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技术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技术交流
分类号: TQ174
页数: 8
页码: 567-5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陶瓷技术交流,分别记述了陶瓷技术传输、陶瓷 技术协作、技术引进。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陶瓷 技术交流

内容

第一节 技术传输
  向东亚、南亚输出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朝廷派尹凤为使节出访朝鲜,并赠送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永乐甜白瓷。朝鲜皇帝李世宗当即下旨在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和平安北道的新义州等地仿制烧造。烧造技术皆取法于景德镇。明宣德至景泰之间,曾3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并送去景德镇御器厂制作的青花大小盘、碗、杯等瓷器。朝鲜世宗诏官窑仿造。从此,这种用钴料的釉下彩制作技法便在朝鲜传开,不但官窑仿造,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烧制青花瓷器。据统计,共有瓷窑136所。所造青花瓷器的品种有花瓶、壶、碗等各种造型和山水、人物等各种画面,其风格与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极似。当时,朝鲜所用的青花料都是从中国进口,价格非常昂贵,每斤白银80两。由于景德镇回青来源困难,不可能大批让售。为此朝鲜派人到中国了解,才知道景德镇确实缺少回青,便禁民窑烧造青花瓷器。后来朝鲜发现青花土料,民窑才继续烧造。除青花外,朝鲜还仿造一种类似景德镇宣德年间烧造的釉里红瓷,称“辰砂瓷器”,也称“真红砂器”、“鲜红砂器”、“朱红砂器”。窑址主要在永兴、开城、江华岛沿岸等地。这些瓷器,造型与纹饰与景德镇宣德釉里红瓷器也很接近。
  明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流传到日本,誉为“青肌玉骨”。明正德六年(1511)春,日本陶瓷艺术家伊藤五郎太夫(又称伊藤五良太辅)羡慕景德镇的青花瓷,随日本使节、京都的东福寺高僧了庵桂梧来到景德镇学习青花制瓷技术,于正德八年(1513)返回日本。回国后,毕生致力于传播景德镇制造青花瓷器技法。先在伊万里(今佐贺附近)开设窑炉,称伊万里窑。后来又在奈良附近的鹿背山建窑。所制作品书“吴祥瑞”或“五郎太夫祥瑞”款识。无论造型、纹饰、釉色等等,明显地受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景德镇明代创造的宣德祭红,成化斗彩和嘉靖、万历五彩以及素三彩、描金等制作技法也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瓷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瓷器色绘(彩绘)、豆彩(斗彩)和釉里红等装饰技法。清顺治年间(1644~1661),日本前田利治在九谷开窑,称九谷窑,烧制类似景德镇明末清初风格的青花、五彩、素三彩和描金的精细瓷器,其制瓷技法明显受景德镇影响。九谷窑的优秀匠师、技师长后藤才次郎亦曾渡海到中国景德镇学习。
  15世纪时,越南曾聘请中国技师教其制瓷,在河内近郊创办瓷器工场,生产模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1936年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的作品中,越南有一件釉里红大天球瓶,腹部横书“大和八年匠人南策州庄氏戏笔”13字,据说就是中国制瓷技师在越南烧的。15世纪以后,泰国生产一种模仿景德镇的青花蓝釉陶器,其造型和纹饰,明显受明初景德镇瓷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生产的白瓷,其加工技法,也明显受景德镇影响。
  1954年,应朝鲜政府建材工业省的要求,景德镇市派出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教师、陶瓷工艺工程师谢谷初和陶瓷工艺师邹建金,去朝鲜帮助恢复建设。谢、邹在朝鲜窑业工厂工作期间,研制成功瓷砖白釉32种、坯体配方20种、色釉配方52种、耐酸瓶坯体配方15种,、日用瓷11种、化学用瓷9种,并装制机械轳辘车、制作全套模具,使生产效率提高400%。同时,还为工厂培养技术人材47人。回国前夕,朝鲜政府工业省为他俩颁发了劳动模范勋章。
  1955年6月,景德镇市派市陶瓷研究所高耀祖等8名制瓷技术人员,应邀赴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市陶瓷厂进行援建工作。帮助其设计厂房、窑炉和营建厂房,并教会蒙古工人制瓷技能。
  1956年7月,景德镇市瓷用化工厂接受培训一位来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实习生姜锡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使其掌握了制作釉上贴花花纸、新彩颜料、粉彩颜料及瓷用金水的全部技术,并能单独操作。于1957年8月24日离景德镇市回国。
  1956年8月,市陶研所工程师谢谷初及赵灵武去越南支援陶瓷工业建设,荣获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奖状和奖章,于1957年3月完成任务回国。
  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底,以黄明亮为组长的越南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留学生实习团景德镇市实习组一行18人,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及有关瓷厂实习1年多,分别学会了制作瓷雕、彩绘、设计器型以及纹饰等方面的技术。1959年10月20日,在景德镇市实习的留学生受越南驻华使馆的委托,将胡志明主席赠送的1枚金质纪念章献给当时的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赵渊,以表感谢。
  1974年,陶瓷美术家张松茂赴日本考察,在东京作现场技术表演。
  1984年4~5月,日本陶瓷艺术旅游团3批人员到景德镇考察陶瓷艺术,他们参观了陶瓷馆、古窑和艺术瓷厂、雕塑瓷厂,对景市陶艺赞叹不已。同年7月,日本东海总局事务局次长石井隆等6人到景德镇,对匣钵、石膏等生产状况进行考察,并与景市有关技术人员作了技术交流。
  1985年,市红星瓷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卖九、市艺术瓷厂工艺美术师王淑凝,市古窑瓷厂技师向国平赴日本考察,应邀在高岛屋作薄胎瓷拉坯成型、上釉和釉下彩绘技术表演,受到参观者的热烈赞赏。
  向非洲和西亚输出 16世纪前后,埃及仿制的中国陶瓷有景德镇的早期青花。这种仿造风气还传到西亚各国,在波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由于盛产钴蓝彩料并且在陶器上彩绘得心应手,因此,制品中很多仿制景德镇早期青花瓷的款式、图案,保持着很浓厚的中国瓷器风格,近年打捞的中国南海沉船中,就有16世纪以后伊朗模仿景德镇明代宣德青花瓷款式的瓷器。
  向欧洲输出、交流 15世纪前后,阿拉伯的中国匠师烧制成功中国形样的软质瓷,并在西班牙建瓷厂。其烧瓷技术很快传播到意大利。意大利的炼金士于明成化六年(1470)制成仿中国样式的软质瓷,称为“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不久传到荷兰和法国,他们刻意模仿景德镇的青花纹饰和孔雀绿釉,在软质瓷上绘制青花龙凤、麒麟、花鸟、山水等,很受欧洲顾客欢迎。
  15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欧洲,对景德镇生产的坚硬如玉、素肌玉骨、釉彩绚丽的硬质瓷十分崇赏,感到神秘莫测。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d'Entrecolles)(汉名殷宏绪),受法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景德镇整整20年。在景期间,他一方面传教布道,一方面调查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情况。康熙五十一年(1712)9月1日,他寄给法国耶稣教会的《中国陶瓷见闻录》生动、具体地记录了景德镇有关人口、城镇和陶瓷原料配方、成型工艺等各方面情况,使欧洲人士第一次读到有关神秘的景德镇及其瓷器制作技法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康熙五十九年(1720),昂特雷科莱调升北京。次年底,又专程来到景德镇进行了1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考察后又写成书简《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补充更为详细的技术细节。对于欧洲硬质陶瓷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以后,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俄国、西班牙、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都在这些技术资料的指导下发展了硬质瓷的生产。
  同治八年(1869)十月,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教授(Richthofen.Ferdinand)访问了景德镇和安徽祁门,考察了景德镇举世闻名的高岭土,并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对瓷石和高岭土作了详细的阐述,还根据汉语“高岭”读音译成“KaoLin”。该文是西方地质界从岩石学角度论述中国的高岭土的第一篇论文,也是世界上介绍高岭土的第一篇论著。“高岭”这一名词从此成为国际矿物学的专用名词。光绪三十三年(1907),日本农商省技师北村一郎来到中国,到景德镇地区专门考察陶瓷制作,写了《清国窑业考察》一书,该书的第四章,论述了景德镇瓷业。
  民国期间,英国的陶瓷专家普兰士顿来到景德镇,考察了历代的官窑及其遗址,他所著的《明代官窑考》一书,流传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增多,景德镇对外的科技交流协作也逐渐增加。并于1954年成立了景德镇市人民委员会交际处。当年就接待了外国专家、学者31人。
  1954~1955年,东欧德意志、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等民主共和国,先后向景德镇请求提供制瓷的技术资料,轻工业部及省、市委的应允和支持,全市共动员科技人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艺人及有关干部495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经验总结,分别向上述国家提供所要求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制瓷方面坯体成份,制作方法(薄胎、大件、陈设瓷、餐具、茶具等瓷的制作和实物样品、原料及辅助材料),坯釉料配制方法,施釉方法,烧成过程等。装饰方面有瓷器的色料,釉上、釉下的彩饰方法,所用颜料的化学成份、配方以及景德镇传统色釉的配方。
  1956年9月~1957年2月,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陶瓷实习团在达维尔乔乔里工程师的带领下,一行18人到景德镇市实习制瓷技术,且重点实习项目:(1)白色瓷器的原料加工和坯釉结合;(2)机械辘轳压坯成型;(3)注浆成型;(4)彩绘;(5)烧窑;(6)匣钵制作。在实习期间,阿尔巴尼亚实习团将他们中3位较高水平的学员重点学习颜色釉。1958年,先后两次为苏联培训颜色釉方面的人员,一次是为苏联的杜了夫工厂培训6名技术人员,一次是为苏联的留学生培训,使其掌握了多种颜色釉的制作工艺过程。
  1958~1961年,波兰、保加利亚先后派留学生,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制瓷技艺。
  1975年7月,罗马尼亚粗细瓷餐具组派员来景德镇市学习考察制瓷技术,学习考察范围之广,涉及陶瓷原料性能,生产粗、细瓷餐具坯料制作方法及颜料配方,制品彩绘所用颜料,产品按质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方法。
  1979~1980年,英国前任驻华大使艾惕斯曾先后三次来景进行陶瓷考古专业性参观,先后到陶瓷馆、陶研所、瓷石矿、建国瓷厂和古窑窑址等处。1982年,英国9家公司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英国陶瓷代表团专程来访,与景市科技人员交流陶瓷机械、工艺技术等情况,会后参观景德镇陶机厂、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1983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地质局局长、彼得维克博士和克谢利拉博士专程来景考察高岭土成矿和高岭村遗址。
  向澳洲交流 1974年新西兰陶瓷工业技术考察小组一行5人到景德镇考察。1975年,澳大利亚陶瓷代表团一行10人到景德镇考察。
  第二节 技术协作
  1954年6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中国签订了技术合作协定,要求中国为其提供陶瓷生产资料。此协定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后,由轻工业部交给景德镇具体执行,同时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器学校、江西省工业厅等单位协助。景德镇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赵渊为主任的执行专职机构“陶瓷工作委员会”,将技术总结工作与中外技术交流合作的工作相结合,广揽人才,系统地把原料、坯釉、成型、烧炼、彩绘等技艺人员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通过对2000多年所积累起来的而又分散在民间艺人中的最优秀的陶瓷技术成果收集整理,编印出《景德镇制瓷技术总结》、《景德镇陶瓷史稿》、《景德镇瓷业资料》、《瓷器的彩绘》书籍。当年11月份完成“中德技术合作协定”的瓷器样品生产任务。12月完成了中德技术合作陶瓷技术资料任务。1955年4月6日,波兰陶瓷专家毕盛基、查依可夫斯基、塞斯卡、卡尔瓦夫斯基一行4人,专程到景德镇,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为期33天,完成了对景德镇市陶瓷企业情况和制瓷原料性能的调研。还学习和记录了青花、釉里红等颜料的制作方法。同年,按中捷技术合作协定,捷克斯洛伐克专家巴苏斯和波热佐夫斯基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考察学习颜料的制作。烧出了均红颜色釉百件天球瓶四支。随后,景德镇还陆续接受和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中阿(阿尔巴尼亚)、中保(保加利亚)等11个国家的技术合作任务,编写了技术合作资料,并为烧制精细瓷器、颜色釉、釉上彩等全套陶瓷实物样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工作一度中断。
  1982年6月14~17日,美国雷诺克斯公司陶瓷代表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约翰·张伯伦一行5人,到景德镇考察陶瓷产区和出口质量,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并就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进行了原则性的谈判。1985年7月21日,根据中泰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第六届会议纪要第二附件第162页内容,泰国陶瓷工艺考察组胡达卡玛拉·查莱姆女士和维也格姆甫尔·卜恩特波女士在轻工业部有关人员陪同下,到景德镇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访问,并同陶瓷美术设计人员进行了技术座谈和交流。
  景德镇市电子工业企业系中的电子陶瓷产品系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建设的,但发展迅速。不仅能向国际市场输出大量的产品,而且已经开始对外输出技术和设备。
  国营七四〇厂于1983年与美国REL公司签订了在美国联合生产金属陶瓷管的协议。由七四〇厂作技术总承包,提供6个产品的整条生产装配线,包括生产线上的专用测试设备13台,并在3年内向美国提供6个产品价值250万美元的金属陶瓷管散件。该生产线已于1984年安装在美国芝加哥市REL公司的下属单位National工厂,经中方人员调试后,于1985年3月一次投产成功,美国厂方验收合格,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电子行业首次对美国的技术输出。
  第三节 技术引进国内引进 入宋以后,影青瓷虽系景德镇的创造,但宋中期以后大量采用的支圈组合装烧方法和刻花装饰技法却明显受河北曲阳县定窑的影响。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使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出红釉和釉里红瓷,系仿用河南禹县宋代钧窑铜红釉技术的结果,青花瓷釉下彩的装饰技法亦受北方磁州窑或南方吉州窑影响而成。
  明代,景德镇生产的矾红彩、青花红彩、青花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绘装饰技法及彩料,是在宋代河北磁州窑釉上红绿彩的影响下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嘉靖间出现的珐华彩,则与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彩一脉相承;中后期出现的纹片釉及冬青釉并持续发展,其技术直接仿照浙江哥窑和龙泉窑;还有孔雀蓝等低温铅釉,其配制的基本技法则宗于北方的低温铅釉。
  清代,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仅雍正八、九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仿造各名窑釉色以及其他方面技法而制成的产品就有57种。
  1949年5月后,景德镇陶瓷业,除继承和发展传统制作技艺之外,还将现代科学技术、机械设备及测试手段广泛应用于陶瓷生产与科研,从而形成全方位迅猛发展的现代格局。
  国外引进 早在元代,景德镇绘制青花瓷器所用的钴蓝料,直接来自西亚的波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均受到伊斯兰国家的陶瓷器具和金属器皿的一定影响。明代,瓷器上出现的梵文和波斯文字的装饰及双耳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造型,亦表明受阿拉伯地区影响。康熙年间,在欧洲引进的金珐琅、铜珐琅器物影响下,宫廷从景德镇调进白胎瓷,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花纹,亦为珐琅彩瓷。雍正初,宫廷造办处已能自制珐琅彩料,并将多余彩料提供景德镇。雍正年间,景德镇陶瓷装饰在康熙五彩基础上,直接引用珐琅彩彩料——胭脂红,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粉彩瓷。乾隆时,一批外国艺术家来到中国,成为清代宫廷画家,如郎世宁等。他们将西画技法,通过御窑厂,应用于陶瓷装饰,对景德镇的陶瓷装饰风格产生着直接影响。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陶业学堂、省立陶瓷工业学校、省立陶专,在留学日本学成回国的张浩等人士的倡议下,先后引进煤窑窑炉设计及烧成技术;新法选矿及粉碎技术;机械练泥、成型和吹釉技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出国访问、考察、请外国专家到来景德镇作学术报告日趋频繁。1955年,中共市委书记赵渊率市陶研所工程师一行3人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技术考察;1957年,拟选派11名陶瓷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赴捷克斯洛伐克,学习科学制瓷技术、现代化隧道窑设计和烧炼操作方法、现代化陶瓷工厂设计与建造、成型机械及操作方法、陶瓷原料筛选和精制、陶瓷装饰材料及应用、企业技术管理,学习期限为1年。1958年,国家计委决定,景德镇市新建1座世界上第一流的现代化全能瓷厂——景德镇瓷厂。同时聘请捷克斯洛伐克陶瓷专家6人到景德镇市进行工艺试验和设计。1958年初,景德镇瓷厂筹建处主任曾朴等7人,赴捷克斯洛伐克学习陶瓷生产和管理经验。1965~1978年,景瓷有关厂、所技术人员曾3次赴日、英和北欧7国进行考察。1979年,应日本濑户市长加藤繁太郎邀请,以市革委主任杨永峰为团长的景德镇市陶瓷友好访问团一行10人(以科技人员为主),赴日本濑户市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和对陶瓷工艺技术考察。并将考察成果分别在玉风、宇宙、为民、红星等瓷厂进行推广。此后,还从日本先后引进一批设备和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应用,取得成果的有:阳模滚压工艺;真空脱泡压力注浆工艺,使对美卡莎鱼盘特优级品率达40%;对异型注浆品种采用低温素烧工艺,使产品质量大幅度上升;采用干燥和烧成二次垫饼制,使鱼盘变形率由43%降到3%;采用链式小气流喷射干燥工艺;采用“小膜移花”贴花工艺,提高装饰效果;采用二次烤花工艺,提高烤花质量。
  此外,仿制和推广了一批日本进口的高强度除铁器、双真空不锈钢练泥机、单缸泵、阳模自动滚压成型机、泥浆真空脱泡搅伴机等等。并吸引日本先进经验,设计了TCYCT型大截面烤花辊道窑。
  1979~1985年,先后派员赴英国考察陶瓷生产设备;赴美考察花面装饰、造型设计流向、生产工艺和进行技术培训;赴西德考察陶瓷装饰材料的生产现状和技术水平,以及等静压成型和无匣烧成技术;赴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考察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的制瓷工艺、机械设备等。
  在生产设备引进方面。1966年,从英国和日本共引进陶瓷生产设备18台,其中原料设备7台、成型设备7台、花纸设备4台。从英国引进的有1台榨泥机和2台振动筛,其余的均系从日本引进。从日本引进的高效除铁器(PF-1000),磁感应强度为一万高斯,为国产盆式除铁器的20倍;生产能力每小时3吨~4吨,为国产的6倍。景德镇市陶瓷机械二厂通过改进造出的新机,向全国推广,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从日本引进的真空练泥机(SK-1),每小时练泥5吨,红星瓷厂制泥任务83%由此机完成。从日本引进的带热滚压成型机,在景德镇市玉风瓷厂首次使用阳模压坯制成高档旋纹餐具,质量优良。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