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陶瓷专业院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陶瓷专业院校教育
分类号: G648
页数: 9
页码: 579-6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专业院校教育,分别记述了景仰书院、中国陶业学堂、江西省乙种工业学校、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陶业人员养成所、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江西省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陶瓷教育 专业院校

内容

第一节 景仰书院
  景仰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据《浮梁县志》(乾隆版)载:“乾隆四十一年,监生沈大振等输田六十二亩、捐银二百余两。”“侯世爵、林大荣等捐银四百七十余两。”经当时驻镇饶州府同知兴圣纪的同意和督办,将景德镇江家坞的净土庵改建为景仰书院。这是现今已知景德镇最早时期的陶瓷专科教育书院。
  景仰书院注重陶瓷技艺方面的教学,由此得到兼管窑务的驻镇同知的重视,批准并亲自督办,将其设在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中心区域,这是当时景德镇镇区唯一的一所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1816),饶州府驻镇同知和浮梁县令刘丙募捐扩建景仰书院,镇上著名的大窑户陶成、陶庆二帮会捐赠巨资。《景德镇陶歌》作者龚〓曾记曰:“窑户陶成、陶庆二会创有书院曰:景仰书院。余曾代刘侯(知县刘丙)作记。”在雄厚资金的资助下,景仰书院陶瓷专科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日趋鲜明,影响也越来越大。
  景仰书院使用的教师规格甚高,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刘丙启用著名陶瓷史学家、《景德镇陶录》的编纂补辑者——郑廷桂执教。《景德镇陶录序》(刘丙)写道:“郑廷桂,余始至邑观风所得士也。招馆东轩,课余次儿学。”刘丙扩建景仰书院后,又聘请郑廷桂到书院“延课子弟。”
  景仰书院大量吸收景德镇陶瓷界的子弟入学深造。《景德镇陶歌》记载:“陶成子弟集昌南,书院崇开一坐谈。”景仰书院还规定:凡“考取生徒,发给膏火,由军厅经理。”“膏火”即发给学生的津贴费。“军厅”即驻镇饶州府同知。按照当时的制度,在一般的书院和学校中,“诸生中贫乏无力者,酌给薪水,各省由府州县董理,酌给膏火。”但是,由于景仰书院属于陶瓷专科职业教育,所以,入学学生不论家境贫富,一律享受生活补贴。补贴经费的掌管和发放,由当时兼管窑务的驻镇饶州府同知及其景德镇分司衙门办理。景仰书院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陶瓷专科技艺教育方面占了很大比重。龚〓在《景德镇陶歌》中有明确记载:“坯甈早消甄士日,满窑和气足清酣。”诗中的“坯”和“甈”系指陶瓷成型工艺技术,“甄士”指鉴别、选拔人才。显然,诗句描述的是:景仰书院的学员在陶瓷技艺学业结束后,在窑厂实习和被选拔录用时相聚的情谊。
  景仰书院的规模在道光版《浮梁县志》中可见一斑,据载,经刘丙扩建后的景仰书院内有“照堂五间,讲堂五间,后楼屋三间,左右厢房共计六间,院外偏左屋三间”(见后图)。另外,邓传安《邑侯刘克斋卓荐北上序》中谈到刘克斋(即刘丙)任浮梁县令期间时的教育成绩时说:“课士延致数百人。”而刘丙主持浮梁县政事期间的教育基地则是景仰书院。由此可见,当时景仰书院规模颇大。
  景仰书院持续时间很长。它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开始创办,中经嘉庆王朝,直到道光年间,延续50多年后仍然兴而不衰。正因为如此,道光四年(1824)新任饶州府驻镇同知继德署和钮士元以及知县乔溎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景仰书院。景仰书院于咸丰年间烧毁。光绪年间在镇东门头重建。
  景仰书院创建以来,在造就景德镇陶技瓷艺人材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中国陶业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由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直隶(河北)5省集资,在景德镇创建官商合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创办人康达(字特璋,祁门人)。公司设本厂、分厂为两处,本厂设在景德镇,仍用旧法烧制瓷器,以维持营业;分厂设在鄱阳城内高门,以便实验改良制造。其原因是“景德镇之制瓷者,己则守成法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啖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在分厂处附建了一所中国陶业学堂,拟用机械制瓷、煤窑烧瓷等,便于学生到厂观摩、实习。这是景德镇近代第一所正规培训人才的陶瓷专业学校,堂长徐凤钧,教导主任张浩。张是在日本学习窑业的归国留学生、新建人。学堂的宗旨是培养“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开办时设专科1班,艺徒1班。专科招15岁以上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学制三年。艺徒招初小文化的12岁以上少年,学制五年。学生来源由集资创办公司的五省推荐。课程按新法制瓷流程设置。
  次年,辛亥革命后,五省集资经费来源中断,鄱阳分厂停办。民国元年(1912),学堂与公司分离即改为省立,名称更改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张浩任校长。教学内容广泛采用新的制瓷技术,试烧煤窑,推广石膏模型及刷花技法。任专业课教师的有张浩和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宜丰人邹如圭教授等,还有从日本聘请来的技师指导实习。该校虽然与瓷业公司分立,但公司仍享有技术成果优先使用权,学校在制瓷技术上以及瓷器装饰上的一些成就,必须先由瓷业公司采用,然后才可以推广。校长张浩是学窑业的日本留学生,他在原饶州分厂的基础上开始试烧煤窑,从解决耐火砖问题开始到建筑窑体,几经试验,砌成了一座十个火门倒焰式煤窑,这是为景德镇改进瓷业生产而建的第一座煤窑。1913年,留日学生邹如圭回国后,协助张浩成功地试烧了煤窑。
  第三节 江西省乙种工业学校
  民国4年(1915),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改为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为便于实地练习、观摩,民国5年(1916)经省批准,在景德镇设立分校,校名为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校址在毕家上弄原御窑部分房屋中。校长由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张浩兼任,校务主任汤有光。乙校的任务除接纳甲校学生实习外,并独立招生办学。当年向安徽、浙江、江西招收初小或高小学生100余名。先设饰瓷科,继设成瓷科,学制三年。课程设置有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各占三分之一。专业教师大多是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其中有徐京丹、程宗瑜、周小松等。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入学半年,即以三分之一时间参加生产实践,创造产值。为便于实习,学校附设原料精制、成型、烧炼、彩绘全套工艺的工厂,并依照在饶州试烧成功的煤窑设计,在景德镇也建立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倒焰式煤窑,这是在景德镇首次建造、试烧煤窑。学校独立办学期间,毕业生被各地争相聘用,也有的就地安置。
  1924年,学校停办。
  第四节 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
  1931年9月创办,始名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校长冯渊,校址附于绍文小学内(今市委大院)。成立初,招收高小毕业生1个班,10余人,学制三年。1932年,改名为浮梁县立陶瓷初级职业学校。后又复名为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校址借原江西陶务局局址(现景德镇宾馆)。1933年,学校有3个年级,43名学生,13名教师。1934年冬,学校迁回绍文小学校内。当年,首届毕业生11人,秋季又招收29人,在籍学生共60余人,以浮梁籍学生居多。
  学生入学,不收学费,每人每学期缴杂费2元,图书资料费1元,学生自治会费0.45元,制服费3.5元。
  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饰瓷专业学科和实习课。专业课程有素描和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及图案等。在时间安排上注重操作实践,一年级实习时间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年级占二分之一;三年级占三分之二。学校附设有彩绘厂,为学生实习场所。在校先后任教的有方云峰、汪野亭、毕伯涛、张志汤、程意亭等绘瓷名家。
  1935年,景德镇立中学与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合并,遂改名浮梁县立陶瓷科初级职业学校,校址迁莲花塘(现在中共市委院内)。在校学生173余人,教职员23人。专业设置在原有饰瓷科基础上增设成瓷科,开设圆器、琢器、雕塑、练泥和烧炼等有关课程。并从外地购进发动机、辘轳车及粉碎设备,增设制瓷实习工厂,还建煤窑1座,试验用煤烧瓷。后因抗日战争,学校没有逐年招生,其规模时大时小,人数亦时少时多。
  1944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从萍乡迁来与浮梁县立陶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合并,校名遂改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1948年在陶职基础上成立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陶瓷职业学校即改为陶专附属。1949年5月,市教育局接管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汪璠任校长)。1951年,陶专附属三年制陶瓷工程招生30名学生,陶瓷美术招生20名。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陶专学生被调往外地,其附属陶职保留,另立校名为景德镇窑业学校。1954年,窑业学校亦被调整,学生110余人全部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湖南湘潭电器制造学校。
  第五节 陶业人员养成所
  民国24年(1935)1月,经省批准成立陶业人员养成所,校址在莲花塘。养成所的所长由陶业管理局局长杜重远兼任。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既具有近代思想,又初步懂得近代制瓷工艺的振兴陶瓷实业人才,以改良江西陶瓷工业。学制一年,开设课科目有:文化基础课有国文,英、俄、日文任选1科;陶瓷工艺课有陶瓷总论、陶瓷分论、筑窑、图画、汇色、工场调查;普通基础课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司法、法制等科。此外还有田径和球类等体育运动。为便于实习,设有实习工厂。养成所招生对象为18岁~25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大多来自上海、南昌、景德镇三地,计划招收80名,实到73人。养成所学生的费用,包括给养、服装完全由养成所供给,每人每月的预算为法币12元(当时地方小学教师月薪仅12元)。养成所的教师有张浩、邹如圭、程伯卿、王丰亭等陶瓷界知名人士,并聘有上海来的国文教师王仲文、从苏联回国的俄文教师黄乃强等。养成所的教学方法,既重理论知识,又重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担任管理局主办的工人训练所的训练员,按地段分别向各行业工人讲文化课、技术课、讲抗日救亡的道理,还组织学生经常到管理局主办的厂前露天广场(现市政府大楼)演讲和演出文艺节目。这些爱国的演讲、抗日歌声和进步话剧,对唤起陶瓷工人和群众的觉悟,激发他们的抗日救国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1935年下半年,杜重远因《新生周报》1篇文章的问题,被上海反动当局指责为“妨害邦交”致审判入狱,养成所也因此受到各方面压力。次年初春,养成所毕业的学生本可以分配到瓷业各方为振兴瓷业服务,但由于专员酆景福借口没有计划、无法安排,结果使那些学生不得不流散到四面八方,现在能知去向的有胡明(原名胡明芳,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三桂(后名张云樵,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浮梁地委书记、南昌市市长)、潘炯乐(先去延安,后受派去新四军,现离休在北京)、李清泉(原随陈毅将军去新四军,曾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潘文伟(建国后为景德镇陶瓷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等。
  第六节 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1944年,按省国民政府决定: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与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合并。该校从萍乡迁来后,学校即改名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简称陶职)。1946年9月,为适应抗战胜利后陶瓷发展的需要,经省国民政府批准,在陶职基础上增设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23人,学制二年;招收初中毕业生9人,学制五年。大专班为陶瓷工程科,以后增设陶瓷美术专科班,学制五年,前三年同职业班待遇,后二年享受大专班待遇。陶职初中班分成瓷科和饰瓷科。1948年5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即成立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原陶职改为附属)。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长汪璠,江西乐平县人,留学日本学习窑业。校址仍设原地(莲花塘今中共市委院内)。1948年下半年,二年制大专班毕业以后未招生,集中精力办好五年制大专班。当时有三个年级三个班,学生100余人。同时招收初中班学员。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5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接管该校,由浮梁地区专员公署领导。接管时,市人民政府仅在该校原有机构和课程上作了一些改造就继续教学。当时有专科班5个、学生66人,中职班6个、学生114人,教职员55人。课程设置:工程科设高等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陶瓷学、化学、窑炉学、陶瓷机械学、陶瓷原料学、中国陶瓷工艺史等;艺术科设素描、国画、青花、粉彩、新彩、图案等。学校管理方面根据民主治校原则,制定《校务委员会组织规程》,由校务正副主任、教务、总务主任和师生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校内重大事项。当年,浮梁专署拨款兴建教学大楼、实习厂房各1幢,并添置原料精制设备和机械制瓷辘轳车。
  1952年上半年,陶专改由中南行政区领导。下半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陶专的艺术专业并入南昌大学艺术系(今江西师大);次年,2月11日,经中央批准,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改为中等技术学校,名为江西省景德镇窑业学校。陶专的工程专业有学生36人,除三年级6人办理毕业外,一、二年级学生均并往华南工学院续读,陶专仅保留中专部。1954年1月31日,景德镇窑业学校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湖南湘潭电器制造学校。
  第七节 江西省陶瓷美术技艺学校
  景德镇1949年前遗留下来的陶专及其附设中专在调整中先后并往外地,致使一个制瓷技艺精湛、瓷器名闻世界的瓷都却没有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省市党政领导都深感有创建一所陶瓷专业学校的必要。1955年11月6日,中央文化部投资,帮助景德镇创办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开学。校址在陶院现址。培养目标是:面向全国,培养中级陶瓷美术技艺人才,学制三年。开办初,吴钟祥任校长,不久调市委宣传部,即由王文镳继任。学校设釉上彩、釉下彩、雕塑3个专业。当年在景德镇招生70余人,加上湖南、福建和石湾、唐山等省、市保送的20余人,共104人,11月开学。第二年招收100余人。专业课由中央美术学院直接分配丁千、施于人、毛龙汲、周时图等毕业生到校任教。另从景德镇各瓷厂选调余翰青、聂杏生、曾龙升、魏荣生、杨秦川等一批陶瓷艺人参加教学。
  1957年4月3日,经中央文化部批准,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正式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的文化程度改为初中毕业生。
  1958年1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中央轻工业厅主办的江西省轻工业学校陶瓷专业班师生由南昌迁景德镇,与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有学生210人、教职员13人,于5月份抵达。合并后,校名即改为江西省陶瓷学校。
  同年8月,景德镇在江西省陶瓷学校基础上创办陶瓷学院。原陶瓷学校的学生,该毕业的毕业,毕业后,愿工作的分配到景德镇及全国各产瓷区。要求深造的即编入陶院大学班学习。其他学生则由陶院办附设中专继续学习。
  第八节 景德镇陶瓷学院
  1958年1月18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西省轻工业学校的陶瓷专业班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学校。同年5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向省呈报,在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轻工学校陶瓷专业班和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3校合并基础上,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同年6月28日,省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将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该院暂设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科、系。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兼任院长并开始筹办,校址湖田。10月20日,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对上述三校400余名学生采取办中专方法实行“过渡”。属轮训性质的技工学校停办。属正规培养的艺校和轻工学校学生,应毕业的毕业,分配工作;毕业后要求深造的则编入大学继续学习。其他皆为中专学生。再招学制三年的初中毕业生190人,学制五年的高小毕业生150人。办到中专毕业为止;对3校教师,皆并入陶院,将按其学历资历统筹使用;对三校校舍,利用原艺校、轻校校舍,安排中专学生。利用技校校舍作办公室、美术系教室。另增建工程系教室、宿舍、食堂等平房。至此学院初具规模。9月,招收本科生150人,10月20日开学典礼。 学院创办初期,由景德镇市领导。1959年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1978年改为中央轻工业部属院校。由中央轻工业部与江西省双重领导,以中央轻工业部为主。
  学院创办初期,设陶瓷工程和陶瓷美术两个系,学制均为四年。陶瓷工程系设陶瓷工艺制造专业、陶瓷烧炼专业;陶瓷美术系设陶瓷彩绘专业、陶瓷雕塑专业。开学不久,国家向学院下达培养国外留学生和实习生的任务,先后接纳越南、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留学生或实习生32名。其中越南留学生学习时间为1年半,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留学生实习时间为半年。1959年,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景德镇建筑工程学院并入陶瓷学院,陶院增加建筑工程系,设陶瓷窑炉建筑专业。1960年,建筑工程系并入武汉测绘学院。至1961年开办的三年间,为罗马尼亚、波兰、越南及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培训了108名研究生或实习生。1963年,原留下的中专学生先后毕业,陶院已完成“过渡”任务,中专部宣告撤销。全院集中力量办好本科教育。 1966年,在校学生达800余人。有教职工310人,其中专职教师91人(副教授5人,讲师15人,教员45人,助教26人)。附属工厂工人150人。在任教师中,学者、专家有胡献雅、张志汤、段茂发、余翰青、魏荣生、聂杏生等,兼职教师中专家有王步、曾龙升等。从建校至1968年,学院共输送毕业学生1454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618人、中专毕业生773人。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德镇陶瓷学院被迫撤销,校舍被占用,历代名瓷和各种工艺美术品等实物资料2000余件以及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损失殆尽,损失150余万元。教职员工大部分下放农村。
  1975年12月12日,中共江西省委转发国务院《关于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通知》。陶院着手恢复,原校址已被恢复后的瓷校所用,于是仍采取初办时的“过渡”方法,将瓷校学生转入中专部,培养至毕业为止。复校后,除恢复陶瓷美术、陶瓷工程2个系的3个专业外,增设陶瓷机械系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当年招收工农兵学员147人。学制皆为四年。1977年,学院招收工农兵学生,仍设陶瓷工程、陶瓷美术和陶瓷机械3个系的4个专业。学制皆为三年。1978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本科学制仍为四年。1982年,国务院批准陶院为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1984年,美术系招生,其专业加试及考务工作,由江西师范大学代招改为陶院自设考试,独立进行。1985年,为适应干部“四化”建设的需要,学院增设企业管理系,下设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和干部专修科。学制分别为三年、二年。工程系增设热能工程专业,学制三年。并在陶瓷美术系的雕塑和设计专业中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学院遵循教育三个面向精神,在教学质量方面,从指导思想、教学实习计划大纲,到实习教材建设、实习成绩评定,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将外语课列为每学期的考试课程,并增设50%的周学时,学生外语基础明显加强。在全省高校外语四级、六级考试中,陶院学生的通过率名列前茅。在引进竞争机制中,陶院实行浮动学制。入学2年后的专科学生、成绩总分前列者(前10%左右),可以升入对口或相近的本科学习,修完本科专业规定课程并经考试合格,按本科生分配;本科生学习2年后,成绩总分在后列(后10%左右)且累计有4门课程补考者,安排加学1年专业课程,并按专科学生分配。在教学实习中陶院还充分发挥陶瓷生产基地办学的优势,注重实践性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普遍加强。毕业生分配以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学院的办学条件,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逐步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得到扩充和加强。至1966年,有教职员工310人,其中教师91人,附属工厂150人;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教学所需各种仪器、设备达150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损失殆尽)。学院复办后,1978~1988年期间,轻工业部拨给学院基本建设资金共1594万元,新建美术系教学大楼,工程、机械系教学大楼,机械系实验大楼,大型阶梯教室,体育馆、大礼堂、食堂、浴室和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扩建图书馆。新增建筑面积达47437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新建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占地面积18公顷,同时购置了不少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供教学、实验、测试用的电教室、电镜室、计算机室、语音室和各种分析化验室、试验室、研究室,以及用于学生实习的陶瓷、金工、美术等3个实验工厂。新增图书资料20万册。同期,学院建立了专业实验室、研究室、美术创作工作室、科技情报室、科技文献检索室以及科技开发中心、美术创作中心,编辑出版《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和《陶瓷学院报》。科学研究、美术创作及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学院已同华南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留学、讲学、展览等方式先后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有关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1985年,学院有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70人、教员85人、助教43人。另外还从国内各产瓷区和重点院、校中聘请了一批企业家和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第九节 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
  1965年6月,市陶瓷工业局与市总工会经省、市批准,创办了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校址在马鞍山今电机厂旧址,校长徐荣生。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200人。学制三年,设原料、成型、烧成和瓷用化工4个专业,每专业1个班。1968年学校被迫撤销,师生下放农村。1973年,经省批准恢复。由省轻工业厅主办、陶瓷工业公司代管。校名为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校址在陶院旧址,校长徐荣生,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200人。1975年,陶院恢复,因陶校占用了陶院旧址,经省、市决定,陶校并入陶院。
  1979年9月,经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和陶瓷工业公司请求,省政府批准,于1980年9月18日恢复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校,隶属省轻工业厅,校址在新厂,校长孙本礼。学校面向全省、兼顾全国,招收学生300人,学制3年。设有陶瓷工艺、陶瓷管理、陶瓷热工、陶瓷装饰材料4个专业。以后增设陶瓷机械、建筑工程2个专业,共6个专业,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4人。教职员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此外还有兼任教师8人。1981年增设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学校占地面积4.07公顷,建有教学楼、理化实验楼、图书馆和从原料、成型到烧成、彩绘的实习工厂。还有陶瓷材料、陶瓷原料检测、自动化仪表、电工、物理、岩石矿物、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微型计算机等9个实验室,可承担110多项实验。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