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垦殖场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60
颗粒名称: 西郊垦殖场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辖区的各村地名以及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等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西郊垦殖场 地名

内容

十八渡分场
  位于垦殖场中部低丘坡上。2个自然村,193户,658人。耕地343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市郊区小港嘴乡。合作化时由十八渡初级社,转曙光高级社。1958年划入枫树山垦殖场园林分场。1969年属竟成公社樊家井大队,1971年划入小港嘴大队,1974年复归枫树山林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十八渡分场。
  十八渡
  在市政府西1.5公里,昌江西岸,西郊垦殖场和十八渡分场驻地。161户,507人。宋代,有浮梁吴姓在此聚居,称吴家村。以后张姓从建昌府迁来。清代,余、曹、王等姓先后从都昌迁此定居。当时吴家村后山有不少槎柴,故在此地建瓷窑,河东瓷坯通过设有坯架的船只运来烧炼。原称市阜渡,后因瓷业发展,有十八只渡船运瓷运坯,亦称十八渡。村民多以生产窑砖为业。现为余、张、王、吴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渡峰坑
  在十八渡南1.5公里,禅师山北麓。32户,151人。清中期,余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因村庄建在山峰脚下,村前又有一渡,故名。
  旸府滩分场
  位于垦殖场北部,西邻罗家桥乡。2个自然村,109户,420人。耕地561亩,山林268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一保。建国初仍属三龙乡。1952年划入郊区。合作化时,由互助组转红星高级社。1958年市人委在此办机关农场,1968年划归罗家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旸府滩分场。
  旸府滩
  在十八渡北4公里,昌江西岸。分场驻地。83户,313人。此地原为谭姓居住。宋末,蔡姓从都昌蔡家岭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旸府滩边,故名旸府滩。现有方、舒、程、吴、李、欧阳等姓聚居。
  槎山口
  在十八渡北5公里,昌江西岸。26户,107人。清代,胡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因附近槎柴甚多,村落又地处昌江口,故称槎山口。现有陈、张、舒、冯等姓聚居。
  园林分场
  位于垦殖场南部,昌江河畔,5个自然村,194户,606人。耕地364亩,果林180亩,茶林20亩。因地处市郊,主产蔬菜,兼营林茶。驻地梓树下。解放前夕及建国初均属官庄乡。合作化时,由官庄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划归枫树山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园林分场。
  韭菜园,在十八渡南1公里,昌江西岸。北靠哪叱庙(现化肥厂)。85户,298人。明末,刘姓建村,种植韭菜得名。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梓树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昌江河畔较大的山丘上。园林分场驻地。70户,145人。此地梓树甚多,故名梓树下。1957年市下放干部开发山区,在此建立农场种植果树。现有郑、黄、吴、胡等姓聚居。
  庄屋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11户,46人。清代,哪叱庙在孙家垄田畈中建有庄屋,有彭姓从万年县迁来种庄田,住庄屋中,故称庄屋下。现有吴、刘、彭、程等姓聚居。
  李家山
  在十八渡南偏西1.5公里。13户,55人。原是柴草丛生的李家山丘,1975年刘、于、王等姓先后从韭菜园迁此建村,村袭山名。又因古代此地石鸡(即田鸡)甚多,俗称石鸡塝。
  桑园排
  在十八渡南部偏西1公里。15户,62人。原是荒山坡。1958年园林分场生产队(当时称排)在此种植桑、茶林,故名。现有吴、乐、鲍等姓聚居。驻有西郊红砖厂。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