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埠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23
颗粒名称: 石狮埠街道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6
页码: 4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石狮埠街道的地理位置、地名统计概况和发展历程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石狮埠街道 概况

内容

石狮埠街道,位于市区北部,区政府所在地。以辖地弄巷“石狮埠”命名。街道办事处驻地青石街44号。东至烈士纪念塔与新村街道相邻,南至风景路、斗富弄与珠山街道相连,西至沿江东路与西郊街道隔河相望,北至景德镇发电厂与竟成乡青塘村相接。面积约4平方公里。弄巷77条。18个居委会,150个居民小组,8007户,25616人,回、满、傣族61人,余为汉族。
  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三、四图。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解放初属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七街政府。1953年属第三区。1956年直属市人民委员会,称石狮埠街道办事处。1958年称先锋公社。1960年与苏家弄办事处合并称珠山公社。1963年恢复石狮埠办事处。1966年改称红旗北路办事处。1969年改称石狮埠公社。1976年析出西郊街道,改称景北区石狮埠街道革委会。1979年改称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办事处。
  辖区是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区。早在唐宋时期,雷公山、董家坞、茶叶塘一带就有陶瓷生产作坊和窑场。半边街、徐家街初为小街。明末徐家街、邓家岭、青石街已成商业中心。现中华北路,当年称正街,民国时称后街。历史上景德镇的四大码头,就有许家码头(今半边街)、曹家码头(今中渡口)、湖南码头(今通津桥)座落辖区,是当年交通运输要地。
  建国以来,工商企业发展迅速。景德镇市火力发电厂、观音阁、洋湖自来水厂、人民瓷厂、市宾馆、木材公司、建筑预制厂、跃进瓷厂、区劳动服务公司等一批市、区企业相继在辖区建立。中山北路商业网点遍布,有大小商店200余家。斗富弄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是景德镇市最大的贸易集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办工业和服务行业发展很快,街办纺织瓷件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彩绘瓷厂、运输站、建工队等单位年产值达100多万元。随着城市改革的进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家务服务公司、煤饼代销店、废品收购站、缝纫修补、电器维修、饮食小吃、便民旅社等有20多个服务项目和网点。
  境内交通便利,中华北路、中山北路、沿江东路横穿境区,车辆南来北往、行人熙熙攘攘。里市渡有渡船通古街一三闾庙。中渡口有浮桥连接两岸。班车和公共汽车经过辖区通往波阳县和竟成乡、新平乡、蛟潭区各乡。招手上车、就近下车的小公共汽车自境内第一医院发车,直达火车站。
  市第一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卫生学校、第三中学、第十二中学、市委机关保育院、区人民政府、区妇幼保健所、第一、五、十六、十九小学驻于境内。街道办有育新中心幼儿园、居委会办有幼儿班、街道还办有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各居委会办有文化室。街道与市民建联合创办的“石狮埠业余学校”,根据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开设了初、高中文、理科和社会服务等学习班。五年来共收学员16138人,通过文化学习和专业培训,先后有51人考上大学、中专,129人考上电大,65人考上技校,210人考进国营工厂。
  街道办事处连年来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全地区有市级文明单位15个,文明居委会6个、文明大院20个、文明弄11条、文明楼14栋,五好家庭不断涌现。街道民政优抚工作历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6‰左右,为全市最低数。
  辖地昔日古寺观甚多,有著名的“江南雄镇”关口的观音阁,有名僧佛印游览过的祝禧寺后建东山寺(今市委机关保育院址),有古木苍翠的五龙庵(今市宾馆址),还有分布在街巷里弄的五王庙、东岳庙、纯阳观、水星阁、白云寺、白马古迹等。这里历史上还是教会驻地,太平巷附近有天主堂、圣母堂。
  石狮埠街道地名
  新安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0米处。驻百花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西至中山北路东侧,南至上新安巷,北至板坊上弄南侧。8个居民组,434户,1457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沟沿上
  位于居委会东42米处。南至斗富弄,中段转东至中华北路,北接青石街。长2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中原有一条青石板盖的大阴沟,经通津桥流入昌江。元朝城市发展,沟旁建房形成弄巷,称沟沿上。巷内留有古窑一座,现为人民窑厂仓库。1986年评为文明弄。
  上新安巷
  位于居委会南48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明朝,徽州人在此建一徽州会馆(新安书院),故名。原来会馆南北两侧弄巷均称新安弄。1973年换门牌时改称上新安巷、后又统称新安巷,北为单号南为双号。为避免重名。1985年再将北侧巷易称今名。
  百花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明代,因巷内居民生男孩的多,称百子弄。1973年换门牌时易今名。
  百花图
  位于居委会北2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15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代形成弄巷,弄口建有牌坊,上画文王八卦,传说为压南山邪气。习称八卦图。1973年换门牌时,易今名。昔日弄口有一大陆旅社。现为向秀丽幼儿园。
  朱氏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北通板坊上横弄,呈曲线形、有两弯道。长1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相传元末有朱姓妇女年轻丧夫,道德高尚,后人颂扬朱氏,称此弄为朱氏弄。弄内清末至民国曾设有瓷土行。
  板坊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55米处。南至朱氏上弄,北至板坊上弄。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板坊上弄派生得名。
  朱氏上侧弄
  位于居委会北5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25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朱氏上弄派生得名。
  青石街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南至上新安巷,北至罗家坦。横穿板坊上弄,东连沟沿上。长3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44号为石狮埠街道办事处驻地。59号为五层楼房的教师公寓。此巷昔日有坯房、商店,唐宋时为闹市区。后来商业中心南移,成为弄巷。因当年为青石地面的街道,故名青石街。
  发电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5公里处。驻青塘电厂商店东侧宿舍。东邻塘下村,西连青塘村,南至中山北路,北倚昌江河。16个居民组,269户。1056人,回族6人,余均汉族。辖地原为竟成乡青塘村黄家生产队果园。1972年建发电厂后逐年修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半边街居委会管辖。1981年析出,成立发电厂居委会。境区内有排列整齐的职工宿舍楼房16栋,有商店、菜场、中小学、幼儿园、礼堂、职工医院等。实施配套,生活方便。境内水泥马路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亭榭、荷塘、鱼池错落其间,环境优美。
  半边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1.1公里处。驻中山北路746号。以辖地街道命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东至大镜头,西至昌江河边,南至半边街横弄北侧,北至观音阁。6个居民组,515户,1744人,回族6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四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七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称半边街居委会。宋末,董家坞至茶园塘一带已有制瓷作坊和窑场。明朝,制瓷业渐集中市区并向南转移。建国后董家坞建农民新村。市第三中学、制酱厂、建筑材料厂、半导体厂座落境内。
  半边街
  居委会驻地。南至半边街横弄北侧,北至观音阁。长1500米,宽6米。水泥路面。唐宋时期是热闹街市。明嘉靖年间南段靠河半边街道的房屋被洪水冲毁,只剩东面半边街,故名。此地清属里仁都四图,北段又名四图里。1953年开拓前街马路时,四图里并入半边街。建国后街道两边均建房设店。1984年换门牌时,统称中山北路,此处为北段。座落此地的许家码头,明清时期,瓷土、窑柴由此进口。
  大镜头
  位于居委会东500米处。东邻昌江村菜园,西接八字门,南至中山北路建材厂,北至市第三中学。长70米,宽2米。沙土路面。此地有口大井,原名大井头。1973年换门牌时,因与解放路之大井头同名,故改名大镜头。
  油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80米,宽1.5米。沙土路面。明末弋阳人邵志明兄弟二人在此开设油坊,形成弄巷,称油坊弄。后来油坊生意兴隆,又在弄口开设了油料商行,故改称油行弄。
  油行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昌江河边。长30米,宽1.5米。沙土路面。由油行上弄派生得名。
  八字门
  位于居委会北250米处。东至大镜头,西至中山北路东侧。中段有两个直角弯。长150米,宽2米。沙土路面。清代补窑工人余某,在此建一房屋,用窑碴砌一八字形院门,称八字门。
  沈家祠
  位于居委会北500米处。东至昌江村委会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150米,宽2.3米。沙土路面。明初,有沈、兰、李、朱四姓居住。明末,沈氏建祠于此,名沈家祠。后来住宅增多,形成弄巷,弄以祠名。
  枥木岭
  位于居委会北750米处。东至昌江村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140米,宽1.6米。沙土路面。明代,因此山势似马,名大马岭。清代,太平天国军曾驻此,留下很多马槽(即枥木),故又名枥木岭。
  蓝家祠
  位于居委会北1公里处。东至袁家山麓市制酱厂,西至中山北路,南至新平路,北至观音阁自来水厂。长60米,宽2米。沙土路面。宋武将蓝魁在此建蓝家祠,当时文武官员过此,都要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后住宅增多,形成弄巷,以祠命名。附近建有箭楼,据传蓝魁常以对河斗姆宫照壁为靶,在此练箭。楼口有“天光云影”四字石刻。因城市建设,此处面貌全已改观。
  晏公庙
  位于居委会北1.3公里处。东至石埭山南麓半导体厂,西至中山北路。长40米,宽1.3米。沙土路面。元朝,浮梁晏姓住此。生前无子。死后,女儿为纪念其父,在樟树下建一庙,名晏公庙。弄以庙名。
  韦陀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700米处,驻上陈家下弄2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袁家祠,西至上陈家弄,南至韦陀桥,北至半边街南侧。含中山北路东侧549—617号,西侧658—736号地段。5个居民组,250户,1100人。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七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一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称半边街居委会。1973年析出,成立韦陀桥居民委员会。
  韦陀桥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50米,宽1.7米。以桥命名。桥建于宋,原为石板拱桥,名弥陀桥。明末,桥南建韦陀庙,改名韦陀桥。现修成马路桥,巷在桥头,故名。
  上陈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东至昌江村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都昌陈氏家族迁此,故名陈家弄。1973年换门牌时,为与太白园地区之陈家弄区别,故改今名。
  上陈家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3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上陈家弄派生得名。
  半边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50米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由半边街派生得名。
  徐家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600米处。驻上姚家弄13号。以所辖弄巷命名。老居民区。东至曰马古迹,西至里市渡口,南至徐家街11号,北至茶园塘。含中山北路西侧491—541号,东侧586—656号地段。10个居民组,492户,1174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二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家具厂、豆制品厂座落境内。
  徐家街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南至求知弄11号,北至茶园塘。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东晋时,徐姓商人住此经商,后发展为商业区,故名徐家街。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商业中心转移,成为弄巷,沿称原名。
  上江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徐家街西侧,西至中山北路491号,南通大弄口。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江氏家族居此。明形成弄巷,明清两代此处均为闹市区。名江家弄。因与昌江街道之江家弄同名,故改称为上江家弄。
  里市渡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493号,西至昌江东岸渡口。长30米,宽8米。街为水泥路面,河坡为石板路面。宋朝,李氏寡妇施资建此渡口,故名李施渡。当年是通往鄱阳、都昌、浮西的河运咽喉。因渡口离市中心一华里,又谐音,改今名。现渡口仍保存当年风貌,有渡船一只通对岸三闾庙。
  上姚家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徐家街,西至中山北路517号。长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宋末,商人姚氏在弄口开设米店,称姚家弄。因与石狮埠对面之姚家弄同名,故改称上姚家弄。
  上姚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3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61号,西至昌江河边。长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上姚家弄派生得名。
  上黄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约50米。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末,安徽人黄三毛居此,建一黄家祠堂,故名黄家弄。为与昌江街道之黄家弄区别,遂改称上黄家弄。
  茶园塘
  位于居委会东北200米处。东靠油茶山,西至中山北路东侧,南接徐家街,北靠昌江村菜地。长100米,宽1.8米。沙土路面。为城乡居民混居区。宋代,此处设窑场。附近有一口塘,塘边堆放烧窑的槎柴。故名槎园塘。后来窑场迁移,成为居民区。因槎谐音为茶,习称茶园塘。
  大弄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400米处。驻求知弄30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徐家街西侧,西至昌江河边,南至求知弄,北至棋杆弄。含中山北路东侧445-489号,西侧522-584号地段。8个居民组,413户,1566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三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制鞋厂座落境内。
  大弄口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又向北转接上江家弄,南通大弄口横弄。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宋形成弄巷。因弄口较宽,名大弄口。
  求知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童关栅门,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1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东端原有一小庙人称观音庙,还有一石板桥是通观音阁的必经之道。称观音桥。旧社会人们在此烧香求子,故名求子巷。后改求子弄。1973年换门牌时,观音庙2—26号并入求子弄。因谐音改名求知弄。昔日弄中1号建有青阳会馆(蓉城书院)。开设过猪行、米店和饭店。现为居民住房。
  求知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28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昌江河边。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求知弄派生得名。
  大弄口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20米处。南邻求知弄,北接大弄口。中转两直角弯。长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大弄口派生得名。
  棋杆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85米,宽1.8米。碎石路面。弄形成于宋。因靠近里市渡口,弄口竖一棋杆标示渡口,故名。
  玉字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50米处。驻中华北路25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232—262号,西至昌江河边,南至玉字巷,北至童关栅门。含中山北路东侧419—443号,西侧486—520号。8个居民组,407户,137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四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第十六小学座落境内。
  玉字巷
  位于居委会西2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环绕市第十六小学围墙向北与篾丝上弄相连,南至上当铺弄。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巷形成于宋,因三条横弄与直弄相交,形如玉字,故名。街道中心幼儿园座落弄拐弯处。
  玉字巷河边
  位于居委会西14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含沿河地段。长13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玉字巷派生得名。
  篾丝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中段有两个直角弯,至第十六小学大门口分成两条弄,南至中华北路,北至童关栅门。长20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霍姓在此开篾丝店,故名篾丝弄,又名霍家弄。
  篾丝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1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篾丝上弄派生得名。
  童关栅门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中华北路,北至求知弄。中段有一直角弯。长9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弄西端有一小桥靠近求子弄的观音庙,又称观音桥。元朝,童姓居此,弄口建有栅门,后称童关栅门。1935年拓宽马路时,栅门毁。弄拐弯处昔日设天宝公所。
  太平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约250米处。驻中华北路224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雷峰山第一医院宿舍,西至石狮埠下弄河边,南至太平巷北侧,北至上当铺弄。含中华北路东侧361—417号,西侧418—484号地段。11个居民组,722户,2319人。少数民族10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称今名。
  太平巷现为城区主要道路之一。原名圣节巷。系以教会圣诞节命名。1935年病疫流行,人们企求太平而改名太平巷。巷口1号附近称三角坦。此路东至中华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160米,宽6米,水泥路面。解放前此巷开有几家寿枋店,现有缝纫店、饮食店,菜市场。农贸市场。
  十八拐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至太平巷,北至下姚家弄,中段有三个直角弯。长1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末形成弄巷。因弄拐弯较多而命名。
  下姚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2米处。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中山北路,中段向北有一段弄只通弄底,成T形。长1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有姚姓商人,在街口开设米店,故名姚家弄。为与里市渡附近的姚家弄区别,称此为姚家弄下弄。
  石狮埠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190米。西至中山北路407—409号,东至弄底。长22米,宽1.2米。水泥路面。此巷元初形成,当时为瓷器商埠。以销售瓷狮为主。巷口有石门楼,上刻石狮埠三字。门楼前置石狮一对,故称石狮埠。
  石狮埠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215米。此弄为两条起自中山北路弄西至河边相接,成U形。北面弄自中山北路486号进。南面弄自中山北路444号出。长19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石狮埠上弄派生得名。
  上当铺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约100米。西至中山北路417号,东端向北拐通玉字巷。长1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初,此处开一当铺,故称当铺弄。为与珠山街道之当铺弄区别,改称上当铺弄。
  朝阳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160米。驻中山北路378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182—216号,西至昌江河边,南至龙船弄,北至太平巷南侧。含中山北路东侧333—359号,西侧372—416号地段。10个居民组,492户,1728人,少数民族9人,余均汉族。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龙船弄
  位于居委会东13米处。东至中华北路200号,西至中山北路333号。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初形成弄巷。昔日弄东端有五王庙,供华光菩萨,传说神佑烧瓷即成器。对面有一小庙名神龙庙,内供一龙头。旧时每逢元宵,居民抬龙头出灯,常经此弄。又因弄狭长似龙船,故名。
  龙船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35米处。南至龙船弄,北连朝阳巷。长7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龙船弄派生得名。
  龙船弄河边
  位于居委会南约10米。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岸。沿河岸南北延伸成T形。长100米,宽1.2米。砖石路面。由龙船弄派生得名。
  朝阳巷
  位于居委会北约40米。东至朝阳巷横弄,西经中山北路至昌江河岸。中段有两直角弯。长16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民国九年浮梁豪绅张佩贤在此巷建一大片房屋,门向东南开,阳光充足,门坊上书“朝阳门”三字,故名朝阳巷。
  朝阳巷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约130米。南至龙船弄,北至朝阳巷。长10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原称太平巷横弄。1973年改今名。
  侯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160米。驻中山北路312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东岸,南至侯家弄北侧,北至低头弄、龙船弄河边。含中山北路东侧255—755号、西侧300—368号地段,罗家坦3—13号,青石街36—44号地段和中渡口区片大部分弄巷。旧名侯家下弄、天灯弄、低头下弄(现均为中渡口门牌)。9个居民组,499户,1635人,回族1人,余均汉族。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珠山区政府、石狮埠街道办事处驻境内。
  侯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约13米。东接青石街36号,西至中山北路。长140米,宽1.3米。中段有两直角弯。水泥路面。相传元代有几户较有权势的侯姓人家居住,故名侯家弄。此弄北侧属侯家弄居委会管辖,南侧由樟树弄居委会管辖。
  低头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10米处。东至罗家坦,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形成于宋。相传明末有陈氏抚台住此,在弄口建一青石门坊,较低矮。当时骑马来拜访抚台的,进弄时都要低头,故名低头弄。该弄11号为明代住宅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此房即陈抚台之宅。弄南侧现为珠山区政府驻地。民国时为浮梁公所。
  罗家坦
  位于居委会东北160米处。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低头弄,南接青石街,北连龙船弄。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早在南北朝时,此地就是罗姓村庄。宋、元时期,包括三角井在内,已发展为集市区。明、清时期,有罗姓人在此建房数栋开办柴炭行,因此地有块大坦,都为罗家堆柴炭用,故名罗家坦。直到民国时这里仍为柴炭闹市。
  雷峰寺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米处。驻吴家祠堂25号,以寺庙命名。东至跃进岭,西至中山北路,南至大安全弄北侧,北至跃进瓷厂。7个居民组,138户,1200人,其中回族3人,余均汉族。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六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今名。辖境宋明时期坯房、窑场较多。市卫生防疫站、区跃进瓷厂座落境内。
  大安全弄
  位于居委会南120米处。南至人民瓷厂新厂房,向北伸延30米,转西通中华北路,现被厂房隔成两段。青石路面。元朝中期弄内房屋被火烧毁,曾名火烧弄。明清时期此地段是热闹街市,清至民国时、临街有瓷行数家。1973年市区换门牌时,按人们的意愿,改名安全弄。该弄北边原有小安全弄,1973年换门牌时并入中华北路。
  吴家祠堂
  居委会驻地。东至跃进岭山腰,西至中山北路。此处有两条弄巷均称吴家祠堂,北是单号,南是双号、中间有一瓷土仓库。两条巷都只有西向一方通马路。单号巷呈厂形,长50米,宽2米。双号巷呈梯形,长50米。宽1.6米。均水泥路面。元朝浮梁吴氏家族建祠于此,称吴家祠堂。弄以祠名。
  扫帚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雷峰山麓,西至中华北路。长40米,宽1.3米。石板路面。宋朝此处居民以扎扫帚为生者较多,故名,
  雷峰寺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雷峰山麓,西至中华北路。长40米,宽2米。石板路面。东汉时,山下是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宋代,山腰建雷公寺,内供雷公闪母神象。宋中期,在山麓建有窑场、坯房,住房逐渐增多,形成弄巷。以寺命名。建国后,寺毁,建民房。沿用原名。1973年换门牌时,改名雷峰寺。
  雷峰山原名雷公山,文革中改名跃进岭,西北为雷峰寺居委会辖地,东南为薛家坞居委会辖地。
  薛家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400米处。驻人民瓷厂宿舍2栋8号。以驻地命名。东至薛家坞岭上,西至风景路东侧,南至薛家坞横弄,北至跃进岭南侧山腰。7个居民组,432户,1616人。办幼儿园1所。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五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五居委会。1972年易今名。
  薛家坞
  居委会驻地。南至薛家坞横弄,北至雷峰山腰。长14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现为人民瓷厂宿舍区。此处原为山坞,隋唐时期是薛氏小村。唐太和年间,尚书薛扆居此。后形成弄巷,称薛家坞。明代此坞有窑场数座。
  薛家坞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风景路,西至薛家坞。东、西端各有半圆形弯道。长180米,宽1.4米。砂石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薛家坞岭上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南至薛家坞,北至跃进岭。长120米,宽2米。砂石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中渡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50米处。驻中山北路148号5楼1号。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78号,西至沿江东路1—23号,南至哲士巷北侧,北至中渡口45号。5个居民组,413户,132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该会以辖地中渡口命名。中渡口原为昌江河中段渡口之称。现为城区主要道路之一。昔日的中渡口是现称中渡口以北第三条弄。弄口有石门坊,上刻“中渡通衢”四字。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又为槎柴码头,当年争渡者日夜不息,1935年建浮桥后,渡口南移,中渡口已非渡口,而为习称之弄名。现中渡口范围扩大到含5条下弄的区片。南至原樟树下弄(现称中渡口),北至原低头下弄一带。中渡口居委会只辖原樟树下弄至原侯家下弄南侧一段,以北属侯家下弄居委会管辖。文革后,中渡口(原樟树下弄段)店面增多,已成街市。
  哲四巷
  位于居委会南41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中段有一小巷名为通津桥横弄。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朝,此弄住有算命,测字卜卦、道士和处士。四种搞迷信职业的人。原名测字巷。民国初年改为哲四巷。
  瑞州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沿江东路,中段有两直角弯。长9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明代,巷口建有瑞州会馆(筠阳书院),民国年间在此办有筠阳小学。弄原名瑞州会馆,1973年易今名。
  板坊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中段有段8米长横弄。由板坊上弄派生得名。
  朱氏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2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沿江东路。长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朱氏上弄派生得名。
  樟树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160米处。驻中华北路68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86—164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213—249号,南至板坊上弄北侧,北至侯家弄南侧。含青石街13—63号。10个居民组,411户,1371人。回族1人,余均汉族。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八坊。1954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第十二中学座落境内。
  板坊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16米处。东至中华北路,横穿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1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相传明初南昌人徐木水在此弄开设一家“青山行”,收购木材,加工出售木板。故名板坊弄。此弄南侧属新安巷居委会管辖。
  樟树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相传明清时期弄东端有棵大樟树,树下有一小庙,供樟树神,故名。此弄9号解放前为浮梁豪绅姚以南开设的“中国饭店”。1947年国民党在此关押过爱国民主人士。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此设过军事物资供应处。
  风景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350米处。驻风景路19号。原名跃进岭居委会,现以路命名。东至莲花塘后塘,西至薛家坞西侧1—11号,南至风景路北侧,北至薛家坞横弄1—9号。8个居民组,361户,1400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五坊0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五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属薛家坞居委会。1973年从薛家坞居委会析出成立跃进岭居委会。1986年改称今名。市宾馆、景德镇日报社、市委机关保育院、市人防办公室、市档案馆驻境内。
  薛家坞侧弄
  位于居委会东2米处。南至风景路向北延伸转西与薛家坞中侧弄相连。长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薛家坞中侧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50米处。南至薛家坞,北至薛家坞横弄。东连薛家坞侧弄。中有一段巷向西延伸至弄底。长13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市人民瓷厂新厂房建于此。
  草鞋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长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东至沟沿上侧弄,西至中山北路。此弄形成于元朝。弄内居民多以制草鞋为生,故名。
  下新安巷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东至沟沿上,西至中山北路。原来徽州会馆南北两侧于东侧相通的小巷、均名新安巷。该会所辖为南侧巷,门牌为双号。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为避免重名,便于区别,1986年南侧双号巷改称下新安巷。
  老门头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0米处。驻中华北路205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薛家坞西侧,西至中华北路东侧。南至风景路北侧,北至安全弄南侧。8个居民组,241户,951人。办文化室1所。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四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称今名。第五小学座落境内。
  铁匠弄
  位于居委会南280米处。东至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95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传说宋代有个安徽人张世民在此制作铁器,工巧艺精,远近闻名。故名铁匠弄。弄东北昔日有瓷窑和坯房数处。
  老门头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处。西至中华北路,中段和东段各有一北向约20米的短弄,长80米,宽1.7米。水泥路面。宋代形成弄巷。当时弄口建有防盗老栅门,故名。弄内及弄东北原有瓷窑数座。中华北路老门头至铁匠弄一段,昔日称邓家岭。明代是热闹街市。弄口北面临街为宁国会馆(宛陵书院)旧址。现为第五小学。弄东北现为人民瓷厂新厂房。
  通津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处。驻通津桥中横弄15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南至斗富弄北侧,北至哲四巷南侧。8个居民组,342户,1980人,回族9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通津桥
  位于居委会南15米处。南至斗富弄农贸市场北侧,往北拐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巷形成于元朝。通津溪自莲花塘流经此入昌江。溪出口处建一石桥名通津桥。巷以桥名。此处河边原为湖南码头。明清和民国时期为水运装卸码头。五十年代修建沿江东路,石桥毁,建成马路。
  通津桥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南至通津桥,北至新安下巷。长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通津桥中横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通津桥,转西北至哲四巷,再转南与通津桥通。呈半圆形。长7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通津桥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东至通津桥西端向南延伸转西至沿江东路。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新安下巷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东至中山北路,中段与通津桥相接,西至弄底。长6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新安巷派生得名。
  更生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300米处。驻中山北路147号。东至中华北路20号,西至中山北路139号,南至斗富弄南侧,北至新安下巷。含沟沿上南段。6个居民组,302户,1011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称风景路居委会。1986年易今名。市第一小学座落境内。
  更生弄
  位于居委会东110米处。东自中华北路,西至沟沿上。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元朝形成弄巷。因弄内住一较有名望的监生,故名监生弄。明清两代为商业区。1973年换门牌时以谐音改更生弄。
  沟沿上侧弄
  位于居委会东70米处。南至沟沿上,呈半园形,中接草鞋弄,北仍通沟沿上。长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元朝形成弄巷,由沟沿上派生得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