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瓷业习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09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瓷业习俗篇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71
页码: 763-8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瓷业习俗,分别记述了景德镇瓷业行帮、瓷业行规、行话俗语、敬仰习俗、生活习俗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业 习俗

内容

第一章 瓷业行帮
  第一节 地域帮会
  会馆 据邑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后不断发展,至宋代已跻身于全国名窑行列。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大观二年(1108),景德镇辖三洲一镇,人口达6.1万人。宋室南迁后,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从而吸引了不少外地商贾和匠民旅景业瓷或定居。据《夷坚志》载:“波阳萸冈民黄廿七,作小商贾。绍兴元年(1131)到景德镇贩瓷器,过湖口,往岳庙烧香。”又“饶州市民张霖,居德化桥下,贩易陶器,积以成家。”《唐原李氏家谱》亦云:其先人李德远,在绍兴年间因“有志于景德镇之陶业”,以“景德镇为业陶都会”,遂“迁于镇市之老关帝庙下而居焉”。
  元代,战乱频繁,北方瓷窑衰落,惟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蒋祁《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出现了“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旺景象。各地来此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到至元庚寅年(1290)人口已达192148口,较南宋咸淳己已年增加了40.2%。元泰定元年(1324),辖匠户400户,较至元十五年(1278)设立的浮梁瓷局所辖匠户数翻了四倍。
  明代,随着陶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陶瓷制作技艺的日益精湛,瓷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达到“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的细致程度。同时,一些自由商人和小业主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多,开始陆续出现大型手工作坊。陶瓷各行业瓷器制造技术的专一化和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了瓷业与农业分离,民窑从郊区向镇区集聚,它们招雇独立手工业者进行生产,“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饶州七县以及南昌、都昌等地的人,杂聚窑业,佣工为生”。相继又有抚州临川、丰城、吉安、余江等地的人来景德镇谋生。明代御器厂的设立,加速了瓷业都市的发展,拓宽了瓷业生产的规模,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千计。”嘉靖二十一年(1542),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十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当时,景德镇的人口有土著居民;制瓷工匠世家;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杂役;各地商贾;外地来镇的佣工。
  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瓷业高度发展带动城市百业兴旺。景德镇因此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行商业瓷的客籍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先后以地域、乡族关系结社或组织旅景同乡会、同业会等,并建立自己的会馆、书院、公所等活动中心。
  景德镇在明代就建有老“都昌会馆”,但多数会馆建于清代。据《景德镇陶录》图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镇区有景仰书院1所,有徽州、南昌、苏湖、饶州、都昌、临江六所会馆。
  民国15年~19年(1926~1930)增建了祁门、丰城两会馆。据解放初调查,民国末期镇区有会馆、书院、公所二十七所,除本籍人所建三个会馆外,外籍人所建会馆详见下表:
  会馆是行业洽谈工作、商量业务和往来接待的场所,也是行会内部联络乡谊、进行行会活动的中心。会馆有的以县为单位,如都昌会馆;有的以府为单位,如徽州会馆;有的由毗邻地区合建,如由泾县、太平、宁国等县合建的宁国会馆,由苏州和湖州合建的苏湖会馆;还有以省为单位的,如湖南、湖北、山西、福建等省的会馆。景德镇的这些会馆,有的是外地工商行帮的机构,有的是同业性的组织,多数是纯同乡性的组织,由于各会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盛行一时。会馆的宗旨一般是为了防范异乡人和行外人的欺凌,为同乡和同业内部的利益服务。会馆都报请立案,得到官府保护,其首领称总会首,会首(后多数改为理、监事制,称为理事长,理事、监事)职责掌管会产,立祭祀,处理调解同乡、同业间的纠纷。会馆会首往往都是由当地豪绅把持。有的在总会首之下,又按行业、按姓氏设有会首,如都昌有二十四姓会首,以六姓为一届,每年轮流掌管会馆会产、会务及其他事项,会馆的理事会、监事会、会首会、董事会,一般没有例会,但有关会首人选,每年祀神祭祖会、与外县或外省纠纷、财产结算等,需经过会首(或理监事、董事)开会议决。会首之下设一名管账先生(多数不用本县人),一个收租者,还有一个斋公?司看门、烧水、打杂。会馆收租息集中在每年上半年、下半年的二季三节进行,即年前节后。遇有久拖不交者,会首则随同多人上门催交。会馆经费来源于基金捐款、常年捐款、临时捐款三种,基金捐款由同乡自愿凑集,包括房屋、田产及大宗款项的特殊捐款,如福建会馆天后宫,就是因为一经销古陶瓷豪商海中遇险,化凶为祥,为酬谢、祀奉海神“天后娘娘”捐款建的。常年捐款的不多,但会馆的常年经费主要靠房产、田租的租息收入,如新安书院(徽州会馆)有田产若干、房屋136幢,每年收租息万元左右。临时捐款是入会者在会馆建起后交1元至10元不等。平时,会馆不离人,要到会馆喝茶者,有的会馆规定先交一元茶水费,也有自带香烟瓜子来的。都昌会馆每天中午开一餐饭,会首及当班人可用膳,但规定不能超过二斤肉,青菜和豆腐汤。来要求调解纠纷者几乎每天都有,一般二三起,多则五六起,旧时凡有纠纷者均由会馆先行调解,判别是非,确定偿罚,亏理者有的认茶水账,有的罚以摆酒或鸣鞭爆赔礼,一般纠纷亦能合理解决,非不得已,不进官府。
  1950年2月,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全市会馆进行全面清理,并成立了“景德镇市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下辖十三个临时整理委员会,由市会社公有财产整理委员会对会馆公产进行彻底清理,各个会馆均列为公有财产予以接管,并利用各会馆分别办起了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旧的会馆宣布结束。
  帮系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百业兴旺,造就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提供了许多谋生、发迹的机遇。活跃的海内贸易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商贾来景德镇经营瓷器;繁忙的陶瓷运输行业,招来了波阳、都昌等水乡的船民;尤其是陶瓷生产行业,是一个容纳各种劳工的谋生天地,残疾人可以磨料、女的可以画坯、少的可以学徒。于是,依靠已站稳脚的同乡亲友,亲帮亲,邻帮邻,进入到各行各业谋生。一种按乡域与行业自然结合的势力逐渐形成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乡域群体势力壮大起来,形成对部分行业的垄断;同时一些较小的乡域势力亦联合起来,集成抗衡力量,以谋求在景德镇的最大利益。瓷业不断发展,客籍人越发增多,“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浮梁土著人在陶瓷行业中反而受到排挤,形成了喧宾夺主的局面。至清代,景德镇从陶瓷生产至贸易整个行业中,已形成都昌、徽州和这两地以外的人组成的三大帮系,即都帮、徽帮、杂帮。
  都帮纯属在景德镇业瓷的都昌人,据江西历史学会1962年调查:都邑冯、余、江、曹等姓是旅景人数最多且较早者,有不少南宋时期已迁居景德镇,以后发展到二十四姓,四十八姓,及至七十余姓之多。故有“十里长街半窑户,赢他随路唤都昌”之谚。明末,曾建有老都昌会馆(金兰社)。清初,重建了新会馆,下设古南书院、芳信社、福缘社。并订有约章,二十四姓中每六姓为一帮,共分四帮,每年更换帮会首脑轮流管理。会馆以都邑的冯、余、江、曹四大姓为首,联合张、王、刘、李等各姓,总理都帮一切。故有“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之说。都昌人绝大多数经营圆器业和烧窑业,由此发展到三窑九会、四窑九会,聚集着都昌大、中、小窑户千余家,控制了整个烧窑业和圆器业,至清代已形成景德镇瓷业上的垄断地位,是三帮中最大的一帮。
  徽帮是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1949年5月划入江西)六县旅景人士结成的帮会,其中以黟县人数最多。据史籍载:祁门人潘辄,在明末为“徽州瓷商侩首”;歙县人潘次君“贾昌江,居陶器,统一瓷器价格,赈济陶家”等。清代,徽商在景德镇的活动进一步扩大。道光年间,徽州人集资建会馆,詹永樟“随父客景德镇,督建徽州会馆。”徽帮中绝大多数人经营商业,包括瓷土、颜料、窑柴、瓷器等。清末民初之时,亦垄断了景德镇的金融业,当时,景德镇有钱庄、钱店七八十家,办理全国各地银元汇兑,便利于各地瓷商来镇购买瓷器。据民国26年的《江西统计月报》载:旧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有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州人开的,正如过去人们所说:“无徽不成市”。
  都帮和徽帮以外的行帮统称杂帮,主要包括抚州帮、南昌帮、丰城帮、吉安帮、奉新帮、饶州帮、安仁帮以及各地旅景瓷商计二十六帮。他们所属行业,主要是陶瓷琢器业,琢器窑户绝大多数是抚州人,亦有少数丰城、新建、南昌、安仁等地人。故杂帮内以抚州、丰城、新建等籍的琢器窑帮为大帮,杂帮内经营窑业的亦称“窑帮”,由于圆器窑户和烧窑户都是都昌人,称都帮,琢器窑户行业就改称窑帮,而其他各地人乃属杂帮,因此又有杂帮和窑帮之分。民国初年,全镇琢器窑户有700多家,其中抚州帮经营的达600多家。在琢器窑帮中,抚帮又是大帮,占主导地位,而丰城、新建、安仁等籍窑户总数不到100家,被称之为琢器行业中的“杂帮”。杂帮包括外地瓷商,虽然人数不多,但财力很大,杂帮中瓷商是较有势力的一派。杂帮还包括了陶瓷服务行业的瓷行、看色、茭草、红店、包装、搬运、木箱、篮篓、花篾等,范围很广,财力和人数亦相当,与都、徽二帮势均力敌,鼎足而立。
  第二节 产业行帮
  长期的瓷业生产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景德镇瓷业各行业业主和瓷工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和传承技术,更为了使自己的行业立足于社会,并力求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于是,瓷业主和瓷工们便纷纷自愿结合起来,组成与自己行业与地位相适应的行帮。瓷业各行帮依托都、徽、杂三大地域帮中的各自势力,又具有本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是与陶瓷各行业相对独立而又连锁成整个生产、贸易过程的民间职业集团。
  景德镇陶瓷各行各业甚至生产小组都有自己的行帮团体,较早见于资料的有明代“风火仙”组织,清嘉靖年间的“陶庆窑”等,至清末,大致按八业三十六行分类,在八业中都有手工业主行帮,但除窑帮外,大多数手工业主和工人共一行帮;工人行帮则按瓷业三十六行分类组合。民国15年(1926),在国共合作下,进行了各项政治改革,成立了各产业工会,同时各行业行帮均改为“×××业同业公会”,但帮会积习根深蒂固,某些陋规劣习依存。解放初,将原带有帮会性质的三个同业公会,改组为圆器同业公会和烧窑同业公会,两个公会统一由瓷业联合会领导(后合并为工商联)。1953年,开始实行公私合营,至1956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同业公会至此已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团体。
  手工业主行帮 景德镇瓷业分工细,行业多。从大的方面说有掘瓷土业、匣钵业、烧窑业(柴窑和槎窑)、制瓷业(又分圆琢器两大类)、彩瓷业(旧称红店)、看色业、包装业以及为瓷业服务的其他主要行业。详细划分,有八业三十六行:1.烧窑业。有窑厂、满窑、砌窑(挛窑与补窑)三行;2.制瓷业。有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小器、饭闭、灰渣器、古器、七五寸、满尺、描令十一行;3.彩瓷业。有画四大器、画脱胎、画灰器、画描饭闭四行;4.匣钵业。有砖山、大器匣、小器匣三行;5.包装、搬运业。有茭草、看色、打络子、削杀利蔑、打货篮、挑瓷把庄、下驳、挑窑柴、搬运九行;6.下脚修补业,有彩红、洲店二行;7.瓷业工具业。有模型、坯刀二行;8.为瓷业服务业。有轿行、马行二行。这些行业的业主都各有自己的行帮组织,如匣业中的“道路众”,茭草业的“九仙八大位”;洲店的“破碗公司”等等。这些手工业主行帮大部分是和工人同一行帮的,而这些行业中的窑帮,则是由小业主和厂主为基础组成的,具有垄断性的手工业主行帮。
  窑帮是瓷器制作与烧炼行业的业主帮会总称。明嘉庆年间,烧柴窑的窑户组成了“陶庆窑”行帮;烧槎窑的窑户组成了“陶成窑”行帮;之后,造古器业的业主组成“允成窑”;造灰可器的业主组成“裕成窑”。这四窑中,烧柴窑的陶庆窑财大势大,独树一帜。而其他三窑则以清末以前就已经营大致相同品种的小业主和厂主为基础分别组成“九会”,并冠以社名。即脱胎器业的“玉庆社”;二白釉业的“永庆社”;四大器业的“同庆社”;四小器业的“义庆社”;饭闭业、酒令盅业的“合庆社”;满尺业(满尺盘)的“福庆社”;七五寸业的“古庆社”;冬青器业(冬小器)的“集庆社”;博古器业的“聚庆社”。陶成窑和陶庆窑,还在属下分别成立了保槎公所和保柴公所,配有武装丁警。这三窑九会与陶庆窑并列,实质上为四窑九会。
  窑帮中绝大多数人系都昌籍人,是经营圆器业和烧炼的窑户,而窑帮中还有琢器“同仁窑”,系抚州人经营,为了区分,又称前者为“都帮”。“同仁窑”琢器,是由制造大件的“保庆社”,粉定器的“隆义社”,官盖的“长庆社”,滑石器的“长青社”,淡描的“信义社”,古坛的“复议社”和作小件的“集庆社”组成的,他们中绝大多数系抚州人,仅少数南昌人和丰城人等,故习惯上又称他们为“抚帮”,但大多数人称这些抚帮中的窑户为“窑帮”。在琢器窑帮中,还有针匙业的“同福社”,雕削业的“合兴社”等会社。
  窑帮的三窑九会问世时间早,组织严密,地位显赫,是窑帮的重要支柱,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三窑九会负责人的职位,分为值年(总老板)、副值年(副总老板)、头首若干人(一般参与事务者)组成。任职限期规定一年,当年4月~5月接任,下年同期交卸。下届值年、副值年以及头首,由上届值年和副值年商量指定。会内事务除由会员讨论决定外,值年和副值年还可商量决断重大问题。
  三窑九会是手工业主帮会,其行为是为了维护帮会的最大利益,其重点活动是:
  镇压打派头。勾结贿赂官府,采取高压手段,责令工人复工;或者收买工头,软化罢工斗志,带头复工;或用小恩小惠唆使不明真相的人先行复工,与打派头者造成内讧,挑拨工人与工人的关系;甚至出动武装抓人,强迫复工。
  劳资协商。一般由资方指定劳方代表,以较少的利益软化和瓦解劳方,迫使劳方就范。
  砍草鞋。串联“街师傅”,对个别打派头为首者制造借口,开除其工作权利,并串通会员采取一致行动,永不雇用,直到其驯服为止。
  禁春窑。硬性规定提早停工,以减产抬高瓷价,增加利润。
  挂扁担。对外来瓷商、帮会或某号,在价格上有争执或质量检查过严时,实行集体或个别制裁,不准与对方交易,即使收到预付瓷款,都一律不准产品出厂,直到其赔礼道歉,答应条件,才得“开扁担”照常交易。
  囤积居奇。以此达到统一提高瓷价、以次充优、以坏冒好,欺骗顾客,增加非法利润。
  临时性禁窑。在原燃料涌到时,硬性规定十天一禁,或半月一禁,以便杀价进货或抬高烧坯价。
  勾结大中户剥削小手工业户。施行大鱼吃小鱼的手段,使得琢器业发展滞缓,有的品种或技艺甚至绝迹和失传。
  替官府派捐筹款。对欠税拖捐者,派武装进行催讨,有时竟进行押缴。而头面大户,反而免派或少派。
  解决会员内部业务纠纷。不是以公正为是非标准,而是视会员势力大小偏袒一方,欺压另一方。
  1926年,在国共合作下,进行了各项政治改革,成立了产业公会,三窑九会改成了各同业公会,设有主席和委员,后改称理事长和理事。“四一二”政变后,在其同业公会名称上又冠上陶成、允成、裕成三窑字样。
  1949年5月后,陶成、允成、裕成三个同业公会改组成圆器和烧窑同业公会,由瓷业联合会领导(后合并为工商联)。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些带有帮会性质的团体随之消失。
  工人行帮 瓷业工人在景德镇瓷业高度发展的明清时期,为了争取自身利益,以生产行业甚至工种为范围,先后组织了各种帮会。至清末民初,这些帮会大致上按瓷业中的三十六行分类组合。其中,有些是间接服务于瓷业生产的帮会,少数是纯服务性行业帮会,但主体还是瓷业生产行业的帮会。三十六行中工种极多,名目繁杂。成型制作方面有管事、做坯工、印坯工、利坯工、画坯工、剐坯工、刹合坯工(上釉)、装坯工、打杂工等;烧窑业有把桩工、驼坯工、架杪工、收兜脚工、〓匣工、打杂工、小火手等;匣钵业有做匣工、利匣工、打杂工、帮工、车土工、槌土工;在直接服务于瓷业的行业中,有汇色、茭草、把桩等工种。
  琢器、粉定业中的工人行会以工种为单位,均称为社。做坯工行会名洪源社,利坯工行会名兴义社、雕削工行会名义胜社,画坯工行会名乐礼社,草鞋帮行会名聚英社。这五个社都有房产收租,财政由副老板管理,而总老板则由五行街师傅会议推聘本行业的资方老板担任。粉定行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起按各业各姓在抚州会馆依次进行集会。圆器业中的灰可器工人的行会叫坯帮,有散班子和头帮之分,散班子由普通工人组成,头帮由数名做头多的组成,又叫大做头的,遇有行内事务,由他们出面和街师傅商量处理。匣业的帮会名道路众,分“大器厂道路众”和“小器厂道路众”两行会。“小器厂道路众”由“头首”十人组成,每年轮换,并有“跑红单”一人,负责行帮事务,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在饶州会馆集会一天。而“大器厂道路众”,则分都(昌)帮、抚(州)帮、饶(州)帮,各帮每年选总老板一人,副老板一人,头首每姓一人负责处理各帮事务。每年农历四月十六为“都帮”集会日,十七为“饶帮”,十九是“抚帮”,四月十八是三帮匣户老板的集会日,地址在新社公庙。
  窑业,装小器业和烧大器业瓷工在佑陶灵祠(即俗称风火仙)共建“风火仙”组织。其中,窑业工人还组成“童庆社”,每年冬季各窑由把桩师傅主持搭坯窑户收集款项,举行“暖窑神”活动。装小器的瓷工组成了“五府十八帮”,刻有木质“五府十八帮”长印,并在佑陶灵祠对面戏台上设有装小器工人集会议事的地点。所谓五府,即工人的籍贯,是旧时本省的南昌府、饶州府、抚州府、南康府和九江府。十八帮,则是该行业划分出的18个小组。每帮(组)有头首数人(又名街师傅),管理帮内事务,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八,在都昌会馆,每天一帮依次集会。各帮人数多少不一,以初一帮为最多。
  1926年11月~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景德镇市总工会成立,瓷业工人废除旧的行帮体系,建立了洲店、管事、舂土、仁车、把桩、茭草、看色、坯刀、匣钵等工会,并在烧窑业中,建立柴窑、槎窑两工会,琢器业中建立雕削、针匙、粉定器、大件等工会,圆器业中建立古器、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灰可器等工会。同时在圆器业按行业分地区成立过12个基层工会,琢器业按行分地区成立过11个基层工会。但在景德镇“都乐惨案”后,市总工会被迫解散,各行业中的封建行帮势力重新抬头,直至景德镇解放。
  第三节 商人行帮
  商行
  白土行瓷土运到景德镇,一般都由白土行转手。白土行都领有牙行官贴,并向政府缴纳牙税,在成交额中提取2%~3%的佣金。民国9年《景德镇陶业纪事》中说:“白土行亦仲贾商之一。瓷土抵镇,必经该行之手,而转售于需用之各窑户。亦有自行囤积,而随时贩卖者,其余土商所取之手续费料,约为百分之二三云。”1949年前夕,景德镇三十余行中,小户居多,除少数大户到产区收买矿石,租用设备、劳力生产瓷土,运抵镇销售外,一般是代客买卖,收取卖方佣金3%。在此行业中,浮梁籍人经营此业者,多为大地主。民国初期,瑶里的釉果,几乎为当地一位姓吴的大地主所操纵。
  窑柴行 清同治前期,柴客从各地运进窑柴直接卖给烧窑户,柴钱以钱庄的期票付给。柴客急需现金,必须贴现,即100元期票兑换约93元的现金。窑柴滞销时,有的窑户赊账,柴客来镇索取欠款不方便,只好在柴棚里落脚。柴棚就是挑窑柴把头的家,柴客常委托把头推销窑柴,双方均获利益。于是,一些精明的把头通过官府领取牙贴,挂起了窑柴行的招牌。以后,窑柴行陆续取代了窑柴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窑柴行有利可图,便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几户增至几十户,但经营秩序混乱,帮派之间,为争夺利益,相互排挤,常进行殴斗。民国五年(1916),为调和矛盾,三帮协商成立“保柴公所”,当时政府批准三条协定交“保柴公所”监督执行。即:柴客愿卖谁家就卖给谁家,不得高于市价拉客;柴客在何家贷了款,柴由该家买,别家不得私下代卖,任何人家不得用窑柴为薪。自此窑柴经销有章可循。
  抗战前期,景德镇有柴窑108座,柴行约80余家,每年供应窑柴200万担以上。抗战期间,柴窑被日机炸毁四五十座,窑柴行维持营业的不到40家。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大小窑柴行有70多家,云集在中渡口至毕家弄地段,戴家弄也开设有10多家。这一时期,都昌人开设的柴行20多家,祁门人开设柴行2家,而绝大多数柴行为抚州、南昌、鄱阳、吉安、浮梁等杂帮籍人开设。
  船行古代景德镇有“昌江通衢”之称。瓷用原料、燃料和瓷器产品,主要靠水上运输,最多时达3 000条船的运力。城区有三闾庙码头、里市渡码头、中渡口码头、湖南码头、曹家码头、窑柴码头、米船码头、灰粪码头等八个码头。水上运输业务都由船行、船帮、行会、协会等组织所把持。清代,就有鄱阳、祁门、浮梁、都昌四帮,后成为六帮公所。民国20年(1931),曾成立船行商业同业公会。32年(1943)有12个船帮(上河8个,下河4个),共拥有木帆船3250只。私营船行先后达23家,各地商人需船运货出镇,必须经过船行。
  瓷庄 景德镇生产瓷器工序多,周期长。外地瓷商来镇采购瓷器,费时费力,难以在短时期内购足所需品种,而且交通不便,运输费用大。因此,一些较大瓷商在景德镇购置或租赁行屋,派员坐庄采购,组织包装发运,货齐备则开船运送。这种办法,即减少破损,又节约了流转费用。
  瓷庄不必捐帖,但只能自己派员采购,不得接待其他瓷商。
  在镇开设瓷庄的,以湖北、广东、天津、南昌、新建、抚州、乐平等籍人为多。较有名气的有广东帮的广同兴瓷庄,天津帮的兴隆瓷庄、同泰祥瓷庄等。
  瓷器行瓷器行是为外地商人代买、落仓、包装和托运瓷器的商行。开设在闹市区的弄堂之中,以当铺弄、迎瑞弄、老弄口、江家弄、小黄家弄、太和弄、富商弄、财神弄、董家岭、五间头等地最为集中。据统计,解放前夕,镇内有瓷行近百家。
  行内只有老板、管事、学徒、炊事数人。老板主管全盘业务,接待外地瓷商,处理经济往来。管事协助老板处理日常事务、管账,代客或陪客采买瓷器,与把桩、汇色、茭草、打络子、箩行、船行等行业的头首联系有关业务。
  瓷器行的经营者,多半做过瓷商,熟悉行情,语言通晓,因而各籍瓷商都落在本籍人开的瓷行之中。瓷商落行还有一个“以老带新”的规矩,即某瓷商一经落了某瓷行,经过第一次代购瓷器后,便是“老宾主”了。第二次再来购瓷,如果落在他行,该行则被视为“挖墙脚”,别行也会拒绝。
  瓷器行把瓷商称为“瓷器客”,对客敬若上宾。有关瓷器的采买、包装、运输等,无须瓷商劳神,瓷器行会一一保质保量完成。
  瓷器行向窑户、红店采购瓷器,除钱货两清的交易结算外,还有以下几种:
  期货 瓷器行需要的花色品种和数量,厂家现货不足时,瓷器行提出要货清单,交窑户及红店生产,定期交货。先由瓷器行预付一笔定金,签订合约,期满交货结算。这种订货交易,以红店较多。
  赊销 瓷器行急需采购一批瓷器,或在运输时要配足吨位,须向窑户要货,但瓷器行暂时无钱支付,要求赊销时,认为是老客户,有信用也会同意办理赊销。
  议销 有的窑户因适销产品不足,滞销产品又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于是同老买户瓷器行商议,要求帮助推销,货款可延迟半月至一月结算。瓷器行为了照顾宾主关系,也有同意采购或推销的。
  瓷器行向瓷商收取的报酬叫“佣金”,按买瓷器的总金额提成,一般收2%。另外,代收包装、运输等开销。瓷商在景德镇购瓷,也必须经过瓷器行、把桩、汇色、茭草、打络子五个行业,这是世袭下来的规矩,否则,便受到行会的干涉。瓷商落行后,对茭草等工人也不能自由选择,必须照章办事,瓷器行和瓷商都不与这些工人直接发生劳资关系。瓷商如果不落行,自租堆栈,那么就必须挂瓷行的执照,方能买瓷。
  此外,还有炭行、颜料店、修模店、小商贩等一些从事瓷业方面商务活动的商家。民国末期,全镇经营炭行的有五十余家,年销量约十五六万担;颜料店有十多家,供售国产与进口颜料;小商贩经营的多是滞销瓷或是有“毛病”瓷器,一般是用估堆的方法买进,然后分类或修整,再以低价卖出去。
  商帮 明末清初,来镇的瓷商共有宁(波)、绍(兴)、关东、鄂城、广东、桐城、苏湖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购买力最大,并在苏湖会馆(现六小)联合设立瓷商八帮公所。
  ,民国初年,由于商务总会的成立,八帮公所改称“全国旅景瓷商联合会”。北伐战争以后,又改称“全国瓷商旅景公会”,会址均设在花园里。这一时期,旅景瓷商以各籍或邻籍联合为单位,计有二十五个帮,即:四川、西南、关东、广东、苏湖、宁绍、桐城、新安、南昌、内河、古南、康山、扬州、过山、金陵、丰城、湖北(省会)、同庆(鄂城葛店)、同信(武汉)、马口(汉川、马口)、麻黄(黄陂、麻城、黄安)、三邑(阳新、大冶、通山)、良子(鄂城良子乡、良湖乡、孝感县)。其中湖北一省就有同庆、同信、马口、麻黄、三邑、良子、孝感七个县或乡的支帮,由于资产雄厚,所以在整个帮会里享有与省级帮会同等地位。这二十五个帮又属都、徽、杂三帮中之杂帮。
  据《江西陶瓷沿革》所载:民国十九年前有二十六个客帮,即天津帮、广东帮、关东帮、同信帮、同庆帮、黄麻帮、马口帮、三邑帮、良子帮、孝感帮、过山帮、湖南帮、河南帮、奉天帮、宁绍帮、川湖帮、桐城帮、丰西帮、粮帮、扬州帮、金斗帮、南昌帮、九江帮、内河帮、古南帮、康山帮,以后又有增加。
  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载:民国36年(1947),景德镇有客帮瓷商二十五帮。
  根据1954年的调查资料,建国前客帮瓷商有三十三帮(详见附表),这些帮沟通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着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外地瓷商在景德镇设置瓷行瓷庄的几乎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有独家设庄,也有几家合伙开行的,总数上百家。由于店主的籍贯地区不同,形成了自然帮派。
  湖北同庆帮中的秦祥兴、义昌祥,桐城帮中的顺泰祥、王庆丰等,都在上海开设瓷器店。上海自清道光年间开作商港后,已成为远东第一大商埠,中外商贩云集,水陆交通非常发达,经济信息又极灵通,这给瓷商扩大经营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他们经营的各种粗细瓷器,除门市零售及批发业务外,如秦祥兴、顺泰祥等还兼做洋装生意,在香港、南洋、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联络点,经销各种精美细瓷。
  浙江宁绍帮采购的瓷器,以蓝边器、灰可器为主。他们除在宁波、绍兴设店零售和批发外,大部分销往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四府的县镇。
  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帮,以及南通、扬州帮,采购的多属二白釉、灰可器、蓝边器,除本店门市和批发外,主要对象是邻近各县的广大农村。
  广东帮和昆明帮采购的瓷器,有普通日用瓷、高级细瓷和艺术瓷,除在本省零售和批发外,还外销至香港、南洋和美国等地。
  湖北的马口帮,在重庆开设瓷器店的有祥源、徐祥盛、陶新、胡明泰等。祥源瓷店在景德镇五间头设庄,由曾宪和负责采购;徐祥盛瓷店在小黄家上弄设庄,由王景荣坐庄采购;陶新瓷店在戴家弄设庄,由胡盛谦采购;胡明泰瓷店在富商弄设庄,由胡仕学负责工作。另有周春堂、罗笙楷、喻寿记,他们分别在大黄家弄、董家岭、五间头开设瓷器行,为重庆、汉口等地的客商买卖瓷器,收取行用。他们采购的瓷器品种,以正德器为主,兼有普通日用瓷及灰可器,都由水路运往鄱阳湖,经长江上运至汉口和重庆。
  景德镇商会 清光绪年间,浮梁县设有支密局,后改为保甲局,管理兼过问商务。1909年,康达、吴简廷、陈庚昌等人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成立,并颁发了“景德镇商务总会之关防”,一般核准其章程八十三条。首批会员为四十一人,是当时景德镇工商界之大户,其中都帮十四人,徽帮十五人,杂帮十二人,而杂帮中之浮梁籍仅一人。景德镇商务总会实行董事制,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会董二十余人,常务会董十五人。由徽、都、杂三帮平均选出,不得超数。1927年后,改委员制,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执行委员二十余人仍由三帮平均选出。1935年开始后至1949年解放,实行理事制,设理事长、副理事长二人,常务理事十五人,理事二十余人,均由三帮平均选出。
  1927年前,只有大窑户、大钱庄和棉布、百货、油盐等行业以及各瓷行、各省驻镇瓷商入会。1927年后,由于组织了各同业工会,大小行业均加入商会。名义上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利,但由于惯例,都、徽、杂三帮平均分配名额,小行业中当选委员或理事者少见。
  第二章 瓷业行规
  第一节 生产行规
  开业 各行业的开业,除商业行帮要向政府颁取“官帖”外,其他各业均得向所属行帮缴纳一定数目的入会金,1926年后,改由同业公会和商会办理。
  窑户在开业前,得向该行帮总组织(五府街师傅)进行登记,登记内容有窑户使用招牌、营业项目、生产能力和经该组织介绍的装坯头及工人的帮属;按生产能力缴交“写车簿”费(一般是两个利坯工,缴交四至五块银元),再领一本盖有五府十八帮长方形木印的红格帐簿(即“写车簿”)后,方可开业。开业后,要改换招牌,必须再办“写车簿”手续,否则,就不能变更招牌和经营项目。
  匣业户开业,除子承父业可不改招牌;不是行内可开业外,其他行内开业,必须是经三年学艺正式出师的。外行开业,要在酒馆里办“吃新江”酒,把所有会做匣钵的师傅,包括失业在家,转业务农和内行老板在内,方准开业办厂。
  开设洲店,必须是学过六年徒,正式出师的都昌籍人。
  开设茭草行,必须要有固定的瓷客业务关系,方准开业。
  雇工·解雇 窑户老板,只雇请一位有经验的“把桩”师傅,其余各脚统由把桩自雇,老板不得过问,一般是开业前或年终定事。把桩受雇后,要向老板缴纳一笔数目可观的“买位子”钱,一般是五六百银元至一千银元。受把桩雇用的上至“架表”,下至“一夫半”,都得按其等级位置向把桩交纳一定数目的“买位子”钱。这些钱到时将原款退回,无利息。
  柴窑户解雇把桩的做法叫做“马咬砖”,当柴窑户要解雇把桩时,不需直接对话,只要到窑里,把架表工用的垫脚凳子(也叫“三脚码”)放在窑砖上,便是“马咬砖”。窑工便会立即告诉把桩,把桩就会上窑户家结清账目,到窑里付清窑工工钱,第二天便将所雇各脚人手带走,另行就业。这种做法就是行话所说的“一条龙进,一条龙出”的做法。
  槎窑雇用与解雇窑工,一般由把桩介绍,但窑户也可以自己请人手。解雇窑工,只需请把桩和上三脚师傅到酒楼吃酒,说一下就可解雇某位窑工或改组全窑。一般在农历七月半和歇手前进行。
  圆器业老板雇工,只请装坯、选瓷、挑担的和一位技艺好、有组织生产能力的“做头”(工头)师傅,其余“地下人工”(即打杂、做坯、利坯、剐坯、刹合坯)六脚,在1至2个利坯工的圆器作坊,由做头师傅去雇请;在3个以上利坯工的圆器作坊,做头的只雇请每脚中的一人为“板板得”(工种的负责人),每脚其他人手,又由“板板得”去雇请。如各脚人员不足,或带徒工、或由“板板得”雇请“拗统得”(一般是年轻,技术不够成熟的工人),做头的不得插手过问。做头的请“板板得”,多由人介绍,在茶馆吃泡茶定事。做头的雇请人工,老板要付给跑路的“鞋子钱”,一般为一至二担米。圆器作坊雇用和解雇的对象范围都有定规,老板只能解雇做头的,但不能直接解雇“板板得”和坯坊的其他人工,同样,做头的只能解雇“板板得”,而不能解雇他所雇的人手;也有另一种做法,即老板解雇做头的,则他所雇用的人随之解雇,同理,做头解雇“板板得”,他所雇用的人也随之解雇。圆器业有农历七月半“变工节”和农历十月二十六“人工节”,作为进退工人的日子,特别是“人工节”,坯房老板要备酒请工头决定去留,并定好“选瓷”、“装坯”和“挑担”工人。留用的工人,可向老板预支工资,有“扯八中”规矩,即头年预支8元,下年扣回10元。装坯工和做头的,也可以任意将其工作岗位转让给其他帮的工人接替,行话称之为过帮,窑户不得干预。这就是行话所说的“窑户不可卖工人,工人可以卖窑户”的意思。
  不得私占或拿用私人物品,厂里的任何东西,连一只酒杯,一段废料板,甚至已验过数,不在数内匣钵里的瓷件,俗称“掩麻雀”的,一经发现,都得交回,一经查出,当以盗窃处以行规。首先是把犯者衣被财物由街师傅拍卖,请本帮师傅在酒楼吃光为止,然后“砍草鞋”(开除),驱逐出镇。
  琢器业坯房定事多在年终“歇手”(停工)后,继续雇用或解雇工人均由老板作主。所有各脚工人,均被老板请到茶馆。在茶馆里,老板以不同的吃茶方式来表示。留用的按惯例吃杯清茶,每人两根油条。老板照例说:“下年请帮忙。”解雇的,另外加其他点心。这时,老板一再说:“辛苦了,随意多吃些点心。”或者说:“下年生意不好……”这就表示辞退,彼此心中有数,就算结束了雇佣关系。
  匣业每年农历五月、八月、十二月为雇用期间,留用师傅,要请到茶馆吃“留人茶”,每人泡茶一碗,油条4根。如果请厂外师傅,则需经人介绍,亦要吃茶。至于“加厂”(扩大生产),小器厂只能请本帮师傅,如本帮师傅缺少,都、抚帮可请饶帮师傅,而饶帮则不能请都、抚帮师傅,大器厂也不能跨帮雇人,如需跨帮雇人,劳资双方必以一方“过帮”,并付过帮费,资方过帮是5块~20块银元,工人为4块银元,由资方负担。匣厂在定事时,不请吃“留人茶”,便是解雇。
  红店雇工无定期,老板可自雇,也可由人介绍,或工人自找上门。受雇师傅先在老板家画好一件瓷器,被认为合格,则通知雇用。
  红店画红工每天上工,均由老板事先放好瓷件于其画桌上,如上工未见画桌上有瓷件,则为解雇。
  瓷行请看(汇)色工有“三天一套”(即进门就得付三天工资)的规矩。
  窑里请挛窑店(专门建窑,修窑的行业)师傅,需先一天派管事去请,并说定在哪家餐馆吃早餐,用哪些点心和菜肴,要不折不扣遵办。次日早上,管事再去挛窑店陪师傅们一道去指定酒馆或茶楼吃早餐。中午,将饭菜送到窑上,备有鸡、肉、鱼等十大碗丰盛席款待。晚上在窑户家中用餐,菜肴也是十大碗,一直到工作完成。同时,每天下午收工,不管外面是否天黑,窑户必派管开窑薄的和下港的二人手持未燃火把,立窑两侧侍候,每位师傅出窑,两侧侍候的人要给每位师傅两支火把带回店。槎窑户请抹泥店师傅的规矩也大致相同。
  生产作息
  匣业 小器厂的生产日,规定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份均做三天,休息一天,其余月份是做四天,休息一天,只能少做天数,绝对不准多做天数。每天做匣数量不限,做多做少都可以,但不准打夜班。
  大器厂的生产日,每年农历二十五日起手到五月初四日歇手为上季;五月初七日起手至七月十四日歇手为中季;七月十七日起手至十一月底为下季。根据需要最长可延到十二月十五日歇手。规定是做四天至六天休息一天,最少必须做四天,最多不准超过六天,原有过农历八月初一要打夜班,1945年后改为利匣可打夜班,其他工种不能。
  圆器业 坯房是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起手”(开工),腊月十三“歇手”(停工)。其中,清明、农历五月十三、中秋、冬至各休息一天,端阳和七月半“变工节”各休息三天,其他时间,工人必须按照习惯规定的产量去生产。农历五月十三虽然是镇上工人“趟街”的习惯日子,但自行“趟街”是要补上日产量的。平时,必须按定额完成生产量,如某脚(工种)“拖坯”(未完成任务),必须向“打代锤”(选瓷徒工)“讨(领)油”,点灯打夜班。
  在生产繁忙时,老板可以请“做头”的商量,向工人付双倍酒水钱和另加每人四两肉(16两制),即所谓“买清明、冬至”,要求工人在常规休息日内进行生产。在腊月十三日停工后,如还需要生产,老板在得到工人的同意下,可以再“拖尾巴”(延长生产日),每天给每人四两肉和一些“耳朵”(佐料)钱,在这期间,各人手工资增加75%~80%。但拖尾巴,最多不得超过五天。
  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由做头的全面负责,如果毛病多了,选瓷工亦可向工人提出,但老板不能向工人直接提出,否则工人可以停工不干,一直到老板打爆竹赔礼才复工。但老板和选瓷工可把工人不合格的产品,送到坯房,请大家研究,这种做法,在行业中称之“放排”或“吃蒸菜”。
  琢器业农历二月十五开工的称“长窑”。二月十五前开工的叫“春窑”,春窑期间老板只供“薄坯饭”,工人工资可以打折扣。一般是腊月二十四停止生产,生产期间有三次休息,农历三月、五月和七月各休息一次。琢器业的生产有定额,除做坯工外,其他各工种人手不得到外厂做工。按例规,制瓷行业的“起手”和“歇手”,窑户老板都要备酒菜款待工人。琢器行业窑户一年三次起手酒,即三月、五月、七月各一次。老板要在酒楼请酒,每桌五大盘,每人两大碗面,不吃面的可换别样,但只能要两大碗。
  满窑店 每次去柴窑摆桩子,每窑由师傅(该业称某老板)带领未出师学徒和学徒各一人去窑里工作,师傅是从下派上的。如生产繁忙时,连当家的一老板(师傅)也应带人出工。收工返店时,如某一老板未返,则早完工的老板中,排在后位的老板均得去代替在自己之上满窑未归的老板做事,以下依此类推,直到老板依次返店,排在最后者最后收工。
  柴窑 一般在清明前后才开始烧窑,每窑装、烧、开一般是三至四天,无固定的休息时间,元宵节前,如窑户存坯多,也会烧“春窑”,其烧炼费比平时要高。农历二十四,有烧一次“撞火窑”的惯例,烧炼费是按搭坯的数量一次结清的,烧窑工要另加补贴(即所谓的包子钱)。
  第二节 收徒行规
  圆器业 装小器的学徒由工人带,是二十年一届所谓“开红禁”(名正言顺的收徒)的时候收徒,有隆重的学徒挑红篮游街的活动。凡“五府”的人,缴纳3200枚铜元,就可为徒学艺。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开黑禁”的例规,如学徒挑蓝“篮”上街游行不受阻挡,亦可收徒。
  装大器的收徒学艺,每十年一届。装大器和坯房的“地下人工”,都可由师傅自带徒工,但必须经人介绍,由做头的同意。打杂工学徒期为一年,脱胎器中的做坯工种学徒四至五年,其他工种均为三年,还有帮师一年的规矩。学徒期间,老板供给一份“黑饭”(有饭,无菜和福利),菜由师傅供给,学徒劳动所得全归师傅,师傅第一年给学徒是做一二套土布衣服的报酬,第二年,还给些零用钱,第三年稍多一点。如徒工能做到75%以上的产量时,师傅便付给他50%的工资。帮师一年中,徒弟可得到同等熟练工工资的75%~80%。出师要请出师酒。选瓷的学徒由窑户自己带,学徒期三年,无帮师的例规。学徒待遇与坯坊工人待遇相似,但吃饭则和窑户在一起。
  洲店收都昌籍人为徒,学徒期六年。红店多为父传子、夫传妻、兄传弟、弟传妹的家庭血亲传艺方式。
  琢器业 雕削工种带徒是工人师傅带,五年一届,由行帮掌握。每位雕削师傅可买带徒票一张,并可转卖他人。也有三年“放脚”一次的做法(即开黑禁)。其他各行均由老板带徒。
  草鞋帮学徒期一般为一年,利坯、画坯为五年。做坯六年,年纪小的要学八年,而且都要帮工一年。学徒期间,第一年工资四块银元,以后每年加二块。出师时,要备酒三席,一席本行街师傅,另两席是自己的师傅。同时,学徒时要经亲友介绍,写出契约:“在××师傅名下学徒,议定×年,为学徒期间。徒工不听从教训私自打“瓜精”(逃走)和干其他坏事,概与师傅无关。特立契约为据”。
  针匙业 由老板带徒,学徒期三年,不封禁,随时可收,此业女工多,工资低一块,大多数为都昌人。其他行业,除1912年~1916年做坯一行带都昌人外,其他工种都不带都昌籍人。徒工中抚州人70%,丰城人次之,他县人较少。
  满窑业 学徒期一年。但学徒出师还要视实际情况,再由师傅决定。学满一年的,享有未出师徒工的待遇,按出师的90%计算工资,出师后不能离店。从学徒入店之日期即排列顺次,作为以后迁升第“几老板”的依据。一般只带都昌籍学徒,仅斗富弄鄱阳籍一家满窑店,可带本籍人为徒。
  挛窑业 镇内挛窑业为都昌余姓人把持,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只收自家子侄为徒。缺人手时就带学徒,学徒无年限。
  窑业 柴窑、槎窑收学徒,必须窑上有空位子,然后经人介绍。学徒无正式师傅,只有把桩才是全窑公认的师傅。学徒期亦无年限。得逐级遇缺上升替补。柴窑的学徒工称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槎窑的学徒是小火手、黑半股、红半股。学徒中除少数是鄱阳籍人,其他全是都昌人。
  窑上管事的收徒,由窑户自己带,学徒期为三年,大多数学徒与窑户沾亲带故。学徒期间,跟着管事办事,吃饭也同管事在一起。学徒第一年的工资约为管事一个月的工资,第二年略有增加,第三年约为管事的半年工资。
  匣业 小器厂每三年收徒一次,规定五厂以下只能带一名,六厂以上才能带二名,由老板带徒,如老板不参加生产,则由老板雇请师傅传艺,传艺师傅在学徒未独立操作前,可得徒工所做的工资。学徒期间,第一年是大米一石,以后每年增加一石。学徒期满,要备出师酒,如能接受老板“补匣”(无偿地做200担~300担匣钵)的要求,老板会吃出师酒,承认其出师,反之,则不出席,亦不能出师。
  大器厂每年可收徒,由资方带,并可一次带2人~3人。学徒要交入帮费。都帮三元,饶、抚帮二元,学徒三年,第四年可拿师傅工资的一半,第五年拿师傅工资的70%~80%,第六年才算出师。学徒期间比小器厂徒工补贴要高一倍。
  徒工出师,只能受雇于师家,非老板同意不得“出家”(受雇于他家)。虽工资与其他师傅一样,但仍干徒工时的杂活,只有“出家”后再回师家,才可与其他师傅一样同工同酬。
  茭草业 带徒每四年开禁一次,每次收徒一百零五个半(两届合一个),不能多带。要事先到该行帮“八大金刚”当年总老板处登记,总老板亲自问明年龄、籍贯、特征等方面情况,并作详细记载。然后,每位师傅只带一人,学徒时间为三年;而他们自己则多带一至二名,并定学徒期为四年。学徒期间无工资,只有每天二升米的饭钱。收学徒无籍贯规定,但大多是南昌、新建县人,都昌籍人仅是少数。
  第三节 待遇行规
  瓷业工人的工资是沿袭清代的工资制度。有计件和计时两种,直接生产的工人及装坯、烧炼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而选瓷、挑担、客房、管开窑簿及下港则实行包月包年制;装坯工人,小器按窑担,大器按仝口计算;窑里按窑次,按季或年终结算;坯房则以日产成坯收帐数字与开窑数核对一次,每年七月、十月和年终请工头核实后再发放工资。把桩、工头等实行包年工资制,按例规他们都享有较好的待遇。如选瓷工和老板在一起同膳,每月有五次福利肉(“知四肉”)拿回家,两次剃头费,半斤黄烟。还有“卖炭山”(即等外瓷)的收入,一般是按价提取10%。做头的,允许其带徒顶岗,每年有一定数目的“鞋子钱”(津贴)。窑里对把桩、管开窑簿的、下港的,年终以送“盘缠”(路费)为名,给予重奖。除在伙食标准上每天每人增加二两八钱肉外,还派学徒(打大槌)专事照料生活。
  茭草业中“把桩”、“看色”的工资是按瓷商买价提成的,而看色工还要按瓷客帮类和品种而定,一般为1%~2%。茭草工是以“凳”(三人)为单位作业,工资是以工作量多少支“草”计算的。各行业的膳食与福利,其做法各有不同。
  茭草工人吃熟米,米内不得有谷和稗子。从农历十月初一到第二年三月初一,每条“凳”头要用匣钵烧火,每天茭草有二升米的酒钱。每人有条“白围裙”(看色的也有)。
  窑里吃一般机米,无菜。满一次窑包括点灯在内,八斤油。柴窑每窑歇火后,全窑有四斤肉的补贴,称之“歇火肉”。槎窑每满一次窑,每人有九两肉的“满窑肉”。除此,就是窑工向搭坯户索取的陋规费用。
  圆器“地下工人”在坯房,一般从窑户家送饭来的,也有在坯房做饭的叫做“利锅茶饭”。窑户供应有两种膳食标准:“红饭”、“黑饭”,红饭是每人每天三餐糙米饭,每月三次“知四肉”(一次四两),十二两油,一斤盐,相当六十块豆干价格的菜钱,黑饭则只有饭吃,而无其他。师傅都享有红饭待遇,做头的和打杂的,除红饭外还可享有一份黑饭(可转卖),学徒则有黑饭,其菜由师傅供给。
  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中午有十碗头酒款待,端午有每人两个粽子、两个咸蛋、面由工人自做,中秋每人有一酥、一饼。清明节只发三十二个铜元的酒钱。
  坯房装坯工在老板家吃饭,菜自己做,菜金、食油较“地下人工”高一倍,只是“四知肉”一样。其大部分时间在窑上,窑户中午派人送饭,菜有两三样非腥即荤,并不扣除菜金,即使请同伙吃饭也不计较。特别是节日,老板要事前约请,否则,就可怠工或找岔子,只有做头的或其师傅说情,请酒赔礼方算了事。每月,装坯工有3双鞋,3个月一个搭肩,大窑户每月给其二点五至三点五市斤肉的“使用”,小户要四点五市斤肉,一般是以窑计算的。
  琢器业工人在老板家吃熟米饭,每桌每餐有四个素菜,每月有“知四肉”半斤,一年有三次“起手茶”,三次“起手面”,在茶馆点心尽量吃,在酒楼每桌五大盘,每人两大碗面(也可吃清汤、蛋炒饭、肉丝粉等代面),只可两碗。三大节(端阳、中元、中秋)席上是十大碗,素菜品种,斤两,在定事后,劳资双方协定在簿子上写好,如工人发现短少,在红烧肉上桌不下筷子时,资方第二天要重新遵章办好,否则,工人可停工不干。另外,三大节席后第二天,老板还得请工人吃次“意思罐”。
  四小节(清明、重阳、冬至、元旦),亦须备四大盘,两大碗款待工人。
  另外,做坯与“草鞋帮”各脚,做“一伕坯”每人有四两肉的例规,做坯工的早餐是由老板给钱,由他上茶馆吃点心的。
  妇女不得进窑场。针匙业女人是领料回家计件,没有任何福利。灰可器女工在厂吃饭,生了孩子,如无人代班,则无工资。1926年后经过斗争,才有20%~30%的工资。
  工人患病,得请散工代班,十天半月不好,老板则要求离厂。如果有工人死在厂内,全厂要停工三天,给每人四两肉,为死者买棺木和请道士做个“八折火”(道场)。
  琢器业中除做坯工外,其他各工种不得到外厂做散工;遇有工资、福利未解决而罢工时,不得躲在厂内做工;如遇老板对伙食和各种福利刻薄时,工人出面抵抗或报街师傅处理;遇淡季或其他原因使瓷业生产不好时,不得将工资自行跌价。
  黄泥巴裤的匣砖业可以打“五天官茶圆”(即不花钱上妓院),还可向妓院、赌场收取“开销”。小器厂还可向南河下来的竹、木、柴收捐,三宝篷经里村运镇的碎瓷土收拣加工的特权。
  各瓷业行帮的集会演戏,有“三把刀”在先的惯例(即打络子的篾刀,太平佬的剪刀,屠宰业的屠刀)。
  行人在街巷内碰坏挑坯担,首先会将其碰碎坯屑用衣服盛起,之后带其至茶园或酒楼请本帮师傅吃一顿,方可了事。
  工人不得为资方做其他无关生产的事,即使其孩子昏倒在地,亦不得挽抚,被街师傅知晓,以“打含工”(即拍马屁)处理。
  第四节 交易行规
  匣钵之交易,制瓷者不得自制匣钵,由制匣业者经营,其交易为“宾主制”,即双方交易定后,在本年内,买方不得另向其他匣厂购用匣钵,即此厂不能供应时,亦须由卖方带他厂采购,不得自由买卖。
  圆器生产所用的土模,由制模业者供给之。其成交为“包办制”,按照利坯工之多少,制品之种类,由圆业窑户每年出资若干,由其包制、包修,如脱胎每年为三至十银元。
  琢器业所用利坯刀,种类颇多,需用则随时按重量购买,每两约六至七铜元。圆器所用者,则只是利、剐坯工所用的坯刀,采用包办制,按照制造品种与利坯工之人数而定价钱,如脱胎每年约十块银元。
  资商采办瓷器,要经过瓷行、把桩、看色、茭草、打络子五行头。如果自租堆栈,不住瓷行者,仍要挂用×瓷行招牌。这五行业主与窑主的关系是永远固定下来的,这从第一次开始后,瓷客无权更换,并且还是世袭的,只要你来镇办瓷,他的子孙也成了法定的继承人,连瓷客带来办瓷的另一瓷客,也同样归他继承,此谓之“以老带新,生根发叶”。这五行的头子,并可将“根”出卖给商业中的别人,客帮是不能自由雇用的。
  窑柴从船上运至窑厂,要由挑运把头代雇挑运工,挑运工得向把头交两块银元的“买扁担”费,每年第一次挑货还要向其“发市”红包。把头有向窑柴行每担加六厘五毫之权,同时把头有借款给挑夫取息之义务。
  下港提取货物,瓷业中一般不写字条,仅以双方言定好的一块“渣饼”敲破两半,各执一半名曰“合同”。如一方执其半,与彼方拉合,即照付货物。
  第三章 行话俗语
  第一节 圆琢称谓
  圆器业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分为两大行业,按商品瓷分则为两大类。明代瓷业分为圆器业和印器业,以商品瓷分则称圆器和印器,至清代则将印器改为琢器,在这两大类之下又分为很多花式(品种)。圆器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数量很大,其生产出来的商品瓷叫圆器。之所以叫圆器,是以做坯的方式及其制作工艺的难度来区分的,凡是用轮车一次性可成型的器物均属圆器类。
  圆器行业中在清代包括十一个行业,即一、脱胎器;二、二白釉器;三、四大器;四、四小器;五、冬小器;六、冒饭器;七、灰渣器;八、古器;九、满尺器;十、七五寸器;十一、官古令盅.器。民国时期灰渣器分为灰(可)器和渣器二业,因此民国时圆器类下分十二个行业。
  上述行业因对象不同而叫法各异,在生产部门叫做“作”,如脱胎作;作为商品瓷叫做“器”;按生产品种和质量的界线则划分为各专一生产的工厂,即行业。这些行业所造器物基本相同,只是有大小、精粗之分,故统称为圆器业。
  脱胎业 指圆器类中生产最上乘品质的盘、碗、杯、碟等器物的行业,其产品称脱胎器。脱胎器有半脱胎和真脱胎两种:半脱胎瓷质极薄,真脱胎则更薄如纸,是最精美的瓷器。脱胎之名是因为其胎质似无胎骨,如纯釉制成。半脱胎器始于明永乐,真脱胎始于明成化和隆庆、万历间的民窑,如卵幕杯、蛋白盅等。该业生产组织以两个利坯工为一单位,下有打杂、作坯、印坯、挖坯、刹合坯、装坯工各一人,合计八人。
  二白釉业 生产品种和脱胎器相同,但质料次一点。其生产单位以利坯数计算,一个半利坯的工厂每日出坯叫板,三个利坯的工厂每日出坯四十二板。工人中各工种与脱胎业大致相同,工人数约在四人至二十人之间。
  四大器业 制造大盘、大碗、大盅、大碟,制品有青花和冬青釉瓷器两种。其组织以处为单位,每日出坯四十五板为一处,出坯二十五板为半处。工人种类与二白釉同,画工无定额。
  四小器业 又叫小法器业,制品形制与四大器同,但制品是饭碗以下的小碗、酒盅等。法器是指形式而言,在圆器花式(即品种)中有子式、梨式、法式、罄式种种。子式上宽直下而锐平(子式指鸡蛋形状)。法式口微撇,宽折而下直(镇以视口撇谓之发)。子式势稍长,法式势稍扁。梨式口平而势圆,样微似梨,又或兼罄式。生产组织以利坯工数计算,一个利坯工的厂,每日出坯二十四板。工人种类与四大器略同。
  冬小器业 冬小器又叫三搭头,是制造四小器以外的各种小碗、酒盅等器的行业。其生产量以利坯为单位,一个利坯每日出坯十六板。
  冒饭器业 又名饭闭业,冒即帽,指有盖的碗,制品为普通有盖的茶碗。其中又分两行:一是彩饭(五彩);一是淡描(青花)。生产规模以利坯工计算,每二个利坯工为一单位,无工人,余者与各业类似。
  灰(可)器业 灰是瓷土一种名称,出浮梁南乡。粗瓷器用釉果加水灰当水釉,故名灰器。制品是比四大器更粗的各种碗类,最小的为饭碗。灰器常与可器合称为灰可器。生产组织以处计算,一处每日做坯五十板。工人种类与各业同,每处另增挑担工和乳料工各一人。
  渣器业 用经淘洗瓷土后粗沉的土渣做成的制品称灰可器或灰渣器,渣器业制品为比灰可器更粗的饭碗,即景德镇瓷器中最下等的货品。工厂组织以处计算,与灰可器业相同。
  满尺盘业 制品为七寸以上口径的盘碟,称满尺器,是粗质瓷器。生产组织以处计算,每处每日制坯七十板。工人种类与其他圆器工厂大致相同,每处有管事二人。
  炉寸业 又称七五寸业,是制造七寸、五寸口径的盘碟的行业,产品称炉寸器,是粗质瓷器。生产组织以处为单位,每处日制坯四十板。工人种类与圆器类工厂略同。
  官古令盅业生产酒盅的行业,其制品称官古令盅器。官古品种又分为官古、假官古两种。官古器是指好瓷器,式样不一,名称源于明代。明清时,景德镇精细瓷器有三种:一种是明代御厂生产的厂官器;一种是仿宋代的〓、杭官窑器;一种是民窑制造的官古器。民窑的官古器质料精美细润,和御厂瓷器一样,可以充作官窑,市场上就称它为官器。因兼仿古(宋),故名官古。假官古之名始于明,指瓷器外貌精细而假充官古式的,品种同而质料不及官器。官古令盅业的生产组织以利坯工为单位,两个利坯工为一组,每日制坯三十二板。
  古器业 制品同官古器,但质料较次。古器类下又分上古、中古、釉古、常古、小古等品名。上古名称始于明,凡较次一点的厂官器、官窑器、官古器统称上古,源于“时尚古器”之说。中古名源于明,凡景德镇民窑作这一行的都可叫中古,质料不及上古。釉古之名起于清,花式釉色不异于中古、然质胎不美。常古是清代较粗的瓷器,其名源于“日用之常”。它之所以称古,是区别于冒饭等器而言的。小古专造小圆器,其质料和工作如中古,质料比常古好一点。古器工厂生产组织及工人种类与官古令盅业略同。
  琢器业琢器业始于明代,其产品时称印器,清代改称琢器。琢器是以方棱之器物为主,不用轮车拉坯,或圆形之器在轮车上不能一次全部定形的器物,如谷仓、方瓶、耳瓶、雕塑等。琢器行业下分十个行业,即一、大件;二、粉定;三、雕镶;四、古坛;五、官盖;六、滑石;七、淡描;八、汤匙;九、博古;十、灯盏。各业的制品称为器,如粉定器、滑石器等。
  大件业 制造大瓶、花缸、大盆等瓷器。其大小以件为计量单位。从百件到千件以上。这些器物“口面既大,件数又高,最难烧造。”其生产组织以“草鞋”为单位,每双草鞋平均为三、四人。作品计价以件计算。
  粉定业琢器行业中生产最好最精瓷器的行业称粉定业,其制品称粉定器,如各种茶壶和小瓶等。粉定行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每双草鞋的人数视作品好坏而变更,一般制白器的为三人,制青花的为五人。
  雕镶业凡是不用或不全用陶车成型的都为雕镶业,小琢器户制造汤匙、挂瓶、茶托等器具的也归这一行业。这行业又可分为雕塑业和镶器业。制品种类极多,有立体雕塑、锥拱、镂空等器物,大多都为美术瓷,其作品价格视工艺水平而定,悬殊较大。该业多为家庭手工业,最少者仅为一人。
  古坛业 制造淡描青花坛及食盒瓷器的行业,它之所以称古,与圆器中古字同义。该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一双草鞋工人六名,工作以件计算。
  官盖业 制造有盖茶缸(顿碗)的工厂,其官字与圆器中官字同义。该业以草鞋为生产单位,每双草鞋每月作坯五付。即这位工人每月到厂工作五日,剩余时间可到其他工厂做事,工资按日计算。工人种类有坯工、利坯工、补水工,另有上釉、装坯、打杂工人。若作彩花,另加画工。
  滑石器业 制造粗杂的瓷器,如粗粉装、油盒之类。滑石属瓷土一种,《陶录》载:“滑石作器胎,惟质佳耳。所衬出釉色反不如泥上釉尤莹泽耐看。故官古不用;洋器半用;惟雕镶小琢器肯用。”其生产以草鞋为单位,一双草鞋工人三四名。工作时间以件计算,每日做件数视工夫繁杂而定,同业中有定规。
  汤匙业 制造短柄旧式汤瓢,制品粗劣,烧成简易。从事此业者以妇女为多。其组织以模型付数为单位。
  针匙业制造长柄的瓢羹。其生产组织以模型付数计算,大约三副模型用吹釉工一名、制坯工一名。大多数为家庭手工业。
  灯盏业 制造旧式青油灯盏。生产以陶车为单位计算,半乘车每日出坯四十五板。民国时期,煤油灯和电灯盛行后,该业渐次没落。
  博古业 该业制品为各种棱形的盘碗类,故不属圆器类。所谓博古,系仿博古图中式样而制造。此类瓷器盛行于清末,各大商埠、酒馆内大多使用博古器。民国时期被日、英洋瓷排挤,仅销于南洋华侨。其工厂人员无定数,工人工资以件计算。
  第二节 坯坊用语
  泥作
  坯 泥料经过拉坯或手捏或注浆或压制等方法而成的形体,其质仍是生土的叫作坯。
  做坯 将泥巴(经配制、练熟的泥料)在辘轳车上拉制成形,叫“做坯”。琢器不能用车的,就用手捏、拍打、或用刀片定形。
  打杂 坯坊生产过程中,专做釉土原料的成份配制以及淘泥、练泥等杂事的工种。
  印坯 在模型上印压坯体,修整坯体大小、形状等,使之圆正,规格统一。
  毛坯 尚未修整的坯体。
  头坯 毛坯印了一次,初步定型。
  利坯 用利刀在辘轳上刮削、修整毛坯或头坯,使之规范,这个修刮整形过程叫利坯,或称修坯。
  刹合坯 器坯外面需要上一层釉质,使之光润,这个手工工序叫刹合坯。
  剐坯 利坯成形,坯体底部尚是实心底,须要剐空,这个挖空器底的工序叫做剐坯。
  补水 坯胎在施釉前,坯面有灰尘,坯体有小孔,需用补水笔蘸水将坯面抐光,填实小孔或修补,这个过程叫作补水。圆器业补水叫抐水
  蘸釉 将坯体外部浸入釉中上釉的方法称为蘸釉。
  荡釉 给坯体内上釉需将釉旋动荡匀后倒出,故称为荡釉。
  浇釉大器物拿不动,就必须用碗盛釉浆从坯体的上部淋下,使坯体外粘附一层釉,此谓之浇釉。
  促釉 给坯体外底浇釉称促釉。
  涂釉 用刷或毛笔沾起釉涂到器坯上去。
  吹釉 用一种特制的吹釉筒,筒上有一喇叭状管,小口处对着一根垂直到筒内底部的细管。用嘴吹釉时,釉通过管道雾化喷到坯上。
  捺釉用毛笔蘸釉在器坯上捺,使釉凝敷于坯体上。
  装坯把上釉以后的坯装进匣钵,谓之装坯。
   三踩两响 琢器炼泥的操作要求。即用脚踩泥三次,用铁铲拍打泥料两三次,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使泥料、水份均匀,达到“熟透”的程度。
  菊花蕊、莲花瓣 圆器练泥的要求,即踩泥时从泥料四边踩到泥堆中间呈“菊花蕊”,四边呈“莲花瓣”的形状,方算泥料“熟透”。
  吃 是配比的意思。过去配料时以某种原料为主,搭配其它原料。如配制上等瓷的泥料是以四份高岭为主,搭配六份其它原料,就叫做四吃六。
  缩 景德镇瓷工计算坯体干燥、烧炼后收缩率而使作的一种俗语,如干坯烧成瓷后收缩了10%,即称为九缩。
  板 坯房计算做坯、成坯日产量的单位。因为是按料板计算,故称板。各类坯房有不同的规定,选瓷工人每天都要上坯坊去点数,并在每条料板的一个坯上做记号,入册登记。
  一伕坯 规定做坯工一天做坯的数量称一伕坯。
  结架、过架 结架指生产全部结束,不再做坯,一般是过年的时候。过架指平时生产,结算成坯产量,并以此来计算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照子测定泥料、釉料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其收缩率为多少的一种传统办法。“照子”是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或上过釉的坯料,经过烧炼后测定其性能。
  试釉碗 过去将涂有配制好釉水的碗坯,经过烧炼,以鉴定其白度与亮度是否适合要求的土办法。因其在碗坯上进行,故名之“试釉碗”。
  渣饼 一种承垫生坯入匣的泥垫饼,通常均用泥土渣制成,烧成瓷质后,即称为渣饼。
  渣土 淘洗瓷土剩下的渣滓。
  土果 做坯、利坯中废弃的泥料做成的团状瓷土,属下等原料。
  辘轳车 做圆形瓷坯的工具,用一木顶圆盘,中间置一圆木轴,一头插入地下,一头顶着圆盘。用的时候,将已揉好的泥鼓放在圆盘中央,手拿木棒搅动圆盘旋转,然后用刀片或手使其成形。
  晒架 坯坊的晒架塘上方搭起的专放坯板晒坯的架子。
  晒架塘 淘泥用的水池,因位于晒架之下,故名晒架塘。
  平架 利坯、剐坯时所用的架子。
  檐架 在坯房上方设置二到四层横梁,用来晾坯储坯。
  淘桶 传统的淘洗桶三个一组,木质。中间的淘桶又称粗桶,椭圆形、长径两尺、短径一尺六寸。两侧各一个圆桶,又叫细桶。不子在粗桶中化解,再舀其细浆在细桶内沉淀。
  泥锅 坯坊舀泥浆用,两耳上装有一根木质横柄的铁质浅锅。
  码头 凡是做坯、印坯、刹合坯工人在做工时,需要有一个木制的架子在身旁,便利放坯板盛坯,这个架子,叫做码头。又因他们工作上的组成关系总称为马码。
  模里酒 坯户每年分上年、下年各一次,请与他合作承包的模子店、坯刀店老板和师傅吃的一次酒。坯坊的领头和印坯都参加作陪,坯坊工则只有酒钱。
  知四肉 是旧时瓷业工人的福利肉,因为是清代瓷工知四领头斗争得来的,故名。每人每月有十二两(16两为1斤,下同)肉。
  十碗头 窑户请工人吃的所谓上等菜肴。其标准每桌猪肉三斤半,香菇一两,木耳半两,粉丝半斤,还有小干鱼或小鲜鱼、豆干、海带、绿豆芽等菜碗,拼成十个大碗。一般菜名是爆肉、烧海带、木耳炒肉、炒粉丝、香菇肉、煎豆干、小干鱼或小鲜鱼、糊羹、绿豆芽、黄瓜(可用其他代)。
  红饭 圆器作坊供给工人的膳食。其标准是:每月日食三餐糙米饭,并加每月相当于六十块豆干钱的菜金,十二两油,一斤盐,三次“知四肉”(每次四两)。这些福利只有正式脚位的工人能享有。
  黑饭 圆器业供应徒工和给领头、打杂的补贴标准。只供饭,不供菜。如自己不吃,可转让给其他人。
  薄坯饭 琢器工人提前起手的膳食。
  发脚饭 一是指歇手前年终结算工资吃的“发脚棍饭”,如工人一时不还乡,有三天黑饭供应的例规。一是指工人被解雇后,窑户结算了工资,而无法一时全部付给工人,这些工人要在坯坊吃窑户送来的“找账饭”,一直到他付清工资为止。这种“找账饭”按坯坊里的“黑饭”标准。
  饭贝器 泡茶用杯,有二种:(1)有盖有托,形似马蹄,大号称马蹄饭贝,二号称马蹄茶杯,三号称马蹄参贝;(2)有盖无托,大号称庄大饭贝,小号称庄二饭贝。
  玲珑器 为镂空补釉的透明器。因其半透明玲珑可爱,花纹象米粒,故外人又称“雪白米花”。
  七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三个茶托子和四个茶盖子。
  八个头 一个匣钵内装了四底(托子)四盖(茶盖子)。
  件 有两种意思。1.指上体,如头、包、支等;2.指琢器综合计量单位。如花篮瓶,高25.4厘米,口径7.2厘米,肚大10.7厘米为50件;又高14厘米,口径4.5厘米,肚大7厘米的为10件。
  素胎 又名石胎,没有施釉的瓷器。
  窑 有两种意思。1.指烧炼器物的建筑,如龙窑、柴窑等;2.指瓷器,例如唐窑,指清唐英督陶期间烧造的瓷器。又吉州窑,指吉州地区烧造的瓷器。
  草鞋 琢器业中,一般是以草鞋为生产组合单位,并以此计算产量或计算工人数。比如琢器一双草鞋即四副坯。又装坯、打杂、码头三种工人也叫草鞋,因其经常穿草鞋做工之故。据说名词之来源,系过去工人做一伕坯就要一双草鞋钱。
  同仁窑琢器 琢器行业中的大件、粉定、官盖、滑石、淡描、博古和小件这七个行业的总称。属景德镇人通常说的“窑帮”。
  画作
  青花 青花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描绘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的装饰工艺。也是釉下彩的主要装饰,其发色纯青,与青釉配合艺术效果十分完美,自元末及今,青花瓷以其雅致耐用无铅害而深受欢迎。
  青花最早创烧年代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了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明清时期景德镇更是大量烧造,大量出口海外,为景德镇赢得了声誉。除景德镇外,同期其它少数地区也有烧造,但都不及景德镇青花精美。
  元青花 元青花创烧于元代后期。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特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景德镇成熟青花。在湖田元代窑址堆积中,在江西高安县元代窖藏中以及北京市元大都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元青花瓷和残片。在国外,伊朗、土耳其、印尼、菲律宾及欧洲各国,也收藏或确认了一大批元青花瓷,其中大都是景德镇的产品,且较之其它各地产品更精美。元代青花瓷时代特征明显,艺术价值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其特征简括如下:(1)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器上;(2)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3)青花勾图严谨,层次分明,重视主次谐调,色彩很艳丽;(4)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主题纹饰有游鱼、水草、云龙、飞凤、双鸭、双鹅等,人物较少;(5)大件器,如梅瓶、大罐的胎体粘接处有较明显的粘接痕迹。
  永乐青花 永乐青花瓷造型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型制较元代有较大的改进,并出现一些受中亚地区文化影响的器物,如水注、无挡尊、花浇、卧壶。其他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执壶、压手杯,明代风格也十分明显。永乐青花料系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锈斑现象。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团龙、云龙、云凤、朵云、狮球、鸳鸯、喜鹊、竹石芭蕉、松竹梅、团花、佛花、缠枝花、缠枝菊、海棠、石榴、回文、海水纹、婴戏纹,纹饰中人物较少,而内外加花,器心绘图的装饰手法得到广泛使用。器物上常刻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永乐青花瓷很少有款,仅见篆书款。
  宣德青花 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其产品被认为是明代瓷器之冠。宣德青花用料有三种:苏麻离青、国产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合用。前都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深陷于胎骨之中。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合用料发色明快,在浓重与淡雅之间。图案纹饰画意凝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纹饰多样,常见有龙纹、凤纹、缠枝花、折枝花、人物、云头、海水、鱼藻、三鱼、回纹、园景、梵文等。器型多样,大小器均有。其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相对永乐器厚重、坚致。釉画突出特点为桔皮纹。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细腻。器物上常有年款,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书写,器物各种部位都有,亦有篆书款。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
  成化青花 成化青花是明代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为世所珍,产品为此后明、清各朝所仿制。成化青花使用国产“平等青”发色浅淡而呈灰蓝,柔和雅致,呈色稳定。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所绘人物衣着,多无内衣做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所画鸟类,体型丰满;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朵只绘正面,花木常绘根茎;山石亦无凸凹感;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较突出。图案有婴戏图、高士图、麒麟、三秋、九秋、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影响的纹饰如长生莲、宝杵、藏文、八宝等。成化青花胎质细腻纯净,底足常为露胎无釉,有较多的黄褐色或黑褐斑点,称作“湖米底”,青花釉面肥厚滋润,光洁无瑕。成化青花的款识很有特点,多为“大明成化年制”两行竖写款,另有一种罐底写一“天”字款。
  嘉靖青花 嘉靖青花则是明后期景德镇青花的代表。嘉靖青花风格,与成、弘、正时期相比大不相同,大件器物明显增加,比较粗糙,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明显。小件器物仍比较精细,风格接近明中期。嘉靖花纹饰图案,突出表现了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青花道教图案也常见,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福寿字、云鹤等。缨络纹与鱼藻纹广泛使用。青花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回青料,改变了以往青花的色调,浓艳泛紫构成此时的时代特征,但嘉靖一朝烧瓷时间长,数量多,青花的变化可分为三种。(1)嘉靖前期类同于正德晚期,青花深沉而灰暗,呈墨蓝色调,纹饰有晕散现象。(2)嘉靖中期常见有蓝色浅淡的一种,制作较精细,至万历时,愈发浅淡,惟纹饰线条更加细密。(3)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为嘉靖时典型的上等颜色,这就是“回青”加“石青”的发色。其色泽如蓝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
  康熙青花 清代青花以康熙朝最突出,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康熙青花使用云南产珠明料和浙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康熙前十年的青花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画意粗犷,苍古浑朴。康熙十年之后,青花逐渐出现了浓深、浅淡与稳定的几种色调。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青花瓷。使用上好的浙料,借鉴了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得画面富有实感,既能表达浓艳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青花尤其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层次分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呈粉白或浆白。晚期青花色调渐转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康熙青花的纹饰较复杂,流行题材有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博古图、锦地碎花、锦地开框、月景图画、书法等。康熙青花的品种十分丰富,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
  青花釉里红 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与以铜为发色剂的釉里红工艺结合,称青花釉里红。这一工艺始于元代,在河北保定与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景德镇瓷器就有青花釉里红的作品。明代早中期再度出现,到清代雍正时期这一工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一致,将二者成功地装饰于同一器上,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工艺、科技价值。
  釉里红 用铜红料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1200℃左右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铜发红色,又在釉下,故名“釉里红”。纯正的铜红釉色彩华丽、气氛热烈。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偶有釉下铜红彩的产品。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制釉里红器。 20世纪60年代,河北保定曾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制品。以后在江西高安也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缸。菲律宾存有中国元代的外销釉里红器。到明代,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但红色往往晕散而不太鲜艳。宣德朝有成功的釉里红鱼纹高足杯等留世。明中期以后曾一度衰落,明末有小件器的生产。清康熙朝恢复明代前期水平,并新制釉里红、青花和豆青色的釉里三彩新品种。雍正时的产品更趋精进,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极高,特别是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里红品种更为突出。乾隆以后,釉里红的生产技术一直未能达到这一水平。
  釉下彩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三国东吴的青瓷器上已有成熟的釉下褐彩生产。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青白釉 青白釉瓷出现于北宋初,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德镇窑所烧产品。其釉色白中泛青,宛如青白玉,光照见影,故称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入元以后的青白釉质量不及宋代产品。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其釉粘度大,显失透状,色白而带灰白状,宛如鹅卵色泽,故称卵白釉,这种瓷器以折腰碗多见,碗壁常印有“枢府”或“太禧”字样,因而又称枢府器,这种器物是官方用瓷的一种。
  甜白 甜白釉以明代永乐窑最著名。永乐白瓷很多制品都薄到半脱胎程度,胎薄釉润,能光照见影,具有甜净之感,故称“甜白”。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甜白”又称“填白”,是因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而得名。明代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以及清代康、雍、乾时期都有相类的白瓷仿烧,但均不及永乐“甜白”来得“甜净”可爱。
  蓝地白花 (1)蓝釉品种之一。元代景德镇窑的这一品种,先上一道蓝釉,然后划、剔出纹样,用白料嵌入,再罩透明釉烧成。如蓝釉白龙梅瓶等器。(2)青花品种之一。始于元代,用青花为地,露白为纹,罩透明釉后烧成,形成蓝地白花。明代宣德朝的制品最为珍贵,嘉靖、万历朝均有生产,清康熙时的冰梅纹器最为典型。
  永乐鲜红 明永乐时期,纯正的铜红釉烧制成功,这种红色艳丽悦目,史称永乐鲜红。清人认为“永器鲜红最贵”,足见鲜红的地位。永乐鲜红红色鲜明而匀润,釉层莹润亮,鲜艳初凝的鸡血,火候恰到好处,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红中偏黑的色调。厚胎器物的红釉发色微浅,薄胎的则往往通体开片,永乐鲜红的成功烧造,对宣德、康熙朝的红釉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翠青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大量仿烧龙泉青釉瓷,并新创翠青釉。翠青釉的特点是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釉面色泽光润,釉色翠嫩,故名翠青釉。永乐时的翠青釉瓷胎体和器足都很规整,由于釉垂流,器物上部淡雅,下部浓重。
  霁红 (1)亦名“祭红”、“宝石红”、“鸡红”、“积红”等。霁红釉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因起名的角度不同,历来叫法不一,但基本呈色类似。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霁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朝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2)特指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的一种纯粹的深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霁红特点是釉凝厚,釉面有橘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有“大清康熙年制”官窑款的康熙霁红器极为珍贵。
  霁蓝 霁蓝又名祭蓝、霁青、积蓝等,是一种以钴为发色剂的高温蓝釉。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明清时期霁蓝釉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而以宣德霁蓝釉名声最重,被誉为“宝石蓝”。并与霁红、甜白釉瓷同为上品,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又称“祭蓝”。霁蓝器物除单色釉外,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器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
  洒蓝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景德镇窑,其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管醮蓝釉料,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片。有的仿佛与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极为少见。清代康熙时有很大的发展,并有新的叫名,《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这是从生产工艺角度讲的,而民间又有“鱼子蓝”之称,这是据外表形貌而言的。
  酱釉 又称“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高达5%以上。宋代北方窑口已见,景德镇窑明初开始烧制,宣、成以下俱有创作。清顺治、康熙朝最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乾隆时有在酱色土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颇具特色的品种。
  孔雀绿 系景德镇明清著名颜色釉品种,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从景德镇御器厂出土有明宣德孔雀绿标本和台湾故宫博物馆藏有传世整器说明,宣德时已能生产这种绿釉了。清代《南窑笔记》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帷成窑有翡翠最佳。”可见成化朝的翡翠釉色是著名的,传世成化孔雀绿器诚可谓艳丽悦目。而大量生产孔雀绿则为明正德朝,故有“正德孔雀绿”之专称。清代康熙朝也盛极一时。现代景德镇配制孔雀绿釉用石英、铜灰、牙硝等,属中温颜色釉。
  娇黄 娇黄是一种在850℃~900℃间烧成的低温铅釉,黄色纯正娇嫩,故谓“娇黄”或“鸡油黄”。娇黄釉是以浇釉方法浇在瓷胎上,所以又称“浇黄”。它创于明宣德朝,盛于弘治、正德时期。宣德黄釉曾名重一时,它是在白釉上浇一层黄釉二次烧成,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由于宣德白釉器上有桔皮纹,挂黄釉烧制后,桔皮更为明显,可谓时代特征。弘治娇黄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淡雅悦目,可谓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比宣德黄釉更觉细润,传世的黄釉盘弥足珍贵。传世正德朝黄釉器数量多,仍不失娇黄的魅力,但细润不如弘治朝。
  茶叶末 茶叶末始于唐代,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明、清、近代为景德镇官窑所生产,其中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而成功。由于烧成气氛等的差异,使得釉色具有不同的风味,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从传世品看,雍正制品釉色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谓之“蟹甲青”。清朝的茶叶末器常有仿青铜器者,色调沉着,又叫“古铜彩”。清代的茶叶末瓷又叫“厂官釉”,或有可能指清朝“御窑厂一种官方的釉色”的简称,因而没有被一般民间所采用。
  乌金釉 乌金釉始于明成化而以清康熙朝的作品为代表,这是景德镇窑利用附近所产的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墨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不同于一般黑釉还在于它含铁分外,尚含有锰、钴的成分。清代御窑厂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乌金釉质地细腻,净亮如镜的釉面,实为黑釉瓷中的皎皎者。
  豇豆红 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似豇豆颜色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造型轻灵透美而闻名于世。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地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淡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同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郎窑红 系指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的一种铜红釉瓷器,因郎廷极的姓氏而名。郎窑红乃仿宣德祭红釉,所谓“比视成宣欲乱真”,但又独具特色。它色调深艳,似初凝牛血一般鲜红;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开裂纹;器物底足内呈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少数为本色红釉底;器物口部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并且多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郎窑红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成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
  郎窑绿 郎窑绿是清康熙时期郎窑烧制的铜绿釉,又称“绿郎窑”、“绿哥瓷”、“苹果绿”,系郎窑以铜为发色剂被氧化后的颜色,因而它和红釉并存。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因而通称其为郎窑绿。其中有的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彻釉色较深,开有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俗称“苍蝇翅”,此类属郎窑绿中的上乘者。另有一种釉面,因铜的氧化与还原不一,形成器时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而被称为“反郎窑”。相对而言,郎窑绿制品比郎窑红更少,因而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传世所谓郎窑绿器大多为伪品。
  龟绿 这是清康熙年间出现釉彩,先在器物的釉上绘黑彩图案,然后全部吹上绿釉,呈色黑绿如龟背,称“龟绿”。龟绿器多为瓶、罐、碗、洗、盂等。
  雍正青釉 雍正时期,景德德窑熟练地掌握了青釉的烧制技术,能够成功地仿烧天青、冬青、汝窑、龙泉、官窑釉色,这时期青釉统称雍正青釉。
  火焰红 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仿钧釉窑变品种。它是用多种不同釉料施于一器上,在高温下任其自然流淌、相互交融,成瓷后呈现出犹如火焰状的万紫千红般的色调,较红者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原料
  瓷土 用于制作瓷器用的粘土原料,也指瓷石经过粉碎后所得的土。
  瓷石 制瓷用的一种石质原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和高岭石组成,并含少量蒙脱石或多水高岭石等。瓷石具有低可塑性、干燥强度大、收缩率高、焙烧后色白等特性。瓷石、瓷土都以所产地为名。景德镇使用的瓷石范围很广,江西省境内有瑶里、三宝蓬、寿溪坞、南港、乐平礼林里、余干;有安徽省的祁门;湖南省的马顿坳、麻坡;福建省的德化;山东省的大昆仑等。
  高岭土 一种主要由高岭石(或埃洛石)风化成的软质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市高岭村并传至国外而得名,后来国际上对这类特殊的粘土都称为“高岭”,成为国际通用名辞。景德镇使用的高岭,有明砂高岭土(又称东港高岭)、星子高岭土和临川高岭土多种。瓷器并不能完全由高岭土烧成,必须渗入其它原料。
  不子 瓷石粉碎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这种泥块俗称不子或白不子。
  釉果 制釉用的瓷石,与坯用瓷石相近,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长石等,具有较低的溶融温度、良好的透明度。景德镇专用于配制釉,浮梁县瑶里的青树下、得儿坝、屋柱槽等处为最好。
  滑石 制瓷原料,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纯白质软有滑感。《景德镇陶录》载,滑石可代高岭与不子配合制作器胎。这种滑石与非金属矿物原料的“滑石”无关。以其如石,故土名“滑石子”。景德镇多用于制作粗杂瓷件,如渣饼、针匙等。产于江西贵溪、余干等地。
  花乳石 又名白云石,景德镇配釉的常用原料。起溶剂作用,能提高釉的透明度,不易烟熏。景德镇市柳家湾有白云石矿。
  珠明 又名珠明料,是绘青花的上等色料。产于云南境内。
  釉灰 明代称炼灰,清代以来称釉灰或灰,是景德镇配制瓷釉的原料。它将石灰石与凤尾草相间堆叠燃烧而成。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钾、钠化合物。釉灰分头灰和二灰,头灰是烧成后经淘洗得到的釉灰,其性燥;淘洗后的灰渣再经陈腐、研磨、淘漂即为二灰,其氧化钙含量略低于釉灰,以陈腐期长者为佳。
  下脚料 即余土,晒架塘沉泥、脚板屎、破坯屑等的总称。窑户对下脚料十分重视,每当停工期间,都要雇人去挖掘收集,分类晒干使用。特别是晒架塘沉淀下的泥料,重新淘洗后制成的瓷器,针孔、稀泡、簃〓子等缺陷比其他原料要少。有的小窑户,在没有钱买原料时,往往是靠这“三筲余土,两筲检渣”度过难关。
  第三节 窑场用语
  槎窑
  槎窑 形似柴窑,但小些,火度低,专烧粗瓷。因窑专烧槎柴,故名槎窑。
  槎柴 清代前称“船柴”,指灌木、树枝、茅草等杂柴,是槎窑的燃料。
  把桩(槎窑) 槎窑工种,设一人。负责全面生产技术指挥,与窑户老板共同研究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其具体生产任务是满落手一边的窑,歇火时看火。
  做重工夫 槎窑工种,设二人。其工作一是补匣屑(用泥巴粘匣屑,起固定作用);二是架一路窑的表,即满最高处。人站高凳上,将匣钵放上去;三是烧窑、开窑。
  打大锤 槎窑工种,设二人。其工作一是发坯;二是烧下半夜的窑;三是开窑架表,即从前到后的匣钵都由他二人负责,一人一边。
  收沙帽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任务一是发坯;二是架中间的表;三是烧上半夜的窑;四是清理码脚。
  挛匣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撑坯;二是学习架表;三是扒窑弄里的匣屑;四是烧窑;五是下落发坯。
  红半股 股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满窑;二是烧窑;三是开窑。
  黑半股 股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和红半股相同。
  小火手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拖槎柴到窑门前;二是到老板家领米做饭;三是领工具,如草鞋等杂事;四是负责窑后面补窑的泥巴和匣屑,并端进窑弄。
  打杂 槎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一是推匣屑至河边倾倒;二是扒匣屑;三是拖槎柴到窑门前(负责下半夜);四是端泥巴和匣屑进窑弄(负责前面一段)。
  挑灰 槎窑工种,设一人(为散做工)。
  满窑 槎窑工种,设一人(满起手一边)。
  下港 槎窑工种,设二人(数槎和验收槎的质量)。
  挑槎 槎窑工种,设四人(散做工)。
  满窑肉 槎窑工人的福利,惯例为槎窑每满一次窑,每天每人应有四两肉的补贴。
  柴窑
  柴窑 烧制瓷器的窑是由槎窑发展到柴窑的。柴窑亦称镇窑,因形似蛋壳,亦称蛋壳窑,柴窑是因烧柴故名。柴窑从明代起逐渐兴起,到清代,为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
  把桩 柴窑工种名,是全窑场生产技术的总指挥。把桩的主要职责是指导本次窑的满法;测看窑温及根据窑温变换烧法;确定烧成的停火时间。在窑厂有绝对权威,其把桩的决定,其他各脚必须绝对服从。
  驮坯 柴窑工种名,设一人。负责小器坯的满窑全盘计划,本次窑的入窑小器的数量、品种;满小器时,驮坯工负责发坯;点火,烧窑时,就参加烧窑,一直到烧红了余堂“叫驳”(换班)止。因为这段时间都在上半夜,故窑厂工人称之为“烧上半夜”。
  收兜脚 柴窑工种名,设两人。收兜脚工事情较多,满窑、烧窑、开窑都要参加。满大器时,一个在“落”里发坯,一个在窑弄内“打表”(站在特别的高凳上把匣钵放在最高层);满小器时,帮助传匣;开窑时要参加开大器;开小器时,一个开窑并负责“剿表”(取最高层匣钵下来),一个到各搭坯户去通知开窑时间。在烧窑时,二人轮流烧上半夜和下半夜。此外,还要负责收集兜脚匣钵。
  架表 柴窑工种,设一人。架表需要熟练的技术和膂力。满窑时,从余堂一直满到小器当门止。满窑架表(一根匣钵的最高处叫“表”),重大器需要叠三张凳的高度时起,至窑门最高的窑位止,由架表工人满,但规定必须在五手以上的高度才能算“表”,五手以下的匣钵则由满窑店负责。窑满好了以后,还要和打杂工一道用砖封窑门。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并负责现场指挥。
  一夫半 柴窑工种,设二人。主要工作有:一是满窑,满窑时,除窑弄最前面二路小器不满外,其余全窑的大、小器都须参加;二是打杂,如买菜、炒菜、分菜、烧洗澡水、茶水以及开窑时负责看守铺房。
  二夫半 柴窑工种,设四人。工作是满窑和烧窑。满窑时,满大器、小器自始至终要参加,下半夜烧窑。
  三夫半 柴窑工种,设一人。满大器时负责“撑表”,满窑前选好兜脚垫底用的匣钵;满小器时传坯和轮流撑表;负责运送下半夜的窑柴。
  小火手 柴窑工种,设一人。工作近似打杂工,其任务是做好开窑、满窑前的准备工作,如摆好码凳,点着全窑厂的照明灯,参加全部满窑工作,停火后窑弄冷却阶段负责看守门户,满进和开出窑内烧炼的窑砖,买菜、做菜和分菜。
  打杂 柴窑工种,设一人。主要是干杂务工作,其杂务为:(1)打扫卫生。每次开完窑以后,清除各个“落”内的垃圾以及窑内的渣皮匣屑;(2)开窑后扒平垫窑的老土子;(3)到野外小山丘上打黄土,搅抖泥巴作结砌窑门之用,满窑封门时负责砌窑门;(4)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
  推窑弄 柴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性质也是打杂。烧窑时运送上半夜的柴,挑生活用水,协助打杂工清除窑弄内的渣皮匣屑,满窑日看守铺房楼等。
  挑槎 槎窑工种,设四人(散做工)。
  满窑肉 槎窑工人的福利,惯例为槎窑每满一次窑,每天每人应有四两肉的补贴。
  柴窑
  柴窑 烧制瓷器的窑是由槎窑发展到柴窑的。柴窑亦称镇窑,因形似蛋壳,亦称蛋壳窑,柴窑是因烧柴故名。柴窑从明代起逐渐兴起,到清代,为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
  把桩 柴窑工种名,是全窑场生产技术的总指挥。把桩的主要职责是指导本次窑的满法;测看窑温及根据窑温变换烧法;确定烧成的停火时间。在窑厂有绝对权威,其把桩的决定,其他各脚必须绝对服从。
  驮坯 柴窑工种名,设一人。负责小器坯的满窑全盘计划,本次窑的入窑小器的数量、品种;满小器时,驮坯工负责发坯;点火,烧窑时,就参加烧窑,一直到烧红了余堂“叫驳”(换班)止。因为这段时间都在上半夜,故窑厂工人称之为“烧上半夜”。
  收兜脚 柴窑工种名,设两人。收兜脚工事情较多,满窑、烧窑、开窑都要参加。满大器时,一个在“落”里发坯,一个在窑弄内“打表”(站在特别的高凳上把匣钵放在最高层);满小器时,帮助传匣;开窑时要参加开大器;开小器时,一个开窑并负责“剿表”(取最高层匣钵下来),一个到各搭坯户去通知开窑时间。在烧窑时,二人轮流烧上半夜和下半夜。此外,还要负责收集兜脚匣钵。
  架表 柴窑工种,设一人。架表需要熟练的技术和膂力。满窑时,从余堂一直满到小器当门止。满窑架表(一根匣钵的最高处叫“表”),重大器需要叠三张凳的高度时起,至窑门最高的窑位止,由架表工人满,但规定必须在五手以上的高度才能算“表”,五手以下的匣钵则由满窑店负责。窑满好了以后,还要和打杂工一道用砖封窑门。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并负责现场指挥。
  一夫半 柴窑工种,设二人。主要工作有:一是满窑,满窑时,除窑弄最前面二路小器不满外,其余全窑的大、小器都须参加;二是打杂,如买菜、炒菜、分菜、烧洗澡水、茶水以及开窑时负责看守铺房。
  二夫半 柴窑工种,设四人。工作是满窑和烧窑。满窑时,满大器、小器自始至终要参加,下半夜烧窑。
  三夫半 柴窑工种,设一人。满大器时负责“撑表”,满窑前选好兜脚垫底用的匣钵;满小器时传坯和轮流撑表;负责运送下半夜的窑柴。
  小火手 柴窑工种,设一人。工作近似打杂工,其任务是做好开窑、满窑前的准备工作,如摆好码凳,点着全窑厂的照明灯,参加全部满窑工作,停火后窑弄冷却阶段负责看守门户,满进和开出窑内烧炼的窑砖,买菜、做菜和分菜。
  打杂 柴窑工种,设一人。主要是干杂务工作,其杂务为:(1)打扫卫生。每次开完窑以后,清除各个“落”内的垃圾以及窑内的渣皮匣屑;(2)开窑后扒平垫窑的老土子;(3)到野外小山丘上打黄土,搅抖泥巴作结砌窑门之用,满窑封门时负责砌窑门;(4)烧窑时,负责烧下半夜。
  推窑弄 柴窑工种,设一人,其工作性质也是打杂。烧窑时运送上半夜的柴,挑生活用水,协助打杂工清除窑弄内的渣皮匣屑,满窑日看守铺房楼等。
  下港 负责购买窑柴之人。窑柴由水运而至,停泊在河边,俗称河边为“港下”,沿习下来,到昌江河边去购柴就称为“下港”。
  打大锤 即学徒。要服侍管账、助理员和下港的茶水饭菜。主要就是练习珠算,老师就是管账先生,出师后就是做助理或管账工作。开窑之日,开大器时,要随时注意有人把烧熟了的瓷器拿出来,放在匣钵内,充作未烧熟的处理。打大锤者就要过去检查,把已烧熟的瓷器叫坯主开出来。这项工作,称之谓“赶麻雀”,意谓把藏在窝里的麻雀赶出来。
  满窑 首先要计算本次窑的坯够数否。如果坯少,可以搭烧户多烧坯,或度响匣。其次是搅拌好封窑门的黄泥以及敲好匣屑(贴窑用),选好兜脚匣钵。再次就是满好在窑囱部位的建窑用的土坯砖,然后,根据当次窑的气候,各种坯的多少和窑的本身是否变化等情况确定窑位。再把已装坯的匣钵严格按窑位排列。
  拉前 靠窑门第十二排匣钵左右的位置,叫拉前。这里温度最高,主要装白釉器(质量最好的瓷器)。但上下两层温度稍低仍烧青釉(质量较差的瓷器)。
  拉后 十二排以后,叫做拉后。这里火力较低,专装颜色釉和二白釉蓝边锅三大、大件、灰可器。
  中鼓 窑的中间一段。
  溜火 初烧时采取短柴浅烧,拖长低温时间,使窑内火力平衡,叫溜火。
  紧火 溜火之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要加大,故名紧火,又叫赶余堂。
  余堂 窑的最后面,即靠烟囱的地方叫做(余堂)。
  挖兜脚 满窑前,打好堆匣钵的基地。
  一根窑 烧窑时,匣钵一支支的堆起来,每支叫一根窑,根据窑的高低,每根可容匣钵(大器)七仝(即 个碗)。
  开窑 瓷器烧好后,经过冷却把匣钵(柴窑或煤窑)或瓷器(气窑)从窑内取出来。
  满窑 专门把装好瓷坯的匣钵装进窑内。
  挛窑 专门造窑和修补窑。
  把桩 掌管烧窑全过程,是柴窑、槎窑烧炼及技术的总负责人,又叫火头。
  灰手 负责挑泥踩泥、堆槎柴等工作,又因其负责歇火后把窑灰扒出来,故叫灰手。
  挑槎 专门挑槎柴到窑厂的工人。
  倒窑 指窑内匣钵倒塌,与窑身无关。
  窑爽 火力未到,瓷器没有烧成熟。
  窑黄 柴湿烟多,瓷胎吸了烟而带黄色。
  射火 匣钵未盖好,火直射到瓷胎上,在某一个地方上出现黄色。
  地烧火 指点火后,要不紧不慢地加柴,以保持火焰落而又燃的状态。
  现火 指放在窑门口的坯匣。
  盖顶 指窑门口最上的坯匣。
  点落 窑坊管事核实入窑小器坯匣数,并予记载,以便结算烧炼费,称点落。
  坐槛板 窑坊管事对每次出窑的大器匣钵点数并予记载,故名坐槛板。
  浅 刹利匣钵中一只匣钵的俗称。
  一手 计算坯匣的单位。针匙五只为一手。琢器类也有二至三个为一手的。
  卖窑位 旧时窑户的一种经营方式。即搭坯户要交某个窑位的定金。
  桩子 指兜脚上的第一手坯匣。青釉、二白釉中的罗汉汤碗等产品,多放在这个位置上。
  窑担 景德镇传统柴窑每窑次焙烧制品数量的计算单位。以刹利匣钵为标准,按匣柱高度2.8米为一担,其他品种匣钵以此折算。
  通常以七个小器匣钵为“一手”、“四手”为一担计算。有些匣钵面积大,便提升比率来计算。
  叫驳 就是叫工人交班的意思。
  叫倒驳 指烧上半夜。工人休息后,又叫他上班和“烧下半”共同完成任务。
  团圆窑 修(建)好的窑炉,第一次试烧的窑次叫大水窑,一年中烧的最后一次窑叫团圆窑。
  牵骡子 指窑弄里的坯匣,全部或大部倒塌,也指上半部倒塌。
  歇火肉 柴窑工人福利。惯例为每一次窑歇火后,全窑有四斤肉的补贴。
  
  赶泥肉 指靠烟囱位置烧炼的匣坯。此处多放装灰渣碗、二白釉之类的坯匣。
  开窑凳 又名花凳。长条形,凳面如同狭窄的木梯,开窑时上面承放匣钵。
  烧春窑 花朝(农历二月十五日)前烧的窑叫烧春窑,以后叫烧长窑。明、清、民国时期,窑场都在清明前后开始生产。但有时因坯多或瓷价好而提前烧窑,叫做“烧春窑”。
  看窑屋 即窑里的值班工作。柴窑多由一夫半和小火手轮流担任。
  窑柴 将松木锯成一尺左右的木段,再将它劈开,是烧柴窑的专用燃料。因为在山区这种柴多利用溪水流放。故以前又叫“水柴”。窑柴的规格名称,分为天字号、地字号。天字号又叫“斧片”,即将直径一至二尺的松木,劈成长1尺,厚2寸的松柴;地字号,又叫“开片”,是将5寸~9寸直径松木锯劈成的松柴。还有一种叫鹿子,即用不满五寸直径的松树或树梢、松枝锯成的松柴。
  匣业
  小器、大器、刹利匣钵均为匣钵规格名称,凡4英寸以下的杯碟类品种,一匣能装多坯、多品种的匣钵叫小器匣钵,也叫刹利匣钵。凡装5英寸以上的盘碗类品种,一匣只装一件的叫大器匣钵。
  打棋子 用死釉将渣饼粘贴在老匣的拆裂处,称为“打棋子”。
  土匣、响匣、老匣 未经煅炼的匣钵坯子叫土匣。煅烧匣钵坯子之前,将匣坯对齐口面,整理过程叫“度土匣”。已经煅烧而未装过坯的新匣钵叫“响匣”。已经使用过的匣钵称“老匣”。
  匣钵座落 堆码匣钵的贮藏室称为“落”,把暂不用的匣钵或已装坯件等待满烧的匣钵存放在贮藏间称为“座落”。
  匣钵掩子 用空匣钵作盖,防止尘杂污染匣内坯件,叫匣钵掩子。用匣钵土制成的匣钵饼子,其口径与匣钵一样大,用途与掩子相同,称匣钵饼子。
  顶肩、吞肩 装坯、满窑缺陷,匣钵重叠上下大小不统一,上大下小者称“顶肩”。上小下大则称“吞肩”。
  做分匣 做分匣就是匣户出生产资料,工人出劳力,生产的匣钵由匣户经销,双方照产值分钱,大匣四六分,匣户得40%,工人得60%;小匣三七分,匣户得30%,工人得70%。
  做土本 匣户只包原料,由工人自产自销,每年交匣户租金若干称做土本。
  第四节 红店用语
  瓷彩
  釉上彩 也叫炉彩。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彩料绘画,并在烤炉中以780℃~85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料在釉上,画面微有凸起。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珐琅彩、广彩、墨彩、新彩等。
  古彩 即康熙五彩。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改变了明代以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古彩是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即用各种简练而刚劲的线条勾成纹饰轮廓,然后在线框内不分阴阳地平涂颜色的一种装饰技法。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因其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粉彩 也叫软彩。它创于康熙,盛于雍正。其制作是勾画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用其它色料进行描绘。所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因而每种画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俊雅。
  粗彩 是粉彩中的一种工艺,画面较粗糙,方法较简单。其工艺是把雕刻好画面线条的“印架”沾黑料印于素胎上,再填上颜色,无金边。如瓷件的“长命富贵”、“三多”、“四季”等画面,均用此法。
  普通粉彩 一种较粗彩更细致的方法,其画面上的草与花卉,都需经“洗染”,对“结果”都予以处理。洗染是在白底上加一道颜色,使之浓淡、阳阴协调的填色方法;结果指在花头或叶子的上面填上颜色,以显示花叶逼真的工艺。
  中级粉彩 较普通粉彩画面更广泛的饰瓷工艺,有山水、雪景、飞禽、人物、草虫等各种画面上题字、填诗等内容。
  高级粉彩 是彩绘中的上乘工艺。其所绘制的画面,变化较多,有高度艺术性。
  金彩 用金作瓷器花纹装饰称“金彩”。金彩在唐代已普遍使用。五代、宋、元很多瓷器上饰金彩。景德镇窑明清两代大量使用金彩,明嘉靖朝更为突出。景德镇的描金是将金粉溶入胶水里,添入适量的铝粉在瓷器上描绘,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探,使其发光而成。清后期,景德镇用金水描绘纹饰。液态金以其耗金少、操作简单、外观光泽富丽取得优势,并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广彩 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再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加彩后直接销往海外,故称“广彩”。广彩风格特殊,施彩有红、黄、绿、紫、藕荷(雪青)等色,以藕荷色与金彩用得较多,色调迎合西方人所好。雍正时制作精细、设色浅淡,尔后设色均趋浓艳。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富有立体感。内容中西结合,既有西方人物景致,又有中国传统的花鸟、仕女画,也有西方国家定烧的徽记、商标图案等。
  黑彩 釉上黑彩多用于勾勒枝叶的轮廊和叶脉。明代五彩、素三彩中的黑色为中国传统的黑彩,黑色彩料即珠明料,用其绘画后,以低温烧成呈黑色。或将熔剂涂其上,呈色黑而亮。清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乌黑。
  墨彩 墨彩开始出现于康熙中期,已单独作为一种釉上彩绘来体现纹饰的主题,也有的略以极小的五彩相衬。康熙墨彩着色浓重,彩釉配制纯净,又于彩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都有漆黑莹亮的特点。还有一种以绿彩打底托衬墨彩的,更显浓郁晶亮。康熙墨彩纹饰以花卉禽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有的甚至以著名画家的手稿绘瓷。康熙墨彩器的白釉地大多微闪青色。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器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它是在白胎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以后的墨彩就不如康、雍、乾的精美。
  新彩 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旧称洋彩,1949年后改称新彩,又称新花。采用画笔直接蘸取色料在瓷胎上作画,所用颜料系人工合成,用油调者称油彩,用水调者称水彩。新彩烧成的温度较宽,烤烧后画面平滑。色彩丰富、成本又低,为一般日用瓷普遍采用。后被用于贴花、印花、喷花。
  洋彩 所谓洋彩,主要是指画面受西洋画影响或用进口料绘彩的瓷器装饰。习惯上称的洋彩所指皆有所不同。(1)清代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的粉彩和乾隆时期流行的珐琅彩,习惯上叫“洋彩”,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朝有关瓷器的档案中,有洋彩而无粉彩之色。清唐英于乾隆八年所著《陶冶图说》亦只有洋彩而无粉彩一词。由于粉彩与珐琅彩多用进口彩料,其施彩方法以芸香油调合上彩,称为洋法,又有洋彩之称。(2)十八世纪后,中国的外销瓷为了适应国外顾客的习俗,画面多是外国人物、动物或风景等为蓝本,完全以西洋画面为装饰,尤其以开光中画外国妇女、儿童为佳,这种彩瓷被称为“洋彩”。(3)指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称的“新彩”。
  料彩 清代景德镇用珐琅彩料所绘的彩瓷品种。其色料只用红、蓝两种,淡雅柔润。常见是将一种料色绘于白瓷表面,再用锐器划出细纹,经彩烧后花纹凸起,晶莹悦目。料彩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嘉靖、道光间仍有烧造。
  洪武红彩 相传景德镇彩器始自宣德,自洪武红彩器被发现后,打破了这一传统看法。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了一件洪武白釉上红彩龙纹盘残件,此器盘壁表面各画五爪红彩龙两条,云彩两朵,灯光透映可见两面花纹叠合为一。釉铁红绘出。这件洪武红彩器的发现,证实明初景德镇已在宋代红彩的基础上重新掌握了彩绘装烧技术。
  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历来被视为珍贵品种,斗彩设色丰富,彩色多透明鲜亮。成化斗彩无黑彩,而其它彩色则具有特殊的韵味:红彩多用在纹饰中以缀出星点和花朵,鲜艳耀目,为后仿者所难以力及;黄彩变化多端,娇黄、鹅黄娇嫩透吸,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稍微透出,姜黄则色浓光弱;绿色大都透亮闪黄,而松绿则色浓闪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发色紫黑,或为嫩茄皮之浅紫色。特殊者为浓黑紫色,似一层乌暗的金属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晕来。成化姹紫,更是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作品斗彩三秋杯、斗彩婴红杯、葡萄杯、花鸟杯等名贵一时,斗彩鸡缸杯名气最大,清代各朝多有仿成化斗彩的伪作,庶几乱真,尤以康熙、雍正仿者最佳。
  斗彩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但明代文献不见斗彩的记载。首先应用“斗彩”一名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它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雍正斗彩 清代斗彩以雍正朝最有成就,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和填彩工艺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具体表现在:一、仿制明代成化斗彩的成功,所仿成化斗彩罐、鸡缸杯、马蹄杯等几乎可以乱真;二、突破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将粉彩与釉下青花结合在一起,使斗彩变得更加秀丽诱人。雍正斗彩的图案设计与粉彩相似,基本上以花鸟为主。所绘斗彩,先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施彩薄而浅淡,真彩准确,很少溢出青花轮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彻,布局简洁幽雅。鉴赏时要注意与成化器的一些区别,如胎质虽细,但显轻薄;白釉不及成化时肥厚,釉面较松软;红彩欠鲜艳;绘画落笔欠柔和;款识更是相差较远;有些器物上饰以粉彩等。
  素三彩 它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故谓“素三彩”。它的制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一次烧成。素三彩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还有黑、白等色。素三彩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极为精制,清代康熙朝有新的发展,并盛行一时。
  正德三彩 素三彩创烧于明正德年间,这时的产品为数不多,但制作精良。施彩常见黄、绿、紫几种,特点显著。彩有光亮与不光亮两种:施彩不光亮者,有暗刻缠枝莲纹高足碗,器型与弘治时相同,无款,以紫色为地,填黄、绿彩;彩色光亮,如故宫博物院藏三彩海水蟾蜍洗,其纹饰与四字年款均为暗刻,口沿处分饰紫彩,在绿色地器身上刻出蟾纹,并填以黄彩,留有白釉,使海水浪花与跳跃的蟾蜍色彩对比分明悦目。
  万历三彩 万历三彩常见有盘、碗、炉等器,彩均直接施于胎坯上。以黄釉为地的三彩器,黄釉色重而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糙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黄釉不纯而常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这时的绿彩则浅淡鲜艳。紫色加黄斑后色显黑色。有黄地紫绿彩上留白釉龙纹的装饰。青花款,有的青花款罩上黄釉后显黑款色调。万历三彩有黄地紫绿龙纹盘的官窑器,这类器型和龙的纹样已成为固定式样,自康熙至清末,历代相袭。嘉靖,万历三彩与珐花、琉器等品种一样,曾较多流往法国,为西方人士所重视珍藏。
  法华三彩 法华三彩创于明代,又名珐华、法花,是一种较特殊的陶瓷艺术。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在陶胎表面,然后分别施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为法华三彩。山西法华釉器都是陶胎,常见于香炉、动物、花瓶等。嘉靖前后,景德镇开始仿制法华釉,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所造者用瓷胎,因而烧成温度也较高,器型有较大件的瓶、缸、钵等。图案纹饰较多,有花鸟和人物故事等。
  嘉靖三彩 嘉靖三彩的特点是色调浓重而沉闷,显得古旧,彩色不够鲜艳、匀净,在胎体上多有粗线条的暗刻花。嘉靖三彩的施彩可归纳为二类:一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图案,如大罐、绣墩、梅瓶,这种类型也有旧胎后挂釉的。二是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纹饰,有的还留出白地作局部图案。
  康熙三彩 康熙时期,在明正德、嘉靖、万历三彩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康熙朝可谓三彩的繁荣时期,它表现在品种繁多,器型多样,彩料复杂,制作工艺精湛。这时期的品种有:黄地紫绿彩、白地三彩、墨三彩、黄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加红、刻花三彩、釉里三彩、法华三彩等十来种。器型有凤尾尊、捧槌瓶、大罐、杯、盂以及各种人物塑像。除黄、绿、紫三主色外,还以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个别还加少量红彩,传为“三彩加红,价值连城”。继承嘉、万时期的多种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并出现素胎上刻出纹饰轮廓,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的新工艺。这样,使得纹饰层次清晰,画意生动,花卉轮廓线条明显。
  五彩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据文献记载,五彩始于明宣德时期,从传世器看,嘉靖、万历两朝五彩器十分精致,这时常将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不过这时的青花不像成化斗彩那样居主要地位,而作为色彩的一种而已,因而斗彩疏雅,五彩红艳。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漆黑的墨彩,从而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以后五彩只作为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又没有粉彩的柔软感,故又叫“硬彩”。《陶雅》说:“康熙彩硬,雍正彩软。”《饮流斋说瓷》中解释曰:“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感也”。
  正德五彩 正德五彩器有两类:白釉器上直接加五彩和青花器加五彩,后者正德初期常用。白地五彩器多用红、黄、绿彩。白釉厚润而显油腻感;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红彩也较淡。彩绘风格介弘治时的柔和与嘉靖时的奔放之间,常见纹饰有八仙、仕女人物、龙纹、荷花、花鸟、葡萄等,器类有梅瓶、香炉、香筒、高足杯、孔明碗、盘、碗等。有的署有官窑款。青花五彩器数量虽不多,但青花色泽鲜艳,红绿彩浓重,主题突出,艺术性并不逊于白地五彩器。
  青花五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的结合,从大范围讲也属于斗彩的范畴,但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这种工艺,习惯上称其为“青花五彩”。这是因为:(1)嘉、隆、万“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是作为五彩中的一种色彩,在图案中局部出现的,它不同于成化斗彩中的青花居于主要地位,康熙以后五彩器上的青花为釉上蓝彩所代替。(2)嘉、万五彩的图案花纹几乎满布全器,姹紫嫣红,浓艳热烈,而斗彩的风格却素以疏雅著称。因而陶瓷界把嘉万时期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结合工艺,叫作“青花五彩”。
  成化五彩 五彩器创烧于明宣德朝,但真正能见到实物的五彩器是成化时期的作品,《陶说》曾谓“成窑以五彩为最。”成化五彩以淡雅为基本风格。彩色中以红、绿、姹紫为主,同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纹饰线条柔和,彩料施于温润如玉的白釉器上,显得格外幽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五彩缠枝莲罐即是成化五彩的上乘之作。
  嘉靖五彩 嘉靖五彩器极其盛行,以浓红艳绿取胜,色调纯正,制作精细,可与杰出的永乐、宣德青花瓷相提并论。这时期的五彩也分白釉地直接绘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种。嘉靖五彩器所用彩料有红、黄、蓝、绿、紫、黑、孔雀绿等色。色彩的突出特点是红彩均为枣皮红,凝厚光熠;多用孔雀绿着色;紫色为艳丽的赭紫。黄彩似蜜蜡。嘉靖五彩多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盘等。常见图案有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
  万历五彩 万历五彩以大红大绿,施彩繁缛为基本风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万历五彩特征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鉴别。(1)瓷土淘炼不精,因而略显粗糙,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现象,大器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明显,盘碗底心下凹。(2)釉面不如嘉、隆时期莹润,后期釉面稀薄而显青白色。(3)色彩大红大绿,更以红色为重,对比强烈,多用青花作图案的一部分。很多器物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4)所绘图案线条细腻,繁密过之而气魄不足,青花勾线上所填的彩,常漫出双勾线而命名纹饰显得精率模糊,所画人物上下比例失调。图案只以炽烈取胜。器物多大件,但瓷土粘接不牢,胎体厚重,完整器少见,整器也常见粘接处的裂痕。中小型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
  康熙五彩 康熙时期,五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表现在色彩的更加丰富,釉上蓝彩代替了嘉万五彩中的青花并发明了黑彩等。《饮流斋说瓷》认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致”。康熙五彩不但官窑器工细,民窑器也不逊色。《陶雅》说:“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散地恣肆。”(“客货”即出卖的民窑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各色均有时代特征。红彩,色调鲜亮红润,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这种红彩,有别于明代的枣红色。黄彩,为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见葡萄紫,也见茄皮色者。绿彩,有墨绿、黑绿、苦绿、瓜绿、大绿、水绿等多种色调,其特点是色浓泛黑,有别明代绿中闪黄现象。黑彩,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为新创色调。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陡壁生辉,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调。总之,康熙五彩一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风格而改由白瓷为地直接为五彩为主的五彩风格并创造了多种品种。康熙五彩见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类十分丰富。
  雍正五彩 一般认为,五彩到清代雍正时期被粉彩所取代。从传世品看,雍正五彩数量骤减,但仍有一部分作品,且风格特异。雍正五彩一变前时的浓艳,而变成如成化五彩那样的淡雅。纹饰由繁复化为疏朗,线条趋向纤柔,它将传统的五彩工艺推向了另一个新的境地,可谓与粉彩品种有异曲同工之妙。雍正五彩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色,纹饰多为人物内容,如指日高升、羲之爱鹅、对奕、观瀑、腾鱼、射石、牧牛等。典型器有故宫收藏的仕女婴戏尊等。
  工艺
  斗方 又名“起堂子”。指瓷件上空的扁形、圆形、方形的地方,另作画面的意思。
  拍沙红 是以沙红施于素胎上,使之均匀的饰瓷工艺。
  耳箍 指在瓷件的口、脚、腰处,以颜色或金水画环形直线条。
  混水 系釉下彩的最后的一道工艺流程。它在已有线条组成的图案上,再用淡色笔画,以显示阴阳光。
  填地皮 即用单色(红、黄、玻璃白等)打底。
  刮口、色口 指用金水在瓷件上涂边的操作。细边称“刮口”;粗边叫“色口”。
  厾印子 指在白瓷胎上印上图案花纹,以便填色的工艺。
  校图 用锅底灰在印画好的瓷器框架上涂抹一层,使颜色不流于框架外。
  边脚 指瓷件上口和底边的图案。如回纹边、寿字脚、如意边等。
  骰子景 指用点或线所组成的图案。
  勾印子 指勾勒框内填色。
  勾 指以工笔或以写意方式,直接在素胎上作画。
  踩色 指以干笔把颜色勾开,以颜色示阴阳光的操作。
  漏丹 指漏画一笔之意。
  补丹 即补上漏画之处。
  补花 指在画坯的地方修整好的操作。
  顺桥扁 对瓷件的缺陷,绘以适当的花朵或图案,以阴阳光透视原理加以修整。
  搭笔 这是学习彩绘的基本功。用手指敲打画笔,以便沾在画笔上的颜色,顺畅地流到笔尖,便于作画。
  漏单 指在清点画件时,发现某个瓷品漏画。
  涩胎 指已烧成未上釉的瓷器。
  素胎 即白色的瓷胎(含上釉的)。
  单料 专画细线条的瓷用毛笔。
  双料 专画粗线条的瓷笔名。
  料率 介于画细、粗间的瓷笔名。
  包口笔 镶金用的瓷笔名。
  填色 填色如国画中的敷色,即按设计要求填上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
  填彩 所谓填彩,据清代《南窑笔记》的解释,“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因而,凡是用釉下青花双钩各种图案的轮廓线,而以釉上彩色填入的都叫填彩。填彩是明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一种装饰。今人一般将填彩归入斗彩范畴。
  罩色 在一种色面上,再罩以另一种颜色,谓之“罩色”。这种方法可丰富彩色的层次,增加浑厚感。
  接色 接色是粉彩中常用于山水画的填色技法。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填在画面的同一部位,使之相互衔接,过渡均匀。制作方法是先涂上一处颜色,后用另一种颜色填于第一层颜料之上,并在接色的地方轻轻地来回涂染,将颜色接匀,涂平,如再需接第三种颜色,可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进行。
  补彩 在瓷彩剥落的地方补加彩,这种挽救彩病的方法叫补彩。如许多古瓷上的金彩高就是后人重新补上的。
  第五节 瓷行用语
  看色
  选瓷 又叫拣瓷、看色,是成品质量检查与产品分级工作。分为开窑瓷拣选,加彩瓷拣选和包装前验货。
  青瓷 泛指釉色烧制得好的瓷器。在琢器脱胎瓷中,质量分为四级,青色为上等即一级品。
  四色 稍有些毛病的瓷器,如有烟屎古、渣痣、浠泡、慢跷及阴嫩等缺陷。
  烟屎古 即碗内或外有裂缝,最多两分长。
  慢跷 碗型不很圆,有些扁。
  渣痣 匣屑掉落在正在烧炼时的瓷器上所形成的黑点。
  气泡 又叫水泡边。瓷器焙烧时,气体不易流出而造成的小泡。有坯泡和釉泡两种, 细小而仅有一个者,可列入二级品。大的不超过黄豆,仅一二个者,可列入等内瓷。
  无口脚 毛病与四色同,并且还有点裂口,但是不穿,有的光裂外面,有的光裂里面, 故名无口脚,这种瓷又较四色为差。
  口脚 毛病和四色同,碗口上有些地方穿了,叫口脚货,又名脚嘴。
  爽脚 除兼有(四色)的毛病外,碗烧得像麻子一样。
  提青 灰可器叫最好的瓷器为提青。
  三色 属灰可器,质量次于提青,它有老火毛料、小阴色、小阴脚嘴、猪毛孔、老嫩白黑、小坼底等。
  老火毛料 小火攻过了时,碗上的颜色画面会模糊。
  小阴色 画面色不光泽。
  老嫩白黑 包括火力过嫩、过老和色面白黑不匀。
  小坼底 指碗内底有约二分长的小坼,但不现骨,又叫水坼。
  红顺 毛病与三色同,但带红色,故较三色差。
  米色 毛病与三色同,但火力嫩带麻色,质与红顺相等。
  次色 较红顺火力更嫩,并略带麻,较红顺差。
  白色 比次色更差。
  硫磺点 匣钵原料上含有硫磺,烧融后掉入瓷器上,成为黄黑色的斑点。
  中口 口边穿了一点。
  正色 属于餐具,比青碗差,是餐具的二等成品。
  次色 较正色差。
  正脚货 有跷、黑、渣痣等毛病。
  双造粉定 即琢器,质量分为青瓷、正色、次色、正脚四等。
  茭草
  一条凳 包瓷工人五个人共一组工作,故名一条凳。
  茭一草 即瓷器用草包扎一次。
  茭二草 即瓷器用草包扎二次。
  卷龙 即扎草,在捆好的瓷器上卷草,因草长似龙故名。
  第四章 敬仰习俗
  第一节 自然崇拜
  景德镇传统的自然崇拜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延伸,具有神灵崇拜的普遍特征。但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的发生、发展、兴衰,与镇民的休生养息紧密关联。尤其是在古代,人们为了谋生或发迹,寄希望于大自然,求神灵赐福。在以瓷业为经济命脉的景德镇,人们无不希望瓷业兴旺发达,于是,产生了以瓷业为主体的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以供奉高岭土最为突出。
  高岭土为制瓷原料,最初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岭村发现,1712年,驻镇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向国外介绍,因而得名。在民间,人们却世代流传着一个高岭土的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善良的何氏夫妇,租种土地为生,生活十分艰苦。一日,高岭土地神化作冻僵的老人卧在屋檐下,被何家老夫妻救助。土地神被他们的乐善好施行为感动,遂指点高岭土的用途及蕴藏地点。从此,村民们挖取高岭土出售糊口。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瓷器质量产生了一个飞跃,由软质瓷过渡到硬质瓷,使瓷业生产进步、经济效益大增,镇民们为表达感激之情,也为了酬谢神灵和祈求长久的瓷业兴旺,于高岭建立了高岭土地庙,设神位供奉,香火长期不断。
  上山砍伐窑柴,亦有严格的崇拜自然的规定。在锯夫开山动工的那天,由柴客备酒,请民工大吃一顿,预祝动工吉祥,名曰开山做“神福”。同时,开山动锯前,要备好神货,烧些香和纸钱,燃点蜡烛,鸣放鞭炮,祭拜山神、土地神和煞神,求神灵保佑平安。有时还要用石块搭起小庙起“五猖”,以镇压邪魔鬼怪,竣工时收“五猖”。每天开工上山,民工间互不说话,即使穿错了别人的鞋子,别人也不开口,生怕说错了话,会得罪煞神而遭不幸。上山开工后才开口说话,但在山上不得高声呼叫,不准呼唤人名,以防惊动山神、土地和邪魔鬼怪。
  敬奉土地神在春秋战国时已开始,是对大地崇拜的最广泛的民俗现象。镇民在大地崇拜、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性的赋予新的高岭土地之神的新的内容,从而成为景德镇人自然崇拜的独特形式和特殊内容。
  高岭土的传说 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何的穷汉,租种着地主的几分瘦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部被地主刮走了。只得靠瓜、薯、菜充饥度日,生活得十分艰苦。
  何氏夫妻虽穷,但心地却很善良,平日里只要听说谁家的锅揭不开,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那点瓜薯给人送去。邻近穷苦乡亲,都很尊敬他们。
  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号,雪花纷飞。何老汉刚把屋门打开,只见屋檐下躺着一位几乎被冻僵的老头,他忙唤来老伴,将老人抬到自家床上,把仅有的一床破棉絮盖在老人身上,还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袄脱下来盖住老人。同时,何大娘也烧好了姜汤,夫妻二人细心地将姜汤一匙一匙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过了一会,老人终于苏醒过来。
  老人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口中,意思是说要吃东西。何老汉家中只有野菜汤,怎能给老人吃呢?经与老伴商量,只好又到财主家去借了那一升还两升的米来,熬好了热腾的稀粥,端到老人面前喂他喝。白发老人喝了粥,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起来激动地对老何夫妻说:“你二人确实是名不虚传的好人啊!”说完,便从衣袋里取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递给老汉,说道:“这粒小石块送给你们,可将它种在村后的高岭山上,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那里会长出挖不尽的白玉土,是制瓷的上等原料。你们可以挖出来,运到景德镇去卖钱。”说完就哈哈大笑,忽地不见了踪影。
  老何夫妻惊得目瞪口呆,以为遇到神仙了。夫妻俩果真来到高岭山,挖了个深坑,将小石块种下去了。过了四十九天,他们又来高岭山挥锄一挖,只见原来黄色的泥土,都变成了白嫩的玉色土。夫妻俩非常高兴,通知穷乡亲们一同去挖玉土,运到景德镇,果然卖到好价钱。从此,这一带的乡亲们便都改行挖玉土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起来。
  天后娘娘 天后是福建瓷商的保护神。相传她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幼年她便精通玄理,预知祸福。死后,多次显灵海上,保护过往船只。元代至元年间,顺帝封给她天妃神号,清康熙时,又封为天后。那时沿海和通海地区多有立庙奉祀,祈祷天后保护庇佑。
  景德镇地处内地,何以要祭祀这位海上女神?据说,古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至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之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果然显灵,使商船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为天后建宫。
  天后宫建在珠山南面,现中华南路大强家弄口,占地面积0.17公顷。正殿气魄宏伟,后殿门宇巍峨,檐牙高啄,殿堂宽敞明亮,梁柱、板壁绘图雕花。图案以外海、海浪、帆船为主体,明显地有别于其他庙宇、会馆的人物、鸟兽、花卉的雕刻图案。天后宫正殿供有天后娘娘,后殿放牌位,并有“顺风耳神”与“千里眼神”。
  过去每年旧历三月三和九九重阳,在景德镇的福建瓷商,都要聚集一堂,连续三日祭祀天后。其时宫内香烟缭绕,鼓声乐声不绝于耳。
  天后娘娘是福籍瓷商的保护神。虽然未被景德镇陶瓷工人作为祖师崇行拜,但她保佑了瓷商的船舶运输安全,也就保证了瓷器远销外洋这一渠道的畅通。所以,这位外来的神祗,不仅在偏处内地的景德镇安家落户,而且同时受到福建瓷商与景德镇陶瓷工人的顶礼膜拜。
  第二节 敬业崇尚
  景德镇的瓷工们对陶瓷事业极为热爱,历代以来为陶瓷生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企业家、管理家、能工巧匠们的动人事迹,敬业精神,精湛技艺无不被瓷工们代代传颂,有的甚至建寺立庙,设立牌位,作为神灵以香火供奉。
  镇民供奉的师主庙是为典型的敬业崇拜。师主姓赵,名慨字叔朋,据说生于西晋。赵慨熟知闽浙烧窑术,他将此技术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相结合,为古镇的瓷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镇民瓷工的尊敬与崇拜。后建庙供奉,尊他为师主。据詹珊的《师主庙记》载: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少监张善来镇冶陶,始于御器厂建师主庙。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陶瓷行业举行游神赛会,酬神庆功时,都要供奉师主神位。师主像两旁,还分列着打杂、做坯、印坯、利坯、挖坯、刹合坯六个师傅神位,至清代增加了知四师傅的牌位。镇民瓷工尊奉师主,缅怀歌颂其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纪念制瓷的艰难历史,以此酬谢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此外,还表达了瓷工对瓷业的热爱,对拥有制瓷技术的自豪和发展瓷业的自信以及对历代瓷工前辈们辛苦劳动和业绩的肯定。
  历代陶瓷事业上的能人巧匠层出不穷,人们学习、尊敬、歌颂、崇尚他们。如明代制造薄胎瓷精品的名家昊十九;清代雍正年间督陶官唐英。民国时期的陶瓷改革实业家杜重远等人,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都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瓷工无不热爱他们,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楷模,并教育后人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练就高超的制瓷技艺,发扬光大景德镇的陶瓷事业。
  师主庙师主姓赵名慨字叔朋,又名万硕,生卒年月不详。据说他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因生性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为奸所不容,遂退隐于景德镇。他熟知福建、浙江等地烧窑技术,便把这些技术与本地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古代镇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地的瓷业工人对他十分景仰,以师事之。后世瓷工奉他为神,建庙供奉,尊为师主。
  师主庙 建在明代,据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少监张善到景德镇冶陶。开始在御器厂内建师主庙。成化年间(1465~1487),太监邓康在镇时,因为镇上居民多数从事陶瓷生产,为便于镇民祈祀,便把庙迁到东门外街上东北约百步左右的地方。以后又多次修葺,以其“仰副国家重陶之德”。所以自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陶瓷行业举行游神赛会、酬神庆功活动时,都要供奉师主神位。
  过去师主庙内,中间供奉着赵慨的坐像。两旁分列着陶瓷制作行业的六师傅神位,有打杂师、做坯师、印坯师、利坯师、挖坯师、刹合坯师。基本上把成型方面主要工种的师傅都包括了进去,到清代还增加了知四师傅的牌位。
  几百年来,瓷业工人一直敬仰这些先师,以他们对陶瓷业的热爱,对陶瓷技术的钻研和为大众利益敢于牺牲的精神为楷模。
  华光 景德镇陶瓷工人供奉华光,建有华光庙,又称五王庙。五王,是指“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明代余象斗《南游记》(又名《五显录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所述华光当为景德镇陶瓷业所奉的华光。其故事梗概是:华光原为如来佛前妙吉祥童子,因杀死独火鬼忤如来,遂贬为马耳娘娘之子。后复投生“萧氏”(实际上是妖魔吉芝陀圣母,真萧氏已为其所食),华光遂四方寻母。上穷碧落,下及黄泉,大闹三界,方救得生母。最终复为如来收伏。皈依佛道,玉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五显灵官大帝”。华光极富神通变化,能降妖伏魔,因此而被陶瓷工人看中,奉之而仗其神力庇佑。
  祀奉华光的五王庙,建在珠山北侧横田社朝阳门。嘉靖二十年(1541),曾一度将庙宇改为公署,但不久又改为民祠。乡民祈雨救旱,瓷工祝愿陶成,都要到五王庙华光神像前祈求祷告。每年元宵节,长长的龙灯都要到五王庙翻滚戏耍,“施放火爆,彻数日夜”。
  关于华光,乾隆《浮梁县志》卷十《名迹·寺观》载:“五王庙在里仁都,礼华光神,邑人曹天佑有记。”曹天佑庙记云:“余闻唐光启中有灵官华光者,神明赫然,民居横田社者,奉之数百年。”庙记还载有一桩陶瓷工人祷神“如愿”的事:“隆庆五年,陶务日急,职司以器不中度且逋限为忧,民又共祷于神,无何,巡抚中丞徐公请改式宽期,及牒下,如此请,民益喜曰:‘兹神贶大矣’”。
  华光之所以会成为陶瓷工人的行业神,一是华光降妖伏魔,神通广大;二是华光本为佛教神祗,佛教宣传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救人于苦难等教义对处在艰辛中的陶瓷工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昊十九 本姓吴,一名吴为,自号壶隐老人,江西浮梁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万历后期(1522~1620年之间),是明代以制造高度精巧薄胎瓷器而负盛名的制瓷名家。
  昊十九生于数代以制瓷为业的家庭,家境清寒,性不嗜利,聪颖博学,工诗善画。他致毕生精力于陶瓷事业,所制精瓷,妙绝人寰。他所烧造的瓷器色料精美,诸器皆佳。最著名的有流霞盏,其色明如朱砂,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又有卵幕杯,薄如蝉翼,莹白可爱,一枚才重半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四方不惜重价求之。他所制作的壶类,风格典雅,“色淡青,如官、哥器,无水纹。”故宫博物院藏有昊十九所作壶公窑娇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万历吴为制”。还造有带朱色的紫金壶,壶底款为“壶隐老人”,因为他制作的瓷器别具特色,所以人们把他烧制的瓷器称为壶公窑。
  明代万代年间、御史樊玉衡赠诗昊十九:“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诗中高度赞扬了昊十九的制瓷技艺与文才。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曾记述昊十九的瓷器,并赠诗云:“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清乾隆年间《陶说》的作者朱琰也题诗追赠:“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独有流霞在江上,壶中高隐得诗人”。
  昊十九是明代创制精巧薄胎艺术瓷的一代宗师,不仅当代受人敬仰爱慕,后人亦视他为瓷艺高超、事业成功的高人志士,代代传颂至今。
  唐英 字俊公,关东沈阳人。在景德镇督陶十五年,系御厂史上董陶时间最长,成就最卓著者。在他督造下的“唐窑”,生产出一批批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瓷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被世人称之为“国之瑰宝”,而且对世界陶瓷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雍正六年(1728)十月,47岁的唐英走出宫廷,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职务,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一到景德镇,唐英就深入到工匠中,以他们为师,潜心学习、钻研陶瓷烧造技艺。为了有充裕的学习时间,他杜门谢交游、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便对“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用”,基本掌握了物料、火候和它的变化规律。由于唐英虚心好学,勇于实践,勤于陶政,逐渐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并把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陶瓷烧造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先后编制了《陶成图》、《陶成纪事》、《陶冶图说》等著作。其中《陶冶图说》制图二十幅,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制瓷工艺和水平,是一部重要的陶瓷工艺著作。曾流传到欧洲等国家,对推动世界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制瓷业已达到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最高峰,而唐英督陶期间又是最兴盛时期。唐英善于总结经验,注重发挥工匠的聪明才智,创制出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如法青釉、西洋紫色器皿、彩水墨器皿、浇黄五彩器皿、洋彩器皿、新制仿乌金釉、西洋乌金器皿、抹金器皿等等。在釉上彩方面,粉彩的制作已经成熟,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而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器的主流,而釉下彩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青釉的烧制技术也达到最高水平。不仅如此,仿名窑制作也非常成功。仿哥窑则十分精致,仿官窑、汝窑、钧窑成就很大。《清档》记载说,它仿钧超钧、仿汝超汝,而能把视为神明造化,天地恩赐的“窑变”瓷器变成有规律可寻的技术,即能按期、按样仿造“内发窑旧器”。同时,“唐窑”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方面都有新的提高,瓷器的白度超过75%,烧成温度已达摄氏1310℃,瓷质已达到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这高超的烧造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很不容易。因而,《景德镇陶录》评价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珐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唐英是一个杰出的陶瓷制作管理专家、理论家和工艺实践家,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陶瓷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那种致力于陶瓷事业的坚毅精神,虚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墨守陈规,大胆革新的创新精神,对今人也不无教益。
  杜重远 在民族危亡、民生艰困的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卓越的民主战士杜重远(1898~1943)曾来到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
  杜氏是吉林省怀德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毕业回国后,在沈阳创办了有名的肇新窑业公司,决心以实业救国。1934年7月,他应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来赣改革和振兴瓷业。当时,洋瓷倾销,景瓷衰落。景德镇百余座烟囱,出火不过十之一二。因此,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杜氏却认为:景德镇是世界瓷业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产瓷名区,其事业和地区是不可替换的,何况还关系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兴衰。于是,杜氏于8月间亲临景德镇,深入调查,写出《景德镇瓷业调查记》。他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力辟众议,大声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则幸甚矣。”经过他多方努力,国民党政府才决定重振景德镇瓷业。当年12月,在景德镇成立陶业管理局,杜重远任局长。
  杜氏认为:要改良瓷业,须先改良瓷人。上任后,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和南昌两地招收了七十二名毕业生。这所学校不仅让学生学习陶业知识,而且还给他们灌输进步思想,使不少人后来成为抗日救亡骨干。同时杜氏还开办了四个工人训练班和一个露天讲演场,对瓷业工人和民众进行文化、技术和进步思想的教育,使曾经一度沉寂的景德镇出现勃勃的生机。
  长期以来,瓷业上许多的行规陋习严重阻碍着陶瓷业的发展,杜氏决心铲除这些封建的弊害。1935年4月,杜重远正式向景德镇瓷业上的封建把持宣战,并采取了振兴瓷业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取缔“禁春窑”(春节以后窑停烧二月);二、禁止“买位置”(烧窑工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三、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业可以自由交易;四、确定窑身规格;五、筹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六、创办模范窑厂、瓷厂;七、成立陶研所;八、建议柴窑改煤窑;九、创办陶瓷试验所;十、办瓷业陈列馆;十一、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十二、筹设供销合作组织等等。封建陋规的铲除,把持垄断的打破,瓷业同人齐声称善,人们把杜氏赞为瓷业上的“大救星”。
  杜重远于1935年因《新生周刊》事件,被迫离开了景德镇,于1943年在新疆惨遭盛世才毒手而为国捐躯。他在景德镇仅两年时间,但对景德镇瓷业的振兴却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节 英雄崇拜
  在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社会斗争、生产活动和谋求瓷工自身利益的活动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瓷业的进步,为了瓷工们的利益,不屈不饶,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深得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尊重与崇拜。这些英雄人物,有的英雄事迹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有的在古代就已立碑建庙,并设神位,香火供奉,或定期召开盛大会典,予以祭祀。这些英雄人物有童宾、蒋知四、郑子木等人。
  风火仙师童宾 又名广利(1567~1599),明代浮梁里村人,执役窑业。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神宗朱翊钧兴工为自己修造陵墓,下旨在景德镇烧造龙缸,作为地下宫殿中的殉品。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荷索”,派役于民。有一位浮梁县里村人,名童宾,字定新,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逝,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童宾被派役去“报火”(烧窑的工种之一),族人恐惧前往,而童宾毅然去服役。因龙缸器大,屡烧屡败,潘相就迁怒于民,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百余窑工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童宾目睹同役窑工凄惨的状况,痛心欲裂,义然自忖:龙缸烧炼的成与败,决定窑工的生与死,以我之死救众人于水火,死而无憾。于是,凛然以骨作薪,跃入熊熊的窑火中。翌日,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功了。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潘相的残暴行径,激起了陶工和景德镇镇民强烈的义愤,“景德镇之民,欲食其肉”,全镇都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童宾浩然正气,使人们无比崇敬。事后,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为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敕封为广利窑神,又名“风火仙”,祠名为“佑陶灵祠”(见图12-2),“佑陶灵祠”的匾额至今尚存。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夫手、三夫手、二夫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种师位。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弟,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
  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一口青龙缸,从僧寺抬到神庙,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至今,窑业工人常以童宾事迹激励自己忠于职守。另外,每年烧成大龙缸,也有酬神活动,清郑廷桂《陶阳竹枝词》第六首描绘其盛况曰:
  “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
  此诗原注曰:“大龙缸最难烧,满窑工人亦都鄱两帮,每岁陶成窑户多演包日戏酬神”。可见当时人们对广利神的崇拜与敬仰。
  “知四肉” 清代,坯房里的膳食是由窑户供给的。不少狠心的老板给工人吃的是掺沙的米饭,菜无油,除了过节让工人尝到点猪肉味,平时只是臭咸菜当家。当时有一名叫蒋知四的师傅每见此情,十分气愤。他多次向老板提出,老板偏不理睬。为此,蒋知四师傅决心领头进行抗争,他向老板提出:如果再不改善生活,全作坊的工人就停工不干。并派人去串联其他坯房,得到了坯房工人的支持。这可把窑户们急坏了,他们买动官府,把领头的蒋知四抓进监牢。官府对他威胁利诱,可是蒋师傅全不吃这一套,最后官府问他:“你要头,还是要肉”。蒋知四不加犹豫地回答:“要肉,要肉”!蒋知四终于被官府杀害了。蒋师傅的被害,并没有迫使工人复工,反而更激怒了各行业工人的同情和支持,终于迫使了官府和窑户接受工人们改善膳食的要求,并定下坯房每月每人十二两猪肉福利的规矩。
  为了纪念为大家谋福利而英勇献身的蒋知四,坯房工人把他的牌位供入“师主庙”,和师主一样的受到祭祀,并将这份福利肉,叫做“知四肉”。每当吃“知四肉”时,首先由做头的师傅买香鸣爆,奉“知四肉”在料板上,然后率领大伙起立,表示他们的哀思,再坐下来,享用蒋知四师傅用生命给工人换来的这份福利肉。
  白围裙 “茭草工人郑子木,为伸张正义抱不平,领导罢工遭迫害,世代相传白围裙”。这是流传于景德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专门从事瓷器包装。茭草是个苦、脏、累的活,大捆沉重的瓷器用稻草卷扎,在茭草工人手上翻上复下,劳动强度很大,工人完不成任务还要加班加点,早上上工天不亮,晚上做工到三更,干活非常劳累。因此,茭草行业历来就有个例规,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五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可是,老板为了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在县衙门的支持下,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有时还掺入沙子,猪肉供应也取消了。工人们一天累到晚,连饭都吃不饱,怎能干得了力气活?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条件,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举行大罢工。
  郑子木,原籍徽州祁门,时年三十余岁。自幼学艺茭草,是个技术娴熟的师傅。他平时虽沉默寡言,但生性急公好义,见老板对工人如此狠心,便邀集了几十个中老年师傅,议定条件,发动全镇茭草工人罢工,得到各行业工人的支持。可是,老板们闻风而动,早已状告县衙,官府为了维护老板的利益,无理地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关押起来,但罢工仍在继续,瓷器无人包装,不能运出,昌江河上停船待货,一片死气沉沉。外地瓷商催货,本地瓷行老板焦急万分,只好答应和茭草行的工人代表谈判。经过协商,订出复工条件:第一、由老板向官府呈报,立即释放郑子木等十几个领头人,恢复吃白米饭和“一条凳”每人一斤肉的惯例;第二、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籍的茭草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们执行规约,倘有人违犯,要在苏湖会馆“罚戏”三夜;第三、实行一、二条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老板们被迫暂时答应了复工条件,茭草工人也按约复工。
  可是,官府和嗜利成性的老板们并不甘心让步,不久就剥下了伪装,撕毁了规约。这更加激起了工人义愤,再度举行罢工,声势更为浩大。知县气急万分,以维护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子木等人,企图以酷刑迫使他们屈服。当夜,县衙大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县官圆瞪两目说:“两条路由你选,一条是如要答应尔等条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条是无条件复工,可免受刑。何去何从,你自选择”。郑子木一心为着工友们利益,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为了大众,我愿选择头一条!”终于,烧红的铁靴、铁帽残忍地穿戴在郑子木的身上,一缕英魂随着吱吱的烙肉声离开了躯体。工人罢工暂时受了挫折,但是,郑子木为茭草工人的利益,不屈不饶、视死如归的事迹一直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传颂着。
  惨案发生后,工人们怀着沉重地心情收殓了郑子木的遗骸。当用船运他回原籍安葬时,全镇居民纷纷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安葬纪念,竟然装满了一船舱。从那时起,为纪念这位为了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纪念他,并且世代相传,让子孙们永远悼念郑子木。
  美人祭的传说 美人祭称作霁红,又名积红,因为是古代祭品瓷器中的贵重瓷,所以叫做祭红。祭红釉色红而细腻润泽,色较轻淡,呈色安定而不流淌,是红釉中的上品,以明代所产为最珍贵。
  为什么叫美人祭?有多种传说。在向焯《陶业记事》的美人祭别解中,就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在明朝的时候,御器厂接到皇帝的旨意,要造出一种鲜红颜色的瓷器。御器厂的总管就命令窑工去烧制,经过多次试验都失败了,窑工们也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鞭笞。烧造鲜红的期限越来越近,再烧造不成功就要送到牢狱甚至处以死刑。窑工们个个为此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惶恐,怕大祸即将降临。
  有个老窑工,回到家中唉声叹气,他的独生女儿问他:“爹爹何事犯愁?”开始他不肯说,后被再三诘问,才不得不说出真相,女儿也同父亲一样着急起来。但她生性聪明,从小听到长辈们说过烧窑的技术问题,很懂得一些烧窑的道理。便问老父亲说:“经过多次失败,可摸索到是什么原因?”窑工回答:“还摸不准,很有可能是窑温不够,烧不上去。”聪明的女儿安慰父亲好好休息,她自己却苦思冥想了一晚。
  第二天,老窑工一大早到窑上去了。这时,聪明的女儿也已想好了办法。将近晌午时光,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便以探望爹爹为由,只身来到窑上。只见众人正在忙碌,老窑工在注视着窑火,紧锁双眉,脸上呈现出一片焦急的神色。女儿悄悄地站在老父亲的身边,老窑工却没发觉。烧窑工中有人大叫:“师傅,火还没烧上去,怎么办?”老窑工还未来得及回答,但听一声娇叱:“快闪开!”就在众人一愣的时刻,只见红光一闪,女儿纵身跳进窑门。等到老窑工和众人回过神来,窑内早已燃起了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老窑工和众窑工都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老窑工的女儿英逝了,但这次窑却烧得成功。开窑时,一只只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的好瓷器摆在面前,就象少女殷红的血把它染红一样。窑工们都说这是孝女的精诚所感,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红釉瓷器叫作美人祭。后来窑工封窑门,也用砖砌成女儿形象。还因这种红釉,很象少女饮酒后脸上的红晕,故人们又把它叫做美人醉。
  第五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衣食住用
  衣 行规规定琢器粉定、大件、官盖、淡描、滑石、古坛、镶器7业,部分工种发给草鞋,因而“草鞋”成为这7业的生产组合单位。一双草鞋的单位,只有装坯工一人穿草鞋;四双草鞋的单位,有装坯、二码头、三码头、打杂四人穿草鞋。徒弟也穿草鞋,但不顶岗。草鞋由老板供给,破了换新,不计数。柴窑每次窑发给一双草鞋,每三个月有顶草帽,半年发给一条六尺长的搭肩布。槎窑只发草鞋。窑工都习惯穿一套由白布用黄泥巴浆成黄色大襟
  的上衣和一条过膝的裤子,头上扎条包巾。另有工作时穿在身上的背搭(马甲)和套在两手臂上的袖套。用碎布片纳成,很厚,象盔甲,可抵御匣钵的高温和磨擦。
  茭草行工人工作时穿的是白围裙,相传是纪念为瓷工利益而牺牲的茭草工人郑子木而穿的,世代相袭,已成定规。白围裙上挂颈项,下绑两脚上,工作起来很方便。瓷行看色工人一般都能写会算,工作时穿蓝布围裙。瓷行的把桩人员都习惯用一条蓝布搭肩。
  画红工人工资较高,工作也比较干净一些,穿着上略讲究一点。一般都穿长褂,布料
  比较好一些。
  食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明代至民国时期,无论是窑工或是坯工,都一律由厂主供饭,包括学徒工在内。在开工日或传统节日期间,也享有不同等次的酒饭。但是,由于厂主往往刻薄,伙食常常很差。为此,瓷工们自明代以来,经常为争取应有的膳食而罢工斗争,甚至流血牺牲。著名的“知四肉”、“雄黄酒”等就是通过瓷工运动争得的。这些共同争到的福利和各业相模仿的膳食具有普通性,如知四肉、十碗头、窑菜等。但由于瓷业各行业各具自己的生产特点,因此,各行业的膳食福利也不尽相同。
  圆器作坊的三餐米饭是窑户家挑来的糙米饭,也有的在坯坊里烧做的“利锅茶饭”。遇有饭不够吃时,只有打杂的可去补领,再不够就得领头去。行活叫做“凑饭”。大家都各坐一处吃窑户的饭,用自己烧的菜。各“脚”人工和挑坯、擂料都享有一份“红饭”(有油、盐和福利的叫红饭,只有饭吃没有油盐和福利的叫黑饭)福利。打杂的则享有“一红一黑”,享有的黑饭可以转让给别人。装坯的“红饭”福利中,食油、菜金要高过坯坊工人一倍,蔬菜至少要有两样,还要有荤腥,并不扣除菜金;在窑上做事时,请人吃饭,窑户并不计较;另外,按窑次计算的“使用”(补贴),一般每月可以得到二斤半至四斤半的肉牌子,凭牌子到肉铺支取猪肉。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福利和节日膳食,因行业不同而略有差异,如圆器之脱胎业膳食待遇如下:
  1.开工酒面钱。开工时每人一碗面,按红饭计算人数。
  2.小酒钱。上年6次,每人200文。
  3.端午节伙食。早晨每人一碗面,棕子二只,灰包蛋二只,中午十碗头的黄花木耳酒,又叫雄黄酒(这种十碗头的雄黄酒是1929年5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罢工斗争才得到的,在这之前的“十碗头”只是普通的酒菜,如生韭菜、生大蒜、生黄瓜、煎豆干、煎泥鳅、腌菜、猪肉等)。端午节休息三天。其中“十碗头”酒品种和数量为:(1)猪肉每人半斤;(2)咸鱼每桌半斤;(3)鸭蛋每桌二只;(4)粉丝每桌半斤;(5)木耳每桌五钱;(6)黄花每桌二两;(7)薯粉每桌二两;(8)炸豆腐每桌半斤;(9)黄瓜二条;(10)韭菜一斤。这十样菜,只有肉是按
  人数算,其余是按桌数算。八人为一桌,四个人为半桌,超过四个人按一桌计算。老板还另给每桌一些配料钱,为买香葱、生姜用。
  4.四季贴补钱。从五月五日起,每季2100文,一年四次。
  5.大酒钱。五、七、八月三次,每次800文,全年2400文(1600文折银元1元)。
  6.知四肉。每月初十、二十、三十日共三次,每次每人四两,每人全月十二两(16两制)。每当吃“知四肉”时,在坯坊的晒坯架上摆两三块捧坯用的板子(料板),用坯泥搭个插香烛的不子,烧香鸣爆,供肉祭奠,表示质朴哀思。吃“知四肉”时,对因故未到场的,按习惯给其打筹(留一份)或“带饭”(转交)。而这项为数不多的猪肉,用大蒜、豆豉爆,肉皮煮豆腐,味道鲜香浓郁,比之窑户老板家的任何烹调方法都胜一筹,引起镇上千家万户的赞羡,成为瓷都传统名菜。坯坊吃“知四肉”的习俗,一直沿续到1949年4月。
  7.冬至节福利。每人肉四两。
  8.七月十五中元节福利。十碗头黄花木耳酒,休息三天,十六日小酒钱,每人一碗面。
  9.八月十五中秋节待遇。每人一只酥饼,一只月饼,中午十碗头酒,休息一天。
  10.开工时间规定在农历三月初一以后,在此之前开工的叫“春窑”,这要事先约定,停工时间为十二月十三日,如老板要求延长,则每人每天增加肉四两。
  槎窑灰可器业瓷工的膳食规定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况:
  1.全窑工人全年搭肩米一石二。
  2.七月半的起手大泡茶(即开工)二席,每席菜四大盘,白酒一斤,每人肉丝面一碗,香烟每席一包。
  3.起手肉三斤,另给大蒜、酱油钱。
  4.端午节、中秋节,各一桌半酒,为“十碗头”酒。
  5.端午节每人棕子、灰包蛋二只,中秋节每人素饼、酥饼各一只,以上二节早晨备面三斤、酒一斤半、肉一斤半。
  6.大米每人每月六十一斤十四两(16两制)。
  7.食油每人每月一斤。
  8.食盐每月每人一斤。
  器业饮食方面亦有许多规定,工人在厂期间,享有很多待遇。虽然规定二月十五开工,但有些人要到清明扫墓后到厂。全厂工人到齐后,老板请全体人员上茶馆吃泡茶,点心尽量吃,叫“起手茶”。接着上大酒楼吃“起手面”,每人面两大碗,每桌菜五大盘。因规定只能吃,不能带,后改为冰糖莲子或糖豆皮、肉炒饭、蛋炒饭,仍准吃两碗。顶岗的徒弟可以吃起手面,没顶岗的只能吃面两碗。
  端午节八人一桌,早上粽子尽量吃,每人咸蛋两只,还有大蒜等;中午,每人一大碗面;下午4时吃“雄黄酒”,有菜十余个。初六早上还要吃一餐,叫“遗食罐”,除无鸡外,其他菜肴与端午节吃的相似。吃不完的,中午继续吃。初七开工,晚上吃起手茶,初八吃起手面,所有茶点与菜肴与开工时一样。
  中元节中午每人芋头一大碗,要用肉汤墨鱼炖。这时季节尚早,芋头还没有十分成熟,而工人们按惯例要吃芋头,否则不开工,因此老板高价购买。下午吃酒,十六日早上吃“遗食罐”,十七日吃起手茶,十八日吃起手面。所有规矩与端午节一样。
  中秋节中午吃芋头,下午吃酒,每人发饼半斤。晚上,老板与工人们一同赏月,摆几桌点心,有酥饼、花生、瓜子、果子,尽量受用。十六日吃“遗食罐”,但没有起手茶和起手面。
  除传统三大节日外,还有四小节,即清明、重阳、冬至、元旦。有四盘两碗一汤的酒席。
  三节的菜单是规矩簿上所订的,老板不能马虎置办。如薯粉汤必须有鸡肚和鸡肫,红烧肉必须在最后上桌等。如果缺少某一样或者口味不好,当红烧肉最后上桌时工人便不下筷子。这样,第二天酒席要重办、重吃,否则工人不开工。所以当老板最后端红烧肉上桌时,总是提心吊胆,看见工人下筷子,心里就落下了一块大石头。
  工人的日常伙食,除双造粉定外,向来由老板供应熟米饭,菜由老板发钱和食油,盐不限制,由工人自己做。民国18年(1929)琢器业打派头,要求老板做菜,资方答应,从此,菜由老板雇人做,四菜一汤,八人一桌,每月的初一、十五两次“知四肉”,每人四两(16两制),用豆豉爆,汤煮水豆腐。
  厂里设粗茶叶一罐,徒弟用大花壶烧开水供应。夏天,有热水洗澡,十月初一日起,徒弟用大器匣钵替每位师傅烧好火炉一个。
  画红工人的伙食由老板供给,开饭时端送的每人一份蔬菜谓之“窑菜”,分菜制始于窑厂,以后各业沿袭,故称窑菜。每餐的窑菜,都是快下市的青菜,品种单一,份量少且没油水。每月的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都“打牙祭”(即加餐),每人四两(16两制)猪肉。加餐肉一般都是做酱爆肉,其汤用于煮水豆腐。八人两斤肉,共桌而食。每逢大节前夕,老板需请工人师傅进小馆子,如同吃起手茶一样,主要谈找账或预支工资,其次谈节日酒席,商量是折酒还是办酒。如果折酒,不分师徒每人20枚铜元。因办酒不容易,行规对菜的品种、数量有严格规定,不能有一点差错,因此每逢节日大都是折酒。传统节日上元、端午、中秋和中元四个节日,都照例开设酒席,发给应时的食品,如粽子、咸蛋、月饼、雪梨等。
  匣业工人的膳食由老板供给,按例规每五天每人有一两肉,全年共有七次加餐,每次六个荤,其中有六次上酒楼,由工人自由点菜。早晨吃粥,大家共吃一个腌菜或豆豉。中餐和晚上,每餐两个人共一碗青菜,叫做“窑菜”。每月初一和十五,每人半块豆干。每月五次加餐,每次每人五两猪肉(16两秤)。端阳至七月半,每天下午增加一餐稀饭。
  按照行规,农历三月、四月、六月、十月的十五日至二十日,要给工人加餐。早晨,到茶馆吃泡茶,油条吃多吃少不限。中午,每人五两肉,另按一担半匣钵的价值给菜钱,每厂(四个人)共吃,叫做“发使用”。
  在三节时雇用工人也有规矩:经介绍人介绍,劳资双方谈妥后,要到茶馆“吃泡茶”定事,之后又改为吃清汤包子或到酒馆吃酒(吃多少不限,由工人点菜),但叫法仍沿袭旧规叫吃泡茶。
  端阳、中元(七月半)、中秋三节,都是早面晚酒。早面配有四个菜:炒肉片、炒猪肝、虾米炒蛋、什锦酱菜,端阳每人另有二个咸蛋。晚酒有海参、银鱼、香菇鸡、粉丝、肉丸、红烧肉、虾米糊、咸鱼、青菜、蛋汤共十个菜,酒后有四色细糕点下茶,中秋每人另加一酥一饼。剩余酒菜第二天吃,老板要给钱买水豆腐。中元、中秋二节都是吃牛肉炒粉,端午节和平常一样吃饭。
  年终歇手时,也要发使用。与三月、四月、六月、十月发使用的区别是:早晨没有泡茶油条吃,只发吃茶钱。
  瓷行中的把桩工人,大多数是临时雇用,俗称“挑报担”,伙食吃自己的。汇色工人的伙食,头首原来每天只供两餐,伙食较差。自民国21年“打派头”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日,中午增加一餐稀饭;七天吃一次肉,每人四两(16两制)。茭草行对茭草工,每天供应三餐饭,有吃三机米的规矩。如吃一机米,要补差价给工人,并向工人说明。除此之外,每个劳动日还要另加两升米酒钱。茭草业的学徒,由师傅供给膳食,只有做工时,才可享有两升米的酒钱。
  住 景德镇历史上的瓷工大多数是只身来镇谋生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坯房工人一般住在坯坊烘房上面,冬天窑户发给草垫,夏天则用料板铺在楼下睡。个人用品用废旧匣钵装盛,放在自己座位旁。个别有家属的工人,便在近郊或沿河,用废窑砖、匣桶或窑渣叠成墙,屋顶用篾折、破蓬布或用修成瓦状的匣钵片盖顶。窑户直接雇请的人,才能住在窑户家里。匣业单身汉工人住在平架间楼上,无门无壁,低矮伸不直腰。
  用 景德镇人历来好用瓷器用品。景德镇人所用的瓷器种类甚多,凡当地出产的瓷器品种,多数能在镇民家中见到。其中饮食器皿有碗、盘、杯、碟、盏、酒具、茶具等种类,各类又有不少器形花色,其大小、花色、形状、用途不一。装饰用瓷有花瓶、帽筒、瓷菩萨、花钵、瓷板画、水浅等种类;厨房用品有瓷盆、筷筒等种类;文化用品有笔筒、笔架、镇纸、水盏等种类;生活用品如夜壶、瓷坛、瓷罐、瓷缸、灯盏、灯台、烛台、香炉;瓷器玩具有动物、禽鸟、瓷偶、口哨等种类,各种花色品种不胜枚举。各家各户,凡能用瓷器来替代的均用瓷器作为代用品,每一镇民家中的桌上,橱内,床底等处几乎都是瓷器。
  景德镇人好用瓷器有数种原因:一是瓷器为当地特产,且是本行本业,购买容易,价格便宜;二是瓷器品质优良,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三是好用瓷器蔚为风俗,家家如此,人人如此,用瓷爱瓷已成风尚;四是镇民与瓷工热爱瓷业,以产瓷为荣,引制瓷而自豪。因此,常购进一些价廉物美的瓷器,用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五是通过购瓷、用瓷,能获得各行业瓷器产品的质量,数量、品种等信息,可以分析、比较和促进。
  景德镇镇民用瓷还有一个特点,即日用瓷不用瓷器精品,好用粗品次品,有诗为证:
  (清·凌汝锦;《昌江杂咏》之二)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不羡哥窑与定窑。”
  其原注:“邑产瓷器,而士绅所用者不尚精工,犹见风俗淳古。”既然士绅之家尚用粗瓷,而百姓之家可想而知。此地尚用粗瓷与次品,一是“风俗淳古”,崇尚俭省;二是瓷器质脆易破,次品粗瓷价格较低,破碎损失不大,且能常用新瓷;三是上瓷精品摆在家中,往往存留不住,被来往亲朋好友看中要走,镇民自觉得是当地特产,来得容易,也就不作计较,或干脆把好瓷作为礼物,自己就用一点粗瓷罢了。
  第二节 节令习俗
  帮会节日 景德镇各行帮多数有会馆,各会馆依照乡俗和行业习俗供奉了不同的神灵,在每年的五月前后,各会馆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这种活动,通常称之为做会,是瓷俗宗教性节日,也是这个行帮的大型社会活动。
  装小器的五府十八帮,每年四月初一至十八日,借都昌会馆做会。他们自己的集会,办事地点在佑陶灵祠——风火仙对面的戏台上,因为帮内都昌人多,办事地方小,故借用都昌会馆。他们做会一天一个帮,轮到初一的叫初一帮,依次类推,至十八日的叫十八帮。届时全帮会众,从街师傅至各层徒子徒孙(散板),均在都昌会馆聚会吃酒,演戏酬神。声势浩大,异常热闹。
  抚州会馆做会,一般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因为传说中这一天是关公磨刀的良辰。祭神的主要活动有开光(给菩萨整容)、演戏、出巡等项目,规模、声势都非常浩大。一般会期三天,第三天下午,会员每人发会饼一斤,会头加倍。会馆中各县,各行业、社、姓氏做会,则多选在农历三月、五月、八月,活动经费各自筹措。
  粉定业的工人行会以工种为单位,有做坯工的洪源社,利坯工的兴义社,雕塑工的义胜社,画坯工的乐礼社,草鞋帮的聚英社共五行。五行头的行会设在抚州会馆,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会开始集会,直到八月三十日止,在此期间,各行会要花钱买日子。届时,总老板、副老板,街师傅以及当年出师入会的新会员,在戏台两侧的楼上一边吃酒,一边看戏,其他人不得入内。集会后,新老会员每人领饼一斤。
  其他各会馆、行帮做会,都有明确的会规。例如饶州会馆,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是饶州七县;五月十三日是乐平方姓;七月十五日是乐平福利社;八月二十四是乐平二十四姓。在做会的日子,凡是有股份的,自己来吃酒,但是必须凭筹入席。筹有铜筹、竹筹,长约20厘米,宽约3厘米~4厘米。铜筹上刻着社名,竹筹上打了社的火印。南昌会馆做会,有统一主办的,有各县、各行业、各会社分别举办的,也有各姓主持的。做会一般都要聚餐,有时要另行凑钱。主要集会的时节有清明节的烧纸义祭;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的“打醮度孤”,八月间的真君会;冬至的祭祖等。徽州会馆除冬至日敬祖做祭外,徽帮从农历二月份开始,每个行业轮流做会三天。每个行业组织称作社,做会时,社员凭带有绸布的竹筹到会馆领取二斤饼。
  各会馆及各行帮借做会鼓励会员,团结会员;造就声势,扩大影响,向社会展示力量。这种做会,除宗教性质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方性;行帮性和行业性,是典型的瓷业性节日习俗。
  生产性节日 瓷业生产性节日,是在漫长的瓷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群众性活动或瓷工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窑工们“风火仙”组织,童庆社的开禁迎神节日,其他的还有瓷业上的变工节、人工节等。
  开禁迎神 童宾又名广利,景德镇里村童街人。生前系御窑编役中技术较高的烧炼陶工,他为了反抗官府而牺牲自己,英雄业绩深入人心。此后,烧窑陶工,即奉为本行业师祖——窑神菩萨,把本行业的集会组织叫作童庆社,并把童宾的老家亲族,看作亲戚交往,世代往来。逢年拜年,遇节贺节,亲睦无间,尊崇备至。还请画师绘制两面飞虎大旗,恭送童家珍藏。每当逢庙开禁迎神时,到童家恭请大旗,张筵设席,款待师祖后代。这个开禁规定,是烧炼陶工很早以前传下来的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上名字,带徒弟,同时又迎神赛会。有名字的在窑里做工,可以从小火手递升到把桩,称为长做。没上名字的,称为散做,只能做一、二夫半和推窑弄等杂事,不能顶从小火手到把桩的正式岗位。
  开禁迎神,是全镇陶人心目中的一件特大喜事,既庄严郑重,又极尽豪华热闹。工商人等,在平时大都省吃俭用,质朴无华,遇到逢届迎神,则不吝钱财,尽力张罗。缝新衣、做手饰、扎台阁、打爆竹、设筵摆酒,大吃大用,在所不惜。有的还摇船架车把远道亲友接来看热闹。1933年的开禁迎神,有台阁一百多架、纺绸长龙几十条、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五彩缤纷,万花缭绕。扮装台阁戏名的小儿女,除了浑身全新自制的各色绸缎小戏衣袍套外,珠冠霞披、金项链、金颈箍、金手镯、金戒指,斗富兑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光是这些金饰物,估计达三四十斤之多。针匙行业扎的吹萧引凤,更别开生面,用调羹一支一支摆成一个白凤凰羽毛,栩栩如生。前导开路是标有风火仙师的大灯笼一对,接着飞虎大旗两面(据传说以前逢届还要鸣土铳,铳硝是童家馈赠),后跟军乐队、执事牌(肃静迥避、金瓜月斧等等),然后台阁、龙狮依次排来,之后香亭宝鼎、鼓乐笙箫,恭引祖师坐桥,最后是信士弟子骑马坐桥、捧香背烛,再后面是四人扛的大鼓铜锣,锣鼓声、爆竹声、喧嚣声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迎一次窑神的耗用,仅就一百二十来家烧窑户说,以每户平均二至三百元,连同成百上千的大小窑户,粗略估计,全镇耗用当在银元五六万元,相当于当时一万二千担米价。景德镇是“千猪万米”码头在平时是过于夸张,在迎神时则恰如其分。
  暖窑神 每年初冬一过,各窑都在某次窑后,举行一次“暖窑神”活动,祭祀窑帮们的“广利窑神”,即“风火仙师”。这种祭祀活动,首先由拖坯向各搭坯户收取“暖窑神”的费用,一般是一伕坯二块银元。大约每座窑可收到五十、八十块银元。款收齐后,驮坯与把桩商量好费用的安排,确定日期,交各窑工分头进行。如向酒楼订好酒席,请三脚班,借桌凳香炉烛台,布置场面等。“暖窑神”的这一天,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幅“风助火力”、“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挂两面大的“飞虎旗”。窑门摆着几张桌子,中间空出一块踩地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集窑上,把桩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长鞭炮。接着,酒楼送来四盘十碗加热炒或十碗加热炒席面十桌(钱多时还办置八大八小席面),大家一边饮酒,一边看三脚班的踩地戏,一直到深夜收场。
  变工节 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日子本来是汉族传统的祭拜祖先、超度游魂的中元节。窑帮根据瓷业生产七死、八活、九翻身的惯例,把这时日作为调整生产、重新组织工人“上场下地”的大变动时刻,所以就叫做“变工节”。在“变工节”期间,工人可以休息三天(一般是四天后才开工),以免在调整人事中影响生产。就在这几天,老板换领头,领头换板板(小领头),板板换伙计(操作工人)。所以这时候工人们的情绪都很紧张,有的借酒消愁,有的以赌解闷,有的东访西问,耽心自己是否失业。
  人工节 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叫“十月人工”,没有休息,只有酒钱。窑户要在这天把次年工人的去留确定下来。按照惯例,留用的装坯工、选瓷工、挑担工要吃“留人茶”,没有吃茶的,就是不再用的。对领头的去留,则是在晚间请他吃酒时给予暗示。如窑户提次年生产打算,就是留用;反之,如讲些客套话,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则是表示不再留用。当领头被确定不留用后,要及时告诉板板和伙计,以便他们及早做好打算;如领头被留用,则对板板和伙计,也要请吃“留人茶”。留用工人可以预支工资,但有“扯八中”的惯例,即年前预支8元,来年发工资时要还10元。
  传统年节瓷俗 年节本属岁时民俗,为传统民族风俗信仰所致。但在景德镇,这二者产生了密切联系。例如景德镇的中秋节,除了与外地相同的全家团聚,吃饼赏月之外,近百年来,还盛行烧“太平窑”。相传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将进军景德镇,清军为死守景德镇而下令拆窑取砖,筑工事抵御。瓷窑是窑工们的命根子,因而瓷工抗拒。辅王杨辅清率太平军兵临城下,清军拆塌炸毁瓷窑后撤退逃命,城镇断墙残壁,萧条凄清。太平军进镇打开官府和窑户老板的粮仓与金库,救济百姓。中秋之日,镇民和太平军一道欢度,窑工们用渣饼垒窑,内烧松柴,是夜军民围着渣饼窑嬉火观月,谈笑欢乐。此后军民重建瓷窑,群众拥护。后来镇民与陶人为纪念此一盛况和军民情谊,就语义双关地把渣饼窑叫做“太平窑”,此后,每到中秋节夜晚就烧太平窑,相沿成俗。每当中秋节夜晚,月升中天,太平窑一齐点燃,如行行巨烛,照得天上地下、林间水边一片通红。其时,窑火、月光、秋水和笑脸齐相辉映,如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烧太平窑,取材方便,渣饼遍地皆是,河边更多,随捡随搭,简便易行。
  烧太平窑庆节,形式新颖别致、规模富于气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技术特点,是瓷工们节日欢庆形式的创举。
  逢年过节,师主庙与佑陶灵寺非常热闹,千家万户纷纷前来酬神还愿,提灯笼,挑神福(提着有自己姓名牌号的灯笼,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香烛的担子),此来彼往,络绎不绝。信士们还愿酬神后,又祈求来年之福,许下新的诺言。在上香鸣爆,下跪揖拜之时,有吹鼓手及时吹打一番,十分庄重热闹。年节期间,同时又是瓷业宗教节日,这种年节与瓷业宗教的交叉,成为景德镇民俗的一大特色。
  第三节 瓷工歌谣
  一、诗歌
  窑民行
  〔清〕 沈嘉徵
  景镇产佳瓷,产器不产手;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陶业活多人,业不与时偶;
  富户利生财,穷工身〓口。
  食指万家烟,中外贾客薮;
  坯房蚁蛭多,陶火烛牛斗。
  都会罕比雄,浮邑抵一拇;
  承乏莅岩疆,才庸惕蚊负。
  百务拙补勤,民困引余咎;
  区区痌〓心,暇时历田亩。
  马鞍东南山,荒塚疊培;
  瞥见草中人,偃卧如中酒。
  尘淹百结衣,风飏蓬飞首;
  形骸半已僵,面目黎以垢。
  头上翔饥鸟,脚跟蹲黄狗;
  吊客集青蝇,馋脗各赳赳。
  呼伴〓其胸,残魂丝一绺;
  关启润茶汤,目眙渐运肘。
  问伊致此由?泪枯气咽吼;
  嗫嚅约略言,身业陶工久。
  傭工依主人,窑户都昌叟;
  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
  粝食充枯肠,不敢问齑韭;
  工贱乏赢资,异乡无亲友。
  服役二十年,病老逢阳九;
  〓粥生谁供,死况思槥〓。
  弃我青山阳,青燐照我傍;
  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徵茫。
  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冥乡;
  我已安命数,君无代徬徨。
  我闻泪沾臆,四顾惨以伤;
  天乎好生德,人心奚云亡。
  邑令虽末吏,舍我其谁当;
  与其埋胔骼,何如拯膏盲。
  此情堪上达,仁宪皆龚黄;
  不顾余清俸,解此孤贫殃。
  心长忘力短,聊为仁者倡;
  养济斯人始,建院及四方。
  昌江杂咏(六首选二)
  〔清〕 凌汝锦
  
  (一)
  
  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
  舂得泥稠米更凿,祈船未到镇船回。
  
  原注:米运祁门上水,不下景镇下水,故迟速不同。
  (二)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
  故家盆盎无奇品,不羡哥窑与定窑。
  原注:邑产瓷器,而土绅所用者不尚精工,犹见风俗淳古。
  浮梁竹枝词(九首选一)
  〔清〕 郑凤仪
  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蓬;
  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陶阳竹枝词(三十首选十五)
  〔清〕 郑廷桂
  (一)
  御窑榷理属江关,派役常川一例删,
  呈样运瓷仍照旧,半年厂课两回颁。
  原注:国朝崇尚节俭,乾隆初年间,裁驻厂官员,以九江关使榷陶务,并革向派差役,悉照市价采买,分两季给发工食银两。
  (二)
  衙门观察改同知,三炮还同开府仪;
  更有巡厅管窑务,移来桃墅驻防司。
  原注:巡道行署改饶州府同知衙门,景德分司本桃墅市,司改移驻镇,兼管窑务。
  (三)
  蚁蛭蜂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
  原注:镇坯房皆矮屋,工作多都鄱并客籍人,本地近少业窑者。
  (四)
  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
  原注: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又为柴槎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
  (五)
  天宝桥边水碓舂,麻村老土胜提红;
  安仁船载余干不,同府同帮货不同。
  原注:提红,不名。麻村,在邑东,产老土向胜提红,今多用余干提红,每以安仁小船载来货卖。
  (六)
  修模手法最明公,旋转车盘较紧松;
  大小一般千万个,家家样子不相同。原注:凡做坯必先修定模子,另有修模工,模子定则无大小参差之异,做坯修模皆用车盘旋转挖捏。
  (七)
  码头柴槎各分堆,伙计收筹记数来;
  窑位客行催要紧,先后三日一回开。原注:烧窑多以三日为度,柴槎两帮各有挑柴码头,客行把桩催讨瓷器谓之催窑位。
  (八)
  巧样瓷名尚脱胎,金边细彩暗炉开;
  寿溪不是侬家卖,昨日新窑试照来。原注:近年瓷器尚脱胎细瓷,寿溪不细瓷所用,陶家买不釉,必以少许先烧,谓之试照。
  (九)
  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
  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原注:大龙缸最难烧,满窑人亦都鄱两帮,每岁陶成窑户多演包日戏酬神。
  (十)
  鸡缸花草九秋描,仿古时将圆琢烧;
  一自包青充贡御,无人知有〓熿窑。原注:圆琢,总名。厂制旧六窑一曰〓熿。坯上釉漏再上釉入窑。今搭烧民间包青窑。
  (十一)
  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原注: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贩者络绎不绝。
  (十二)
  轻灵手段补油灰,估得明堆又暗堆;
  好约提篮小伙伴,黄家洲上走洲来。原注:镇小本生意有油灰行、估堆行,并提篮卖零瓷者,谓之走洲人。
  (十三)
  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积如山;
  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原注:客商贩瓷,细者装桶,粗者茭草,故船载车运籍以免破损。
  (十四)
  土物音操土俗余,官窑原起大观初;
  漫言须辨瓷磁字,不釉何从考字书。原注:镇俗操土音,登写器物多俗字,如不釉字,皆不见字书,又不独瓷磁官观之当考辨。
  (十五)
  五月节迎师主会,六月还拜风火仙,
  龙缸曾续唐公记,成器成人总靠天。
  原注:师主庙为晋赵万硕,风火仙姓童名宾,本地人,皆陶神也。龙缸在佑陶祠中,唐公有记。
  陶歌(选三十首)
  〔清〕龚〓
  (一)
  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
  寻常工作经千指,物力艰难那得知。
  原注:陶有窑、有户、有彩,工有作、有家、有花式,凡皆数十行人。
  (二)
  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
  原注:唐观察英字隽公图说,所谓取土皆采石制炼。
  (三)
  方方窨子滤澄泥,古语儿童莫坏坯;
  炼到极稠捶极熟,一归模范即佳瓷。
  原注:说所谓炼泥,必以马尾细箩及绢袋一再澄过,调釉亦然。
  (四)
  几家圆器上车盘,到手坯成宛转看;
  坯堞循环随两指,都留长柄不雕镘。
  原注:说所谓做坯浑圆之器,必用轮车随手拉成,不差毫黍。
  (五)
  出手坯成板上铺,新坯未削等泥涂;
  钧陶自古宗良匠,怪得呈材要楷模。
  原注:说所谓修模,凡圆器先有一模,方能画一,大抵一尺之坯,经烧只七八寸。
  
  (六)
  坯乾不裂更须车,刀削圆光不少差;
  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阙损光华。
  原注:坯拉成后,必俟阴乾,用模子印拍,再加璇削,乃使泥坯周正匀结。
  (七)
  画坯上釉蘸兼吹,一体匀圆糁絮宜;
  只有青花先画料,出新花样总逢时。
  原注:青花瓷器先从坯上画料,画毕上釉,小器蘸、大件吹,总曰荡釉。
  (八)
  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磁坯面面宽;
  识得卫风歌尚?,乃知罩釉理同看。
  原注:水调青料,画上干坯须罩釉,不则入火飞散。
  (九)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
  可参造物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原注:青花白釉入火始明。
  (十)
  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
  坯上周遮无渗漏,此中元气要人调。原注:荡釉,方器用笔,圆器则蘸,圆琢大件用竹筒蒙纱吹之。
  (十一)
  画坯罩釉事完全,乾定仍车碗足弦;
  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原注:坯先有柄长三寸,便于画料吹釉,工毕镟去盖线,挖足落款,另归一工。
  (十二)
  挖足仍须刷釉齐,又看车脚露胎泥;
  好承渣饼安渣钵,出火从君便取携。原注:坯脚有釉即沾不得脱,去釉露泥,垫以渣饼,便于出匣也。
  (十三)
  青料惟夸韭菜边,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最好穿珠八宝莲。原注:正嘉器青花甚浓,用顶高青料,名韭菜边。
  (十四)
  如椽大笔用羊毫,颠旭能书莫漫操;
  看他含釉如含墨,一样临池起雪涛。原注:此长方棱角之器须用搨(捺)釉。
  (十五)
  官古人家釉果多,合成胎质镜相磨;
  非如饭器酥研甲,果釉多将灰水和。原注:釉料用碱水炼灰,配合颜色不一。釉果出乐平官古,镇窑最精者。
  (十六)
  浇釉看来似易皱,一般团转总均匀;
  倘留棕眼兼鱼子,却使微瘢玷美人。原注:浇釉难于均匀,有针尖未到,即露沙眼。
  (十七)
  滩过鹅颈是官庄,沿岸人家不种桑;
  手搏砂泥烧匣钵,笑他盆子满桑郎。原注: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
  (十八)
  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
  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
  原注:瓷坯入窑,必装匣烧,方不粘裂,且免风火冲突。匣须先烧,名曰渡匣。
  (十九)
  匣钵烧皱破不妨,倩他薄篾尽箍藏;
  一经红火同镔铁,格物谁能理共详。
  原注:竹篾箍破匣钵,入火不断。
  (二十)
  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
  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
  原注:土著魏姓自元明来,世为结窑,实有师法,不同泥水。
  (二十一)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
  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
  原注:窑制长圆形如覆瓮,坯匣入窑,砖封留孔,柴烧三昼夜,熟乃停火。
  (二十二)
  窑火如龙水似云,火头全仗水头分;
  羡他妙手频挥泼,气满红炉萃晓氛。
  原注:烧窑发火须通火路,有溜火、紧火、沟火。火不到处,泼水引之,如游龙然。
  (二十三)
  白胎烧就彩红来,五色成窑画作开;
  各样霏花与人物,龙眠从此向瓶罍。
  原注:五彩绘画必先选烧白胎,用芸香油渲染,成窑最佳。
  (二十四)
  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霜天睛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原注:霁红亦名祭红,有两种,一鲜红,一宝石红,宣德窑尤佳,又矾红乃仿嘉窑。
  (二十五)
  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
  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
  原注:用红釉绘画,仍罩白釉,云起于乾隆间唐英造。
  (二十六)
  雕作从来枉作劳,更嗤桃核刻牛毛,
  圣朝器服惟坚朴,又使矜奇到若曹。
  原注:雕作细器最工极巧。
  (二十七)
  釉如密水亦如浆,船载人挑上釉行;
  记得盖冈元献宅,十分龙脉九分伤。原注:临川盖冈饶家卒龙山出釉子,颇挖伤,今亦禁止。
  (二十八)
  年年七月中元节,几处坯房议事来;
  每到停工总生事,好官调护要重开。原注:坯工每年七月歇工,地方官弹压为难,开工乃安。
  (二十九)
  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原注: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瓷篮者,名走洲。
  (三十)
  昨日曾经试照回,窑中生熟费疑猜;
  凭他一片零坯块,验得圆融百圾来。原注:买不烧验曰试照,以圾数分烦难。自五圾至千圾不等,圾即件。
  游景德镇
  谢觉哉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
  才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
  风格四如传古代,年轮载誉越重瀛;
  瓷都跃进今方始,量质都须加倍成。
  初到景德镇
  董必武
  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殊。
  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
  技术革新求实用,共同跃进是前途。
  瓷都
  田汉
  (一)
  陶冶新平肇汉唐,宋明瓷夺宝珠光;
  千年传统垂如缕,正待人民好发扬。
  (二)
  吾党窑工斗志雄,新瓷今已握天工;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三)
  海外珠窑著令名,一花一鸟发心声;
  瓷风岂为庸夫定,今日光明自北京。
  (四)
  春播归来夕照斜,坡头着意种桑麻;
  艺人珍重生花笔,先为农民后及他。
  参观景德镇随笔
  丰子恺
  (一)
  沿郊厂宇似森林,景德镇瓷尽世名;
  买得彩纹杯盏去,从今茶饭有精神。
  (二)
  金凤送爽碧天高,赣北秋光分外娇;
  长忆浮梁风景好,赤栏杆外柳千条。
  瓷都感事
  张光年
  (一)
  浮梁瓷艺世所珍,承前启后费经营;
  敢同强手争甲乙,震古铄今日日新。
  (二)
  精雕细刻手,珠光宝气花;
  瓷都放异彩,美哉陶艺家。
  (三)
  瓷都三日游,使我心魂醉;
  古玉皆路珍,新花更可贵。
  泥土化神奇,须经丹炉焙;
  为人为文者,深解此中味。
  二、民 谣
  坯房苦
  手持火把进坯房, 照得一副好家当。
  左边摆的匣钵桶, 右边搭的料板床。
  料板床上猪油絮, 臭虫虱蚤闹嚷嚷。
  翻来覆去睡不好, 苦苦熬挣到天亮。
  坯房佬
  坯房佬、坯房佬, 淘泥做坯双手搅。
  弯腰驼背受煎熬, 死了不如一根草。
  不好了
  不好了,不好了! 茅厕内死一坯老。
  街邻出钱买棺材, 快叫地保扛着走。
  进麻园
  拉坯又做窑,二 索子勾腰。
  病老进麻园, 脱皮拆骨头。
  麻园:旧社会里景德镇埋葬死人的地方。
  一粒豆豉吃两餐
  杉木料板七尺长, 日里托坯夜当床。
  一粒豆鼓吃两餐, 一盆馊饭两天粮。
  望窑烟
  手端饭碗望窑烟, 一粒豆豉两口咽。
  满窑烧瓷受压榨, 生老病死无人怜。
  瓷工一年歌
  嬉新春,坐二春, 东奔西走过三春。
  四五六月定位子, 七死八活九翻身。
  十月以后日夜干, 严冬腊月转乡村。
  十二月歌
  正月机房教子, 二月张生启程,
  三月山伯访友, 四月四九问路,
  五月英雄聚会, 六月夜访白袍,
  七月徐庶荐葛, 八月游龙戏凤,
  九月夜打登州, 十月金桥算命,
  冬月海螺丝打瓜精, 腊月四郎探母。
  站在“风 波 亭 ”
  窑烟冲上天, 今年望明年;
  站在风波亭, 烧窑真可怜。
  进窑来做事, 天天担风险;
  一脚窑场里, 一脚场外边。
  谁知那一天, 窑户“马咬砖”;
  歇手赶出窑, 苦处对谁言。
  注:风波亭 :宋代名将岳飞殉难的地方。“马咬砖”:柴窑户解雇烧窑工人的一种做法。
  窑工谣
  如今世道鬼天下, 窑场牢房是一堂。
  把头屋里酒肉臭, 可怜窑工饿断肠。
  茭草工人泪汪汪
  茭草工人泪汪汪, 累死累活苦难当。
  冬天身披猪油絮, 夏天赤膊到天光。
  头发拖地无钱剃, 盐水当菜糠当粮。
  十有九个光棍汉, 老死丢葬在山岗。
  装坯开了禁
  装坯开了禁, 乡下得了信,
  丢了田不作, 漏夜赶上镇。
  三吊二百钱, 买根压卵棍。
  窑柴行
  窑柴行,窑柴行, 两手空空可开张。
  只要运气好, 一天可赚万担粮。
  打派头“双文”
  (一)
  县长县长,你听端详:街上物价,天天上涨。
  一日工资,辣椒五两。工人生活,苦不堪想;
  下抚子女,上养爹娘,要求加资,理所应当。
  万恶劣绅,操持窑场;若不加资,就打派头。
  一天不加,踩你坯坊;两天不加,打你釉缸;
  三天不加,要你蚀光;四天不加,簸箕装肠。
  你有官兵,我有棍棒;不取胜利,决不收场。
  (二)
  邵阎王,莫疯狂。加工资,理应当。
  你有刀枪我不怕,我有棍棒你难当。
  工人大众齐团结,当心你的五斤四两。
  三、谚语
  △吃了重阳酒,夜工不离手。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日晒黄金夜不收。(指窑柴堆放在外面晚上不用搬进屋)
  △家有万担米,莫烧窑柴皮。
  △七死八活九翻身。(指瓷业生产情况)
  △学木匠,先凿空;学制瓷,先帮工。
  △若要好,问三老。
  △金刚钻小,能钻瓷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
  △袋里钱,吃得完;手里艺,吃不完。
  △草鞋四根筋,路路都是亲。
  △草鞋码头,能通四方。
  △草鞋没样,边打边象。
  △瓷壶打了落个嘴。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不下苦功夫,难得真本领。
  △受不得热烤,烧不得瓷窑。
  △静画竹、雅画兰,热热闹闹画牡丹。
  △真金不怕火炼,真艺不怕人瞧。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不懂装懂,永远饭桶。
  △学艺终身福,有艺不亏人。
  △手工手工,动手有功。
  △手熟为能,熟能生巧。
  △若要精,日夜练。
  △要想瓷器好,必须手艺巧。
  △一道生,二道熟,三道四道成师傅。
  △师傅传、帮、带,徒弟学得快。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手艺再巧,不可轻师慢匠。
  △若要赶,做渣胎碗。
  △水往低处流,火往空处钻。
  △坯房无壁,歇手无吃。
  △一日不工,一日不食。
  △吃了中秋酒,夜班不离手。
  △两头吃星。
  △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
  △圆器老板当老板,琢器老板做老板。
  △窑弄不天光。
  △本事好的累死,本事不好的气死,宁可累死,也不气死。
  △上午没有钱买盐,下午却有钱买田。
  △一里窑,十里焦。
  △死了死了,万事皆了。
  △人死无大病,教化子永不穷。
  △要做窑,先投行。
  △千斤有头,万斤有主。
  △匣钵厂里学艺好,有酒有肉吃得饱。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