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建筑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0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古建筑遗存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728-7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古建筑遗存,其中包括明式作坊、明式镇窑、明式瓷行、古窑炉遗存。
关键词: 景德镇 古建筑 遗存

内容

第一节 明式作坊
  景德镇市区内,至今遗存着大量的至明代以来延续使用了数百年的瓷业成型作坊建筑。这些明式作坊遗存,有些被改作住宅使用,有些仍为生产作坊。它直观地展现了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的全貌,是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永久地保存住这些珍贵历史遗存,景德镇市文物部门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将部分明式作坊整体迁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古窑瓷厂内,组建了生产(仿古瓷)和旅游观光的古窑瓷厂。
  明式作坊(见图11-24)为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屋向内院敞开。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傲间和坯屋。正间一般面南,为制坯、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十至十二开间,每一开间,面阔2.4米至3米不等,进深5米至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以外,各开间不作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描述:“共计一杯工力,到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景德镇制瓷生产工序从坯坊正间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部分证实。傲间北向,与正间相对,用作制瓷原材料的储存、加工,开间与正间相等或不等,各间面阔与正间各间相似,仅3米至4米。坯屋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腐泥料。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是淘洗瓷土的场所。晒架塘上部置活动木架,俗称“晒架”,可搁置坯板晒坯。
  明式作坊的构架,为穿过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较场院下凹0.5米,檐下走廊较场院则高出0.3米。既可挡住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还可以在高台式走廊上将瓷坯轻而易举的放在梁架上干燥。其厂房设计简易、周密、巧妙、实用,是明代成型作坊的代表建筑。
  景德镇市遗存的明式作坊,为中国手工业作坊建筑的考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为景德镇古陶瓷生产工艺史的考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第三节 明式瓷行
  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 位于景德镇市区涂家坦至小黄家上弄之间的花园里弄内,为全封闭建筑型式。内部采用“三间五架单进双层穿逗招梁混合式”木质构架,座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9.8米×16.9米=334.62平方米。该瓷行建筑虽为单进,但占地面积远远超出了其它的民俗建筑面积,明显是为瓷行包装、仓储而特别设计的大容量建筑。
  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的门罩已改建,原状无迹可寻,内部围绕天井展开平面布局。天井两侧走廊进深大,成为成瓷包装及囤积的主要场所。构架用料硕大,残存檐柱围径竟达1.8米。五架梁起拱大,中段超出1∶1的拱率。梁架及檐口装饰构件使用较多,雕刻工艺精美,雀替选用了喜鹊闹梅、喜鹊戏菊、锦鸡牡丹等花鸟类吉祥图案,梁端饰卷云状鱼腮纹,透空雕团菊缠枝菊花脊檩并托以鱼龙吐水麻叶颈。檐下及檐口转角由挑檐坊挑出,坊下置十字型科牌拱支撑。十字型拱支撑上下处为挑的鱼龙吐水,两水之间为“凤凰展翅”科牌斜出,造型精美优雅。厢房楼层檐口护拦上,方格扇作正方形,心正中部另置“富贵”字纹。
  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现在是景德镇市陶瓷销售公司加工厂仓库及包装车间,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面貌。作为景德镇瓷行建筑历史遗存之一,它具有本身的历史研究和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
  1983年,花园里1号明代瓷行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坦2号明代瓷行 位于景德镇市区汪家坦弄内,座东朝西,为全封闭式建筑,内部木质构架为三间五架两单曾穿逗抬梁混合式建筑型式。石质门罩(见图1 1-26)雕刻十分精细,整体造型也非常讲究。上部置障日板,以浮雕间柱分为三格。门洞上方,障日板下置月梁状门梁,梁中段石刻龟背纹、包袱锦。门洞两侧护柱,按扇式样作表面浮雕,下部加圭脚,门双扇对开。前进中部置大型天井,以加强室内的通风采光度。天井两侧的轩廊开间阔,进深长,活动范围大,以适应前进作为囤瓷包装场地对平面面积的需求量。后进为瓷行业主自身日常起居和招待瓷商的场所。后进靠后檐墙开设一列三间的小天井,墙面置照壁。五架梁跨度大,童柱短状梁拱度平缓,装饰十分简练,极少雕饰构件。边贴构架梁柱之间保持“编竹造”遗制。
  该瓷行建筑,至今仍是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的包装车间及仓库,基本保持了它的历史实用功能。
  汪家坦2号瓷行,不仅可以作为景德镇古陶瓷工艺作坊的一部份列入中国的古建筑系列,而且对于考察研究景德镇古陶瓷销售方式及启运形式也具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1983年,汪家坦2号瓷行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古窑炉遗存
  龙窑遗址 在湖田窑乌鱼岭山坡,窑随山坡而筑,坡度为14.5度,全长13米,宽约2.9米,窑壁残高0.6米~0.8米。窑尾在坡上,尽头有一烟道,宽0.4米,残高0.3米,残长0.4米,坡度25度。窑床内堆积物三层:上层为黑釉与白釉瓷残器,即元代产品;中层为塌落下的窑顶契形窑砖;底层,即窑床,为复烧支圈和黄褐釉芒口碗、盘,其造形与南宋后期的影青芒口碗、盘相似,但质地较粗糙。有一类外壁无釉弧壁浅碗,与四川重庆北碚大德元年(1297)墓出土器物相同,从以上资料分析推断,该窑为宋末或元初瓷窑。同类窑在湖田还有发现,可见此窑型制当年颇为流行。因未修保护房,终年日晒雨淋、雨水浸蚀,现窑床堆积层和窑壁有所破坏。
  青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珠山路北东司岭,即明御器厂之南侧。20世纪80年代在基建时发现,同时清理出明初官窑五座,其一青窑为窑口5尺、后壁5.5尺、纵深4.5尺,与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篇》中的有关记载完全一致。据载:“青窑比缸窑略小,前宽五尺,后五尺五寸、入身四尺五寸。每座烧盘碟中样器止烧二百多件,稍大者一百六十件,大碗二十四件,尺碗三十件,大缸止烧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溜火封日,紧火一日,夜看其火色亦如龙缸窑法,火住封门则去顶。故窑易冷,首尾五日可出器。每窑用柴六十担。若系大碗大缸拜砖等火器须量加柴十担,或遇久雨又宜加十担,秋阳烈日六十担裕如矣。”该窑遗址为研究景德镇明初官窑御器的烧造情况提供了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已作保护性处理后封存,将作永久性保护。
  马蹄窑遗址 在湖田窑址乌鱼岭顶。周围堆积的遗物为明代青花瓷,窑床上出土有素面白釉高足杯,少量青花松竹梅弧壁碗残片,为明代中期产品,该窑(见图11-27)当为明成化、弘治间的瓷窑。其窑长2.95米,宽2.7米~2.5米,坡度12.5度,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六个,后烟室一个。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的馒头窑相似。由于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脚码”和少数略破的匣钵,据此推算,该窑可烧瓷碗二千个左右。其型制可印证明嘉靖年间王宋编《江西大志·陶书》关于“青窑”的记述,即为民间小型窑炉。现建有保护亭,整个遗址四周砌有围墙,保护较好。
  葫芦窑遗址 在湖田村路北平地,与乌鱼岭遗存相距约60米。据考察,该窑(见图11-28)建在元代窑业遗存之上,窑床遗物为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器,所以可以认定是明景泰、天顺之际的窑炉。据考证,该窑复原图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的瓷窑插图相同,因状似葫芦而得名。窑长8.4米,火膛保存较好,东窑壁已被筑路时夷平,从半壁面窑墙分析,该窑中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室宽3.7米,后室宽1.8米,前室比后室短,坡度4°~10°,与元后期窑炉相似。窑西侧投柴孔因窑壁坍塌,无法辨认。该窑遗存是景德镇出土的唯一窑型,是研究明代制瓷热工学的珍贵实物资料。1985年,在该窑遗址上建有保护房和围墙,面积约200平方米,保护较好。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