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平市年鉴1993》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992
颗粒名称: 自然条件
分类号: P942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3年乐平市的自然条件情况,其中包括了地形、山脉、水系、气候、土壤、灾害等。
关键词: 自然条件 乐平市

内容

【地形】 乐平属赣东北丘陵山区和鄱阳湖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丘陵岗阜地貌为主,北、东、南三方边缘为低山带,占全市总面积的8.5%,一般海拔500米以上;丘陵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73.5%,边缘的高丘一般海拔300—500米,南北腹地的中丘一般海拔100—300米,西部的低丘一般海拔60—100米;平原分布在乐安河及其支流两岸,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8%,高程在海拔18—60米之间。
  【山脉】 以乐安河为界,北部为黄山余脉,南部为怀玉山脉尾端,东北部的崌山与婺源、德兴两县市相接,主峰仙姑尖海拔789.2米,是乐平全市最高点;南部的文山与弋阳、万年两县相接,主峰黄天峰海拔644.1米,为全市第二高峰。
  【水系】 乐安河属鄱江支流,自东向西穿越全境,境内长83.1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河面平均宽300米,航道深5—6米,全年通航,上游是婺水,经德兴入境后自东而西,南北两岸分别纳入洎水、长乐水、建节水、安殷水、官庄水、车溪水、磻溪水等七大支流,于市西陲前畈村出境,经万年、波阳二县汇入鄱江,注入鄱阳湖。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寒,春秋温和,春夏梅雨季节多洪涝,伏秋常干旱。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温度40.5℃(1967年8月29日);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13.4℃(1991年12月27日)。最热的7月平均29.5℃;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5.1℃。无霜期常年为219—313天,多年平均为247.2天,初霜多出现在11月中旬,终霜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结冰日数年平均只有32.1天,土壤冻结一般不大于25厘米。年平均日照为1982.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693.4毫米,降水日数为156.3天,积雪日数年平均3.7天。年平均绝对湿度(水汽压)为17.7毫巴。
  【土壤】 全市土壤总面积为189014公顷。其中,水稻土645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4.17%;潮土8615.3公顷,占4.56%;紫色土8140.1公顷,占4.3%;石灰土2725公顷,占1.44%;红壤104960.5公顷,占55.5%。
  【灾害】 乐平历代水、旱、虫灾频繁。暴风、霜冻、春寒、寒露风等恶劣气候成灾时有发生;地震历代皆有,但不见有大损失记载。
  1、水灾汛期一般在5—7月。建国前,由于没有防洪设施,水灾多,危害大。建国后,1954年、1967年、1971年水灾很严重,其中1967年最甚,6月15日至20日连续降水441.1毫米,水位超出警戒线4米多,受灾农田7000公顷。1993年6月16日至24日和7月2日至6日连续遭受两次特大洪水灾害,乐安河中上游各县(市)连降暴雨,其中婺源478毫米,德兴430毫米,乐平境内的虎山地区388.3毫米,德兴双溪电站以每秒400立方米的速度泄洪,共库以每秒187立方米的速度泄洪,乐安河水位迅速上涨,水位超过警戒线3.48米,农作物受灾面积27667公顷,这次洪灾造成经济损失2.96亿元。
  2、旱灾 干旱是乐平最频繁的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建国后的1978年最为严重,旱期101天,受灾农田达14000多公顷。
  3、病虫害 乐平历史上蝗灾甚多,建国后少见。现在主要是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粘虫、稻苞虫、卷叶虫、稻飞虱、浮尘子、蚜虫、红蜘蛛、红蛉虫、金钢钻等危害晚稻和棉花,虫灾多在伏秋时伴随旱灾发生。
  4、春寒、寒露风 都是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春寒危害春熟作物和稻秧生长,寒露风影响晚稻成熟。建国后,1965、1970、1976、1981年春寒严重,1959、1967、1974、1983年寒露风影响较大。
  5、风灾 乐平的风灾都是局部危害。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是1979年9月5日,波及鸬鹚、浯口、接渡、墈上等部分村庄,损失甚大。

知识出处

乐平市年鉴1993

《乐平市年鉴1993》

本年鉴设特载、概貌、重大活动、重大决策、市委、个人、政府、政协、纪检、武装、群团、政法、综合经济管理、农业、工业、乡镇概况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