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2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56
页数: 21
页码: 812-8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用、节令习俗、瓷工歌谣。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生活 习俗

内容

第一节 衣食住用
  衣 行规规定琢器粉定、大件、官盖、淡描、滑石、古坛、镶器7业,部分工种发给草鞋,因而“草鞋”成为这7业的生产组合单位。一双草鞋的单位,只有装坯工一人穿草鞋;四双草鞋的单位,有装坯、二码头、三码头、打杂四人穿草鞋。徒弟也穿草鞋,但不顶岗。草鞋由老板供给,破了换新,不计数。柴窑每次窑发给一双草鞋,每三个月有顶草帽,半年发给一条六尺长的搭肩布。槎窑只发草鞋。窑工都习惯穿一套由白布用黄泥巴浆成黄色大襟
  的上衣和一条过膝的裤子,头上扎条包巾。另有工作时穿在身上的背搭(马甲)和套在两手臂上的袖套。用碎布片纳成,很厚,象盔甲,可抵御匣钵的高温和磨擦。
  茭草行工人工作时穿的是白围裙,相传是纪念为瓷工利益而牺牲的茭草工人郑子木而穿的,世代相袭,已成定规。白围裙上挂颈项,下绑两脚上,工作起来很方便。瓷行看色工人一般都能写会算,工作时穿蓝布围裙。瓷行的把桩人员都习惯用一条蓝布搭肩。
  画红工人工资较高,工作也比较干净一些,穿着上略讲究一点。一般都穿长褂,布料
  比较好一些。
  食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明代至民国时期,无论是窑工或是坯工,都一律由厂主供饭,包括学徒工在内。在开工日或传统节日期间,也享有不同等次的酒饭。但是,由于厂主往往刻薄,伙食常常很差。为此,瓷工们自明代以来,经常为争取应有的膳食而罢工斗争,甚至流血牺牲。著名的“知四肉”、“雄黄酒”等就是通过瓷工运动争得的。这些共同争到的福利和各业相模仿的膳食具有普通性,如知四肉、十碗头、窑菜等。但由于瓷业各行业各具自己的生产特点,因此,各行业的膳食福利也不尽相同。
  圆器作坊的三餐米饭是窑户家挑来的糙米饭,也有的在坯坊里烧做的“利锅茶饭”。遇有饭不够吃时,只有打杂的可去补领,再不够就得领头去。行活叫做“凑饭”。大家都各坐一处吃窑户的饭,用自己烧的菜。各“脚”人工和挑坯、擂料都享有一份“红饭”(有油、盐和福利的叫红饭,只有饭吃没有油盐和福利的叫黑饭)福利。打杂的则享有“一红一黑”,享有的黑饭可以转让给别人。装坯的“红饭”福利中,食油、菜金要高过坯坊工人一倍,蔬菜至少要有两样,还要有荤腥,并不扣除菜金;在窑上做事时,请人吃饭,窑户并不计较;另外,按窑次计算的“使用”(补贴),一般每月可以得到二斤半至四斤半的肉牌子,凭牌子到肉铺支取猪肉。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福利和节日膳食,因行业不同而略有差异,如圆器之脱胎业膳食待遇如下:
  1.开工酒面钱。开工时每人一碗面,按红饭计算人数。
  2.小酒钱。上年6次,每人200文。
  3.端午节伙食。早晨每人一碗面,棕子二只,灰包蛋二只,中午十碗头的黄花木耳酒,又叫雄黄酒(这种十碗头的雄黄酒是1929年5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罢工斗争才得到的,在这之前的“十碗头”只是普通的酒菜,如生韭菜、生大蒜、生黄瓜、煎豆干、煎泥鳅、腌菜、猪肉等)。端午节休息三天。其中“十碗头”酒品种和数量为:(1)猪肉每人半斤;(2)咸鱼每桌半斤;(3)鸭蛋每桌二只;(4)粉丝每桌半斤;(5)木耳每桌五钱;(6)黄花每桌二两;(7)薯粉每桌二两;(8)炸豆腐每桌半斤;(9)黄瓜二条;(10)韭菜一斤。这十样菜,只有肉是按
  人数算,其余是按桌数算。八人为一桌,四个人为半桌,超过四个人按一桌计算。老板还另给每桌一些配料钱,为买香葱、生姜用。
  4.四季贴补钱。从五月五日起,每季2100文,一年四次。
  5.大酒钱。五、七、八月三次,每次800文,全年2400文(1600文折银元1元)。
  6.知四肉。每月初十、二十、三十日共三次,每次每人四两,每人全月十二两(16两制)。每当吃“知四肉”时,在坯坊的晒坯架上摆两三块捧坯用的板子(料板),用坯泥搭个插香烛的不子,烧香鸣爆,供肉祭奠,表示质朴哀思。吃“知四肉”时,对因故未到场的,按习惯给其打筹(留一份)或“带饭”(转交)。而这项为数不多的猪肉,用大蒜、豆豉爆,肉皮煮豆腐,味道鲜香浓郁,比之窑户老板家的任何烹调方法都胜一筹,引起镇上千家万户的赞羡,成为瓷都传统名菜。坯坊吃“知四肉”的习俗,一直沿续到1949年4月。
  7.冬至节福利。每人肉四两。
  8.七月十五中元节福利。十碗头黄花木耳酒,休息三天,十六日小酒钱,每人一碗面。
  9.八月十五中秋节待遇。每人一只酥饼,一只月饼,中午十碗头酒,休息一天。
  10.开工时间规定在农历三月初一以后,在此之前开工的叫“春窑”,这要事先约定,停工时间为十二月十三日,如老板要求延长,则每人每天增加肉四两。
  槎窑灰可器业瓷工的膳食规定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况:
  1.全窑工人全年搭肩米一石二。
  2.七月半的起手大泡茶(即开工)二席,每席菜四大盘,白酒一斤,每人肉丝面一碗,香烟每席一包。
  3.起手肉三斤,另给大蒜、酱油钱。
  4.端午节、中秋节,各一桌半酒,为“十碗头”酒。
  5.端午节每人棕子、灰包蛋二只,中秋节每人素饼、酥饼各一只,以上二节早晨备面三斤、酒一斤半、肉一斤半。
  6.大米每人每月六十一斤十四两(16两制)。
  7.食油每人每月一斤。
  8.食盐每月每人一斤。
  器业饮食方面亦有许多规定,工人在厂期间,享有很多待遇。虽然规定二月十五开工,但有些人要到清明扫墓后到厂。全厂工人到齐后,老板请全体人员上茶馆吃泡茶,点心尽量吃,叫“起手茶”。接着上大酒楼吃“起手面”,每人面两大碗,每桌菜五大盘。因规定只能吃,不能带,后改为冰糖莲子或糖豆皮、肉炒饭、蛋炒饭,仍准吃两碗。顶岗的徒弟可以吃起手面,没顶岗的只能吃面两碗。
  端午节八人一桌,早上粽子尽量吃,每人咸蛋两只,还有大蒜等;中午,每人一大碗面;下午4时吃“雄黄酒”,有菜十余个。初六早上还要吃一餐,叫“遗食罐”,除无鸡外,其他菜肴与端午节吃的相似。吃不完的,中午继续吃。初七开工,晚上吃起手茶,初八吃起手面,所有茶点与菜肴与开工时一样。
  中元节中午每人芋头一大碗,要用肉汤墨鱼炖。这时季节尚早,芋头还没有十分成熟,而工人们按惯例要吃芋头,否则不开工,因此老板高价购买。下午吃酒,十六日早上吃“遗食罐”,十七日吃起手茶,十八日吃起手面。所有规矩与端午节一样。
  中秋节中午吃芋头,下午吃酒,每人发饼半斤。晚上,老板与工人们一同赏月,摆几桌点心,有酥饼、花生、瓜子、果子,尽量受用。十六日吃“遗食罐”,但没有起手茶和起手面。
  除传统三大节日外,还有四小节,即清明、重阳、冬至、元旦。有四盘两碗一汤的酒席。
  三节的菜单是规矩簿上所订的,老板不能马虎置办。如薯粉汤必须有鸡肚和鸡肫,红烧肉必须在最后上桌等。如果缺少某一样或者口味不好,当红烧肉最后上桌时工人便不下筷子。这样,第二天酒席要重办、重吃,否则工人不开工。所以当老板最后端红烧肉上桌时,总是提心吊胆,看见工人下筷子,心里就落下了一块大石头。
  工人的日常伙食,除双造粉定外,向来由老板供应熟米饭,菜由老板发钱和食油,盐不限制,由工人自己做。民国18年(1929)琢器业打派头,要求老板做菜,资方答应,从此,菜由老板雇人做,四菜一汤,八人一桌,每月的初一、十五两次“知四肉”,每人四两(16两制),用豆豉爆,汤煮水豆腐。
  厂里设粗茶叶一罐,徒弟用大花壶烧开水供应。夏天,有热水洗澡,十月初一日起,徒弟用大器匣钵替每位师傅烧好火炉一个。
  画红工人的伙食由老板供给,开饭时端送的每人一份蔬菜谓之“窑菜”,分菜制始于窑厂,以后各业沿袭,故称窑菜。每餐的窑菜,都是快下市的青菜,品种单一,份量少且没油水。每月的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都“打牙祭”(即加餐),每人四两(16两制)猪肉。加餐肉一般都是做酱爆肉,其汤用于煮水豆腐。八人两斤肉,共桌而食。每逢大节前夕,老板需请工人师傅进小馆子,如同吃起手茶一样,主要谈找账或预支工资,其次谈节日酒席,商量是折酒还是办酒。如果折酒,不分师徒每人20枚铜元。因办酒不容易,行规对菜的品种、数量有严格规定,不能有一点差错,因此每逢节日大都是折酒。传统节日上元、端午、中秋和中元四个节日,都照例开设酒席,发给应时的食品,如粽子、咸蛋、月饼、雪梨等。
  匣业工人的膳食由老板供给,按例规每五天每人有一两肉,全年共有七次加餐,每次六个荤,其中有六次上酒楼,由工人自由点菜。早晨吃粥,大家共吃一个腌菜或豆豉。中餐和晚上,每餐两个人共一碗青菜,叫做“窑菜”。每月初一和十五,每人半块豆干。每月五次加餐,每次每人五两猪肉(16两秤)。端阳至七月半,每天下午增加一餐稀饭。
  按照行规,农历三月、四月、六月、十月的十五日至二十日,要给工人加餐。早晨,到茶馆吃泡茶,油条吃多吃少不限。中午,每人五两肉,另按一担半匣钵的价值给菜钱,每厂(四个人)共吃,叫做“发使用”。
  在三节时雇用工人也有规矩:经介绍人介绍,劳资双方谈妥后,要到茶馆“吃泡茶”定事,之后又改为吃清汤包子或到酒馆吃酒(吃多少不限,由工人点菜),但叫法仍沿袭旧规叫吃泡茶。
  端阳、中元(七月半)、中秋三节,都是早面晚酒。早面配有四个菜:炒肉片、炒猪肝、虾米炒蛋、什锦酱菜,端阳每人另有二个咸蛋。晚酒有海参、银鱼、香菇鸡、粉丝、肉丸、红烧肉、虾米糊、咸鱼、青菜、蛋汤共十个菜,酒后有四色细糕点下茶,中秋每人另加一酥一饼。剩余酒菜第二天吃,老板要给钱买水豆腐。中元、中秋二节都是吃牛肉炒粉,端午节和平常一样吃饭。
  年终歇手时,也要发使用。与三月、四月、六月、十月发使用的区别是:早晨没有泡茶油条吃,只发吃茶钱。
  瓷行中的把桩工人,大多数是临时雇用,俗称“挑报担”,伙食吃自己的。汇色工人的伙食,头首原来每天只供两餐,伙食较差。自民国21年“打派头”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日,中午增加一餐稀饭;七天吃一次肉,每人四两(16两制)。茭草行对茭草工,每天供应三餐饭,有吃三机米的规矩。如吃一机米,要补差价给工人,并向工人说明。除此之外,每个劳动日还要另加两升米酒钱。茭草业的学徒,由师傅供给膳食,只有做工时,才可享有两升米的酒钱。
  住 景德镇历史上的瓷工大多数是只身来镇谋生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坯房工人一般住在坯坊烘房上面,冬天窑户发给草垫,夏天则用料板铺在楼下睡。个人用品用废旧匣钵装盛,放在自己座位旁。个别有家属的工人,便在近郊或沿河,用废窑砖、匣桶或窑渣叠成墙,屋顶用篾折、破蓬布或用修成瓦状的匣钵片盖顶。窑户直接雇请的人,才能住在窑户家里。匣业单身汉工人住在平架间楼上,无门无壁,低矮伸不直腰。
  用 景德镇人历来好用瓷器用品。景德镇人所用的瓷器种类甚多,凡当地出产的瓷器品种,多数能在镇民家中见到。其中饮食器皿有碗、盘、杯、碟、盏、酒具、茶具等种类,各类又有不少器形花色,其大小、花色、形状、用途不一。装饰用瓷有花瓶、帽筒、瓷菩萨、花钵、瓷板画、水浅等种类;厨房用品有瓷盆、筷筒等种类;文化用品有笔筒、笔架、镇纸、水盏等种类;生活用品如夜壶、瓷坛、瓷罐、瓷缸、灯盏、灯台、烛台、香炉;瓷器玩具有动物、禽鸟、瓷偶、口哨等种类,各种花色品种不胜枚举。各家各户,凡能用瓷器来替代的均用瓷器作为代用品,每一镇民家中的桌上,橱内,床底等处几乎都是瓷器。
  景德镇人好用瓷器有数种原因:一是瓷器为当地特产,且是本行本业,购买容易,价格便宜;二是瓷器品质优良,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三是好用瓷器蔚为风俗,家家如此,人人如此,用瓷爱瓷已成风尚;四是镇民与瓷工热爱瓷业,以产瓷为荣,引制瓷而自豪。因此,常购进一些价廉物美的瓷器,用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五是通过购瓷、用瓷,能获得各行业瓷器产品的质量,数量、品种等信息,可以分析、比较和促进。
  景德镇镇民用瓷还有一个特点,即日用瓷不用瓷器精品,好用粗品次品,有诗为证:
  (清·凌汝锦;《昌江杂咏》之二)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不羡哥窑与定窑。”
  其原注:“邑产瓷器,而士绅所用者不尚精工,犹见风俗淳古。”既然士绅之家尚用粗瓷,而百姓之家可想而知。此地尚用粗瓷与次品,一是“风俗淳古”,崇尚俭省;二是瓷器质脆易破,次品粗瓷价格较低,破碎损失不大,且能常用新瓷;三是上瓷精品摆在家中,往往存留不住,被来往亲朋好友看中要走,镇民自觉得是当地特产,来得容易,也就不作计较,或干脆把好瓷作为礼物,自己就用一点粗瓷罢了。
  第二节 节令习俗
  帮会节日 景德镇各行帮多数有会馆,各会馆依照乡俗和行业习俗供奉了不同的神灵,在每年的五月前后,各会馆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这种活动,通常称之为做会,是瓷俗宗教性节日,也是这个行帮的大型社会活动。
  装小器的五府十八帮,每年四月初一至十八日,借都昌会馆做会。他们自己的集会,办事地点在佑陶灵祠——风火仙对面的戏台上,因为帮内都昌人多,办事地方小,故借用都昌会馆。他们做会一天一个帮,轮到初一的叫初一帮,依次类推,至十八日的叫十八帮。届时全帮会众,从街师傅至各层徒子徒孙(散板),均在都昌会馆聚会吃酒,演戏酬神。声势浩大,异常热闹。
  抚州会馆做会,一般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因为传说中这一天是关公磨刀的良辰。祭神的主要活动有开光(给菩萨整容)、演戏、出巡等项目,规模、声势都非常浩大。一般会期三天,第三天下午,会员每人发会饼一斤,会头加倍。会馆中各县,各行业、社、姓氏做会,则多选在农历三月、五月、八月,活动经费各自筹措。
  粉定业的工人行会以工种为单位,有做坯工的洪源社,利坯工的兴义社,雕塑工的义胜社,画坯工的乐礼社,草鞋帮的聚英社共五行。五行头的行会设在抚州会馆,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会开始集会,直到八月三十日止,在此期间,各行会要花钱买日子。届时,总老板、副老板,街师傅以及当年出师入会的新会员,在戏台两侧的楼上一边吃酒,一边看戏,其他人不得入内。集会后,新老会员每人领饼一斤。
  其他各会馆、行帮做会,都有明确的会规。例如饶州会馆,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是饶州七县;五月十三日是乐平方姓;七月十五日是乐平福利社;八月二十四是乐平二十四姓。在做会的日子,凡是有股份的,自己来吃酒,但是必须凭筹入席。筹有铜筹、竹筹,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4厘米。铜筹上刻着社名,竹筹上打了社的火印。南昌会馆做会,有统一主办的,有各县、各行业、各会社分别举办的,也有各姓主持的。做会一般都要聚餐,有时要另行凑钱。主要集会的时节有清明节的烧纸义祭;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的“打醮度孤”,八月间的真君会;冬至的祭祖等。徽州会馆除冬至日敬祖做祭外,徽帮从农历二月份开始,每个行业轮流做会三天。每个行业组织称作社,做会时,社员凭带有绸布的竹筹到会馆领取二斤饼。
  各会馆及各行帮借做会鼓励会员,团结会员;造就声势,扩大影响,向社会展示力量。这种做会,除宗教性质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方性;行帮性和行业性,是典型的瓷业性节日习俗。
  生产性节日 瓷业生产性节日,是在漫长的瓷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群众性活动或瓷工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窑工们“风火仙”组织,童庆社的开禁迎神节日,其他的还有瓷业上的变工节、人工节等。
  开禁迎神 童宾又名广利,景德镇里村童街人。生前系御窑编役中技术较高的烧炼陶工,他为了反抗官府而牺牲自己,英雄业绩深入人心。此后,烧窑陶工,即奉为本行业师祖——窑神菩萨,把本行业的集会组织叫作童庆社,并把童宾的老家亲族,看作亲戚交往,世代往来。逢年拜年,遇节贺节,亲睦无间,尊崇备至。还请画师绘制两面飞虎大旗,恭送童家珍藏。每当逢庙开禁迎神时,到童家恭请大旗,张筵设席,款待师祖后代。这个开禁规定,是烧炼陶工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上名字,带徒弟,同时又迎神赛会。有名字的在窑里做工,可以从小火手递升到把桩,称为长做。没上名字的,称为散做,只能做一、二夫半和推窑弄等杂事,不能顶从小火手到把桩的正式岗位。
  开禁迎神,是全镇陶人心目中的一件特大喜事,既庄严郑重,又极尽豪华热闹。工商人等,在平时大都省吃俭用,质朴无华,遇到逢届迎神,则不吝钱财,尽力张罗。缝新衣、做手饰、扎台阁、打爆竹、设筵摆酒,大吃大用,在所不惜。有的还摇船架车把远道亲友接来看热闹。1933年的开禁迎神,有台阁一百多架、纺绸长龙几十条、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五彩缤纷,万花缭绕。扮装台阁戏名的小儿女,除了浑身全新自制的各色绸缎小戏衣袍套外,珠冠霞披、金项链、金颈箍、金手镯、金戒指,斗富兑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光是这些金饰物,估计达三四十斤之多。针匙行业扎的吹萧引凤,更别开生面,用调羹一支一支摆成一个白凤凰羽毛,栩栩如生。前导开路是标有风火仙师的大灯笼一对,接着飞虎大旗两面(据传说以前逢届还要鸣土铳,铳硝是童家馈赠),后跟军乐队、执事牌(肃静迥避、金瓜月斧等等),然后台阁、龙狮依次排来,之后香亭宝鼎、鼓乐笙箫,恭引祖师坐桥,最后是信士弟子骑马坐桥、捧香背烛,再后面是四人扛的大鼓铜锣,锣鼓声、爆竹声、喧嚣声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迎一次窑神的耗用,仅就一百二十来家烧窑户说,以每户平均二至三百元,连同成百上千的大小窑户,粗略估计,全镇耗用当在银元五六万元,相当于当时一万二千担米价。景德镇是“千猪万米”码头在平时是过于夸张,在迎神时则恰如其分。
  暖窑神 每年初冬一过,各窑都在某次窑后,举行一次“暖窑神”活动,祭祀窑帮们的“广利窑神”,即“风火仙师”。这种祭祀活动,首先由拖坯向各搭坯户收取“暖窑神”的费用,一般是一伕坯二块银元。大约每座窑可收到五十、八十块银元。款收齐后,驮坯与把桩商量好费用的安排,确定日期,交各窑工分头进行。如向酒楼订好酒席,请三脚班,借桌凳香炉烛台,布置场面等。“暖窑神”的这一天,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幅“风助火力”、“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挂两面大的“飞虎旗”。窑门摆着几张桌子,中间空出一块踩地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集窑上,把桩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长鞭炮。接着,酒楼送来四盘十碗加热炒或十碗加热炒席面十桌(钱多时还办置八大八小席面),大家一边饮酒,一边看三脚班的踩地戏,一直到深夜收场。
  变工节 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本来是汉族传统的祭拜祖先、超度游魂的中元节。窑帮根据瓷业生产七死、八活、九翻身的惯例,把这时日作为调整生产、重新组织工人“上场下地”的大变动时刻,所以就叫做“变工节”。在“变工节”期间,工人可以休息三天(一般是四天后才开工),以免在调整人事中影响生产。就在这几天,老板换领头,领头换板板(小领头),板板换伙计(操作工人)。所以这时候工人们的情绪都很紧张,有的借酒消愁,有的以赌解闷,有的东访西问,耽心自己是否失业。
  人工节 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叫“十月人工”,没有休息,只有酒钱。窑户要在这天把次年工人的去留确定下来。按照惯例,留用的装坯工、选瓷工、挑担工要吃“留人茶”,没有吃茶的,就是不再用的。对领头的去留,则是在晚间请他吃酒时给予暗示。如窑户提次年生产打算,就是留用;反之,如讲些客套话,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则是表示不再留用。当领头被确定不留用后,要及时告诉板板和伙计,以便他们及早做好打算;如领头被留用,则对板板和伙计,也要请吃“留人茶”。留用工人可以预支工资,但有“扯八中”的惯例,即年前预支8元,来年发工资时要还10元。
  传统年节瓷俗 年节本属岁时民俗,为传统民族风俗信仰所致。但在景德镇,这二者产生了密切联系。例如景德镇的中秋节,除了与外地相同的全家团聚,吃饼赏月之外,近百年来,还盛行烧“太平窑”。相传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将进军景德镇,清军为死守景德镇而下令拆窑取砖,筑工事抵御。瓷窑是窑工们的命根子,因而瓷工抗拒。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兵临城下,清军拆塌炸毁瓷窑后撤退逃命,城镇断墙残壁,萧条凄清。太平军进镇打开官府和窑户老板的粮仓与金库,救济百姓。中秋之日,镇民和太平军一道欢度,窑工们用渣饼垒窑,内烧松柴,是夜军民围着渣饼窑嬉火观月,谈笑欢乐。此后军民重建瓷窑,群众拥护。后来镇民与陶人为纪念此一盛况和军民情谊,就语义双关地把渣饼窑叫做“太平窑”,此后,每到中秋节夜晚就烧太平窑,相沿成俗。每当中秋节夜晚,月升中天,太平窑一齐点燃,如行行巨烛,照得天上地下、林间水边一片通红。其时,窑火、月光、秋水和笑脸齐相辉映,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烧太平窑,取材方便,渣饼遍地皆是,河边更多,随捡随搭,简便易行。
  烧太平窑庆节,形式新颖别致、规模富于气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技术特点,是瓷工们节日欢庆形式的创举。
  逢年过节,师主庙与佑陶灵寺非常热闹,千家万户纷纷前来酬神还愿,提灯笼,挑神福(提着有自己姓名牌号的灯笼,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香烛的担子),此来彼往,络绎不绝。信士们还愿酬神后,又祈求来年之福,许下新的诺言。在上香鸣爆,下跪揖拜之时,有吹鼓手及时吹打一番,十分庄重热闹。年节期间,同时又是瓷业宗教节日,这种年节与瓷业宗教的交叉,成为景德镇民俗的一大特色。
  第三节 瓷工歌谣
  一、诗歌
  窑民行
  〔清〕 沈嘉徵
  景镇产佳瓷,产器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穷工身〓口。
  食指万家烟,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浮邑抵一拇;
  承乏莅岩疆,才庸惕蚊负。
  百务拙补勤,民困引余咎;
  区区痌〓心,暇时历田亩。
  马鞍东南山,荒塚疊培;
  瞥见草中人,偃卧如中酒。
  尘淹百结衣,风飏蓬飞首;
  形骸半已僵,面目黎以垢。
  头上翔饥鸟,脚跟蹲黄狗;
  吊客集青蝇,馋脗各赳赳。
  呼伴〓其胸,残魂丝一绺;
  关启润茶汤,目眙渐运肘。
  问伊致此由?泪枯气咽吼;
  嗫嚅约略言,身业陶工久。
  傭工依主人,窑户都昌叟;
  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
  粝食充枯肠,不敢问齑韭;
  工贱乏赢资,异乡无亲友。
  服役二十年,病老逢阳九;
  〓粥生谁供,死况思槥〓。
  弃我青山阳,青燐照我傍;
  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徵茫。
  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冥乡;
  我已安命数,君无代徬徨。
  我闻泪沾臆,四顾惨以伤;
  天乎好生德,人心奚云亡。
  邑令虽末吏,舍我其谁当;
  与其埋胔骼,何如拯膏盲。
  此情堪上达,仁宪皆龚黄;
  不顾余清俸,解此孤贫殃。
  心长忘力短,聊为仁者倡;
  养济斯人始,建院及四方。
  昌江杂咏(六首选二)
  〔清〕 凌汝锦
  
  (一)
  
  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舂得泥稠米更凿,祈船未到镇船回。
  
  原注:米运祁门上水,不下景镇下水,故迟速不同。
  (二)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不羡哥窑与定窑。
  原注:邑产瓷器,而土绅所用者不尚精工,犹见风俗淳古。
  浮梁竹枝词(九首选一)
  〔清〕 郑凤仪
  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蓬;
  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陶阳竹枝词(三十首选十五)
  〔清〕 郑廷桂
  (一)
  御窑榷理属江关,派役常川一例删,
  呈样运瓷仍照旧,半年厂课两回颁。
  原注:国朝崇尚节俭,乾隆初年间,裁驻厂官员,以九江关使榷陶务,并革向派差役,悉照市价采买,分两季给发工食银两。
  (二)
  衙门观察改同知,三炮还同开府仪;
  更有巡厅管窑务,移来桃墅驻防司。
  原注:巡道行署改饶州府同知衙门,景德分司本桃墅市,司改移驻镇,兼管窑务。
  (三)
  蚁蛭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
  原注:镇坯房皆矮屋,工作多都鄱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窑者。
  (四)
  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
  原注: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又为柴槎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
  (五)
  天宝桥边水碓舂,麻村老土胜提红;
  安仁船载余干不,同府同帮货不同。
  原注:提红,不名。麻村,在邑东,产老土向胜提红,今多用余干提红,每以安仁小船载来货卖。
  (六)
  修模手法最明公,旋转车盘较紧松;
  大小一般千万个,家家样子不相同。原注:凡做坯必先修定模子,另有修模工,模子定则无大小参差之异,做坯修模皆用车盘旋转挖捏。
  (七)
  码头柴槎各分堆,伙计收筹记数来;
  窑位客行催要紧,先后三日一回开。原注:烧窑多以三日为度,柴槎两帮各有挑柴码头,客行把桩催讨瓷器谓之催窑位。
  (八)
  巧样瓷名尚脱胎,金边细彩暗炉开;
  寿溪不是侬家卖,昨日新窑试照来。原注:近年瓷器尚脱胎细瓷,寿溪不细瓷所用,陶家买不釉,必以少许先烧,谓之试照。
  (九)
  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
  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原注:大龙缸最难烧,满窑人亦都鄱两帮,每岁陶成窑户多演包日戏酬神。
  (十)
  鸡缸花草九秋描,仿古时将圆琢烧;
  一自包青充贡御,无人知有〓熿窑。原注:圆琢,总名。厂制旧六窑一曰〓熿。坯上釉漏再上釉入窑。今搭烧民间包青窑。
  (十一)
  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原注: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
  (十二)
  轻灵手段补油灰,估得明堆又暗堆;
  好约提篮小伙伴,黄家洲上走洲来。原注:镇小本生意有油灰行、估堆行,并提篮卖零瓷者,谓之走洲人。
  (十三)
  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积如山;
  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原注:客商贩瓷,细者装桶,粗者茭草,故船载车运籍以免破损。
  (十四)
  土物音操土俗余,官窑原起大观初;
  漫言须辨瓷磁字,不釉何从考字书。原注:镇俗操土音,登写器物多俗字,如不釉字,皆不见字书,又不独瓷磁官观之当考辨。
  (十五)
  五月节迎师主会,六月还拜风火仙,
  龙缸曾续唐公记,成器成人总靠天。
  原注:师主庙为晋赵万硕,风火仙姓童名宾,本地人,皆陶神也。龙缸在佑陶祠中,唐公有记。
  陶歌(选三十首)
  〔清〕龚〓
  (一)
  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物力艰难那得知。
  原注:陶有窑、有户、有彩,工有作、有家、有花式,凡皆数十行人。
  (二)
  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
  原注:唐观察英字隽公图说,所谓取土皆采石制炼。
  (三)
  方方窨子滤澄泥,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一归模范即佳瓷。
  原注:说所谓炼泥,必以马尾细箩及绢袋一再澄过,调釉亦然。
  (四)
  几家圆器上车盘,到手坯成宛转看;
  坯堞循环随两指,都留长柄不雕镘。
  原注:说所谓做坯浑圆之器,必用轮车随手拉成,不差毫黍。
  (五)
  出手坯成板上铺,新坯未削等泥涂;
  钧陶自古宗良匠,怪得呈材要楷模。
  原注:说所谓修模,凡圆器先有一模,方能画一,大抵一尺之坯,经烧只七八寸。
  
  (六)
  坯乾不裂更须车,刀削圆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阙损光华。
  原注:坯拉成后,必俟阴乾,用模子印拍,再加璇削,乃使泥坯周正匀结。
  (七)
  画坯上釉蘸兼吹,一体匀圆糁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出新花样总逢时。
  原注:青花瓷器先从坯上画料,画毕上釉,小器蘸、大件吹,总曰荡釉。
  (八)
  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磁坯面面宽;
  识得卫风歌尚?,乃知罩釉理同看。
  原注:水调青料,画上干坯须罩釉,不则入火飞散。
  (九)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
  可参造物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原注:青花白釉入火始明。
  (十)
  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此中元气要人调。原注:荡釉,方器用笔,圆器则蘸,圆琢大件用竹筒蒙纱吹之。
  (十一)
  画坯罩釉事完全,乾定仍车碗足弦;
  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原注:坯先有柄长三寸,便于画料吹釉,工毕镟去盖线,挖足落款,另归一工。
  (十二)
  挖足仍须刷釉齐,又看车脚露胎泥;
  好承渣饼安渣钵,出火从君便取携。原注:坯脚有釉即沾不得脱,去釉露泥,垫以渣饼,便于出匣也。
  (十三)
  青料惟夸韭菜边,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最好穿珠八宝莲。原注:正嘉器青花甚浓,用顶高青料,名韭菜边。
  (十四)
  如椽大笔用羊毫,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釉如含墨,一样临池起雪涛。原注:此长方棱角之器须用搨(捺)釉。
  (十五)
  官古人家釉果多,合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果釉多将灰水和。原注:釉料用碱水炼灰,配合颜色不一。釉果出乐平官古,镇窑最精者。
  (十六)
  浇釉看来似易皱,一般团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却使微瘢玷美人。原注:浇釉难于均匀,有针尖未到,即露沙眼。
  (十七)
  滩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搏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原注: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
  (十八)
  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
  原注:瓷坯入窑,必装匣烧,方不粘裂,且免风火冲突。匣须先烧,名曰渡匣。
  (十九)
  匣钵烧皱破不妨,倩他薄篾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格物谁能理共详。
  原注:竹篾箍破匣钵,入火不断。
  (二十)
  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
  原注:土著魏姓自元明来,世为结窑,实有师法,不同泥水。
  (二十一)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
  原注:窑制长圆形如覆瓮,坯匣入窑,砖封留孔,柴烧三昼夜,熟乃停火。
  (二十二)
  窑火如龙水似云,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泼,气满红炉萃晓氛。
  原注:烧窑发火须通火路,有溜火、紧火、沟火。火不到处,泼水引之,如游龙然。
  (二十三)
  白胎烧就彩红来,五色成窑画作开;
  各样霏花与人物,龙眠从此向瓶罍。
  原注:五彩绘画必先选烧白胎,用芸香油渲染,成窑最佳。
  (二十四)
  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霜天睛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原注:霁红亦名祭红,有两种,一鲜红,一宝石红,宣德窑尤佳,又矾红乃仿嘉窑。
  (二十五)
  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
  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
  原注:用红釉绘画,仍罩白釉,云起于乾隆间唐英造。
  (二十六)
  雕作从来枉作劳,更嗤桃核刻牛毛,
  圣朝器服惟坚朴,又使矜奇到若曹。
  原注:雕作细器最工极巧。
  (二十七)
  釉如密水亦如浆,船载人挑上釉行;
  记得盖冈元献宅,十分龙脉九分伤。原注:临川盖冈饶家卒龙山出釉子,颇挖伤,今亦禁止。
  (二十八)
  年年七月中元节,几处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好官调护要重开。原注:坯工每年七月歇工,地方官弹压为难,开工乃安。
  (二十九)
  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原注: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瓷篮者,名走洲。
  (三十)
  昨日曾经试照回,窑中生熟费疑猜;
  凭他一片零坯块,验得圆融百圾来。原注:买不烧验曰试照,以圾数分烦难。自五圾至千圾不等,圾即件。
  游景德镇
  谢觉哉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
  才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
  风格四如传古代,年轮载誉越重瀛;
  瓷都跃进今方始,量质都须加倍成。
  初到景德镇
  董必武
  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殊。
  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
  技术革新求实用,共同跃进是前途。
  瓷都
  田汉
  (一)
  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
  千年传统垂如缕,正待人民好发扬。
  (二)
  吾党窑工斗志雄,新瓷今已握天工;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三)
  海外珠窑著令名,一花一鸟发心声;
  瓷风岂为庸夫定,今日光明自北京。
  (四)
  春播归来夕照斜,坡头着意种桑麻;
  艺人珍重生花笔,先为农民后及他。
  参观景德镇随笔
  丰子恺
  (一)
  沿郊厂宇似森林,景德镇瓷尽世名;
  买得彩纹杯盏去,从今茶饭有精神。
  (二)
  金凤送爽碧天高,赣北秋光分外娇;
  长忆浮梁风景好,赤栏杆外柳千条。
  瓷都感事
  张光年
  (一)
  浮梁瓷艺世所珍,承前启后费经营;
  敢同强手争甲乙,震古铄今日日新。
  (二)
  精雕细刻手,珠光宝气花;
  瓷都放异彩,美哉陶艺家。
  (三)
  瓷都三日游,使我心魂醉;
  古玉皆路珍,新花更可贵。
  泥土化神奇,须经丹炉焙;
  为人为文者,深解此中味。
  二、民 谣
  坯房苦
  手持火把进坯房, 照得一副好家当。
  左边摆的匣钵桶, 右边搭的料板床。
  料板床上猪油絮, 臭虫虱蚤闹嚷嚷。
  翻来覆去睡不好, 苦苦熬挣到天亮。
  坯房佬
  坯房佬、坯房佬, 淘泥做坯双手搅。
  弯腰驼背受煎熬, 死了不如一根草。
  不好了
  不好了,不好了! 茅厕内死一坯老。
  街邻出钱买棺材, 快叫地保扛着走。
  进麻园
  拉坯又做窑,二 索子勾腰。
  病老进麻园, 脱皮拆骨头。
  麻园:旧社会里景德镇埋葬死人的地方。
  一粒豆豉吃两餐
  杉木料板七尺长, 日里托坯夜当床。
  一粒豆鼓吃两餐, 一盆馊饭两天粮。
  望窑烟
  手端饭碗望窑烟, 一粒豆豉两口咽。
  满窑烧瓷受压榨, 生老病死无人怜。
  瓷工一年歌
  嬉新春,坐二春, 东奔西走过三春。
  四五六月定位子, 七死八活九翻身。
  十月以后日夜干, 严冬腊月转乡村。
  十二月歌
  正月机房教子, 二月张生启程,
  三月山伯访友, 四月四九问路,
  五月英雄聚会, 六月夜访白袍,
  七月徐庶荐葛, 八月游龙戏凤,
  九月夜打登州, 十月金桥算命,
  冬月海螺丝打瓜精, 腊月四郎探母。
  站在“风 波 亭 ”
  窑烟冲上天, 今年望明年;
  站在风波亭, 烧窑真可怜。
  进窑来做事, 天天担风险;
  一脚窑场里, 一脚场外边。
  谁知那一天, 窑户“马咬砖”;
  歇手赶出窑, 苦处对谁言。
  注:风波亭 :宋代名将岳飞殉难的地方。“马咬砖”:柴窑户解雇烧窑工人的一种做法。
  窑工谣
  如今世道鬼天下, 窑场牢房是一堂。
  把头屋里酒肉臭, 可怜窑工饿断肠。
  茭草工人泪汪汪
  茭草工人泪汪汪, 累死累活苦难当。
  冬天身披猪油絮, 夏天赤膊到天光。
  头发拖地无钱剃, 盐水当菜糠当粮。
  十有九个光棍汉, 老死丢葬在山岗。
  装坯开了禁
  装坯开了禁, 乡下得了信,
  丢了田不作, 漏夜赶上镇。
  三吊二百钱, 买根压卵棍。
  窑柴行
  窑柴行,窑柴行, 两手空空可开张。
  只要运气好, 一天可赚万担粮。
  打派头“双文”
  (一)
  县长县长,你听端详:街上物价,天天上涨。
  一日工资,辣椒五两。工人生活,苦不堪想;
  下抚子女,上养爹娘,要求加资,理所应当。
  万恶劣绅,操持窑场;若不加资,就打派头。
  一天不加,踩你坯坊;两天不加,打你釉缸;
  三天不加,要你蚀光;四天不加,簸箕装肠。
  你有官兵,我有棍棒;不取胜利,决不收场。
  (二)
  邵阎王,莫疯狂。加工资,理应当。
  你有刀枪我不怕,我有棍棒你难当。
  工人大众齐团结,当心你的五斤四两。
  三、谚语
  △吃了重阳酒,夜工不离手。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日晒黄金夜不收。(指窑柴堆放在外面晚上不用搬进屋)
  △家有万担米,莫烧窑柴皮。
  △七死八活九翻身。(指瓷业生产情况)
  △学木匠,先凿空;学制瓷,先帮工。
  △若要好,问三老。
  △金刚钻小,能钻瓷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
  △袋里钱,吃得完;手里艺,吃不完。
  △草鞋四根筋,路路都是亲。
  △草鞋码头,能通四方。
  △草鞋没样,边打边象。
  △瓷壶打了落个嘴。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不下苦功夫,难得真本领。
  △受不得热烤,烧不得瓷窑。
  △静画竹、雅画兰,热热闹闹画牡丹。
  △真金不怕火炼,真艺不怕人瞧。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不懂装懂,永远饭桶。
  △学艺终身福,有艺不亏人。
  △手工手工,动手有功。
  △手熟为能,熟能生巧。
  △若要精,日夜练。
  △要想瓷器好,必须手艺巧。
  △一道生,二道熟,三道四道成师傅。
  △师傅传、帮、带,徒弟学得快。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手艺再巧,不可轻师慢匠。
  △若要赶,做渣胎碗。
  △水往低处流,火往空处钻。
  △坯房无壁,歇手无吃。
  △一日不工,一日不食。
  △吃了中秋酒,夜班不离手。
  △两头吃星。
  △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
  △圆器老板当老板,琢器老板做老板。
  △窑弄不天光。
  △本事好的累死,本事不好的气死,宁可累死,也不气死。
  △上午没有钱买盐,下午却有钱买田。
  △一里窑,十里焦。
  △死了死了,万事皆了。
  △人死无大病,教化子永不穷。
  △要做窑,先投行。
  △千斤有头,万斤有主。
  △匣钵厂里学艺好,有酒有肉吃得饱。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