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32
颗粒名称: 昌江街道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5
页码: 83-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昌江街道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和地名统计情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昌江街道 地名

内容

昌江街道概况
  昌江街道,位于珠山区南部,昌江河畔,故名。街道办事处驻中山南路159号,距区政府约1.5公里。东至中华南路与周路口街道相邻,西濒昌江与西郊街道隔河相望,南至戴家弄与昌江区太白园街道相接,北至珠山中路与珠山街道相连。面积约1.5平方公里。弄巷77条。23个居委会,149个居民小组,9230户,29457人,回族24人,余均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三镇公所。解放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和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五街政府。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6年称麻石弄街道办事处。1958年称曙光公社。1960年与太白园办事处合并成立昌江公社。1963年分开复称麻石弄办事处。1966年改称红旗南路办事处。1969年改称昌江公社革委会。1976年改称景南区昌江街道革委会。1979年称昌江区昌江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辖区历史上是景德镇工商业区和金融中心。辖地瓷器街在明清时期是日用瓷另售交易场所,黄家洲是次品瓷器集市。许多里弄有瓷器商行、坯厂和彩绘作坊。清末和民国时期小黄家弄、花园里一带有多家大瓷行,富商上弄有公和裕瓷庄和上海大瓷商吴少樵开设的景德镇瓷器公司。民国时期是商业繁荣地段,有源源长银行、中国银行、大有钱庄、查裕顺商行;有中英、中西大药房和益济堂药店;有景春馆、共和楼、中央大旅社等饭店、旅馆。建国后,地区更加繁荣,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市场十分活跃。一批省、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相继在辖区设立。省陶瓷销售公司、省航运分局、市外经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市民政局、交通局、航运分局、住宅公司、华赣厦门开发公司;上海服装店、上海糖果店、华丰商场;新光瓷厂、立新瓷厂、东方美术瓷厂均设于此。昔日沿河低矮破烂民房,坑坑洼洼路面,如今被宽阔整洁的沿江东路所代替。沿河建起了高楼,开设了瓷器、百货、建材、饮食等各种商店和旅社。河边修筑了水泥护坡,岸旁建造了曲折迂回的瓷砌花径,围成形状各异的花圃,花圃内亭台矗立。
  街道办了许多工商企业和服务行业:有昌江瓷厂、永红瓷厂、建群瓷厂、建工队、运输站、“三八”服务部;共有职工473人。1985年工业产值374.27万元,服务行业收入69.79万元。
  辖地驻有市电大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昌江街道中心幼儿园被列为省重点民办园,历年来被评为先进单位。街道还办有文化站,各居委会均办有文化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3个居委会被评为文明单位。
  辖地麻石上弄6号是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红十军军委办事处旧址。小黄家上弄有婺源会馆(紫阳书院)和徽国文公祠(朱熹庙),现为市文物仓库。花园里2号的明代住宅,缕空雕刻精美,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董家岭上横弄12号有清代所建的回教“清真寺”,大十字弄44号是清代所建“祭师祠”遗址,它是当时瓷业工人为纪念瓷业先师集会的场所。
  昌江街道地名
  再胜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0米处,驻再胜上弄2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董家上岭横弄东侧弄口2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23—235号,南至董家上岭横弄南端5号,北至太平上弄。6个居民组,501户,1548人,其中回族8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九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九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对外经济贸易局、昌江街道办事处、
  红卫电影院座落境内。
  再胜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起董家上岭横弄北端18号,转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57号。长21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清初,弄内有一财神庙,故弄取名财神弄。因地势较高,后改名财神上弄。1973年更名再胜上弄。
  太平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5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131号东侧,东至太平上弄弄底(9号)。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弄现2号是停柩所,人们为图吉利,取名太平巷,因地势较高,又改为太平上弄。
  铁丝弄
  位于居委会北3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35号,东至铁丝弄弄底(5号)。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以前弄内住一打铁丝络子的人,产品放在弄口卖,因制作精美,人们习称铁丝弄。
  五间头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73号,东至弄底(5号)。长30米,宽2.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一片荒坦。清初有五户居民首先在坦上平基建房,后市民陆续在此建房定居,形成弄巷,取名“五间头”。因地势较高,后易名五间头上弄。弄口现红卫电影院址原为广肇会馆(岭南书院)。
  太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25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47号,东至弄底(12号)。长80米,宽1.3米。水泥路面。传说清朝此地有一天灯杆,晚上要点七星灯,以保太平。住在此弄居民人财两旺,和睦相处,故取名太和弄。因地势较高,称太和上弄。
  董家上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200米处。南起董家上岭中段,北通再胜上弄。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此弄12号为回族“清真寺”。
  桂花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20米处,驻江家上弄1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桂花弄西侧2至2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至35号,南至江家上弄,北至珠山中路34至64号。7个居民组,428户,12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六坊。1954年属第六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老弄口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20米处。东至江家上弄北端1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5号。长140米,宽1米。水泥路面。此地明朝形成弄巷。每逢元宵之夜,各路龙灯在此集结,故名“老龙口”,谐音“老弄口”。因地势较高,名老弄口上弄。
  桂花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60米处。南起陈家上岭北侧,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御器厂大门阜安门对面,有一花园种有桂树,每到秋季,桂花飘香,弄近此花园故名桂花弄。
  江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30米处。东起老弄口上弄西侧1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35号。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朝此地为浮梁江氏聚居地,取名江家弄。后改称江家上弄。
  老弄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40米处,驻老弄口下弄2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2—24号,西至四旺里弄口,南至老弄口下弄南侧2—24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8—128号。8个居民组,449户,140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航运公司、水上派出所、华赣厦门开发公司景德镇公司座落境内。
  老弄口下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起中山南路2号南侧,西至与四旺里相交处。长200米,宽3米。水泥路面。由老弄口上弄派生得名。23—37、26—64号属沿江东路居委会辖。
  四旺里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南至江家下弄北侧,北至大南门头(弄)27号。长12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此地有一庙,内供杨四将军塑像,因庙紧靠河边,四旁加三点水,故名“泗王庙”。后形成弄巷,袭用庙名。1973年泗王庙和泗王庙横弄合并,改名“四旺里”。解放前此地多住贫苦工人,生活极端困难,商人卖不掉的东西,都到此销售,故有“卖不掉的泗王庙”之说。庙内原设有南州小学,解放后小学迁走,搬运公司三站在此办公,后改为市搬运公司宿舍。
  小南门头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20米处。南起大南门头中段,北至珠山中路南侧126号。长50米,宽1.54米。水泥路面。由小南门头派生得名。
  小南门头
  位于居委会北100米处。东起珠山中路南侧82号,往南转西与小南门头横弄相交。长50米,宽1.55米。水泥路面。由大南门头派生得名。
  大南门头
  位于居委会北4米处。东起小南门头南侧,西与大南门头横弄相交。长185米,宽1.65米。水泥路面。《浮梁县志》载:明朝中期此地是御窑厂的头门,靠珠山中路南侧瓷城饭店处,原有一石门,门楼上有“大南门”三个字,故名大南门头。此处是通往南门渡的要道,御窑厂瓷多从此水运外出。
  沿江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50米处,驻打船厂17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老弄口下弄九小宿舍西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江家下弄66至116号,北至老弄口下弄23—37、26—64号。8个居民组,399户,130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四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四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名沿河路居委会。1983年属昌江街道办事处。1988年随路名易今名。
  江家下弄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13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111号。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小江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北至江家下弄南侧70号,转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30米,宽1.95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建昌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0米处。南至打船厂北侧8号,北至老弄口。长4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清朝中期建昌人在此建造建昌会馆(现第九小学),后形成弄巷,袭用会馆名。1973年改名建昌弄。
  打船厂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江家下弄北侧62号处转弯进弄,西至四旺里东侧。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地西临昌江河,有造船厂在此修造船只,后形成弄巷,取名“打船厂”。
  江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50米处,驻江家下弄3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26至64号,西至江家下弄中段61至64号,南至陈家下岭1至75号,2至28号,北至建昌后弄北端。8个居民组,498户,1478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为第五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二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8年改称民强弄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江家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26号北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30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明朝此地为浮梁江氏家族聚居地,得名江家弄。1973年改为民强下弄。1983年复称江家下弄。此弄63—111号、66——116号属沿江路居委会管辖。
  建昌后弄
  位于居委会北2米处。南至江家下弄北35号,北至老弄口下弄南侧22号。长52米,宽1.6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由建昌弄派生得名。
  江家下弄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1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20号。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江家下弄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4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长37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陈家上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50米处,驻麻石上弄17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至5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41至69号,南至麻石上弄北侧1至23号,北至陈家上岭南侧2至56号。7个居民组,532户,164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六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陶瓷销售公司、第二医院门诊部座落在境内。
  陈家上岭
  位于居委会东北2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西侧,西至中山南路。长25米,宽2.3米。水泥路面。宋时此地是陈氏聚居地。明朝中期形成弄巷,取名陈家岭。1973年改名勤俭岭。1980年恢复原名。后因地势较高,改称陈家上岭。
  太志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0米处。东至太志弄弄底,西至中山南路65号。长1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弄有一庙称“太子庙”,弄取庙名。民国时改名太子弄。1973年改为太志弄。
  麻石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50米处,驻陈家下岭3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陈家下岭28号至花子岭东侧1—11号,西至陈家下岭西端弄口,南至麻石下弄北侧27—121号,北至陈家下岭30—114号。8个居民组,386户,118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一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航运公司座落境内。
  小花篾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进弄,转西至陈家下岭横弄6号。长110米,宽1.55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地修造了一座小宫殿,里面楼台亭阁,雕刻精美,故名“小万寿宫”。后宫殿拆毁,有做花篾的手工业者迁居于此,以做花篾产品为生。后住房增多,形成弄巷,袭用“宫”名。1973年改名小花篾弄。
  麻石下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北至陈家下岭。长40米,宽1.45米。水泥路面。由麻石弄派生得名。
  陈家下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8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北至陈家下岭南侧。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陈家岭派生得名。
  花子岭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27号,北至陈家下岭南侧。长4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民国时,在岭口(陈家下岭28号)设有一家花生行,专售花生,故名花生岭,后讹称“花子岭”,解放后沿用此名。
  陈家下岭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4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26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陈家上岭派生得名。此弄2—28、1—75号属江家弄居委会管辖。
  小桥上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00米处,驻小黄家上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56至92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71至95号,南至小黄家上弄南侧2至32号,北至麻石上弄南侧2至40号。6个居民组,476户,1383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住宅建筑公司座落在境内。现麻石上弄6号是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旧址。小黄家上弄南侧横弄22号为解放前瓷行公会。
  小桥上
  位于居委会西北10米处。南至小黄家上弄北侧,北至中华南路与麻石上弄相交处。长40米,宽2.3米。水泥路面。宋代此处有一小桥连通十八桥之间的交通,形成弄巷后,袭用桥名。
  汪家坦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处。北起麻石上弄16号西侧,转西至中山南路相交处。长81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荒坦,有一汪姓瓷商在此开设瓷器店,后形成弄巷,得名汪家坦。
  驰马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00米处,驻桃花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66号,西至沿江东路(市职防所宿舍区),南至驰马弄,北至麻石下弄南侧2—116号。5个居民组,411户,124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属第十八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职防所座落在境内。
  桃花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南至驰马弄,北至麻石弄下弄。长4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现弄15号处有两棵大桃树,后形成弄巷,取名桃花弄。
  大桃花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驰马弄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中段向西转北仍至麻石下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桃花弄派生得名。
  驰马弄
  位于居委会南5米处。东至瓷器街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弄有数家卖纸糊迷信品店,群众称此弄为纸马弄。1973年改为驰马弄。
  驰马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东至驰马弄14号,向北通十字横弄转西通桃花弄。长2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驰马弄派生得名。
  棋盘街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北起麻石下弄48号东进弄,转西至瓷器街东侧,南通大十字弄。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弄有数家经销瓷制棋子店铺,并常有棋迷在此摆残局赛棋,又因弄曲折似棋盘,故称此弄为棋盘街。
  瓷器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00米处,驻大十字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大十字弄底,小黄家下弄东弄口(中山南路西侧),西至瓷器街,南至小黄家下弄东段(1—37号),北至大十字弄。5个居民组,362户,1173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称第十八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大十字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棋盘街,西至沿江东路。长30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此弄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瓷器街成十字形垂直交叉,故名大十字弄。
  瓷器街
  位于居委会西50米处。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长100米,宽4.5米。水泥路面。据《景德镇陶录》记: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清朝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两侧设有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配合瓷器交易还设饮食等各种店铺。当年日夜经营,十分热闹,直到建国后瓷店进入合作社、公私合营大厂、大店。此街成为纯居民区。
  十字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至小黄家下弄,北通驰马弄。长3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与大十字弄相交,故名。
  花园里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250米处,驻小黄家上弄9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花园里,西至中山南路东侧97至111号,南至涂家坦弄口,北至小黄家弄南侧34至102号。6个居民组,378户,1149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小黄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02号,西至中山南路。长3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朝,浮梁有一黄姓人在朝为官,他有两个儿子,其小子后成巨商,分居在此,造一黄家祠堂,全家聚居于此,故名小黄家弄。后因地势较高,改称小黄家上弄。解放前小黄家上弄9—13号是婺源会馆(紫阳书院),隔壁11号是徽国文公祠,即朱熹庙。1944年秋曾在此会馆内办过“紫阳中学”(解放后紫阳中学并入第二中学)。现改为居民住房,11号改为市文物仓库。弄南侧74号为桐城会馆。2——32号属小桥上居委会管辖。
  花园里
  位于居委会东南80米处。南至涂家坦北侧,北至小黄家上弄。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浮梁程氏家园。清道光年间,程氏衰落,抚州黄姓、都昌曾姓买下此地建房居住,并在其中建花园一座。后形成弄巷,得名“花园里”。该弄有陈、孙、冯、杨、黄、吴等瓷行数家。1号是明代建筑,梁柱雕刻精美,最大柱径60公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150米处,驻小十字弄1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平弄弄口,西至沿江东路,含房管局宿舍,南至小黄家下弄南侧,北至小十字弄弄口。8个居民组,333户,1067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十九坊。1954年称第十九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小十字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弄底(18号)转北通大十字弄,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8米,宽1米。水泥路面。由大十字弄派生得名。
  小黄家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6米处。南至小黄家弄西端弄口北侧,北至大十字弄南侧。长16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小黄家上弄派生得名。
  小黄家下侧弄
  位于居委会南6.5米处。东至小黄家下弄西端,西至小黄家下横弄东侧。长15米,宽1米。水泥路面。由小黄家下弄派生得名。
  太平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太平弄6号,转北至小黄家弄南侧,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1.65米。水泥路面。由太平上弄派生得名。
  富强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60米处,驻黄家洲4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68—12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富强下弄,北至何家洼。8个居民组,398户,132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十六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胶木制品厂、第六小学、第二幼儿园座落在境内。
  黄家洲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何家洼西端,西至沿江东路。长120米,宽1.9米。水泥路面。从前此地是一片沙洲,洲东面的苏湖会馆与江西黄姓人发生地盘诉讼,黄胜,故名黄家洲。清至民国时期,此地是专收次品瓷器加工出售的地方,叫洲店。还有贫民提洲篮卖零瓷的。
  富强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122号南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8米,宽1.7米。水泥、泥土路面。由富强上弄派生得名。
  何家洼
  位于居委会东4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02号(弄口),西至黄家洲东端。长125米,宽1.85米。水泥路面。此地唐朝时有浮梁何氏家族在此居住,后形成弄巷。因地势较低,得名何家洼。
  涂家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100米处,驻富强上弄1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96—240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南至叶家弄南侧,北至安弄南端弄口。8个居民组,499户,154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涂家坦
  位于居委会东2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74号。西与富强上弄相接。长1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弄3号住一涂姓窑户,又因地势平坦,取名“涂家坦”。
  富强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涂家坦,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39号。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此弄进口处呈V形,形似裤裆,清时称裤裆弄。后有瓷商在此建房定居,又名富商弄。1973年更名富强弄。因弄地势较高,又名为富强上弄。
  安弄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南至富强上弄北侧,北至小黄家上弄南侧。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代,弄内6—13号处有一吊楼,遮住了通道阳光,群众称之为“暗弄”。又因吊楼被鸦片贩子及抽鸦片者所占,不得安宁。禁烟后,才得安宁,安与暗二字同韵,因称安弄。
  叶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4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96号,西至弄底。长25米,宽1.8米。泥石路面。清朝中期,此地住有一叶姓富户,后形成弄巷,取名叶家弄。
  里仁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11米处,驻土地弄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和下弄东端,西至土地弄西北弄口,南至太和下弄、土地弄东段,北至小里仁弄。8个居民组,321户,1095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十五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称第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土地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太和下弄西端弄口,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35米,宽1.3米。水泥路面。据传,此弄原有一座小土地庙,后有居民在此建房安居,形成弄巷,得名土地弄。此弄西端12—44、15—47号属再胜下弄居委会管辖。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三坊。1954年称第十三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服装二厂座落在境内。
  五间头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2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五间头上弄派生得名。
  窑弄
  位于居委会西17米处。东至弄底1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南至五间头、北至再胜下弄。长112米,宽2米。窑砖、土石路面。清初都昌人在此建窑烧瓷,后窑废,住房增多,形成弄巷,习称窑弄。
  董家下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15米处,驻董家下岭1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54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小董家岭南端,北至菜园弄中段19号。含环卫处宿舍。6个居民组,384户,1281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三坊。1954年称第十三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董家下岭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5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315米,宽2米。泥土窑砖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董家下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42米处。南至大黄家下弄北侧,北至五间头下弄南侧。长45米,宽1.7米。泥土窑砖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小董家岭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弄底1号,西至沿江东路(环卫处宿舍)。长80米,宽1.3米。水泥砖石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三间头
  位于居委会东北28米处。东至弄底1号,西至董家下岭横弄6号。长20米,宽2米。泥土窑砖路面。清初有三户人在此建三间房屋定居,后形成弄巷,得名三间头。
  菜园弄
  位于居委会北32米处。西至弄底38号,东至董家下岭横弄西侧,西段有横向短弄(南至董家下岭,北至五间头)。长102米,宽1.4米。泥土砖石路面。此地原有菜园,清初形成弄巷,以菜园取名。此弄19—25、24—38号属五间头居委会管辖。
  菜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35米处。南起董家下岭北侧,北至五间头南侧。长29米,宽1.5米。泥土路面。由菜园弄派生得名。
  大黄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40米处,驻大黄家下弄7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60—184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86—89号,南至小钟家弄南端27号,北至大黄家下弄。5个居民组,365户,120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从十二居委会析出,成立大黄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大黄家下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中山南路160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6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由大黄家上弄派生得名。
  戴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300米处,驻戴家上弄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06—270号,西至小钟家上弄弄口,南至戴家上弄(街)北侧1—83号,北至戴家上弄二横弄北侧弄口。4个居民组,340户,104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一坊。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73年改称青云巷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戴家弄居委会。
  戴家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南起戴家弄上弄(街)北侧1号,进弄向西转南至戴家弄上弄(街)北侧19号。长4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代为戴姓聚居地,故名。此巷原名桥得上。1973年整顿门牌时将戴家弄上弄(街)更名昌江路,该巷改名戴家上弄。弄内昔日有吉安会馆(鹭洲书院)。
  戴家上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50米处。南至戴家弄上弄北侧53号,北至大黄家上弄南侧。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戴家上弄派生得名。
  钟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170米处。东至戴家上弄二横弄西侧,向西转南至戴家弄上弄(街)北侧第二十小学。长60米,宽1.7米。水泥路面。传说清初此弄住一钟姓绅士,故名大钟家弄。后因位于大钟家弄东段,地势较高,更名钟家上弄。
  青云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00米处,驻大黄家上弄6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大黄家上弄东弄口1—2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01—203号,南至青云巷南端1、2号,北至大黄家上弄北侧1—89号。4个居民组,381户,1233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青云巷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北起大黄家上弄南侧,向南转东至青云巷弄底1号。长5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光绪年间,此地有一姓刘的在朝为官,欲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故取弄名为青云巷。
  大黄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48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01—203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代浮梁黄姓居此,形成弄巷,名大黄家弄。因地势较高,易名大黄家上弄。
  小钟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30米处,驻小钟家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186号,西至沿江东路84号,南自戴家下弄(街)北侧1—159号,北至小钟家弄北侧。5个居民组,310户,100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二坊。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73年析出,成立小钟家弄居民委员会。
  小钟家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钟家下弄北侧1—27号,北至大黄家下弄南侧中段转西至沿江东路。长100米,宽1.85米。水泥路面。由钟家下弄派生得名。此弄17—27号属大黄家下弄居委会管辖。
  钟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84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转南至戴家下弄。长24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钟家上弄派生得名。
  武举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80米处。南至钟家下弄北侧5号,进弄向西转南至钟家下弄25号。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浮梁县志》载:明朝该处设立步武坊。后形成弄巷;取名武举弄。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