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地域帮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域帮会
分类号:
D693.75
页数:
4
页码:
763-7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地域帮会,分别是会馆、帮系。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业
帮会
内容
第一节 地域帮会
会馆 据邑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后不断发展,至宋代已跻身于全国名窑行列。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大观二年(1108),景德镇辖三洲一镇,人口达6.1万人。宋室南迁后,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从而吸引了不少外地商贾和匠民旅景业瓷或定居。据《夷坚志》载:“波阳萸冈民黄廿七,作小商贾。绍兴元年(1131)到景德镇贩瓷器,过湖口,往岳庙烧香。”又“饶州市民张霖,居德化桥下,贩易陶器,积以成家。”《唐原李氏家谱》亦云:其先人李德远,在绍兴年间因“有志于景德镇之陶业”,以“景德镇为业陶都会”,遂“迁于镇市之老关帝庙下而居焉”。
元代,战乱频繁,北方瓷窑衰落,惟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蒋祁《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出现了“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旺景象。各地来此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到至元庚寅年(1290)人口已达192148口,较南宋咸淳己已年增加了40.2%。元泰定元年(1324),辖匠户400户,较至元十五年(1278)设立的浮梁瓷局所辖匠户数翻了四倍。
明代,随着陶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陶瓷制作技艺的日益精湛,瓷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达到“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的细致程度。同时,一些自由商人和小业主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多,开始陆续出现大型手工作坊。陶瓷各行业瓷器制造技术的专一化和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了瓷业与农业分离,民窑从郊区向镇区集聚,它们招雇独立手工业者进行生产,“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饶州七县以及南昌、都昌等地的人,杂聚窑业,佣工为生”。相继又有抚州临川、丰城、吉安、余江等地的人来景德镇谋生。明代御器厂的设立,加速了瓷业都市的发展,拓宽了瓷业生产的规模,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千计。”嘉靖二十一年(1542),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十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当时,景德镇的人口有土著居民;制瓷工匠世家;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杂役;各地商贾;外地来镇的佣工。
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瓷业高度发展带动城市百业兴旺。景德镇因此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行商业瓷的客籍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先后以地域、乡族关系结社或组织旅景同乡会、同业会等,并建立自己的会馆、书院、公所等活动中心。
景德镇在明代就建有老“都昌会馆”,但多数会馆建于清代。据《景德镇陶录》图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镇区有景仰书院1所,有徽州、南昌、苏湖、饶州、都昌、临江六所会馆。
民国15年~19年(1926~1930)增建了祁门、丰城两会馆。据解放初调查,民国末期镇区有会馆、书院、公所二十七所,除本籍人所建三个会馆外,外籍人所建会馆详见下表:
会馆是行业洽谈工作、商量业务和往来接待的场所,也是行会内部联络乡谊、进行行会活动的中心。会馆有的以县为单位,如都昌会馆;有的以府为单位,如徽州会馆;有的由毗邻地区合建,如由泾县、太平、宁国等县合建的宁国会馆,由苏州和湖州合建的苏湖会馆;还有以省为单位的,如湖南、湖北、山西、福建等省的会馆。景德镇的这些会馆,有的是外地工商行帮的机构,有的是同业性的组织,多数是纯同乡性的组织,由于各会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盛行一时。会馆的宗旨一般是为了防范异乡人和行外人的欺凌,为同乡和同业内部的利益服务。会馆都报请立案,得到官府保护,其首领称总会首,会首(后多数改为理、监事制,称为理事长,理事、监事)职责掌管会产,立祭祀,处理调解同乡、同业间的纠纷。会馆会首往往都是由当地豪绅把持。有的在总会首之下,又按行业、按姓氏设有会首,如都昌有二十四姓会首,以六姓为一届,每年轮流掌管会馆会产、会务及其他事项,会馆的理事会、监事会、会首会、董事会,一般没有例会,但有关会首人选,每年祀神祭祖会、与外县或外省纠纷、财产结算等,需经过会首(或理监事、董事)开会议决。会首之下设一名管账先生(多数不用本县人),一个收租者,还有一个斋公?司看门、烧水、打杂。会馆收租息集中在每年上半年、下半年的二季三节进行,即年前节后。遇有久拖不交者,会首则随同多人上门催交。会馆经费来源于基金捐款、常年捐款、临时捐款三种,基金捐款由同乡自愿凑集,包括房屋、田产及大宗款项的特殊捐款,如福建会馆天后宫,就是因为一经销古陶瓷豪商海中遇险,化凶为祥,为酬谢、祀奉海神“天后娘娘”捐款建的。常年捐款的不多,但会馆的常年经费主要靠房产、田租的租息收入,如新安书院(徽州会馆)有田产若干、房屋136幢,每年收租息万元左右。临时捐款是入会者在会馆建起后交1元至10元不等。平时,会馆不离人,要到会馆喝茶者,有的会馆规定先交一元茶水费,也有自带香烟瓜子来的。都昌会馆每天中午开一餐饭,会首及当班人可用膳,但规定不能超过二斤肉,青菜和豆腐汤。来要求调解纠纷者几乎每天都有,一般二三起,多则五六起,旧时凡有纠纷者均由会馆先行调解,判别是非,确定偿罚,亏理者有的认茶水账,有的罚以摆酒或鸣鞭爆赔礼,一般纠纷亦能合理解决,非不得已,不进官府。
1950年2月,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全市会馆进行全面清理,并成立了“景德镇市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下辖十三个临时整理委员会,由市会社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对会馆公产进行彻底清理,各个会馆均列为公有财产予以接管,并利用各会馆分别办起了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旧的会馆宣布结束。
帮系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百业兴旺,造就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提供了许多谋生、发迹的机遇。活跃的海内贸易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商贾来景德镇经营瓷器;繁忙的陶瓷运输行业,招来了波阳、都昌等水乡的船民;尤其是陶瓷生产行业,是一个容纳各种劳工的谋生天地,残疾人可以磨料、女的可以画坯、少的可以学徒。于是,依靠已站稳脚的同乡亲友,亲帮亲,邻帮邻,进入到各行各业谋生。一种按乡域与行业自然结合的势力逐渐形成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乡域群体势力壮大起来,形成对部分行业的垄断;同时一些较小的乡域势力亦联合起来,集成抗衡力量,以谋求在景德镇的最大利益。瓷业不断发展,客籍人越发增多,“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浮梁土著人在陶瓷行业中反而受到排挤,形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至清代,景德镇从陶瓷生产至贸易整个行业中,已形成都昌、徽州和这两地以外的人组成的三大帮系,即都帮、徽帮、杂帮。
都帮纯属在景德镇业瓷的都昌人,据江西历史学会1962年调查:都邑冯、余、江、曹等姓是旅景人数最多且较早者,有不少南宋时期已迁居景德镇,以后发展到二十四姓,四十八姓,及至七十余姓之多。故有“十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之谚。明末,曾建有老都昌会馆(金兰社)。清初,重建了新会馆,下设古南书院、芳信社、福缘社。并订有约章,二十四姓中每六姓为一帮,共分四帮,每年更换帮会首脑轮流管理。会馆以都邑的冯、余、江、曹四大姓为首,联合张、王、刘、李等各姓,总理都帮一切。故有“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之说。都昌人绝大多数经营圆器业和烧窑业,由此发展到三窑九会、四窑九会,聚集着都昌大、中、小窑户千余家,控制了整个烧窑业和圆器业,至清代已形成景德镇瓷业上的垄断地位,是三帮中最大的一帮。
徽帮是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1949年5月划入江西)六县旅景人士结成的帮会,其中以黟县人数最多。据史籍载:祁门人潘辄,在明末为“徽州瓷商侩首”;歙县人潘次君“贾昌江,居陶器,统一瓷器价格,赈济陶家”等。清代,徽商在景德镇的活动进一步扩大。道光年间,徽州人集资建会馆,詹永樟“随父客景德镇,督建徽州会馆。”徽帮中绝大多数人经营商业,包括瓷土、颜料、窑柴、瓷器等。清末民初之时,亦垄断了景德镇的金融业,当时,景德镇有钱庄、钱店七八十家,办理全国各地银元汇兑,便利于各地瓷商来镇购买瓷器。据民国26年的《江西统计月报》载:旧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有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州人开的,正如过去人们所说:“无徽不成市”。
都帮和徽帮以外的行帮统称杂帮,主要包括抚州帮、南昌帮、丰城帮、吉安帮、奉新帮、饶州帮、安仁帮以及各地旅景瓷商计二十六帮。他们所属行业,主要是陶瓷琢器业,琢器窑户绝大多数是抚州人,亦有少数丰城、新建、南昌、安仁等地人。故杂帮内以抚州、丰城、新建等籍的琢器窑帮为大帮,杂帮内经营窑业的亦称“窑帮”,由于圆器窑户和烧窑户都是都昌人,称都帮,琢器窑户行业就改称窑帮,而其他各地人乃属杂帮,因此又有杂帮和窑帮之分。民国初年,全镇琢器窑户有700多家,其中抚州帮经营的达600多家。在琢器窑帮中,抚帮又是大帮,占主导地位,而丰城、新建、安仁等籍窑户总数不到100家,被称之为琢器行业中的“杂帮”。杂帮包括外地瓷商,虽然人数不多,但财力很大,杂帮中瓷商是较有势力的一派。杂帮还包括了陶瓷服务行业的瓷行、看色、茭草、红店、包装、搬运、木箱、篮篓、花篾等,范围很广,财力和人数亦相当,与都、徽二帮势均力敌,鼎足而立。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