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名人名作再度轰动香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301
颗粒名称: 景德镇陶瓷名人名作再度轰动香港
并列题名: 名家振兴名瓷 名艺代有传人
分类号: TQ174.8
页数: 3
页码: 457-459
摘要: 本文记述名家振兴名瓷 名艺代有传人、景德镇陶瓷名人名作再度轰动香港名家作品展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陶瓷工业 景德镇市 1987年

内容

第二届景德镇陶瓷名家作品展览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六日至十五日在香港九龙中艺公司油麻地商场中国陶瓷精品中心举办。这是继去年一月第一届展览后景德镇陶瓷精品在香港市场的又一次成功的检阅,在香港市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香港报刊争相报道这次展览。一月四号,文汇报编印的百花周刊以六帧景瓷展品照片为封面,并以两页篇幅介绍了展览概况及我赴港表演艺术家张松茂、曾山东、江联、曾勇的艺术风格。文章谓“名家振兴名瓷,名艺代有传人,这就是当今景德镇瓷业新貌的真实写照。”在这前后,香港无线电视台在香港早晨节目中做了专题介绍,文汇报、香港商报、晶报、成报、星岛晚报、大公报均以醒目标题报道展览,华侨日报采用的标题“有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美誉景德镇陶瓷名显赫、名家作品汇香江”,则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景德镇陶瓷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一月十日景德镇展团抵港,香港新闻界又一次掀起报道高潮,文汇报称“六十六位各家,两百多件精品,景德镇陶瓷名作展,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文章介绍说,“今届陶瓷名家作品展览的特点之一,是收藏价值高、展出的作品多是名家的得意之作,有些更是独个流派、独个传人的独件之作”。华侨日报称“景德镇陶瓷展览,名家荟萃、琅琅满目”,并介绍说“在展品中有九件乃是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陶瓷美术家、前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余翰青在三十年代至五十年创作中留下的藏品,显得功力深厚古风卓然,老人‘大雅久不作’,几十年前的珍品,今天尤其难得。”大公报在评价这次展览时称“这种讲究技巧的艺术,一直以来景德镇都位列旁首,其制品既有仿古,复有创新如器型釉色,更是变化多端,精妙绝伦,而正在举行的展览,便正好是瓷都瓷艺新貌的写照。”香港商报、大公报英文版、新晚报等不仅对展览做了报道,并以大量照片介绍了我赴港表演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无线电视台专题采访了展团成员张松茂、曾山东等名家,播出后给人留下难忘印象。张松茂、江联、曾山东、曾勇在展览会的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的人群中不断发出赞叹声,不时有人提出种种关于瓷器制作与彩饰过程的各种问题。显然,这种表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与欣赏欲,并给所展作品确系名家所作这一点以有力的佐证,现场绘制的瓷盘立刻被订购一空,预订单一张张传入作者手中。以致受到胎瓷不足与时间不够的限制。商场的服务人员则争着想获取曾山东捏制的龙王、嫦娥、刘海戏蟾等黄泥小稿,曾勇现场雕刻的瓶、盘亦有人以较高价格订购。可惜花瓶(胎瓷)在运输过程中破损,已经修补,而一块盘子又被顾客反复把玩时摔个粉碎,成了一件憾事。一些陶瓷厂商与陶瓷爱好者反复数次来展览会观摩,常常伫立于展柜前久久不忍离去。有人以高价购得一件精品而沾沾自喜,有些人则因囊空不能如愿而悻悻走开。一位数年前从国内一考古研究所去香港定居的王先生找到我,详尽地谈了他对这次展览的印象,表示了他对景德镇陶瓷的殷切期望。
  第二届展览的总销售情况较第一届稍差,主办者与观者普遍反映是,二百四十九件展品数量太少(中艺原定一百件,我方扩大两百件),不能使顾客都选到自己所需要的器型的花面,我展团在开幕后五天才到港,影响了宣传与表演工作;其三是名作虽好,但价格太高,一般市民买不起。这些问题,在今后展览中若加以改进,名作展必然能有更佳收益。
  《景德镇日报》1987年2月19日二版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本书概述了1987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深化改革,把握机遇,推动陶瓷工业的大发展与陶瓷文化的繁荣。详细介绍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企业的改革改制和各项工作的新进展,促进了陶瓷工业的稳定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翮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