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园街道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50
颗粒名称: 太白园街道概况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0
页码: 135-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太白园街道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太白园街道 景德镇市 江西省

内容

太白园街道位于市区南部,办事处驻中华南路307号,以区片太白园命名。距昌江区人民政府约400米。辖地东起樊家井以景涌铁路为界,西至沿江东路南段,南起西瓜洲与竟成乡为邻,北至戴家弄、周路口和万年街,与珠山区昌江、周路口街道毗连。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委员会,139个居民小组。62条弄巷,2个区片。8716户,285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496人。除回族31人,满族1人外,均为汉族。
  解放前,从戴家弄到太白园的地段,为景德镇窑业集中之地,柴窑、槎窑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市130座窑约70%建在辖地,烟囱林立,窑烟袅袅,昼夜不断。紧靠着窑屋的,是星罗棋布的坯房,道路坎坷不平,大部分建筑低矮、陈旧,存在着三多——垃圾多、乞丐多、破房多。许多沿街乞讨者,冬天蜷缩在槎窑旁的炭棚里。
  建国后,这个陶瓷生产的老工业区,焕发出新的光彩,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迅速改变。全市大中型瓷厂有计划地进行改建。在境内的大中型瓷厂有以生产玩玉牌青花玲珑茶餐具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的光明瓷厂、红光瓷厂;有以生产绝缘子超高压电瓷获部优产品的电瓷电器公司;有生产釉下彩瓷的红旗瓷厂;有生产日用配套瓷的红星瓷厂与景兴瓷厂,还有生产大件陈设瓷的曙光瓷厂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治脏、治乱、治差成果显著,共有16个机关、工厂、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建国后在荒山野地建设起来的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是一个机械化肉类加工企业,省、市卫生先进单位。第二中学“火炬学雷锋小组”曾多次受到共青团中央嘉奖。街道中心幼儿园重视德、智、体、美全面教育,120多名幼儿,在这里健康成长。为了改变辖区道路坎坷不平的状况,街道大抓道路改建,1979年以来,将1.8万多平方米的泥砂路修铺成水泥路面,街道里弄面貌大为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白园街道的集体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先后兴办了昌盛、群英、福利、雕塑纺织4个瓷厂,还办有里弄服务站、运输站等。1984年产值为160万元,职工队伍发展到700人。福利瓷厂,以安排本地区残疾待业青年为主,从事彩绘加工、擂料等劳动,使之学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1984年荣获省民政系统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属浮梁县景德镇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改为第一街政府。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6年成立太白园街道办事处。1958年改为曙光公社。1960年与麻石弄办事处合并为昌江公社。1963年划开,恢复太白园办事处。1965年易名为昌江办事处。1966年改称新华南路办事处。1968年易名太白园公社。1976年分为太白园,周路口2个街道委员会,辖地为太白园街道委员会。1980年改称今名。1983年周路口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秀水桥、杨家坞、魏家弄、浚泗井4个居委会和万年街居委会一部分划入。1985年又新增饶州弄居委会。
  辖地为中共昌江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还驻有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省陶瓷分公司、景德镇市茶厂、市第一制米厂、省陶瓷公司原燃料供应处、市粮油工业公司、商业局储运公司等单位和第二中学及第二、第三、第十五小学,有中山南路农贸市场。
  太白园历史悠久,曾建有花园,以大型雕塑“太白饮酒”卧像而名。曾有许多古建筑,尤以寺庙为多,有景德寺、城隍庙、阎王庙、华陀庙、陶王庙、罗神庙等分布街巷里弄。在花园弄还有古窑遗址。在中山南路有耶苏堂。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到达景德镇时,各界人民曾在太白园集会,庆祝光复景德镇。1927年7、8月,邵式平同志任中共景德镇市委兼浮梁县委书记时,也在这一带活动。
  太白园街道地名
  浚泗井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米,驻浚泗井38号。以驻地命名。东南二面至电瓷电器公司,西至中华南路,北至景兴瓷厂。8个居民组,467户,127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改称浚泗井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管辖。1983年属太白园街道办事处。袭用原名。
  浚泗井
  居委会驻地。东起花子棚,西至中华南路。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代,此地有一进士,为便利附近居民用水,在自家门口挖了一口水井,形成弄后,居民为敬重进士,以进士井称弄名,后以谐音改称浚泗井。
  小烟园里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西通中华南路317号,长20米,宽2米,碎石路面。此巷建于1956年,由电瓷电器公司扩建厂房后形成,原为中华路(今中华南路)附号,因与烟园里相对,1973年改今名。
  小花园里
  位于居委会北50米。西起中华南路275号,东通浚泗井。长1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初,有一富户建有小花园,后逐渐形成弄巷,因名小花园里。
  凌角居
  位于居委会北80米。西起中华南路265号,长90米,宽1.2米,水泥路面。解放前,这里住有巫婆,俗称“灵姑”,故称灵姑居,建国后改今名。
  汉阳弄
  位于居委会北90米。西通中华南路263号,东至景兴瓷厂厂房。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中期,有湖北汉阳瓷商在此聚居成弄而得名。
  戴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00米处。以驻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烟园里,北至戴家下弄。9个居民组,658户,2077人。境内窑屋、坯房甚多。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烟园里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南、北两端均与中华南路相通,中段与陈家弄、刘家上弄相连。长150米,宽1——2.5米,水泥路面。元朝此处是种植烟草的园地。民国时,巷口有一家黄烟加工作坊,故称烟园里。
  绣球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239号,北通戴家上弄。长1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元、明朝这里已有人居住,当地系球形山包,又有人开了刺绣店,故名绣球弄。因毗邻狮子弄,又有狮子滚绣球之说。后以中山南路为界,东为绣球上弄,西为下弄。
  石鼓里
  位于居委会西180米处。北起戴家上弄72号,南至陈家弄。长70米,宽2.2米,水泥路面。因明代此巷内富户人家门前有一对石鼓而得名。
  戴家上弄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通烟园里,北至戴家上弄8号。长30米,宽2米。宋朝此地有浮梁县戴姓聚居,建有戴氏宗祠。因紧靠戴家上弄得名。
  胜利弄
  位于居委会南4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32号,西至弄底。长25米,宽1.8米。此地曾建有“圣寿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后形成弄巷,沿袭圣寿观为弄名。1973年易今名。
  饶州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00米,驻饶州弄8号,以驻地命名。东起樊家井,西至中华南路,南靠景兴瓷厂厂房,北邻万年街和周路口。5个居民组,251户,834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十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3年划为浚泗井、秀水桥、万年街居委会。1976年划属周路口街道。1984年划入太白园街道。1985年成立饶州弄居委会。第三小学驻此。
  饶州弄
  居委会驻地。东连万年街,南至景兴瓷厂厂房。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中期,此地由饶州府人士合建一会馆,名饶州会馆,地以会馆命名。现在饶州弄包括饶州会馆、把总衙地段。1973年易今名。
  万年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50米。南连工人宿舍,北至万年街。长50米,宽1—5米,泥土路面。因毗邻万年街而得名。
  工人宿舍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北至万年街横弄,西至饶州弄。长60米,宽3米,水泥路面。此地原名洋伞弄,有坯房及居民住宅,1954年房产公司在此建房,因大部分居民是工厂职工,故称工人宿舍。
  绣球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00米处。驻地中山南路196号,以辖地绣球下弄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南起绣球下弄,北至戴家下弄。9个居民组,466户、150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一坊。1953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一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今名。
  绣球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5米。东起中山南路200号,西至沿江东路,南通千佛楼,北通乐兴弄。长350米,宽2米,水泥路面。以绣球上弄派生得名。
  乐兴弄
  位于居委会西150米。南接绣球下弄,北至戴家下弄,西通丝瓜棚。长80米,宽1.5~2.5米,水泥路面。此弄形成于元代,因弄内建有罗神庙,遂以庙名为弄名。1973年易今名。
  枣树下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北接戴家下弄、南通丝瓜棚,西至沿江东路。长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朝,因居民住房建在一棵枣树下而定名。后以瓷业生产发展,陆续建有坯房,人口增多,形成弄巷,沿称枣树下。
  丝瓜棚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东起乐兴弄,西至沿江东路,北与枣树下相连。长66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中期此处居民搭棚种菜,而丝瓜独享盛名。明末随着这一带瓷窑坯房相继兴建,形成弄巷,沿用丝瓜棚名称。
  戴家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南接绣球下弄,北通戴家下弄。长50米,宽1.5~3米,水泥路面。因紧邻戴家下弄得名。此地原为坯房,现是居民住宅区。
  秀水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300米,驻秀水桥18号,以驻地命名。东起景(德镇)涌(山)小铁路,西至汉阳弄、浚泗井,南邻电瓷电器公司,北至景兴瓷厂。5个居民组,219户,13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五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五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更名秀水桥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管辖。1983年划属太白园街道。
  秀水桥
  居委会驻地。西通花子棚,东至匣钵厂。长23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地建有秀水桥,居民以种菜为生,有一部分坯房。地以桥名。
  花子棚
  位于居委会南面。东通秀水桥,西至浚泗井。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外地遭灾的难民来景德镇乞讨。在此搭棚居住,因当地俗称乞丐为花子,故名。
  千佛楼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300米,驻千佛楼46号,以驻地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玉路弄,北到小绣球下弄。8个居民组,398户,129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二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二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分属玉路弄和绣球弄居委会。1976年成立千佛楼居民委员会。
  千佛楼
  居委会驻地。东起中山南路23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通玉路弄,北与绣球下弄相连。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朝,阳阜寺(今旸府寺)第一次毁坏,将铜佛移至东岳庙后又移古楼,因铜佛很多,故称千佛楼。明朝形成弄巷。清朝乾隆年间,千佛楼被火烧毁。1973年改称千物楼,1982年恢复原名。
  小绣球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20米。东起绣球下弄,西通沿江东路,北通乐兴弄。长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因紧靠绣球下弄而得名。
  陈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00米处,驻陈家弄51号。以驻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刘家上弄,北接绣球上弄。7个居民组,691户,22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十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陈家弄
  居委会驻地。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267号,北与石鼓里相通。长2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代陈氏在此聚居。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街道时,在弄口竖立“陈家衕”石坊,至今犹存。
  典当弄
  西起中山南路251号,东至弄底。长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朝中期。清末,弄口有一家大当铺,习称典当弄。
  玉路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251号,东至弄底。长20米,宽2米,土石路面。形成于明朝,曾名刘氏巷。1973年因与玉路弄相对,改称今名。
  玉路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300米。驻吊脚楼17号,以辖地玉路弄而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刘家下弄,北至玉路弄。8个居民组,533户,177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二坊,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三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更今名。
  吊脚楼
  居委会驻地。南通刘家下弄,北与玉路弄相连。长230米,宽1.5—3米,水泥路面。清代中期,此处建有柴窑和坯房,因弄巷狭窄,新建窑房影响交通,故采取在两侧墙上架过楼。谓“占天不占地,”群众习称为吊脚楼。
  玉路弄
  东起中山南路274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北通千佛楼,南通吊脚楼。长1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以紧靠市埠渡(今十八渡)曾习称“玉路渡”。曾有沙墩窑、南窑、北窑和坯房,是瓷业生产集中地之一。建国后遂为居民区,易名玉路弄。
  刘家下弄
  东起中山南路28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与太平桥(弄)、狮子下弄相通,北通吊脚楼。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刘家上弄派生得名。清末民国初年,此弄河边曾是景德镇四大码头之一——刘家码头(俗称窑柴码头)。
  魏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米,驻方家塘附6号,以原所辖魏家弄(已废)命名。东起广场南路27号,西至中华南路,南至杨家坞,北至电瓷电器公司。7个居民组,251户,77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三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称魏家弄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1983年改属太白园街道。
  方家塘
  居委会驻地。南起杨家坞,北至电瓷电器公司厂房。长7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为草坦。浮梁县方姓迁此居住后,挖有一塘,称方家塘。后瓷业作坊增多,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陶瓷弄
  西起中华南路389号,东与杨家坞相通。长270米,宽1.5—3米,泥土路面。明末,都昌县冯姓在景德镇做陶瓷生意,买卖兴隆,同族集资修建一庙,名陶王庙。弄以庙名。1973年改为今名。
  狮子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300米处,驻大花园上弄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至大花园上弄,北至刘家上弄。8个居民组,655户,2113人。驻有第二小学。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1953年为第九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大花园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连狮子上弄二横弄,西至中山南路355号。长55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朝有一富户家中建有大花园。清末建柴窑、制瓷作坊,形成弄巷,取名大花园弄。后以中山南路东为大花园上弄,西为下弄。
  刘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80米处。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307号。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唐朝刘氏由山西迁此。后有都昌县刘氏来此聚居,形成弄巷,建有刘氏宗祠。后以中山路为界分上下弄,路东为上弄。
  狮子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处。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与狮子上横弄相连。长2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形成于明代。清朝在此建有如意窑、老启发窑、明通窑和坯房。有一窑户经营瓷狮,其宅前也蹲了一对石狮,故名狮子弄。民国时以中山路为界,路东为狮子上弄,西为下弄。
  狮子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80米处。东起景兴瓷厂厂房,西至狮子上弄。长45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紧邻狮子上弄得名。
  狮子上二横弄
  南起大花园上弄,北通狮子弄。长20米,宽3米,水泥路面。因毗邻狮子上弄得名。
  刘家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10米处。南起狮子上横弄,北至刘家上弄。长45米,宽1.5—3米,水泥路面。因紧邻刘家上弄得名。
  花园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50米,驻狮子下弄2号。以原驻地大花园下弄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邻积谷岭,北至刘家下弄。10个居民组,532户,171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更名为小花园弄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
  狮子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起中山南路326号,西通刘家下弄。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始成于明代。因狮子上弄派生得名。
  太平桥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南通红旗瓷厂厂房,北通刘家下弄。长60米,宽2米,沙土路面。清代,此巷有小溪流过,居民集资修一石桥,以美好愿望取名太平桥。1973年以桥名作巷名。
  小花园弄
  位于居委会南30米。东起中山南路34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元末,当地富翁利用空地,广培花木,群众遂称此地为“小花园”。清末,花园被洪水冲毁,遗址上相继建起窑屋及制瓷作坊,形成弄巷,仍称小花园弄。
  大花园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东起中山南路36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南通积谷岭。长8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形成于清朝,因大花园上弄派生得名。
  积谷岭
  位于居委会南60米。东起中山南路37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长11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初,建有一积谷仓,因地处丘陵而名积谷岭。
  杨家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驻纱帽墩18号,以辖地杨家坞命名。东起景(德镇)涌(山)铁路,西至中华南路,南至曙光路,北至陶瓷弄。13个居民组,788户、228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二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更为杨家坞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1983年改属太白园街道办事处。红星瓷厂、第十五小学驻此。
  纱帽墩
  居委会驻地。南通豆芽井,北至陶瓷弄,西接杨家坞。长17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土墩,形似乌纱帽,故称纱帽墩。1955年形成弄巷。
  红星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0米,在红星瓷厂北侧,西通中华南路395号。长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名中华南路,有一部分居民。1958年红星瓷厂扩建厂房时形成弄巷,并于1973年命名红星弄。
  杨家坞
  位于居委会西北30米。北通电瓷电器公司,南接红星瓷厂厂房。长300米,宽1.5—2米,水泥路面。因地势四周较高,又有杨姓在此聚居成巷,遂名杨家坞。后有王、吴、方等姓迁来定居。
  车鸡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西通中华南路413号,东通杨家坞。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制造土车的手工作坊,称车车(后者音jū)弄,后谐音为车鸡弄。
  豆芽井
  位于居委会南90米。北连杨家坞,转西至红星瓷厂厂房。长80米,宽25米,土石路面。此地原系杨家坞一部分。清末方姓在此打一井,取名方家井。后因附近居民用此井水发豆芽,故名。
  珠弄里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驻中山南路415号,以所辖珠弄里上弄而得名。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起登科上弄,北至大花园上弄。6个居民组,263户,842人。驻有红光瓷厂。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八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八居委会。1956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今名。1985年居委会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牛角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西起中山南路381号,东端被红旗瓷厂厂房阻塞。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始建于清初,因此弄呈牛角形,俗称牛角弄。解放后,以巷道较短,曾编入中山南路,1973年恢复原名。
  珠弄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20米。西通中山南路399号,东至红光瓷厂厂房。长15米,宽2米,水沿路面。宋代此处有几户居民开设猪行,俗称猪行里。后逐渐形成弄巷,为了雅化地名将猪行里改称珠弄里。后以中山南路为界,东为珠弄里上弄,西为珠弄里下弄。
  登科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西起中山南路429号,东端被红光瓷厂厂房阻断,仅西向有一进出口。长15米,宽2米,水泥路面。原为一平坦。清末,有一幢停柩所,故名棺材弄。后雅名登科弄。为与下弄区别,此弄称登科上弄。
  落马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驻中山南路475号。相传:元朝,有位状元回乡,路过此桥,因马失蹄被摔下来。时人称此为落马桥。又据《刘氏宗谱》记载:唐代浮梁县令刘仲昭住落马桥。民国时期,为景德镇农贸市场之一。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曙光路,北连登科上弄和沟沿上。4个居民组,325户,99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成立落马桥居民委员会。
  马金岭
  位于居委会北80米。东起中华南路443号,西至中山南路,呈坡状。长125米,宽1.8米,水泥路面。据《浮梁县志》(乾隆版)记载:此弄建于明朝中期,因地面多鹅卵石,故名马卵金岭。1973年雅化成今名。
  沟沿上
  位于居委会北60米。东起中华南路,北通马金岭,南侧红光瓷厂厂房隔成两段。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始建于明末,因地处落马桥水沟边上,故名沟沿上。
  爆竹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东起中山南路442号,中间向南转一小弯。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末,此处是一片菜地,清代,因有抚州人在此建房开设鞭爆店而得名。
  小路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处。驻中山南路414号,以驻地小路园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曙光路,北至积谷岭。驻有光明瓷厂、茶厂,陶瓷原燃料供应处等单位。9个居民组,614户,204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五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珠弄里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东起中山南路392号,西端1969年光明瓷厂建厂房时被阻塞,仅东向有一进出口。长23米,宽1.8米,水泥路面。因珠弄里上弄派生得名。
  登科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仅东向有一进出口。东起中山南路420号,西端被光明瓷厂厂房阻塞。长10米,宽1.2米,碎石路面。因登科上弄派生得名。
  小路园
  位于居委会南30米。东起中山南路438号,西至光明瓷厂厂房。长19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仅东向有一进出口。此弄始建于元末,为通大花园弄的一条小路,称为小路园。
  油盐巷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北邻光明瓷厂,南通小阔弄。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中期巷内建有坯房,巷口有一油盐店,因此得名。
  小阔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仅通油盐巷。长15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路面较阔,称阔弄里。建国后光明瓷厂、茶厂建厂占用了部分基地,只剩下一小段,遂称小阔弄。
  工农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900米。驻工农村4幢3号,以所辖工农街而得名。东南西均被太白园路环绕,北至曙光路。11个居民组,687户,220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七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工农村
  居委会驻地。西通工农街。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景德寺、城隍庙,菜地甚多。解放后,市红光瓷厂等单位陆续在此建房,商业局也在此建仓库多幢,因工农合居,故名工农村。
  工农街
  北起曙光路25号,南至太白园路,长3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末,弄口建有城隍庙,人们遂以庙名作地名。又因地处南河、昌江合流处,土地肥沃,居民多菜农;路边开有几家小商店,俗称小港嘴街上。建国后,红星瓷厂、陶瓷销售公司、昌盛瓷厂、陶瓷供应处汽车队陆续在此建房,工人住户增多。1973年将油榨街、十字街的部分合并,取工农结合之意,命名为工农街。
  鸦雀窝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北通曙光路,南至油榨街。长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荒地,有几棵稀疏的树木,鸦雀常栖身树上。1962年红星瓷厂在此建职工宿舍、坯坊,以鸦雀窝命名。
  油榨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40米。东起工农街,南至十字街。长13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一幢大油榨,因名油榨弄。民国时,程、石、邵姓在此合伙开一猪行,俗称猪家圈。1973年将此地名统一,称油榨弄。
  十字街
  位于居委会西南50米。南、西均为太白园路。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始建于明末,因处在小港嘴正街的当中,垂直交叉呈“十”字形,故名。
  西瓜洲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200米处。驻汽运公司宿舍20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白园路,西至昌江河岸,南至西瓜洲菜地,北至曙光路。4个居民组,555户,184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一街政府第六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西瓜洲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2公里,昌江河东岸平原。东接曙光村居民区,南至南山下竟成乡菜地,北至昌江大桥。面积约0.5平方公里。此地原是河滩。唐代就有人居住,在河洲上种植西瓜,瓜甜味美,负有盛名,故称西瓜洲。河边原是景德镇第一道税卡,傍岸设有大卡船。现驻有市红旗瓷厂、景陶瓷厂等单位的煤炭仓库,系新建的居民区。
  百花园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公里,太白园路西侧。北至市汽车运输公司起重安装公司,西北靠第二中学。是由第二粮库、第二中学等单位宿舍组成的新兴职工住宅区。
  曙光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1000米,以驻地曙光村命名。辖地东起竟成乡菜地,西至银(坑坞)曙(光)路,南至市粮油加工厂,北至太白园路。8个居民组,556户,1736人。此地原是菜地和荒山,1958年后陆续形成居民区。1970年属工农街居委会管辖。1973年析出单独成立曙光村居委会。
  曙光村
  居民区。位于街道办事处南部1.2公里,东至竟成乡菜地,西至银(坑坞)曙(光)公路,南靠市粮油加工厂,北至太白园路。此地原系竟成乡菜地,随着城市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1958年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因紧靠曙光路而得名。
  太白园
  区片。位于太白园街道西南部。东起太白园路,西临昌江河,南至西瓜洲,北接曙光路、昌江大桥东端。面积约0.25平方公里,驻有第二中学,商业储运公司,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单位。此地原是菜地。民国初年,广东巨商李氏,来本市经营瓷业,在此建造花园,作为别墅,栽种各种名贵花木,誉为百亩花园,故名百花园。后李氏在花园内建造茶馆、酒楼,常演唱戏曲,曾热闹一时。酒楼内有泥塑唐代诗人李太白像,故人们按此意将百花园改称太白园。
  小港嘴
  区片。位于太白园街道南部。东、南、西三面均被太白园路环绕,北至曙光路,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区片包括工农街,十字街,油榨街等六条弄巷。驻有工农街居委会,小港嘴村委会,市太白园消防队,陶瓷出口公司仓库等单位。属工农合居区。因此地是南河与昌江河的交汇处,当地群众习称南河为小港,小港水于此口流入昌江,故名。宋朝刘氏在此居住,元、明时期发展有叶家弄、古阁楼、犁头嘴、杨家弄等巷,并有一条青石板路,有肉店、米店、油榨、杂货等店铺,是旧市区“十三里长街”的尽头。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太白园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