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成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55
颗粒名称: 竟成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5
页码: 153-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乡的各村委员会和地名地理位置介绍。
关键词: 地方志 竟成乡 景德镇市

内容

竟成乡概况
  竟成乡位于昌江区中部,是环绕市区的近郊,东邻湘湖乡、寿安乡,南毗荷塘乡,西接吕蒙乡、洪源乡,北连旧城、新平和王港乡。面积为28.8平方公里。以竟成小学命名,乡政府驻地里村后街(今新厂西路)。距区政府2.5公里。辖16个村委会,3个专业场,103个村民小组,76个自然村。5251户,22177人。除回族11人,壮族4人外,均为汉族。辖地属城乡结合部,为村民居民混居区。
  竟成乡地处丘陵地带,四周高,中间低,南端牛角岭主峰最高,海拔647米。昌江自北向南贯通西部,支流南河、西河分别从南部和西部注入昌江。境内矿产有三宝、银坑的瓷石矿,南山的板岩和湖田的红石等。
  历史上,竟成乡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动。早在清代,辖区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和镇市都、湖田都、长芗都的一部分。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为浮梁县一区里仁乡。1952年大乡划小乡时为市郊区,辖地分为里仁乡、三宝乡、青塘乡、银坑乡、新厂乡等。1953年为景德镇第四区小港咀乡、四图乡及里仁、银坑、三宝、青塘等乡。1956年成立青塘、昌江、三河、曙光、银坑、里村、新厂 、三宝八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人民公社,仍属郊区区政府管辖。1959年属市直辖,1970年改属景南区(今昌江区)管辖,1983年鹅湖区新平公社洋湖大队和南安公社黄泥头大队划入。1984年改为乡建制,成立乡政府。
  全乡历来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市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境内耕地面积14210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87%。蔬菜品种已达86种,其中四图里的辣椒、三闾庙和里村的瓠子、银坑的芋头、杨家坞的苦瓜等具有地方特色。建国后,蔬菜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区成立了蔬菜科学研究所,开辟了蔬菜科研基地,普及了温室育苗和地膜覆盖等技术,创办了蘑菇厂,蔬菜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蔬菜产量为4000多万斤,占全市蔬菜供应量的80%左右,产量为解放初期的2.2倍。
  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建有小(二)型水库9座,山塘52座,防洪圩堤3条,机电排灌站37座。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420万斤,比1978年增产16.3%。全乡有山林面积3825亩,养殖水面1200亩,并建有禽蛋生产基地。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主要有陶瓷、建筑、建材和服务行业。办有70多个企业,有生产日用瓷、陈设瓷和工艺美术瓷的竟红瓷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竟成雕塑瓷厂生产的56吋站三星远销港澳。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竟成农工商贸易公司,景江饭店、竟西旅社、华光饭店、翠云饭店等一大批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四郊,弥补了城市国营商业网点的不足。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04万元,其中农业619万元,工业1085万元,居全市乡镇企业之首。
  全乡交通运输业也发展很快。现有各种汽车23辆,拖拉机155辆,并建有3条乡村水泥公路和3座公路桥梁。公共汽车日夜通行,地方运煤小铁路穿境而过,景德镇火车站、汽车站均在境内。
  文教卫生事业和公益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现有中学1所,完小12所;在校学生418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教职工150人。并办有乡广播站,中心文化站,乡卫生院;各村委会均设有医务所。在老鸦滩村还设置了1所乡幸福院,鳏寡孤独者在这里安度晚年。
  竟成乡境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之一,古窑遗址甚多。湖田村中部的“ 湖田古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亭古窑遗址及黄泥头古窑遗址。古建筑有明、清三闾庙的古街 。
  竟成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竟成小学开展活动,1927年8月邵式平同志来此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中共赣北特委在里村设立近郊区委,1930年9月,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二次攻克景德镇时,在里村建立了中共浮梁县委员会和浮梁县苏维埃政府,广泛地开展打土豪,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的活动。家住里村的老红军马步英积极组织里村农民开展革命活动。据统计,乡境内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33人,建国后,邵式平同志来竟成乡视察工作时 ,亲自写了“发扬竟成精神”的题词。
  竟成乡地名
  后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平原,新厂西路南侧。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38户,996人。耕地542亩,山林48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郊区里仁乡。合作化时,属里仁初级社,后转高级社。1958年为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后街大队。1968年与童街、前街大队合并为里村大队。1972年析出恢复后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后街
  在昌江区政府驻地东2.5公里,新厂西路南侧。98户,363人。唐宋时代,此地就有人居住,后有乐平方、马、程、项、查等姓迁此居住 。清中期,此地建有城墙。因人烟密集,形成集市,以方家山为界,东南为前街,西北为后街。现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老鸦滩
  在里村后街南1公里,84户,383人。早年此处草木丛生,鸟类繁聚 ,且多乌鸦,又以南河至村边水浅,形成村前一片洲地,故名老鸦滩 。宋朝元丰年间,项氏从万年县迁此建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罗家坞
  在里村后街北面2公里,20户,83人。此地原为荒山,称罗家坞。1982年由黄、王、查、方、蔡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习称后街新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船仓里
  在里村后街北1公里,夜叉坞新桥东头桥下。13户,54人。原为荒山 。解放前,因居民在此挖土打石,挖掘成了船型,故名。1981年吴 、叶、查、胡、蔡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袭用原名。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西门口
  在里村后街南1公里,23户,113人。1982年由赵、陈、张、吕、杜 、王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因靠近原里村城墙西门口而得名。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洋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缘,昌江河冲积平原上。9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74户,767人。耕地面积1352亩,其中水田1109亩;山林1195亩。主产水稻。以所辖自然村洋湖街命名。驻地马路上。解放前为浮梁县新平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二区为洋湖乡,1953年改属新平乡。合作化时,成立洋湖街初级社,后转洋湖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洋湖大队。1984年划归昌江区竟成公社,建立村委会。
  马路上
  在里村后街北12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旁。村委会驻地。37户,188人。此地原为胡姓居住。1958年景(德镇)福(港)公路建成后,徐姓从贵溪县迁本地畈上后转迁于此,不久范姓从本地洋湖街迁此建村。因紧靠马路边而得名。现有金、周、李、张、彭、胡等姓聚居。
  畈上
  在里村后街北13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旁田畈上。31户,134人。清朝,抚州徐姓,乐平许姓,余干盛姓先后迁此居住。建国后,桂氏从本地洋湖街迁此定居。现有胡、阮、程、许等姓聚居。
  竹林窠
  在里村后街北12.5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23户,81人。明朝,周姓从波阳土塘迁此建村,因村四周为竹林,而名。现有周、余等姓聚居。
  洋湖冲
  在里村后街北偏东14.5公里,花儿尖南麓山坞中。21户,109人。清末,曹姓从万年县迁此居住,后邓姓迁来。因处山坞中的平地上,故名。
  洋湖街
  在里村后街北10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62户,169人。此地原称金塘里,原有杨、胡姓居住,故人们取谐音为洋湖。以后人口增多,村前又有二条石板路,一通浮梁东乡,一通浮梁北乡,路旁有店铺,生意兴隆,形成街市,故称洋湖街。
  青塘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端昌江冲积平原上。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412户,1833人。耕地964亩。主产蔬菜。以辖地青塘命名。驻地李家。解放前为浮梁县景德镇镇公所第五十九保。建国初,属郊区青塘乡。1954年并入四图乡。合作化时,成立李家初级社,后转青塘高级社 。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青塘大队。1960年为竟成公社青塘垦殖场。1962年改为青塘大队。1968年并入昌江大队。1972年从昌江大队析出复立青塘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青塘原名清塘,后简化成青塘。
  青塘李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原。村委会驻地。60户,269人。宋朝,李姓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始称李村。后因重名,更为今名。现有李、童、林、余姓聚居。
  猴王庙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10公里,昌江曲流北岸平畈上。25户,105人。此地原为青塘大队的山地,1966年生产大队就田建村,李、宁等姓从青塘大队各自然村迁此居住,形成新村,因靠近猴王庙而名。
  包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9公里,昌江曲流南岸平原。32户,150人。明末 ,包姓从抚州迁此建村,故名。现有包、汪等姓聚居。
  刘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5公里,昌江西岸河滩洲地上。114户,562人。宋朝,刘姓由乐平迁此建村,故名。后郑、冯姓分别从乐平和都昌迁此。现有刘、李、吴、郑、冯、袁等姓聚居。
  阳家
  在里村后街西北8.5公里,昌江东岸平畈上。13户,62人。清光绪年间,袁姓由都昌迁居此地,因地势较低,希望朝夕都能见到阳光而取名阳家。习称袁家。
  张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5公里处。16户,75人,明朝,张姓从抚州迁此居住,以后江,彭姓分别从都昌和余干先后迁入,因张姓久居此地,故名。
  洪家庄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处。12户,66人。此地原为李姓居住。民国时,洪姓由西水洪家(在今黄坛乡内)迁此定居,取名洪家庄。现有洪、李等姓聚居。
  夏家
  在里村后街西北8公里,昌江曲折流经的河畔。13户,66人。明末,夏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故名。现有夏、刘、章等姓聚居。
  塘下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昌江曲折流经的东岸河畔平原。139户,584人。唐末,黄姓迁此居住,不久罗姓从抚州迁此形成村庄,因地处青塘地片内,昌江河流向下转弯处,故名塘下。村近的窑岭上有古窑址。1973年建景德镇发电厂,王家村的全部村民迁此居住。现有罗,黄,宁,王,徐,余等姓聚居。过去此地曾称罗宅。
  昌江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市区北郊的昌江河东岸。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390户,1567人。耕地458亩,山林5000亩。主产蔬菜。以昌江河命名,驻地新平路西端。含中山北路末端的茶园塘、油坊弄、枥木岭、观音阁等村,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解放前为景德镇镇公所第五十九保。建国初属市郊区第二农会。1952年属四图乡。合作化时 ,由东岳庙、油坊弄初级社,后转昌江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昌江大队,并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8年青塘大队并入,1974年析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秧田坞
  在里村后街北5.5公里昌江河东岸。6户,28人。1980年起叶、刘、陈、梁等姓先后从东岳庙迁居于此。因此地有数块肥秧田,村处山坞中而定名。
  东岳庙
  在里村后街北5公里,85户,335人。明朝,程、吴姓在此聚居,后刘、郑等姓从余干县迁来,因村建在东岳庙旁而得名。董家坞
  在里村后街西北3.5公里新平路北侧。29户,134人。此地原有董姓居住,有瓷窑和作坊,称董家坞,后废。1966年生产大队投资在此建新村,有王、郑、周、张等姓从本地各村迁此,沿用原名。
  三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西河与昌江交汇处的北岸平原上。6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98户,1264人。耕地810亩,山林面积2000亩,主产蔬菜。以地处三闾庙、河西,取两个地名的首字命名。驻地三闾庙。解放前为景德镇镇公所第六十九保。建国初属市郊区一农会。1953年改属四图乡。合作化时,成立三河初级社,后转三河(包括河西)高级社 。1957年析出。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三河大队。1968年底又与河西大队合并,仍称三河大队。1972年河西大队析出后仍称三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三闾庙
  在里村后街西北5公里,298户,1264人。宋朝,刘姓从附近淘金岭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三闾大夫庙附近故名。后杨姓迁入。明、清时 ,人烟增多,形成街市,有刘家弄、进村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至今还保存有三闾庙及明、清朝所建古街。现有刘、潘、李、姚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河西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西岸平原,南(昌)张(王庙)公路穿境而过。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74户,1149人。耕地面积474亩,山林面积2200亩。主产蔬菜。因地处昌江西岸故名。驻地油榨套。解放前为景德镇第四镇第六十八保。建国初,属郊区第一农会。1952年属市第三区四图乡。合作化时由河西初级社与三闾庙合并转三河高级社 。1957年与三闾庙分开,称河西高级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1968年并入三河大队。1972年从三河大队析出复称河西大队。1984年建立村委会。
  老街上,元末汪氏建村。现有农户64户,264人。上韭菜园,明中期李氏建村,现有农户48户,240人。由于机关单位和居民迁入较多,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油榨套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西河路东段。村委会驻地。78户,318人。唐代 ,此地就有人居住。宋朝,刘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开一榨油作坊,后杨姓迁此,逐渐形成村庄。明末,潘姓又迁来,都昌曹 、陈、江姓也陆续迁入。因村落四周地势高,进村如进套袋,故名油榨套。现有李、陈、曹、金、龚、冯、乐、紫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麻园岭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西河路南侧。31户,138人。此地原有一岭,岭下有一片麻园,故名。清朝中期,李,徐姓分别从安仁(今余江县)、乐平县迁此建村,现有李、潘、石、曹、叶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里冲坞
  在乡境西部6.5公里的低丘平畈上。15户,91人,耕地92亩,山林1000亩。以培育蔬菜良种和育林为主。1975年从河西大队划出,为竟成公社的蔬菜种子队。1984年底改为乡办林场。此地原为李姓居住,称李冲坞。俗称枫树坞。清朝中期村废,后吴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来重建村落。现有李、邹、吴、蔡、夏等姓聚居,讹称里冲坞 。
  长芗路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33户,117人。明朝,此地已有人居住,后废 。1980年向姓从本地老街上迁此,接着各姓陆续迁来聚居。因房屋多建在小路旁,且此地在清朝时为长芗都所辖,故名长芗路。
  新陈庄
  在里村后街西5公里处,20户,74人。原为陈姓废村,称陈家坞。1978年龚、吴两姓分别从本地油榨套、韭菜园迁来重建新村,取名为新陈庄。现有张、江、吴、罗、周、王、龚、柴等姓聚居。
  黄泥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缘丘陵河谷地,东与湘湖乡毗邻。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308户,1337人。耕地面积2177亩,其中水田1778亩;山林面积2300亩。以驻地黄泥头命名。解放前夕为浮梁县里仁乡第二保 。建国初为市郊区里仁乡。1952年属浮梁县一区南安乡。合作化时由黄泥头、新田畈等初级社转星火高级社。1958年属南安公社古田大队。1959年改称跃进公社古田大队。1960年恢复南安公社古田大队,1962年从古田大队划出成立黄泥头大队。1966年改称跃进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并入古田大队。1972年又划出成立黄泥头大队。1984年划入竟成乡管辖,建立村委会。
  程家
  在里村后街东7公里新厂东路东端。村委会驻地。84户,348人,此地原为程氏居住,取名程家。后废。清中期,黄、洪等姓从乐平县迁此重新建村,袭用原名。
  纱帽园
  在里村后街北偏东7.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丘陵平畈上。19户,85人。明中期,包姓从南丰县迁此居住,种植一片茶园 。传说有一官员路经此地,丢失乌纱帽一顶,故名纱帽园。1973年易称三步园,1985年恢复原名。
  小陈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小坞口。18户,85人。此地以前曾有人居住,后村废。1970年胡、李、江等姓从本地程家、黄泥头迁此建村,以紧邻陈家坞而得名。
  坳上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5公里小山脚下,无固定住户,只有烧石灰人员暂住。民国初,有外地人在此取石烧石灰,因窑建在山坳上而定名。
  徐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面山坞口。29户,133人。元末明初,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根据地形定名燕窝里 ,后易名徐家坞。不久胡姓亦从乐平迁入,现有徐、胡、王等姓在此居住。
  腊梨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5公里。39户,177人。元末明初,黄、许姓先后从建昌府迁此建村,因当地山丘多乱石,少杂柴,称为瘌痢山。后雅化为今名。现有黄、刘、许等姓聚居。
  窑前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公里。12户,48人。元末有邓姓在此烧窑,称窑前山。后因匣钵成堆,别名匣钵墩。
  秤砣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11户 ,44人。1980年武、洪、万等姓从本地黄泥头迁此建村,因附近山形似秤砣而定名。
  黄泥头
  在里村后街东7公里新厂东路东端。123户,473人。唐末宋初,林氏由福建蒲田县迁此建村,继而姚姓迁入。因此地山势宛如蟠龙,且有一突出大石似龙头,故取名昂龙头,又名黄龙头,后因山地多为黄泥山包,而易为黄泥头。
  新田畈
  在里村后街东5.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面的平畈上。50户,260人。元末明初,刘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后陈姓亦迁此,开垦洲地成田,故名。
  石槽里
  在里村后街东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8户,32人。1983年孟、方等姓在此建村,因路面较狭,形似石槽而名。
  新厂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的城郊结合处。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468户,2108人。耕地面积1932亩,其中水田576亩;山林5000亩。主产蔬菜 。以驻地新厂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里仁乡第七保。解放后属浮梁县一区里仁乡。1952年属新厂乡。合作化时,成立李家坳初级社,后转新厂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新厂大队。1969年划归南安公社。1972年划回竟成公社,仍用原名。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老厂在里村后街东北2公里的低山坡下,57户,255人,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唐家坞
  在里村后街北5公里景涌铁路电厂专线西侧。45户,200人。清初,唐姓从南丰县迁此山坞建村,故名。
  李家坳
  在里村后街东北3公里朝阳路东段。113户,550人。唐末,此地就有人居住。明初,李姓迁此山坳建村,故名。后唐,马、甘等姓分别从南丰、乐平等县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李家
  在里村后街东5公里,南河西岸平原。54户,254人。元初,李姓由严田(今婺源县甲路境内)迁此建村,故名。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黄泥头队设此附近。
  窑上
  在里村后街东5公里,南河北岸平畈上。24户,106人。清末,张姓由都昌县迁此定居,并建有上、中、下三座窑,后有外地人口迁来定居,形成村庄。因靠近上窑,故名为窑上。
  前村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陶瓷学院西侧。82户,349人。清初,程姓由乐平县迁此建村,取名程村。后人丁繁衍,房屋增多,使村落形成两大段,前段为前村,后段为后村。
  后村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陶瓷研究所东侧,91户,394人。由本地前村派生得名。
  童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北岸平原。8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59户,1153人。耕地450亩,山林10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二区里仁乡第四保,建国初属里仁乡。合作化时,由里仁第四初级社转里仁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童街大队。1968年与前街、后街大队又合并为里村大队。1972年划出,恢复童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童街
  在里村后街东0.5公里。村委会驻地。216户,955人。宋朝,金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后童姓从德兴县迁此建村,因童姓人口繁衍,逐渐形成街市,故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东村畈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3公里,朝阳路东段的平畈上。22户,77人。此地原为田畈,1980年马、徐、王等姓从童街迁此建新村。因村处童街村的东面,故名。
  脚迹湾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2公里,朝阳路南侧。21户,121人。此地原是田畈,1974年徐、刘、张、王、李等姓从童街村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大块田畈,形似人之脚迹,故名。
  樊家井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西部的马鞍山西南麓的山脚下。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 ,316户,1921人。其中白蛇坞28户,141人。1968年王、魏、张、宋等姓自杨家坞迁此建村,为城乡居民合居区。耕地301亩,山林2655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一区第二镇第十八保,建国初属市郊区第三农会。合作化时,由樊家井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樊家井大队。1969年小港咀大队并入。1972年小港咀大队划出。1984年建立村委会。1985年新村村委会并入。
  樊家井
  在里村后街西1公里。村委会驻地。80户,729人。原有一樊姓在此居住,为方便行人喝水,在其家门口挖一水井,故名。明朝中期,吴 、徐姓从乐平、万年等县迁此建村,袭用原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
  农民新村
  在里村后街北3公里新村东路北端。93户,426人。本村住户大多数原居住在猪婆山岭(现景德镇饭店处),1958年因国家建设,由猪婆山岭及人民广场等地迁此建村,故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鲁家墩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2公里,15户,62人。此地原为鲁姓所有。1982年吴、徐等姓从樊家井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黄家墩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2公里,15户,62人。此地原为黄氏所有。1982年由吴、徐等姓从樊家井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方家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里村大桥西端平原。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87户,1067人。耕地700亩,山林5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里仁乡。合作化时成立里仁初级社后转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属前街大队 。1968年又属里村大队。1973年划归前街大队,1978年从前街大队析出,成立方家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方家山
  在里村后街东0.5公里南河西岸。村委会驻地。218户,708人。此处原有一座山(现里村电厂厂址),属方姓所有,称方家山。明中期,项姓从本地老鸦滩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陶家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处。36户,181人。唐、宋时期,此地原为陶瓷作坊,称陶家。后废。1977年有黄、马、项、刘、张等姓从本地方家山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新安庙
  在里村后街东1.5公里。33户,178人。此处原有一座庙,称新安庙 。1970年有查、李、徐、邵、胡等姓从方家山迁此建村,袭用庙名 。
  前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北岸平原。4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25户,1038人。耕地767亩,山林11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里仁乡。合作化时,为里仁初级社,后转里仁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前街大队。1968年与童街、后街大队合并,仍称里村大队。1972年恢复为前街大队。1978年划出部分小队另立方家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前街
  在里村后街南0.5公里南河北岸。225户,1038人。明崇祯年间形成街市。因与后街对应而命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湖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南河南岸平原。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160户 ,661人。耕地530亩,山林5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新厂乡。合作化时,成立湖田初级社转里仁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属前街大队。1969年又属里村大队。1973年属前街大队。1978年改属方家山大队。1980年成立湖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乡水产畜牧繁殖场驻此。
  湖田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2.5公里,南河南岸,南山路东端的平畈上。村委会驻地。125户,521人。唐代,汪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后刘姓从都昌县迁来,现为杂姓聚居。因地处南河曲流处,地当三面环水,田畈平坦,似湖水围田,故名湖田。从五代至明清,均为景德镇的重要陶瓷烧制区,有古窑多处。并发展成为集市,曾称湖田市和湖田都。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陈列馆建在此。
  杨梅亭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4.5公里,陶阳路西侧。35户,140人。明朝,此地有一亭,称杨梅亭。清朝,汪姓在此居住。建国后,王、徐、张等姓分别从余干、万年、乐平等县迁此建村,袭用亭名。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杨梅亭队驻在附近。
  七亩里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5公里的小坡上。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场部驻地。7户,72人(内职工30人)。因此地原有一块大田畈,号称七亩,故名。
  小港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市区南部太白园路旁。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 ,493户,2027人。耕地984亩,山林20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小港嘴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第四镇第二十五保。建国初属小港嘴乡。合作化时,由小港嘴初级社,后转曙光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小港嘴大队。1969年并入樊家井大队。1972年析出复立小港嘴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小港嘴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公里,市区曙光路南侧。村委会驻地。267户,1253人。属城乡居民合居区。
  新亭下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公里,市区银曙路东侧。21户,74人。此地原有一亭称新亭下。1985年张、王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南山下村
  在里村后街南4公里。86户,132人。此地依山傍河,紧靠南山脚下而得名。1982年汪、周、黄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匣钵墩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5公里田畈上。41户,144人。此地原为荒山,堆有很多匣钵碎片因名匣钵墩。1975年张、曾、王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畔下
  在里村后街西南方3.5公里的小溪旁。26户,91人。原为荒地,因地处畈畔而得名。1980年李、张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垄田里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5公里,市区银曙路西侧,95户,333人。原为荒田,称垄田里。1982年王、张、李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银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南山路南侧。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17户,1445人,耕地1383亩,山林1000亩。主产蔬菜。以辖片村银坑坞命名。驻地草坦上。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一农会。合作化时,由满坑坞初级社转银坑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银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草坦上
  在里村后街南3公里,银坑坞内西侧山脚下。村委会驻地。37户,173人。此地曾称桂花街。明朝查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因邻近是常堆草柴杂物的草坦,故名。
  满坑坞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3公里,大峰尖西北麓。30户,132人。明末,李姓从万年迁此建村。因此地瓷土丰富,当地人称瓷土矿为坑,故名。
  天宝桥
  在里村后街南2.5公里,62户,283人。明中期,外地移民在此建村 。因有一石拱桥,名天宝桥,村以桥名。
  蓝家井
  在里村后街南3公里,银坑坞东侧山脚下。32户,146人。明朝,吴姓从乐平迁此建村,有一蓝姓人挖水井,称蓝家井,遂以井为村名。
  郑家坞
  在里村后街南3.5公里大峰尖西麓。35户,159人。明初,此山坞的田地属郑氏所有,取名郑家坞。
  毛家墩
  在里村后街南4公里,银坑坞内西侧山脚下。38户,165人。清朝,万年、乐平等县的移民迁此搭茅棚居住,且村前有一长满茅草的土墩 ,称“茅家墩”,后因“茅”与“毛”谐音改称今名。现有吴、王、傅等姓聚居。
  红庙下
  在里村后街南4.5公里低丘坡下。61户,305人。清中期,郑氏从墩口(今王港乡内)迁此建村,因村南高地有一红庙,故名。枫树山林场林科所驻此附近。
  潘家桥
  在里村后街南5.5公里,推车岗西麓。22户,99人。明朝,徐、潘姓从抚州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桥,称潘家桥,村以桥名。
  禅师庵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 。3户,7人(内职工4人),以育林护林为主。因此处山上原有一禅师庵,故名。林点设在山上故名禅师庵队。
  西厢坞
  在里村后街南部7公里的银坑坞内西边山坞。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场部和一个林点的驻地。9户,35人。1981年分场从塘坞迁此。沿用西厢坞原名。
  二茅棚
  在里村后街西南9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护林点,1户 ,1人。1964年建队。清末,有一户丰城县人在此山上盖了二间茅棚居住,当地人称为二茅棚。现沿用原名。
  朝一庵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9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 ,1户,1人。以护林为主。因此处原有一庙名朝一庵,林点设在此附近,故名朝一庵。
  三宝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缘,景(德镇)三(宝矿)公路旁。东南与寿安乡毗邻 。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17户,534人。耕地591亩,山林1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三宝蓬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为市郊区三宝乡。合作化时,由三宝初级社转三宝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59年成立三宝大队,1961年划归瓷土厂管辖。1963年析出复为三宝大队,1969年并入新厂大队。1976年又析出仍为三宝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三宝蓬
  在里村后街东南7公里,芭草坞尖西麓山坞中。村委会驻地。79户,318人。宋朝,蔡姓由婺源蔡家迁此建村。有位名三宝的人,在此搭一草蓬,开设茶馆,常有来往行人在此吃茶住宿。生意兴隆,因称三宝蓬。也曾名“三茅蓬”。
  石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 。2户,8人(内职工2人),以林为主。此地原为石姓废村,清朝,黄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朱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南6公里,大峰尖东麓山坞中。10户,45人。宋朝,外地有一朱姓师傅来马鞍岭开采瓷石矿,后朱氏家族人丁繁衍,形成村庄。因村落在山坞中,故名。
  青水塘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 。6户,21人(内职工6人),以育林护林为主。因此处原有一水塘 ,称青水塘,村以塘名。
  马鞍岭
  在里村后街东南8公里,红梅岭西南麓,景(德镇)三(宝矿)公路旁。12户,69人。明末,方姓在此建村,因山岭形似马鞍,故名。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马鞍岭队驻此附近。
  水坞里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红梅岭东南麓。9户,50人。此地原是一较大的山坞,有一股清泉,由内向外涌流,村在坞里故称水坞里。清初,范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水坞口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1户,6人(内职工2人),以护林为主。因有一股山泉从山坞里流出,村在流泉口故名。
  双坑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红梅岭东南麓。17户,78人。明末,汪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地下藏有瓷土矿石,后经开采为两个矿坑俗称双坑。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双坑队驻此附近。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