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口街道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46
颗粒名称: 周路口街道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7
页码: 121-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周路口街道地名统计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周路口街道 地名

内容

十八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650米处,驻陈家街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抚州弄西侧2至52号,西至中华南路301至381号,南至解放路257至279号,北至珠山中路。6个居民组,519户,1613人。1985年由毕家坦和解放路居委会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十八桥居民委员会。
  十八桥
  位于居委会南250米处。东至抚州弄西侧,南至解放路北侧275号,北通陈家街横弄。长1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据《浮梁县志》载,古时此地有小溪,至宋代溪上有石板桥,名登瀛桥。桥上建楼阁,画有十八学士像,后讹称十八桥。当年是里村一带往镇通道。后溪流淤塞而桥毁。北侧清末有口井,因居民从中提水发豆芽,名“豆芽井”01973年统称十八桥。该地段从宋朝至今一直是热闹街市,昔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说。
  陈家街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抚州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东侧9号。长126米,宽1.7米。水泥路面。该地原为陈家弄,1973年整顿门牌,鉴于戴家弄下首有一陈家弄,为避免重名,故把此弄改名为陈家街。
  原陈家街(街道)北起中华南路,与珠山中路交接处,南至麻石弄上弄。《浮梁县志》载:此处历史悠久,市面繁荣,宋明就是京官驻地。宋置博易务,明清置监务、司务厅。因浮梁陈氏家族聚居而得名。1937年陈家街扩建改名为中正路的一段。解放后又名中华路的一段。1983年命名中华南路。
  陈家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300米处。南通十八桥,北至陈家街南侧2至50号。长1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陈家街派生得名。
  抚州弄
  位于居委会东160米处。南至解放路北侧255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号。长2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此弄始于宋朝。至清朝中期抚州人在此建抚州会馆(昭武书院,原在此办昭武小学,现为第七小学校址)。后弄袭会馆名。1973年改今名。
  毕家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700米处,驻小椿树弄8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大椿树弄2至31号,西至抚州弄东侧2至52号,南至毕家坦1至15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号。5个居民组,432户,144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大椿树弄
  位于居委会东200处。东至童家弄西侧,西至抚州弄东侧,南通毕家坦。长2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坟山野地,长有数株椿树。清朝中期有瓷商在此设窑场和坯房形成弄巷,以椿树为弄名。
  小椿树弄
  居委会所在地。西至抚州弄东侧,东至弄底。长6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大椿树弄派生得名。
  毕家坦
  位于居委会南220米处。西起抚州弄东侧,折向北通大椿树弄。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时有毕姓在此荒坦上建房定居,故名。
  毕家坦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250米处。西至抚州弄东侧,南至解放路北侧225号。长95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弄系横向,紧靠毕家坦,故名。
  赛跑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偏东1500米处,驻邓家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南路2至24号,西至童家弄与毕家坦居委会相邻,南至解放路北侧151—159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2—8号。6个居民组,373户,1121人。曾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0年易今名。
  赛跑坦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东至莲社南路南侧10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30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清末巷内住一邓姓瓷行老板,用瓷器与香港商人换了不少珍珠、玛瑙,于农历六月初六把珍宝晒在坦上以显豪富,意与另一老板赛富。由此名“晒宝坦”。1973年易今名。
  圆栅门
  位于居委会南300米处。仅东向有一出口通莲社南路。长300米,宽25米。呈S形。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朝。当时巷内有各类商店,是通观音堂的必经之路。巷口建有石栅门,呈圆形,故名圆栅门。1962年新华印刷厂扩建,栅门拆毁。
  邓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东至赛跑坦4号,折向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20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朝有邓氏家族聚居于此,故名。
  童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400米处。南至弄底8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8号,西通大椿树弄。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童姓家族在巷口设一茶店(现交通队址),叫童家店,弄以店名。1973年易今名。
  马家井
  位于居委会以北15米处。南起小塘街北侧,北至金家弄西侧。长65米,宽1.6米。泥石路面。原为浮梁县马姓小村庄,并有一口井,故名。清光绪年间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青峰岭
  位于居委会以东100米处。西起小塘街南侧,北至解放路南侧206号。长150米,宽1.7米。水泥路面。唐初,此处是山岭,峰峦青翠,故名“青峰岭”。至明末清初,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解放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760米处,驻大井头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解放路新华印刷厂,西至抚州弄口,南至解放路北侧163至255号,北至大井头15号。5个居民组,399户,1261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咋叭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至解放路北侧199号。长55米,宽1.7米。水泥路面。传说清时弄内有一吹喇叭的,以精于演奏闻名,弄因以得名。
  大井头
  居委会驻地。西至解放路北侧229号,东至解放路北侧199号。长230米,宽约2米。水泥路面。清时此地有数家坯房,地势高,取水难,居民就地掘井,井口面大,故名“大井头”。
  解放路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处。南至解放路11号,北至弄底。长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初。原来弄内9号是一观音庙(现为民房),故此弄曾名观音堂。1973年易今名。
  金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约1500米处,驻金家弄37号。以辖地命名。东北至解放路206号,西至中华南路77号,东南至生益岭13号。8个居民组,656户,206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三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金家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马家井,西至中华南路东侧。中段与金家横弄、生益岭相通。长32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初有金氏家族在此聚居,故名。
  金家横弄
  位于居委会偏北80米处。南接金家弄,北至解放路。长8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由金家弄派生得名。
  生益岭
  位于居委会偏南100米处。南至金家弄,西至金家横弄东侧。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正德年间,此地有一大山丘,因瓷业兴起,有人在此修建房屋,形成弄巷,开设有瓷行、烟店、豆腐坊等。因生意兴隆,称“生意岭”。1973年改今名。
  解放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0米处,驻解放路10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解放路79号,西至广场南路东侧,南至樊家井,北至珠山东路南侧。5个居民组,398户,131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二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属第二十二居委会。1956年为苏家弄办事处二十二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解放桥
  位于居委会西40米处。东至解放路79号。西至广场南路南端,北至珠山东路,此地原为一片荒地和菜园,曾名菜园里。附近有座桥,1964年命名解放桥。
  解放岭
  位于居委会东50米处。在马鞍山西南麓。西至广场南路,南至解放路,北靠人民广场。为新建居民区。清初有项姓人买此山为坟山,名项家山。建国后居民陆续迁此建房。1973年定今名。
  牌楼里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00米处,驻牌楼里4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牌楼里25号,西至中华南路155号,南至牌楼里1号与东风弄相接,北至金家弄南侧。4个居民组,424户,1340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十九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称第十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牌楼里
  居委会驻地。东至牌楼里弄底25号,东南与东风弄相接,西至中华南路155号。长4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时,有浮梁汪氏家族在此聚居。元朝在弄口建一牌楼,故名。原2—46号旧名倒水弄。
  小魏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西至弄底6号。长75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末魏氏家族从魏家弄分居于此,因弄巷小,故名。
  云谷巷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弄底(原有小路通金家弄,后被东风瓷厂车间阻塞)。西至中华南路115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有一庵堂名“云谷庵”,对面有都昌刘、冯、余氏宗祠。民国初此地形成居民区,而名云谷巷。
  小塘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500米处,驻小塘街20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解放路172号至222号,西至东风弄东侧,南至苦珠山20号,北至马家井22号。6个居民组,395户,131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小塘街
  居委会所在地。东接青峰岭,南至苦珠山,西至东风弄东侧,北至马家井。长10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唐宋时期此处有口小塘,人们围塘建房,后成商旅之家。至光绪年间更为繁华,有瓷器作坊、饮食店、米店、菜馆等,形成小街市,故名小塘街。
  牛氏弄
  位于居委会以东120米处。东起菠萝巷西侧,西至小塘街南侧。南侧有三条支巷同称。长95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朝,靠苦珠山边原为一片草地,农民在此放牛,遍地牛屎,习称牛屎弄。又有牛姓小村庄,故改名牛氏弄。1916年村庄因建瓷器作坊而迁。
  苦珠山
  位于居委会南8米处。南起万年街北侧,北连小塘街南侧,西侧通东风弄。南段1号——25号属万年街居委会。长230米,宽3米,水泥路面。清朝,弄巷建在较平的山坡上,有棵苦槠树,得名。后因谐音,名苦珠山。1916年大树被砍。建国后,山已平,建东风瓷厂及民房,沿用旧名。
  强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西北600米处,驻中华南路187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东风弄。西至中华南路159——270号,南至周路口北侧,北至大强家弄。8个居民组,577户,179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大强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150米处。东至东风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213号,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代有浮梁强氏兄弟在此定居,后兄弟分居,兄居此,故名大强家弄。
  大强家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170米处。南至大强家弄北侧,北至弄底。长125米,宽2米。土石路面。由大强家弄派生得名。
  小强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80米处。东至东风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219号。长1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大强家弄派生得名。
  窑弄里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东至弄底,西至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水泥路面。因巷内14号为天后窑,故名窑弄里。巷口南侧有福建会馆(天后宫),前段改建周路口派出所。昔日天后宫祀航海女神天后。
  东风弄
  位于居委会东130米处。南至周路口北侧,北至牌楼里南侧75号。中段一侧可通大、小强家弄。长180米,宽2米。泥土路面。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有里仁都刘佑忠在此建庙,名“祗陀林”。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建。故弄亦名“祗陀林”。1973年换门牌时,将小塘街28——49号并入,易今名。
  万年街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命名。位于办事处以东750米处,驻樊家井9号。老居民区。东至菠萝巷25号,西至周路口35号,南自万年街北侧,北至苦珠山25号。8个居民组,393户,1311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十六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万年街
  居委会所在地。西起周路口东侧弄口,东至景涌铁路与樊家井隔路相邻,中段北侧可通苦珠山。长8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此处原为荒山野地,有万年县人来此开荒种菜。光绪年间逐渐形成街市,故名。
  周路口
  位于居委会以西200米。东起万年街弄口,西至中华南路东侧169号。长1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宋朝是浮梁周氏聚居地。清把总衙设附近,衙兵操练,由此进出,后来又是瓷土、窑柴运输必经之地,也是万年街、里村进入市区通道,为交通隘口,故名。
  菠萝巷
  位于居委会以西200米处。南起万年街北侧,北至牛氏弄,西连东风瓷厂窑场。长25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明朝建菠若庵,清朝建巷,并在弄口立石门,上书“菠若庵”三字。庙侧有江浙染衣业的“公会”。建国后沿用波若庵为巷名,1973年改换门牌时易名“菠萝巷”。
  苦珠山横弄
  位于居委会以西300米处。南自苦珠山东侧,东通菠萝巷。长60米、宽1.5米,泥土路面。由苦珠山派生得名。
  周路口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10米处。南至周路口1号,北至弄底(5号)。长20米,宽2米。沙石路面。由周路口派生得名。
  八角井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1300米处,驻解放路139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广场南路,西至莲社南路1至41号,南至方井头,北至人民广场。6个居民组,444户,1411人。原为解放桥居委会管辖。1985年由解放桥居委会析出,成立八角井居委会。
  方井头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广场南路西侧,西至东风瓷厂,南邻万年街,北至解放路南侧。水泥路面。此弄靠近东风瓷厂厂区一角,在清朝中期建有一井,井口呈方形,故名。
  八角井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东至广场南路西侧,西至莲社南路东侧,南至解放路北侧,北至人民广场南侧。据传,元朝末期有民妇李三娘家境贫寒,在井挑水做豆腐为生。但她却含辛茹苦支持丈夫出征打仗,后丈夫战胜归来,将井重修成八角形以示纪念。地因井名。1958年建人民广场时,该井被填。仍沿用原名。
  云锦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处,驻云锦巷23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通站路,西至樊家井83号,南至燃料公司宿舍,北至樊家井1号。5个居民组,342户,1002人。原为万年街居委会管辖,1985年析出,成立云锦巷居委会。
  云锦巷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火车站,西至杨家坞,南至樊家井,北至马鞍山。建国前是平坦荒丘,有民房一幢和一座清朝建庵堂,名“云锦庵”。巷因此得名。1951年开荒种菜,此庵被拆除。1969年易今名。
  樊家井
  位于居委会西250米处。东至马鞍山麓,西至景涌铁路与周路口东弄口相对,南与竟成乡樊家井村委会相连,北靠窑具厂。长500米,宽2米。1964年始居民增多,为城乡居民混居区。建国前只有几家造匣钵的小作坊和几户农民居住,有一樊姓人家在家门口打了一口井,故称樊家井。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