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英雄崇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英雄崇拜
分类号: K892.456
页数: 4
页码: 809-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瓷业的英雄,分别记述了风火仙师童宾、“知四肉”、白围裙、美人祭的传说。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英雄 崇拜

内容

在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社会斗争、生产活动和谋求瓷工自身利益的活动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瓷业的进步,为了瓷工们的利益,不屈不饶,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深得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尊重与崇拜。这些英雄人物,有的英雄事迹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有的在古代就已立碑建庙,并设神位,香火供奉,或定期召开盛大会典,予以祭祀。这些英雄人物有童宾、蒋知四、郑子木等人。
  风火仙师童宾 又名广利(1567~1599),明代浮梁里村人,执役窑业。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神宗朱翊钧兴工为自己修造陵墓,下旨在景德镇烧造龙缸,作为地下宫殿中的殉品。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荷索”,派役于民。有一位浮梁县里村人,名童宾,字定新,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逝,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童宾被派役去“报火”(烧窑的工种之一),族人恐惧前往,而童宾毅然去服役。因龙缸器大,屡烧屡败,潘相就迁怒于民,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百余窑工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童宾目睹同役窑工凄惨的状况,痛心欲裂,义然自忖:龙缸烧炼的成与败,决定窑工的生与死,以我之死救众人于水火,死而无憾。于是,凛然以骨作薪,跃入熊熊的窑火中。翌日,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功了。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潘相的残暴行径,激起了陶工和景德镇镇民强烈的义愤,“景德镇之民,欲食其肉”,全镇都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童宾浩然正气,使人们无比崇敬。事后,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为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敕封为广利窑神,又名“风火仙”,祠名为“佑陶灵祠”(见图12-2),“佑陶灵祠”的匾额至今尚存。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夫手、三夫手、二夫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种师位。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弟,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
  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一口青龙缸,从僧寺抬到神庙,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至今,窑业工人常以童宾事迹激励自己忠于职守。另外,每年烧成大龙缸,也有酬神活动,清郑廷桂《陶阳竹枝词》第六首描绘其盛况曰:
  “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
  此诗原注曰:“大龙缸最难烧,满窑工人亦都鄱两帮,每岁陶成窑户多演包日戏酬神”。可见当时人们对广利神的崇拜与敬仰。
  “知四肉” 清代,坯房里的膳食是由窑户供给的。不少狠心的老板给工人吃的是掺沙的米饭,菜无油,除了过节让工人尝到点猪肉味,平时只是臭咸菜当家。当时有一名叫蒋知四的师傅每见此情,十分气愤。他多次向老板提出,老板偏不理睬。为此,蒋知四师傅决心领头进行抗争,他向老板提出:如果再不改善生活,全作坊的工人就停工不干。并派人去串联其他坯房,得到了坯房工人的支持。这可把窑户们急坏了,他们买动官府,把领头的蒋知四抓进监牢。官府对他威胁利诱,可是蒋师傅全不吃这一套,最后官府问他:“你要头,还是要肉”。蒋知四不加犹豫地回答:“要肉,要肉”!蒋知四终于被官府杀害了。蒋师傅的被害,并没有迫使工人复工,反而更激怒了各行业工人的同情和支持,终于迫使了官府和窑户接受工人们改善膳食的要求,并定下坯房每月每人十二两猪肉福利的规矩。
  为了纪念为大家谋福利而英勇献身的蒋知四,坯房工人把他的牌位供入“师主庙”,和师主一样的受到祭祀,并将这份福利肉,叫做“知四肉”。每当吃“知四肉”时,首先由做头的师傅买香鸣爆,奉“知四肉”在料板上,然后率领大伙起立,表示他们的哀思,再坐下来,享用蒋知四师傅用生命给工人换来的这份福利肉。
  白围裙 “茭草工人郑子木,为伸张正义抱不平,领导罢工遭迫害,世代相传白围裙”。这是流传于景德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专门从事瓷器包装。茭草是个苦、脏、累的活,大捆沉重的瓷器用稻草卷扎,在茭草工人手上翻上复下,劳动强度很大,工人完不成任务还要加班加点,早上上工天不亮,晚上做工到三更,干活非常劳累。因此,茭草行业历来就有个例规,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五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可是,老板为了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在县衙门的支持下,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有时还掺入沙子,猪肉供应也取消了。工人们一天累到晚,连饭都吃不饱,怎能干得了力气活?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条件,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举行大罢工。
  郑子木,原籍徽州祁门,时年三十余岁。自幼学艺茭草,是个技术娴熟的师傅。他平时虽沉默寡言,但生性急公好义,见老板对工人如此狠心,便邀集了几十个中老年师傅,议定条件,发动全镇茭草工人罢工,得到各行业工人的支持。可是,老板们闻风而动,早已状告县衙,官府为了维护老板的利益,无理地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关押起来,但罢工仍在继续,瓷器无人包装,不能运出,昌江河上停船待货,一片死气沉沉。外地瓷商催货,本地瓷行老板焦急万分,只好答应和茭草行的工人代表谈判。经过协商,订出复工条件:第一、由老板向官府呈报,立即释放郑子木等十几个领头人,恢复吃白米饭和“一条凳”每人一斤肉的惯例;第二、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籍的茭草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们执行规约,倘有人违犯,要在苏湖会馆“罚戏”三夜;第三、实行一、二条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老板们被迫暂时答应了复工条件,茭草工人也按约复工。
  可是,官府和嗜利成性的老板们并不甘心让步,不久就剥下了伪装,撕毁了规约。这更加激起了工人义愤,再度举行罢工,声势更为浩大。知县气急万分,以维护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子木等人,企图以酷刑迫使他们屈服。当夜,县衙大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县官圆瞪两目说:“两条路由你选,一条是如要答应尔等条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条是无条件复工,可免受刑。何去何从,你自选择”。郑子木一心为着工友们利益,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为了大众,我愿选择头一条!”终于,烧红的铁靴、铁帽残忍地穿戴在郑子木的身上,一缕英魂随着吱吱的烙肉声离开了躯体。工人罢工暂时受了挫折,但是,郑子木为茭草工人的利益,不屈不饶、视死如归的事迹一直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传颂着。
  惨案发生后,工人们怀着沉重地心情收殓了郑子木的遗骸。当用船运他回原籍安葬时,全镇居民纷纷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安葬纪念,竟然装满了一船舱。从那时起,为纪念这位为了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纪念他,并且世代相传,让子孙们永远悼念郑子木。
  美人祭的传说 美人祭称作霁红,又名积红,因为是古代祭品瓷器中的贵重瓷,所以叫做祭红。祭红釉色红而细腻润泽,色较轻淡,呈色安定而不流淌,是红釉中的上品,以明代所产为最珍贵。
  为什么叫美人祭?有多种传说。在向焯《陶业记事》的美人祭别解中,就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在明朝的时候,御器厂接到皇帝的旨意,要造出一种鲜红颜色的瓷器。御器厂的总管就命令窑工去烧制,经过多次试验都失败了,窑工们也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鞭笞。烧造鲜红的期限越来越近,再烧造不成功就要送到牢狱甚至处以死刑。窑工们个个为此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惶恐,怕大祸即将降临。
  有个老窑工,回到家中唉声叹气,他的独生女儿问他:“爹爹何事犯愁?”开始他不肯说,后被再三诘问,才不得不说出真相,女儿也同父亲一样着急起来。但她生性聪明,从小听到长辈们说过烧窑的技术问题,很懂得一些烧窑的道理。便问老父亲说:“经过多次失败,可摸索到是什么原因?”窑工回答:“还摸不准,很有可能是窑温不够,烧不上去。”聪明的女儿安慰父亲好好休息,她自己却苦思冥想了一晚。
  第二天,老窑工一大早到窑上去了。这时,聪明的女儿也已想好了办法。将近晌午时光,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便以探望爹爹为由,只身来到窑上。只见众人正在忙碌,老窑工在注视着窑火,紧锁双眉,脸上呈现出一片焦急的神色。女儿悄悄地站在老父亲的身边,老窑工却没发觉。烧窑工中有人大叫:“师傅,火还没烧上去,怎么办?”老窑工还未来得及回答,但听一声娇叱:“快闪开!”就在众人一愣的时刻,只见红光一闪,女儿纵身跳进窑门。等到老窑工和众人回过神来,窑内早已燃起了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老窑工和众窑工都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老窑工的女儿英逝了,但这次窑却烧得成功。开窑时,一只只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的好瓷器摆在面前,就象少女殷红的血把它染红一样。窑工们都说这是孝女的精诚所感,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红釉瓷器叫作美人祭。后来窑工封窑门,也用砖砌成女儿形象。还因这种红釉,很象少女饮酒后脸上的红晕,故人们又把它叫做美人醉。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