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街道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22
颗粒名称: 珠山街道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0
页码: 36-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珠山街道地名统计概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地名 珠山街道

内容

小苏家弄居民委员会
  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驻胜利路70号。以辖地命名。东自胜利路68号经葡萄架3号至许家弄43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至91号,南与大苏家弄交界,北至胜利路62至86号。9个居民组,429户,1336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九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小苏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1号,折向北转西至中华北路东侧41号。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传说东汉时期有苏氏秀才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分居于此,人们习称此地为“小苏家弄”。
  葡萄架
  位于居委会南2米。东邻许家弄西侧,西至小苏家弄15号。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传说宋朝此地有一秀才,上京殿试后返家专待佳音。发榜得中后,报喜人至此询问,有人指葡萄架下其家,弄因此得名。
  莲花塘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80米处,驻市委机关宿舍。以辖地命名。东至莲花塘东侧劳动人事局宿舍,西至莲社北路东侧,南至艺术瓷厂办公大楼至税务局宿舍,北至莲花塘前塘北侧。7个居民组,492户,1571人,其中回族1人。原属木鱼墩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莲花塘居委会。
  莲花塘居民区
  居委会所在地。因塘而名。此地昔日四周古木参天,中有两塘相接,名“莲花塘”,又名“佛印湖”,古今均是风景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前塘西侧的“大观茶园”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陈毅同志也到此进行过革命活动。现市委宿舍区,解放前曾为江西省第五行政区浮梁专员公署和国民党浮梁县党部驻地。建国后,中共景德镇市委、共青团市委驻此弄建宿舍,形成居民区。今为市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广播电视局、陶瓷馆、工人文化宫、艺术瓷厂等单位驻地。有宿舍楼房40余栋。
  莲花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50米处,驻新罗汉肚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花塘西侧,西至新罗汉肚17号,南至胜利路北侧1至53号,北至风景路南侧2号。5个居民组,318户,1027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莲花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北起莲花塘西北沿莲花岭1号折向西与老罗汉肚相接。长25米,宽3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宋朝初期有饶姓在此居住,固处高丘,故名“饶家山岭”。后随住户增多形成弄巷。1951年因靠近莲花塘,故易名“莲花岭”。
  老罗汉肚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南至莲花岭西北侧,折向西至弄底。长100米,宽1米。泥砂路面。由老罗汉肚派生得名。
  木鱼墩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650米处,驻蔡家岭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北路西侧1至3号,西靠筷子弄东侧1号,南至九黄岭,北至胜利路南侧2至40号。6个居民组,345户,1044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八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木鱼墩居委会。1973年改称睦谊墩居委会。1983年复称木鱼墩居委会。
  木鱼墩
  位于居委会北200米处。北起胜利路南侧2号折向西南至木鱼墩25号。长145米,宽1.5米。水泥路面。唐代中期,此地建有仙姑庙,有一住庙和尚天天敲木鱼念经,人们印象很深,又因此地形似木鱼,故名“木鱼墩”。1973年改称睦谊墩。1979年恢复原名。
  木鱼墩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0米处。南起木鱼墩横弄13号至木鱼墩弄东侧。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木鱼墩派生得名。
  蔡家街
  位于居委会南45米处。西连犁头嘴东侧,东至蔡家街弄底。长1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末此地是山坞,有浮梁蔡姓在此居住。后形成弄巷街市,人称“蔡家街”。此弄1至9、2至16号属五龙桥居委会管辖。
  蔡家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侧50米处。南至蔡家街北侧,北至胜利路南侧30号,长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蔡家街派生得名。
  蔡家岭
  居委会驻地。北起蔡家街南侧,向西南延伸至蔡家岭18号。长4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此弄位于蔡家街东侧,为丘坡地。故名“蔡家岭”。
  九黄岭
  位于居委会北侧5米处。东至九黄岭27号,西起蔡家岭东侧。长3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北宋时,此地是一座山岭,名曰“洪家山”。相传宋末元初,有一黄姓道人懂医术,曾治好一病人。此人为报答道人,带头凑钱在岭上建一庙宇,名“九皇宫”。地以庙名。后九皇宫更名“九皇岭”,1973年易名“九黄岭”。
  迎祥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400米处,驻风景路2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老罗汉肚6至24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31至139号。南至义思井,北至风景路南侧6至30号。6个居民组,276户,910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4年改称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迎祥弄
  位于居委会南80米处。东与莲花岭(弄)相连,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31至139号。长220米,宽2米。水泥路面。相传五代时期此地人烟稀少,一到傍晚更是人迹罕至,人称此地为“阴阳弄”。明朝中期,住户逐渐增多,人们希望兴旺发达,遂改名“迎祥弄”。此弄9至15号(横弄)原名杨华弄,弄口南侧旧时有宁波会馆(宁绍书院),民国时内设私人医院,现为市公安局址。
  义思井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西与迎祥弄相接,转向北至义思井3号。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相传五代时期此地有少数住户,无正式地名。有一年天早,一位叫义思的老人在此挖了一口水井,供人饮用。后人为纪念他,给井取名“义思井”。弄袭井名。
  药王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南与迎祥弄相接,北至风景路南侧6号。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洪武年间,此地建一庙宇,供奉药王菩萨,故称“药王庙”。后庙毁,弄袭庙名。1973年改称“药王弄”。弄口北侧风景路6号旧时为“都昌会馆”(古南书院),曾设“静山中学”。民国时会馆部分被烧,现为人民瓷厂仓库。弄西旧称金家坟头。都昌会馆后旧称金家坞。为金家山西麓之坞。
  老罗汉肚
  位于居委会东200米处。东与莲花岭(弄)交界,西接迎祥弄。长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地势呈坡状,形似罗汉肚,故名。唐朝形成弄巷。后为避免与“新罗汉肚”淆混,改名“老罗汉肚”。1968年改名“下乐欢里”。1973年恢复原名。老罗汉肚4至10号(横弄)原名杨华弄。此弄1至5号、4至10号属莲花岭居委会管辖。
  莲社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400米处,驻枯树弄2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北路西侧5至31号,西至观音岭西弄口12号,南至双栅门,北至枯树弄北弄口。8个居民组,592户,1900人。老居民区。原属木鱼墩居委会管辖。1970年析出,成立莲社路居委会。市液化石油公司驻此。
  枯树弄
  居委会驻地。西南至双栅门北侧,东北至枯树弄弄底。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代此弄有棵大树被雷电击断,后有人将树根挖出,不久此地瘟疫流行,人们迷信是树根下有妖魔作怪,便在挖树根处建造一庙,取名“枯树庙”。弄以庙名。建国后庙被拆,1973年易今名。
  枯树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至枯树弄北侧,北至九黄岭。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枯树弄派生得名。
  农旺弄
  位于居委会东5米处。西起枯树弄东侧,折向北至农旺弄83号。长1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小庙,名“龙王庙”,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巷以庙名。1973年易今名。
  观音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120米处。东至枯树横弄西侧,西连犁头嘴东侧。长95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观音庙。明末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庙处丘坡,故名“观音岭”。
  双栅门
  位于居委会南侧130米处。西靠单栅门,折向南转北至弄底。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末期,居民为防盗窃,用石木结成两道栅门,故名“双栅门”。
  龙珠阁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150米处,驻市政府宿舍大院文化室。以辖地命名。辖区东至中华北路西侧,西至毕家上弄、东司岭东侧,南至市政府大院门前,北至珠山北麓宿舍楼。为龙珠阁居民区。3个居民组,209户,705人。为建国后新建的居民区。原属祥集上弄居委会管辖。1981年析出,成立龙珠阁居委会。
  龙珠阁居民区
  居委会驻地。道路为水泥路面。境区含市政府西南侧宿舍区、珠山南麓宿舍区和珠山北麓宿舍区。有宿舍楼房10余栋、平房数栋。以珠山上之龙珠阁命名。明清时期,御窑厂建于珠山南麓。厂东有东辕门(称东门头),附近建有关帝庙、师主庙、风火仙祠。厂西有西辕门通毕家上弄。西辕门南侧有白虎墩,还有条短街称丝线街通东司岭。厂南有头门和仪门(习称南门头)。厂西南有浮梁知县及督陶官官邸(习称公馆岭)。厂正南称厂前。厂前,民国时有二丈高标准钟塔,塔下铁铸汪精卫跪像。解放后,因街道调整和城市建设需要,原街道消失,今为市政府大院。院前花坛繁花似锦。
  龙缸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50米处,驻湖口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新罗汉肚4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93至127号,南至胜利路北侧建国瓷厂办公大楼,北至湖口弄32号。8个居民组,410户,1439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未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龙缸弄居委会。
  龙缸弄
  位于居委会驻地西1米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109号,东接湖口弄,东南接新罗汉肚,南至胜利路北侧(77号弄口)成厂形。长100米,宽2.8米。水泥路面。明万历年间,御窑厂的龙缸除官窑若干座外,余者均搭厂东龙缸弄民窑烧制,弄内共有6座窑,开始烧制品种单一,后来技艺高、式样多,驰名中外,弄也因此得名。弄东端有湖口会馆。弄口北侧现消防大队驻地,昔日是“师主庙”旧址。(师主指为改善瓷工生活而斗争的赵慨)。
  湖口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起龙缸弄北侧,北与义思井相交。长90米,宽3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江西湖口县人在此建湖口会馆(湖口书院)。以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沿用湖口会馆为弄名。1973年改名湖口弄。
  新罗汉肚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东至新罗汉肚4号,西至新罗汉肚横弄东侧。长1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老罗汉肚派生得名。此弄1—23号属莲花岭居委会管辖。
  新罗汉肚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处。南至胜利路北69号,北至新罗汉肚横弄弄底24号。长200米,宽3米。水泥路面。弄呈F形。由新罗汉肚派生得名。
  方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70米处,驻中山北路11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12号至134号,西至沿江东路41号,南至彭家下弄,北至斗富弄南侧42号至72号。8个居民组,379户,1195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六街政府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56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方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1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方家上弄派生得名。此弄西口北侧72号原是“湖南会馆”,现为“大众剧场”。
  彭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6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12号,西至沿江东路。长18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上弄派生得名。
  水府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北自方家下弄南侧转向西至沿江东路东侧1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元初,昌江涨水危及居民安全,当时有人在水中捞起一木头菩萨,供为水神;并在弄内建一庙,名“水府庙”,弄以此得名。1973年易名“水府弄”。1976年在庙内办方家弄幼儿园。1981年庙被拆除,改建为街道中心幼儿园。
  湖北书院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南至水府弄北侧41号,北至方家下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弄清朝属湖北书院后一部分。建国前内设“湖北小学”。建国后曾在此设窑柴经理部、陶瓷工业公司原料管理处和水利局。现临街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后为宿舍。沿用湖北书院名。
  彭家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面380米处,驻彭家上弄2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4至18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7至137号,南至龙珠阁北侧,北至斗富弄南侧2至28号。8个居民组,347户,1113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境内驻有市生产资料公司。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彭家上弄居委会。1973年改称新华弄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彭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中山北路东侧99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唐末住有数户彭姓制瓷者。宋中期瓷业生产发展,坯房随之增多,渐成弄巷,因彭姓得名。又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彭家上弄。
  彭家上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2米处。南起彭家上弄北侧5号,北至斗富弄南侧20号。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上弄派生得名。
  方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150米处。西起中山北路北侧121号,转向北至斗富弄南侧。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朝住有数户人家。明末,住户增多,形成弄巷,以方姓命名,因地势较高,称方家上弄。
  毕家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95米处,驻毕家上弄14号。以辖地命名。东邻龙珠阁居委会西侧,西至中山北路东侧61号至85号,南至詹家上弄,北至毕家上弄。4个居民组,341户,1101人。1985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毕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5号,东至中华北路西侧。长1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朝仅有两户人家,以制作毛笔为业。宋末明初,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毛笔质量好,颇有名气,人们称此弄为“笔家弄”。后谐音为“毕家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毕家上弄。
  詹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6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73号处,东至弄底20号。长9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唐朝此地有詹姓人居住,以砌柴窑为生。宋末元初,形成弄巷,名詹家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詹家上弄。此弄西弄口北侧(中山北路75、77号)原为“南昌会馆”(洪都书院),现为邮电所。
  毕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70米处,驻福寿弄8号。以辖地命名。东自中山北路西侧74号至110号,西自沿江东路43号至59号,南至福寿弄,北自彭家下弄南侧26号至32号。10个居民组,358户,1072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毕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74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侧。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毕家上弄派生得名。清朝末年,弄内有数户人家以做钉鞋(雨鞋)为业,又名“钉鞋弄”。本弄70至92号地段属程家下弄居委会。弄内北侧旧时有奉新会馆(新吴书院)。内供令公菩萨,又称“令公庙”。民国时,曾先后改建成电影院、杂剧院。建国初采茶剧团驻此。后改为“文艺工厂”。现为游艺场。
  福寿弄
  居委会驻地。东接毕家下弄横弄,西至沿江东路东侧65号。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此弄旧时因形似棺材,又住有几户做棺材的人,故名“棺材弄”。后人们图吉利,反其意更名为“福寿巷”。后又改为福寿弄。此弄东面菜市场,原为丰城会馆(后毁于火)。1936年建有“景德大舞台”。建国后改为菜场,现为农贸中心站。
  彭家下弄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起毕家下弄北侧64号,北至彭家下弄南侧。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下弄派生得名。
  彭家下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90米处。南起毕家下弄北43号,北至彭家下弄南侧。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由彭家下弄派生得名。
  程家上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90米处,驻程家上巷36号。以辖地命名。东自程家上巷弄口和东司岭28号相连,西自中山北路东侧19号至57号,南至迎瑞上弄,北至程家上巷。6个居民组,366户,112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十二坊0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程家上巷居委会。1973年改称向阳巷居委会。1983年易今名。
  程家上巷
  居委会驻地。东至东司岭28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57号。长16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早在秦时,此地为程氏村庄,名“程家村”。宋代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易名“程家巷”。因地势较高,称程家上巷。此巷北侧1—13、2—16号属祥集上弄居委会管辖。巷内32号原名“程家祠堂”。民国初至建国后一度为越剧院(原称“绍兴戏院”),现为新华瓷厂仓库和文艺工厂宿舍。
  程家上巷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米处。西通程家上巷北侧,东至弄底1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
  程家上巷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米处。西起程家上巷北侧,东至弄底1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
  迎瑞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侧106米处。东起弄底1号,西通中山北路东侧31号。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元朝末期形成弄巷。由于行人稀少,非常僻静,故名“冷水弄”。明朝中期住户增多,取吉祥之意,更名“迎瑞弄”。因地势较高,称迎瑞上弄。
  程家下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50米处,驻詹家下弄2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52号至72号,西至沿江东路60号至74号,南至程家下巷,北至詹家下弄。8个居民组,300户,102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九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程家下巷居委会。1973年改称民勤弄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程家下巷
  位于居委会南90米处。东起中山北路西侧52号,西至沿江东路。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巷口南侧2—24号属迎瑞下弄居委会管辖。巷口北侧清代建有“临江会馆”(章山书院、民国时办过章山小学),又名“仁寿宫”。现为第八小学校址。此弄解放前有画瓷店数家。
  詹家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北路西侧7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詹家上弄派生得名。
  迎瑞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面380米处,驻程家下巷1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0号至50号,西至沿江东路75号至84号,南至迎瑞下弄,北至程家下巷南侧2号至24号。8个居民组,371户,1195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八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郑家洼居委会。1973年改称新安弄居委会。1983年易今名。
  迎瑞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30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迎瑞上弄派生得名。
  郑家洼
  位于居委会西南80米处。东至程家下巷一横弄西侧,转向南至迎瑞下弄北侧。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朝有一郑姓大户住此,此地地势低洼,故名“郑家洼”。民国时多住穷苦贫民,弄内既湿又脏。建国后面貌更新。
  程家下巷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20米处。南至迎瑞下弄北侧,北至程家下巷南侧24号。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下巷派生得名。
  程家下巷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70米处。南至迎瑞下弄北侧,北起程家下巷南侧50号。长85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下巷上横弄派生得名(此弄旧名马快弄)。
  许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0米处,驻许家弄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许家弄横弄19号,西至许家弄3至67号,南至酱油弄,北至五龙桥12至22号、13至27号。5个居民组,288户,956人。老居民区。1981年从五龙桥居委会析出,成立许家弄居委会。
  许家弄
  居委会驻地。南起酱油弄,北至胜利路南侧68号。长5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康熙年间,许氏家族聚居于此,形成弄巷,称许家弄。弄内9号是“青莲庵”遗址。
  酱油弄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南靠大苏家弄北侧,向西北延伸与许家弄相接。长1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呈波浪形。清初此地有一酱油行,习称“酱油弄”。
  五龙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500米处,驻蔡家街1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筷子弄西侧,西至广益弄,南至蔡家街1至9号,北至胜利路南侧42至48号。5个居民组,460户,1493人,其中满、回、蒙族5人,余均汉族。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为五龙桥居委会。1973年改称务农桥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五龙桥
  位于居委会西24米处。东接犂头嘴,西至许家弄东侧。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相传宋末此地是山涧,水自五龙山流经此地入昌江。五龙庵和尚为方便行人,在此建一小石桥,名“五龙桥”。后此地住户渐多,形成弄巷,沿用桥名。1973年易名“务龙桥”。1983年复称原名。
  犁头嘴
  位于居委会南10米。西接五龙桥,向东转南紧邻江家坞,东连蔡家街。长141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末形成弄巷。因地形似犁头嘴,故名。
  筷子弄
  位于居委会北12米。北至胜利路南42号,向南延伸40米,折向西至弄底6号。长1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为一无名小弄,住户无几,至中朝住户增多,因弄巷窄长似筷子,故名“筷子弄”。
  风车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接广益弄,北至胜利路南侧48号。长1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景德年间奉帝命烧制龙床,瓷工日夜不停终于烧成。但上交期限迫近,龙床难以迅速冷却,故聚集风车鼓风冷却。此弄因此名“风车弄”。
  广益弄
  位于居委会南22米处。南靠苏家畈(弄)北侧,北与风车弄、犁头嘴、五龙桥成十字形相交。长1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瓷器店,招牌为“广益店”。弄以店命名。
  苏家畈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460米处,驻江家坞横弄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单栅门1号,西至大苏家弄口31号,南至珠山中路11至35号,北至江家坞。8个居民组,470户,1452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苏家畈
  位于居委会南35米处。西至珠山中路轻化局围墙西北侧(苏家畈1号),向东转南至珠山中路17号。长14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末此地为苏氏村落,地势较平坦,故称“苏家畈”。旧时境内有石棣会馆(广阳公所),现为红卫瓷厂。
  江家坞
  位于居委会北15米。东与单栅门相接,西连犁头嘴。长1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末此地是山坞,江氏居此。后形成弄巷,得名“江家坞”。
  江家坞横弄
  居委会驻地。北至江家坞南侧,南至苏家畈北侧。长3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江家坞派生得名。
  大苏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150米处。东接苏家畈,西与小苏家弄相连。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时,苏氏长子居此,后形成弄巷。故名“大苏家弄”。
  单栅门
  位于居委会南180米处。南起珠山中路北侧2号,折向西与江家坞连接。长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末年,此处是一片荒地,后有居民住此,因僻静,为防盗以保安全,居民用石块树桩垒成一道栅门。形成弄巷后,名单栅门。
  祥集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32米处,驻珠山中路39号。以辖地命名。东邻龙珠阁居委会西侧,西至中山北路1至17号,南至珠山中路北侧39至67号,北至程家上巷北侧1至13号、2至16号。6个居民组,370户,1215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为第五街政府,第十一坊0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祥集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78米处。东起东司岭,西至中山北路东侧25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取吉祥聚集之意称祥集弄。弄内3号、9号明代住宅,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开放、供人参观。
  东司岭
  位于居委会东北约1米处。南起珠山中路北侧39号,北连毕家上弄。长130米,宽1.7米。成曲线形,水泥路面。秦中期,此地已有人居住。据《浮梁县志》载:布政分司,设守备、把总。乾隆年间改为都司。署设马鞍山以西,曾迁设厂西隅。因都司署设御窑厂西侧此岭上,故称都司岭。后人谐音说成东司岭。《陶录》载:此处曾设巡司署、景德司署。
  新当铺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90米处。西起中山北路东侧,东与东司岭相交。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元中期,此弄因设有当铺,时在老当铺弄之后,称新当铺弄。清至民国时,弄内有红店(绘瓷)数家。
  老当铺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169米处,西起中山北路,东至弄底23号。长80米,宽1.6米。元中期,已成弄巷,弄内开设一家当铺。生意兴隆,人称此弄为“当铺弄”后隔壁弄内亦开一当铺,弄名为“新当铺弄”,故此弄易名“老当铺弄”。又因地势较高,称“老当铺上弄”。
  祥集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300米处,驻祥集下弄一横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2至28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珠山中路北侧71号至97号,北至老当铺弄下弄。9个居民组,398户,1226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祥集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侧5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上弄派生得名。
  祥集下弄一横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珠山中路北侧24号,北通老当铺弄上弄南侧。长5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下弄派生得名。
  祥集下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处。南至珠山中路北侧89号,北至祥集下弄南侧50号。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上弄派生得名。
  老当铺弄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3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8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老当铺弄上弄派生得名。
  小南门
  位于居委会西南80米处。南至珠山中路北侧85号,北至祥集下弄南侧21号。长8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南门头派生得名。明朝中期是从御窑厂到南门渡的必经之地。靠昌江边是装御货物的码头。此地清朝有“山西会馆”,建国后改建为市京剧院,后改赣剧院。现因加宽街面修建新房,剧院被拆除,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