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335
颗粒名称: 特载
分类号: D636
页数: 30
页码: 1-30
摘要: 本文是2005年3月11日县长吴光辉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17日县长吴光辉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县委、县政府关于市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通报,浮梁县领导名录。
关键词: 特载 浮梁县 年鉴

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
  ——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05年3月11日)
  县长 吴光辉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重大决策,切实抓住景德镇千年华诞发展契机,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扎实苦干,排难而进,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稳步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亿元,同比增长30.2%;农民人均纯收入2915元,比上年增加462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00元,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9.29亿元,同比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969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08万元,分别比去年下降3.2%和12.58%,剔除政策调整和市地税核减税收任务因素外,增幅分别达到18.4%和17.5%。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0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5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57%;工业用电量5582万度,同比增长83%。全县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投产8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县新增民营企业87户、个体工商户682户;仙槎煤业、嘉华陶瓷等批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东璟艺术陶瓷、重德电子等一批招商项目的落户,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农村经济增长凸显。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92亿元,同比增长23.8%。粮食“一扩两增”成效显著,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34万亩,比上年增加3.67万亩,同比增长10.6%;全年粮食总产13.81万吨,同比增长20.1%。优质稻已全面实行“订单”种植,粮食订单总面积达24.2万亩,同比增长38.3%。茶叶总产量达1682吨,同比增长5.1%,其中名优茶610吨,同比增长6%;建设有机茶园6674.2亩,无公害茶园3.12万亩,“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花卉苗木、森林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全县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4.2%,比去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引进赣森食品、金色农业等20个项目,蛟潭、峙滩食用菌协会、西湖茶叶协会等中介组织稳步发展。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万亩、长防林工程1.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试点项目16.23万亩、日本政府贷款江西造林项目2.27万亩;封山育林和森林防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分别荣获“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和“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全县劳务输出2.8万人,比上年增加2600人。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以景德镇千年华诞为契机,着力加快了浮梁古城、高岭—瑶里等景区景点建设。高起点、高品位完成瑶里景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浮梁古城保护性与控制性详规通过专家评审。“千年瓷坛”为古城景区增加了亮点。旅游招商取得新成绩,引进新华园农业发展公司投资建设生态茶博园;瑶里卧龙潭宾馆建成开业。电视剧《青花》、《星火》在我县拍摄,中央、上海、浙江电视台等百名媒体记者来我县采风,“景德镇千年华诞·浮梁绿色财富论坛”、瓷都千年茶文化旅游节、瓷文化旅游节、“瑶里杯”江西旅游形象大使评比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200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30.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4%和73%。
  (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拓展
  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取消农特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户购买农机具补贴。积极推进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清理乡村两级债务,规范涉农收费,健全完善了农民负担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土地流转面积达2.43万亩。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目标,全面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湘湖镇失地农民帮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在全县稳步推广。
  企事业改革继续深化。按照改革、稳定、发展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景东汽车修配厂、县茶厂、县供销公司等6家企业改制。完成了县真空开关厂、县陶瓷原料厂等12家闲置资产的清产核资,为进一步盘活存量奠定了基础。积极支持配合驻县部省属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完成银监机构组建工作,创建金融安全区。
  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完善会计委派、政府采购制度。加快了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00名,发放小额贷款90户176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人员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4元提高到120元。对五保户逐步推行集中供养,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全县有687名干部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城镇退伍军人安置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发放补偿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费共计148万元。农垦系统改革深入推进,为农垦企业4280名职工办理社保和7005名农垦系统职工及直系家属办理“农转非”。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继续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开展了“创三优”评议评价活动,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办证服务队,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招商项目跟踪落实。全年新引进项目187个,实际进资7.5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利用外资250万美元,同比增长37.4%,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参与景德镇市城市功能分工,精心打造“三城一中心”。全面完成县城新一轮总规和湘湖、洪源等7个建制镇总规修编工作。在县城总规的指导下快速推进县城建设,完成白居易路、新昌北路、开源路、三贤路、平安路等改(扩)建工程和瓷源路、县衙路等已建成道路的“六化”工程及街心花园改造工程,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段、金岭北大道延伸、海能燃气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建成区道路7公里,完成道路硬化4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11.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4.2万平方米,栽种各类苗木20余万株,安装路灯823盏,共完成投资7922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05个百分点。罗家国家陶瓷科技园、湘湖商贸教育开发区、洪源国家级重点镇建设、瑶里行政新区、鹅湖大道等全面启动,经公桥镇、寿安镇、三龙乡等8个乡镇亮化工程已全面完成。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均增加住房面积0.61平方米。城镇规划区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逐步完善了县城道路监控设施和旅游公路标识牌,重点加强了景白公路湘湖段、景瑶公路等沿线的环境卫生及景观的综合整治,拆除各类违章建筑880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再创佳绩。全年县乡油(水泥)路开工305公里,完成240公里,同比增长191.3%,投资额达7694万元,改造里程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二期人饮工程和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鹅湖镇万亩高产优质良田三大体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浮南10千伏农网配电工程完工。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完成投资2.7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文明单位。“科教兴县”战略富有成效,共推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个,其中“杂交晚稻新组合‘先农16号’选育”项目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验收,成为我市唯一通过国家级鉴定的水稻新组合并获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老年科协组织。“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县投入4048.7万元新增校舍8.2万平方米;县一中优质高中建设稳步推进,莱茵国际学校(县二中)综合教学大楼建成,县高级职业中学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成为我省第一批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之一,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出版发行了《浮梁年鉴》2004年版创刊号;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县乡光缆联网工程稳步推进,发展数字电视业务用户38户。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县疾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计划生育率为96.81%。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共建立25个村落社区。顺利接收安置三峡移民168户879人。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土地收储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四五”普法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开展了以“四倡导、四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求真务实为民服务年活动,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离任、任中审计稳步推进。全国首次经济普查顺利开展,统计工作连续十年获得全省先进。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开展了15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市场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全面实现“六无”目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开通“12345”群众服务热线,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此外,国防动员、人事、人防、邮政、通信、老建、老龄、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工作和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2004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几套班子、各级各部门齐心合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驻县部省市属企事业单位、驻县解放军、武警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包括离退休同志同心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建设浮梁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少数部门思想还不够解放,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全局意识还不够强,经济发展大环境还不尽人意;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平台规模较小,缺乏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小;三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矛盾较多,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五是财政包袱沉重、税源短缺、基建欠帐等状况还未得到有效缓解,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2005年工作安排
  我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优越,有着源远流长的瓷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是对我县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选择。
  围绕发展定位,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具有以山川秀美为标志的绿色环境,以良性循环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文化。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步伐,走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为此,一要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凸显特色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经济,在工业、农业和旅游等发展中,大打绿色牌、生态牌、文化牌,全面推进环保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二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动力,把浮梁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特色明显”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县。三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加快发展速度,推动文明进程,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抓好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坚定不移地围绕“富民强县、和谐文明”的发展主旋律,争创全国生态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求真务实的人民政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县旅游总收入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全县上下要强化“工业强县”的意识,在改革、发展、稳定上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工业发展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抓好工业载体建设。一是依托景德镇陶瓷科技园积极引企入园,切实规划好园内我县共建部分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力度解决原县工业园区19家企业遗留问题。二是启动湘湖等工业聚集带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开发建设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整体开发,建设全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充分利用全县闲置资产。继续摸清全县各类闲置厂房、场地和校舍,努力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
  抓好优势企业发展。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对重点企业继续实行县级领导挂点服务制度,定期召开企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鼓励低成本扩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其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大力支持景光电子、万平电子、景德酒业、国讯通信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工业。实施“1020工程”,即结合市木材厂、县陶瓷原料厂等企业改制,推进10个以上企业改制或技术改造工程;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以上,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确保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
  抓好民营经济壮大。进一步打破影响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加大对民营企业在财政、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努力缓解民企贷款难的现象,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贡献率。
  (二)进一步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走生态农业之路,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科技进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强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征地。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全面实施“山下建优质粮仓”战略,抓住我省从今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的有利时机,加速构建基本农田保护、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配套服务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在鹅湖、湘湖、蛟潭、寿安建立优质高产粮食基地;在庄湾、鹅湖建立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在王港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组织;完善粮食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努力使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万吨。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突出特色,推进茶业、林业、优质稻、森林蔬菜、果业五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茶叶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扩面为重点,以品牌为突破口,以效益为中心,提高竞争力,搞活流通,扩大市场”的综合战略,把茶业建为绿色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确保2005年新增茶叶面积5000亩,建成5万亩无公害茶基地,名优茶达600吨,茶叶总产量达2250吨。同时,抓好茶树花项目的推广与应用。全面实施“山上办绿色银行”战略,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切实抓好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建立毛竹、油茶、花卉苗木和药材四大基地。落实“三项承诺,五项服务”,抓好粮食订单,确保订单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以上。扬优成势,确保全县新增森林蔬菜3000亩、大棚蔬菜1500亩、优质瓜果3000亩、食用菌500万袋。大力发展鳗鱼、一元杂交猪、山羊等优质高效养殖业。在2—3年内使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全县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养殖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支持高岭食品、赣森食品、粮油收储、浮瑶仙芝茶叶、西湖珍芝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强化经纪人培训。建立健全科技、信息、营销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打响浮梁地方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搞好阳光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确保全年转移农民3万人。
  加大支农力度,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统筹安排涉农资金,重点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道路建设、农民培训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继续推进以“两取消,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扶持粮食生产和经营企业,扩大粮食加工转化,搞活粮食流通。农资供应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确保优质优价。统筹抓好老建扶贫、移民等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从今年开始,通过2年的艰苦工作,努力实现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目标,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奠定基础。为此,要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关键,四位一体,互相促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高品位规划和建设城镇。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完成县城局部详规,重点规划好朝阳西大道两侧、火车站—洋湖、大石口和朝阳东大道南侧。启动红塔路、滨江西路、县衙路延伸、生态公园和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完善建成区“六化”工程,完成三大公路和金岭北大道延伸工程,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商住和风味美食于一体的景德镇“后花园”。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要求,完成1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抓好重点行政村规划试点工作,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突出特色,加大建设,把瑶里镇发展为凸显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型城镇;把经公桥镇发展为以农副产品集散为主的边贸型城镇;把寿安镇发展为以建材加工、运销为主的工贸型城镇;把鹅湖、蛟潭两镇发展为以商贸为主的中心城镇。继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切实改变农民住宅和其它建筑无序建设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抓好洪源物流中心和县乡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
  科学化管理和经营城镇。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要求,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大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县城的品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规范和搞活土地二级市场。探索对现有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广告权、冠名权等实行有偿转让、出让办法,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
  (四)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和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发挥紧邻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强环境建设,以“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良好形象,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创三优(争创优质服务、落实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工作方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尤其要抓好“创三优”为目标的评议评价工作,严厉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尽快建成招商咨询服务大厅,充分发挥招商办证服务队的作用,为外商投资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支持配合景婺黄(常)高速、景鹰高速和南环高速等工程建设。启动黄乐线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景蛟线、黄港线、经桃线、严储线等公路建设,逐步提高县乡公路等级,打通乡镇之间的断头路,加快行政村公路改造步伐,力争在部分乡镇实现公交化,确保全年完成180公里改造任务。同时,启动城网改造,并在景德镇陶瓷科技园和湘湖东流各建一个35千伏变电站,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招商引资。一是突出抓好专业队伍招商。组建一批素质高、能吃苦、懂经济、会招商、盯劲足的专业招商队伍,面向长珠闽、港台发达地区和全国500强、民企200强,力争在招大客商、引大项目上有突破。积极走定点招商、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的路子,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二是突出抓好工业招商。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关联度大、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始终注重招商引企质量,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突出抓好项目落地。改进考核办法,完善工作机制,推行领导包项制、项目进展公示制、项目定期会商制、项目全程监督制、年终项目考核制。力争台湾幸福水泥、金华低温烤漆等项目尽快落地。四是突出抓好亲商安商。狠抓“亲商、富商、安商”政策的落实,积极推行亲情服务、诚信服务和效能服务,不断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全年争取实际到位资金8.63亿元(内资7亿元,外资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强化项目工作,增强发展后劲。要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各领域的项目建设,将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结合研究“十一五”规划,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抓紧论证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加大跑部、跑省、跑市力度,确保今年有一批新项目挤进国家、省市盘子和专项资金计划。继续抓好2004年确定的重点工程,坚持月通报和重大项目月调度制度,确保重点项目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建成见效。
  (五)进一步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旅游产业崛起
  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建设。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一是启动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抓好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等工作。二是在抓好全县百万亩封山育林的基础上,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补植、抚育工作和11万亩日本政府贷款江西造林项目,实施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三是实行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进一步规范河道采沙,严厉打击非法淘金行为。继续做好重点小(I)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防工程建设。四是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五是积极抓好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以樟树坑水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茶”、“猪—沼—果”,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浮梁建设成为景德镇市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一是着眼于我县“一瓷二茶三生态”的特色,进一步编制好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一区三线”大格局。一区:即以县城、古县衙及旧城至万平电子昌江两岸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三线:即以高岭、瑶里、金竹山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东线和以玉田水库、南市街、诸仙洞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南线及以沧溪、江村、严台、诰峰、城门等旅游景点联为一体的西北线。二是提升旅游品牌。加大创3A景区力度。抓好高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高岭—瑶里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预备名录,县衙、红塔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瑶里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工作。加强区域合作,主动与周边旅游地对接,使我县旅游逐步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和六山两湖一都”网络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营销活动,进一步提高“瓷都之源、名茶之乡、生态家园”品牌的知名度。三是注重特色开发。旅游的生命是特色,旅游的品位是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分类指导,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加快绕南、梅岭、生态茶博园、宝积寺等景区景点建设,启动瑶里—金竹山、沧溪—诰峰等公路改造。深度开发瓷茶文化、衙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把浮梁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四是主动配合景德镇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抓好湘湖镇至玉田湖景区道路改造及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景白线湘湖段和景瑶公路沿线的环境卫生及景观的综合整治。同时,要结合瑶里地方土特产品一条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六)进一步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浮梁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能。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决策实行民主协商,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力争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达到60个以上;夯实基础,切实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力度,确保我县国道、省道无三乱。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以“中国景德镇(浮梁)首届茶叶博览会”为契机,挖掘、整理、开发、宣传历史文化。广泛开展“争做文明浮梁人、争创省级文明城”活动,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开放的胸怀、崭新的面貌、文明的形象迎接“首届茶博会”,全面展示新浮梁,进一步打响城市品牌。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文化示范乡镇创建、民间艺术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活跃群众文化。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启动《中共浮梁地方史》和《浮梁县志》(1994—2004)的编纂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为浮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加强农科教结合,继续抓好科普致富示范村的创建,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本领。积极配合陶瓷学院和景德镇学院新校区建设,着力把湘湖打造成商贸教育开发区。加快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宿舍改造和扶贫助学工作,加快构建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切实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国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加强乡村卫生设施建设,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把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础工作、稳定基本队伍、落实基本保障作为计划生育重点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年度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府网站,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使用正版软件。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逐步构建县乡财政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继续深化和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等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政收支平衡。本着量财办事,量入为出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支出。在积极涵养壮大财源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和零散税收的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堵塞税收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创造公平税赋环境。加大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创建金融安全区,强化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切实抓好第三期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启动安全饮水规划、新昌农贸市场棚顶改造、县城公共厕所建设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继续抓好失地农民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覆工作。完善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健全以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社会帮扶、优待抚恤、移民扶助为组成部分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00人。
  建设平安社会。紧紧围绕“两杜绝一减少”目标,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深化安全生产十五项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各方作用,联合执法,做好食品、药品、交通、防火、用电、学校等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群防群控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公安的主体作用,及时处理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坚决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办好群众服务热线电话,健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联席会议制度。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尤其要重视因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林权改革、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群访事件,采取领导包案处理的办法,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设求真务实的人民政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以加快浮梁跨越发展为己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在执政富民上见实效。抓好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切实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敏锐性和快速处理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廉洁自律、案件查处、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重点工作。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领导干部做起,从部门机关做起,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工作。坚持团结协作,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营造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机遇,催人进取;新的目标,催人奋发。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拼搏,开拓奋进,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在浮梁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3月17日)
  县长 吴光辉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就《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说明,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加快浮梁发展新路,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各种困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县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局面,“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登上新的台阶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9.5亿元,增长11.1%,比2000年增长61.6%,年均增长10.1%,为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人均生产总值6960元,比2000年增加2580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886万元,剔除工业园区基数后增长17.6%,比2000年增长54.65%,年均增长9.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28万元,增长15.9%,比2000年增长41.4%,年均增长7.2%,财政从极度拮据的困境中走出。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6.8亿元,增长15.9%,比2000年增长98.6%,年均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比2000年新增2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为2.5亿元、6.9亿元和486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0%、11.0%和8.2%,比2000年分别增长127.3%、94.8%和105.6%,年均增长16.5%、15.5%和14.3%,工业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变。同时,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5年末民营企业达355户、个体工商户达2502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7.85亿元,增长5%,比2000年增长54.2%,年均增长9.0%,其中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4.2%。粮食播面达38.62万亩,总产量14.1万吨,增长2.1%;全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22.9万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86.2%。农业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荣获“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五年新增农业产业化组织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新建沼气池2300口。五年共推广了9大类21项农业实用新技术,覆盖面达85%以上。做好了禽流感防控工作。积极开展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亿元,增长15.0%,比2000年增长57.9%,年均增长9.6%。通信、金融、保险、信息等产业层次不断提高,洪源物流园区建设开始启动;房地产交易活跃,五年商品房累计销售6.8万平方米,销售额496万元,是“九五”时期的5倍。旅游业步入了高品味、高起点发展轨道,2005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16.7%;旅游收入1800万元,增长72.2%,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17.8倍,年均增长34.3%和79.7%。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瑶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瑶里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高岭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古县衙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尤其是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过程中,全县人民共同锻造了“争先创优、攻坚破难、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精神。
  (二)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五年共改制38家,全县改制面达71.19%。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功狙击了非典疫情,乡镇卫生院收归县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全县干部职工工资做到了及时足额发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招商引资长足发展,2005年利用外资283万美元,增长45.1%,五年累计756万美元。引进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五年共有51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我县,东璟艺术陶瓷、高岭食品、赣森食品等项目均已投产,为县域经济的崛起夯实了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城镇化进程开创新的局面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亿元,增长15.0%,五年累计投资15.71亿元,是“八五”和“九五”时期总和的1.7倍。曲陈线、经桃线、东三线等基本完工,五年改造县乡农村公路755公里,是“九五”时期的3倍;景婺黄(常)、南环、景鹰高速公路相继启动,经济发展区位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县城至市区等三条营运班线实行了城市公交化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完成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电力建设形成了以110千伏为中心、35千伏为骨干、10千伏为主线的县域供电网络,2005年售电量为1.13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6.28倍。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五年县城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建成区“六化”基本完成,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2.5平方公里拓展为2005年的4.8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万人增加到3万余人,城市道路由12公里增加到30余公里,路灯亮化率由10%提高到100%,城区道路硬化率由46%提高到98%,供水普及率由10%提高到95%,绿化覆盖率由10%提高到28.6%。同时,以县城为依托、以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5%上升到2005年的23.7%。
  (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2元,增长9.0%,比2000年增加2914元,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增加303元,比2000年增加965元,年均增长7.4%。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11.54亿元,增长20.6%,比2000年增加7.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9平方米和30.6平方米,五年分别增加5.6平方米和3.2平方米。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五年共解决2.99万人口饮水难问题。科教兴县战略深入贯彻,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82项,科技成果在国内、省内领先的有15项。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新建、改建校舍面积5.38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危房。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浮梁衙署史话》、《浮梁四绝》、《浮梁茶业宝鉴》等相继编纂出版。顺利完成全国首次经济普查,统计工作连续十一年获得全省先进。建立健全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整体提升。深入开展了土地市场秩序整治工作,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高达79.2%。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圆满完成。创造性地开展了失地农民帮扶工作。国防动员、人防、审计、供销、老建、老龄、残联、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涉台事务、外事侨务等工作和事业健康发展。
  (五)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政协监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4件,政协提案274件。“四五”普法工作全面达标,县乡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了行风评议评价活动,廉政勤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新信访条例,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15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治安秩序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税费改革先进县、全省工业经济全面先进县、全省种植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县、全省“十五”时期交通建设先进县等表彰。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几套班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驻县部省市属企事业单位、驻县解放军、武警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包括离退休同志同心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建设浮梁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主攻工业的氛围还不浓;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技能不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固定资产投入不足,缺少辐射能力较强的专业市场;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矛盾较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崛起、富民兴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对实现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全县上下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构想,大力弘扬“争先创优、攻坚破难、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开放招商为动力,以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崛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地位基本确立。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4.6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亿元。二是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将由2005年的26.41:40.51:33.08调整到15:50:3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层次上升。三是基础设施显著改观。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20%;交通体系、能源保障体系、水利保障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高。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左右。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变,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聚焦于工业、聚焦于招商引资、聚焦于招商引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子通讯业、金属加工业、矿产建材业四大支柱产业。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质量效益。二是加快建设工业平台。坚持以“浮梁园”和工业群为招商载体,引导工业项目入园经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积极引进工业项目,重点发展“浮梁园”和湘湖、洪源、三龙、兴溪桥、洋湖等工业群。三是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突出开发建设科技型、成长型、带动型、税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持续健康增长,以项目带动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供电设施、农村饮水工程、广播电视、农村改水改厕等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征用、劳动就业、农村金融、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以建设文化生态浮梁为依托,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我县源远流长的瓷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强劲势头。为此,一是建设特色旅游名县。充分利用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优势,将品牌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创新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坚持“放开、放活”的路子,引进战略伙伴形成市场化国际化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活力。三是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永葆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含金量,加快以高岭——瑶里、古县衙为龙头的景区建设,逐步形成“一区三线”的旅游格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形成国内、国际上没有同构性的旅游景观格局。
  第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精心规划建设县城。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居住和美食于一体的具有文化和生态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继续拉开城市构架,打通城市干道,集中建设新区,拓展发展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县城人口,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推进景婺黄(常)、南环、景鹰高速公路和湘官一级公路及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复线建设,构筑“双十字”的陆路交通大格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百分之百的建制村通等级公路。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推动浯溪口水利工程立项实施。三是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按照我县区域地理环境和产业分布的特点,统一规划,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小城镇体系。
  第五,以加快经济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落实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和财源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大力推进区域合作,立足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落实合作项目为重点,抓好工业、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茶叶等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服务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
  第六,以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浮梁、绿色生态浮梁、和谐平安浮梁。一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激励创新创业。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扎实加强人才工作。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三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平安浮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三、为“十一五”规划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60元。
  为实现上述各项目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加快工业群建设,推动“工业强县”进程。要围绕“主攻招商引资,决战工业两年翻番”的目标,确保今年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上交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6亿元、10亿元和7000万元,均增长45%。
  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点面结合。一是抓好“浮梁园”建设。加强与市陶瓷科技园联系,使“浮梁园”在今年实现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引企入园有良好开局。同时依托市高新区、市陶瓷科技园积极引企入园。二是集中力量加快湘湖、洪源、三龙、兴溪桥、洋湖等工业群建设。按照“政府启动、市场推动”的原则,吸引外商投资工业群建设,尽快拉开框架。加强工业群规划管理,着力建成有特色的生态工业群。三是针对各类闲置厂房、场地和校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努力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做大总量。
  主攻招商引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提升招商理念,围绕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子通讯业、金属加工业、矿产建材业等产业,转变招商方式,实行定向定点定位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增加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性和项目选择性。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按照“对有线索的项目不签约不放松,签约项目不进资不放松,进资项目不开工不放松,开工项目不投产不放松,投产项目不做大不放松”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马来西亚陶瓷有限公司在湘湖镇投资500万美元新建高档卫生洁具等大项目的签约,抓好景德镇莱茵学校与美国肯逸集团合作办学、龙辉特陶等大项目的进资和开工,督促美信工业园、京泉利电子、通福汽车配件、上海人民开关厂景德镇分厂等大项目的竣工投产。
  继续壮大优势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在扶持力度、服务质量上,要切实把现有的企业与招商项目同等对待,大力支持景光电子、景德酒业、国讯通信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做好新增规模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着力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实施一批技改扩建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新上一批科技主导型工业项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争取全县工业综合能耗降低5个百分点,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抓好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今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达到8.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60元,达到3478元。
  发展新产业。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坚持“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多元化”,按照“扩面增产是重点,品质品牌是关键,做好市场是出路”的发展思路,抓好标准化无公害茶基地建设和“浮梁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工作,新增茶园面积5000亩,茶叶总产量达2040吨,增长20%;切实抓好订单粮食,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力度,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使粮食总产量达到14.5万吨;加快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好毛竹、油茶、中药材和花卉苗木四大基地,完成日本政府贷款林业项目1.2万亩;扬优成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进_步改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特种水产品主养面积。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形成新机制。集中力量扶持高岭食品、浮瑶仙芝等6家省级龙头企业,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引进生产、加工或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引导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建设新村镇。按照“一个保留、三个坚持、四个不”的理念,着力抓好村镇建设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三清”工作,加快“四通三改两建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蛟线、荞麦岭——七四O厂等道路建设,改造县乡公路1 80公里,新建1 200口沼气池。继续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加快以樟树坑水电站为龙头的小水电建设,启动以电代燃项目,完成1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树立新风尚。开展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等建设,提高农民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带动乡风建设。抓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巩固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培育新农民。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成年劳动力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力争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500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2125人。
  (三)突出文化生态特色,加大品牌宣传,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崛起。要咬住建设“特色旅游名县”目标不放松,坚持“做全功能、做好景点、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抓景区建设求变化。按照“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精品线路、打造特色旅游”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好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搞好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抓好高岭——瑶里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宾馆和古县衙景区的清代御窑厂、宝鼎瓷艺园、明清古建筑群及龙湖自然生态园等建设,完善峙滩清溪漂流、锦云山等景点建设,尽快启动景瑶战备公路,打通各景区景点之间道路。同时,要加快饭店、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等现代旅游服务。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精心组织生产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化。
  抓机制创新求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全面推向市场,放宽准入条件,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让更多的外资和社会资本进入我县旅游市场。要鼓励支持组建由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构成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使旅游企业实现规模省级、产品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旅游企业自我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要健全旅游管理体系,引进人才,抓好培训,提高旅游队伍的素质。
  抓品牌宣传兴人气。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围绕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创新宣传促销手段,稳定现有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继续抓好高岭——瑶里景区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工作,深入挖掘整理传统民俗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卓绝,瓷韵茶香独具”的江西“黄金旅游地”。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协作区的对接互动,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20%,达到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5%,达到2250万元。
  (四)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县城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把县城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人气做旺。
  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景德镇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完善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抓好县城控制性区域详细规划编制,重点完成新昌南路两侧、红塔路、三大路、朝阳西大道两侧、火车站——洋湖等地段详细规划。把适度拉开城市框架与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启动休闲广场、森林公园、新昌菜市场改造、城网改造等建设,加快新建区“六化”工程,打通红塔路与县衙路、“浮梁园”连接路段,延伸滨江西路、新昌南路、高岭南路和县衙路,推进金岭大道延伸、红塔路、三大路路面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抓好县城综合贸易市场、建材美食2个专业市场等建设,提高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
  强化城市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突出抓好违法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的整治,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坚决制止各种违法乱建行为,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变农民住宅和其它建筑无序建设的状况。组织开展“绿色小区”、“卫生庭院”等创建活动,塑造整洁、清新、靓丽、文明的城市形象。
  做活城市经营。坚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建立“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的土地经营模式,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抓好县城重点地段及湘湖、洪源、三龙等乡镇的土地收储工作,增加土地储备量,通过“造市”、“造商机”,分步出让,变生地开发为熟地经营;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规范和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增加土地收益;采取公开出租、拍卖或转让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标牌设置权等方法,努力做活经营城市这篇文章。
  加快小城镇建设。尽快完成王港乡等8个乡的总体规划编制,抓好重点行政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建设湘湖商贸经济开发区、洪源物流中心、瑶里旅游区及鹅湖、经公桥、寿安、三龙等带动力强的中心集镇,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是省委、省政府总结全省近几年加快发展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县上下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民创业的重大部署上来,真正形成一个“政府鼓励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使想创业者敢创业、善创业者创成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大力度放开主体,打造全民创业新团队。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清除体制障碍拓宽创业领域,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引导农民在发展现代种养业的同时,创办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当农村经纪人,跑运输、闯市场;鼓励城镇下岗职工和企业富余人员利用国家给予的优业,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发展领域;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办、领办、帮办各类民营企业,以技术、科研成果等入股民营企业或在民营企业中兼职、任职。要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自主创业;要重视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鼓励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和有条件的退伍军人自主创业;要引导有创业条件和能力的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高效能放手支持,构建全民创业新平台。一是整合各类资源。要在进一步加快工业群建设、小城镇建设,为全民创业搭建舞台的基础上,加快现有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让更多的非公有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给投资者、各类能人更多的机会。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加快进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和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二是建立创业扶持奖励制度。对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贡献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创业大潮。同时,要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注资、社会融资、引进投资等多种渠道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扩大信用担保能力。金融机构要简化各类审批手续,切实为民营企业和私营业主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全民创业新环境。一是创优服务环境。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业者提供及时的就业、投资、供求资讯和政策、法规指导。筹建企业家协会,发展法律援助、产权交易、资产评估、专利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组织实施好创业培训,提高创业主体的创业能力。二是创优政务环境。深入开展“创三优”评议评价活动,加大对影响创业环境问题的查处力度,对反映突出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从严从快进行处理。三是创优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务等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浮梁”。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各类市场的稳定,坚决打击和制止各种不正当经营的违法行为,促进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各类创业主体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
  (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抓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的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落实好政务、村务等各项公开制度,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继续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力度,确保我县国道、省道无三乱。
  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深入贯彻“科教兴县”战略,抓好科技引进、科技示范、科技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推动优质高中建设。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引进、开发和利用,加快人才和劳务市场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谐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繁荣文化市场;编纂《浮梁县志》(1994—2005)、《浮梁年鉴》(2004—2005);继续加大网吧等娱乐场所和音像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快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做好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府网站,继续推进政府系统使用正版软件。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依法治税”为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税收征管办法;加强部门预算试点工作,完善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等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政收支平衡;提高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增强县乡财政实力。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继续关心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人防、民族宗教、物价、气象、质监、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做好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步伐,力争年内通过省级初步验收。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加快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切实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森林、矿产和水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河道采砂和渔业管理。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关爱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全面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工作,加强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发展社会互助事业。继续抓好失地农民帮扶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保障劳动者利益。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覆工作。
  建设平安社会。完善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健全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完善定期排查、归口调处、领导包案、督查督办等制度。切实加大源头治腐工作力度,继续抓好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宣传职能作用,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浮梁”。建立健全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围绕“两杜绝一减少”目标,深化专项整治,重点打好煤矿整顿关闭和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两个硬仗,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按照“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起长远作用的事,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要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待基层和群众请求解决的事项,要少谈不能办,多想怎么办,积极研究一些做好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要突出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工作韧劲,察实情、说真话,讲奉献、比干劲,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同志们,新的一年孕育着新的希望,做好今年及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争先创优、攻坚破难、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精神,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而努力奋斗!
  县委、县政府关于市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通报
  浮字〔2005〕2号
  中共浮梁县委 浮梁县人民政府关于2004年度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情况的通报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驻县有关企业: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充分发挥先进的表率作用,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情况在全县予以通报。希望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以先进模范为榜样,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使我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附:2004年度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中共浮梁县委
  浮梁县人民政府
  2005年3月11日
  2004年度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先进单位
  1、浮梁县委、县政府班子荣获省委授予的“抓住‘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县级党政领导班子”荣誉称号。(工作对口单位:县委组织部)
  2、浮梁县荣获省委农工部授予的“种植业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单位:县委农工部)。
  3、县政府、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县财政局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县委农工部荣获省委农工部授予的“全省固定观察点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5、县总工会荣获省总工会授予的“全省创佳先进县级工会”荣誉称号。
  6、县公安局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信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县公安局刑警大队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办案质量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法制科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法制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城关派出所荣获公安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和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誉称号。
  7、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社保局、县公路分局、浮梁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景光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省高级公路管理局景德镇管理所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西省第九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8、县委机关、县政府机关、县人武部、县公路分局、县社保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教体局、县国土局、县邮政局、县消防大队、县国税局、县地税局、黄泥头国税分局、蛟潭国税分局、洪源国税分局、黄泥头地税分局、洪源地税分局、蛟潭地税分局、鹅湖地税分局、经公桥地税分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鹅湖供电所、三龙供电所、蛟潭供电所、江西景光电子有限公司、江西省高级公路管理局景德镇管理所、县一中、西湖中心小学、湘湖中心小学、县农业银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县交通稽查征费所、县公路分局鹅湖道班、渭水道班、经公桥道班、湘湖镇洞口村、蛟潭镇勤坑村、浮梁镇大洲村、瑶里镇白石塔村、王港乡墩口村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景德镇市第九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9、县国土局荣获国土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县林业局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1、县统计局荣获省统计局授予的“全省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2、县供销合作社荣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的“促进全国供销改革与发展十大典型供销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3、县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荣获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的“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4、县森林公安分局荣获省森林公安局授予的“集体三等功”、“全省优秀公安局”荣誉称号。
  15、洪源地税分局荣获省地税局授予的“2004年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6、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荣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进步奖”荣誉称号。
  17、浮梁移动公司荣获江西省移动公司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添光彩”劳动竞赛优胜单位荣誉称号。
  18、鹅湖镇桥溪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三培养两带头’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浮梁镇、蛟潭镇、鹅湖镇、经公桥镇荣获市委授予的“‘三民’好班子”荣誉称号。
  20、湘湖镇洞口村党支部、瑶里村落社区党支部、县一小党支部、景德酒业集团党委荣获市委授予的“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红旗单位”荣誉称号。
  21、寿安镇柳溪村党总支、王港乡墩口村党支部、瑶里镇寺前村党支部、洪源镇大垅村党支部、庄湾乡寿溪村党支部、浮梁镇洋湖村党支部、江村乡中洲村党支部、蛟潭镇礼芳村党支部、峙滩乡流口村党支部荣获市委授予的“‘三培养两带头’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2、湘湖镇武装部荣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司令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后勤部授予的“标兵基层人民武装部”荣誉称号。
  23、浮梁镇樟树坑渡口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先进渡口”荣誉称号。
  24、湘湖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综合实力五强乡镇”荣誉称号。
  25、鹅湖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6、西湖乡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种植业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7、浮梁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养殖业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8、瑶里镇、寿安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农民增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9、县粮油收储公司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
  30、江西景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再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二、先进个人
  1、县政协吴木才同志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余海波同志荣获省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
  2、县委办吴利民同志荣获省委办公厅授予的“全省督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胡水旺同志荣获省委机要局授予的“先进密码工作者”荣誉称号。
  3、县民政局汪毓铭同志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荣誉称号。
  4、县统计局郑枝成同志荣获国家统计局授予的“全国统计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凌华同志荣获省统计局授予的“全省农村统计调查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5、县林业局金国顺同志荣获省林业厅、省人事厅授予的“全省林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陈美予同志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森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6、湘湖镇汪长河同志荣获省委授予的“两带标兵”荣誉称号。
  7、浮梁镇曹建中、王港乡俞长林、湘湖镇徐中元、寿安镇宁高仔、鹅湖镇方双林、经公桥镇计新正、西湖乡王钏民、瑶里镇汪水生、黄坛乡臧八斤、兴田乡汪光庭、勒功乡章军民、蛟潭镇孙民桂、庄湾乡占红军、峙滩乡章顺昌荣获市委授予的“‘三培养两带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8、洪源镇张晓前同志荣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司令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军区后勤部授予的“先进民兵干部”荣誉称号;方兵保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206国道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段锦萍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十佳民政行业树新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朱丽华同志荣获省统计局授予的“住户调查优秀辅调员”荣誉称号;郑青林家庭荣获省妇联授予的“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9、兴田乡汪德祥、峙滩乡张锁洋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荣誉称号。
  10、西湖乡汪仰行、县粮食局刘根盛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优秀农村涉农技术管理干部”荣誉称号。
  11、县交通稽查征费所吴新华同志荣获省交通稽查征费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谢进军同志荣获省交通稽查征费局授予的“车购税代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2、县科技局何俊同志荣获省人事厅、科技厅授予的“全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但求义同志荣获九三学社江西省委授予的“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工作优秀社员”荣誉称号。
  13、县经贸委周家骥、县财政局吴忠娣、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孙荣昌、县劳动就业服务局王建德、邹瑄荣获市政府授予的“景德镇市再就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4、县建设局胡新胜同志荣获省审计厅授予的“2002—2004年度全省内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5、县妇联陈秀兰同志荣获省妇联、省政法委授予的“维权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6、县卫生局熊宗昌同志荣获省卫生厅授予的“全省卫生系统扎根农村卫生事业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
  17、县社保局傅海如同志荣获省社保局授予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8、县教体局马春芳荣获省体育局授予的“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先进普查员”荣誉称号;胡良凤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陈益龙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江西省第四届优质体育课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汪克勤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省现代教育装备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余爱珍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省第四届优质体育比赛一等奖”荣誉称号。
  19、县森林公安分局吴广峰同志荣获省森林公安局授予的“全省森林公安优秀民警”荣誉称号;杨拔仁、徐晖、胡社胜三位同志荣获省森林公安局授予的“个人三等功”荣誉称号。
  20、县公安局姚双朝同志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陈爱华同志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派出所优质责任区民警”荣誉称号。
  21、县公安局姚双朝、县财政局张长开荣获团委省等19个单位联合授予的“江西优秀青年卫士”荣誉称号。
  22、县劳动就业服务局操振文同志荣获省就业局授予的“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郭晚华同志荣获省就业局授予的“小额担保贷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3、县交通局朱平生同志荣获省交通厅授予的“全省交通系统2004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胡剑辉同志荣获省交通厅授予的“全省交通系统2004年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4、浮梁移动公司陈望梅同志荣获江西移动公司授予的“我为五一劳动奖章添光彩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月霞同志荣获江西移动公司授予的“三金优质服务竞赛金秘书”荣誉称号。
  25、县地税局王再盛同志荣获省地税局授予的“全省地税系统(1994—2004)年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霍云鹏同志荣获省地税局授予的“‘三个服务’学习教育活动暨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6、王港乡俞长林、鹅湖镇汪红星、经公桥镇胡益清、鹅湖镇曹桂喜、西湖乡丁来保、瑶里镇吴建芳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4年全市种养销大户”荣誉称号。
  27、鹅湖镇曹桂喜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
  28、江西景德酒业集团公司、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市国讯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29、景德镇市景光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慧萍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再就业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截止日期:2005年3月10日)
  浮字〔2006〕4号
  中共浮梁县委 浮梁县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度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情况的通报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驻县有关企业: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充分发挥先进的表率作用,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情况在全县予以通报。希望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以先进模范为榜样,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使我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附:2005年度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中共浮梁县委
  浮梁县人民政府
  2006年3月11日
  2005年度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先进单位
  1、浮梁县荣获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十五交通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单位:县交通局),荣获省综治委授予的“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前十名”、“全省铁路护路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单位:县政法委),荣获省委农工部授予的“全省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部门:县委农工部),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部门:县司法局),荣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防控先进县”荣誉称号(工作对口部门:县农业局)。
  2、县统计局荣获国家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省统计局授予的“全省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县国土局荣获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江西省高等级公路景德镇管理所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5、县工商局鹅湖分局荣获国家工商局授予的“全国工商系统‘2005红盾护农’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县供电公司、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社保局、县交通稽查征费所、江西省高等级公路景德镇管理所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第十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洪源镇鸣山村、瑶里镇寺前村、峙滩乡流口村、庄湾乡马家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8、县农工部荣获省委农工部授予的“全省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9、县台办荣获省台办授予的“全省对台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0、县委老干部局荣获省老干部局授予的“全省老干部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1、县妇联荣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妇儿工委、省妇联授予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奖”荣誉称号。
  12、县总工会荣获省人事厅、省总工会授予的“全省工会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3、县公安局荣获公安部授予的“全国公安机关接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省公安厅、省档案局授予的省级“档案一级单位”荣誉称号;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执法质量考评连续五年成绩优秀”荣誉称号;刑警大队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刑侦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瑶里派出所、鹅湖派出所、庄湾派出所、荞麦岭派出所、洪源派出所、三龙派出所、蛟潭派出所、经公桥派出所荣获省公安厅、省档案局授予的全省“档案一级派出所”荣誉称号。
  14、县史志档案局荣获江西省地方志编案委员会授予的“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5、县计生委计生服务站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先进单位”,“全省优质县级计生服务站”荣誉称号。
  16、县教体局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省爱卫会授予的“江西省卫生庭院”荣誉称号;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荣誉称号;教育股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支教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教育工会荣获省教工会授予的“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荣誉称号。
  17、县农业局荣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省农技推广总站授予的“全省农技推广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种子公司荣获省农业厅授予的“全省种子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8、县供销社荣获省供销社授予的“全省供销社系统‘十佳’供销社”荣誉称号。
  19、县交通局荣获省交通厅授予的“全省交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县地税局鹅湖分局荣获省地税局授予的“纳税人满意优秀地税机关”荣誉称号。
  21、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县林业局、县林业公安分局荣获省林业厅、省公安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授予的“全省‘绿色旋风’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2、县法院经公桥人民法庭荣获省高院授予的“全省优秀法庭”荣誉称号。
  23、县司法局荣获省司法厅授予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鹅湖司法所荣获省司法厅授予的“全省人民满意司法所”荣誉称号;经公桥司法所荣获司法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司法所”荣誉称号。
  24、县供电公司荣获省电力公司授予的“一流县供电企业”,“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龙供电所荣获国家电网公司授予的“农电示范窗口”荣誉称号。
  25、县安监局荣获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6、县财政局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7、县招商局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招商引资(内资)工作二等奖”荣誉称号。
  28、县人事局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再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仲裁办荣获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的“全省仲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劳动保障事务所荣获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的“全省文明窗口”荣誉称号。
  29、建设局党委荣获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30、瑶里镇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荣获省爱卫会授予的“江西省卫生镇”、“省卫生庭院”荣誉称号;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旅游产业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获市政府在创景德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南旅游都市工作中通报嘉奖;荣获武汉市政府授予的“首届长江报业杯华中旅游金奖创新线路奖”荣誉称号。
  31、洪源镇鸣山村荣获民政部、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32、庄湾乡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臧湾村荣获省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3、经公桥镇荣获省关工委、省文明委办公室授予的“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市政府授予的“两基工作先进乡镇”荣誉称号;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二00五年度畜牧业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镇普法办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4、蛟潭镇、浮梁镇、鹅湖镇荣获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的“全省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5、蛟潭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省级先进服务所”荣誉称号。
  36、王港乡计生办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坑口村、墩口村荣获省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7、浮梁镇荣获市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农村增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查大村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8、鹅湖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粮食生产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39、西湖乡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05年度‘出路在工’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40、湘湖镇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二00五年度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六强乡镇”荣誉称号。
  41、峙滩乡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二00五年度林果业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42、江村乡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沼气池建设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43、寿安镇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民增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镇党校荣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省先进基层党校”荣誉称号。
  44、三龙乡荣获市政府授予的“二00五年度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二、先进个人
  1、县政府马翔同志,洪源镇朱丽华同志荣获国家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经济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县统计局郑枝成、余银凤、鹅湖镇朱正华、庄湾乡王有祥、经公桥镇王福林、寿安镇罗伟华、王港乡杨金明、江村乡董排先同志荣获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的“全省经济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县统计局凌华、单良保同志荣获省统计局授予的“全省人口小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三龙乡汪金林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经济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县经贸委吴富香同志荣获农业部办公厅授予的“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优秀财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3、县教体局刘仲强同志荣获教育部授予的“优秀教研员”荣誉称号;叶新生同志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全省高中会考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4、县卫生局李田生同志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5、县国税局胡风明同志荣获中国专家辞典编制委员会授予的“中国专家”荣誉称号。
  6、县纪委叶鑫凤同志荣获省纪委、省监察厅授予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7、县委机要局王建华同志荣获省委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全省密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8、县委办章卫华同志荣获省委办公厅授予的“全省党委系统督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县交通局朱平生同志荣获省交通厅授予的“全省交通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
  10、县供销社胡绍雄同志荣获省人事厅、省供销社授予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1、县检察院刘月华同志,县林业公安分局周以东、付学明同志荣获省林业厅、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授予的“绿色旋风”行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县检察院郑江同志荣获省检察院授予的“全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2、县法院盛长征同志荣获省高院授予的“优秀司法警察”荣誉称号;朱源安同志荣获省高院授予的“全省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13、县广电局方丽华同志荣获省广电局授予的“创三好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吴辉德同志荣获省广电局授予的“全省广播电视稽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4、县工商局汪立志同志荣获省工商局授予的全省工商行政系统“2005红盾护农”行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5、县公安局胡忠旺同志荣获省交警总队授予的“全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五进’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徐野同志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机关纪检监察业务知识竞赛一等奖”荣誉称号;吴发时同志荣获省公安厅授予的“全省公安机关经侦大练兵知识竞赛二等奖”荣誉称号。
  16、县司法局王开忠同志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四五法制宣传教育模范”荣誉称号;浮梁镇司法所万文荣同志荣获省司法厅授予的“全省人民满意司法助理员”荣誉称号;蛟潭镇司法所高洪球同志荣获省司法厅授予的“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湘湖镇法律服务所刘传胜同志荣获省司法厅授予的“全省优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17、县计生委计生服务站张业云同志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荣誉称号;经公桥镇冯魁同志荣获省委宣传部、省计生委授予的“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寿安镇村计生专干徐美娥同志荣获省计生委授予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8、县人事局胡益根同志荣获省人事厅授予的“全省人事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王镇春同志荣获省编办授予的“全省编办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陈仁旺同志荣获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的“劳动保障监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庄湾乡冯和宝、谢钱保、罗祖学同志,王港乡程翔云、何朝贵同志荣获省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经公桥镇金义生同志荣获市委授予的“全市优秀党员”荣誉称号;胡益清同志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胡益清、张有财同志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农村种养运销大户”荣誉称号。
  21、县供电公司朱润元同志荣获市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汪镇年同志荣获省电力公司授予的“农电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李荃同志荣获省电力公司授予的“农村所长知识技能竞赛操作项目第四名”荣誉称号;李明山同志荣获省电力公司授予的“用电抄核收效能监察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2、县招商局凌先智同志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招商引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3、县财政局吴忠娣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再就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4、县安监局方受才、朱志祥同志、庄湾乡曾子明同志、县国土局王和平同志荣获市政府授予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截止日期:2006年3月5日)
  浮梁县领导名录(2004~2005)
  中共浮梁县委书记:伍枝勤副书记:吴光辉
  郑小平
  潘永俭(至2004年3月)
  王培东
  陶永昌
  智卫(2005年8月任)常委:马翔
  江萍(女)
  庄金莲(女)
  孙艳峰
  罗晓云
  胡中华
  吴建旺
  县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冯干勤副主任:金天健(至2005年3月)
  潘火仙(女)
  吴有根
  朱爱民
  程国俊
  刘秋分(2005年3月任)
  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光辉副县长:马翔
  任文政
  孙庚九
  洪贵胜
  陈雅岚(女,至2005年6月)
  章桂芝(女,2005年4月任)
  县人民政治协商会主席:张承龙副主席:朱民生
  寇江河(至2005年月)
  吴木才
  王善明
  范幸福
  曹正德
  中共浮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陶永昌
  县人武部部长:杨宗福(至2004年4月)
  邓道乙(2004年4~10月)
  王滨(2004年10月任)政委:罗晓云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2006》

《浮梁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记载2004~2005年,浮梁县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全县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成就、新思路。本书内容包括:特载、中共浮梁县委员会、浮梁县人民代表大会、浮梁县人民政府、政协浮梁县委员会、军事、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政法、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国土资源·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经贸管理·工业·企业、乡镇概况、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