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484
颗粒名称: 浮梁镇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4
页码: 236-23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浮梁县浮梁镇2004年到200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坚持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平安等情况。
关键词: 浮梁县 浮梁镇 粮食

内容

【综述】 两年中,全镇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004、2005年,分别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80万元、174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2%;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1007万元和15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50%;固定资产投资2200万元和252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5%;招商引资5068万元和60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6%和20%,其中2005年引进外资1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万元和442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0%;财政总收入550万元和58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6%,其中2005年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完成237万元,这是在剔除几年协税的情况下完全靠实有税源完成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10元和75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2%;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620元和686元,2005年达到3396元。2004、2005两年均获得全县综合评比考核一等奖。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2004年,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全镇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双创”历史新高,优质稻播种面积达1437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8000吨,农民仅种粮一项人均增收440元。全镇发展蔬菜1000余亩,玉米300余亩,甘蔗360亩,果园100多亩;新增各类“示范户”108户,特别是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年仅生猪出栏就达14000余头,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5年,认真贯彻中央的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投入60万元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维修建设,完成大小水利工程40多处;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户购买农机具补贴30多万元。完成水稻播种16976亩,其中早稻2384亩,同比增长31.5%,早稻总产量达830吨,中、晚总产量达6688吨,农民仅种粮一项人均增收220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地处县城和邻近市区的地域优势,稳定蔬菜、玉米、甘蔗的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畜牧水产业进一步发展,全镇生猪出栏21761头,存栏15459头,家禽出栏80000羽,荣获全省“百强畜牧业乡镇”称号。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林农从中获得实惠;同时以沼气推广为龙头,发展生态和高效农业,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通过劳务输出和服务浮梁县城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2、坚持主攻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2004年,实际引资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兴办民营企业1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3家,实现年新增税收80万元。2005年全镇引资达715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19%,引进规模以上企业5家(查大采石场、东江桥生态休闲中心、盛源金属加工厂、同益顺五金加工厂、洋湖精工机械制造厂),超额完成25%。工业项目进资占实际进资总额的95%,2004年引进的项目无一例撤资,已正式投产的有鸿业真空有限公司、浮梁灯具加工厂、查大粮食加工厂、龙湖山庄。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两年间,镇村两级累计投资556万元,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和乡村道路改造工程。茶培、金竹两个村的村级道路争取到国债资金,现已投入建设,其它各村基本达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沥青路面的要求。洋湖和大洲两个村还实现了自然村通水泥路的愿望。目前新建和维修村级道路有40余公里,特别是查大和教场分别投资32万元和30万元完善了村级路灯建设。与此同时,在县建设局、土地局的支持下,浮梁镇规划了大石口、桂坑、郭家洲、朱家港和乌珠段等居民安置点;正在规划的有查大、教场、旧城3个居民安置点。农村的改水、改厕工作不断推进,各村正向着村容整洁的目标迈进。为配合县城建设,镇政府先后征用土地3350亩,拆迁面积12890平方米,极大地加快了县城建设的步伐。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平安。2002年以来投入资金240万元对中心、新平等6个学校的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和新建学校面积近2000平方米。教育“两基”达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学校向着规模化,高标准要求发展。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92.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9年的8.63‰下降到2005年的6.38‰。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每年投入20多万元,用于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近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妇科病免费体检;切实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失地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243户困难户得到“一帮一”、领导结对子等多种形式的帮扶,39户五保户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群众的文体活动蓬勃兴起,自发组织的大洲村龙舟队在全省农运会上夺得三等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
  认真贯彻新信访条例,建立了信访接待室,健全领导接待日制度。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坚持了普法宣传经常化,纠纷排查制度化,纠纷调解规范化,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2005年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并代表市、县通过了省里的“四五”普法验收。
  【市委、市政府领导督导早稻扩面增产工作】
  2004年3月25日,市委书记许爱民在市委农工部长陈家林、市委副秘书长张良华、市农业局局长蔡衍富、县委书记伍枝勤、县长吴光辉等陪同下来到浮梁镇韩源村督导水稻扩面增产工作。3月28日市政府副市长谢茹、县人大副主任潘火仙到浮梁镇大洲村督导早稻扩面增产工作。
  【县政府在浮梁镇召开城建土地县长办公会】
  4月15日,为研究浮梁镇城镇建设和居民小区事宜,县政府在浮梁镇召开城建土地县长办公会,县长吴光辉主持了会议,副县长孙庚九,建设局、土地局领导,以及镇党委书记刘文盛、人大副主席汪国周、镇长助理陈宗华参会。
  【电子装配项目签约】 2004年5月12日,电子装配厂项目签字仪式在镇二楼会议室举行。县委书记伍枝勤、副书记王培东参加了签字仪式并作了讲话。
  【县政府在浮梁镇召开城建工作会】 7月20日,为研究浮梁镇大石口、乌珠段、郭家洲、洋湖、教场、旧城六个村民建房安置点规划问题。县政府在浮梁镇召开城建工作会,县长吴光辉主持,副县长孙庚久、县建设局长江民干、镇党委书记刘文盛、镇长胡建繁及有关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参加。
  【广东暨南大学师生来大洲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2004年7月23日,广东暨南大学师生13人来大洲村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三下乡活动。
  【市政府及有部门领导来浮梁镇慰问座谈】2005年1月13日,市政府副市长汪天行及市建设局、市房管局、市交通银行、市妇联、团市委领导到浮梁镇慰问并组织洋湖、大洲、旧城、新平、韩源五个村支书一起召开了座谈会。
  【万平社区居委会挂牌】 2005年3月8日,万平社区居委会挂牌,这是浮梁镇成立的第三个居委会。
  【市委书记许爱民调研粮食生产情况】 3月29日,市委书记许爱民在市委副秘书长夏军、县委书记伍枝勤、县长吴光辉等陪同下深入洋湖村走访粮食种植大户,了解他们的粮食种植打算,倾听他们的心声,宣讲国家的粮食生产政策。
  【魏改生来浮梁镇督导先进性教育工作】 8月23日,省先进性教育巡回组组长魏改生,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景伟、县委书记伍枝勤的陪同下到浮梁镇督导先进性教育工作。
  【市人大副主任查炳炎来检查档案工作】2005年9月29日,市人大副主任查炳炎、市档案局局长胡永泰、县人大副主任朱爱民、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冯云龙到浮梁镇检查档案工作,镇党委书记刘文盛、党委副书记程红萍、党委委员汪向荣陪同检查并作了汇报。查炳炎在察看了档案库房和保管的文件资料后,对浮梁镇的档案工作表示肯定,并指出今后要认真贯彻《档案法》,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效】 9月,上海人民开关厂景德镇分厂,香港勤基集团美信工业园”落户洋湖村,浮梁镇招商引资工作取重大进展。
  镇人民政府
  镇长:胡建繁
  副镇长:朱牛生
  朱礼平
  汪斌
  丁长余
  涂耀明(2005年7月任)
  镇长助理:刘华生(至2005年7月)
  陈宗华
  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程红萍
  镇人民武装部
  部长:程宝林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记载2004~2005年,浮梁县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全县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思路。本书内容包括:特载、中共浮梁县委员会、浮梁县人民代表大会、浮梁县人民政府、政协浮梁县委员会、军事、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政法、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土资源·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经贸管理·工业·企业、乡镇概况、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