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坯坊用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坯坊用语
分类号:
H034
页数:
9
页码:
785-7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瓷业的坯坊用语,其中包括泥作、画作、原料。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行话
坯坊用语
内容
泥作
坯 泥料经过拉坯或手捏或注浆或压制等方法而成的形体,其质仍是生土的叫作坯。
做坯 将泥巴(经配制、练熟的泥料)在辘轳车上拉制成形,叫“做坯”。琢器不能用车的,就用手捏、拍打、或用刀片定形。
打杂 坯坊生产过程中,专做釉土原料的成份配制以及淘泥、练泥等杂事的工种。
印坯 在模型上印压坯体,修整坯体大小、形状等,使之圆正,规格统一。
毛坯 尚未修整的坯体。
头坯 毛坯印了一次,初步定型。
利坯 用利刀在辘轳上刮削、修整毛坯或头坯,使之规范,这个修刮整形过程叫利坯,或称修坯。
刹合坯 器坯外面需要上一层釉质,使之光润,这个手工工序叫刹合坯。
剐坯 利坯成形,坯体底部尚是实心底,须要剐空,这个挖空器底的工序叫做剐坯。
补水 坯胎在施釉前,坯面有灰尘,坯体有小孔,需用补水笔蘸水将坯面抐光,填实小孔或修补,这个过程叫作补水。圆器业补水叫抐水
蘸釉 将坯体外部浸入釉中上釉的方法称为蘸釉。
荡釉 给坯体内上釉需将釉旋动荡匀后倒出,故称为荡釉。
浇釉大器物拿不动,就必须用碗盛釉浆从坯体的上部淋下,使坯体外粘附一层釉,此谓之浇釉。
促釉 给坯体外底浇釉称促釉。
涂釉 用刷或毛笔沾起釉涂到器坯上去。
吹釉 用一种特制的吹釉筒,筒上有一喇叭状管,小口处对着一根垂直到筒内底部的细管。用嘴吹釉时,釉通过管道雾化喷到坯上。
捺釉用毛笔蘸釉在器坯上捺,使釉凝敷于坯体上。
装坯把上釉以后的坯装进匣钵,谓之装坯。
三踩两响 琢器炼泥的操作要求。即用脚踩泥三次,用铁铲拍打泥料两三次,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使泥料、水份均匀,达到“熟透”的程度。
菊花蕊、莲花瓣 圆器练泥的要求,即踩泥时从泥料四边踩到泥堆中间呈“菊花蕊”,四边呈“莲花瓣”的形状,方算泥料“熟透”。
吃 是配比的意思。过去配料时以某种原料为主,搭配其它原料。如配制上等瓷的泥料是以四份高岭为主,搭配六份其它原料,就叫做四吃六。
缩 景德镇瓷工计算坯体干燥、烧炼后收缩率而使作的一种俗语,如干坯烧成瓷后收缩了10%,即称为九缩。
板 坯房计算做坯、成坯日产量的单位。因为是按料板计算,故称板。各类坯房有不同的规定,选瓷工人每天都要上坯坊去点数,并在每条料板的一个坯上做记号,入册登记。
一伕坯 规定做坯工一天做坯的数量称一伕坯。
结架、过架 结架指生产全部结束,不再做坯,一般是过年的时候。过架指平时生产,结算成坯产量,并以此来计算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照子测定泥料、釉料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其收缩率为多少的一种传统办法。“照子”是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或上过釉的坯料,经过烧炼后测定其性能。
试釉碗 过去将涂有配制好釉水的碗坯,经过烧炼,以鉴定其白度与亮度是否适合要求的土办法。因其在碗坯上进行,故名之“试釉碗”。
渣饼 一种承垫生坯入匣的泥垫饼,通常均用泥土渣制成,烧成瓷质后,即称为渣饼。
渣土 淘洗瓷土剩下的渣滓。
土果 做坯、利坯中废弃的泥料做成的团状瓷土,属下等原料。
辘轳车 做圆形瓷坯的工具,用一木顶圆盘,中间置一圆木轴,一头插入地下,一头顶着圆盘。用的时候,将已揉好的泥鼓放在圆盘中央,手拿木棒搅动圆盘旋转,然后用刀片或手使其成形。
晒架 坯坊的晒架塘上方搭起的专放坯板晒坯的架子。
晒架塘 淘泥用的水池,因位于晒架之下,故名晒架塘。
平架 利坯、剐坯时所用的架子。
檐架 在坯房上方设置二到四层横梁,用来晾坯储坯。
淘桶 传统的淘洗桶三个一组,木质。中间的淘桶又称粗桶,椭圆形、长径两尺、短径一尺六寸。两侧各一个圆桶,又叫细桶。不子在粗桶中化解,再舀其细浆在细桶内沉淀。
泥锅 坯坊舀泥浆用,两耳上装有一根木质横柄的铁质浅锅。
码头 凡是做坯、印坯、刹合坯工人在做工时,需要有一个木制的架子在身旁,便利放坯板盛坯,这个架子,叫做码头。又因他们工作上的组成关系总称为马码。
模里酒 坯户每年分上年、下年各一次,请与他合作承包的模子店、坯刀店老板和师傅吃的一次酒。坯坊的领头和印坯都参加作陪,坯坊工则只有酒钱。
知四肉 是旧时瓷业工人的福利肉,因为是清代瓷工知四领头斗争得来的,故名。每人每月有十二两(16两为1斤,下同)肉。
十碗头 窑户请工人吃的所谓上等菜肴。其标准每桌猪肉三斤半,香菇一两,木耳半两,粉丝半斤,还有小干鱼或小鲜鱼、豆干、海带、绿豆芽等菜碗,拼成十个大碗。一般菜名是爆肉、烧海带、木耳炒肉、炒粉丝、香菇肉、煎豆干、小干鱼或小鲜鱼、糊羹、绿豆芽、黄瓜(可用其他代)。
红饭 圆器作坊供给工人的膳食。其标准是:每月日食三餐糙米饭,并加每月相当于六十块豆干钱的菜金,十二两油,一斤盐,三次“知四肉”(每次四两)。这些福利只有正式脚位的工人能享有。
黑饭 圆器业供应徒工和给领头、打杂的补贴标准。只供饭,不供菜。如自己不吃,可转让给其他人。
薄坯饭 琢器工人提前起手的膳食。
发脚饭 一是指歇手前年终结算工资吃的“发脚棍饭”,如工人一时不还乡,有三天黑饭供应的例规。一是指工人被解雇后,窑户结算了工资,而无法一时全部付给工人,这些工人要在坯坊吃窑户送来的“找账饭”,一直到他付清工资为止。这种“找账饭”按坯坊里的“黑饭”标准。
饭贝器 泡茶用杯,有二种:(1)有盖有托,形似马蹄,大号称马蹄饭贝,二号称马蹄茶杯,三号称马蹄参贝;(2)有盖无托,大号称庄大饭贝,小号称庄二饭贝。
玲珑器 为镂空补釉的透明器。因其半透明玲珑可爱,花纹象米粒,故外人又称“雪白米花”。
七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三个茶托子和四个茶盖子。
八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四底(托子)四盖(茶盖子)。
件 有两种意思。1.指上体,如头、包、支等;2.指琢器综合计量单位。如花篮瓶,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肚大10.7厘米为50件;又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肚大7厘米的为10件。
素胎 又名石胎,没有施釉的瓷器。
窑 有两种意思。1.指烧炼器物的建筑,如龙窑、柴窑等;2.指瓷器,例如唐窑,指清唐英督陶期间烧造的瓷器。又吉州窑,指吉州地区烧造的瓷器。
草鞋 琢器业中,一般是以草鞋为生产组合单位,并以此计算产量或计算工人数。比如琢器一双草鞋即四副坯。又装坯、打杂、码头三种工人也叫草鞋,因其经常穿草鞋做工之故。据说名词之来源,系过去工人做一伕坯就要一双草鞋钱。
同仁窑琢器 琢器行业中的大件、粉定、官盖、滑石、淡描、博古和小件这七个行业的总称。属景德镇人通常说的“窑帮”。
画作
青花 青花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描绘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的装饰工艺。也是釉下彩的主要装饰,其发色纯青,与青釉配合艺术效果十分完美,自元末及今,青花瓷以其雅致耐用无铅害而深受欢迎。
青花最早创烧年代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了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明清时期景德镇更是大量烧造,大量出口海外,为景德镇赢得了声誉。除景德镇外,同期其它少数地区也有烧造,但都不及景德镇青花精美。
元青花 元青花创烧于元代后期。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特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景德镇成熟青花。在湖田元代窑址堆积中,在江西高安县元代窖藏中以及北京市元大都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元青花瓷和残片。在国外,伊朗、土耳其、印尼、菲律宾及欧洲各国,也收藏或确认了一大批元青花瓷,其中大都是景德镇的产品,且较之其它各地产品更精美。元代青花瓷时代特征明显,艺术价值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其特征简括如下:(1)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器上;(2)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3)青花勾图严谨,层次分明,重视主次谐调,色彩很艳丽;(4)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主题纹饰有游鱼、水草、云龙、飞凤、双鸭、双鹅等,人物较少;(5)大件器,如梅瓶、大罐的胎体粘接处有较明显的粘接痕迹。
永乐青花 永乐青花瓷造型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型制较元代有较大的改进,并出现一些受中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器物,如水注、无挡尊、花浇、卧壶。其他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执壶、压手杯,明代风格也十分明显。永乐青花料系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锈斑现象。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团龙、云龙、云凤、朵云、狮球、鸳鸯、喜鹊、竹石芭蕉、松竹梅、团花、佛花、缠枝花、缠枝菊、海棠、石榴、回文、海水纹、婴戏纹,纹饰中人物较少,而内外加花,器心绘图的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器物上常刻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永乐青花瓷很少有款,仅见篆书款。
宣德青花 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其产品被认为是明代瓷器之冠。宣德青花用料有三种:苏麻离青、国产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合用。前都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深陷于胎骨之中。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合用料发色明快,在浓重与淡雅之间。图案纹饰画意凝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纹饰多样,常见有龙纹、凤纹、缠枝花、折枝花、人物、云头、海水、鱼藻、三鱼、回纹、园景、梵文等。器型多样,大小器均有。其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相对永乐器厚重、坚致。釉画突出特点为桔皮纹。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细腻。器物上常有年款,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书写,器物各种部位都有,亦有篆书款。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是明代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为世所珍,产品为此后明、清各朝所仿制。成化青花使用国产“平等青”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柔和雅致,呈色稳定。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所绘人物衣着,多无内衣做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所画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花木常绘根茎;山石亦无凸凹感;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较突出。图案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三秋、九秋、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影响的纹饰如长生莲、宝杵、藏文、八宝等。成化青花胎质细腻纯净,底足常为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斑点,称作“湖米底”,青花釉面肥厚滋润,光洁无瑕。成化青花的款识很有特点,多为“大明成化年制”两行竖写款,另有一种罐底写一“天”字款。
嘉靖青花 嘉靖青花则是明后期景德镇青花的代表。嘉靖青花风格,与成、弘、正时期相比大不相同,大件器物明显增加,比较粗糙,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明显。小件器物仍比较精细,风格接近明中期。嘉靖花纹饰图案,突出表现了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青花道教图案也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福寿字、云鹤等。缨络纹与鱼藻纹广泛使用。青花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回青料,改变了以往青花的色调,浓艳泛紫构成此时的时代特征,但嘉靖一朝烧瓷时间长,数量多,青花的变化可分为三种。(1)嘉靖前期类同于正德晚期,青花深沉而灰暗,呈墨蓝色调,纹饰有晕散现象。(2)嘉靖中期常见有蓝色浅淡的一种,制作较精细,至万历时,愈发浅淡,惟纹饰线条更加细密。(3)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为嘉靖时典型的上等颜色,这就是“回青”加“石青”的发色。其色泽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
康熙青花 清代青花以康熙朝最突出,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康熙青花使用云南产珠明料和浙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康熙前十年的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画意粗犷,苍古浑朴。康熙十年之后,青花逐渐出现了浓深、浅淡与稳定的几种色调。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青花瓷。使用上好的浙料,借鉴了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得画面富有实感,既能表达浓艳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青花尤其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层次分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呈粉白或浆白。晚期青花色调渐转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康熙青花的纹饰较复杂,流行题材有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博古图、锦地碎花、锦地开框、月景图画、书法等。康熙青花的品种十分丰富,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
青花釉里红 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与以铜为发色剂的釉里红工艺结合,称青花釉里红。这一工艺始于元代,在河北保定与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景德镇瓷器就有青花釉里红的作品。明代早中期再度出现,到清代雍正时期这一工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一致,将二者成功地装饰于同一器上,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工艺、科技价值。
釉里红 用铜红料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1200℃左右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铜发红色,又在釉下,故名“釉里红”。纯正的铜红釉色彩华丽、气氛热烈。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偶有釉下铜红彩的产品。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制釉里红器。 20世纪60年代,河北保定曾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制品。以后在江西高安也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缸。菲律宾存有中国元代的外销釉里红器。到明代,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但红色往往晕散而不太鲜艳。宣德朝有成功的釉里红鱼纹高足杯等留世。明中期以后曾一度衰落,明末有小件器的生产。清康熙朝恢复明代前期水平,并新制釉里红、青花和豆青色的釉里三彩新品种。雍正时的产品更趋精进,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极高,特别是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里红品种更为突出。乾隆以后,釉里红的生产技术一直未能达到这一水平。
釉下彩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三国东吴的青瓷器上已有成熟的釉下褐彩生产。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青白釉 青白釉瓷出现于北宋初,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德镇窑所烧产品。其釉色白中泛青,宛如青白玉,光照见影,故称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入元以后的青白釉质量不及宋代产品。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其釉粘度大,显失透状,色白而带灰白状,宛如鹅卵色泽,故称卵白釉,这种瓷器以折腰碗多见,碗壁常印有“枢府”或“太禧”字样,因而又称枢府器,这种器物是官方用瓷的一种。
甜白 甜白釉以明代永乐窑最著名。永乐白瓷很多制品都薄到半脱胎程度,胎薄釉润,能光照见影,具有甜净之感,故称“甜白”。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甜白”又称“填白”,是因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而得名。明代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以及清代康、雍、乾时期都有相类的白瓷仿烧,但均不及永乐“甜白”来得“甜净”可爱。
蓝地白花 (1)蓝釉品种之一。元代景德镇窑的这一品种,先上一道蓝釉,然后划、剔出纹样,用白料嵌入,再罩透明釉烧成。如蓝釉白龙梅瓶等器。(2)青花品种之一。始于元代,用青花为地,露白为纹,罩透明釉后烧成,形成蓝地白花。明代宣德朝的制品最为珍贵,嘉靖、万历朝均有生产,清康熙时的冰梅纹器最为典型。
永乐鲜红 明永乐时期,纯正的铜红釉烧制成功,这种红色艳丽悦目,史称永乐鲜红。清人认为“永器鲜红最贵”,足见鲜红的地位。永乐鲜红红色鲜明而匀润,釉层莹润亮,鲜艳初凝的鸡血,火候恰到好处,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红中偏黑的色调。厚胎器物的红釉发色微浅,薄胎的则往往通体开片,永乐鲜红的成功烧造,对宣德、康熙朝的红釉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翠青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大量仿烧龙泉青釉瓷,并新创翠青釉。翠青釉的特点是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釉面色泽光润,釉色翠嫩,故名翠青釉。永乐时的翠青釉瓷胎体和器足都很规整,由于釉垂流,器物上部淡雅,下部浓重。
霁红 (1)亦名“祭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霁红釉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因起名的角度不同,历来叫法不一,但基本呈色类似。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霁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朝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2)特指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的一种纯粹的深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霁红特点是釉凝厚,釉面有橘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有“大清康熙年制”官窑款的康熙霁红器极为珍贵。
霁蓝 霁蓝又名祭蓝、霁青、积蓝等,是一种以钴为发色剂的高温蓝釉。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明清时期霁蓝釉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而以宣德霁蓝釉名声最重,被誉为“宝石蓝”。并与霁红、甜白釉瓷同为上品,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又称“祭蓝”。霁蓝器物除单色釉外,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器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
洒蓝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景德镇窑,其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管醮蓝釉料,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片。有的仿佛与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极为少见。清代康熙时有很大的发展,并有新的叫名,《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这是从生产工艺角度讲的,而民间又有“鱼子蓝”之称,这是据外表形貌而言的。
酱釉 又称“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高达5%以上。宋代北方窑口已见,景德镇窑明初开始烧制,宣、成以下俱有创作。清顺治、康熙朝最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乾隆时有在酱色土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颇具特色的品种。
孔雀绿 系景德镇明清著名颜色釉品种,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从景德镇御器厂出土有明宣德孔雀绿标本和台湾故宫博物馆藏有传世整器说明,宣德时已能生产这种绿釉了。清代《南窑笔记》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帷成窑有翡翠最佳。”可见成化朝的翡翠釉色是著名的,传世成化孔雀绿器诚可谓艳丽悦目。而大量生产孔雀绿则为明正德朝,故有“正德孔雀绿”之专称。清代康熙朝也盛极一时。现代景德镇配制孔雀绿釉用石英、铜灰、牙硝等,属中温颜色釉。
娇黄 娇黄是一种在850℃~900℃间烧成的低温铅釉,黄色纯正娇嫩,故谓“娇黄”或“鸡油黄”。娇黄釉是以浇釉方法浇在瓷胎上,所以又称“浇黄”。它创于明宣德朝,盛于弘治、正德时期。宣德黄釉曾名重一时,它是在白釉上浇一层黄釉二次烧成,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由于宣德白釉器上有桔皮纹,挂黄釉烧制后,桔皮更为明显,可谓时代特征。弘治娇黄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淡雅悦目,可谓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比宣德黄釉更觉细润,传世的黄釉盘弥足珍贵。传世正德朝黄釉器数量多,仍不失娇黄的魅力,但细润不如弘治朝。
茶叶末 茶叶末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明、清、近代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而成功。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的风味,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朝的茶叶末器常有仿青铜器者,色调沉着,又叫“古铜彩”。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或有可能指清朝“御窑厂一种官方的釉色”的简称,因而没有被一般民间所采用。
乌金釉 乌金釉始于明成化而以清康熙朝的作品为代表,这是景德镇窑利用附近所产的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墨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不同于一般黑釉还在于它含铁分外,尚含有锰、钴的成分。清代御窑厂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实为黑釉瓷中的皎皎者。
豇豆红 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似豇豆颜色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造型轻灵透美而闻名于世。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地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淡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同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郎窑红 系指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的一种铜红釉瓷器,因郎廷极的姓氏而名。郎窑红乃仿宣德祭红釉,所谓“比视成宣欲乱真”,但又独具特色。它色调深艳,似初凝牛血一般鲜红;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开裂纹;器物底足内呈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少数为本色红釉底;器物口部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并且多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郎窑红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成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
郎窑绿 郎窑绿是清康熙时期郎窑烧制的铜绿釉,又称“绿郎窑”、“绿哥瓷”、“苹果绿”,系郎窑以铜为发色剂被氧化后的颜色,因而它和红釉并存。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因而通称其为郎窑绿。其中有的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彻釉色较深,开有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俗称“苍蝇翅”,此类属郎窑绿中的上乘者。另有一种釉面,因铜的氧化与还原不一,形成器时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而被称为“反郎窑”。相对而言,郎窑绿制品比郎窑红更少,因而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传世所谓郎窑绿器大多为伪品。
龟绿 这是清康熙年间出现釉彩,先在器物的釉上绘黑彩图案,然后全部吹上绿釉,呈色黑绿如龟背,称“龟绿”。龟绿器多为瓶、罐、碗、洗、盂等。
雍正青釉 雍正时期,景德德窑熟练地掌握了青釉的烧制技术,能够成功地仿烧天青、冬青、汝窑、龙泉、官窑釉色,这时期青釉统称雍正青釉。
火焰红 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仿钧釉窑变品种。它是用多种不同釉料施于一器上,在高温下任其自然流淌、相互交融,成瓷后呈现出犹如火焰状的万紫千红般的色调,较红者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原料
瓷土 用于制作瓷器用的粘土原料,也指瓷石经过粉碎后所得的土。
瓷石 制瓷用的一种石质原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和高岭石组成,并含少量蒙脱石或多水高岭石等。瓷石具有低可塑性、干燥强度大、收缩率高、焙烧后色白等特性。瓷石、瓷土都以所产地为名。景德镇使用的瓷石范围很广,江西省境内有瑶里、三宝蓬、寿溪坞、南港、乐平礼林里、余干;有安徽省的祁门;湖南省的马顿坳、麻坡;福建省的德化;山东省的大昆仑等。
高岭土 一种主要由高岭石(或埃洛石)风化成的软质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高岭村并传至国外而得名,后来国际上对这类特殊的粘土都称为“高岭”,成为国际通用名辞。景德镇使用的高岭,有明砂高岭土(又称东港高岭)、星子高岭土和临川高岭土多种。瓷器并不能完全由高岭土烧成,必须渗入其它原料。
不子 瓷石粉碎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这种泥块俗称不子或白不子。
釉果 制釉用的瓷石,与坯用瓷石相近,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长石等,具有较低的溶融温度、良好的透明度。景德镇专用于配制釉,浮梁县瑶里的青树下、得儿坝、屋柱槽等处为最好。
滑石 制瓷原料,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纯白质软有滑感。《景德镇陶录》载,滑石可代高岭与不子配合制作器胎。这种滑石与非金属矿物原料的“滑石”无关。以其如石,故土名“滑石子”。景德镇多用于制作粗杂瓷件,如渣饼、针匙等。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
花乳石 又名白云石,景德镇配釉的常用原料。起溶剂作用,能提高釉的透明度,不易烟熏。景德镇市柳家湾有白云石矿。
珠明 又名珠明料,是绘青花的上等色料。产于云南境内。
釉灰 明代称炼灰,清代以来称釉灰或灰,是景德镇配制瓷釉的原料。它将石灰石与凤尾草相间堆叠燃烧而成。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钾、钠化合物。釉灰分头灰和二灰,头灰是烧成后经淘洗得到的釉灰,其性燥;淘洗后的灰渣再经陈腐、研磨、淘漂即为二灰,其氧化钙含量略低于釉灰,以陈腐期长者为佳。
下脚料 即余土,晒架塘沉泥、脚板屎、破坯屑等的总称。窑户对下脚料十分重视,每当停工期间,都要雇人去挖掘收集,分类晒干使用。特别是晒架塘沉淀下的泥料,重新淘洗后制成的瓷器,针孔、稀泡、簃〓子等缺陷比其他原料要少。有的小窑户,在没有钱买原料时,往往是靠这“三筲余土,两筲检渣”度过难关。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