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方陶瓷《七五》发展规划(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一九八六年)》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828
颗粒名称: 江西省地方陶瓷《七五》发展规划(草)
分类号: TQ174.8;F123.37
页数: 13
页码: 250-262
摘要: 本文是江西省地方陶瓷《七五》发展规划文件,内容包括地方陶瓷现状、优势与问题、“七、五”时期指导思想、“七、五”发展目标、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经济规划 陶瓷工业 江西省

内容

陶瓷工业是江西的一大传统优势。除主要产瓷地景德镇外,宋代,由于北方连年战争,而江西比较安定,瓷土资源又极为丰富,许多陶工们,随着宋室南迁,吉安等地也相继办起了瓷坊。
  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瓷都”为依托和影响下,江西地方陶瓷工业广泛兴起,蓬勃发展。如今,大小不等,产品各异的陶瓷企业星罗棋布地遍及全省。在九十一个县市行政区中,已有瓷业的占一半以上。萍乡、黎川、高安、都昌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的成立了陶瓷专职主管部门。总之,地方陶瓷已构成全省陶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现状
  (一)企业与职工
  据统计,除属省陶瓷工业公司直接管辖的56个企业外,地方陶瓷有256家。其中,多数是乡办瓷厂,县办以上陶瓷企业仅五分之一。按产品分类,日用瓷厂163家,工艺美术专业厂44家,建筑瓷12家,工业用瓷36家,科研单位一个。职工总数24371人,其中,达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业务人员228名。从景市等主要产瓷区聘请的技艺与管理人员达751名。近年来,多数陶瓷企业为了进一步搞活经济,来景市聘请技艺和管理人员的络绎不绝,有的企业被聘的人数达20名之多,一般都有3—5人。
  (二)厂房与设备。
  全省地方陶瓷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128万元。其中,厂房4367万元,面积64万米²,机械设备与窑炉,共有2761万元。景市乡镇街办陶瓷企业,绝大多数是靠陶瓷工业系统进白胎的彩绘加工厂,没有原料、成型、烧炼车间。其它各地方瓷厂,虽基本配套成龙,但很不平衡,多数新办瓷厂的原料加工设备比较简陋,烧炼,一厂一窑的多,圆、龙窑分别为131和37座,中、小型隧道窑13条,多孔窑17座(见表一)。
  (三)生产水平
  1、产品类型。除高温颜色釉和青花玲珑瓷以外,其它不论是青花、粉彩、雕塑、薄胎等陈设瓷、日用瓷都已相继生产。有些产品,如黎川县社苹瓷厂生产的千手观音、五子罗汉还分别荣获全省乡镇企业优秀产品一、二等奖。临川县云山瓷厂生产的青花饭鼓、喜子坛,高安县灰埠一厂的酒具,萍乡市下埠乡的耐酸、耐温等各种工业瓷,以及乐平县纺织瓷件和各地生产的建筑用瓷,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的已成为有关单位与部门长期定点生产厂。尤其是景市附近各乡镇街办厂生产的粉彩瓷、青花瓷、仿古瓷和大型瓷雕,更为用户赞赏,有不少的外商还直接到生产厂订货。
  2、产量与质量。据统计,年产日用瓷11074万件,工艺美术瓷207万件,建筑用瓷124.4万米2,工业用瓷8676吨,产品质量方面:一是不平衡,二是正品率普遍低。除部份企业素质较高的老厂外,多数乡镇瓷厂,没有部颁一级产品,有的厂次品率达三分之一以上。唯泰和县瓷厂生产的马蹄饭具因各主要工种工序均是景德镇师傅直接把关,其次品率控制在10%以下。从平均数看,日用瓷次品率为16.2%,工艺美术瓷18.5%,建筑瓷14.8%,工业瓷12.5%。
  (四)经济效益
  日用瓷年产值5166.5万元,建筑用瓷2195万元,工艺美术瓷和工业用瓷分别为814.3与1062万元。四大类产品总值为9237.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建筑瓷最高达5455元,其次工业瓷为4289元,日用瓷最低仅3132元。最终效益,年利润合计727.3万元,历年来上缴税利达7785.1万元比固定资产总投资多657.1万元。减去亏失户的亏损金额,还多493.64万元(详见表二)。
  优势与问题
  (一)优势
  综合全省情况,地方陶瓷工业的主要优势:
  1、有丰富的资源。全省已先后发现的各种陶瓷矿点达580多个,其中主要矿点169处。经批准并分布在景市附近的生产控制储量3434万吨,按照近些年平均耗用量计算,可用300余年。从各地普查的情况来看,靖安县、近年来经西北地质大队等单位勘测确认,该县境内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蕴藏量达36500万吨,其中釉料量为12000万吨,可供年产一亿件的瓷厂用1000年。黎川县,在1980年经抚州地质队勘探,仅城郊和社苹乡两个矿区的瓷土储量就达540万吨,可供该县用500余年。在都昌县有11个乡,发现了30多个陶瓷矿点。贵溪县的瓷土矿,由于质量好、储量多,省陶瓷工业公司极为重视,计划在《七五》期间,进一步开采利用。赣南瑞金县谢坊乡办瓷厂,不论是制瓷,制匣以及耐火材料原料,都在当地取用,而且全省绝大多数地方陶瓷原矿价格都较低廉,多则每吨40—30元,少则10—15元。
  2、有可靠的依托。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已建成了从矿山开采到产品内外销售,以及陶瓷设计和科研院校等一个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这里技术力量雄厚(仅省陶瓷工业公司直辖范围,有科技人员1254人),产品齐全(据1983年统计,产品品种有13大类,200多个系列,1000多种类型,3000多种花面),设备配套(不论大小机械还是其它辅助材料,,均能自产自给有余),服务行业完善(既有瓷土、石膏原料加工专厂、又有瓷用化工厂、匣钵、耐火材料、陶瓷机械制造厂,以及窑炉建筑安装,仅陶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所计有五个)。尤其是随着老工人更替,已有一万多名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技艺与管理人员退休离休,这都是扶持地方陶瓷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有较大的企业潜力。地方陶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7128万元,仅比省陶瓷工业公司直辖厂矿七十年代的固定资产总和少一千多万元,而产值与产量少一半至三分之二以上,这就说明地方陶瓷企业的生产能力同规模相比,还大有潜力可挖。产品质量,一二级品率,相差甚远,更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地方陶瓷企业年轻,劳资低,很少有营业外开支。同时,90%以上的都是青工,他们有文化、守纪律、肯钻研、能耐劳,只要在被聘技艺人员的指寻下,再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必将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二)存在问题
  江西发展地方陶瓷虽然条件好,途径广,潜力大,但由于陶瓷生产是技术连续性较强的微利艰苦行业,困难很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从经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差、底子薄、企业素质低。由于农村长期在单一经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对于当地改变产品结构,开拓商品生产,还缺乏认识,只是为了经济翻番,在攀比速度的情况下,大家抢着办瓷业,而对瓷业生产的复杂性、技术与管理上的难度,原燃材料供应上的短缺,估计不足,有的根本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就办起了瓷厂,致使办厂以后,犹如刚学走路的孩子爬楼梯一样,上下都为难。
  所谓底子薄,就是我省以农业为主,多数县、乡还属发展中地区,在刚刚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农民手中的“余钱、剩米”不多,暂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来办工业,特别是陶瓷工业涉及面广,资金周转期较长,流动资金比例较大,即便是靠国家的借贷搭起了“戏台”,有的也难以“唱戏”。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必定影响到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的素质低,集中表现在人的素质差。在资金不足,而且群众对现代商品生产,从感性到理性还没有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即使有了较好的条件,也不会很好地利用和维护。有了受教育机会,也不能积极享受。有了科技杂志、信息报纸,也很少人订阅。显然,这就导致技术难过“关”,信息不灵,经济不活,形成一个封闭的恶性循环。事实证明,许多瓷厂原料加工简陋,成型不配套,烧炼凭肉眼看火,谈不上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因为人们的素质没提高,有了资金也不能同技术相结合。其结果:厂房建设不合理,生产上不平衡,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低。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从企业内部来看,有的还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尤其产品质量的好坏,没有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起勾来。不少的厂,虽是摊子设得多,但办事机构不得力,厂长频于应付各方面的困难,很少研究经营上的决策。至今,仍有些厂产销不对路,责、权、利难落实。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主管机构不对口、不统一极为普遍。有的地、市、县经委口主管,有的是二轻局或土产公司或轻化公司,有的乡镇企业局或工业局等等,多数乡镇陶瓷企业虽然婆婆多,但能够服务帮助解决问题的甚少,碰到实际困难时,互相推诿,这就造成主要原燃材料无处可供,资金借贷无门。结是:产、供、销脱节,人、财、物不能合理使用。
  三是扶持不力。1984年3月,虽然正式设立了陶瓷工业公司地县陶瓷管理办公室,但只能尽其行业管理的义务与责任,尚没有放给应有的管理权,例如,兴办瓷厂与技术改造资金无权掌握控制,主要原燃材料从无计划分配,在地方陶瓷的布局与产品方向上,也就难以决策。当地的主管部门,一般只管盈利,很少照顾“休养生息”。多数是任其探险性的自找“门路”、求“依托”,寻师傅。其结果:在宏观上,出现建设上重复,产品方向上盲目,资源开发上浪费。在微观上,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混乱,经营中大走弯路。有的,因入不敷出,亏损增加,最后,被迫关、停、并、转,自生自灭。
  三、“七、五”时期指导思想
  江西陶瓷工业不仅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振兴中华陶瓷,恢复“瓷器之国”声誉的主要基地,作为江西各地、市、县、乡的地方陶瓷工业,应积极借助“瓷都”的辐射优势,为实现“七、五”期间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抓紧智力开发,加强横向联系,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开拓市场,在发展生产,增加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生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七、五”发展目标
  根据现状,比较利弊,我们认为,江西地方陶瓷工业在《七、五》期间,总的发展目标,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第一,布局: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振兴江西经济规划中提出“东瓷西煤”的精神,地方陶瓷布局总的原则:以赣东为重点,发展三个(黎川、都昌、高安)瓷乡,巩固提高西南,因地量力扬长。
  第二,产品方向。应该是:拾遗补缺,品种多样,立足当地,争创外汇。针对各地情况,赣南各县乡办瓷厂的产品,应尽快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保障为本地区650多万人口提供日用瓷的同时,酌量生产建筑瓷、陈设瓷,并逐步开辟省外市场;吉安地区,在巩固发展日用瓷生产的基础上,结合井岗山旅游业特点,积极开发旅游瓷新产品,并以吉州窑为中心,加速仿古瓷生产;萍乡市,由于紧邻湖南产瓷区,应保持和发挥工业用瓷的绝优势,注重开发建筑用瓷新产品;宜春、抚州和景市附近各地陶瓷企业,在近些年来,上得甚快,产品结构复杂,今后要扬长避短,进行产品结构整顿。避免同景市大型瓷厂争上薄胎、高档传统瓷等。同时,要克服都发展雕塑瓷的倾向。象都昌、湖口、星庐等地方瓷厂,应积极开发适宜庐山、龙宫洞、石钟山等旅游区的旅游瓷生产,力求实用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
  第三、产品质量。由于地方陶瓷生产水平很不平衡,产品质量目标很难具体化。总体要求:八十年代以前创建的企业素质较好的老厂,到1990年,一级品率,应逐步达到省公司直辖瓷厂1982年的平均水平——63.6%。其它基础较差的新厂,也要力争达到50%左右,次品率,分别控制在10%和15%以下。
  第四,技术装备与工艺水平。一般说来,在《七、五》期间,应过渡到:原料加工,摆脱人力手工操作,实行机械化精制,每个工厂都要具备过滤筛、除铁器,以及封闭式的原料库房;烤花,用锦炉、电炉;烧炼,要有测温仪,并且,努力将烧柴龙窑尽快地改为烧煤倒焰窑。凡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老厂,到1990年,力求达到景市宇宙瓷厂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条件差的厂,也要摆脱原始操作方法,淘汰重坯烧成有砂圈的粗劣产品。
  第五,职工队伍素质。300人以上的老厂,在1990年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上行家,要占职工总数的8%以上。在厂和车间班子成员中,懂专业、技术的人员要有30%以上。80%以上的职工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而且技工学校毕业的青工,也应有一定的比例。150人以下的人的小型瓷厂,烧炼、成型、原料精制等主要工种,要有技术人员分管、各个工序上,都要培养熟练工人把关。负责生产、业务的厂长,由懂业务的行家担任。总之,县办以上的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对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进行培训。
  第六、经济效益。不同产品类型的生产厂都要围绕经济翻番这个总目标,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一般来说,利润增长,应随着产值增长而增长。纯利率:建筑与工业用瓷应达20%以上,工艺美术、仿古陈设瓷15%以上。劳动生产率,区局县办以上瓷厂,以及条件较好的乡镇老厂,应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对策与措施
  为了实现“七、五”战略目标,针对地方陶瓷现状,主要对策是:以“瓷都”为依托,努力开发人才,积极引进技术,注重信息和管理。
  具体施措:
  (一)端正思想、奋发图强。
  地方陶瓷企业的职工、干部,多是来自离土不离乡的农村青年以及村委管理人员。他们既有可贵的长处,也有一定的短处,除了加强厂规厂纪和发展前途教育以外,还要加强陶瓷生产基本知识教育,在了解工农业差别、懂得陶瓷生产艰苦复杂性与技术连续性的同时,树立办陶瓷工业的责任感及光荣感。增强以质取胜、以新取胜、以信取胜的观念,从指导思想到工作作风来一个大的转变。以便更快地冲破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克服散慢的弱点,更好地解决工业与农业生产、企业与个人利益上的矛盾。引导大家努力学文化、学科学、钻技术、不断实践、大胆创新。
  (二)抓好企业整顿,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不分大小,都要有一个好的领寻班子,首先,要按照改革精神,建设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懂得生产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通过整顿,还要调整好产品结构与生产能力,生产一线与供销服务,生产与生活,工人与干部等方面的比例关系。同时,要加强经济核算,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制、奖惩制。凡是关键性的重活工种、技术工种要重奖,质量与产量都要按件计酬。工人搞岗位津贴,干部搞职务津贴。并且要实行厂长负责制。
  (三)加强横向联系,促进联营与协作。
  在改革形势的推动下,省陶瓷工业公司主要领导,为了更好地扶持地方陶瓷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搞活经济,已有同资源丰富的重点县进行联营的意向。我们认为,这对发挥各自优势都大为有利。今后应积极促进。陶瓷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市、县,也可以推行抓重点、增配套,抓推新、搞设计、抓攻关。搞培训等联合。协作途径就更加广泛。只要大家树立振兴江西瓷业的全局观,本着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搞好综合服务,注重修养生息。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地方陶瓷企业所需资金、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等客观条件,并非当地都具备,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为地方陶瓷企业上户口,给予财力、物力支持。上级主管部门,要统一归口管理,使地方陶瓷企业上下都有联系。并且要以党的方针、路线上进行领导,从经济技术信息和生产管理上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还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陶瓷工业虽然总产值较低,但净产值很高,可谓是一个造血型工业。形象地说是奶牛型工业,“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对国家贡献很大。因此,对陶瓷工业要放宽政策,注意休养生息。在价格上,要取得各地党政部门、物价管理与外贸、商业部门,按照陶瓷行业的实际,给予实事求是地调整;在税收方面,要争取减免部份所得税,免征调节税,属于大中型企业已被批准免征调节税,但地方陶瓷,谈不上大中型企业,这就可仿照国家经委、财政部减免大中型企业调节税的做法争取解决;同时,还应适当扩大和提高折旧率。原料矿山在争取一点贴息贷款的同时,也可按照煤矿的办法,开采一吨原料,提取一定的开拓延伸费,力求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总之,休养生息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主动争取。
  (五)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后劲。
  当前,由于国家的财力所限,《七、五》期间的技术改造经费还不可能满足各地内销陶瓷面广摊子多的需求。各地、市、以及黎川、都昌、高安等陶瓷工业企业的比较集中的县,应选择一至两家偿还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进行平衡生产、加强质量控制和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尤其是能出口创汇的陶瓷企业,要优先进行重点改造。为充分发挥我省陶瓷资源优势,对原料矿山,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安排技术改造,优质原料矿山,更应加速扩大生产能力为主的改造,使地下原料尽快地运输出去变成货币。为国家多创外汇。并通过横向联系、广泛开展联合、促进陶瓷工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素质,更多的是要靠各企业内部挖潜,尤其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开发:
  1、技术开发。各瓷厂,尤其是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老厂,应以生产技术科为主体组成实验室(或组)。一方面,研究引进推广的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先进的工艺;另一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技术上不断攻关突破,开拓新的领域。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降低原燃材料消耗为主要内容,进行技术攻关和综合治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
  2、产品开发。在以日用瓷为主体,建筑瓷和工业瓷为两翼,积极开发特种陶瓷,以及旅游瓷。日用瓷,要逐步增强配套能力,发展组合式产品,如新婚瓷、祝寿瓷、儿童瓷等;建筑瓷,要向卫生瓷、立体色釉墙外砖发展,并增加地毯砖的画面、色彩。工业用瓷,要渗透到轻纺、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各个领域。旅游瓷,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开发既有纪念性,又有欣尝与实用价值的人、物、景三位一体的新产品。如花插、水浅、座钟、笔筒、台灯、烟缸等。
  3、资源开发。全省已经勘测发现的瓷土矿点很多,如何保护好矿源,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过去,有不少的县乡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廉价任意收购农民挖来的原矿,这就必将会破坏资源。在《七、五》期间,应健全矿山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政策与法律,树立长远利益的全局观点,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开采。
  4、人才开发。目前的地方陶瓷企业,虽然人、财、物三要素都缺,但真正能直接打破经济停滞状态,开创企业新局面是人才。人,是企业最根本、最积极的因素。从资金到物质,从技术到产品,不论是质量的高低,产值的多少,速度的快慢,都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要舍得花本钱,花精力,花时间培养人才。具体方法:一是人才输入,聘请技艺与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讲课,岗位练“兵”,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以师带徙,以徙帮徙;二是派出去,在企业素质较高的老厂实习;三是脱产学习,送到景市技工学校、瓷校、陶瓷职工大学、陶院培训。也可以象黎川县那样,在当地高中,设陶瓷专业班,培养技术工人。只有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一九八六年)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一九八六年)》

出版者:景德镇陶瓷杂志编辑部

《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记载了党和国家领寻人考察瓷都的实况,名人题词和咏“景瓷”的诗篇,以及有关论文、译著、报道等均作了入选,现今景德镇继承和创新的各类名瓷及其装饰彩类亦一一作了介绍。还有有关文献作了汇编。遗憾的是,这部年鉴只反映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未能包括县(区)乡镇制瓷企业和制瓷个体户的全部,愿在今后续篇年鉴中填补这一空白。

阅读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