山坞中。19户,106人。原有林姓在此小山嘴建村,俗称林家嘴,后废。1958年黄姓从当地田畈村外洲上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鸬鹚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12.5公里低丘谷地中。19户,77人。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甄姓由杜合坞(今波阳县金盘岭)迁此建村。因该地一小塘曾长有芦苇,时有鸬鹚栖息,故名。
  平家棚
  在鲇鱼山北偏西12公里低山谷地中。38户,217人。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平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搭棚定居建村。故名。后黄、雷诸姓亦迁此聚居。
  余家洼
  在鲇鱼山北偏西11.5公里山洼内。9户,54人。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余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后有徐、汪诸姓迁此定居。
  陈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田水库北端西坡下。25户,118人。唐代陈氏在此建村。因山坡狭长地平(当地称?)人称陈家?,后废。1958年王、史、徐诸姓因修水库从本地山田村迁此定居,袭用原名。又称“新村”。
  程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9公里丘陵峡谷中。2户,15人。宋代程姓在此建村,以姓命名;又因地片名双溪坞,称双溪坞程家。清末,易姓从都昌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赵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8.5公里山谷末端。7户,38人。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赵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新屋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山坞内。12户,70人。1958年因建山田水库,余、张诸姓移此建村,称新屋下。
  徐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低丘峡谷中。7户,47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徐姓从金盘岭(属波阳县)迁此建村。
  田畈上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丘陵谷地内。10户,47人。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袁姓从万年县迁此定居,垦荒种田,习称田畈上。
  黄家棚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东侧低丘坡下。33户,193人。清末,黄姓从都昌县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陈家门
  在鲇鱼山北偏西7公里山田水库东侧低丘坡下。6户,51人。唐代,陈姓曾在此建村,始称陈家门,后废。明代徐、吴两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山田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北缘,山田水库西北侧低丘峡谷地区,北邻波阳县境。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80户,1081人。耕地1615亩,多系水田。山地9000亩,其中林地5800亩。主种水稻。以原驻地山田村(已废)命名。现驻地红花园。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二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分组红花园、茅畈、神丰,洲上初级社,后转山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山田大队,1961年属山田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称团结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山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红花园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毛公尖南麓谷地中。52户,257人。此地古为洪姓庄园,称洪家园,毁于元末战争。明初,李、詹诸姓分别从乐平县迁此建村,曾辟有大花园,因而改称红花园。
  雷林
  在鲇鱼山北偏西14公里山谷中,北邻波阳县境。18户,100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雷、林两姓从双蓬(今三龙乡境内)迁此村以两姓氏为名。
  神丰
  在鲇鱼山西北13.5公里小山谷中。16户,115人。明初,王姓从苦竹港(在今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边有座仙罗山,山口有庙,人称神冲坞。解放后成立初级社时改名神丰。
  沟田张家
  在鲇鱼山西北13公里毛公尖北麓山谷内。3户,12人。明末清初,张姓从浮梁县枫树下迁此建村,因地处溪沟之间的田畈上,故名。
  沟田畈
  在鲇鱼山西北12.5公里毛公尖北麓山谷中。12户,36人。清初,叶姓从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处三溪之间田畈上,故名。
  月山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13公里山谷底月山脚下,故名。12户,90人。明朝,黄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初分里棚、外棚两村,后连成一村。
  老屋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田水库西北侧低丘坡下。67户,321人。五代初,王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始称王家。后人口繁衍,分迁邻地。因此地建村较早改称老屋下。后史、徐、沈等姓亦从邻村迁此居住。
  芦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低丘陵地带,北邻波阳县境。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0户,572人。耕地1234亩,其中水田1170亩。山地60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芦源陈家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五、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芦源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陈家、罗家岭初级社,转芦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芦源大队。1961年属山田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团结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芦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芦源陈家
  在鲇鱼山西北9.5公里低丘宽谷中。63户,340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陈姓从莲花冲(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迁此建村,以地处芦苇丛生的小溪旁得名。
  陶杨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山谷中,西毗波阳县境。9户,70人。此地原是陶姓村落。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王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其地距原有陶姓废村仅半华里,为了避讳,以“杨”代“王”合称陶杨。
  罗家岭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谷内低丘坡上。12户,49人。明代,此地原为罗姓布政使家园,故名。清初,陈、朱、林、邱诸姓相继从抚州、乐平、都昌等地迁入,袭用原名。
  张家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5公里李垄尖东南麓山坞中。9户,58人。明末为张姓废村。清代,胡姓从段家坞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段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8.5公里低丘谷底。7户,55人。此地原系段姓祖业,故名。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胡姓从朱溪港(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江联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低丘陵地带,西靠波阳县境。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9户,796人。耕地1582亩,其中水田1501亩;山地5000亩,其中林地3540亩。主种水稻。因以白石江家为主,联合各村组成而命名。驻地白石江家。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二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江家、刘坞、李坞、坑培初级社,转江联高级社。后并入丽阳高级社。195£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江联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江联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团结大队。1974年复为鲇鱼山公社江联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白石江家
  在鲇鱼山西北10公里低丘谷地中,西毗波阳县境。村委会驻地。59户,343人。明代,江姓从南溪村(在今安徽歙县内)迁此建村,村旁田中有一块白色大石,故名。
  麻棚
  在鲇鱼山西北12.5公里低丘谷底,北邻波阳县境。11户,63人。清末,黄姓由星子县迁此定居,搭棚种麻,故名。
  刘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12公里低丘谷地中,西毗波阳县境。4户,15人。此处原属刘姓祖业,故名。清末,汪姓由金盘岭(在今波阳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李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11.5公里李垄尖西麓山谷中。9户,52人。明代,李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此坞建村,故名。
  刘家屋下
  在鲇鱼山西北12公里倒笔尖东北麓山谷中,西靠波阳县境。17户,95人。此地原系刘姓废村。清末,熊、汪、杨、胡、陈诸姓相继从都昌、鄱阳金盘岭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坳上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李垄尖西南麓山坳中。故名。13户,78人。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胡姓从大梨胡家(今波阳县金盘岭乡内)迁此建村。
  坑培上
  在鲇鱼山西北9公里两山谷会合处低丘坡上。26户,150人。明末,徐姓从下徐(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地处溪(当地称“坑”)旁山坡(当地称“培”)上,故名。亦称徐坞。
  金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昌江以北低丘宽谷地带。7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326户,1620人,其中非农业户14户,40人。耕地2436亩,其中水田2310亩。山地1004万亩,其中林地31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金桥乡。合作化时,成立老屋场、金桥、金盘、马家坞、操家坞、朱家坞初级社,分转古城、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金桥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金桥大队。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红卫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金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金桥
  在鲇鱼山北6公里低丘宽谷中。村委会驻地。63户,295人。明万历间,彭、陈、朱、聂诸姓从乐平、万年迁此建村,因地处一座古石桥(名金岗桥,简名金桥)旁而得名。
  方家山
  在鲇鱼山北9公里峡谷底。24户,103人。此地山林原属方姓祖业,故名。清代,胡姓从建昌府(一说清华街)分居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界首
  在鲇鱼山北8公里低丘宽谷中。(此地系乡境)与吕蒙乡之龙头山交界,故名。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由金桥大队抽调方、江、朱、沈等姓农民在此办起饲养场,形成村落,沿用原名。今为金桥村委会饲养场,4户,9人。以养猪、烧砖瓦为主业。
  高炉前
  在鲇鱼山北8公里宽谷中,南濒横溪桥水库。39户,204人。此处原为方姓废村,名“上脑”,又叫“三门里”。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都昌沈姓及本乡史姓迁此建村,初名高路前(村前有山路)又因村后建有炼铁炉,故改今名。
  老屋场
  在鲇鱼山北偏西6.5公里峡谷中。18户,94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胡氏三兄弟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旋分居湾头坞、方家山、因此村为始居地,故名。
  湾头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6公里横溪桥水库西岸低丘谷地上。26户,126人。清代,胡氏从本地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地处溪沟拐湾处,故名。
  朱家坞
  在鲇鱼山北偏东5公里横溪桥水库东南面低丘宽谷中。40户,230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朱姓从历尧(在今吕蒙乡)和万年县迁此坞建村。
  童家山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低丘南坡上。2户,10人。此山原为童姓祖业,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平氏从当地平家棚分迁此地建村,袭用原名。
  江金盘
  在鲇鱼山北偏西5.5公里低丘南坡上。27户,150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江姓从余干县迁此建村,村中有口活水塘,人称为“金盘”,故名。因地势较高亦称“岗上金盘”,谐音并简称今名。后黄、王、平诸姓亦从邻村迁此居住。
  马家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低丘宽谷中。37户,169人。此地原属马姓村庄,故名。唐末成为废墟。后有何、徐两姓来此居住,元末又废。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卢、虞等姓分别从乐平县塔前乡和鄱阳县九都(在今波阳县)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
  操家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4.5公里低丘宽谷中。46户,230人。此地原为操姓人所建村落,唐末成为废墟。明万历间,陈、廖两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重建,沿用原名。
  吕蒙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边缘昌江南岸低丘河谷地带。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36户,688人。耕地932亩,其中水田807亩。山地8000亩,其中林地1100亩。主产稻谷。以片村吕蒙命名,驻地沟下村。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凤岗乡。合作化时,成立吕蒙初级社,转凤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吕蒙大队。1965年划归荷塘垦殖场,与凤岗大队合并改名凤岗分场。1968年建荷塘公社五星大队。1974年改称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78年从凤岗大队划出复称吕蒙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沟下
  在鲇鱼山东北6.5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村委会驻地。78户,373人。清初,黄姓从南丰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一条溪沟的西侧,当地习惯称西为下,故名。后有李、胡、邵、徐姓等迁来聚居。
  许家
  在鲇鱼山东北5.5公里昌江南河坡上。31户,176人。明代,许姓从乐平县迁此建村。后有余、李、查姓等迁来居住。
  沟上
  在鲇鱼山东北7公里南山路北侧昌江南岸河坡上。27户,139人。明初,钟姓在此居住。后但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园地处一溪沟东侧,当地习惯称东为上,故名。后有朱、黄、刘、余等姓聚居。
  枫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山田水库南部低丘陵地带。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30户,819人。耕地1598亩,其中水田1479亩。山林6000亩,其中林地1200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枫林命名,现驻地草鞋墩。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九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成立童子坞、茅畈初级社,转山田高级社。1958年为鲇鱼山公社群联大队。1960年为鱼山区枫林农场。1962年改为鲇鱼山公社枫林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永忠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枫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草鞋墩
  在鲇鱼山西北5.8公里山田水库两渠道之间的低丘平畈上。村委会驻地。28户,175人。唐开元年间,刘姓从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此地曾有人建茶亭兼卖草鞋,故名。后废。1958年本地山田程、李、叶姓迁此重建,又称新畈。
  童子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西南杨树尖东南麓山谷中。13户,83人。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当地义城人刘莘告老还乡,携子、妾来此山坞建村,名同子坞,后谐音为童子坞。
  陡墈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6.5公里山田水库大坝旁。1户,7人。此处曾是郑姓住地,后废。解放初,刘姓从当地枫林迁此定居。因处陡峭山坡下得名。
  四甲林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南侧低丘山谷中。14户,96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周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周围林木蓊郁,保甲制时该村属四甲,故名。后废。1958年兴建山田水库,石灰垄(现山田水库库址)施、余等姓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程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5.5公里山田水库以南低丘宽谷中。15户,85人。明末,程姓从本地丽阳镇迁此建村,以姓氏为村名。因处大路边,又名路下程家。
  茅畈上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山田水库南部长冲坞东麓。16户,109人。清末,史姓由鄱阳县城西迁此建村。当时此地茅草较多,故名。
  夏家湾
  在鲇鱼山西北5公里低丘宽谷溪边平畈上。30户,192人。此处原为宋代夏姓居住,因地处小河湾,故名。后废。明洪武二年(公元1339年)丁姓从都昌县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清初,张、姜、陈等姓从当地墩头等村迁此定居。
  枫林
  在鲇鱼山西北4.5公里的田畈上。13户,72人。此处为唐代郑姓废村,多枫树,故名。1961年,鱼山区在此建枫林农场,胡、彭、钟诸姓从波阳县各地移此定居,沿用原名。
  上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西岸低丘河谷平原。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90户,1222人。其中非农业户4户,33户。耕地1813亩,其中水田1224亩。山地5600亩,其中林地3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金桥、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三联、姚家岭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又分为四联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为金桥、徐坊两个大队的一部分。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为红卫、立新大队。1974年分属鲇鱼山公社金桥、留阳大队。1979年划出成立上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徐
  在鲇鱼山北2.5公里昌江西岸低丘平畈上。村委会驻地。44户,292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徐姓从徐村(在乐平县)迁此建村。因与徐坊村上、下对应,故名。
  姚家岭
  在鲇鱼山北3.5公里,昌江西岸低丘宽谷中。21户,145人。明代,姚姓从鄱阳县城迁此建村,后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周、李、徐诸姓相继从界田(在今鹅湖滩乡)和本地上徐等地迁此重建村庄,袭用原名。
  河西兰田
  在鲇鱼山北偏东4.5公里昌江西岸河谷上。20户,107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傅、江两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与昌江东岸劳田村(今兰田)相望,故名。
  庵堂坞
  在鲇鱼山北2公里昌江西侧低丘宽谷中。34户,219人。明末,汪姓从本地汪家迁此建村,因此地原建有一座庵堂,故名。又以近村有山名玉山,故亦名玉山。
  汪家
  在鲇鱼山北1.5公里昌江西岸平畈上。71户,459人。明代,汪姓从大坂(今婺源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同志曾来此村。该村汪信汉、汪光亮被国民党杀害。现村头建有烈士纪念塔。
  凤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两侧河谷平原。11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65户,2161人。耕地2846亩,其中水田2513亩。山地6060亩,其中林地3500亩。主产水稻。以片村凤岗命名。驻地后岗。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凤岗乡。合作化时,成立凤岗、兰田初级社,转凤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为凤岗分场。1968年改称荷塘公社五星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后岗
  在鲇鱼山北偏东3.5公里昌江东岸低丘上。村委会驻地。237户,1447人。北宋初,陈姓从陈家(在今乐平县科山乡)迁此建村,村民以此地属“凤形地”而称凤岗,亦名岗头;又因一田垄将此岗隔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处垄西,故名。后朱、黄、蔡诸姓迁此村旁建村,连成一片。
  兰田
  在鲇鱼山北偏西4.5公里昌江东岸平畈上。59户,359人。南宋末年,宋姓从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因土地贫瘠,易旱易涝,原称涝田。解放后,治水改土,借“兰田出美玉”之意改称兰田。后邹、李、余诸姓迁此居住。
  罗家山
  在鲇鱼山东北4.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40户,172人。1913年吴姓从东源坞(在今荷塘乡)迁此建村。此地原是罗家祖业,因之得名。
  前岗
  在鲇鱼山北偏东3.5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低丘上。26户,170人。北宋初年,陈姓由陈家(现乐平县科山乡)迁此建村,村民以地属凤形而称凤岗,又名岗头,因有一垄田将山岗隔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处垄东(前)而得名。
  水口
  在鲇鱼山东北4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低丘宽谷中。2户,8人。解放后,葛姓来此定居,1958年陈姓亦从后岗迁来。以地处溪水出口处得名。
  岗头畈
  在鲇鱼山东北3.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1户,5人。1944年黄姓从后岗迁此定居,因处凤岗片村东南田畈上得名。后詹姓迁此居住。
  丰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330户,1886人。耕地3326亩,其中水田2938亩。山地8000亩。主产水稻。以美好愿望取名,驻地福建。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为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o1951年属第六区丰田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丰田、新丰、联丰、新建初级社,后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丰田大队,1961年划属南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丰田大队,1982年更名为福建大队。1984年复名丰田,建立村委会。
  福建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昌江曲流凹岸平原上。村委会驻地。85户,605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张姓从小塘前村(在今福建省清塘县)流落此地建村,以祖籍省名命名。
  董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0公里长冲坞西南麓低丘宽谷中。48户,248人。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董姓从大游山(在今景德镇与婺源交界处)迁此建村。
  方家寨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凤凰山北麓。7户,31人。相传曾有方姓在此扎寨定居,本名方荫寨。清朝中期,饶、周两姓从黄金坞迁此,改称今名。
  黄金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凤凰山南麓山谷中。11户,73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饶姓从湖口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坞,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是个黄金地,故名。其子村名凤凰山下,相距半华里。
  方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低丘宽谷中。100户,574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方姓由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建村。亦以祖籍称饶平方家。
  丰田茅畈上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滨河盆地。24户,102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徐姓从九眼井(在今波阳县凰岗乡)迁此建村。因该地原系茅草畈,故名茅畈上。解放后,茅草畈逐渐变成丰产田,1971年冠以现名。
  姜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滨河盆地中。55户,253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姜姓从磨刀石村(在今波阳县境内)迁此,村以姓名。
  余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拐弯北岸平原。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97户,1023人(其中非农业4户,34人)。耕地1494亩,其中水田1258亩。山地4000亩,其中林地1700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命名。驻地石口王家。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一保。解放后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又改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石口、杨家、大畈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68年为鲇鱼山公社余家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余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口王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5.5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68户,244人。宋初,王姓由石岭(在今吕蒙乡)迁此建村,因村南昌江汊港口有一大石,且因避讳称石口杨家,后改称石口王家。
  小源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8公里长冲坞低丘宽谷中。14户,56人。汉末,彭姓由附近丽阳镇迁此建村,因小溪源于此,故名。又以姓氏得名彭家园。系宋代四川制量副使彭大雅之故里。
  三门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的低丘宽谷中。12户,70人。汉末,彭、方、吴三姓从邻近丽阳镇迁此建村。以三姓家门得名。
  大畈上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36户,262人。唐末,彭姓从邻近丽阳镇迁此建村,以地处滨河平畈得名。后有孙、丁诸姓迁此居住。
  余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的滨河平原。56户,328人。宋仁宗初年,余姓从余坊(在今都昌县)迁此建村,故名。
  石口吴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11户,63人。唐末,吴姓从石坑吴家(在今波阳金盘岭乡)迁此建村,村南昌江汉港口有一大石,故名。
  礼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缘低丘陵地带。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42户,1392人(其中非农业户11户,31人)。耕地1859亩,多系水田。山地1.6万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礼城命名,驻地枫树湾。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礼城乡。合作化时,成立礼城、蛟源、东源、严家、井岗初级社,转礼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礼城大队。1965年划归荷塘跃进分场。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礼城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枫树湾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低丘西坡上。村委会驻地。6户,22人。原系宋代陈姓废村,以山湾多枫树得名,1961年礼城大队在此办饲养场。
  严家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牛魔大王(山)南麓低丘宽谷田畈上。46户,289人。宋初,严姓从当地严坞迁此,村以姓名。
  石灰垄
  在鲇鱼山东偏北3公里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低丘宽谷中,11户,63人。清末,姜姓从安仁县迁此建村。山垄内多白色观音土,人们误为石灰,故名。
  礼城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低丘宽谷,东毗荷塘乡境。60户,320人。宋朝,陈姓从安徽休宁迁邻近枫树湾,后迁此处,两地相距一里路,原称里路坞。1911年易为今名。
  打马岭
  在鲇鱼山东偏北2公里山岗上,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4户,64人。明初,周姓从新建县迁此建村。因进村是上坡路,又长又陡,骑马也要鞭打驱行,故名。
  井头坞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的低丘山坞中,35户,221人。清代,刘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头有口水井得名。别名井岗。
  蛟源坞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山坞中。41户,245人。宋初,郑姓从德兴迁此建村,因村处两溪间的山坞中,洪水在此汇合冲出,俗称“蛟水”,故名。又因溪在山坞东面,别名东源。
  排前畈
  在鲇鱼山东偏北3公里的山洼中。13户,76人。此处原为张姓废村,称张前畈。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徐姓从乐平迁此定居,因村后小山成“一”字形排开,村处山前畈中。易今名。
  麻棚里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灰路岭西麓山垄中。16户,92人。宋末,汪姓从乐平迁此住茅棚种麻,故名。又叫茅棚里,也称麻地洲。
  丽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西邻波阳县境。12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357户,1904人(其中非农业户67户,228人)。耕地2452亩,其中水田2192亩。山地7000亩,其中林地55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丽阳、昌江、高桥、石桥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丽阳大队。1961年为丽阳公社丽阳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丽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丽阳镇
  在鲇鱼山西北7.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河谷平原。313户,1687人(其中非农业户67户,228人;农业户246户,1459人)。以手工业和种植水稻为主。相传秦、汉时期,就建有土城,后毁于战火。《鄱阳县志》推考,此处曾于南北朝时一度建“历陵县”。据《黎氏宗谱》记载:唐代,曾在江西为官的湖广尚阳人黎柏高,举族迁此。称丽阳。宋代系重要陶瓷产地,形成繁华集镇。现尚存窑址多处。北宋的黎泰,南宋的诗人黎廷瑞,原籍在此。元末,此镇曾为陈友谅部据守。后于光部亦驻扎此处,筑城“周五里许”。明初,遭到破坏,至今只剩一条麻石路小街。驻有商店、粮站、榨油厂等单位。
  凌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昌江曲流西岸平原。5户,36人。清初,陈姓从凌(菱)家嘴(在今波阳县)迁此建村。亦称凌屋、林屋。
  寺山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昌江曲流西畔。2户,12人。该地原有一“法云寺”,故名。1956年丽阳高级社调劳力在此办饲养场。
  街下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36户,169人。此处为古丽阳镇中心,元末毁于战火。明朝,程、洪两姓从邻近关山和洪家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徐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67户,1431人,其中非农业户3户,11人。耕地2437亩,其中水田1692亩。山地4000亩,其中林地32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三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青塘、方塘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立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78年从留阳大队划出成立徐坊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坊
  在鲇鱼山西北1.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平畈上。村委会驻地。263户,1411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徐姓从乐平县上徐迁丽阳镇,又迁此荒州建村,因有一方形水塘,被填做屋基,曾名方塘徐家。1958年改称今名。
  经堂
  在鲇鱼山西偏北0.5公里昌江西岸平原。4户,20人。元末明初,此地原有一“金华寺”。清朝成为废墟。1914年,徐姓从本地徐坊迁此开油榨,徐氏信佛念经,家设经堂,故名。
  留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曲流西北岸低丘宽谷平原上。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38户,1226人。耕地1794亩,其中水田1435亩。山地2600亩。主产水稻。以所辖刘、杨两村之谐音命名。驻地为刘家。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二、十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彭家滩、杨家、刘家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立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刘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5公里,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93户,465人。明代,刘姓从本地义城迁此,村以姓名。
  严坞
  在鲇鱼山西北2.5公里低丘峡谷中。12户,63人。五代时,严姓从浙江铜罗迁此建村。该地系昌江故道,曾名严涧,后河流改道,成为山坞,故更名严坞。
  杨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5公里低丘小溪旁平畈上。70户,365人。宋初,王姓从本地北湾(废村)迁此建村,因避讳“王”字,称杨家。
  彭家滩
  在鲇鱼山西偏南1公里,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63户,333人。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彭姓从当地吴家迁此,因近村昌江河道中有一大沙滩,故名。后程、孙、陈诸姓迁此居住。
  港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曲流凸岸冲积平原。5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65户,1378人。耕地2132亩,其中水田1188亩。山地5500亩,其中林地3700亩。主产水稻、棉花,兼种西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港南、八一初级社,转港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港南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港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南
  在鲇鱼山西偏北5.5公里西山北麓,265户,1378人。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王姓从勒功街(在今勤功乡)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南岸得名。
  洪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边缘,昌江曲流东南岸河谷平原。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00户,982人。耕地1148亩,其中水田700亩。山地4500亩。主产水稻,兼种棉花、西瓜等。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洪家初级社,转关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洪家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洪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洪家
  在鲇鱼山西7公里昌江曲流东岸西山西麓平畈上。村委会驻地。120户,607人。明末,洪姓从上松村(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
  彭家
  在鲇鱼山西7.5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畈上。80户,375人。宋朝,彭姓从本地彭家园迁此建村。故名。
  古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上,西邻波阳县境。3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耕地675亩,山地3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五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古田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古田大队。1961年划属丽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古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古田
  在鲇鱼山西偏北8.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112户,592人。清嘉庆年间,史姓从古田源(在今浙江省)迁此建村,以地处较大的天然沟坑边,得名古田坑,后简称古田。
  良港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中部,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487户,2488人。耕地3375亩,山地7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一、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良港乡。合作化时成立光明、光辉、展扬、五爱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良港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光明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良港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良港张家
  在鲇鱼山西南2.5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176户,911人。明初,张姓从本地墩头迁此,村以姓名。1974年因属良港大队,故名。又称大港张家。
  马家堑
  在鲇鱼山西偏北3.5公里,昌江汊港东北岸黄牛山南麓01户,5人。原系马姓废村。村西昌江河流中有急流险滩,故称马家堑。1968年光明大队曾在此设知识青年劳动点,建饲养场,有职工25人,后迁出。
  沈家园
  在鲇鱼山西2.5公里低丘平畈上。43户,236人。明朝以前此地系沈姓庄园,后废。明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王姓从本地北湾村(废村)迁此,袭用原名。
  吴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2公里昌江汊港西北岸。117户,578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吴姓从吴家(在今乐平西门)迁此建村,又称大港吴家。
  沙嘴头
  在鲇鱼山西偏南4公里昌江曲流北岸。150户,758人。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汪姓从祁门迁此建村,以地处沙洲西端,得名沙嘴头。
  关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汊港东岸河谷平原,西毗波阳县境。6个村民小组,辖4个自然村。537户,2813人。耕地3050亩,其中水田2104亩。山地8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关山、关建、港下初级社,转关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关山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关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关山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汊港东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441户,2279人。明万历年间,程姓从婺源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河湾的山丘上,人称湾山。解放初区政府鉴于此是鱼山与凰岗交界处,且村西有段河道较窄如同关口,因之更名“关山”。
  港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汊港东岸平原,60户,323人。明代,程姓从本地关山分居此地建村。该村东靠关山,西靠昌江河港,故称关山港下,简称港下。
  柴埠
  在鲇鱼山西偏南8公里昌江汊港西岸河墈上。14户,84人。清初,程、郑两姓分别
  马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低丘宽谷平畈上。56户,332人。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马姓从马家(今乐平县清塘)迁此建村。
  杲田洪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的河塝上。62户,367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洪挺从乐平礼林迁此建村,以地片原名杲田而得名。
  新桥严家
  在鲇鱼山西南6.5公里平畈上。20户,134人。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严氏从当地严坞迁此建村,称严家。因地片名杲田,故又称杲田严家。后随大队名称又改为新柳严家。1984年建乡时称新桥严家。
  张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公里简易公路北侧的平畈上。28户,178人。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张仲从乐平县迁此定居,故名。
  柳树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低丘宽谷小溪旁的平畈上。81户,439人。北宋时,当地鹊湖徐姓迁此建村,村处小溪边柳树下,原称柳溪,后通称柳树下。
  鹊湖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简易公路东侧的低丘宽谷中。74户,452人。唐太宗时(公元627——649年)辽东铁陵部落归附内迁,从母姓徐,其一支从淮安郭璞峰下鸦鹊湖边居住,旋移此建村沿称为鹊湖,后子孙繁衍分迁,则别称老屋下。
  范家源
  在鲇鱼山南偏西7.5公里花园山西麓的山坞中。80户,398人。唐朝,范姓从范家村(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得名范家源,后废。宋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定居,袭用原名。因处郭璞尖水源汇合处。别名龙源。
  徐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的红壤丘陵区,东邻荷塘乡。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29户,1338人。耕地1066亩,其中水田975亩;山地7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七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慈义乡。合作化时,成立杨田、徐湾、新湾、坑余、阮家湾初级社,转慈义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徐湾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湾
  在鲇鱼山南5公里的小溪西北岸的低丘宽谷上。64户,380人。明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山湾处建村,故名。
  枫树坪
  在鲇鱼山南偏东4公里的吉安岭南麓低丘峡谷中。12户,63人。清朝,姚姓从横路(在今乐平县内)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坪多长枫树,故名。
  余家门
  在鲇鱼山南偏西4公里的吉安岭南麓低丘峡谷中。18户,104人。此地原是余姓村庄,俗称余家门,后废。清朝,石姓从菱田北(在今乐平县内)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杨田湾
  在鲇鱼山南偏东4.5公里的鸡公尖南麓低丘宽谷中。62户,372人。此地原名瀛田湾。清朝,熊、张、丁等姓从乐平县和浙江来此佣工烧炭,逐渐定居建村。解放初,区、乡政府因“瀛”字过繁,改用方言同音字“杨”代替,更名杨田湾。
  阮家湾
  在鲇鱼山南偏西5.5公里,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峡谷中。63户,357人。该地原系阮氏废村,称阮家湾。明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沙洲上
  在鲇鱼山南偏西5.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10户,62人。该地原系小溪冲刷形成的沙洲,故名。明朝,王姓从当地北湾村(已废)迁此,袭用原名。
  慈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缘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南毗乐平县境,西邻波阳县境。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470户,2747人。耕地1813亩,其中水田1648亩。山地150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七、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慈义乡。合作化时,成立郭璞峰、大园、新园、畈上、前进、高峰、新源、源头初级社,后转慈义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慈义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高峰分场。1968年属荷塘公社高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慈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慈义
  在鲇鱼山西南7.5公里郭璞尖东麓山谷中,皖赣铁路穿村而过。设有慈义站。155户,830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张天生从当地墩头村移此建村,因系孤儿,由叔父母抚养成人。为表感谢,取村名为慈义。
  湾金坦
  在鲇鱼山北偏东5公里,昌江南岸河谷平原。9户,24人。耕地170亩,主种水稻。因系昌江河湾一块平坦的丘陵地而得名。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为荷塘垦殖场林业中学附属农场,1974年改为鲇鱼山公社湾金坦农场,1984年起为乡办农场驻地。
  源头坞
  在鲇鱼山西南8公里的瓜子尖南麓山坞中。62户,411人。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张氏从本地墩头村迁此建村,以地处山涧源头得名。
  畈上
  在鲇鱼山西南10公里的双峰岭北麓宽谷中,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32户,798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张氏从墩头村迁此建村。初仅8户,曾名老八屋。后以地处大畈上得名。
  墩头
  在鲇鱼山西南10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双峰北麓山岗上。61户,355人。明初张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地系圆形小山岗,土质肥沃,人称肥墩,习称墩头。又因树茂多荫,路人喜在此小憩,运缸瓦者常弃碎片于此而别名瓦屑坝。
  大园
  在鲇鱼山南偏西10公里,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郭璞尖东麓。60户,353人。明嘉靖年间,张氏从本地墩头村迁此建村,该地原系大竹园,因之得名。以方位又别名西园。
  操家山
  在鲇鱼山北偏西4公里的低丘宽谷处,山林1200亩,耕地50亩,造林为主,兼营苗圃。此地原为操家祖业。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建公社机关农场。1968年改设林场。1975年为公社知青点。1978年改设鲇鱼山公社操家山林场,1984年起为乡办林场驻地。
  吕蒙﹝片村﹞
  在乡境东北部昌江曲流南部丘陵区,包括沟上、沟下、2个自然村。清代,黄、李、余诸姓从乐平和万年来此定居,因地处昌江河道吕蒙渡岸边得名。
  凤岗﹝片村﹞
  在乡境东北部昌江曲流南部丘陵区。包括前岗、后岗2个自然村。北宋初年,陈姓从乐平科山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岗,呈凤形而得名。
  石口﹝片村﹞从当地关山港下和都昌县迁此建村,该处为农运柴渡口和卖柴码头,故名。
  关山刘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原。23户,127人。明代,刘姓从凰岗(今波阳县内)迁此建村,称刘家。1972年以大队名,称关山刘家。
  新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的红壤丘陵地带。东临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18户,1147人。耕地1821亩,其中水田1440亩。山地7000亩。主种水稻。以清代重建的石桥命名。驻地荫墩下。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新桥乡。合作化时,成立钟潭、新墩、新荫、六家畈初级社,转新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新桥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胜利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新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荫墩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皖赣铁路西南侧平原。88户,420人。唐末,徐姓从当地的鹊湖迁此定居,以地处树木茂盛的低岗下,故名。
  钟潭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西南岸低丘峡谷下。32户,182人。明末,程姓从本地关山村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深潭旁,曾称中潭。相传,村边有个蟠龙庵,内有金钟,官府强行取走却敲不响,派差役送回丢入河中形成深潭,故名。
  篾匠棚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西岸河谷平原。8户,46人。明末,李姓篾匠从都昌马涧桥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张家岭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汊港东南岸皖赣铁路西侧平原。16户,92人。元朝时,张姓来此建村于红土岗上(岭上),故名。元末,朱元璋开挖“四季港”时此村被毁。明末,程姓从本地关山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六家畈
  在鲇鱼山西南5公里平畈上。46户,250人。北宋初年,当地鹊湖徐姓六家迁此畈中建村,故名。清末,安源刘姓亦迁此定居。塘坝上
  在鲇鱼山南偏西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花园山北麓低丘宽谷中。28户,157人。北宋初年,王姓从北湾村(已废)迁此建村,后衰落。明末,本地关山一寡妇携子程认明改嫁于此,繁衍子孙,现村民以程姓为主。因村东河流冲成的大小水塘,村建坡上,故名。
  新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缘红壤丘陵地带,西濒昌江。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403户,2307人。其中非农业户5户,12人。耕地3391亩,其中水田2971亩。山地8000亩,其中林地4000亩。主种水稻。驻地羊嘴头。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新桥乡。合作化时,成立马家、洪家、柳村、鹊湖、龙源初级社,转新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新柳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属荷塘公社胜利大队。1974年恢复鲇鱼山公社新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羊嘴头
  在鲇鱼山西偏南7公里处路边小丘上。2户,7人。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下放知识青年在此建“创业队”,现为村委会和新桥小学所在地。以地形似羊头而得名。
  在乡境西北部昌江曲流北岸平畈上。包括王家、吴家2个自然村。唐、宋两代,吴、王两姓分别从石坑吴家(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和石岭(在今吕蒙乡)迁此建村,因昌江汊港口有块大石,故名。
  七族下〔片村〕
  在乡境西南部边缘皖赣铁路附近丘陵地区。包括7个自然村。唐朝、徐姓从淮安迁此处鸦湖边建村,后人口繁衍,逐渐分居在附近七个村,故名。
  双溪坞〔片村〕
  在乡境西北部丘陵谷地。包括5个自然村。其中程家始建于宋代,后废。清末有易姓从都昌迁来重建新村。赵家、徐家、田畈上为明代赵、徐、袁三姓分别从建昌府和鄱阳县、万年县迁来所建。新屋下为1958年修山田水库时本地移民迁建。因发源于自山岭、余家的两条山溪,自北向南流经此处,故名。旧日时曾谐音讹称为“山鸡坞”。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