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441
颗粒名称: 农业开发
分类号: F327
页数: 4
页码: 172-17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浮梁县农业开发包括当地茶叶良种选种园建成、高山老茶园改园换种试验示范基地在杨石建成、“浮梁茶”注册申请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浮梁茶叶协会成功协办“2004年中国(南昌)浮梁茶文化节”等情况。
关键词: 浮梁县 农业开发 茶叶

内容

【综述】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是代表县政府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职能部门,是主管茶业的工作部门。2004~200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从“一县一品”开发建设转移到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上来,县开发办全体干部坚持以“立足县情、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改善了项目区农田基本设施条件。两年来,茶叶产业按照县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扩面增产是重点,品质品牌是关键,做好市场是出路”的发展思路,全县茶叶管理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茶叶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再创佳绩。2004~2005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完成项目总投资1087.3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86.3%。其中:土地治理项目775.34万元,多种经营项目完成312万元(财政资金)。完成农田基本建设低产田改造4200亩,灌溉渠21465.1米;机耕路8610.5米;完成良种茶园建设2423.97亩;建苗木繁育基地80亩;完成茶园机耕道路建设5626米。
  茶叶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04~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得到进一步发展,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增加,茶园总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可采茶园7.6万亩,新增良种茶园(含改植换种)4500亩,新增有机(绿色)茶园面积5000亩,良种茶园和有机茶园面积分别占茶园总面积的16%和17%。
  茶叶初精制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推广迅速,浮梁的茶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两年来,全县共完成茶叶产量3395吨,实现茶叶生产环节产值16003万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4.8%。
  抓好分类指导,发挥自然优势。一是高山茶区。如瑶里、西湖、江村、勒功等高山茶区,以生产高档名优茶为重点,帮助茶农改变观念,通过改植、补植,提高茶园定园密度,提高单产。并在瑶里郑家山,西湖杨石建立高山名优茶生产示范基地,改变前几年高山名优茶掠夺型的生产方式,带动全县高山名优茶向良性方向发展。二是丘陵茶区。通过新建一批,复垦一批,改造一批,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高产茶园,采取生产名优茶、大宗茶并举,红绿兼制的生产方式,实现“名优茶大众化,大宗茶优质化”的根本转变,达到高产高效,并在广东省三明福安茶叶示范场和庄湾新佳茶场实施,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农户,帮助茶农共同发展。三是茶产业观光休闲基地。结合景瑶旅游线,重点帮扶瑶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观光休闲茶园,以旅游促茶文化的传播。
  抓好招商引资,建立服务体系。1、扶持建设好茶机服务队。通过茶机补贴增加配套茶机设备,重点扶助建设新佳茶场基地和储田茶叶基地,在茶园管理与加工上使之全面推行机耕、机剪、机采、机制技术,从而辐射和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现代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聚集低成本原料,逐步形成大宗茶生产“东红西绿”两个加工中心。促进浮梁县种茶、加工、销售产业化生产分工,做优做大浮梁大宗茶。2、提升加工能力服务茶农。巩固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的红茶加工能力,并通过项目运作在新佳茶场建了一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实现茶叶生产加工不落地,提高了名优茶生产标准化水平;帮扶提高在名优茶机制程度上走在前面的茶叶企业,帮助其完善名优茶、大宗茶加工机制设备,扩大辐射功能,形成绿茶加工中心,带动茶农增收。3、建立茶叶市场搞活流通。在完善瑶里和西湖两大名优茶产地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努力搭好茶叶交易市场平台,更好地促进浮梁茶产品与外部茶叶市场的联动发展。
  整合茶叶品牌,弘扬浮梁文化。用好“浮梁茶”证明商标、“中国红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等一系列浮梁茶品牌的资源,进一步做好浮梁茶文化这篇文章,把各龙头茶企业融入其中,营造一个“浮梁茶”大品牌氛围,使“浮梁茶”逐步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推进浮梁茶产业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在建立健全稳定的茶叶管理、行业服务体制,激活机制的同时,继续立足“一县一业”,进一步加强领导,使县、乡、村茶叶管理责任到人,县工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科技局、县茶业局等相关部门形成服务、监管互动。县政府将把茶叶项目发展资金与财政扶助资金捆绑使用,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发展茶园。茶叶向无公害生产发展。为顺应国际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浮梁县加强无公害茶基地县的创建工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15个乡镇进行茶叶无公害生产指导,向茶农分发技术资料4500余份,培训1400多人次,工商、质监部门加强对茶叶市场的监管。并且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农药、化肥、植物激素、除草剂的登记、使用管理工作,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建档登记、跟踪管理,对连片茶园逐步实行统防统治,以降低污染、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以生产企业为依托,在瑶里、金竹山、江村、西湖等高山茶区,建立了1万多亩的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并获欧盟有机食品认证。2005年11月1日,景德镇市农业局局长蔡衍富受农业部委托,为浮梁县颁发了“2003~2004年度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证书。
  【当地茶叶良种选种园建成】 为保持名茶品质的地方特征,1990年起进行当地茶叶良种选育的准备工作,先后组织茶农150余户开展茶苗扦插实验示范,再组织西湖乡牛石、桃墅、杨石、茶宝、荻滩、合源、龙溪、西溪、西湖等产茶村茶叶协会会员提选优良株系500余个,于2002年10月中旬,送至西湖窑上选种圃集中扦插,2004年春在西湖江家畈、杨家坪大雾山坦建成两块选种园,移栽入园株系120余个,为下步选种工作奠定种源基础。
  【高山老茶园改园换种试验示范基地在杨石建成】 为改变西湖高山老茶园水土流失和低产低效问题,在西湖杨石村开展了高山老茶园改园换种试验示范项目。采用梯带条行深垦密植技术,按每亩施枯饼150~200公斤,磷肥150~200公斤,亩栽良种茶苗3600~4200株的投入标准,组织62户茶农,在2004年春和2005年春共改造老茶园240亩,并获得成功,预计2007年春可以全部进入试(投)产期。
  【“浮梁茶”注册申请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
  浮梁县茶叶协会受县政府委托于2004年4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浮梁茶”地方证明商标的注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于2005年8月5日正式受理。定于2006年4月来浮梁进行了实地考察。
  【浮梁茶叶协会成功协办“2004年中国(南昌)浮梁茶文化节”】 为打造“浮梁茶”品牌,推进茶产业发展,浮梁县茶叶协会于200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南昌绳金塔成功协办“2004年中国(南昌)‘浮梁茶’文化节”。在文化节和“五一”期间,绳金塔周边成了浮梁茶的世界,人们纷至踏来,游园、听茶歌、观茶舞、赏茶艺表演、品浮梁茶文化。同时协会还组织了浮梁县8家茶叶及土特产企业参展。在会展期间,举行了全省名优茶评比活动,“浮瑶仙芝”被评为全省金奖第一名。
  【胡益青被评为2005年度省级劳动模范】浮梁县经公桥镇储田村胡益青,自1998年整体买断原储田茶场363亩荒芜茶园及加工厂房以来,茶叶种植加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又成立了浮梁县昌南茶叶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到直控基地1000亩的规模,通过基地加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茶农共同致富,被评为2005年度省级劳动模范,成为在茶业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年又被评为2005年度“瓷都十大杰出青年”。
  【浮梁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 浮梁县于2004年开始创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经农业部专家组验收,以“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材料齐全,数据可靠”,总分98分的高分,通过验收。2005年10月16日被国家农业部正式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并颁发了证书。
  【西湖珍芝茶获奖】 2005年浮梁县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湖珍芝”牌茶叶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吴水前被评为“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2005年10月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水前,在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广电局、江西日报社开展的全省“十大文明社区”、“十大文明村庄”、“十大平安卫士”、“十大爱心人物”、“十大创业先锋”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江西省十大创业先锋”。
  【上级领导视察】 2005年5月29日省人大副主任、省工会主席张海如视察县茶博园建设;2004年10月农业部部长杜青云视察县茶博园建设和茶叶生产情况;2004年9月省开发办主任章康华考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
  【“浮瑶仙芝”茶获全国“中茶杯”特等奖】2005月7日,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浮瑶仙芝”牌茶叶经过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严格的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等项目检测,经过知名茶叶专家对茶样外形、汤色、香气、口感、叶底等方面进行审评打分后,从全国20个省(市)选送的400个茶样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
  领导目录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主任:吴金发(至2005年3月)
  李勇(2005年4月任)
  副主任:曹伟
  汪顺涛
  县茶业集团总公司
  总经理:吴金发(至2005年3月)
  李勇(2005年4月任)
  副总经理:朱凤新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记载2004~2005年,浮梁县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全县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思路。本书内容包括:特载、中共浮梁县委员会、浮梁县人民代表大会、浮梁县人民政府、政协浮梁县委员会、军事、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政法、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土资源·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经贸管理·工业·企业、乡镇概况、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