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人行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人行帮
分类号: D693.75
页数: 7
页码: 769-7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商人行帮,分别有商行、商帮、景德镇商会。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商人 行帮

内容

商行
  白土行瓷土运到景德镇,一般都由白土行转手。白土行都领有牙行官贴,并向政府缴纳牙税,在成交额中提取2%~3%的佣金。民国9年《景德镇陶业纪事》中说:“白土行亦仲贾商之一。瓷土抵镇,必经该行之手,而转售于需用之各窑户。亦有自行囤积,而随时贩卖者,其余土商所取之手续费料,约为百分之二三云。”1949年前夕,景德镇三十余行中,小户居多,除少数大户到产区收买矿石,租用设备、劳力生产瓷土,运抵镇销售外,一般是代客买卖,收取卖方佣金3%。在此行业中,浮梁籍人经营此业者,多为大地主。民国初期,瑶里的釉果,几乎为当地一位姓吴的大地主所操纵。
  窑柴行 清同治前期,柴客从各地运进窑柴直接卖给烧窑户,柴钱以钱庄的期票付给。柴客急需现金,必须贴现,即100元期票兑换约93元的现金。窑柴滞销时,有的窑户赊账,柴客来镇索取欠款不方便,只好在柴棚里落脚。柴棚就是挑窑柴把头的家,柴客常委托把头推销窑柴,双方均获利益。于是,一些精明的把头通过官府领取牙贴,挂起了窑柴行的招牌。以后,窑柴行陆续取代了窑柴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窑柴行有利可图,便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几户增至几十户,但经营秩序混乱,帮派之间,为争夺利益,相互排挤,常进行殴斗。民国五年(1916),为调和矛盾,三帮协商成立“保柴公所”,当时政府批准三条协定交“保柴公所”监督执行。即:柴客愿卖谁家就卖给谁家,不得高于市价拉客;柴客在何家贷了款,柴由该家买,别家不得私下代卖,任何人家不得用窑柴为薪。自此窑柴经销有章可循。
  抗战前期,景德镇有柴窑108座,柴行约80余家,每年供应窑柴200万担以上。抗战期间,柴窑被日机炸毁四五十座,窑柴行维持营业的不到40家。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大小窑柴行有70多家,云集在中渡口至毕家弄地段,戴家弄也开设有10多家。这一时期,都昌人开设的柴行20多家,祁门人开设柴行2家,而绝大多数柴行为抚州、南昌、鄱阳、吉安、浮梁等杂帮籍人开设。
  船行古代景德镇有“昌江通衢”之称。瓷用原料、燃料和瓷器产品,主要靠水上运输,最多时达3 000条船的运力。城区有三闾庙码头、里市渡码头、中渡口码头、湖南码头、曹家码头、窑柴码头、米船码头、灰粪码头等八个码头。水上运输业务都由船行、船帮、行会、协会等组织所把持。清代,就有鄱阳、祁门、浮梁、都昌四帮,后成为六帮公所。民国20年(1931),曾成立船行商业同业公会。32年(1943)有12个船帮(上河8个,下河4个),共拥有木帆船3250只。私营船行先后达23家,各地商人需船运货出镇,必须经过船行。
  瓷庄 景德镇生产瓷器工序多,周期长。外地瓷商来镇采购瓷器,费时费力,难以在短时期内购足所需品种,而且交通不便,运输费用大。因此,一些较大瓷商在景德镇购置或租赁行屋,派员坐庄采购,组织包装发运,货齐备则开船运送。这种办法,即减少破损,又节约了流转费用。
  瓷庄不必捐帖,但只能自己派员采购,不得接待其他瓷商。
  在镇开设瓷庄的,以湖北、广东、天津、南昌、新建、抚州、乐平等籍人为多。较有名气的有广东帮的广同兴瓷庄,天津帮的兴隆瓷庄、同泰祥瓷庄等。
  瓷器行瓷器行是为外地商人代买、落仓、包装和托运瓷器的商行。开设在闹市区的弄堂之中,以当铺弄、迎瑞弄、老弄口、江家弄、小黄家弄、太和弄、富商弄、财神弄、董家岭、五间头等地最为集中。据统计,解放前夕,镇内有瓷行近百家。
  行内只有老板、管事、学徒、炊事数人。老板主管全盘业务,接待外地瓷商,处理经济往来。管事协助老板处理日常事务、管账,代客或陪客采买瓷器,与把桩、汇色、茭草、打络子、箩行、船行等行业的头首联系有关业务。
  瓷器行的经营者,多半做过瓷商,熟悉行情,语言通晓,因而各籍瓷商都落在本籍人开的瓷行之中。瓷商落行还有一个“以老带新”的规矩,即某瓷商一经落了某瓷行,经过第一次代购瓷器后,便是“老宾主”了。第二次再来购瓷,如果落在他行,该行则被视为“挖墙脚”,别行也会拒绝。
  瓷器行把瓷商称为“瓷器客”,对客敬若上宾。有关瓷器的采买、包装、运输等,无须瓷商劳神,瓷器行会一一保质保量完成。
  瓷器行向窑户、红店采购瓷器,除钱货两清的交易结算外,还有以下几种:
  期货 瓷器行需要的花色品种和数量,厂家现货不足时,瓷器行提出要货清单,交窑户及红店生产,定期交货。先由瓷器行预付一笔定金,签订合约,期满交货结算。这种订货交易,以红店较多。
  赊销 瓷器行急需采购一批瓷器,或在运输时要配足吨位,须向窑户要货,但瓷器行暂时无钱支付,要求赊销时,认为是老客户,有信用也会同意办理赊销。
  议销 有的窑户因适销产品不足,滞销产品又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于是同老买户瓷器行商议,要求帮助推销,货款可延迟半月至一月结算。瓷器行为了照顾宾主关系,也有同意采购或推销的。
  瓷器行向瓷商收取的报酬叫“佣金”,按买瓷器的总金额提成,一般收2%。另外,代收包装、运输等开销。瓷商在景德镇购瓷,也必须经过瓷器行、把桩、汇色、茭草、打络子五个行业,这是世袭下来的规矩,否则,便受到行会的干涉。瓷商落行后,对茭草等工人也不能自由选择,必须照章办事,瓷器行和瓷商都不与这些工人直接发生劳资关系。瓷商如果不落行,自租堆栈,那么就必须挂瓷行的执照,方能买瓷。
  此外,还有炭行、颜料店、修模店、小商贩等一些从事瓷业方面商务活动的商家。民国末期,全镇经营炭行的有五十余家,年销量约十五六万担;颜料店有十多家,供售国产与进口颜料;小商贩经营的多是滞销瓷或是有“毛病”瓷器,一般是用估堆的方法买进,然后分类或修整,再以低价卖出去。
  商帮 明末清初,来镇的瓷商共有宁(波)、绍(兴)、关东、鄂城、广东、桐城、苏湖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购买力最大,并在苏湖会馆(现六小)联合设立瓷商八帮公所。
  ,民国初年,由于商务总会的成立,八帮公所改称“全国旅景瓷商联合会”。北伐战争以后,又改称“全国瓷商旅景公会”,会址均设在花园里。这一时期,旅景瓷商以各籍或邻籍联合为单位,计有二十五个帮,即:四川、西南、关东、广东、苏湖、宁绍、桐城、新安、南昌、内河、古南、康山、扬州、过山、金陵、丰城、湖北(省会)、同庆(鄂城葛店)、同信(武汉)、马口(汉川、马口)、麻黄(黄陂、麻城、黄安)、三邑(阳新、大冶、通山)、良子(鄂城良子乡、良湖乡、孝感县)。其中湖北一省就有同庆、同信、马口、麻黄、三邑、良子、孝感七个县或乡的支帮,由于资产雄厚,所以在整个帮会里享有与省级帮会同等地位。这二十五个帮又属都、徽、杂三帮中之杂帮。
  据《江西陶瓷沿革》所载:民国十九年前有二十六个客帮,即天津帮、广东帮、关东帮、同信帮、同庆帮、黄麻帮、马口帮、三邑帮、良子帮、孝感帮、过山帮、湖南帮、河南帮、奉天帮、宁绍帮、川湖帮、桐城帮、丰西帮、粮帮、扬州帮、金斗帮、南昌帮、九江帮、内河帮、古南帮、康山帮,以后又有增加。
  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载:民国36年(1947),景德镇有客帮瓷商二十五帮。
  根据1954年的调查资料,建国前客帮瓷商有三十三帮(详见附表),这些帮沟通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着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外地瓷商在景德镇设置瓷行瓷庄的几乎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有独家设庄,也有几家合伙开行的,总数上百家。由于店主的籍贯地区不同,形成了自然帮派。
  湖北同庆帮中的秦祥兴、义昌祥,桐城帮中的顺泰祥、王庆丰等,都在上海开设瓷器店。上海自清道光年间开作商港后,已成为远东第一大商埠,中外商贩云集,水陆交通非常发达,经济信息又极灵通,这给瓷商扩大经营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他们经营的各种粗细瓷器,除门市零售及批发业务外,如秦祥兴、顺泰祥等还兼做洋装生意,在香港、南洋、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联络点,经销各种精美细瓷。
  浙江宁绍帮采购的瓷器,以蓝边器、灰可器为主。他们除在宁波、绍兴设店零售和批发外,大部分销往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四府的县镇。
  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帮,以及南通、扬州帮,采购的多属二白釉、灰可器、蓝边器,除本店门市和批发外,主要对象是邻近各县的广大农村。
  广东帮和昆明帮采购的瓷器,有普通日用瓷、高级细瓷和艺术瓷,除在本省零售和批发外,还外销至香港、南洋和美国等地。
  湖北的马口帮,在重庆开设瓷器店的有祥源、徐祥盛、陶新、胡明泰等。祥源瓷店在景德镇五间头设庄,由曾宪和负责采购;徐祥盛瓷店在小黄家上弄设庄,由王景荣坐庄采购;陶新瓷店在戴家弄设庄,由胡盛谦采购;胡明泰瓷店在富商弄设庄,由胡仕学负责工作。另有周春堂、罗笙楷、喻寿记,他们分别在大黄家弄、董家岭、五间头开设瓷器行,为重庆、汉口等地的客商买卖瓷器,收取行用。他们采购的瓷器品种,以正德器为主,兼有普通日用瓷及灰可器,都由水路运往鄱阳湖,经长江上运至汉口和重庆。
  景德镇商会 清光绪年间,浮梁县设有支密局,后改为保甲局,管理兼过问商务。1909年,康达、吴简廷、陈庚昌等人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成立,并颁发了“景德镇商务总会之关防”,一般核准其章程八十三条。首批会员为四十一人,是当时景德镇工商界之大户,其中都帮十四人,徽帮十五人,杂帮十二人,而杂帮中之浮梁籍仅一人。景德镇商务总会实行董事制,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会董二十余人,常务会董十五人。由徽、都、杂三帮平均选出,不得超数。1927年后,改委员制,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执行委员二十余人仍由三帮平均选出。1935年开始后至1949年解放,实行理事制,设理事长、副理事长二人,常务理事十五人,理事二十余人,均由三帮平均选出。
  1927年前,只有大窑户、大钱庄和棉布、百货、油盐等行业以及各瓷行、各省驻镇瓷商入会。1927年后,由于组织了各同业工会,大小行业均加入商会。名义上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利,但由于惯例,都、徽、杂三帮平均分配名额,小行业中当选委员或理事者少见。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