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话俗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话俗语
分类号: H034
页数: 23
页码: 782-8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瓷业行业俗语,包括圆琢称谓、坯坊用语、窑场用语、 红店用语、瓷行用语。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行话 俗语

内容

第一节 圆琢称谓
  圆器业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分为两大行业,按商品瓷分则为两大类。明代瓷业分为圆器业和印器业,以商品瓷分则称圆器和印器,至清代则将印器改为琢器,在这两大类之下又分为很多花式(品种)。圆器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数量很大,其生产出来的商品瓷叫圆器。之所以叫圆器,是以做坯的方式及其制作工艺的难度来区分的,凡是用轮车一次性可成型的器物均属圆器类。
  圆器行业中在清代包括十一个行业,即一、脱胎器;二、二白釉器;三、四大器;四、四小器;五、冬小器;六、冒饭器;七、灰渣器;八、古器;九、满尺器;十、七五寸器;十一、官古令盅.器。民国时期灰渣器分为灰(可)器和渣器二业,因此民国时圆器类下分十二个行业。
  上述行业因对象不同而叫法各异,在生产部门叫做“作”,如脱胎作;作为商品瓷叫做“器”;按生产品种和质量的界线则划分为各专一生产的工厂,即行业。这些行业所造器物基本相同,只是有大小、精粗之分,故统称为圆器业。
  脱胎业 指圆器类中生产最上乘品质的盘、碗、杯、碟等器物的行业,其产品称脱胎器。脱胎器有半脱胎和真脱胎两种:半脱胎瓷质极薄,真脱胎则更薄如纸,是最精美的瓷器。脱胎之名是因为其胎质似无胎骨,如纯釉制成。半脱胎器始于明永乐,真脱胎始于明成化和隆庆、万历间的民窑,如卵幕杯、蛋白盅等。该业生产组织以两个利坯工为一单位,下有打杂、作坯、印坯、挖坯、刹合坯、装坯工各一人,合计八人。
  二白釉业 生产品种和脱胎器相同,但质料次一点。其生产单位以利坯数计算,一个半利坯的工厂每日出坯叫板,三个利坯的工厂每日出坯四十二板。工人中各工种与脱胎业大致相同,工人数约在四人至二十人之间。
  四大器业 制造大盘、大碗、大盅、大碟,制品有青花和冬青釉瓷器两种。其组织以处为单位,每日出坯四十五板为一处,出坯二十五板为半处。工人种类与二白釉同,画工无定额。
  四小器业 又叫小法器业,制品形制与四大器同,但制品是饭碗以下的小碗、酒盅等。法器是指形式而言,在圆器花式(即品种)中有子式、梨式、法式、罄式种种。子式上宽直下而锐平(子式指鸡蛋形状)。法式口微撇,宽折而下直(镇以视口撇谓之发)。子式势稍长,法式势稍扁。梨式口平而势圆,样微似梨,又或兼罄式。生产组织以利坯工数计算,一个利坯工的厂,每日出坯二十四板。工人种类与四大器略同。
  冬小器业 冬小器又叫三搭头,是制造四小器以外的各种小碗、酒盅等器的行业。其生产量以利坯为单位,一个利坯每日出坯十六板。
  冒饭器业 又名饭闭业,冒即帽,指有盖的碗,制品为普通有盖的茶碗。其中又分两行:一是彩饭(五彩);一是淡描(青花)。生产规模以利坯工计算,每二个利坯工为一单位,无工人,余者与各业类似。
  灰(可)器业 灰是瓷土一种名称,出浮梁南乡。粗瓷器用釉果加水灰当水釉,故名灰器。制品是比四大器更粗的各种碗类,最小的为饭碗。灰器常与可器合称为灰可器。生产组织以处计算,一处每日做坯五十板。工人种类与各业同,每处另增挑担工和乳料工各一人。
  渣器业 用经淘洗瓷土后粗沉的土渣做成的制品称灰可器或灰渣器,渣器业制品为比灰可器更粗的饭碗,即景德镇瓷器中最下等的货品。工厂组织以处计算,与灰可器业相同。
  满尺盘业 制品为七寸以上口径的盘碟,称满尺器,是粗质瓷器。生产组织以处计算,每处每日制坯七十板。工人种类与其他圆器工厂大致相同,每处有管事二人。
  炉寸业 又称七五寸业,是制造七寸、五寸口径的盘碟的行业,产品称炉寸器,是粗质瓷器。生产组织以处为单位,每处日制坯四十板。工人种类与圆器类工厂略同。
  官古令盅业生产酒盅的行业,其制品称官古令盅器。官古品种又分为官古、假官古两种。官古器是指好瓷器,式样不一,名称源于明代。明清时,景德镇精细瓷器有三种:一种是明代御厂生产的厂官器;一种是仿宋代的〓、杭官窑器;一种是民窑制造的官古器。民窑的官古器质料精美细润,和御厂瓷器一样,可以充作官窑,市场上就称它为官器。因兼仿古(宋),故名官古。假官古之名始于明,指瓷器外貌精细而假充官古式的,品种同而质料不及官器。官古令盅业的生产组织以利坯工为单位,两个利坯工为一组,每日制坯三十二板。
  古器业 制品同官古器,但质料较次。古器类下又分上古、中古、釉古、常古、小古等品名。上古名称始于明,凡较次一点的厂官器、官窑器、官古器统称上古,源于“时尚古器”之说。中古名源于明,凡景德镇民窑作这一行的都可叫中古,质料不及上古。釉古之名起于清,花式釉色不异于中古、然质胎不美。常古是清代较粗的瓷器,其名源于“日用之常”。它之所以称古,是区别于冒饭等器而言的。小古专造小圆器,其质料和工作如中古,质料比常古好一点。古器工厂生产组织及工人种类与官古令盅业略同。
  琢器业琢器业始于明代,其产品时称印器,清代改称琢器。琢器是以方棱之器物为主,不用轮车拉坯,或圆形之器在轮车上不能一次全部定形的器物,如谷仓、方瓶、耳瓶、雕塑等。琢器行业下分十个行业,即一、大件;二、粉定;三、雕镶;四、古坛;五、官盖;六、滑石;七、淡描;八、汤匙;九、博古;十、灯盏。各业的制品称为器,如粉定器、滑石器等。
  大件业 制造大瓶、花缸、大盆等瓷器。其大小以件为计量单位。从百件到千件以上。这些器物“口面既大,件数又高,最难烧造。”其生产组织以“草鞋”为单位,每双草鞋平均为三、四人。作品计价以件计算。
  粉定业琢器行业中生产最好最精瓷器的行业称粉定业,其制品称粉定器,如各种茶壶和小瓶等。粉定行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每双草鞋的人数视作品好坏而变更,一般制白器的为三人,制青花的为五人。
  雕镶业凡是不用或不全用陶车成型的都为雕镶业,小琢器户制造汤匙、挂瓶、茶托等器具的也归这一行业。这行业又可分为雕塑业和镶器业。制品种类极多,有立体雕塑、锥拱、镂空等器物,大多都为美术瓷,其作品价格视工艺水平而定,悬殊较大。该业多为家庭手工业,最少者仅为一人。
  古坛业 制造淡描青花坛及食盒瓷器的行业,它之所以称古,与圆器中古字同义。该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一双草鞋工人六名,工作以件计算。
  官盖业 制造有盖茶缸(顿碗)的工厂,其官字与圆器中官字同义。该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每双草鞋每月作坯五付。即这位工人每月到厂工作五日,剩余时间可到其他工厂做事,工资按日计算。工人种类有坯工、利坯工、补水工,另有上釉、装坯、打杂工人。若作彩花,另加画工。
  滑石器业 制造粗杂的瓷器,如粗粉装、油盒之类。滑石属瓷土一种,《陶录》载:“滑石作器胎,惟质佳耳。所衬出釉色反不如泥上釉尤莹泽耐看。故官古不用;洋器半用;惟雕镶小琢器肯用。”其生产以草鞋为单位,一双草鞋工人三四名。工作时间以件计算,每日做件数视工夫繁杂而定,同业中有定规。
  汤匙业 制造短柄旧式汤瓢,制品粗劣,烧成简易。从事此业者以妇女为多。其组织以模型付数为单位。
  针匙业制造长柄的瓢羹。其生产组织以模型付数计算,大约三副模型用吹釉工一名、制坯工一名。大多数为家庭手工业。
  灯盏业 制造旧式青油灯盏。生产以陶车为单位计算,半乘车每日出坯四十五板。民国时期,煤油灯和电灯盛行后,该业渐次没落。
  博古业 该业制品为各种棱形的盘碗类,故不属圆器类。所谓博古,系仿博古图中式样而制造。此类瓷器盛行于清末,各大商埠、酒馆内大多使用博古器。民国时期被日、英洋瓷排挤,仅销于南洋华侨。其工厂人员无定数,工人工资以件计算。
  第二节 坯坊用语
  泥作
  坯 泥料经过拉坯或手捏或注浆或压制等方法而成的形体,其质仍是生土的叫作坯。
  做坯 将泥巴(经配制、练熟的泥料)在辘轳车上拉制成形,叫“做坯”。琢器不能用车的,就用手捏、拍打、或用刀片定形。
  打杂 坯坊生产过程中,专做釉土原料的成份配制以及淘泥、练泥等杂事的工种。
  印坯 在模型上印压坯体,修整坯体大小、形状等,使之圆正,规格统一。
  毛坯 尚未修整的坯体。
  头坯 毛坯印了一次,初步定型。
  利坯 用利刀在辘轳上刮削、修整毛坯或头坯,使之规范,这个修刮整形过程叫利坯,或称修坯。
  刹合坯 器坯外面需要上一层釉质,使之光润,这个手工工序叫刹合坯。
  剐坯 利坯成形,坯体底部尚是实心底,须要剐空,这个挖空器底的工序叫做剐坯。
  补水 坯胎在施釉前,坯面有灰尘,坯体有小孔,需用补水笔蘸水将坯面抐光,填实小孔或修补,这个过程叫作补水。圆器业补水叫抐水
  蘸釉 将坯体外部浸入釉中上釉的方法称为蘸釉。
  荡釉 给坯体内上釉需将釉旋动荡匀后倒出,故称为荡釉。
  浇釉大器物拿不动,就必须用碗盛釉浆从坯体的上部淋下,使坯体外粘附一层釉,此谓之浇釉。
  促釉 给坯体外底浇釉称促釉。
  涂釉 用刷或毛笔沾起釉涂到器坯上去。
  吹釉 用一种特制的吹釉筒,筒上有一喇叭状管,小口处对着一根垂直到筒内底部的细管。用嘴吹釉时,釉通过管道雾化喷到坯上。
  捺釉用毛笔蘸釉在器坯上捺,使釉凝敷于坯体上。
  装坯把上釉以后的坯装进匣钵,谓之装坯。
   三踩两响 琢器炼泥的操作要求。即用脚踩泥三次,用铁铲拍打泥料两三次,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使泥料、水份均匀,达到“熟透”的程度。
  菊花蕊、莲花瓣 圆器练泥的要求,即踩泥时从泥料四边踩到泥堆中间呈“菊花蕊”,四边呈“莲花瓣”的形状,方算泥料“熟透”。
  吃 是配比的意思。过去配料时以某种原料为主,搭配其它原料。如配制上等瓷的泥料是以四份高岭为主,搭配六份其它原料,就叫做四吃六。
  缩 景德镇瓷工计算坯体干燥、烧炼后收缩率而使作的一种俗语,如干坯烧成瓷后收缩了10%,即称为九缩。
  板 坯房计算做坯、成坯日产量的单位。因为是按料板计算,故称板。各类坯房有不同的规定,选瓷工人每天都要上坯坊去点数,并在每条料板的一个坯上做记号,入册登记。
  一伕坯 规定做坯工一天做坯的数量称一伕坯。
  结架、过架 结架指生产全部结束,不再做坯,一般是过年的时候。过架指平时生产,结算成坯产量,并以此来计算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照子测定泥料、釉料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其收缩率为多少的一种传统办法。“照子”是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或上过釉的坯料,经过烧炼后测定其性能。
  试釉碗 过去将涂有配制好釉水的碗坯,经过烧炼,以鉴定其白度与亮度是否适合要求的土办法。因其在碗坯上进行,故名之“试釉碗”。
  渣饼 一种承垫生坯入匣的泥垫饼,通常均用泥土渣制成,烧成瓷质后,即称为渣饼。
  渣土 淘洗瓷土剩下的渣滓。
  土果 做坯、利坯中废弃的泥料做成的团状瓷土,属下等原料。
  辘轳车 做圆形瓷坯的工具,用一木顶圆盘,中间置一圆木轴,一头插入地下,一头顶着圆盘。用的时候,将已揉好的泥鼓放在圆盘中央,手拿木棒搅动圆盘旋转,然后用刀片或手使其成形。
  晒架 坯坊的晒架塘上方搭起的专放坯板晒坯的架子。
  晒架塘 淘泥用的水池,因位于晒架之下,故名晒架塘。
  平架 利坯、剐坯时所用的架子。
  檐架 在坯房上方设置二到四层横梁,用来晾坯储坯。
  淘桶 传统的淘洗桶三个一组,木质。中间的淘桶又称粗桶,椭圆形、长径两尺、短径一尺六寸。两侧各一个圆桶,又叫细桶。不子在粗桶中化解,再舀其细浆在细桶内沉淀。
  泥锅 坯坊舀泥浆用,两耳上装有一根木质横柄的铁质浅锅。
  码头 凡是做坯、印坯、刹合坯工人在做工时,需要有一个木制的架子在身旁,便利放坯板盛坯,这个架子,叫做码头。又因他们工作上的组成关系总称为马码。
  模里酒 坯户每年分上年、下年各一次,请与他合作承包的模子店、坯刀店老板和师傅吃的一次酒。坯坊的领头和印坯都参加作陪,坯坊工则只有酒钱。
  知四肉 是旧时瓷业工人的福利肉,因为是清代瓷工知四领头斗争得来的,故名。每人每月有十二两(16两为1斤,下同)肉。
  十碗头 窑户请工人吃的所谓上等菜肴。其标准每桌猪肉三斤半,香菇一两,木耳半两,粉丝半斤,还有小干鱼或小鲜鱼、豆干、海带、绿豆芽等菜碗,拼成十个大碗。一般菜名是爆肉、烧海带、木耳炒肉、炒粉丝、香菇肉、煎豆干、小干鱼或小鲜鱼、糊羹、绿豆芽、黄瓜(可用其他代)。
  红饭 圆器作坊供给工人的膳食。其标准是:每月日食三餐糙米饭,并加每月相当于六十块豆干钱的菜金,十二两油,一斤盐,三次“知四肉”(每次四两)。这些福利只有正式脚位的工人能享有。
  黑饭 圆器业供应徒工和给领头、打杂的补贴标准。只供饭,不供菜。如自己不吃,可转让给其他人。
  薄坯饭 琢器工人提前起手的膳食。
  发脚饭 一是指歇手前年终结算工资吃的“发脚棍饭”,如工人一时不还乡,有三天黑饭供应的例规。一是指工人被解雇后,窑户结算了工资,而无法一时全部付给工人,这些工人要在坯坊吃窑户送来的“找账饭”,一直到他付清工资为止。这种“找账饭”按坯坊里的“黑饭”标准。
  饭贝器 泡茶用杯,有二种:(1)有盖有托,形似马蹄,大号称马蹄饭贝,二号称马蹄茶杯,三号称马蹄参贝;(2)有盖无托,大号称庄大饭贝,小号称庄二饭贝。
  玲珑器 为镂空补釉的透明器。因其半透明玲珑可爱,花纹象米粒,故外人又称“雪白米花”。
  七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三个茶托子和四个茶盖子。
  八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四底(托子)四盖(茶盖子)。
  件 有两种意思。1.指上体,如头、包、支等;2.指琢器综合计量单位。如花篮瓶,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肚大10.7厘米为50件;又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肚大7厘米的为10件。
  素胎 又名石胎,没有施釉的瓷器。
  窑 有两种意思。1.指烧炼器物的建筑,如龙窑、柴窑等;2.指瓷器,例如唐窑,指清唐英督陶期间烧造的瓷器。又吉州窑,指吉州地区烧造的瓷器。
  草鞋 琢器业中,一般是以草鞋为生产组合单位,并以此计算产量或计算工人数。比如琢器一双草鞋即四副坯。又装坯、打杂、码头三种工人也叫草鞋,因其经常穿草鞋做工之故。据说名词之来源,系过去工人做一伕坯就要一双草鞋钱。
  同仁窑琢器 琢器行业中的大件、粉定、官盖、滑石、淡描、博古和小件这七个行业的总称。属景德镇人通常说的“窑帮”。
  画作
  青花 青花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描绘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的装饰工艺。也是釉下彩的主要装饰,其发色纯青,与青釉配合艺术效果十分完美,自元末及今,青花瓷以其雅致耐用无铅害而深受欢迎。
  青花最早创烧年代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了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明清时期景德镇更是大量烧造,大量出口海外,为景德镇赢得了声誉。除景德镇外,同期其它少数地区也有烧造,但都不及景德镇青花精美。
  元青花 元青花创烧于元代后期。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特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景德镇成熟青花。在湖田元代窑址堆积中,在江西高安县元代窖藏中以及北京市元大都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元青花瓷和残片。在国外,伊朗、土耳其、印尼、菲律宾及欧洲各国,也收藏或确认了一大批元青花瓷,其中大都是景德镇的产品,且较之其它各地产品更精美。元代青花瓷时代特征明显,艺术价值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其特征简括如下:(1)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器上;(2)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3)青花勾图严谨,层次分明,重视主次谐调,色彩很艳丽;(4)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主题纹饰有游鱼、水草、云龙、飞凤、双鸭、双鹅等,人物较少;(5)大件器,如梅瓶、大罐的胎体粘接处有较明显的粘接痕迹。
  永乐青花 永乐青花瓷造型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型制较元代有较大的改进,并出现一些受中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器物,如水注、无挡尊、花浇、卧壶。其他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执壶、压手杯,明代风格也十分明显。永乐青花料系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锈斑现象。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团龙、云龙、云凤、朵云、狮球、鸳鸯、喜鹊、竹石芭蕉、松竹梅、团花、佛花、缠枝花、缠枝菊、海棠、石榴、回文、海水纹、婴戏纹,纹饰中人物较少,而内外加花,器心绘图的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器物上常刻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永乐青花瓷很少有款,仅见篆书款。
  宣德青花 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其产品被认为是明代瓷器之冠。宣德青花用料有三种:苏麻离青、国产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合用。前都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深陷于胎骨之中。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合用料发色明快,在浓重与淡雅之间。图案纹饰画意凝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纹饰多样,常见有龙纹、凤纹、缠枝花、折枝花、人物、云头、海水、鱼藻、三鱼、回纹、园景、梵文等。器型多样,大小器均有。其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相对永乐器厚重、坚致。釉画突出特点为桔皮纹。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细腻。器物上常有年款,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书写,器物各种部位都有,亦有篆书款。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是明代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为世所珍,产品为此后明、清各朝所仿制。成化青花使用国产“平等青”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柔和雅致,呈色稳定。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所绘人物衣着,多无内衣做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所画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花木常绘根茎;山石亦无凸凹感;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较突出。图案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三秋、九秋、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影响的纹饰如长生莲、宝杵、藏文、八宝等。成化青花胎质细腻纯净,底足常为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斑点,称作“湖米底”,青花釉面肥厚滋润,光洁无瑕。成化青花的款识很有特点,多为“大明成化年制”两行竖写款,另有一种罐底写一“天”字款。
  嘉靖青花 嘉靖青花则是明后期景德镇青花的代表。嘉靖青花风格,与成、弘、正时期相比大不相同,大件器物明显增加,比较粗糙,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明显。小件器物仍比较精细,风格接近明中期。嘉靖花纹饰图案,突出表现了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青花道教图案也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福寿字、云鹤等。缨络纹与鱼藻纹广泛使用。青花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回青料,改变了以往青花的色调,浓艳泛紫构成此时的时代特征,但嘉靖一朝烧瓷时间长,数量多,青花的变化可分为三种。(1)嘉靖前期类同于正德晚期,青花深沉而灰暗,呈墨蓝色调,纹饰有晕散现象。(2)嘉靖中期常见有蓝色浅淡的一种,制作较精细,至万历时,愈发浅淡,惟纹饰线条更加细密。(3)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为嘉靖时典型的上等颜色,这就是“回青”加“石青”的发色。其色泽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
  康熙青花 清代青花以康熙朝最突出,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康熙青花使用云南产珠明料和浙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康熙前十年的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画意粗犷,苍古浑朴。康熙十年之后,青花逐渐出现了浓深、浅淡与稳定的几种色调。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青花瓷。使用上好的浙料,借鉴了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得画面富有实感,既能表达浓艳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青花尤其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层次分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呈粉白或浆白。晚期青花色调渐转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康熙青花的纹饰较复杂,流行题材有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博古图、锦地碎花、锦地开框、月景图画、书法等。康熙青花的品种十分丰富,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
  青花釉里红 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与以铜为发色剂的釉里红工艺结合,称青花釉里红。这一工艺始于元代,在河北保定与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景德镇瓷器就有青花釉里红的作品。明代早中期再度出现,到清代雍正时期这一工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一致,将二者成功地装饰于同一器上,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工艺、科技价值。
  釉里红 用铜红料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1200℃左右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铜发红色,又在釉下,故名“釉里红”。纯正的铜红釉色彩华丽、气氛热烈。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偶有釉下铜红彩的产品。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制釉里红器。 20世纪60年代,河北保定曾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制品。以后在江西高安也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缸。菲律宾存有中国元代的外销釉里红器。到明代,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但红色往往晕散而不太鲜艳。宣德朝有成功的釉里红鱼纹高足杯等留世。明中期以后曾一度衰落,明末有小件器的生产。清康熙朝恢复明代前期水平,并新制釉里红、青花和豆青色的釉里三彩新品种。雍正时的产品更趋精进,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极高,特别是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里红品种更为突出。乾隆以后,釉里红的生产技术一直未能达到这一水平。
  釉下彩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三国东吴的青瓷器上已有成熟的釉下褐彩生产。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青白釉 青白釉瓷出现于北宋初,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德镇窑所烧产品。其釉色白中泛青,宛如青白玉,光照见影,故称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入元以后的青白釉质量不及宋代产品。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其釉粘度大,显失透状,色白而带灰白状,宛如鹅卵色泽,故称卵白釉,这种瓷器以折腰碗多见,碗壁常印有“枢府”或“太禧”字样,因而又称枢府器,这种器物是官方用瓷的一种。
  甜白 甜白釉以明代永乐窑最著名。永乐白瓷很多制品都薄到半脱胎程度,胎薄釉润,能光照见影,具有甜净之感,故称“甜白”。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甜白”又称“填白”,是因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而得名。明代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以及清代康、雍、乾时期都有相类的白瓷仿烧,但均不及永乐“甜白”来得“甜净”可爱。
  蓝地白花 (1)蓝釉品种之一。元代景德镇窑的这一品种,先上一道蓝釉,然后划、剔出纹样,用白料嵌入,再罩透明釉烧成。如蓝釉白龙梅瓶等器。(2)青花品种之一。始于元代,用青花为地,露白为纹,罩透明釉后烧成,形成蓝地白花。明代宣德朝的制品最为珍贵,嘉靖、万历朝均有生产,清康熙时的冰梅纹器最为典型。
  永乐鲜红 明永乐时期,纯正的铜红釉烧制成功,这种红色艳丽悦目,史称永乐鲜红。清人认为“永器鲜红最贵”,足见鲜红的地位。永乐鲜红红色鲜明而匀润,釉层莹润亮,鲜艳初凝的鸡血,火候恰到好处,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红中偏黑的色调。厚胎器物的红釉发色微浅,薄胎的则往往通体开片,永乐鲜红的成功烧造,对宣德、康熙朝的红釉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翠青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大量仿烧龙泉青釉瓷,并新创翠青釉。翠青釉的特点是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釉面色泽光润,釉色翠嫩,故名翠青釉。永乐时的翠青釉瓷胎体和器足都很规整,由于釉垂流,器物上部淡雅,下部浓重。
  霁红 (1)亦名“祭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霁红釉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因起名的角度不同,历来叫法不一,但基本呈色类似。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霁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朝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2)特指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的一种纯粹的深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霁红特点是釉凝厚,釉面有橘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有“大清康熙年制”官窑款的康熙霁红器极为珍贵。
  霁蓝 霁蓝又名祭蓝、霁青、积蓝等,是一种以钴为发色剂的高温蓝釉。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明清时期霁蓝釉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而以宣德霁蓝釉名声最重,被誉为“宝石蓝”。并与霁红、甜白釉瓷同为上品,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又称“祭蓝”。霁蓝器物除单色釉外,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器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
  洒蓝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景德镇窑,其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管醮蓝釉料,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片。有的仿佛与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极为少见。清代康熙时有很大的发展,并有新的叫名,《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这是从生产工艺角度讲的,而民间又有“鱼子蓝”之称,这是据外表形貌而言的。
  酱釉 又称“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高达5%以上。宋代北方窑口已见,景德镇窑明初开始烧制,宣、成以下俱有创作。清顺治、康熙朝最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乾隆时有在酱色土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颇具特色的品种。
  孔雀绿 系景德镇明清著名颜色釉品种,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从景德镇御器厂出土有明宣德孔雀绿标本和台湾故宫博物馆藏有传世整器说明,宣德时已能生产这种绿釉了。清代《南窑笔记》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帷成窑有翡翠最佳。”可见成化朝的翡翠釉色是著名的,传世成化孔雀绿器诚可谓艳丽悦目。而大量生产孔雀绿则为明正德朝,故有“正德孔雀绿”之专称。清代康熙朝也盛极一时。现代景德镇配制孔雀绿釉用石英、铜灰、牙硝等,属中温颜色釉。
  娇黄 娇黄是一种在850℃~900℃间烧成的低温铅釉,黄色纯正娇嫩,故谓“娇黄”或“鸡油黄”。娇黄釉是以浇釉方法浇在瓷胎上,所以又称“浇黄”。它创于明宣德朝,盛于弘治、正德时期。宣德黄釉曾名重一时,它是在白釉上浇一层黄釉二次烧成,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由于宣德白釉器上有桔皮纹,挂黄釉烧制后,桔皮更为明显,可谓时代特征。弘治娇黄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淡雅悦目,可谓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比宣德黄釉更觉细润,传世的黄釉盘弥足珍贵。传世正德朝黄釉器数量多,仍不失娇黄的魅力,但细润不如弘治朝。
  茶叶末 茶叶末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明、清、近代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而成功。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的风味,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朝的茶叶末器常有仿青铜器者,色调沉着,又叫“古铜彩”。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或有可能指清朝“御窑厂一种官方的釉色”的简称,因而没有被一般民间所采用。
  乌金釉 乌金釉始于明成化而以清康熙朝的作品为代表,这是景德镇窑利用附近所产的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墨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不同于一般黑釉还在于它含铁分外,尚含有锰、钴的成分。清代御窑厂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实为黑釉瓷中的皎皎者。
  豇豆红 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似豇豆颜色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造型轻灵透美而闻名于世。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地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淡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同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郎窑红 系指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的一种铜红釉瓷器,因郎廷极的姓氏而名。郎窑红乃仿宣德祭红釉,所谓“比视成宣欲乱真”,但又独具特色。它色调深艳,似初凝牛血一般鲜红;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开裂纹;器物底足内呈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少数为本色红釉底;器物口部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并且多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郎窑红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成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
  郎窑绿 郎窑绿是清康熙时期郎窑烧制的铜绿釉,又称“绿郎窑”、“绿哥瓷”、“苹果绿”,系郎窑以铜为发色剂被氧化后的颜色,因而它和红釉并存。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因而通称其为郎窑绿。其中有的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彻釉色较深,开有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俗称“苍蝇翅”,此类属郎窑绿中的上乘者。另有一种釉面,因铜的氧化与还原不一,形成器时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而被称为“反郎窑”。相对而言,郎窑绿制品比郎窑红更少,因而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传世所谓郎窑绿器大多为伪品。
  龟绿 这是清康熙年间出现釉彩,先在器物的釉上绘黑彩图案,然后全部吹上绿釉,呈色黑绿如龟背,称“龟绿”。龟绿器多为瓶、罐、碗、洗、盂等。
  雍正青釉 雍正时期,景德德窑熟练地掌握了青釉的烧制技术,能够成功地仿烧天青、冬青、汝窑、龙泉、官窑釉色,这时期青釉统称雍正青釉。
  火焰红 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仿钧釉窑变品种。它是用多种不同釉料施于一器上,在高温下任其自然流淌、相互交融,成瓷后呈现出犹如火焰状的万紫千红般的色调,较红者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原料
  瓷土 用于制作瓷器用的粘土原料,也指瓷石经过粉碎后所得的土。
  瓷石 制瓷用的一种石质原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和高岭石组成,并含少量蒙脱石或多水高岭石等。瓷石具有低可塑性、干燥强度大、收缩率高、焙烧后色白等特性。瓷石、瓷土都以所产地为名。景德镇使用的瓷石范围很广,江西省境内有瑶里、三宝蓬、寿溪坞、南港、乐平礼林里、余干;有安徽省的祁门;湖南省的马顿坳、麻坡;福建省的德化;山东省的大昆仑等。
  高岭土 一种主要由高岭石(或埃洛石)风化成的软质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高岭村并传至国外而得名,后来国际上对这类特殊的粘土都称为“高岭”,成为国际通用名辞。景德镇使用的高岭,有明砂高岭土(又称东港高岭)、星子高岭土和临川高岭土多种。瓷器并不能完全由高岭土烧成,必须渗入其它原料。
  不子 瓷石粉碎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这种泥块俗称不子或白不子。
  釉果 制釉用的瓷石,与坯用瓷石相近,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长石等,具有较低的溶融温度、良好的透明度。景德镇专用于配制釉,浮梁县瑶里的青树下、得儿坝、屋柱槽等处为最好。
  滑石 制瓷原料,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纯白质软有滑感。《景德镇陶录》载,滑石可代高岭与不子配合制作器胎。这种滑石与非金属矿物原料的“滑石”无关。以其如石,故土名“滑石子”。景德镇多用于制作粗杂瓷件,如渣饼、针匙等。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
  花乳石 又名白云石,景德镇配釉的常用原料。起溶剂作用,能提高釉的透明度,不易烟熏。景德镇市柳家湾有白云石矿。
  珠明 又名珠明料,是绘青花的上等色料。产于云南境内。
  釉灰 明代称炼灰,清代以来称釉灰或灰,是景德镇配制瓷釉的原料。它将石灰石与凤尾草相间堆叠燃烧而成。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钾、钠化合物。釉灰分头灰和二灰,头灰是烧成后经淘洗得到的釉灰,其性燥;淘洗后的灰渣再经陈腐、研磨、淘漂即为二灰,其氧化钙含量略低于釉灰,以陈腐期长者为佳。
  下脚料 即余土,晒架塘沉泥、脚板屎、破坯屑等的总称。窑户对下脚料十分重视,每当停工期间,都要雇人去挖掘收集,分类晒干使用。特别是晒架塘沉淀下的泥料,重新淘洗后制成的瓷器,针孔、稀泡、簃〓子等缺陷比其他原料要少。有的小窑户,在没有钱买原料时,往往是靠这“三筲余土,两筲检渣”度过难关。
  第三节 窑场用语
  槎窑
  槎窑 形似柴窑,但小些,火度低,专烧粗瓷。因窑专烧槎柴,故名槎窑。
  槎柴 清代前称“船柴”,指灌木、树枝、茅草等杂柴,是槎窑的燃料。
  把桩(槎窑) 槎窑工种,设一人。负责全面生产技术指挥,与窑户老板共同研究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其具体生产任务是满落手一边的窑,歇火时看火。
  做重工夫 槎窑工种,设二人。其工作一是补匣屑(用泥巴粘匣屑,起固定作用);二是架一路窑的表,即满最高处。人站高凳上,将匣钵放上去;三是烧窑、开窑。
  打大锤 槎窑工种,设二人。其工作一是发坯;二是烧下半夜的窑;三是开窑架表,即从前到后的匣钵都由他二人负责,一人一边。
  收沙帽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任务一是发坯;二是架中间的表;三是烧上半夜的窑;四是清理码脚。
  挛匣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撑坯;二是学习架表;三是扒窑弄里的匣屑;四是烧窑;五是下落发坯。
  红半股 股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满窑;二是烧窑;三是开窑。
  黑半股 股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和红半股相同。
  小火手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拖槎柴到窑门前;二是到老板家领米做饭;三是领工具,如草鞋等杂事;四是负责窑后面补窑的泥巴和匣屑,并端进窑弄。
  打杂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推匣屑至河边倾倒;二是扒匣屑;三是拖槎柴到窑门前(负责下半夜);四是端泥巴和匣屑进窑弄(负责前面一段)。
  挑灰 槎窑工种,设一人(为散做工)。
  满窑 槎窑工种,设一人(满起手一边)。
  下港 槎窑工种,设二人(数槎和验收槎的质量)。
  挑槎 槎窑工种,设四人(散做工)。
  满窑肉 槎窑工人的福利,惯例为槎窑每满一次窑,每天每人应有四两肉的补贴。
  柴窑
  柴窑 烧制瓷器的窑是由槎窑发展到柴窑的。柴窑亦称镇窑,因形似蛋壳,亦称蛋壳窑,柴窑是因烧柴故名。柴窑从明代起逐渐兴起,到清代,为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
  把桩 柴窑工种名,是全窑场生产技术的总指挥。把桩的主要职责是指导本次窑的满法;测看窑温及根据窑温变换烧法;确定烧成的停火时间。在窑厂有绝对权威,其把桩的决定,其他各脚必须绝对服从。
  驮坯 柴窑工种名,设一人。负责小器坯的满窑全盘计划,本次窑的入窑小器的数量、品种;满小器时,驮坯工负责发坯;点火,烧窑时,就参加烧窑,一直到烧红了余堂“叫驳”(换班)止。因为这段时间都在上半夜,故窑厂工人称之为“烧上半夜”。
  收兜脚 柴窑工种名,设两人。收兜脚工事情较多,满窑、烧窑、开窑都要参加。满大器时,一个在“落”里发坯,一个在窑弄内“打表”(站在特别的高凳上把匣钵放在最高层);满小器时,帮助传匣;开窑时要参加开大器;开小器时,一个开窑并负责“剿表”(取最高层匣钵下来),一个到各搭坯户去通知开窑时间。在烧窑时,二人轮流烧上半夜和下半夜。此外,还要负责收集兜脚匣钵。
  架表 柴窑工种,设一人。架表需要熟练的技术和膂力。满窑时,从余堂一直满到小器当门止。满窑架表(一根匣钵的最高处叫“表”),重大器需要叠三张凳的高度时起,至窑门最高的窑位止,由架表工人满,但规定必须在五手以上的高度才能算“表”,五手以下的匣钵则由满窑店负责。窑满好了以后,还要和打杂工一道用砖封窑门。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并负责现场指挥。
  一夫半 柴窑工种,设二人。主要工作有:一是满窑,满窑时,除窑弄最前面二路小器不满外,其余全窑的大、小器都须参加;二是打杂,如买菜、炒菜、分菜、烧洗澡水、茶水以及开窑时负责看守铺房。
  二夫半 柴窑工种,设四人。工作是满窑和烧窑。满窑时,满大器、小器自始至终要参加,下半夜烧窑。
  三夫半 柴窑工种,设一人。满大器时负责“撑表”,满窑前选好兜脚垫底用的匣钵;满小器时传坯和轮流撑表;负责运送下半夜的窑柴。
  小火手 柴窑工种,设一人。工作近似打杂工,其任务是做好开窑、满窑前的准备工作,如摆好码凳,点着全窑厂的照明灯,参加全部满窑工作,停火后窑弄冷却阶段负责看守门户,满进和开出窑内烧炼的窑砖,买菜、做菜和分菜。
  打杂 柴窑工种,设一人。主要是干杂务工作,其杂务为:(1)打扫卫生。每次开完窑以后,清除各个“落”内的垃圾以及窑内的渣皮匣屑;(2)开窑后扒平垫窑的老土子;(3)到野外小山丘上打黄土,搅抖泥巴作结砌窑门之用,满窑封门时负责砌窑门;(4)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
  推窑弄 柴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性质也是打杂。烧窑时运送上半夜的柴,挑生活用水,协助打杂工清除窑弄内的渣皮匣屑,满窑日看守铺房楼等。
  挑槎 槎窑工种,设四人(散做工)。
  满窑肉 槎窑工人的福利,惯例为槎窑每满一次窑,每天每人应有四两肉的补贴。
  柴窑
  柴窑 烧制瓷器的窑是由槎窑发展到柴窑的。柴窑亦称镇窑,因形似蛋壳,亦称蛋壳窑,柴窑是因烧柴故名。柴窑从明代起逐渐兴起,到清代,为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
  把桩 柴窑工种名,是全窑场生产技术的总指挥。把桩的主要职责是指导本次窑的满法;测看窑温及根据窑温变换烧法;确定烧成的停火时间。在窑厂有绝对权威,其把桩的决定,其他各脚必须绝对服从。
  驮坯 柴窑工种名,设一人。负责小器坯的满窑全盘计划,本次窑的入窑小器的数量、品种;满小器时,驮坯工负责发坯;点火,烧窑时,就参加烧窑,一直到烧红了余堂“叫驳”(换班)止。因为这段时间都在上半夜,故窑厂工人称之为“烧上半夜”。
  收兜脚 柴窑工种名,设两人。收兜脚工事情较多,满窑、烧窑、开窑都要参加。满大器时,一个在“落”里发坯,一个在窑弄内“打表”(站在特别的高凳上把匣钵放在最高层);满小器时,帮助传匣;开窑时要参加开大器;开小器时,一个开窑并负责“剿表”(取最高层匣钵下来),一个到各搭坯户去通知开窑时间。在烧窑时,二人轮流烧上半夜和下半夜。此外,还要负责收集兜脚匣钵。
  架表 柴窑工种,设一人。架表需要熟练的技术和膂力。满窑时,从余堂一直满到小器当门止。满窑架表(一根匣钵的最高处叫“表”),重大器需要叠三张凳的高度时起,至窑门最高的窑位止,由架表工人满,但规定必须在五手以上的高度才能算“表”,五手以下的匣钵则由满窑店负责。窑满好了以后,还要和打杂工一道用砖封窑门。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并负责现场指挥。
  一夫半 柴窑工种,设二人。主要工作有:一是满窑,满窑时,除窑弄最前面二路小器不满外,其余全窑的大、小器都须参加;二是打杂,如买菜、炒菜、分菜、烧洗澡水、茶水以及开窑时负责看守铺房。
  二夫半 柴窑工种,设四人。工作是满窑和烧窑。满窑时,满大器、小器自始至终要参加,下半夜烧窑。
  三夫半 柴窑工种,设一人。满大器时负责“撑表”,满窑前选好兜脚垫底用的匣钵;满小器时传坯和轮流撑表;负责运送下半夜的窑柴。
  小火手 柴窑工种,设一人。工作近似打杂工,其任务是做好开窑、满窑前的准备工作,如摆好码凳,点着全窑厂的照明灯,参加全部满窑工作,停火后窑弄冷却阶段负责看守门户,满进和开出窑内烧炼的窑砖,买菜、做菜和分菜。
  打杂 柴窑工种,设一人。主要是干杂务工作,其杂务为:(1)打扫卫生。每次开完窑以后,清除各个“落”内的垃圾以及窑内的渣皮匣屑;(2)开窑后扒平垫窑的老土子;(3)到野外小山丘上打黄土,搅抖泥巴作结砌窑门之用,满窑封门时负责砌窑门;(4)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
  推窑弄 柴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性质也是打杂。烧窑时运送上半夜的柴,挑生活用水,协助打杂工清除窑弄内的渣皮匣屑,满窑日看守铺房楼等。
  下港 负责购买窑柴之人。窑柴由水运而至,停泊在河边,俗称河边为“港下”,沿习下来,到昌江河边去购柴就称为“下港”。
  打大锤 即学徒。要服侍管账、助理员和下港的茶水饭菜。主要就是练习珠算,老师就是管账先生,出师后就是做助理或管账工作。开窑之日,开大器时,要随时注意有人把烧熟了的瓷器拿出来,放在匣钵内,充作未烧熟的处理。打大锤者就要过去检查,把已烧熟的瓷器叫坯主开出来。这项工作,称之谓“赶麻雀”,意谓把藏在窝里的麻雀赶出来。
  满窑 首先要计算本次窑的坯够数否。如果坯少,可以搭烧户多烧坯,或度响匣。其次是搅拌好封窑门的黄泥以及敲好匣屑(贴窑用),选好兜脚匣钵。再次就是满好在窑囱部位的建窑用的土坯砖,然后,根据当次窑的气候,各种坯的多少和窑的本身是否变化等情况确定窑位。再把已装坯的匣钵严格按窑位排列。
  拉前 靠窑门第十二排匣钵左右的位置,叫拉前。这里温度最高,主要装白釉器(质量最好的瓷器)。但上下两层温度稍低仍烧青釉(质量较差的瓷器)。
  拉后 十二排以后,叫做拉后。这里火力较低,专装颜色釉和二白釉蓝边锅三大、大件、灰可器。
  中鼓 窑的中间一段。
  溜火 初烧时采取短柴浅烧,拖长低温时间,使窑内火力平衡,叫溜火。
  紧火 溜火之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要加大,故名紧火,又叫赶余堂。
  余堂 窑的最后面,即靠烟囱的地方叫做(余堂)。
  挖兜脚 满窑前,打好堆匣钵的基地。
  一根窑 烧窑时,匣钵一支支的堆起来,每支叫一根窑,根据窑的高低,每根可容匣钵(大器)七仝(即 个碗)。
  开窑 瓷器烧好后,经过冷却把匣钵(柴窑或煤窑)或瓷器(气窑)从窑内取出来。
  满窑 专门把装好瓷坯的匣钵装进窑内。
  挛窑 专门造窑和修补窑。
  把桩 掌管烧窑全过程,是柴窑、槎窑烧炼及技术的总负责人,又叫火头。
  灰手 负责挑泥踩泥、堆槎柴等工作,又因其负责歇火后把窑灰扒出来,故叫灰手。
  挑槎 专门挑槎柴到窑厂的工人。
  倒窑 指窑内匣钵倒塌,与窑身无关。
  窑爽 火力未到,瓷器没有烧成熟。
  窑黄 柴湿烟多,瓷胎吸了烟而带黄色。
  射火 匣钵未盖好,火直射到瓷胎上,在某一个地方上出现黄色。
  地烧火 指点火后,要不紧不慢地加柴,以保持火焰落而又燃的状态。
  现火 指放在窑门口的坯匣。
  盖顶 指窑门口最上的坯匣。
  点落 窑坊管事核实入窑小器坯匣数,并予记载,以便结算烧炼费,称点落。
  坐槛板 窑坊管事对每次出窑的大器匣钵点数并予记载,故名坐槛板。
  浅 刹利匣钵中一只匣钵的俗称。
  一手 计算坯匣的单位。针匙五只为一手。琢器类也有二至三个为一手的。
  卖窑位 旧时窑户的一种经营方式。即搭坯户要交某个窑位的定金。
  桩子 指兜脚上的第一手坯匣。青釉、二白釉中的罗汉汤碗等产品,多放在这个位置上。
  窑担 景德镇传统柴窑每窑次焙烧制品数量的计算单位。以刹利匣钵为标准,按匣柱高度2.8米为一担,其他品种匣钵以此折算。
  通常以七个小器匣钵为“一手”、“四手”为一担计算。有些匣钵面积大,便提升比率来计算。
  叫驳 就是叫工人交班的意思。
  叫倒驳 指烧上半夜。工人休息后,又叫他上班和“烧下半”共同完成任务。
  团圆窑 修(建)好的窑炉,第一次试烧的窑次叫大水窑,一年中烧的最后一次窑叫团圆窑。
  牵骡子 指窑弄里的坯匣,全部或大部倒塌,也指上半部倒塌。
  歇火肉 柴窑工人福利。惯例为每一次窑歇火后,全窑有四斤肉的补贴。
  
  赶泥肉 指靠烟囱位置烧炼的匣坯。此处多放装灰渣碗、二白釉之类的坯匣。
  开窑凳 又名花凳。长条形,凳面如同狭窄的木梯,开窑时上面承放匣钵。
  烧春窑 花朝(农历二月十五日)前烧的窑叫烧春窑,以后叫烧长窑。明、清、民国时期,窑场都在清明前后开始生产。但有时因坯多或瓷价好而提前烧窑,叫做“烧春窑”。
  看窑屋 即窑里的值班工作。柴窑多由一夫半和小火手轮流担任。
  窑柴 将松木锯成一尺左右的木段,再将它劈开,是烧柴窑的专用燃料。因为在山区这种柴多利用溪水流放。故以前又叫“水柴”。窑柴的规格名称,分为天字号、地字号。天字号又叫“斧片”,即将直径一至二尺的松木,劈成长1尺,厚2寸的松柴;地字号,又叫“开片”,是将5寸~9寸直径松木锯劈成的松柴。还有一种叫鹿子,即用不满五寸直径的松树或树梢、松枝锯成的松柴。
  匣业
  小器、大器、刹利匣钵均为匣钵规格名称,凡4英寸以下的杯碟类品种,一匣能装多坯、多品种的匣钵叫小器匣钵,也叫刹利匣钵。凡装5英寸以上的盘碗类品种,一匣只装一件的叫大器匣钵。
  打棋子 用死釉将渣饼粘贴在老匣的拆裂处,称为“打棋子”。
  土匣、响匣、老匣 未经煅炼的匣钵坯子叫土匣。煅烧匣钵坯子之前,将匣坯对齐口面,整理过程叫“度土匣”。已经煅烧而未装过坯的新匣钵叫“响匣”。已经使用过的匣钵称“老匣”。
  匣钵座落 堆码匣钵的贮藏室称为“落”,把暂不用的匣钵或已装坯件等待满烧的匣钵存放在贮藏间称为“座落”。
  匣钵掩子 用空匣钵作盖,防止尘杂污染匣内坯件,叫匣钵掩子。用匣钵土制成的匣钵饼子,其口径与匣钵一样大,用途与掩子相同,称匣钵饼子。
  顶肩、吞肩 装坯、满窑缺陷,匣钵重叠上下大小不统一,上大下小者称“顶肩”。上小下大则称“吞肩”。
  做分匣 做分匣就是匣户出生产资料,工人出劳力,生产的匣钵由匣户经销,双方照产值分钱,大匣四六分,匣户得40%,工人得60%;小匣三七分,匣户得30%,工人得70%。
  做土本 匣户只包原料,由工人自产自销,每年交匣户租金若干称做土本。
  第四节 红店用语
  瓷彩
  釉上彩 也叫炉彩。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彩料绘画,并在烤炉中以780℃~85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料在釉上,画面微有凸起。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珐琅彩、广彩、墨彩、新彩等。
  古彩 即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改变了明代以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古彩是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即用各种简练而刚劲的线条勾成纹饰轮廓,然后在线框内不分阴阳地平涂颜色的一种装饰技法。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因其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粉彩 也叫软彩。它创于康熙,盛于雍正。其制作是勾画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用其它色料进行描绘。所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因而每种画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俊雅。
  粗彩 是粉彩中的一种工艺,画面较粗糙,方法较简单。其工艺是把雕刻好画面线条的“印架”沾黑料印于素胎上,再填上颜色,无金边。如瓷件的“长命富贵”、“三多”、“四季”等画面,均用此法。
  普通粉彩 一种较粗彩更细致的方法,其画面上的草与花卉,都需经“洗染”,对“结果”都予以处理。洗染是在白底上加一道颜色,使之浓淡、阳阴协调的填色方法;结果指在花头或叶子的上面填上颜色,以显示花叶逼真的工艺。
  中级粉彩 较普通粉彩画面更广泛的饰瓷工艺,有山水、雪景、飞禽、人物、草虫等各种画面上题字、填诗等内容。
  高级粉彩 是彩绘中的上乘工艺。其所绘制的画面,变化较多,有高度艺术性。
  金彩 用金作瓷器花纹装饰称“金彩”。金彩在唐代已普遍使用。五代、宋、元很多瓷器上饰金彩。景德镇窑明清两代大量使用金彩,明嘉靖朝更为突出。景德镇的描金是将金粉溶入胶水里,添入适量的铝粉在瓷器上描绘,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探,使其发光而成。清后期,景德镇用金水描绘纹饰。液态金以其耗金少、操作简单、外观光泽富丽取得优势,并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广彩 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再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加彩后直接销往海外,故称“广彩”。广彩风格特殊,施彩有红、黄、绿、紫、藕荷(雪青)等色,以藕荷色与金彩用得较多,色调迎合西方人所好。雍正时制作精细、设色浅淡,尔后设色均趋浓艳。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富有立体感。内容中西结合,既有西方人物景致,又有中国传统的花鸟、仕女画,也有西方国家定烧的徽记、商标图案等。
  黑彩 釉上黑彩多用于勾勒枝叶的轮廊和叶脉。明代五彩、素三彩中的黑色为中国传统的黑彩,黑色彩料即珠明料,用其绘画后,以低温烧成呈黑色。或将熔剂涂其上,呈色黑而亮。清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乌黑。
  墨彩 墨彩开始出现于康熙中期,已单独作为一种釉上彩绘来体现纹饰的主题,也有的略以极小的五彩相衬。康熙墨彩着色浓重,彩釉配制纯净,又于彩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都有漆黑莹亮的特点。还有一种以绿彩打底托衬墨彩的,更显浓郁晶亮。康熙墨彩纹饰以花卉禽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有的甚至以著名画家的手稿绘瓷。康熙墨彩器的白釉地大多微闪青色。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器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它是在白胎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以后的墨彩就不如康、雍、乾的精美。
  新彩 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旧称洋彩,1949年后改称新彩,又称新花。采用画笔直接蘸取色料在瓷胎上作画,所用颜料系人工合成,用油调者称油彩,用水调者称水彩。新彩烧成的温度较宽,烤烧后画面平滑。色彩丰富、成本又低,为一般日用瓷普遍采用。后被用于贴花、印花、喷花。
  洋彩 所谓洋彩,主要是指画面受西洋画影响或用进口料绘彩的瓷器装饰。习惯上称的洋彩所指皆有所不同。(1)清代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的粉彩和乾隆时期流行的珐琅彩,习惯上叫“洋彩”,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朝有关瓷器的档案中,有洋彩而无粉彩之色。清唐英于乾隆八年所著《陶冶图说》亦只有洋彩而无粉彩一词。由于粉彩与珐琅彩多用进口彩料,其施彩方法以芸香油调合上彩,称为洋法,又有洋彩之称。(2)十八世纪后,中国的外销瓷为了适应国外顾客的习俗,画面多是外国人物、动物或风景等为蓝本,完全以西洋画面为装饰,尤其以开光中画外国妇女、儿童为佳,这种彩瓷被称为“洋彩”。(3)指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称的“新彩”。
  料彩 清代景德镇用珐琅彩料所绘的彩瓷品种。其色料只用红、蓝两种,淡雅柔润。常见是将一种料色绘于白瓷表面,再用锐器划出细纹,经彩烧后花纹凸起,晶莹悦目。料彩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嘉靖、道光间仍有烧造。
  洪武红彩 相传景德镇彩器始自宣德,自洪武红彩器被发现后,打破了这一传统看法。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了一件洪武白釉上红彩龙纹盘残件,此器盘壁表面各画五爪红彩龙两条,云彩两朵,灯光透映可见两面花纹叠合为一。釉铁红绘出。这件洪武红彩器的发现,证实明初景德镇已在宋代红彩的基础上重新掌握了彩绘装烧技术。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历来被视为珍贵品种,斗彩设色丰富,彩色多透明鲜亮。成化斗彩无黑彩,而其它彩色则具有特殊的韵味:红彩多用在纹饰中以缀出星点和花朵,鲜艳耀目,为后仿者所难以力及;黄彩变化多端,娇黄、鹅黄娇嫩透吸,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稍微透出,姜黄则色浓光弱;绿色大都透亮闪黄,而松绿则色浓闪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发色紫黑,或为嫩茄皮之浅紫色。特殊者为浓黑紫色,似一层乌暗的金属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晕来。成化姹紫,更是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作品斗彩三秋杯、斗彩婴红杯、葡萄杯、花鸟杯等名贵一时,斗彩鸡缸杯名气最大,清代各朝多有仿成化斗彩的伪作,庶几乱真,尤以康熙、雍正仿者最佳。
  斗彩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但明代文献不见斗彩的记载。首先应用“斗彩”一名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它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雍正斗彩 清代斗彩以雍正朝最有成就,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艺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具体表现在:一、仿制明代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斗彩罐、鸡缸杯、马蹄杯等几乎可以乱真;二、突破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粉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在一起,使斗彩变得更加秀丽诱人。雍正斗彩的图案设计与粉彩相似,基本上以花鸟为主。所绘斗彩,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施彩薄而浅淡,真彩准确,很少溢出青花轮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彻,布局简洁幽雅。鉴赏时要注意与成化器的一些区别,如胎质虽细,但显轻薄;白釉不及成化时肥厚,釉面较松软;红彩欠鲜艳;绘画落笔欠柔和;款识更是相差较远;有些器物上饰以粉彩等。
  素三彩 它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故谓“素三彩”。它的制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一次烧成。素三彩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还有黑、白等色。素三彩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极为精制,清代康熙朝有新的发展,并盛行一时。
  正德三彩 素三彩创烧于明正德年间,这时的产品为数不多,但制作精良。施彩常见黄、绿、紫几种,特点显著。彩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施彩不光亮者,有暗刻缠枝莲纹高足碗,器型与弘治时相同,无款,以紫色为地,填黄、绿彩;彩色光亮,如故宫博物院藏三彩海水蟾蜍洗,其纹饰与四字年款均为暗刻,口沿处分饰紫彩,在绿色地器身上刻出蟾纹,并填以黄彩,留有白釉,使海水浪花与跳跃的蟾蜍色彩对比分明悦目。
  万历三彩 万历三彩常见有盘、碗、炉等器,彩均直接施于胎坯上。以黄釉为地的三彩器,黄釉色重而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糙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黄釉不纯而常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这时的绿彩则浅淡鲜艳。紫色加黄斑后色显黑色。有黄地紫绿彩上留白釉龙纹的装饰。青花款,有的青花款罩上黄釉后显黑款色调。万历三彩有黄地紫绿龙纹盘的官窑器,这类器型和龙的纹样已成为固定式样,自康熙至清末,历代相袭。嘉靖,万历三彩与珐花、琉器等品种一样,曾较多流往法国,为西方人士所重视珍藏。
  法华三彩 法华三彩创于明代,又名珐华、法花,是一种较特殊的陶瓷艺术。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在陶胎表面,然后分别施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为法华三彩。山西法华釉器都是陶胎,常见于香炉、动物、花瓶等。嘉靖前后,景德镇开始仿制法华釉,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所造者用瓷胎,因而烧成温度也较高,器型有较大件的瓶、缸、钵等。图案纹饰较多,有花鸟和人物故事等。
  嘉靖三彩 嘉靖三彩的特点是色调浓重而沉闷,显得古旧,彩色不够鲜艳、匀净,在胎体上多有粗线条的暗刻花。嘉靖三彩的施彩可归纳为二类:一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图案,如大罐、绣墩、梅瓶,这种类型也有旧胎后挂釉的。二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纹饰,有的还留出白地作局部图案。
  康熙三彩 康熙时期,在明正德、嘉靖、万历三彩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朝可谓三彩的繁荣时期,它表现在品种繁多,器型多样,彩料复杂,制作工艺精湛。这时期的品种有:黄地紫绿彩、白地三彩、墨三彩、黄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加红、刻花三彩、釉里三彩、法华三彩等十来种。器型有凤尾尊、捧槌瓶、大罐、杯、盂以及各种人物塑像。除黄、绿、紫三主色外,还以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个别还加少量红彩,传为“三彩加红,价值连城”。继承嘉、万时期的多种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并出现素胎上刻出纹饰轮廓,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的新工艺。这样,使得纹饰层次清晰,画意生动,花卉轮廓线条明显。
  五彩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据文献记载,五彩始于明宣德时期,从传世器看,嘉靖、万历两朝五彩器十分精致,这时常将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不过这时的青花不像成化斗彩那样居主要地位,而作为色彩的一种而已,因而斗彩疏雅,五彩红艳。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漆黑的墨彩,从而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以后五彩只作为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又没有粉彩的柔软感,故又叫“硬彩”。《陶雅》说:“康熙彩硬,雍正彩软。”《饮流斋说瓷》中解释曰:“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感也”。
  正德五彩 正德五彩器有两类:白釉器上直接加五彩和青花器加五彩,后者正德初期常用。白地五彩器多用红、黄、绿彩。白釉厚润而显油腻感;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红彩也较淡。彩绘风格介弘治时的柔和与嘉靖时的奔放之间,常见纹饰有八仙、仕女人物、龙纹、荷花、花鸟、葡萄等,器类有梅瓶、香炉、香筒、高足杯、孔明碗、盘、碗等。有的署有官窑款。青花五彩器数量虽不多,但青花色泽鲜艳,红绿彩浓重,主题突出,艺术性并不逊于白地五彩器。
  青花五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的结合,从大范围讲也属于斗彩的范畴,但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这种工艺,习惯上称其为“青花五彩”。这是因为:(1)嘉、隆、万“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是作为五彩中的一种色彩,在图案中局部出现的,它不同于成化斗彩中的青花居于主要地位,康熙以后五彩器上的青花为釉上蓝彩所代替。(2)嘉、万五彩的图案花纹几乎满布全器,姹紫嫣红,浓艳热烈,而斗彩的风格却素以疏雅著称。因而陶瓷界把嘉万时期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结合工艺,叫作“青花五彩”。
  成化五彩 五彩器创烧于明宣德朝,但真正能见到实物的五彩器是成化时期的作品,《陶说》曾谓“成窑以五彩为最。”成化五彩以淡雅为基本风格。彩色中以红、绿、姹紫为主,同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纹饰线条柔和,彩料施于温润如玉的白釉器上,显得格外幽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彩缠枝莲罐即是成化五彩的上乘之作。
  嘉靖五彩 嘉靖五彩器极其盛行,以浓红艳绿取胜,色调纯正,制作精细,可与杰出的永乐、宣德青花瓷相提并论。这时期的五彩也分白釉地直接绘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嘉靖五彩器所用彩料有红、黄、蓝、绿、紫、黑、孔雀绿等色。色彩的突出特点是红彩均为枣皮红,凝厚光熠;多用孔雀绿着色;紫色为艳丽的赭紫。黄彩似蜜蜡。嘉靖五彩多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盘等。常见图案有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
  万历五彩 万历五彩以大红大绿,施彩繁缛为基本风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万历五彩特征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1)瓷土淘炼不精,因而略显粗糙,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现象,大器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明显,盘碗底心下凹。(2)釉面不如嘉、隆时期莹润,后期釉面稀薄而显青白色。(3)色彩大红大绿,更以红色为重,对比强烈,多用青花作图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4)所绘图案线条细腻,繁密过之而气魄不足,青花勾线上所填的彩,常漫出双勾线而命名纹饰显得精率模糊,所画人物上下比例失调。图案只以炽烈取胜。器物多大件,但瓷土粘接不牢,胎体厚重,完整器少见,整器也常见粘接处的裂痕。中小型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
  康熙五彩 康熙时期,五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表现在色彩的更加丰富,釉上蓝彩代替了嘉万五彩中的青花并发明了黑彩等。《饮流斋说瓷》认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致”。康熙五彩不但官窑器工细,民窑器也不逊色。《陶雅》说:“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散地恣肆。”(“客货”即出卖的民窑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各色均有时代特征。红彩,色调鲜亮红润,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这种红彩,有别于明代的枣红色。黄彩,为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见葡萄紫,也见茄皮色者。绿彩,有墨绿、黑绿、苦绿、瓜绿、大绿、水绿等多种色调,其特点是色浓泛黑,有别明代绿中闪黄现象。黑彩,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为新创色调。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陡壁生辉,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调。总之,康熙五彩一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风格而改由白瓷为地直接为五彩为主的五彩风格并创造了多种品种。康熙五彩见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类十分丰富。
  雍正五彩 一般认为,五彩到清代雍正时期被粉彩所取代。从传世品看,雍正五彩数量骤减,但仍有一部分作品,且风格特异。雍正五彩一变前时的浓艳,而变成如成化五彩那样的淡雅。纹饰由繁复化为疏朗,线条趋向纤柔,它将传统的五彩工艺推向了另一个新的境地,可谓与粉彩品种有异曲同工之妙。雍正五彩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色,纹饰多为人物内容,如指日高升、羲之爱鹅、对奕、观瀑、腾鱼、射石、牧牛等。典型器有故宫收藏的仕女婴戏尊等。
  工艺
  斗方 又名“起堂子”。指瓷件上空的扁形、圆形、方形的地方,另作画面的意思。
  拍沙红 是以沙红施于素胎上,使之均匀的饰瓷工艺。
  耳箍 指在瓷件的口、脚、腰处,以颜色或金水画环形直线条。
  混水 系釉下彩的最后的一道工艺流程。它在已有线条组成的图案上,再用淡色笔画,以显示阴阳光。
  填地皮 即用单色(红、黄、玻璃白等)打底。
  刮口、色口 指用金水在瓷件上涂边的操作。细边称“刮口”;粗边叫“色口”。
  厾印子 指在白瓷胎上印上图案花纹,以便填色的工艺。
  校图 用锅底灰在印画好的瓷器框架上涂抹一层,使颜色不流于框架外。
  边脚 指瓷件上口和底边的图案。如回纹边、寿字脚、如意边等。
  骰子景 指用点或线所组成的图案。
  勾印子 指勾勒框内填色。
  勾 指以工笔或以写意方式,直接在素胎上作画。
  踩色 指以干笔把颜色勾开,以颜色示阴阳光的操作。
  漏丹 指漏画一笔之意。
  补丹 即补上漏画之处。
  补花 指在画坯的地方修整好的操作。
  顺桥扁 对瓷件的缺陷,绘以适当的花朵或图案,以阴阳光透视原理加以修整。
  搭笔 这是学习彩绘的基本功。用手指敲打画笔,以便沾在画笔上的颜色,顺畅地流到笔尖,便于作画。
  漏单 指在清点画件时,发现某个瓷品漏画。
  涩胎 指已烧成未上釉的瓷器。
  素胎 即白色的瓷胎(含上釉的)。
  单料 专画细线条的瓷用毛笔。
  双料 专画粗线条的瓷笔名。
  料率 介于画细、粗间的瓷笔名。
  包口笔 镶金用的瓷笔名。
  填色 填色如国画中的敷色,即按设计要求填上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
  填彩 所谓填彩,据清代《南窑笔记》的解释,“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因而,凡是用釉下青花双钩各种图案的轮廓线,而以釉上彩色填入的都叫填彩。填彩是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一种装饰。今人一般将填彩归入斗彩范畴。
  罩色 在一种色面上,再罩以另一种颜色,谓之“罩色”。这种方法可丰富彩色的层次,增加浑厚感。
  接色 接色是粉彩中常用于山水画的填色技法。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填在画面的同一部位,使之相互衔接,过渡均匀。制作方法是先涂上一处颜色,后用另一种颜色填于第一层颜料之上,并在接色的地方轻轻地来回涂染,将颜色接匀,涂平,如再需接第三种颜色,可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进行。
  补彩 在瓷彩剥落的地方补加彩,这种挽救彩病的方法叫补彩。如许多古瓷上的金彩高就是后人重新补上的。
  第五节 瓷行用语
  看色
  选瓷 又叫拣瓷、看色,是成品质量检查与产品分级工作。分为开窑瓷拣选,加彩瓷拣选和包装前验货。
  青瓷 泛指釉色烧制得好的瓷器。在琢器脱胎瓷中,质量分为四级,青色为上等即一级品。
  四色 稍有些毛病的瓷器,如有烟屎古、渣痣、浠泡、慢跷及阴嫩等缺陷。
  烟屎古 即碗内或外有裂缝,最多两分长。
  慢跷 碗型不很圆,有些扁。
  渣痣 匣屑掉落在正在烧炼时的瓷器上所形成的黑点。
  气泡 又叫水泡边。瓷器焙烧时,气体不易流出而造成的小泡。有坯泡和釉泡两种, 细小而仅有一个者,可列入二级品。大的不超过黄豆,仅一二个者,可列入等内瓷。
  无口脚 毛病与四色同,并且还有点裂口,但是不穿,有的光裂外面,有的光裂里面, 故名无口脚,这种瓷又较四色为差。
  口脚 毛病和四色同,碗口上有些地方穿了,叫口脚货,又名脚嘴。
  爽脚 除兼有(四色)的毛病外,碗烧得像麻子一样。
  提青 灰可器叫最好的瓷器为提青。
  三色 属灰可器,质量次于提青,它有老火毛料、小阴色、小阴脚嘴、猪毛孔、老嫩白黑、小坼底等。
  老火毛料 小火攻过了时,碗上的颜色画面会模糊。
  小阴色 画面色不光泽。
  老嫩白黑 包括火力过嫩、过老和色面白黑不匀。
  小坼底 指碗内底有约二分长的小坼,但不现骨,又叫水坼。
  红顺 毛病与三色同,但带红色,故较三色差。
  米色 毛病与三色同,但火力嫩带麻色,质与红顺相等。
  次色 较红顺火力更嫩,并略带麻,较红顺差。
  白色 比次色更差。
  硫磺点 匣钵原料上含有硫磺,烧融后掉入瓷器上,成为黄黑色的斑点。
  中口 口边穿了一点。
  正色 属于餐具,比青碗差,是餐具的二等成品。
  次色 较正色差。
  正脚货 有跷、黑、渣痣等毛病。
  双造粉定 即琢器,质量分为青瓷、正色、次色、正脚四等。
  茭草
  一条凳 包瓷工人五个人共一组工作,故名一条凳。
  茭一草 即瓷器用草包扎一次。
  茭二草 即瓷器用草包扎二次。
  卷龙 即扎草,在捆好的瓷器上卷草,因草长似龙故名。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