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63
颗粒名称: 吕蒙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吕蒙乡各村的地理位置、耕地面积、历史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吕蒙乡 地名 景德镇市

内容

官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北岸。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31户,1372人。耕地面积1407亩,山林面积1800亩。主种水稻。驻地土山上。以所辖自然村官庄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八区,市郊区官庄乡。合作化时,由官庄初级社转官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官庄大队,1959年划为枫树山垦殖场官庄分场。1968年复归竟成公社,改为红旗分场。1969年,改称官庄大队。1973年,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许家岭
  在昌江区驻地西南3.5公里,兴华南路旁,为乡政府驻地。9户,50人。民国初年,许姓曾在此建房居住,后迁。1934年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后有余、江、黄、张等姓迁此定居。驻有供销社、农业银行、郊区食品站等单位。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土山上
  在许家岭北偏东0.25公里的小山脚下。为村委会驻地。31户,132人。明代,因山上生产制匣钵的泥土而得名。1974年虞、詹、叶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市昌化电瓷厂设此。
  塘坞
  在许家岭北偏东1公里的山坞中。25户,92人。明初,这里曾有人居住。因地处山坞,四处溪水流入坞中洼地,形似水塘而得名。1979年余、王、万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的塘坞队驻此。
  宋家嘴
  在许家岭西偏北0.5公里的小山嘴上。32户,146人。明末,宋姓在此山嘴居住。因名宋家嘴。1979年,史、韩、余、江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黄雀垄
  在许家岭东北1.5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的农业队和苗圃队驻地。32户,104人。此地原为田垄,因形似黄雀,故名黄雀垄,现有李、程等姓聚居。
  靠椅山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山凹中。28户,102人。明初,此处山地属许姓所有,因地形似靠椅,故名。1979年,史、余、江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朱家山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小山脚下。31户,131人。明末,此地山塘属朱姓所有,称朱家山。1979年史、余、刘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官庄
  在许家岭东南0.5公里,昌江北岸。137户,545人。据《史氏宗谱》记载:史氏自五代从安徽歙县来浮梁避乱,至宋代始定居官庄。其始祖史邈,字守易,行端学博,工诗文。宋熙宁庚戌(公元1070年)进士,任兵部郎中,退居于此。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建有陈家街、牌头弄等街巷。设有豆腐、酱油、杂货、理发等店铺。有一千多户。到解放前夕,史、余、江、曹、李、王、徐等姓在此聚居。1979年,黎明制药厂在此办一分厂,部分村民分迁到附近,利用山地建起新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石灰窑
  在许家岭西南1公里,兴华南路旁。6户,34人。明代,余姓在此搭棚居住,取名茅尾岭。民国时期,鲍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并在村旁建窑,以烧石灰为业。而易今名。
  龙井里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小山脚下。32户,140人。此地原有徐姓居住,后成废墟,仅存古井,称龙井。1979年,史、余、柴等姓从官庄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
  石岭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东北部河谷地带。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03户,1027人。耕地1067亩,山林12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石岭而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石岭乡、鸣山乡。合作化时,由石岭初级社转石岭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石岭大队。1970年划归罗家垦殖场称石岭分场。1972年划归竟成公社,仍称石岭大队。1973年划属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岭
  在许家岭北9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旁的小山岭上。村委会驻地。71户,378人。宋代,王姓从安徽祁门苦竹港迁来定居,后人口繁衍,形成村庄。因村落建在石头岭上,故名。后有村办匣钵厂,陶瓷厂。
  玉字亭
  在许家岭北8.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39户,197人。原为史姓住地。清代,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因当地有一凉亭,名御史亭。后瓷业工人罢工,(市民称为“打派头”)常在此议事,又称议事亭;亦称如心亭。建国后,谐音称玉字亭。现有汪、芦、柳、但、毕等姓聚居。有部分城市职工在此居住。
  后头李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西河西岸平畈上,10户,50人。宋初,李姓由界田(今鹅湖滩乡)迁鄱阳(今波阳县)再迁此建村,称李家。后有部分人口迁出,分为前后李家。此地为后头李家。因人丁繁衍快,逐渐形成千烟大村,并开有店铺。后有陈、王、蒋、孙等迁此居住,称罗家滩片村。1986年恢复原村名。
  苦槠山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西河西岸平畈上。16户,100人。1973年戴姓从前头李家分居于此。现有汪、李、张、俞等姓迁此定居。因村前有棵大苦槠树,又邻近山边,故名。
  前头李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西河边平畈上。35户,139人。宋初,李姓从后头李家迁此建村,称前头李家。清代,陈、余两姓从都昌迁来定居,称罗家滩片村。后有戴、王、周、赵等姓迁来。1986年恢复原名。
  陶金岭
  在许家岭北8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南侧的小山岭上。32户,163人。宋代,此地曾有王、刘两姓居住,并在附近西河里淘金,俗称淘金岭。清代,程姓从安徽太湖迁此,村以岭名。后讹称陶金岭。后有徐、罗、李等姓迁此聚居。
  二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龙头山北麓的山坞里。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43户,1204人。耕地1564亩;山林2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二亭下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市郊区鸣山乡、石岭乡。合作化时,由龙塘山、二亭初级社转鸣山高级社。1958年划归高峰公社(今三龙乡)鸣山大队。1959年属龙山大队;1969年划入罗家垦殖场为石岭分场。1971年划入竟成公社为石岭大队。1972年划出成立二亭大队。1973年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二亭下
  在许家岭西北8公里,西河南岸坡上。村委会岭地。23户,102人。清代,冯姓从抚州迁此建村,并在村东建一凉亭,经营茶水糕点,后都昌余姓也建一亭于岭上,故名二岭下。
  鲤鱼洲
  在许家岭北7公里,西河湾曲处的洲地上。51户,250人。明初,吴姓从南岭迁此建村,因洲地状似鲤鱼,俗称鲤鱼洲。后有汪、李、史、余等姓迁此聚居。
  河西港
  在许家岭西北8公里,西河西南岸的田畈上。21户,120人。明中期,李姓从鄱阳(今波阳)迁此建村。因村落位于西河西岸,取名河西港。今有余、王等姓迁此聚居。
  陈家岭
  在许家岭西北9公里的小山丘上。23户,84人。清初,陈姓在此开荒,因村落建在小山岭上,故名。1971年景德镇共大分校在此开设一个班,后转为农场,1980年为市农林垦殖局苗圃。
  南山下
  在许家岭西北8.5公里的南山脚下,故名南山下。32户,146人。清中期,方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后有徐、王、黄等姓迁此建居。
  建国
  在许家岭西北10.5公里的黄土山脚下。14户,28人。此地原为荒山。1959年建国瓷厂在此建农场,称建国农场。1963年农场迁出,有彭、江、吴等姓从龙塘山迁此居住,袭用建国为村名。
  姜冲坞
  在许家岭西北12.5公里的山坞里。29户,132人。清初,姜姓在此聚居,因地处山坞溪头而名姜冲坞。后有陶、吴、曹、林、余等姓迁来,袭用原名。
  窑上
  在许家山西北10.5公里的小山坳中。16户,68人。此地原有董姓居住,称董家湾。清中期,村废。1959年,詹姓从鸣山(今洪源乡)迁此重建新村,以烧窑砖为业。易名窑上。
  谢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龙头山北麓。4户,20人。明末,谢姓从鸣山(今洪源乡)迁此建村,故名。清末,甄姓从鄱阳(今波阳)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龙塘山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龙头山北麓。53户,262人。明末,姚姓从安徽至德(今东至县)迁来,建村于龙头山脚下,村旁有一水塘,故名龙塘山。后有王、刘、彭等姓迁此聚居。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龙塘山队驻此。
  历尧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皖赣铁路旁。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40户,1246人,耕地932亩,山林8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历尧命名。解放前夕属鄱阳县(今波阳县)鱼山乡第三保。建国初,为鱼山区古城乡。合作化时,由历尧初级社转历尧高级社。1956年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并入市郊区官庄乡。1958年划归竟成公社历尧大队。1960年并入枫树山垦殖场,称历尧分场。1968年划回竟成公社,复立历尧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历尧
  在许家岭西南2公里,皖赣铁路旁。村委会驻地。140户,704人。宋代、朱姓从明溪(今峙滩乡)迁此建时。因地处历尧山,故名尧山村,后易名历尧。以后有方、徐、段等姓陆续迁来,形成有三条街九条巷的小集市,曾称历尧镇。清中期,毁于火灾,只剩几户人家。后逐步恢复。民国时又重建成一条新街。现驻有市焦化煤气厂,市石油公司仓库等单位。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历尧队驻此。
  古老山
  在许家岭南3.5公里的山脚下。33户,192人。明代,丁姓从安源迁此定居。清中期,孙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来。因村后有两座孤山,人称孤老山,两山并峙又象一担谷箩,亦名谷箩山。建国后,雅化而称今名。后有刘、胡、祝等姓迁来聚居。
  山坑
  在许家岭西南3.5公里,皖赣铁路西北侧。30户,99人。明中期,但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庄后傍高山,村前是一大坑,故名山坑。今有何、叶等姓迁来聚居。
  张家山
  在许家岭南3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2户,8人(内职工3人)以林为主。因此处山林,原为张姓祖业,故名张家山。
  宋家山
  在许家岭南4公里的山谷中。42户,197人。元初,宋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此建村,称宋家山。明中期,危姓又从鄱阳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后有吴、黄、王等姓迁来聚居。
  古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南(昌)张(王庙)公路旁,龙头山麓低丘地带。2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447户,2276人。耕地3518亩,山林3000亩。主种水稻。驻地吕蒙村。以片村古城(又称古城畈)得名。解放前夕,属鄱阳(今波阳)县鱼山区义阳乡第十七保。建国初属鱼山区古城乡。合作化时,由古城初级社转古城高级社。1956年划归景德镇市,并入市郊区官庄乡。1958年归竟成公社古城大队。1959年转属枫树山垦殖场为古城分场。1968年划回竟成公社。1973年又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吕蒙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昌江南岸。南(昌)张(王庙)公路旁。村委会驻地。28户,159人。传说三国时将领吕蒙曾在此屯兵。后人纪念吕蒙,把驻扎过吕蒙军马的村庄称为吕蒙村。
  蛇垄里
  在许家岭西北5公里的山垄里。15户,84人。明末,符姓从建昌府(今南丰县)迁此,因村落建在蛇形山垄里,故名。后有袁、黄、彭、王等姓迁来聚居。
  猪皮坦
  在许家岭西北4.5公里的龙头山东南麓。6户,30人。1983年余、黄等姓分别从本县蛇垄里等地迁此。村建在猪皮坦。村袭地名。
  白果树
  在许家岭西4公里,龙头山东南麓。22户,119人。清中期,陈姓从建昌府南丰县迁此,因村中有棵白果树,故名。驻有市农牧渔业局养鱼队。
  大王庙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的山嘴上。13户,82人。清初,此地建有一庙,称大王庙。清末毁。1956年市劳动局在此建农场,1964年迁出。同年,李、余、曹等姓从余江、仓下垄等地迁来,成立生产队。也称新建队。现村随庙名。驻有吕蒙乡农科所。
  亭子下
  在许家岭西南2公里的山坡上。26户,125人。清中期,余、吴两姓分别从都昌、南昌迁来,因当地原有老屋基地,俗称老屋场。清末,余姓在村旁建一亭,方便来往行人休息,故以亭子下为村名。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亭子下队驻此附近。
  舒家庄
  位于许家岭西7公里,龙头山南麓。52户,264人。宋代中期,舒姓在此聚居,取名舒家庄。清中期,舒姓衰落,王姓从婺源迁来。袭用原名。
  张家坞
  在许家岭西南5公里。龙头山南麓山坞中。10户,49人。清末,张姓居此,故名。1968年郑、江、李、马等姓从本地姚家嘴、舒家庄等地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姚家嘴
  在许家岭西南4公里的山嘴上。63户,326人。元初,姚姓在此建窑烧制陶器,村处牛形山嘴,故称姚家嘴。以后夏、刘两姓迁来定居。清中期,关姓从鄱阳田畈街迁来聚居。
  仓下垄
  在许家岭西南2.5公里的田畈中。29户,148人。清初,储姓从抚州东乡县来此建村,因村中有棵桂花树,称桂花树下。清中期,余姓从都昌迁来定居,又因地形似储粮仓库,村前恰好是一片垄田,故以仓下垄为村名。
  余家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的小山丘麓。66户,301人。元末,余姓从婺源迁此,故名余家。因村建于密林之中,又称余家塅里。后有郭,彭两姓迁来聚居。
  虾乐坑
  在许家岭西南6.5公里,昌江北岸。8户,41人。清初,有张姓住此,因附近山上杂柴甚多,是槎柴(供槎窑烧炼用)转运的码头。清中期,冯姓从万年迁来,因村后山似虾形,山前是河,有虾儿下水的意境,故以虾儿坑名村。1973年雅化成今名。
  杨家港
  在许家岭西南6公里,昌江北岸的田畈中。38户,199人。元初,杨姓在昌江河岸建村,故名。以后徐姓迁来,余姓又从鄱阳(今波阳)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方家排
  在许家岭西南4公里的田畈中。71户,349人。据传明正德年间方姓从石山(今鲇鱼山乡丽阳镇附近,村已废)迁此,因地形似木排,村前又有一棵大楮树,有如系排之用,故名。后有陈、程、等姓相继迁来定居。
  罗家滩
  在许家岭西北6公里,西河的东西两岸。包括前头李家,后头李家、苦槠山及罗家滩4个自然村。126户,485人,因村庄紧邻罗家桥,又靠近西河滩,故名罗家滩。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