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1986-2000)年陶瓷工业科技发展预测研究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294
颗粒名称: 江西省(1986-2000)年陶瓷工业科技发展预测研究报告
分类号: TQ174-54
页数: 42
页码: 382-4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工业江西省(1986-2000)年陶瓷工业科技发展预测研究报告的江西陶瓷工业的优势、当前的主要差距、市场预测和技术预测、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工业 工作研究

内容

前言
  本课题是省科技规划办(85)第167号文下达的任务,在省科技规划办的领导下,省陶瓷公司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编制的。
  本报告是在江西陶瓷“七五”科技发展预测和江西陶瓷十五年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后进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注意广泛搜集江西陶瓷的生产 、技术和市场情况,参阅了许多背景资料,进行了纵、横两向的比较分析。差距就是潜力。在找出差距的基础上,明确今后十五年振兴江西陶瓷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步骤和措施。
  在编制方法上注意了向专家咨询和课题小组的反复讨论,运用了矩阵法,一次平均移动法、直线方程法等五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在编制过程中,注意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抓住以产品为龙头,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最终也以产品为主要目标 ,确立技术经济目标。在编制过程中,注意运用系统工程原理,逐层剖析,使报告比较能够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由于搞十五年科技发展预测还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同时,课题组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提要
  陶瓷是江西的优势工业。资源丰富,技术雄厚,名优产品多,生产体系配套。出口创汇潜力大,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今后15年江西陶瓷工业的战略目标是: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步建立我省陶瓷工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到本世纪末,主要出口瓷厂的生产技术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陶瓷先进水平,并创造出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产品和生产技术;要有大批量的各类新颖出口瓷进入欧美市场;技术进步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到占50%。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在技术上要重点解决7个问题:1、瓷土向标准化过渡;2、改进坯料加工工艺;3、改进成型工艺;4、改善能源结构,进行窑炉更新;5、提高陶瓷机械和辅助材料的质量;6、完善测试手段;7、改进包装装潢。
  一、江西陶瓷工业的优势
  陶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陶瓷文化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发展陶瓷,可以为国争光;扩大陶瓷出口,可以为国家多赚外汇;新型陶瓷是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陶瓷是一门综合性工业,它对其他工业的发展具有互为促进作用;陶瓷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劳动密集行业。它的发展,既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能增加较多的就业机会。
  陶瓷是江西的优势工业。建国以来,经过37年的改造和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按产量计,为解放前的6倍。现在全省91个县市,有一半以上办了陶瓷工厂,据初步统计,全省共有日用陶瓷厂312家,职工4.6万人,全省日用瓷年产量3.7亿件,1985年工业总产值2.4亿元,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工业总产值(16.69亿元)的六分之一。其中景德镇陶瓷工业(由省公司直辖)企业56家,职工3.9万人,1985年产日用瓷2.9亿件,年工业总产值2.17亿万元,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工业产值的七分之一。1985年实现税利3850万元。1949-1985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累计税利4.45亿元,为固定资产原值的4倍。
  江西陶瓷工业具有许多优势:
  (一)瓷土资源丰富
  我省陶瓷原料矿藏丰富,品种齐全,矿点遍及全省,现已查明,全省共有主要矿点169处,其中有130多处在景德镇市域及邻县,全省共有瓷土地质储量5477万吨,其中:①经勘探和生产工程控制的储量有2390万吨;②经省储委正式审批的储量有616万吨;③经普查估算的远景储量有2471万吨。
  (二)生产体系配套
  江西陶瓷工业集中在景德镇。现在景德镇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从瓷土矿山、模具、窑具耐火材料、陶瓷机械、瓷用化工、装饰包装、科技教育等成龙配套的陶瓷生产体系。有了这个生产体系,是促进今后陶瓷工业大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技术力量雄厚
  全国唯一的陶瓷学院设在景德镇,拥有6个研究室的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也在景德镇,景德镇还有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市新型陶瓷材料实验所、陶瓷设计院、陶瓷职工大学、陶瓷学校。企业自办的研究所、陶瓷机械研究所、瓷用化工研究所、青花研究所、青花玲珑研究所、民族用瓷研究所、美雕研究所、美研所等7个研究所,大型瓷厂还设有试验组。从事科研的专业人员共有701人,还有祖传特种技艺和身怀绝技的老艺人2500余人。工艺技术执全国之牛耳,独创了古彩、粉彩、青花、玲珑以及高温颜色釉瓷,并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独特风格,瓷质“白里泛青”,其声誉历经千年而不衰,江西景德镇瓷器成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国家领导人常用景德镇瓷器作为出访外国的珍贵礼品。
  “六五”期间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美术设计奖221项。其中有BTW新工艺、替代白金坩埚的钽铌坩埚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高效湿式除铁器(磁场强度为过去国产的3倍)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四等奖,销售全国各产瓷区600多台;万能滚压成型机既可阴模冷压,又可阳模热压,可压9-10吋圆盘和品锅等大件产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新型辊底烤花窑,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在全国各产瓷区大量推广 ;还有蜂窝陶瓷、新型陶瓷已形成小批量生产;稀土在陶瓷工业中的运用也取得初步成果,为陶瓷装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四)名优产品多
  景德镇日用陶瓷素以品种众多著称,金银牌等名优产品居全国之首。“六五”期间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5枚、银质奖4枚、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6项、省优产品38项 。1984年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餐具连获3枚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1986年春,光明瓷厂青花玲珑西餐具又获得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这些金银牌产品,提高了瓷都的声誉,特别是国际金奖,为国争光,同时促进了瓷器销售的大发展。
  (五)出口瓷换汇成本低
  陶瓷是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汇额达2000-3000万美元,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一,为全省工业产品出口创汇的八分之一。平均每件出口瓷的换汇值以景德镇最高,达28美分,比全国 (21美分)高33%o景德镇出口瓷的换汇成本最低。“六五”期间,景德镇出口瓷每一美元的换汇成本为3.19元,湖南为4.09元。景德镇出口瓷每换汇一美元,为国家节约收购资金0.90元,5年为国家节约1.06亿元。
  江西陶瓷历史悠久,又具有这样多的优势,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如邓小平、赵紫阳、万里、方毅、郝建秀、宋平、吕东、邓力群、于光远同志近几年先后视察过景德镇,对江西景瓷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二、当前的主要差距
  江西陶瓷拥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生产的瓷器和技术装备与先进陶瓷生产国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内比较,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差距。致使江西陶瓷的技术优势,不能形成较强的经济优势。主要差距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产品差距
  1、产品综合质量差。从胎瓷质量看,国外高档瓷普遍达到“五无、一小、三光滑” 即无斑点、无落渣、无针孔、无釉面擦伤无色脏变形小、釉面光滑花面光滑、产品底口光滑。而我们高档产品少,“变形、斑点、落渣”成为瓷器中的3大缺陷,在大批量生产中,至今没有很好解决。国外先进陶瓷生产国的出口瓷合格率都很高,如西德平均达到85%,日本达到90%,国内先进木平达到76.13%;景德镇市宇宙瓷厂达到70.8%,景德镇平均为62%,与国际、国内先进比较都存在一定差距。
  2、铅(镉)溶出量不稳定。釉上彩食具,国际上要求不超过7ppm,高档瓷要求小于4ppm,我们有辊底窑的大厂产品可达到标准,没有用辊底窑烤花的厂家产品不稳定 ,有时高达12ppm。
  3、花色品种更新换代慢。日本每年更新品种300多个,更新花面700多个。我们守住老花面、老品种很少更新,有些产品多年一贯制。
  4、包装装潢落后。缺乏内包装、小包装和礼品包装。包装的适应性和艺术性差。
  5、出口瓷的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建国以来,中国瓷器主要销售东南亚和第三世界 ,中低档产品比较多,高档产品少。1985年景德镇仅年产高档瓷817万件,占日用瓷总产量的2.8%,美国进口日用陶瓷中,高档细瓷制品占23%,炻器占29%,艺术陈设瓷占48%,而景德镇的出口瓷,艺术陈设瓷仅占9.7%,炻器还没有进行开拓。(详见表1)
  (二)技术差距与先进陶瓷生产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落后于世界先进木平 。
  1、原料。国外一般采用优质、标准化原料。如英国的陶瓷原料采用水力高压喷枪开采,水力旋流器提纯,电子计算机配料,生产15个牌号的高岭土,32个牌号的瓷石粉实现了原料标准化和系列化。我们依旧沿用老的工艺技术,采用手工和简单的机械开采,精选加工手段和设备落后,缺乏测试控制仪器,目前原料未严格分级使用 ,瓷土颗粒级比不合理。
  2、成型。工业发达的陶瓷生产国家除杯类产品外,普遍采用阳模和热滚压成型,热风喷射干燥。我们还是阴模成型,落后的箱式烘房干燥(占很大比重),坯体易变行,污染严重。
  3、烧成技术及能源。国外日用陶瓷烧成普遍采用二次烧成,本烧成曲线(包括温度 、压力、气氛)采用微机程序控制。能源;国外一般采用高级净化燃料,从而大大减少制品污染,烧成温度稳定,产品质量高。而我们仍然以重油和煤为主要能源,一次烧成,测试仪表不齐全,能耗为国外的一倍以上,环境污染严重。
  4、辅助材料。西德生产硬质瓷烧成温度1400℃以上,采用碳化硅匣钵可使用150次以上,现在又采用重结晶碳化硅匣钵,使窑具壁薄、体轻、更节省能耗。日本采用莫来石堇青石匣钵可使用60次以上。我们主要用粘土匣钵、使用20次左右,底部易变形开裂,而且匣钵不平整,易产生落渣。国外装饰花纸采用细网纹,多套色,套色多达17-20次,丝网挂线均达150线。我们只能达到80线,一般套色4-5次。再加上我们颜料发色不鲜艳,颜料系列不多,色彩不丰富,因此,装饰效果达不到国外先进木平。石膏模具强度低,不耐磨,表面光洁差,使用寿命短。
  (三)装备差距
  六十年代初,国外有代表性的先进陶瓷装备是:高梯度磁场除铁器、高压泥浆泵、高效压滤机(一般压力20kg/cm²,最高可达70kg/cm²)、不锈钢练泥机、优质滚压成型机系列、塑压成机、小气流喷射链式干燥机;配有高速等温喷咀和耐高温陶瓷纤维隔热材料的连续窑和间歇窑,低蓄热窑车;硅酮橡胶转移印花机,高度自动化的套色胶印和丝网印花机;辊底式和推板式烤花窑以及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自动配料、过磅和输送;自动生产线上的程序控制;干燥风量、温、湿度控制、烧成温度 、压力、气氛控制和隧道窑的自动进车系统等等。
  我们的陶瓷设备,多系50年代水平,精度差、不配套、系列少;原料精制设备材质不防锈,真空练泥机真空度达不到要求,泥浆泵、压滤机压力不足(一般为7-10kg/cm²);成型机震动大,干燥沿用落后烘房,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窑炉热损耗大,每公斤瓷热耗:国外两次烧成,只有6500大卡,而我们一次烧成需12000-10000大卡。
  (四)技术素质差距
  国外陶瓷企业技术力量雄厚,职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占全企业职工总人数的10-15%。大、中型陶瓷企业都设有研究室(所),并有各企业资助的陶瓷研究协会,进行技术开发和储备。
  我们企业专业人员和现代化管理很缺,职工文化和技术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系统职工总人数的1.1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工人占71.49%,还有文肓3.74% 。企业科研部门非常薄弱,无论仪器设备和研究人员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五)经济差距
  由于批量生产的胎瓷质量差、综合一级品率低,包装装潢适用性差,产品结构不适合欧美市场的需要,出口瓷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和艺术陈设瓷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1、国际陶瓷市场占有率低。1985年我国陶瓷出口1.05亿美元,占世界陶瓷出口市场的3.75%,景德镇同年出口2005万美元,占世界陶瓷出口市场的0.72%。
  2、出口瓷国际售价低(见表2)。由表2看出,我们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3、经济效益比较差。陶瓷是轻工系统经济效益比较差的行业。轻工其它行业产值税利率平均一般在30%左右,如食品工业平均达44%、制糖工业平均达31%,陶瓷行业只有17%左右。
  三、市场预测和技术预测
  (一)国际陶瓷市场分析近几年度,各方面的情况表明,国际陶瓷市场前景看好,概括的说来有6大特点:
  1、市场广阔,贸易稳定。80年代初世界日用陶瓷贸易总量为30亿件,金额为21.46亿美元,1985年世界日用陶瓷贸易总量仍保持30亿件左右,而淦额却达到28亿美元 ,平均每年金额梯增5.5%。预测1990年世界日用陶瓷出口总金额可达43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8.9%。
  2、进口市场,美国居首。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进口国家。年进口额约占世界陶瓷进口额的三分之一。1975年美国进口陶瓷仅2.6亿美元,1984年达到9亿美元 ,平均每年以14.7%的速度递增。
  3、出口美国的陶瓷,日本为最多,自1965年以来,出口美国陶瓷一直是日本占第一位。1984年达到36687万美元,占40.5%。近几年来,我国台湾省的出口瓷上升很快 ,达到17512万美元,居第2位,占19.3%,其次是英国,占9%,西德占5.8%,南朝鲜占5%,我国内地仅3725万美元,占4.1%(详见3表)。
  4、优质产品、卖到高价。在工业发达国家低档瓷没有市场,少数摆在地摊上或杂品商店卖,进不了百货公司。目前国际陶瓷市场的趋势是:产品质优、高档、装饰新颖,可以卖到高价。根据我国出国考察资料介绍,美国陶瓷市场的零售价格:日本诺蒂克(Norifake)牌45头餐具每套280-350美元,平均每件6.2-7.8美元;丹麦哥哈根皇家瓷厂仿景德镇民间青花5头餐具,每套卖99美元,平均每件卖19.8美元。根据美国布罗克(Blok)公司经理介绍,在美国市场,质量比较好,每件5美元,比较畅销,质量很好、档次高,每件20美元,销量比较小。近几年来,景德镇的出口瓷也正在向高档的方向发展。如玉风瓷厂的黑地金花45头西餐具的离岸价每套84.28美元,平均每件卖1.87美元;宇宙瓷厂的红楼梦十二钗彩盘,离岸价每块卖2.45美元 ,在美国布来普德彩盘中心零售每块卖到27.86美元。
  5、陶瓷出口国,也进口陶瓷。由于陶瓷品种繁多,各有特长,主要陶瓷出口国如西德和日本也从其他国家进口陶瓷。日本1983年进口陶瓷3222万美元,比1981年平均每年梯增9.7%o其中从我国进口餐具和艺术陈设瓷89.6万美元,占2.8%。1982年西德进口陶瓷10300万马克,比1981年增加5.1%。其中从我国进口250万马克,占2.4%。
  6、新型陶瓷,发展很快。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新型材料一新型陶瓷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有些品种已开始进入陶瓷商品市场。有关资料预测:到1990年国际新型陶瓷市场的销售款将达到67.7-93.75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145.8-218.75亿美元。据日本《朝日新国》报导:目前日本新型陶瓷市场为6300亿日元,到1990年预测达到1.3-1.8万亿日元;2000年将达到2.8-4.2万亿日元。新型陶瓷将成为日本的基础工业。
  上述情况表明,国际陶瓷市场广阔,中国陶瓷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但主要方向不在数量,要走以质取胜的路子。中国1985年出口陶瓷6.3亿件,数量上已经占世界第1位,但质量差,档次低,卖价低,创汇很少,为世界的第7位,因此,统观全局,景德镇只要在提高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上高档、增配套、品种对路、装饰新颖上下功夫,出口瓷的销售前景是大有可为的。
  (二)国内陶瓷市场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国内陶瓷市场总的趋势是稳步增长。当前陶瓷出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总的趋势具有3个特点:
  1、销量见旺。1985年5月以后,日用陶瓷市场销量迅速增加。据商业系统统计,这一年的日用瓷销量比1984年增长8.7%。景德镇1936年内销瓷商业部门实际要货1.7亿件,为了保证出口只供应了1亿件,缺供41%。致使全国大中型城市反映,景瓷许多品种脱销。根据湖北省预测,随着人口有计划增长和家庭划小饮食个体户的增加 ,人均需要日用陶瓷将由1985年的3.3件上升至1989年的3.5件。湖北省日用瓷的销售量预计1986年比1985年增长13.79%,其中碗类增长13.99%。
  2、结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内销陶瓷的销售结构正在向细瓷、中档、配套的方向发展。据湖北省生活资料公司统计,过去粗瓷销量占77.5%,细瓷占22.5% 。现在粗瓷占35%,细瓷占65%。品种由单件向配套发展。不仅城市消费者对成套餐茶具的需求增加,而且,成套茶餐具也开始进入农家。据调查常州有个乡村470户人家,就有350户买了中档成套餐茶具。在款式上,由传统器型,单调装饰,向新颖造型,装饰多样的方向发展。既注意日用陶瓷的实用性,又注意它的艺术性,要求二者紧密结合,这是销售市场的新趋向。
  3、货源紧缺。自1983年以来,由于外贸部门压缩库存,压缩收购,压价收购,减少出口,加上内销部门压缩库存,压缩收购外转内销,对市场压力很大,加上原料价格比1980年平均上涨47%,造成生产条件差的企业缺乏自我消化能力,产生亏损。同时,市场建筑瓷紧俏价高。因此,在这个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转产和停产的瓷厂达147家,减少日用陶瓷生产能力1亿多件。1985年5月销售回升以后,即感货源困难。1985年末商业库存减少15.8%。预测全国1986年以后日用陶瓷供求缺口将达3亿件。
  (三)陶瓷技术预测
  由于第三世界日用陶瓷工业的兴起,工业发达国家的日用陶瓷,从长远看,将存在很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工业发达国家的陶瓷企业为了求生存,正在不遗余力地向4个方面努力:①围绕高质量(无缺陷)、低消耗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技术试验、技术攻关;②将现代科技成果如电子技术、高温耐火材料、塑料王等运用到陶瓷生产中来;③运用自动化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使陶瓷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但在装饰部份该用手工的仍用手工。而且真正手工制品特别标明“HANDPAINTED”,以求在市场上卖高价④投下巨资对新型陶瓷进行技术攻关,有些已商品化投入市场,预测将有部分日用瓷生产能力让出,投入新型陶瓷生广。
  以上4个方面陶瓷工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具体工艺技术方面来看,将向下列方向发展。
  1、原材料生产:为了向无缺陷产品努力,对瓷土原料、石膏模具、耐火材料、匣钵窑具、陶瓷机械、瓷用化工均形成专业生产,向标准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2、成型工艺:目前仍用优质石膏模具滚压成形和压力注浆为主,半自动和全自动滚压成形机或全自动的成型生产线已经出现。盘类为阳模成型,深度制品仍为阴模成型。但成型机普遍精密度比较高,震动极少。因此、半成品废品少。日本已出现一种圆弧滑动成型机,使滚头平稳成型,产品规格标准。同时可生产直筒型和薄壁型产品。泥料加热40℃,坯体经环流喷气干燥,组成ATM生产线。
  西德近年来研制成功的注浆方法,它与传统的石膏模注浆方法不同,它不是采用毛细管作用原理,而是采用压力渗透,使用特殊的透水塑料制成模型。泥浆以0.5百万牛顿压力注进成型机,充满模具,泥浆通过塑料模型排出,坯体不变形。
  西德运用干粉等静压成型机已趋于成熟,能生产大型扁平制品,并能在坯体压出细腻的花纹,宜于生产异型产品,成坯率高。据介绍压12吋平盘每分钟可压14只,成坯率约93%,成瓷合格率达85%,而且节省了干燥工序,这是成型的一大革命。美国研制的塑压成型工艺,对生产异型产品也有独到之处。
  3、烧成工艺:普遍向缩小温差、节约能源、减少维修费用、实现气化的方向发展。窑型是连续生产隧道窑和先进的间歇窑并驾齐驱,各有千秋。现在工业发达国的瓷窑早已不用重油和煤,普遍采用天然气、液化煤气、发生炉煤气。使用气体燃料,不仅热效高,烧成质量好,而且可推广棚板烧窑。国外使用人工合成莫来石匣钵、碳化硅匣钵,使匣钵与瓷器的重量比大幅度下降,如日本一般为2.2:1;德国窑形仍以隧道窑为主,窑炉设计先进,寿命长,窑内上下温差小,预热带小于50℃,烧成带小于5℃,每公斤瓷耗小于6500大卡,烧成质量可达到97%,20年不要大中修。英国较多的使用台车窑,高帽窑等先进间歇窑,这种窑投资小,占地面积少,对品种的适应性强,减少夜班费开支等。窑炉隔热材料的现代化,烧墙受热面采用陶瓷纤维代替粘土耐火砖,节省燃料35%。自动控制技术使烧成制度稳定,既节约能源,又保证了质量。先进工业国实行窑炉模数化设计,使窑炉成为装配式施工,降低了造价,加快施工进度。快速烧成也取得较好效果。
  4、装饰工艺:为了日用陶瓷艺术化,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提出多层次装饰理论。即从素坯开始即进行艺术加工,在坯体上压制精致的浮雕花纹。然后釉上、釉下或釉中进行彩绘。目前装饰方法仍以贴花为主,花纸大部分采用丝网印刷和胶印楷粉,套色高达20余次。为了简化工艺,80年代初出现四元色印刷贴花纸。国外也采用平印与丝印相结合的花纸有的还采用丝印与手工相结合的装饰。70年代花纸制版已广泛采用电子扫描分色机,制成花纸精细、层次多、色彩丰富。丝网印刷越来越精细 ,丝网挂线高达150线。由于多方面革新彩印技术,使贴花与手工描绘一样逼真,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为了减少彩绘的工资支出,工业发达国家也在试图彩绘机械化 。如英国制成用硅酮橡胶在素胎上直接转印青花的印花机。许多国家还在试将贴花机自动化,但日用陶瓷毕竟是日用工艺品,各种彩绘机械目前均不能达到手工彩绘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高档的复杂的艺术陈设瓷,仍然需要手工制作。一些名家署名的日用美术瓷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产品的包装装潢是产品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外重视。
  根据世界陶瓷的技术趋势。我们将分别不同情况结合我省陶瓷工业的实际,逐步的选用、引进或试验。凡是国外已是成熟的经验,将积极采用或引进,如原料的精制与分级技术,精密度高、震动少的滚压成型机,优质石膏模具,使用煤气烧瓷,温差小的燧道窑和先进台车窑,套版次数多、挂线150线的丝网花纸等。凡是目前国外尚未普遍推广,投资比较大的技术,要创造条件,个别试用,至于新型陶瓷等先进技术,要通过横向联系,与部属研究所、高等院校合作研究或购进技术,争取尽快形成小批量商品生产。
  (四)陶瓷生产发展预测
  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的调查和陶瓷技术的发展预测,我们运用了5种方法,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发展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预测。
  1、按人均需要量进行预测:1985年全国内销瓷人均消费已达2.8件。1990年预测人均消费2.9件。国家“七五”规划全国人口控制在11.13亿人。则1990年全国内销瓷需32亿件,加上外销瓷8亿件,则全国日用瓷需要40亿件。景德镇日用瓷产量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则1990年预测可生产3.3亿件。
  2000年全国内销瓷人均消费预测将达3.2-3.4件,全国人口计划控制在12亿人。最近有些专家认为可能突破12亿达到13亿人,则2000年内销瓷需38.4-44.2亿件,加上外销瓷9亿件,则全国日用瓷需47.4-53.2亿件。景德镇经过“七五”期
  5、运用矩阵法对工业产值进行预测
  陶瓷公司所管辖企业所生产的瓷器有13大类20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器型,3000多个花面。同时瓷土、匣钵、石膏、化工、耐火材料、陶瓷机械等辅助工业也有品种几百个,产品结构的变化,对公司总产值影响极大。为此,我们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对公司的产品分成7大类28个品种进行解剖分析,运用矩阵法进行测算。
  首先解剖分析了1985年的实际状况,全公司工业总产值21713万元,其中瓷厂的工业产值16830万元,占77.5%;为瓷业服务的企业工业产值4883万元,占22.5%。由于高档瓷、艺术陈设瓷生产少,仅817万件,占总产量的2.8%。因此,影响瓷厂的产值低,平均每件仅0.57元,而高档瓷和艺术陈设瓷平均每件达2.41元。
  根据市场要求,出口方面迫切需要景德镇供应更多的高档餐茶具和艺术陈设瓷进入欧美市场;国内市场对质量和装饰的要求也在提高。
  1990年设想高档瓷和艺术陈设瓷达到6000万件,占总产量(3.5亿件)的17%。则日用瓷的平均单价由每件0.57上升至0.71元。瓷厂的工业产值即可上升25526万元。
  2000年设想高档瓷和艺术陈设瓷达到12500万件,占总产量(4.3亿件)的29%。则日用瓷的平均单价由每件0.71元再上升至1.19元。瓷厂的工业产值即可上升至52271万元。
  按照上述产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进入欧美市场的高档瓷和艺术陈设瓷,运用矩阵法对28个品种进行测算结果,认为1990年陶瓷公司工业总产值可达到3.3亿元;2000年可达到间改造后,出口瓷增加,日用瓷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将略有上升,上升到占全囯的十一分之一,则2000年景德镇的日用瓷总产量预测可达4.3-4.8亿件 。
  2、运用一次平均移动法进行预测(见表4)D=(D1+D2+......Dn)/n
  =(2080+1061+476+1378+561+124-346)+7=762
  Y=YQ+nD
  Y90=28942+5×762=32752万
  华风瓷厂正常投产将增产1600万件
  则Y90=32752+1600=34352万件(约3.4亿件)
  Y2000=34352+10×762=41972万件(约4.2亿件)
  3、运用直线方程法进行预测(见表5)
  y=27337.5+419.65Xy
  =27337.5+419.65×(10+5)=33632万件
  加上华风瓷厂正常投芦1600万件
  则y90=33932+1600=35232万件(3.5亿件)
  y2000=35232+419.65×10=39428万件(约3.9亿件)
  4运用平均递增速度法进行预测(见表6)6.65亿元。
  (五)陶瓷技术进步预测(见表8)
  按照国家计委推荐,测算技术舉步的公式如下:
  上式T为技术进步率;y为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速度;K为资金平均递增速度;L为职工人数平均递增速度;a为资金弹性系数=0.2;β为劳动力弹性系数=0.8;EA为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占比重。
  由表8测算表明,今后15年,景德镇日用陶瓷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技术将有较大进步,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由“六五”期间的27.4%,提高到1990年的48.3%,2000年的56.4%。
  四、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15年,我省陶瓷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体制改革、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认真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开发新产品为中心,开展各项科技工作;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结合我省陶瓷的实际,使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搞好日用瓷、艺术瓷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型陶瓷的生产;把我省陶瓷工业逐步转移到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上来;逐步形成科研、教育、生产、贸易紧密结合的现代化科技群体;使科研、生产、社会三者协调发展。
  1、破除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坚持把陶瓷生产转移到依靠技术的轨道上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陶瓷生产的发展。
  2、把科技力量引向4个服务:①为振兴江西陶瓷服务;②为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服务;③为开发新产品服务;④为改善社会环境服务。
  3、在战略上必须实行4个转变:①从不问市场的生产型转为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型 ;②从出口港澳和第三世界为主转出口欧美和面向世界为主;③从出口普通瓷为主转为出口高档瓷和艺术陈设瓷为主;④从单纯生产日用瓷为主转为多品种的大陶生产。
  4、扬长避短,发挥行业优势。使江西陶瓷行业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学习先进中,要注意发扬景德镇陶瓷的优良风格,如景德镇陶瓷美术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白里泛青的特色、光泽度、釉层硬度、热稳定性比较好 ,都应当得到保持和发扬。
  5、根据我省陶瓷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必然是多层次的技术结构。通过典型试验,采取由少到多的发展步骤;凡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的机器设备将坚决不用,在某些地方,不可避免的将保留一定手工。
  (二)战略目标
  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省情,提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振兴江西经济”的战略目标,要求江西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 ,到本纪世末实现翻2.3-2.6番。逐步把我省建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生活小康的新江西。
  根据全省社会经济总体战略目标,结合我省陶瓷工业的实际,今后15年,我省陶瓷工业的战略目标是: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步建立我省陶瓷工业现代化生产体系 。到本世纪末,主要出口瓷厂的生产、技术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陶瓷先进水平,并创造出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产品与生产技术。
  1、产品目标:出口产品要达到国际标准,要有大批量的各类新颖出口瓷进入欧美市场,内销瓷要严格执行和达到国家标准,满足出口和全国人民的生活需要。
  2、技术目标:主要出口瓷厂的技术装备要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一般大中型瓷厂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继续发扬东方艺术的风格、探索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 ;在技术装备上,人均使用固定资产(原值)要达到8500元;技术进步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要逐步提高,由“六五”期间的27.4%,提高到占40-50%。
  3、经济目标:到2000年,全省陶瓷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2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创汇将达到1.6亿美元,为1980年的5.7倍。
  五、战略重点与战略步骤
  (一)产品重点
  今后15年,我国人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对日用瓷的需求将日益提高,国际陶瓷市场的质量要求更加受到严重挑战。适应这种形势,陶瓷产品总的要求要朝着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运用德尔菲法预测,江西陶瓷工业产品的战略重点,概括如下:
  1、积极发展名优产品,特别是金牌产品,销售欧美市场的产品,要升级提档。在大批生产中,克服变形、斑点、落渣3大缺陷,使出口瓷达到国际标准,做到“五无、一小、三光滑。”
  2、积极调整出口瓷的产品结构,使国际市场需要的高档餐、茶、咖啡具和艺术陈设瓷能大幅度增长,由“七五”期间占总产量的2.3%提高到占17%,到本世纪末达到年产12500万件,占总产量的的29%。
  3、以生产日用瓷为主,努力向多品种发展,积极开拓炻器,地砖、面砖,工业瓷,耐酸瓷的生产;对新型陶瓷要积极起步,通过试验研究,或购进技术,进行试产和小批量生产。
  4、全部出口食具的铅(镉)溶出量都要达到国际标准,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要求内控标准达到4ppm,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出口;不具备条件的厂不能生产出口食具瓷器 。
  5、产品质量要全面提高。到2000年,要求主要出口瓷厂综合一级品率达到80%,出口瓷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技术重点
  实现上述产品的战略重点,必须切实解决下列7大技术问题:
  1、瓷土向标准化过渡。主要高岭瓷土和瓷石要实行分级选矿、分级加工、分级出厂使用。
  对粗制高岭土要进行集中精加工,采用电子掺和高梯度除铁技术,分级、袋装、带化验单出厂。使精加工的一级高岭士达到国际标准,保证原料的成份、性能和细度的稳定,以适应生产高档瓷的需要。
  2、改进坯料的加工工艺。陶瓷机械与管道推广使用防锈材质,采用新的坯釉料加工方法,如气流粉碎,大型球磨,使泥料的颗粒级比符合生产高档瓷的需要,如小于10微米的颗粒达到78%以上,并选择增加适当的添加剂,以提高坯料的可塑性和坯体强度。
  3、改进成型工艺。扁平制品要积极推广阳模压坯成型工艺;注浆制品积极推广真空脱泡与压力注浆工艺;开拓等静压成型工艺;干燥要广泛推广热风喷射的链式干燥机;针匙要推广吊烧新工艺。
  4、改善能源结构,进行窑炉更新。景德镇陶瓷工业的能源将由重油和煤为主过渡到以烧混合煤气或发生炉煤气为主。在这个技术转变过程中,要过好技术关。尽量减少质量波动。地县瓷厂开拓低温陶瓷、非致密性陶瓷生产,仍将以烧煤为主。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在高档瓷中要试用二次烧成,改革现有的燧道窑结构。采用轻质耐火材料,如高温陶瓷纤维和棉毡等。使预热带的温差小于50℃,烧成带的温差小于5℃。烧煤气的瓷厂在煤气技术操作熟练之后,要积极推广棚板烧窑。为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要发展先进的间歇窑如台车窑。烤花要推广新型辊底烤花窑。
  5、提高陶瓷机械和辅助材料的质量。为陶瓷生产服务的陶瓷机械和辅助材料如石膏 、匣钵、金水、花纸、颜料、耐火材料等均要实行同步改造。使它们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能适应高档瓷生产的需要。
  6、完善测试手段。所有瓷厂都要根据生产需要,完善和补充测试仪器。使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在科学数据控制之中,使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在萌芽阶段。在关键工序要进行自动控制和微机处理。如燧道窑、辊底烤花窑对窑温、压力、气氛等的控制。
  7、改进包装装璜。推广热缩包装和聚〓脂瞬间发泡包装等内包装新技术,改进纸箱外包装,美化外包装,特别是礼品瓷的包装。
  (三)经济重点
  到2000年,经济上期望实现下列重点指标:
  1、工业总产值:江西县以上的日用陶瓷工业总产值期望可达到7.2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递增7.6%,其中景德镇可达到6.6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75%。
  2、日用瓷产量:江西县以上的日用陶瓷产量期望可达到6亿件,平均每年递增3.2% ,其中景德镇可达到4.3亿件,比1985年平均递增2.7%。
  3、全员劳动生产率:江西日用陶瓷全员年劳动生产率期望可达到10,286元,平均每年增递4.7%,其中景德镇可达到12,000元,平均每年递增5.4%。
  4、出口与创汇:景德镇出口交货数期望可达2亿件,年平均每年递增6.8%。
  出口瓷占总产量的比例有较大增长:1985年为26.5%,2000年将增至46.5%。景德镇出口瓷创汇期望可达到1.6亿美元,年平均每年递增14.8%,主要出口瓷厂对欧美出口平均每件出口瓷换汇值期望可达100美分,一般出口瓷厂计划为50-70美分。
  5、税利总额: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利税总额期望可达到1.3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8.6%,其中,利润8844万元,平均年递增8.8%。
  6、能源消耗:景德镇使用煤气和优质匣钵以后,每公斤瓷耗能将由12000大卡下降到8000大卡。推广棚板烧窑以后,将再降至7000大卡。瓷厂万元产值耗标准煤由1985年的12.15吨下降到2000年的7吨。
  (四)战略步骤
  遵照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布署,结合陶瓷工业的需要与可能,今后15年内,我省陶瓷工业的科技发展的战略步骤,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前5年和后10年两个步骤来完成。
  前5年,即“七五”期间,陶瓷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打,基础上。即从技术上,物质生产条件上、人才上、管理上等四个方面。
  在技术上、首先要加速煤气化进程,使在景德镇市区各厂能顺利掌握煤气烧瓷技术 ,并总结经验,革新窑炉结构;其次,在成型上要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特点、能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的工艺路线和陶瓷专业设备;再次,在基础工业和辅助材料方面要为瓷厂提高质量升级提档创造条件。
  在物质生产条件上,就是要加速技术改造的步伐,更新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使人均固定资产到1990年达到5391元,比1985年增加53.5%。
  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以陶瓷职工大学、陶瓷学校为主体的技术培训中心,同时通过横向联系引进技术人才,使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1990年达到占8%。
  在管理上,要强化和完善管理工作,特别是健全经济责任制和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使职工收入与产品质量紧密挂勾,与此同时,对现代管理要起步推广运用。
  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努力,使我省主要出口瓷厂到1990年,在技术上达到工业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为今后10年振兴江西陶瓷打下较好基础,使企业有较大的后劲和潜力。
  后10年,即1991-2000年,是我省陶瓷振兴时期,是前5年科技成果获得大面推广的时期,使新技术、新设备能够成龙配套的供应;从技术输入到争取技术输出;在加强技术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向现代管理迈进;重点在景德镇建成一个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科技、教育、生产、贸易紧密结合的企业群体 。
  六、技术政策与战略措施
  (一)技术政策
  为了保证前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的实现,建议发展江西陶瓷采取下列政策:1、采用先进的装备,加速淘汰和更新下列设备:①超期使用带病运转的设备;②耗能高的设备;如:锅炉、发电机组、汽车等;③自制精密度差、震动大的成型设备。
  2、开展标准化工作:①产品标准化;②原材燃料标准化;③陶瓷机械标准化;④辅助材料标准化;在出口产品中要抓住销往欧美市场的产品要首先达到国际标准。按照国家经委,经贸部、商检局的通知,严格管理出口产品的质量,不够条件的不得定点生产出口产品;加强监察与检查,不合格的出口产品不准出口。
  3、千方百计的节约能源、节约煤炭、重油、煤气、汽油、电力,综合利用余热。
  4、注意环境保护和三废处理。如废水废浆要经过回收利用、废渣要变废为宝,车间矽尘要严格处理,防止新生矽肺病的发生。美化企业的生产环境,高标准地搞好环境卫生。
  5、对进口设备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择优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翻版、仿制。如从日本引进的不锈钢双轴真空练泥机,从英国引进的自动双层振动筛;从日本引进的10½″园盘双头滚压成型机,待试烧以后再定的西德燧道窑、英国台车窑等。
  6、以景德镇为中心,将技术向地、县瓷厂辐射,使江西形成一个技术结构多层次各具特色的一都(瓷都)三乡(黎川、萍乡、高安)的陶瓷体系。
  7、根据国外经验,彻底解决科研结合生产的问题,唯有将应用研究所改为企业所有或行业协会资助办理。但实行这个制度,必须创造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科研经费在销售额中的比重,日本为5%。我们争取今后15年 ,要由现在的1%提高到3%。这样才能使已有的厂办研究所真正活动起来,同时,逐步将一些部门所有的研究所改为企业所有或由行业协会资助。
  8、坚持在今后15年对发展出口陶瓷实行优惠政策。国务院(1984)149号文批转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关于发展沿海地区轻纺产品出口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明确提出陶瓷是需要大力发展的轻工10大出口产品之一。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扶持,如规定: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给予优惠贷款,贷款自存资金10-30%的规定可以适当放宽,还款期3-5年可以适当延长。新增利润优先用于还贷款,对批量少、交货快的出口商品所得全部收益留给企业,对原料基地建设给予一定资助并在物资上给予扶助。江西省政府1986年7月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给景德镇陶瓷工业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退还所得税20%给企业(即所得税为35%)用于技水改造,艺术瓷产品税由12%降为6% 等,使陶瓷企业有较大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9、尽快实行出口代理制。国务院1984年9月5日批转解决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并通知各地执行。这个文件明确规定进出口代理制要逐步成为外贸经营的基本形式。根据湖南国光瓷厂实行出口代理制已经两年,收到很好的成效,出口迅速增加,企业增加收益,国家多收外汇。可是,景德镇这么一个全国瓷业基地,至今还没有一个厂实行出口代理制。建议先将宇宙、红光两厂瓷厂先实行出口代理制,试行一年后,全公司实行出口代理制。把出口创汇多少直接与企业效益挂勾,企业有报价、结汇、订合同的权利,企业出口积极性大大提高,出口生产就有巨大的推动力。
  10、对出口陶瓷所需要的瓷土原料,要纳入国家正式勘探计划,给予事业费资助。江西瓷土资源丰富,但经过地质部门勘探的不多,有些品种还有地质资料跟不上生产的现象。建议省地质局将瓷土纳入勘探计划、有计划地寻找和勘探工艺性能好的高岭土和瓷石,为发展江西优势工业一陶瓷,打下优质原料基础。
  (二)战略措施
  1、各级领导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破除骄傲自满和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依靠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战略思想,加强科技工作的领导。领导能否重视科技工作,关键在于决策者是否有战略眼光。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仅靠苦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只有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职工通过科学试验和技术攻关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科技工作也只有在领导的支持和领导下,才能求得大发展。
  2、多形式、多渠道地加速人才培养,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建立一支“四有 ”职工队伍。充分发挥陶瓷学院、职工大学和陶瓷学校的作用,为我们培养大专和中专水平的专业人才。但学校培养总是少数,大多数要靠在职培训。如电大、函大 、刊大、业余学校将是主要形式。加强成人教育,岗位职务教育、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对工人主要通过现场技术竞赛,来提高操作水平。对特种工艺要学校定向培养和采取老艺人带徒学艺的办法,使后继有人。对技术骨干要创造条件给予出国考察或国内进修的机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对近几年已分配的大、中专学生,要安排他们在技术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所有科技人员,要跟上形势,都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3、坚持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联合。根据江西陶瓷的特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科技力量分割的问题,促进科技——教育——生产密切联合。根据目前隶属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只有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按课题组织力量,实行有偿服务,使技术逐步商品化,逐步形成技术市场。
  4、加速技术改造的步伐,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江西陶瓷工业的技术改造,在国家计委和经委都已列为重点。现在的问题是江西要集中力量把这件事办好。办好技术改造关键在施工前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编制好的总体规划,慎重选定技改项目 ,精心搞好设计;施工后,要加快施工进度,及早投产见效。
  5、加强科学管理,首先要搞好基础管理,从原始记录抓起,使企业生产活动的各项数据都有及时、准确的反映,并做出科学的分析论断,为领导决策和生产指挥的主要依据。其次要健全经济岗位责任制,要把质量指标与企业职工收入紧密挂钩,真正做到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再次,要向现代管理迈进,将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市场预测、决策论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中来,有条件的单位,使用电子记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科学管理。
  6、加强科研建设,落实科研经费。根据科研和教学任务的需要,适当增加院校、研究所、试验室的试验和教学设备;大中型厂要建立中试车间。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科研项目和经费难于落实,要求省对重点发展的产品如陶瓷,作出重点安排。科研要走在技术改造的前面,科研项目和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就影技改进度和效果。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公司经试行按销售额提取1%,由于对科研重视的程度不同,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一,目前执行情况不够好。许多企业没有提或提取了放着当流动资金使用,也没有办事。企业自提技术开发经费是大方向,不但要坚持,还要逐步提高 ,要求逐步提高到占销售收入的3%。
  7、组织技术攻关。围绕着提高质量、上高档、开拓新产品进行下列技术攻关:(1)高档瓷坯料研究:①坯料颗粒度的最佳选择;②细碎设备的选择(如气流粉碎机 、球磨机、机械唯、雷蒙机的利用等)。
  (2)高档瓷二次烧成工艺研究:①白胎瓷二次烧成;②青花瓷的二次烧成;③低温素烧还是高温素烧;④抛光机的选用;⑤二次烧成的器型确定。
  (3)煤气发生炉的研究:通过横向联系,与有关单位合作研究:①利用本地煤或淮南煤生产发生炉煤气的可能性;②选择不同规格的炉型为景市东郊和地县出口瓷厂的煤气化创造条件;③研究煤气发生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处理;④研究煤气净化技术、发展棚板烧窑。
  (4)高档瓷贴花纸的研究:①丝网挂线由80线提高到150线,②增加套色版次的研究;③颜料细度的最佳选择。④薄膜移花纸,⑤腐蚀金花纸,⑥金边花纸。
  (5)金永系列产品的研究:彩绘亮金水要由现在3种发展到6种,含金量8-9%的亮金水要逐步达到占金水用量的15-25%。
  (6)低铅颜料的研究:①降低颜料含铅量的途径与临界限含量;②焙烧条件的研究 ,即在什么温度条件下,采用何种烤花设备,瓷器的铅溶出量可达到国际标准。
  (7)开发新产品的研究:①适销欧美市场的现代雕塑和陈设瓷;②试制热稳定性能好,适用于微波炉、电冰箱、餐馆使用的日用瓷或炻器;③通过横向联系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或购进)新型陶瓷。
  (8)矿山资源和坯釉方的研究:①瓷土资源的探测、分析和合理利用的研究;②稀土在坯釉中的运用;③现在企业的坯釉配方的整顿、简化与选优。
  8、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择优引进。
  (1)引进高岭土分级技术、高梯度除铁设备。使高岭精选加工能按标准分3个牌号进行生产。袋装带化验单出厂,供高档瓷使用的高岭土铁含量低于0.6%。
  (2)引进合成莫来石匣钵制造技术和设备。采用合成莫来石匣钵不仅可以克服由于现行的匣钵给瓷制品带来的缺陷(变形、落渣),而且可以提高匣钵的利用次数,由现在20次上升到100次以上。同时,要推广使用薄型匣钵,使匣钵(窑具)与瓷器的重量比由现在的6-7:1下降到3:1,为降低能耗创造条件,到2000年要达2-2.2:1。
  (3)引进α石膏生产技术与关键设备(高压蒸煮釜)。α石膏模强度高,α石膏加 β石膏制成的模具,使用寿命长,一般可用300次,比现行石膏模使用次数可提高10倍。
  (4)引进高档花纸生产技术与设备。改进花纸生产工艺,使花纸能满足出口瓷生产的需要,尽快改变高档出口瓷花纸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因多次接触外商不转让技术),引进金水生产技术使金水生产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5)引进一条烧焦化煤气(含混合煤气)燧道窑,为改进窑炉结构树立样板。根据光明瓷厂与外商初步达成协议,该窑烧成带温差小于5℃;每公斤瓷耗能小于6800大卡;烧成质量达到95%;25-30年不要大修。引进先进的间歇窑,以适应多品种生产 。
  (6)引进一套年产600万件,以等静压成型为主体的釉中青花生产线,使景德镇传统瓷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使产品尽快达到国际标准,并为全行业的现代化起到示范作用。
  9、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各基层企业单位要配备一定的科技情报人员,及时搜集、掌握和整理国内外陶瓷科技和经济情报资料,逐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特别要注意完善内部信息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紧密跟踪国内外市场信息 ,使情报信息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服务;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服务。
  10、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把专业科研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结合起来,鼓励群众提合理化建议,要把生产问题向群众交底,使群众合理化建议引向企业的关键问题,凡是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根据经济效益的大小,适当给予奖励。属于创造发明的,要协助向国家申报专利,以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权。同时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
  七、条件需求和效益分析
  (一)条件需求
  1、资金需求。由于江西陶瓷是从手工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底子薄、生产条件差、过去欠账过多。在今后15年,要振兴江西陶瓷,就必须适当增加投资,我们预测以景德镇为重点的陶瓷科研和改造共需资金4.86亿元,前5年需2.06亿元,后10年需2.8亿元。在全部投资中,科研建设与试验费需3600万元,技术改造与引进需4.5亿元。“七五,”期间所需资金2.09亿元,用外汇2060万美元,已经国家计划部门先后审批。1984年国家经委经轻字(84)877号文批准景德镇陶瓷(1985-1987)技术改造总体方案1亿元;1986年国家计委计轻字(86)1940号文件批准景德镇(1986-1990年)出口瓷基地改造工程1.06亿元。两个方案捆在一起,由江西省陶瓷公司通过年度计划正在逐步实施当中。资金渠道以企业贷款为主,科技建设和试验资金仍通过科委口上报与下达,要求拨款为主,但企业本身要逐步增长科技自我发展的力量。
  2、人才需求。现具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58人,占职工总数的1.12%。要求1990年达到占3%,即达到1368人,平均每年需增大、中专以上的技术人员182人。要求2000年达到8%(如包括彩绘人员达到12%),即需达到4400人,平均每年需增加大 、中专以上技术人员303人。现具有较高技术的老艺人2500余人,占职工总人数的6.3%,今后通过学校定向培养和带徒学艺,使其技术保持后继有人。
  3、能源需求(见表9)
  4、主要原材料需求(见表10)
  由于今后15年重点放在提高质量,而日用瓷产量小步增长,因此,能源和主要材料都增加不大,通过国家计划和自产可以解决,主要是提高原料的质量和标准化。
  (二)效益分析
  通过今后15年各方面协同作战,积极努力,江西陶瓷工业的科学技术将有很大进步 ,主要出口瓷厂的生产技术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均使用固定资产将达到8500元 ,达到全省轻工业的平均水平。产品质量将普遍提高,主要出口瓷厂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欧美市场,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江西陶瓷出口振兴,到本世纪末的经济效益,充分反映在下列指标:
  1、全省陶瓷工业产值将达到7.2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每百元固定资产可提供产值141元。
  2、人均劳动生产率将超过1万元/年。
  3、年出口将达2亿件、年创汇将达1.6亿美元。
  4、年税利总额将达1.32亿元,其中利润8844万元,产品税4356万元。
  5、瓷厂万元产值耗标准煤将大幅度下降,下降至7吨。
  与此同时,社会效益也比较好:(1)“瓷业兴、百业兴”。景德镇以陶瓷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因陶瓷的发展,将带动其他相关连的各行各业的大发展。“百业兴”也促进瓷业的更大发展。(2)全省陶瓷工业将为社会增加就业人员2.4万人。(3)景德镇推广煤气烧窑,市区的烟尘排放量将由年1.2万吨下降至1200吨。环境污染状况将有根本的改善。
  从此,江西陶瓷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可转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江西陶瓷将成为振兴江西经济的重要支柱。
  江西省陶瓷科技发展预测报告专家组评议意见
  一、报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方法先进,论据充分,系统而且全面,科学性强,有说服力。
  二、报告中所提出的发展陶瓷工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步骤,措施以及效关政策、建议等都符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对今后十五年发展我省陶瓷工业,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报告在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目标和措施等,将有利于把我省在本世纪末建设成为陶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成为国家以出口瓷为主的陶瓷生产重要基地。
  四、建议根据与会专家的意见,对报告作某些补充修改,尽快上报。
  组长:扬物华
  秘书长:黄步云
  1986年12月6日
  江西省陶瓷工业十五年科技发展预测报告研究小组名单
  领导小组成员:
  刘翮天 省陶瓷工业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
  孙本礼 省陶瓷工业公司副经理工程师
  熊钢如 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
  编制小组成员:
  组长:孟宪良 省陶瓷工业公司人才开发部部长,工程师
  副组长:余水茂 省陶瓷工业公司情报信息部副部长、工程师
  顾盛忠 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工程师
  成员:汪志杰 省陶瓷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室副总工程师
  汪关林 省陶瓷工业公司调研室经济师
  刘善初 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改造部经济师
  胡志龙 省陶瓷工业公司经理办经理助理
  郑鹏 省陶瓷工业公司情报信息部助工
  金建萍 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开发部技干
  邱银生 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开发部助工
  执笔人:刘善初 余水茂
  项目编制:汪志杰
  审定:刘翮天 孙本礼
  审核:余水茂 汪美林

附注

注:此报告按专家评审意见于一九八七年修改后定稿。此课题获省科技领导小组、省科委颁发的科技预测奖(1987年)优秀研究报告二等奖。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本书概述了1987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深化改革,把握机遇,推动陶瓷工业的大发展与陶瓷文化的繁荣。详细介绍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企业的改革改制和各项工作的新进展,促进了陶瓷工业的稳定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