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铺路 促企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222
颗粒名称: 为改革铺路 促企业发展
分类号: TQ174-54
页数: 3
页码: 116-11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的为改革铺路促企业发展的突出企业整顿,提高管理素质、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因势利导,因广制宜抓好待业培训、认真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多渠道落实就业安置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陶瓷工业 景德镇 1987年

内容

本人简历:1947年参加工作,曾任建国瓷厂副厂长、光明瓷厂革委副主任、党委书记、厂长等职,1985年调陶瓷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
  一九八七年在省陶瓷工业公司的领导下,坚持以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积极抓改革,以改革总揽全局,促进企业整顿,促进就业培训和安置,更好地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年度计划的106.30%;日用瓷产量为年度计划的104.5%;完成利润为年度计划的122.48%;安置待业青年3563人,为市政府下达计划的109%;培训待业青年3138人,为市政府下达计划的113%。回顾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突出企业整顿,提高管理素质。针对厂办集体企业存在的管理素质低,基础工作差,经济效益不高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十一户企业开展全面整顿工作,通过整顿,一是理顺了党、政、工的关系,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班子团结;二是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增强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了各项基础管理制度,企业管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四是企业各种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调动了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
  2.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在省瓷司的总体部署下,结合集体企业的实际,进行了几种形式的改革试点。一是公开招聘厂长,以景光釉面砖厂为试点,向全系统张榜招聘厂长,这次试点,为以后在集体企业扩大招聘厂长和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积累了经验;二是扬长避短,走联合发展的路子。针对厂办集体企业无发展场地,生产难以配套的薄弱环境,组织了风光瓷厂与新光瓷厂,建中瓷厂与振兴瓷厂的并厂联合,以利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工业瓷厂由于生产的品种对路,质量好,得到外贸部门的赞赏,按照自主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工贸合资办厂的协议,于一八七年九月十九日二正式成立“景德镇市万能达瓷厂”,成为陶瓷系统厂办集体企业第一家跨系统、跨行业实行横向联合生产出口瓷的企业。在集体企业内部,各企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在经济责任制上抓完善,在内部核算上抓划小,在经济承包上抓落实和兑现,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因势利导,因广制宜抓好待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势在必行,针对培训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开展培训工作。全系统有24个厂(矿)企业举办了54期待业青年培训班,3138名待业青年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呈现出从来未有过的好势头。
  4.认真贯彻“三结合”就业方针,多渠道落实就业安置。针对全系统就业安置任务繁重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一是国营和集体企业招工,87年共招收新职工2782名;二是发挥小集体和劳动服务公司的作用,扩大生产门路,安排待业青年,全系统录用人员5435人,完成产值296.5万元,实现利润25.7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就业,全系统共办生产服务网点54个,共安排待业青年3898人,87年营业额达409.8万元,实现利润29.49万元;四是发挥待业青年一技之长,走自谋职业的道路,全系统有100多名待业青年先后领取了个体户营业执照。通过多种渠道,使全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当年新增,当年安置的目的,获市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一九八七)》

本书概述了1987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深化改革,把握机遇,推动陶瓷工业的大发展与陶瓷文化的繁荣。详细介绍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企业的改革改制和各项工作的新进展,促进了陶瓷工业的稳定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秋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