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红店用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2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红店用语
分类号:
H034
页数:
6
页码:
797-8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红店用语,包括瓷彩、工艺。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行话
红店用语
内容
瓷彩
釉上彩 也叫炉彩。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彩料绘画,并在烤炉中以780℃~85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料在釉上,画面微有凸起。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珐琅彩、广彩、墨彩、新彩等。
古彩 即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改变了明代以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古彩是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即用各种简练而刚劲的线条勾成纹饰轮廓,然后在线框内不分阴阳地平涂颜色的一种装饰技法。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因其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粉彩 也叫软彩。它创于康熙,盛于雍正。其制作是勾画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用其它色料进行描绘。所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因而每种画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俊雅。
粗彩 是粉彩中的一种工艺,画面较粗糙,方法较简单。其工艺是把雕刻好画面线条的“印架”沾黑料印于素胎上,再填上颜色,无金边。如瓷件的“长命富贵”、“三多”、“四季”等画面,均用此法。
普通粉彩 一种较粗彩更细致的方法,其画面上的草与花卉,都需经“洗染”,对“结果”都予以处理。洗染是在白底上加一道颜色,使之浓淡、阳阴协调的填色方法;结果指在花头或叶子的上面填上颜色,以显示花叶逼真的工艺。
中级粉彩 较普通粉彩画面更广泛的饰瓷工艺,有山水、雪景、飞禽、人物、草虫等各种画面上题字、填诗等内容。
高级粉彩 是彩绘中的上乘工艺。其所绘制的画面,变化较多,有高度艺术性。
金彩 用金作瓷器花纹装饰称“金彩”。金彩在唐代已普遍使用。五代、宋、元很多瓷器上饰金彩。景德镇窑明清两代大量使用金彩,明嘉靖朝更为突出。景德镇的描金是将金粉溶入胶水里,添入适量的铝粉在瓷器上描绘,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探,使其发光而成。清后期,景德镇用金水描绘纹饰。液态金以其耗金少、操作简单、外观光泽富丽取得优势,并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广彩 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再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加彩后直接销往海外,故称“广彩”。广彩风格特殊,施彩有红、黄、绿、紫、藕荷(雪青)等色,以藕荷色与金彩用得较多,色调迎合西方人所好。雍正时制作精细、设色浅淡,尔后设色均趋浓艳。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富有立体感。内容中西结合,既有西方人物景致,又有中国传统的花鸟、仕女画,也有西方国家定烧的徽记、商标图案等。
黑彩 釉上黑彩多用于勾勒枝叶的轮廊和叶脉。明代五彩、素三彩中的黑色为中国传统的黑彩,黑色彩料即珠明料,用其绘画后,以低温烧成呈黑色。或将熔剂涂其上,呈色黑而亮。清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乌黑。
墨彩 墨彩开始出现于康熙中期,已单独作为一种釉上彩绘来体现纹饰的主题,也有的略以极小的五彩相衬。康熙墨彩着色浓重,彩釉配制纯净,又于彩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都有漆黑莹亮的特点。还有一种以绿彩打底托衬墨彩的,更显浓郁晶亮。康熙墨彩纹饰以花卉禽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有的甚至以著名画家的手稿绘瓷。康熙墨彩器的白釉地大多微闪青色。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器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它是在白胎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以后的墨彩就不如康、雍、乾的精美。
新彩 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旧称洋彩,1949年后改称新彩,又称新花。采用画笔直接蘸取色料在瓷胎上作画,所用颜料系人工合成,用油调者称油彩,用水调者称水彩。新彩烧成的温度较宽,烤烧后画面平滑。色彩丰富、成本又低,为一般日用瓷普遍采用。后被用于贴花、印花、喷花。
洋彩 所谓洋彩,主要是指画面受西洋画影响或用进口料绘彩的瓷器装饰。习惯上称的洋彩所指皆有所不同。(1)清代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的粉彩和乾隆时期流行的珐琅彩,习惯上叫“洋彩”,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朝有关瓷器的档案中,有洋彩而无粉彩之色。清唐英于乾隆八年所著《陶冶图说》亦只有洋彩而无粉彩一词。由于粉彩与珐琅彩多用进口彩料,其施彩方法以芸香油调合上彩,称为洋法,又有洋彩之称。(2)十八世纪后,中国的外销瓷为了适应国外顾客的习俗,画面多是外国人物、动物或风景等为蓝本,完全以西洋画面为装饰,尤其以开光中画外国妇女、儿童为佳,这种彩瓷被称为“洋彩”。(3)指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称的“新彩”。
料彩 清代景德镇用珐琅彩料所绘的彩瓷品种。其色料只用红、蓝两种,淡雅柔润。常见是将一种料色绘于白瓷表面,再用锐器划出细纹,经彩烧后花纹凸起,晶莹悦目。料彩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嘉靖、道光间仍有烧造。
洪武红彩 相传景德镇彩器始自宣德,自洪武红彩器被发现后,打破了这一传统看法。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了一件洪武白釉上红彩龙纹盘残件,此器盘壁表面各画五爪红彩龙两条,云彩两朵,灯光透映可见两面花纹叠合为一。釉铁红绘出。这件洪武红彩器的发现,证实明初景德镇已在宋代红彩的基础上重新掌握了彩绘装烧技术。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历来被视为珍贵品种,斗彩设色丰富,彩色多透明鲜亮。成化斗彩无黑彩,而其它彩色则具有特殊的韵味:红彩多用在纹饰中以缀出星点和花朵,鲜艳耀目,为后仿者所难以力及;黄彩变化多端,娇黄、鹅黄娇嫩透吸,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稍微透出,姜黄则色浓光弱;绿色大都透亮闪黄,而松绿则色浓闪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发色紫黑,或为嫩茄皮之浅紫色。特殊者为浓黑紫色,似一层乌暗的金属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晕来。成化姹紫,更是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作品斗彩三秋杯、斗彩婴红杯、葡萄杯、花鸟杯等名贵一时,斗彩鸡缸杯名气最大,清代各朝多有仿成化斗彩的伪作,庶几乱真,尤以康熙、雍正仿者最佳。
斗彩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但明代文献不见斗彩的记载。首先应用“斗彩”一名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它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雍正斗彩 清代斗彩以雍正朝最有成就,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艺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具体表现在:一、仿制明代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斗彩罐、鸡缸杯、马蹄杯等几乎可以乱真;二、突破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粉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在一起,使斗彩变得更加秀丽诱人。雍正斗彩的图案设计与粉彩相似,基本上以花鸟为主。所绘斗彩,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施彩薄而浅淡,真彩准确,很少溢出青花轮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彻,布局简洁幽雅。鉴赏时要注意与成化器的一些区别,如胎质虽细,但显轻薄;白釉不及成化时肥厚,釉面较松软;红彩欠鲜艳;绘画落笔欠柔和;款识更是相差较远;有些器物上饰以粉彩等。
素三彩 它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故谓“素三彩”。它的制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一次烧成。素三彩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还有黑、白等色。素三彩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极为精制,清代康熙朝有新的发展,并盛行一时。
正德三彩 素三彩创烧于明正德年间,这时的产品为数不多,但制作精良。施彩常见黄、绿、紫几种,特点显著。彩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施彩不光亮者,有暗刻缠枝莲纹高足碗,器型与弘治时相同,无款,以紫色为地,填黄、绿彩;彩色光亮,如故宫博物院藏三彩海水蟾蜍洗,其纹饰与四字年款均为暗刻,口沿处分饰紫彩,在绿色地器身上刻出蟾纹,并填以黄彩,留有白釉,使海水浪花与跳跃的蟾蜍色彩对比分明悦目。
万历三彩 万历三彩常见有盘、碗、炉等器,彩均直接施于胎坯上。以黄釉为地的三彩器,黄釉色重而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糙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黄釉不纯而常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这时的绿彩则浅淡鲜艳。紫色加黄斑后色显黑色。有黄地紫绿彩上留白釉龙纹的装饰。青花款,有的青花款罩上黄釉后显黑款色调。万历三彩有黄地紫绿龙纹盘的官窑器,这类器型和龙的纹样已成为固定式样,自康熙至清末,历代相袭。嘉靖,万历三彩与珐花、琉器等品种一样,曾较多流往法国,为西方人士所重视珍藏。
法华三彩 法华三彩创于明代,又名珐华、法花,是一种较特殊的陶瓷艺术。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在陶胎表面,然后分别施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为法华三彩。山西法华釉器都是陶胎,常见于香炉、动物、花瓶等。嘉靖前后,景德镇开始仿制法华釉,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所造者用瓷胎,因而烧成温度也较高,器型有较大件的瓶、缸、钵等。图案纹饰较多,有花鸟和人物故事等。
嘉靖三彩 嘉靖三彩的特点是色调浓重而沉闷,显得古旧,彩色不够鲜艳、匀净,在胎体上多有粗线条的暗刻花。嘉靖三彩的施彩可归纳为二类:一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图案,如大罐、绣墩、梅瓶,这种类型也有旧胎后挂釉的。二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纹饰,有的还留出白地作局部图案。
康熙三彩 康熙时期,在明正德、嘉靖、万历三彩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朝可谓三彩的繁荣时期,它表现在品种繁多,器型多样,彩料复杂,制作工艺精湛。这时期的品种有:黄地紫绿彩、白地三彩、墨三彩、黄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加红、刻花三彩、釉里三彩、法华三彩等十来种。器型有凤尾尊、捧槌瓶、大罐、杯、盂以及各种人物塑像。除黄、绿、紫三主色外,还以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个别还加少量红彩,传为“三彩加红,价值连城”。继承嘉、万时期的多种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并出现素胎上刻出纹饰轮廓,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的新工艺。这样,使得纹饰层次清晰,画意生动,花卉轮廓线条明显。
五彩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据文献记载,五彩始于明宣德时期,从传世器看,嘉靖、万历两朝五彩器十分精致,这时常将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不过这时的青花不像成化斗彩那样居主要地位,而作为色彩的一种而已,因而斗彩疏雅,五彩红艳。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漆黑的墨彩,从而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以后五彩只作为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又没有粉彩的柔软感,故又叫“硬彩”。《陶雅》说:“康熙彩硬,雍正彩软。”《饮流斋说瓷》中解释曰:“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感也”。
正德五彩 正德五彩器有两类:白釉器上直接加五彩和青花器加五彩,后者正德初期常用。白地五彩器多用红、黄、绿彩。白釉厚润而显油腻感;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红彩也较淡。彩绘风格介弘治时的柔和与嘉靖时的奔放之间,常见纹饰有八仙、仕女人物、龙纹、荷花、花鸟、葡萄等,器类有梅瓶、香炉、香筒、高足杯、孔明碗、盘、碗等。有的署有官窑款。青花五彩器数量虽不多,但青花色泽鲜艳,红绿彩浓重,主题突出,艺术性并不逊于白地五彩器。
青花五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的结合,从大范围讲也属于斗彩的范畴,但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这种工艺,习惯上称其为“青花五彩”。这是因为:(1)嘉、隆、万“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是作为五彩中的一种色彩,在图案中局部出现的,它不同于成化斗彩中的青花居于主要地位,康熙以后五彩器上的青花为釉上蓝彩所代替。(2)嘉、万五彩的图案花纹几乎满布全器,姹紫嫣红,浓艳热烈,而斗彩的风格却素以疏雅著称。因而陶瓷界把嘉万时期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结合工艺,叫作“青花五彩”。
成化五彩 五彩器创烧于明宣德朝,但真正能见到实物的五彩器是成化时期的作品,《陶说》曾谓“成窑以五彩为最。”成化五彩以淡雅为基本风格。彩色中以红、绿、姹紫为主,同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纹饰线条柔和,彩料施于温润如玉的白釉器上,显得格外幽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彩缠枝莲罐即是成化五彩的上乘之作。
嘉靖五彩 嘉靖五彩器极其盛行,以浓红艳绿取胜,色调纯正,制作精细,可与杰出的永乐、宣德青花瓷相提并论。这时期的五彩也分白釉地直接绘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嘉靖五彩器所用彩料有红、黄、蓝、绿、紫、黑、孔雀绿等色。色彩的突出特点是红彩均为枣皮红,凝厚光熠;多用孔雀绿着色;紫色为艳丽的赭紫。黄彩似蜜蜡。嘉靖五彩多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盘等。常见图案有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
万历五彩 万历五彩以大红大绿,施彩繁缛为基本风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万历五彩特征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1)瓷土淘炼不精,因而略显粗糙,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现象,大器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明显,盘碗底心下凹。(2)釉面不如嘉、隆时期莹润,后期釉面稀薄而显青白色。(3)色彩大红大绿,更以红色为重,对比强烈,多用青花作图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4)所绘图案线条细腻,繁密过之而气魄不足,青花勾线上所填的彩,常漫出双勾线而命名纹饰显得精率模糊,所画人物上下比例失调。图案只以炽烈取胜。器物多大件,但瓷土粘接不牢,胎体厚重,完整器少见,整器也常见粘接处的裂痕。中小型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
康熙五彩 康熙时期,五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表现在色彩的更加丰富,釉上蓝彩代替了嘉万五彩中的青花并发明了黑彩等。《饮流斋说瓷》认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致”。康熙五彩不但官窑器工细,民窑器也不逊色。《陶雅》说:“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散地恣肆。”(“客货”即出卖的民窑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各色均有时代特征。红彩,色调鲜亮红润,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这种红彩,有别于明代的枣红色。黄彩,为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见葡萄紫,也见茄皮色者。绿彩,有墨绿、黑绿、苦绿、瓜绿、大绿、水绿等多种色调,其特点是色浓泛黑,有别明代绿中闪黄现象。黑彩,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为新创色调。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陡壁生辉,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调。总之,康熙五彩一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风格而改由白瓷为地直接为五彩为主的五彩风格并创造了多种品种。康熙五彩见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类十分丰富。
雍正五彩 一般认为,五彩到清代雍正时期被粉彩所取代。从传世品看,雍正五彩数量骤减,但仍有一部分作品,且风格特异。雍正五彩一变前时的浓艳,而变成如成化五彩那样的淡雅。纹饰由繁复化为疏朗,线条趋向纤柔,它将传统的五彩工艺推向了另一个新的境地,可谓与粉彩品种有异曲同工之妙。雍正五彩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色,纹饰多为人物内容,如指日高升、羲之爱鹅、对奕、观瀑、腾鱼、射石、牧牛等。典型器有故宫收藏的仕女婴戏尊等。
工艺
斗方 又名“起堂子”。指瓷件上空的扁形、圆形、方形的地方,另作画面的意思。
拍沙红 是以沙红施于素胎上,使之均匀的饰瓷工艺。
耳箍 指在瓷件的口、脚、腰处,以颜色或金水画环形直线条。
混水 系釉下彩的最后的一道工艺流程。它在已有线条组成的图案上,再用淡色笔画,以显示阴阳光。
填地皮 即用单色(红、黄、玻璃白等)打底。
刮口、色口 指用金水在瓷件上涂边的操作。细边称“刮口”;粗边叫“色口”。
厾印子 指在白瓷胎上印上图案花纹,以便填色的工艺。
校图 用锅底灰在印画好的瓷器框架上涂抹一层,使颜色不流于框架外。
边脚 指瓷件上口和底边的图案。如回纹边、寿字脚、如意边等。
骰子景 指用点或线所组成的图案。
勾印子 指勾勒框内填色。
勾 指以工笔或以写意方式,直接在素胎上作画。
踩色 指以干笔把颜色勾开,以颜色示阴阳光的操作。
漏丹 指漏画一笔之意。
补丹 即补上漏画之处。
补花 指在画坯的地方修整好的操作。
顺桥扁 对瓷件的缺陷,绘以适当的花朵或图案,以阴阳光透视原理加以修整。
搭笔 这是学习彩绘的基本功。用手指敲打画笔,以便沾在画笔上的颜色,顺畅地流到笔尖,便于作画。
漏单 指在清点画件时,发现某个瓷品漏画。
涩胎 指已烧成未上釉的瓷器。
素胎 即白色的瓷胎(含上釉的)。
单料 专画细线条的瓷用毛笔。
双料 专画粗线条的瓷笔名。
料率 介于画细、粗间的瓷笔名。
包口笔 镶金用的瓷笔名。
填色 填色如国画中的敷色,即按设计要求填上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
填彩 所谓填彩,据清代《南窑笔记》的解释,“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因而,凡是用釉下青花双钩各种图案的轮廓线,而以釉上彩色填入的都叫填彩。填彩是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一种装饰。今人一般将填彩归入斗彩范畴。
罩色 在一种色面上,再罩以另一种颜色,谓之“罩色”。这种方法可丰富彩色的层次,增加浑厚感。
接色 接色是粉彩中常用于山水画的填色技法。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填在画面的同一部位,使之相互衔接,过渡均匀。制作方法是先涂上一处颜色,后用另一种颜色填于第一层颜料之上,并在接色的地方轻轻地来回涂染,将颜色接匀,涂平,如再需接第三种颜色,可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进行。
补彩 在瓷彩剥落的地方补加彩,这种挽救彩病的方法叫补彩。如许多古瓷上的金彩高就是后人重新补上的。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