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河流域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南河流域古瓷窑遗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16
页码: 698-7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的南河流域古瓷窑遗址,分别记述了湖田古瓷窑遗址、杨梅亭古瓷窑遗址、银坑坞古瓷窑遗址、外小里古瓷窑遗址、黄泥头古瓷窑遗址、塘下古瓷窑遗址、白虎湾古瓷窑遗址、盈田古瓷窑遗址、湘湖街古瓷窑遗址等。
关键词: 景德镇 南河流域 古瓷窑遗址

内容

湖田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古瓷矿座落在村东南数公里的南山与南河之间的一个台地上。南山柴草茂密。南河联通昌江,村西的马鞍山出产“老土”。窑场生产、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窑场遗物分布在天门沟以南的豪猪岭、刘家坞、望石坞、龙头山和南河北岸的印刷机械厂院内,多为五代至元代时期的遗物堆积。天门沟以北的窑岭上、乌泥岭、琵琶山、木鱼岭、何家墩等地多为元至明代时期的遗物堆积。遗物呈山丘状堆积的有乌泥岭、琵琶山、龙头山、刘家坞、望石坞、豪猪岭等处。在此周围,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其遗址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在中国陶瓷史上堪称是空前绝后,是景德镇众多窑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该窑址在《陶记》、《南窑笔记》、《陶说》、《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史和陶瓷外贸史,特别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史和城市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存。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调查、试掘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该窑址兴烧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结束,延续烧造达六百余年。据景德镇陶瓷历史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等考察,该窑址碗盘类五代为“支钉迭烧”;宋早期为“仰烧”;宋中期为“垫钵烧”;宋后期为“支圈复烧”;元代为“仰烧”、“叠烧”、“复烧”;明代使用瓷泥垫饼“仰烧”。目前发现的窑型有宋、元时期的龙窑,元代“镇式窑”,明代马蹄窑和葫芦窑遗存。
  该窑址各时期生产的瓷器产品主要有:1.五代产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品种为碗、盘、壶等,均无纹饰,碗盘心及器底有支烧痕迹。碗分二式:一式,撇口、孤壁、圈足;二式,敝口、厚唇、口沿外翻卷,壁略呈斜直,大足。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作长颈喇叭口,壶身较高,腰鼓作瓜棱状。青瓷与唐五代越窑器胎釉相似,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纯白,透光度极好,为中国同时期瓷器中质地最优的产品;2.北宋产品主要为白胎影青瓷。其品种前期仅见最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即碗、盘之属,后期品种则空前增多,有注壶、注碗、盘、壶、瓶、炉、茶托、油盒、瓷棋、瓷雕、瓷枕等。碗类型制特征,前期的与五代的大致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圈足内多留下一个黑褐色的圆圈。后期的多斜壁式,倒置似“斗笠”状,圈足比前期的有所降低,足径缩小,器壁甚薄。还有一种复烧芒口碗,早期的器底略厚,后期的器底较薄。注碗类口壁呈莲瓣状。盘、盏类多为浅腹、敝口或唇口,口径都较小。壶类,早期的与五代近似,多瓜棱式;后期壶类有两式:一式流长,腹部高瘦;二式流短,身矮,分两节模印粘合而成,肩部有印花装饰。罐类有双系或四系直口,溜肩、腹鼓,有大小几种。瓶为长颈,喇叭口,腹鼓,肩部有一道凸起弦纹。其装饰丰富者为碗类。早期碗多数无纹饰,少数的碗心底有一个下凹的印记,印圈有草率的花纹,中心印有“茶”、“酒”等字。后期的“斗笠碗”等装饰丰富,手法多样,有刻花、印花、划花,纹饰题材有牡丹、篾纹菊、莲荷、飞凤、水波、飞禽、鱼虫等,图案生动形象;3.南宋产品主要是白胎影青瓷,品种以碗盘为大宗。除此之外,前期尚有各式水注、香炉、瓶、罐等,生产制作精致。还有少量黑釉(天目釉)器。其型制特征,整个南宋时期碗盘多为芒口,前期多为“斗笠碗”、弧壁浅碗和平底盘,后期多撇口弧壁碗和平底盘、碟。其胎釉,前期的与北宋后期相似,后期釉色有白、青两种,但光泽度都稍弱、透明度有所降低,黑釉器多为茶盏,大小各异,口撇内,弧壁,平底。釉面布满褐黄、天蓝与微青细条纹,即所谓“兔毫”。产品在装饰上,基本承袭北宋风格,但纹饰较之丰富。早期刻、划花多见减笔牡丹、莲荷、婴戏纹、莲荷双鱼等。晚期印花纹饰极丰富,出现层次较多的人物故事题材,其装饰形式对元代青花的影响较大;4.元代产品有白胎白釉瓷、青釉瓷、卵白釉瓷、青花瓷和黑釉瓷。品种有碗、盘、杯、盏、罐、瓶等。其型制有高足碗、折腰碗、折腰盘、菱口大盘、高足杯、小酒杯、缀珠青花小罐等。在装饰上仍用刻花、划花与印花手法,印花纹饰有莲荷、牡丹、菊花、梅花、狮子滚绣球等。刻、划花较宋代简洁,但刻痕较深,远不及宋时的精致。青花纹饰常见的有蕃莲、牡丹、瓜果、缠枝花卉、鸳鸯等。元代时期产品,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产品和南宋后期的大体相近,但粗瓷产量激增,粗瓷为涩圈迭烧黑釉碗盏和粗青釉器,细瓷多为影青芒口折腰碗和白瓷器皿,釉层较乳浊,只有个别的影青瓷还保留宋时的“光致茂美”的特点。后期产品以卵白釉瓷产量最大,亦有少量青花瓷;5.明代产品有纯白釉瓷和青花瓷。品种有碗、盘、杯三类,尤以碗为大宗。其型制有墩式撇口碗、弧壁青花碗、坦口折腰小足盘和高足坏。明代这一时期高足杯柄的内底都有一个带釉的乳突物,当为用釉粘接杯身所致。产品的装饰风格比较单纯粗率、流朗奔放。纹饰材题有松竹梅、兰竹、荷花、水草、蕉叶、湖石、云气、楼阁等。
  整个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影青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瓷最有成就。影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代表着宋代形成的六大瓷窑体系之一,这里烧制的影青瓷釉汁粘度小而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带水绿色,釉中气泡大而疏,釉面光泽度强,釉层透明度高;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带微黄,呈纯正青色的不多。晚期和南宋早期的则很少白里泛黄,绝大多数都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这时期所独创的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刻花法,逐渐成为以后景德镇窑系的独特装饰手法之一,由于刻花线条深处积釉厚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故纹饰因重流的透明釉而显得更加清晰,釉色也因浅、深不同的线条而富于变化的釉与纹饰相互衬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元代卵白釉瓷胎质坚硬致密、胎骨洁白,一般器壁较薄,据分析考证,系采用“二元配方法”烧制,其釉色一般色白微青,釉层失透。恰似“鹅卵”之色,故称卵白釉,因器物内壁花卉或五爪龙纹间多印有“枢府”字样,故又称“枢府窑”,文献上所谓“枢府器”指的就是这类产品。习惯上被认为是元代官窑,而实际上是元代的官府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这类产品并非全部是元代官府的专用品,其中也有商品瓷和外贸瓷。20世纪80年代,在菲律宾古遗址和南朝鲜海底沉船中,都有“枢府器”出土。元代青花瓷,胎质比较坚硬、胎体厚重、釉色白中微带青色、青花制品,绝大多数为“苏麻离青”型颜料,色调凝重,颜色深蓝,色料面多见有“铁钴锈”斑。这是该类产品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产品以大盘为主,纹饰繁缛华丽,多有蓝地白花,较晚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从湖田窑址的发现看,青花瓷生产于元代后期,近年来菲律宾、伊朗、土耳其等国都有这类器物出土。
  在该窑址发现收集的主要出土器物有:1.五代青釉执壶。长颈、喇叭口、口微侈、沿外斜、鼓腹、圈足,肩一侧有微曲细长流,另一侧附有扁形曲把,灰胎,釉面光亮,极似“蟹壳青”之色;2.北宋影青葵口碗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闪黄;3.北宋影青斗笠碗。圈足、平底、口微侈、斜弧壁、质地与上述碗相似,纹饰为刻花牡丹;4.北宋影青瓜棱壶,长颈、口侈,鼓腹作瓜棱状,肩部一微弯曲细长流与壶口齐高,扁形曲把,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光洁透明;5.元代卵白釉高足杯,撇口、折腰、高直足,胎质洁白坚硬,杯壁薄,釉面纯白微带青色,内壁印有五爪龙纹和“枢府”二字;6.元代卵白釉折腰盘;7.元代黑釉盏,口略内敛,弧壁圈足、褐胎,质地略粗疏,釉面黑亮微带黄褐色条纹;8.明代墩式青花碗,撇口、微弧壁、白胎、胎质略粗、釉色色调偏灰、碗外壁底周围饰有蕉叶纹。
  湖田窑址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至南河,南至狮子山,东至豪猪岭,西至六〇二直升机研究所水泵房,面积达40万平方米。1984年建有“湖田古瓷窑遗址陈列馆”,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展厅面积180平方米,陈列内容为该窑址出土的器物和标本,展品约200余件。并在乌泥岭、琵琶山、刘家坞、望石坞四处堆积层圈有围墙,在葫芦窑、马蹄窑遗存上盖有保护房,因六〇二所等单位搬迁该处,遗址曾遭局部破坏。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7公里竟成乡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西北距湖田村约2公里,四周环南山,村东一小溪联通南河。
  经初步调查,其遗物堆积层在村西一农舍后面山坡下,东西长约20米,南北长约25米,瓷片、窑具散见于全村每个角落,由村东过小溪300余米(画眉楼一带)亦见有大量碎瓷片,整个遗址遗物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出土的瓷片观察,该窑址主要生产青釉瓷和白瓷,其次为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之类。青釉瓷为灰胎,胎釉与唐五代越窑器相似,几乎可以乱真,显能受越窑影响。白瓷为白胎,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坚硬。据分析,胎白度达70%,孔隙为0.81%,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所用原料仅为瓷石一种,釉色洁白纯正。影青瓷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薄而泛黄,纯正青白色的不多。产品的型制特征:青釉瓷碗敝口、微侈、弧壁、大足、足底无釉;白瓷碗唇口、弧壁、大足、足底无釉;盘类为大足、唇口或花口。碗、盘类器心或器底均有9个~16个支钉烧痕。壶为长颈、喇叭口,腹鼓作瓜棱状,流长,扁形曲把。影青瓷碗类基本和青釉瓷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即所谓“高足碗”),圈足内底多留下一个黑褐色的圆圈,这是采用小于圈足的环形或圆形垫饼装烧留下的痕迹。影青壶类亦和青、白瓷类近似,只是腹部瓜棱状更为明显,流较之细长并微曲。该窑址的产品型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基本上一致。
  发现的窑具有垫柱,以夹沙的粘土作成,漏斗式匣钵及圈状或饼状“垫饼”是以粘土加粗料制成。从窑具分析,该窑址装烧形式为支钉迭烧和仰烧两种形式。
  从窑址的产品型制特征、质地和装烧形式分析,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
  杨梅亭窑盛产白瓷,产品精良,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该窑址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地农民几经建房或铺路,使大量影青瓷碗、盘、壶等残器裸露在外,堆积层破坏也较严重。
  银坑坞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南约2公里竟成乡银坑坞村。这里北临南河,东北与湖田窑相距约3公里,东南就近三宝蓬瓷矿,有较为优越的制瓷地理条件。
  经初步调查,该窑址由小坞里、兰家井、郑家坞、草坦上、八角湾、白庙下、红庙下、石边坞、碓家坞等9个自然村的16处窑业遗物堆积层组成,总面积达36000平方米。
  其堆积层的大致情况:1.小坞里堆积在银坑坞南河北岸的南山林场北侧,遗物堆积有3处。一处在茶园地北侧,东南距银坑坞约30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65米,南北长约100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敝口小碗,还有种外壁起棱底心凸起的圈足小碗和圈足折腰折沿杯托等残器瓷片,均为影青瓷,堆积层保存基本完好。另2处在距银坑坞东150米处,2处堆积层相距约80米,堆积面积分别是2100平方米和2800平方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大、小碗,圈足敛口小碗、瓜棱式花口小碗、高圈足折腰碗、高圈足瓜棱鼓腹折沿花口小碗、刻花斗笠碗等残器瓷片。瓷胎为白色,胎质细腻,釉为影青,釉面光洁,色泽如玉。纹饰有刻花牡丹、萱草、菊花、篦纹等;2.兰家井堆积在银坑坞东约250米。遗物主要分布在兰家井村北,面积1000平方米。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品种仅为内壁刻花、圈足影青釉小碗一种;3.郑家坞堆积在银坑坞东南约400米。遗物分布在水库东侧,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25米,南北长约25米,厚度约0.4米~0.6米,堆积层部份被破坏。采集的标本有圈足花口小碗、圈足撇口碗等残器瓷片,全属影青瓷,胎白纯细;4.在郑家坞水库西侧,遗物堆积面积约2800平方米,遗存上灌木杂草丛生,保存完好。从该处采集的标本观察,与水库东侧遗存中的器物相似;5.郑家坞村南约130米处,遗物堆积面积约225平方米,厚度为0.3米~1米。采集的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撇口小碗、罐盖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6.郑家坞村东南侧,相距数十米有两处堆积层,皆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和3900平方米。器物以碗最多,盘次之。碗、盘为圈足、唇口或撇口,足底有一黄褐色垫烧痕迹,均为影青瓷,胎质洁白纯细;7.郑家坞村东100米处,遗物堆积面积达3500平方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影青瓷圈足大、小碗、环足盘等瓷片;8.郑家坞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达2250平方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斗笠碗和圈足撇口碗,均为白胎影青釉,其中斗笠碗内壁饰有篦纹;9.银坑坞草坦上自然村西侧约35米处,堆积层靠近小水塘,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50米平方米,遗存大部份被破坏。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圈足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盘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10.银坑坞白庙下自然村南侧,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7米,南北长约30米,厚度约0.3米~1米。因遗存上建有房屋,故堆积层大部份被破坏。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圈足敛口碗、圈足唇口小碗、环足瓜棱式大碗、圈足瓜棱式碗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色多闪微黄,呈青绿色者少见;11.白庙下村东约300米处堆家坞,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8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到的器物标本仅为白胎影青圈足唇口大碗一种;12.银坑坞红届下村西北侧塘坞口,相距数十米有两处堆积层,皆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分别为700平方米和4300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一处大部份被破坏。从拣选的器物标本看,有圈足撇口小碗、圈足折腹瓜棱式撇口小碗、圈足葵口碗、圈足唇口小碗、环足折腰瓜棱式小碗、圈足小碟等,均为白胎影青瓷,其中碗类少数饰有简单的篦纹。
  综上所述,该窑址产品主要为碗、盘类,少量盖罐类,其中尤以碗类为大宗,全属影青瓷。在各堆积层中所发现的窑具仅有匣钵和垫烧器物的环形或圆形垫饼。匣钵型制为外壁上半部为厚直沿,下半部骤折而成小平底,大小因装烧的器物而异,从窑具观察,该窑址采用“仰烧”形式,与湖田窑宋代早期相似。从器物特征和窑具分析推断,该窑址兴烧于宋代早期,终烧于南宋以前。
  该窑址是景德镇南河流域众多窑址中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比较单一,影青瓷质较好的窑场之一,它为考察研究景德镇宋代窑业情况和影青瓷制瓷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因该窑址未经试掘,遗存内涵有待进一步揭示。
  外小里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0公里竟成乡外小里村附近。村西有一条小溪流经杨梅亭注入南河,村南与三宝蓬古瓷矿区相距约1公里。它是以其原料就近便利为优势而兴起的窑场。
  村周围的窑业遗存有5处。1.村东南侧的水沟畔遗物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碗;2.村东北侧油麦坞往南50米处有一条小沟,遗物堆积面积达4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大,遗物堆积稀薄。烧造的产品有影青瓷碗、盘二类;3.村北侧井坞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器物与油麦坞出土的一致;4.村西约600米处土山坞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瓷碗、盘等;5.村西北450米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内,遗存上建有几栋木平房。遗物分布面积约26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烧造的产品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碗、盘二类。
  该窑址仅一处采集到支钉迭烧法装烧的青瓷与白瓷,其它4处皆为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的影青瓷。影青瓷偶尔见有简单的篦纹。尚未发现其它纹饰装饰,制品都较为粗劣。该窑址的产品造形与附近的杨梅亭窑的产品一致。可见,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且北宋的烧造规模较大。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12公里黄泥头小学北侧山丘上,东侧是景婺(景德镇——婺源)公路,再往东约50米是南河,窑址面积达5000平方米,遗物呈山丘状堆积,高数十米,有东西两个较大的堆积层。西堆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东堆以影青瓷为主,亦见青釉瓷片。黄泥头小学建校舍时,曾夷平了窑址南侧的部份堆积层,从遗露的遗存断面观察,堆积层厚度约3米~5米。
  窑址未经发掘,从采集的遗物标本观察,青瓷与白瓷均采取支钉迭烧法,影青瓷采用匣钵与垫饼的单体仰烧法,其烧造工艺与湖田窑五代与北宋的装烧形式相似,故此推断,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
  从出土的瓷片标本看,青釉瓷胎为灰色,胎骨较浑厚,胎质细腻,釉色青亮,极似越窑“蟹壳青”之色。产品有碗、盘、壶等,碗盘类为大足唇口、撇口或花口,壶为瓜棱式,型制特征与同时期的湖田窑近似。白瓷为白胎,瓷质纯细,胎体略薄,产品特征与青釉瓷相似。但碗类多为唇口,影青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微青泛白,亦有闪黄者。品种有碗、盘、壶等,产品特征与湖田窑北宋影青瓷基本无异,从该窑址的整个产品看,制作规整,质地较佳,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1983年公布为景德镇市级保护单位。
  塘下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13公里湘湖乡塘下村附近。北侧毗邻景婺公路,东侧和南侧邻近南河。原有窑业堆积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在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0000平方米。
  坳上遗存在塘下村北侧约250米,遗物堆积在坳上西侧,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0米,厚度约0.3米。该处的堆积极为稀薄,范围狭小,遗物堆积只有一层。产品为碗、盘二种,皆为灰胎青釉瓷,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装烧形式采用的是“支钉迭烧法”,属五代遗存。
  塘下村内遗存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650米,遗物堆积较丰富。堆积有二层,上层为覆烧青瓷碗,下层为影青瓷。产品有圈足唇口大碗、假圈足内壁篾纹碗、平足大碗、大圈足敛口盘、双系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淡青或青绿。青釉瓷仅发现碗类,皆芒口,平足或实足,有的内壁刻有花卉,外壁有剔地凸起的竹叶状纹,碗口沿呈火石红。从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影青瓷为宋早中期的产品,青釉瓷为宋后期至元初的产品。青釉瓷叠压在影青瓷之上,从已发现的器物看,尚属仅见。
  王同岭遗存 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南临公路,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高圈足唇合大碗,大足碗,大足折腰花口盘。均为影青釉,白胎,釉面有细冰裂纹,无装饰纹样,装烧形式为单烧,应属北宋遗存。
  吴家坞遗存 在塘下村北约150米处,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通高14米。采集的瓷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类,有圈足大小碗、大足唇口碗等。窑具有匣钵、环形或饼状垫饼,当为北宋遗存。
  谢家坞遗存 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大部分堆积浸入水塘。东西约60米,南北约55米,通高达4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支钉装烧青瓷与白瓷圈足唇口大碗,影青釉圈足瓜棱花口大碗。从其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为五代至北宋遗存。
  从该窑址拣选的影青瓷碗类标准本复原来看,碗有多式。一式:口外撇卷唇,浅腹弧壁,平足,釉面有细冰裂纹,无纹饰。口径11厘米~14厘米,足径4.5厘米~5厘米,高8厘米~9厘米;二式:敞口卷唇,鼓腹深弧壁,高圈足,口径10厘米,足径6厘米,高12厘米;三式:撇口、斜弧壁,矮平圈足,口径14厘米~15厘米,足径6厘米,高9厘米,平足底无釉,器内壁刻有简笔卷草纹,外壁刻有不规则莲纹。
  综上所述,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末元初。遗址中还有少量青花瓷片,据此分析,可能在元代以后这里亦有小规模的烧造。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9公里白虎湾村(又称石虎湾)附近,它有渡槽、小麦坞老虎床、白虎湾、南门坞羊里坞口、匣钵墩等13处窑业遗存。面积达3万平方米,这里南距南河约500米,东南侧和西南侧距湘湖与塘下窑址仅数公里,相传古时有三十二窑,说明该地区烧造瓷器曾盛极一时。
  渡槽遗存 在白虎湾村北约400米处,渡槽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堆积层。东南为稻田,遗物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50米,通高8米。遗存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影青瓷;中层除白瓷外,尚有青瓷,两类瓷器型制相同,底层皆为青瓷。器型有盘、碗、洗等,因修建渡槽部份遗存已被破坏。
  小麦坞老虎床遗存 在白虎湾村北约500米,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遗物堆积稀薄,采集器物标本仅为灰胎青釉碗、盘残瓷片。
  白虎湾1号~6号遗存 在村东南侧约400米一带,南临南河约250米。彼此相邻的堆积层有3处,分布面积达1.7万平方米。遗物全部为影青瓷碎片和匣钵、垫饼等窑具。产品以碗类为主,仅有少量的盘或高足靶杯。部分遗存被辟为菜地。
  白虎岭遗存在村西侧,相距百米有两个较大的堆积层,面积分别为1600平方米和7500平方米,厚度一般为0.3米~1米。瓷片均为影青瓷盘、碗、壶残器片。
  南门坞羊里坞遗存 在村东北约350米处,遗存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23米,南北约23米。遗存被长满的灌木和杂草遮盖,保存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碗盘产品。
  匣钵墩遗存 在村西侧,北与小麦坞口相望,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影青瓷碗、壶等残片。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1986年对该窑址进行调查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比白瓷丰富,而影青瓷则比青瓷丰富。青瓷胎骨一般较厚,盘类一般稍薄,均呈灰色。釉层极薄,微带黄,釉面有极细的纹片。产品有碗、盘、洗等。碗、盘类型制与湖田窑五代青瓷碗、盘相似,但盘类稍些不同,盘底宽边,宽边上有支烧痕迹,盘心里亦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洗为敛口、腹鼓、圈足。白瓷片和青瓷片是夹杂迭压在一起,可知它同青瓷是同时烧造。产品有碗、盘,器物型制与青瓷类相似。白瓷胎土纯白,釉色白度好。影青瓷碗为大宗产品,次有盘、壶、高足靶杯等。碗有圈足唇口碗、圈足撇口小碗、高足撇口式唇口大碗、假圈足敛口碗等。装饰中极少见刻印花纹,仅见内壁有简单的篦纹。盘为圈足、撇口、唇口或花口。壶的型制和湖田窑宋代影青瓜棱壶造形相似,但有的壶在流与把中间的肩部对称安有双系。影青瓷皆为白胎,胎质纯细,釉层一般较薄,釉色多泛白或闪黄,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有的釉面有细冰裂纹。
  1982年,景德镇落马桥出土“唐代青瓷玉璧形圈足碗”之后数年,又在(白)石虎湾有重要发现。据考古报告所称,市昌河机械厂徐恒君同志在石(白)虎湾收到当地农民挖土盖香菇棚时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碾。碾呈船形,中间碾槽为月牙形。高6.8厘米,残长12(全长约25厘米)厘米,宽6厘米。青釉似蟹壳青色,开细片,釉不及底,灰色胎,沙底。左边刻有行书“大和五年”(公元831年)铭文;右边一直线、一曲线相间成二组。这是佐证景德镇瓷业烧造始于唐代的珍贵实物资料。
  从出土的窑具分析,青瓷和白瓷是采用垫柱支钉迭烧法装烧,影青瓷是采用匣钵与垫饼仰置装烧。青瓷和白瓷的特征与五代相似,影青瓷则与北宋的影青瓷相似。因此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始烧于唐代,盛烧于五代至北宋时期。
  盈田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14公里湘湖乡盈田村附近。遗址背山近水,北临南河,东西与湘湖和塘下窑址毗邻,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及附近的山脚下和花儿滩3个自然村。
  盈田村有2处窑业遗存:一在村南约750米大山坞口;另一在村东南350米蛇家坞口。大山坞口遗存堆积在山坡下,东西长约125米,南北长约25米。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主要是碗类,器型特征为圈足或假圈足,撇口或唇口,弧壁。有时内壁有简单的篦纹;蛇家坞口遗存北临南河,堆积面积10400平方米,部份遗存被破坏。采集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大、小碗,器型与大山坞口的相似。两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胎质均细腻洁白,釉层薄而透明,多闪黄或泛白。
  山脚下村在盈田村南约1公里,附近窑业遗存有6处,即村内2处,口坑坞1处,凤凰山3处,村内的2处分别在村西侧,相距约150米,堆积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壶两类,碗为假圈足撇口弧壁,壶有双系或瓜棱式。口坑坞在村南侧,西北距南河约650米。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高圈足大碗、瓜棱式壶、双系壶等残器瓷片,其中壶类为多,均为白胎影青瓷;凤凰山在村西南,西北距南河350米。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堆积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3700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均保存较为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来看,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主要为大,小碗和壶类,器物特征与山脚下村内遗存中的相似,其瓷片胎釉和盈田村遗存中的相似。
  花儿滩村在盈田村西南约500米,附近窑业遗存有8处,分别在倒须坞、狮子山、凤凰山和村内,总面积达600平方米。村内南侧的一处遗存较大,堆积的瓷片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其他遗存中均是清一色的影青瓷。从采集的器物残片来看,青瓷和白瓷的器物为碗、盘,两种瓷的器物造形一致,器底心均有支烧痕迹,属同时期的产品。青瓷胎体浑厚,胎为灰色,质地粗糙,有气孔,釉色呈灰青。白瓷胎体略薄,胎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纯白。影青瓷的产品为碗、盘、壶等,其中的产品以壶较精细,尤以瓜棱式壶最佳,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透明,器身较之其他窑址中的稍细巧,造形秀丽。
  盈田古瓷窑遗址除花儿滩村南侧遗存中有青瓷和白瓷外,其它均为影青瓷。影青瓷的胎釉质地基本相似,器物造形除大小各异外亦无较大差异,可以确认为同一时期的产品。考察该窑址的装烧工艺得知,青瓷和白瓷均采用支钉选烧法装烧,影青瓷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这与景德镇各窑址中五代和北宋的装烧形式一致。据此推断,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五代时期烧造规模较小,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时期。该窑址的影青瓷较湖田窑逊色,未发现优质的影青瓷,故北宋后期该窑场逐渐衰落。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13公里湘湖乡湘湖街村,南侧临南河,北接景婺公路,四周环山,为一山间小平原。村周围数公里散见有大量窑具、瓷片,可见历史上这里窑业兴旺。该窑址的遗存集中分布在5处,即内傍坞、窑前山、桥头、栏窑山、牛栏头。
  内傍坞在村北300米处,遗存有3处:其中一处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碗、盘残器。另外2处遗存遗物由南向北傍山坡堆积,瓷片为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碗、盘残器。3处遗存的堆积面约2500平方米;窑前山在村北约4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依山坡堆积,东西长50米,南北长35米,山坡下古瓷片甚多。瓷片主要是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桥头在村东南侧,遗存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5米,堆积厚度约0.5米~0.7米,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栏窑山在村南折西,遗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瓷片有釉色均匀洁净,胎骨细腻洁白,称为“粉定”器的残器,其中以灰白色、水青色厚胎瓷片为多,亦有少量划莲荷与牡丹瓣纹的淡青釉瓷片,均为宋代遗物;牛栏头在村东侧,遗存南距南河100米,面积达1300平方米。瓷片有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残器。
  该窑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1.五代灰胎青釉大圈足碗与白胎白釉大圈足碗。这两种碗的型制相同,为撇口、鼓腹、大圈足,器型规整,碗底心均有支烧痕迹。青瓷胎质细腻,釉色光泽明亮。白瓷胎骨洁白纯细,釉白纯正;2.北宋影青高圈足碗,口撇、弧壁、足高而直,胎骨细密坚致,釉色白中泛青,润泽透明,纹饰为划花牡丹;3.北宋影青花口折腰盘,无纹饰。
  从已发掘的情况看尚未发现窑炉遗存,从出土窑具和器物分析,其装烧形式五代为支钉装烧,宋代为一器一匣仰烧和支圈履烧。从宋代遗存的堆积状况判断,可能系长形阶梯窑烧制瓷器。
  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南宋,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五代、北宋、南宋3个时期制瓷技术与烧造过程,是一个较有影响的窑场。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镇东南20里外有湘湖市,宋时亦陶土塥埴,其体亦薄,有米色粉青二色。蒋记云,器雅而泽,在当时不足珍,然唐公陶成纪事侧日厂仿米色、粉青宋釉二种得于湘湖,故窑款色盍其地,村市尚寥落有存,窑址自明已圯”。该窑址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说明它对景德镇明、清时期制瓷技术产生过一定影响。
  该窑址内傍坞遗存部份已被搞乱,窑前山、桥头、牛栏头、栏窑山遗存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月山下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6公里寿安乡月山下村附近。村东南与柳家湾窑址相距约3公里,西面有小南河联通南河。窑业遗存在村东南350米的小学校西南侧,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宽约15米,纵深约45米,堆积物由坡脚到坡顶逐渐减少。从堆积物的分布状态可看出,当时窑身较长,从下而上恰好形成一平缓的坡度,窑头低,窑尾高,形状似龙,应属阶梯式龙窑型。遗存小部份被辟为菜地,从暴露出的断层中,采集到大量影青瓷片,经辩别均为圈足撇口碗残器。瓷胎为白色,胎骨坚致细密。釉面滋润,釉层有透明感,呈浅绿色或米黄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瓷片多为素面器物,釉面有开片,纹埋均匀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该窑址产品单一,主要是碗类,瓷器装烧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于北宋时期。窑址保存较好。
  凉伞树下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北18公里寿安乡凉伞树下村,西临小南河,东傍山丘,南接月山下,北接柳家湾,分别相距约2.5公里。遗存在村北侧水库坝,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厚度0.6米~1.2米之间。因修建水库,有一部份遗存被毁坏。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一暴露的遗存断面考察得知,遗物堆积可分两层:底层为支钉迭烧青瓷和白瓷;上层为一器一匣仰烧影青瓷。青瓷胎为灰色,质地粗疏,釉色偏灰;白瓷胎为白色,胎质较纯细,釉色闪灰或闪黄;影青瓷胎质较佳,釉面透明光亮,釉色淡青或泛白。根据采集的瓷片辨别,产品有青釉大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大足折腰盘,影青釉圈足鼓腹撇口或唇口碗,影青釉高足壁碗,影青釉折腰撇口盘等。影青瓷碗外壁有刻花纹饰,纹样有简笔牡丹或卷草等。
  根据上述考察资料确定,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该窑址遗物迭压关系清晰,这对考察研究景德镇五代——北宋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物资料。
  富坑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6公里寿安乡富坑村,东侧隔小南河,与月山相距约1.5公里,西侧距三宝蓬古瓷矿区约2.5公里。窑业遗存有2处,一在村北谢家蓬;一在村南的何家蓬。
  谢家蓬遗存保存较好。遗物由南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为影青瓷,器物为足底无釉的大、小碗类,装烧形式为一器一匣垫饼仰烧。
  何家蓬遗存物堆积在一个小山坡上,东西约140米,南北约63米,通高近10米。采集的瓷片、器物为高圈足小碗、假圈足撇口碗、假圈足大碗等全属影青瓷,瓷胎洁白细腻,釉面晶莹透明,纹饰以简单的篦纹为多,亦见少量草株类刻花纹样。瓷器的装烧形式与谢家蓬遗存相司。
  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废止停烧。
  大屋下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寿安乡大屋下村附近。村东一条小溪联通小南河,东南侧距朱溪窑址约3公里。
  该窑址遗存分别有东塘坞、新村窑坞、大屋下屋背山、新村屋背山、内小里李家坞、宁家山、黄牡岭、虎山等8处。1.东塘坞在村北,窑业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高实足碗、小圈足敝口大碗、假圈足碗等残片。瓷胎一般都坚硬厚实,釉色多泛黄,有篦纹装饰,产品制作较粗;2.新村窑坞在村东北约2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碗、壶残片,壶均为瓜棱式。胎、釉质地与东塘坞遗存中的相似;3.大屋下屋背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2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大多数是灰白色、水青色粗制厚胎;4.新村屋背山在村内,遗物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全部被破坏。散见于地表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盘、杯等残片;5.内小里李家坞在村西北约400米处,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圈足大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碗、高足杯、高足鼓腹折沿小碗等残片。瓷胎洁白细腻,釉层均匀洁净,产品较为精巧;6.宁家山在村东北约40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达6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大足内壁篦纹碗(外壁下层有印棱),环足撇口小碗,高足碗,小平足弧壁折沿碗等残片,均为影青釉白胎瓷;7.黄土岭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95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瓷碗、盘残片,胎骨浑厚,质地略粗,釉色淡青泛黄;8.虎山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堆积在山脚,面积约8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胎质较黄土岭的略佳,釉色多呈淡青色或淡绿色,器型较规整。
  该窑址产品较单一,几乎都是碗类,质量有粗精之分。瓷器的装烧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其烧造年代在北宋时期,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以烧制影青碗类瓷器为主的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灵珠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9公里寿安乡灵珠村(又称乌龟山)附近。村西与月山下相距约2公里,东南侧的白菜园水库有一条小溪经村南流入南河。该窑址的遗存主要分布在邻近的4个自然小村庄,即义民、乌龟山、娘娘坞、凤凰咀,呈东西方向间隔分布。
  义民村在灵珠西北约500米处,周围有4处遗存:1.村西北侧屋背山,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达600平方米,大部份被毁坏;2.村西北约400米处胶人坞,遗物由南向西傍山坡堆积,面积约25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3.村东北约600米处井坞,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部份被破坏;4.村北约250米直坞花行山,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100平方米。这4处遗存瓷片皆为影青瓷碗残片,产品器型有高圈足瓜棱碗、高足大小碗、圈足弧壁唇口碗、圈足敝口大小碗、假圈足敛口小碗、圈足芒口碗等。瓷胎色白细腻,釉色多呈淡青。除井坞一处发现多级垫钵复烧窑具外,皆为一器一匣仰烧窑具。
  乌龟山即灵珠村,附近有3处遗存:1.村东北120米处鸡呜山,临近公路,堆积面积800平方米,保存较好;2.村东北约300米处雷打山,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好;3.村东约300米处老鼠咀,西临公路,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这3处遗存中的产品,除未发现影青芒口瓷外,其它的与义民遗存中的相似,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
  娘娘坞村在灵珠东北约700米处,附近遗存有2处:1.村北约120米处打铁坞口,东临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0平方米;2.村北约350米老虎皮,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2处遗存中的瓷片均为影青瓷,产品有碗、盘二类,器型为高足碗、实足大碗、圈足折沿花口碗、环足敝口盘、环足花口盘等。装饰有刻花牡丹、水波纹等。瓷胎洁白纯细,釉色青淡,但有刻花纹的瓷片釉色甚佳,釉面有一种晶莹透明的翠绿色调。
  凤凰咀在灵珠东北约1.2公里处,附近有3处遗存:1.村西南400米处鸭舌坞,东临小水库,遗物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完好;2.村南约450米处下牛尿岭,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部份被筑路时破坏;3.村北侧水井窳,东侧为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完好。这3处遗存,除在水井窳遗存中采集到青瓷和白瓷片外,均为影青瓷。青瓷和白瓷产品为支钉迭烧的碗、盘类,属五代的产品,且迭压在影青瓷之下。影青瓷产品为碗盘类,器物特征和娘娘坞村遗存中的相似,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
  灵珠古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烧造地点仅有水井窳一处,大规模的烧造在宋代早中期,宋代后期只有义民村的井坞还在烧造。
  灵安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湘湖乡灵安村(又称查村)附近。村前有条小溪流入南河,周围山林茂密。该窑址有占家坞、塘坞、余家坞、吴冲坞四处遗存,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占家坞在灵安村附近的大港埠村西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0平方米,部份遗存被破坏;塘坞在大港埠村西北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较好;余家坞在灵安村老屋下西南约350米处,东南临近公路,遗物堆积面积约17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吴冲坞在大港埠村东南约40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
  该窑址距离河较远,规模较小。从初步调查所得资料来看,该窑址烧造影青瓷,产品单一,主要以碗类为主,其次是盘类。产品造形与湖田窑北宋早期同类产品相似,胎质较粗疏,釉色闪灰,釉面晶萤透明者少,器物罕见纹饰装饰,仅在少量的器物内壁饰有简单的篦纹。产品的装饰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根据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该窑址烧造时间在北宋早中期。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0公里寿安乡柳家湾村,村西北有一条小溪流入小南河,四周山麓植被茂盛。其窑业遗存大小11处,面积近10万平方米。
  村中水泥厂院内遗存 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厚度1.5米~2.5米,产品有影青高足碗,矮实足撇口碗,大小圈足弧壁划花碗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纯细,釉面滋润,釉色呈淡青色,有透明感。因基建,遗存被破坏。
  村南侧兔儿望月山遗存 堆积面积达1万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鼓腹撇口碗,圈足鼓腹撇口碗,圈足瓜棱碗,圈足撇口盘等,均为影青瓷,胎骨洁白,釉色呈湖绿色,有划花纹饰。
  村北侧匣钵墩遗存 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品种与水泥厂遗存中的一致。
  村东北油麦坞遗存 距村约5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部份被搅乱。产品有高足葵口碗,圈足葵口碗,斗笠碗等。胎质细腻,影青釉色纯正。
  村东侧供销社院内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产品有高足碗,实口撇口碗,小圈足弧壁敞口碗,高足杯等。其高足杯为深腹、直口、喇叭状高足。均为影青釉,釉层有透明感,多呈淡青,也有呈浅绿,湖绿色,胎质洁白细腻。
  村东北约200米处雷打坞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碗,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均为影青釉白胎瓷。
  村西北侧炮台山堆积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存破坏严重。产品有高足碗,平足唇口小盏等。均为影青釉白胎瓷,胎釉质地较佳。
  村西约350米处金家坞附近有3处遗存,呈西北向一字排列分布。北面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0平方米。产品有高足杯、注碗、注壶等;西面的一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有影青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胎质细腻,釉面滋润光洁,呈淡青色;中间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产品有支钉迭烧白瓷碗,影青高足碗,圈足敞口盘等。胎质一般较粗,釉色亦偏灰,碗心底有9个~16个支烧痕迹,影青瓷胎釉较佳。
  该窑址装烧形式除在金家坞一处发现支钉迭烧法外,余皆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仰烧器的器底垫泥饼,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径,所以器物圈足光洁而有釉。窑址的烧造年代,上限应在五代时期,大规模的烧造则是在北宋中晚期。该窑址影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纹饰有牡丹、莲瓣、百合及各种团花,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格局规则,线条流畅自如。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烧制影青瓷质量优异、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对研究北宋影青瓷的烧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南市街村,东北距柳家湾约1.5公里。遗物分布范围较大,堆积层丰富,较大的遗存有4处。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狮子山黄土岭北斜坡上;一处东起水库、西至小学,北邻公路;一处在西尽头。分布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与试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烧造的是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纯白釉瓷,大规模烧造的是影青瓷。
  青瓷为灰胎,白瓷为白胎,产品有碗、盘、壶三类。碗、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作瓜棱式。器物造型和胎釉与湖田窑五代产品相似,采用的装烧形式亦为支钉迭烧法,故该产品应为五代时烧造。影青瓷胎骨纯白细密,釉面光洁滋润,釉色有淡青、水绿、粉青、浅绿,均清幽淡雅,胎釉较之附近朱溪、西溪等窑址中的影青瓷略佳。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片,胎骨极薄、轻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是优质影青瓷的烧造场地。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盏、茶托、洗盒等,器物造型与湖田窑宋代影青瓷产品相似。产品以瓜棱式碗和斗笠碗为多,成型规整,其中斗笠碗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芒口碗较少,器物较粗劣。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亦有少量的印花。纹饰有牡丹、菊花、莲瓣及各种卷草团花,印纹多为双鱼。图案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格局规则,形象生动。早期产品多为素面,釉面多为开片,纹理匀均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产品的装烧形式早期的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后期采用垫匣履烧和支圈履烧法。纯白釉瓷,产品多为折腰腕、盘。其瓷胎与影青瓷相同,釉层较乳浊而泛黄。产品均采用带沙渣的垫饼仰烧法烧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层都粘有几颗微小的砂粒。
  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其烧造的影青瓷较精,居于景德镇宋代诸窑之上,是景德镇在当时的最高制瓷水平。1983年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的保护状况良好。
  朱溪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23公里寿安乡朱溪村,东北侧距南市街约1.3公里。该窑址的遗存分布在朱溪和牛棚两个相邻的自然村附近,共有4处。朱溪村北约400米处狮子墩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朱溪村西北约250米处凤凰山口遗物,堆积面积约16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牛棚村西侧三丘窳遗物,堆积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牛棚村西侧板粟山遗物,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
  以上4处遗存中采集的瓷片,为一色的影青瓷。器物为碗、盘两类,以碗为大宗,盘类稀少。碗的造形多样,有圈足瓜棱碗、圈足斜壁花口碗、圈足弧壁敞口碗、圈足瓜棱折沿碗、假圈足撇口碗、高足碗、大足碗、圈足鼓腹折沿碗等。盘为假圈足唇口或花口盘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细腻,釉色呈淡青、淡绿,亦有小量闪灰泛黄。装饰有划花或简单的篦纹,纹饰有水波、草株、牡丹等。
  4处遗存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器物和窑具特征与景德镇北宋早中期窑址中的相同,其烧造时期当在宋代早中期。
  西溪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西溪村。东侧与柳家湾相距约2公里,西临小南河,遗存分布在屋后山、窑间垄、背后坞口3处。
  屋后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窑间垄在村西100米处,东南侧临近小南河,遗物堆积面积4000平方米,大部份被开垦成菜地。背后坞口在村东南侧,遗物堆积在小山坡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存表层被辟为菜地。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遗存中采集的瓷片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瓷,产品为民间日用瓷大、小碗类。器物造型有高实足浅腹腕、圈足莲瓣花口撇沿碗、环足瓜棱折沿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折腹敞口小碗、大足瓜棱碗、小足敞口碗、圈足花口碗。纹饰以篦纹为主,亦有少量的划花牡丹。碗的大小各异,一般为口径18厘米~12厘米,足径3厘米~5.5厘米,高6厘米~12厘米。瓷胎为白色,亦有呈灰白色的,胎质略粗。釉为青蓝、淡绿或泛黄色,釉面多见细裂纹,此类器物无装饰纹样,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该窑址烧造瓷器采用的是一器一匣仰烧形式,窑具有矮壁、平底、漏斗式匣钵,陶质圆饼状垫饼。
  丰旺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丰旺村附近。村东北距宁村约2.5公里,西面临小南河,周围是丘陵山峦,植被茂盛。窑业遗存均分布在山坡下,共有11处。其中3处分布在村内,其余8处分布在与该村仅一河之隔的寺前村附近。
  丰旺村内的3处分别在村东北侧的凤凰山、村北侧的屋背山,村西侧的洋村坞,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3处遗存中的遗物大体一致,应烧造于同一时期。产品均为影青瓷,器物有碗、盘二类。碗的造型有圈足腹鼓唇口碗、平实足弧壁撇口碗、环足弧壁撇口碗、高足碗等。盘为圈足浅腹折沿或圈足宽边撇沿盘。胎瓷为白色或灰白色,胎质厚实粗劣,釉色淡青,但多数偏灰或泛黄,皆素面无纹,少量有篦纹装饰,器底足内皆无釉,是生产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寺前村附近的8处遗存分别在村北侧凤凰山、村东北侧小沈家坞、灰窑坞、大坞口火龙岗、大湾田窳、大湾沈家坞、背后坞、灰窑坞口等处,堆积面积达2.5万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是影青瓷残器,从残器标本来看,器物以碗居多,其次是盘。器物造型与平旺村遗存中的基本一致,但有一种影青斗笠碗却是大湾田窳遗存中所独有,胎骨洁白细薄,釉面光洁透明,呈淡青、淡绿色,器型规整,内壁有划花牡丹纹饰,线条流丽生动,是该窑址中发现的质地最佳的产品。从遗存的迭压关系观察,由于是堆积在地层的表面,应属于该窑址的晚期产品。
  该窑址未经清理和发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器物与景德镇宋代早中期的影青瓷产品相似,且瓷器的装烧形式亦为宋代早中期普遍采用的仰烧法装烧,故该窑址烧造时期在宋早中期,是当时生产民间日用瓷规模较大的窑场。
  宁村古瓷窑遗址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宁村。东北与柳家湾相距约4公里,西南与寺前相距约2公里,西北邻近山田坞水库,南临小南河,隔河与平旺村相望。遗存分布在宁村和平旺村附近,共有6处,即宁家坞、窑坞、宁村后背山、上汤坞西山、上汤坞东山、牛栏坞等处。
  宁家坞在宁村西约100米处,遗存邻近公路,大部份被筑路夷平,已发现有遗物堆积面积约600平方米。遗物倚山坡堆积,通高数十米。窑坞在宁村东北约400米处,东南距小南河约22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3300平方米。宁村后背山在村北,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上汤坞西山在平旺村西北约500处,南临公路,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00平方米。上汤坞东山在平旺村西北,西距上汤坞西山约10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1800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发掘,故底层遗物不明,从露暴在遗存表层的遗物观察,均烧造影青瓷。影青器主要是碗类,胎质釉色和器物造型与平旺村内遗存中相同,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据此推断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下限在北宋时期,它是一个烧造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