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336
颗粒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
其他题名: 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分类号: D636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是2005年3月11日县长吴光辉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 特载 浮梁县 年鉴

内容

(2005年3月11日)
  县长 吴光辉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重大决策,切实抓住景德镇千年华诞发展契机,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扎实苦干,排难而进,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稳步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亿元,同比增长30.2%;农民人均纯收入2915元,比上年增加462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00元,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9.29亿元,同比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969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08万元,分别比去年下降3.2%和12.58%,剔除政策调整和市地税核减税收任务因素外,增幅分别达到18.4%和17.5%。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5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57%;工业用电量5582万度,同比增长83%。全县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投产8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县新增民营企业87户、个体工商户682户;仙槎煤业、嘉华陶瓷等批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东璟艺术陶瓷、重德电子等一批招商项目的落户,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农村经济增长凸显。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92亿元,同比增长23.8%。粮食“一扩两增”成效显著,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34万亩,比上年增加3.67万亩,同比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13.81万吨,同比增长20.1%。优质稻已全面实行“订单”种植,粮食订单总面积达24.2万亩,同比增长38.3%。茶叶总产量达1682吨,同比增长5.1%,其中名优茶610吨,同比增长6%;建设有机茶园6674.2亩,无公害茶园3.12万亩,“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花卉苗木、森林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全县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4.2%,比去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引进赣森食品、金色农业等20个项目,蛟潭、峙滩食用菌协会、西湖茶叶协会等中介组织稳步发展。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万亩、长防林工程1.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试点项目16.23万亩、日本政府贷款江西造林项目2.27万亩;封山育林和森林防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分别荣获“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和“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全县劳务输出2.8万人,比上年增加2600人。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以景德镇千年华诞为契机,着力加快了浮梁古城、高岭—瑶里等景区景点建设。高起点、高品位完成瑶里景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浮梁古城保护性与控制性详规通过专家评审。“千年瓷坛”为古城景区增加了亮点。旅游招商取得新成绩,引进新华园农业发展公司投资建设生态茶博园;瑶里卧龙潭宾馆建成开业。电视剧《青花》、《星火》在我县拍摄,中央、上海、浙江电视台等百名媒体记者来我县采风,“景德镇千年华诞·浮梁绿色财富论坛”、瓷都千年茶文化旅游节、瓷文化旅游节、“瑶里杯”江西旅游形象大使评比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200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30.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4%和73%。
  (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拓展
  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取消农特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户购买农机具补贴。积极推进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乡村两级债务,规范涉农收费,健全完善了农民负担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土地流转面积达2.43万亩。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目标,全面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湘湖镇失地农民帮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在全县稳步推广。
  企事业改革继续深化。按照改革、稳定、发展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景东汽车修配厂、县茶厂、县供销公司等6家企业改制。完成了县真空开关厂、县陶瓷原料厂等12家闲置资产的清产核资,为进一步盘活存量奠定了基础。积极支持配合驻县部省属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完成银监机构组建工作,创建金融安全区。
  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完善会计委派、政府采购制度。加快了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00名,发放小额贷款90户176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人员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4元提高到120元。对五保户逐步推行集中供养,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全县有687名干部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城镇退伍军人安置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发放补偿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费共计148万元。农垦系统改革深入推进,为农垦企业4280名职工办理社保和7005名农垦系统职工及直系家属办理“农转非”。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继续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开展了“创三优”评议评价活动,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办证服务队,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招商项目跟踪落实。全年新引进项目187个,实际进资7.5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利用外资250万美元,同比增长37.4%,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参与景德镇市城市功能分工,精心打造“三城一中心”。全面完成县城新一轮总规和湘湖、洪源等7个建制镇总规修编工作。在县城总规的指导下快速推进县城建设,完成白居易路、新昌北路、开源路、三贤路、平安路等改(扩)建工程和瓷源路、县衙路等已建成道路的“六化”工程及街心花园改造工程,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段、金岭北大道延伸、海能燃气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建成区道路7公里,完成道路硬化4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11.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4.2万平方米,栽种各类苗木20余万株,安装路灯823盏,共完成投资7922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05个百分点。罗家国家陶瓷科技园、湘湖商贸教育开发区、洪源国家级重点镇建设、瑶里行政新区、鹅湖大道等全面启动,经公桥镇、寿安镇、三龙乡等8个乡镇亮化工程已全面完成。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均增加住房面积0.61平方米。城镇规划区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逐步完善了县城道路监控设施和旅游公路标识牌,重点加强了景白公路湘湖段、景瑶公路等沿线的环境卫生及景观的综合整治,拆除各类违章建筑880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再创佳绩。全年县乡油(水泥)路开工305公里,完成240公里,同比增长191.3%,投资额达7694万元,改造里程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二期人饮工程和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鹅湖镇万亩高产优质良田三大体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浮南10千伏农网配电工程完工。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投资2.7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文明单位。“科教兴县”战略富有成效,共推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个,其中“杂交晚稻新组合‘先农16号’选育”项目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验收,成为我市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水稻新组合并获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老年科协组织。“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县投入4048.7万元新增校舍8.2万平方米;县一中优质高中建设稳步推进,莱茵国际学校(县二中)综合教学大楼建成,县高级职业中学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成为我省第一批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之一,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出版发行了《浮梁年鉴》2004年版创刊号;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县乡光缆联网工程稳步推进,发展数字电视业务用户38户。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县疾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计划生育率为96.81%。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共建立25个村落社区。顺利接收安置三峡移民168户879人。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土地收储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四五”普法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开展了以“四倡导、四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求真务实为民服务年活动,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离任、任中审计稳步推进。全国首次经济普查顺利开展,统计工作连续十年获得全省先进。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开展了15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市场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全面实现“六无”目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开通“12345”群众服务热线,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此外,国防动员、人事、人防、邮政、通信、老建、老龄、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工作和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2004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几套班子、各级各部门齐心合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驻县部省市属企事业单位、驻县解放军、武警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包括离退休同志同心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建设浮梁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部门思想还不够解放,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全局意识还不够强,经济发展大环境还不尽人意;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平台规模较小,缺乏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小;三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矛盾较多,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五是财政包袱沉重、税源短缺、基建欠帐等状况还未得到有效缓解,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2005年工作安排
  我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优越,有着源远流长的瓷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是对我县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选择。
  围绕发展定位,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具有以山川秀美为标志的绿色环境,以良性循环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文化。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步伐,走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为此,一要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凸显特色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经济,在工业、农业和旅游等发展中,大打绿色牌、生态牌、文化牌,全面推进环保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二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动力,把浮梁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特色明显”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县。三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加快发展速度,推动文明进程,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抓好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坚定不移地围绕“富民强县、和谐文明”的发展主旋律,争创全国生态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求真务实的人民政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县旅游总收入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全县上下要强化“工业强县”的意识,在改革、发展、稳定上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工业发展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抓好工业载体建设。一是依托景德镇陶瓷科技园积极引企入园,切实规划好园内我县共建部分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力度解决原县工业园区19家企业遗留问题。二是启动湘湖等工业聚集带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整体开发,建设全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充分利用全县闲置资产。继续摸清全县各类闲置厂房、场地和校舍,努力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
  抓好优势企业发展。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对重点企业继续实行县级领导挂点服务制度,定期召开企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鼓励低成本扩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其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大力支持景光电子、万平电子、景德酒业、国讯通信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工业。实施“1020工程”,即结合市木材厂、县陶瓷原料厂等企业改制,推进10个以上企业改制或技术改造工程;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以上,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确保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
  抓好民营经济壮大。进一步打破影响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加大对民营企业在财政、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努力缓解民企贷款难的现象,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贡献率。
  (二)进一步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走生态农业之路,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科技进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强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征地。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全面实施“山下建优质粮仓”战略,抓住我省从今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的有利时机,加速构建基本农田保护、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配套服务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在鹅湖、湘湖、蛟潭、寿安建立优质高产粮食基地;在庄湾、鹅湖建立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在王港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组织;完善粮食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努力使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万吨。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突出特色,推进茶业、林业、优质稻、森林蔬菜、果业五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茶叶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扩面为重点,以品牌为突破口,以效益为中心,提高竞争力,搞活流通,扩大市场”的综合战略,把茶业建为绿色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确保2005年新增茶叶面积5000亩,建成5万亩无公害茶基地,名优茶达600吨,茶叶总产量达2250吨。同时,抓好茶树花项目的推广与应用。全面实施“山上办绿色银行”战略,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切实抓好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建立毛竹、油茶、花卉苗木和药材四大基地。落实“三项承诺,五项服务”,抓好粮食订单,确保订单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以上。扬优成势,确保全县新增森林蔬菜3000亩、大棚蔬菜1500亩、优质瓜果3000亩、食用菌500万袋。大力发展鳗鱼、一元杂交猪、山羊等优质高效养殖业。在2—3年内使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全县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养殖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支持高岭食品、赣森食品、粮油收储、浮瑶仙芝茶叶、西湖珍芝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强化经纪人培训。建立健全科技、信息、营销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打响浮梁地方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搞好阳光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确保全年转移农民3万人。
  加大支农力度,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统筹安排涉农资金,重点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道路建设、农民培训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继续推进以“两取消,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扶持粮食生产和经营企业,扩大粮食加工转化,搞活粮食流通。农资供应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确保优质优价。统筹抓好老建扶贫、移民等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从今年开始,通过2年的艰苦工作,努力实现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目标,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奠定基础。为此,要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关键,四位一体,互相促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高品位规划和建设城镇。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完成县城局部详规,重点规划好朝阳西大道两侧、火车站—洋湖、大石口和朝阳东大道南侧。启动红塔路、滨江西路、县衙路延伸、生态公园和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建成区“六化”工程,完成三大公路和金岭北大道延伸工程,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商住和风味美食于一体的景德镇“后花园”。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要求,完成1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抓好重点行政村规划试点工作,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突出特色,加大建设,把瑶里镇发展为凸显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型城镇;把经公桥镇发展为以农副产品集散为主的边贸型城镇;把寿安镇发展为以建材加工、运销为主的工贸型城镇;把鹅湖、蛟潭两镇发展为以商贸为主的中心城镇。继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切实改变农民住宅和其它建筑无序建设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抓好洪源物流中心和县乡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
  科学化管理和经营城镇。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要求,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大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县城的品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规范和搞活土地二级市场。探索对现有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广告权、冠名权等实行有偿转让、出让办法,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
  (四)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和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发挥紧邻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强环境建设,以“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良好形象,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创三优(争创优质服务、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工作方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尤其要抓好“创三优”为目标的评议评价工作,严厉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尽快建成招商咨询服务大厅,充分发挥招商办证服务队的作用,为外商投资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支持配合景婺黄(常)高速、景鹰高速和南环高速等工程建设。启动黄乐线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景蛟线、黄港线、经桃线、严储线等公路建设,逐步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打通乡镇之间的断头路,加快行政村公路改造步伐,力争在部分乡镇实现公交化,确保全年完成180公里改造任务。同时,启动城网改造,并在景德镇陶瓷科技园和湘湖东流各建一个35千伏变电站,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招商引资。一是突出抓好专业队伍招商。组建一批素质高、能吃苦、懂经济、会招商、盯劲足的专业招商队伍,面向长珠闽、港台发达地区和全国500强、民企200强,力争在招大客商、引大项目上有突破。积极走定点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的路子,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二是突出抓好工业招商。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关联度大、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始终注重招商引企质量,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突出抓好项目落地。改进考核办法,完善工作机制,推行领导包项制、项目进展公示制、项目定期会商制、项目全程监督制、年终项目考核制。力争台湾幸福水泥、金华低温烤漆等项目尽快落地。四是突出抓好亲商安商。狠抓“亲商、富商、安商”政策的落实,积极推行亲情服务、诚信服务和效能服务,不断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全年争取实际到位资金8.63亿元(内资7亿元,外资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强化项目工作,增强发展后劲。要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各领域的项目建设,将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结合研究“十一五”规划,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抓紧论证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加大跑部、跑省、跑市力度,确保今年有一批新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盘子和专项资金计划。继续抓好2004年确定的重点工程,坚持月通报和重大项目月调度制度,确保重点项目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成见效。
  (五)进一步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旅游产业崛起
  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建设。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一是启动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抓好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等工作。二是在抓好全县百万亩封山育林的基础上,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补植、抚育工作和11万亩日本政府贷款江西造林项目,实施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三是实行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河道采沙,严厉打击非法淘金行为。继续做好重点小(I)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防工程建设。四是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五是积极抓好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以樟树坑水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茶”、“猪—沼—果”,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浮梁建设成为景德镇市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一是着眼于我县“一瓷二茶三生态”的特色,进一步编制好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一区三线”大格局。一区:即以县城、古县衙及旧城至万平电子昌江两岸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三线:即以高岭、瑶里、金竹山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东线和以玉田水库、南市街、诸仙洞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南线及以沧溪、江村、严台、诰峰、城门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西北线。二是提升旅游品牌。加大创3A景区力度。抓好高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高岭—瑶里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预备名录,县衙、红塔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瑶里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工作。加强区域合作,主动与周边旅游地对接,使我县旅游逐步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和六山两湖一都”网络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营销活动,进一步提高“瓷都之源、名茶之乡、生态家园”品牌的知名度。三是注重特色开发。旅游的生命是特色,旅游的品位是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分类指导,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加快绕南、梅岭、生态茶博园、宝积寺等景区景点建设,启动瑶里—金竹山、沧溪—诰峰等公路改造。深度开发瓷茶文化、衙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把浮梁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四是主动配合景德镇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抓好湘湖镇至玉田湖景区道路改造及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景白线湘湖段和景瑶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及景观的综合整治。同时,要结合瑶里地方土特产品一条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六)进一步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浮梁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能。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实行民主协商,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力争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达到60个以上;夯实基础,切实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力度,确保我县国道、省道无三乱。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以“中国景德镇(浮梁)首届茶叶博览会”为契机,挖掘、整理、开发、宣传历史文化。广泛开展“争做文明浮梁人、争创省级文明城”活动,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开放的胸怀、崭新的面貌、文明的形象迎接“首届茶博会”,全面展示新浮梁,进一步打响城市品牌。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文化示范乡镇创建、民间艺术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活跃群众文化。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启动《中共浮梁地方史》和《浮梁县志》(1994—2004)的编纂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为浮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加强农科教结合,继续抓好科普致富示范村的创建,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本领。积极配合陶瓷学院和景德镇学院新校区建设,着力把湘湖打造成商贸教育开发区。加快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宿舍改造和扶贫助学工作,加快构建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切实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国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加强乡村卫生设施建设,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把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础工作、稳定基本队伍、落实基本保障作为计划生育重点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年度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府网站,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使用正版软件。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逐步构建县乡财政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继续深化和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等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政收支平衡。本着量财办事,量入为出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支出。在积极涵养壮大财源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和零散税收的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堵塞税收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创造公平税赋环境。加大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创建金融安全区,强化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切实抓好第三期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启动安全饮水规划、新昌农贸市场棚顶改造、县城公共厕所建设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继续抓好失地农民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覆工作。完善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健全以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社会帮扶、优待抚恤、移民扶助为组成部分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00人。
  建设平安社会。紧紧围绕“两杜绝一减少”目标,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深化安全生产十五项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各方作用,联合执法,做好食品、药品、交通、防火、用电、学校等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群防群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公安的主体作用,及时处理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坚决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办好群众服务热线电话,健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联席会议制度。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尤其要重视因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林权改革、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群访事件,采取领导包案处理的办法,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设求真务实的人民政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以加快浮梁跨越发展为己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在执政富民上见实效。抓好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切实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性和快速处理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廉洁自律、案件查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重点工作。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领导干部做起,从部门机关做起,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工作。坚持团结协作,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营造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机遇,催人进取;新的目标,催人奋发。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拼搏,开拓奋进,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记载2004~2005年,浮梁县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全县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思路。本书内容包括:特载、中共浮梁县委员会、浮梁县人民代表大会、浮梁县人民政府、政协浮梁县委员会、军事、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政法、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土资源·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经贸管理·工业·企业、乡镇概况、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