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料坯釉料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原料坯釉料技术
分类号: TQ174.6+41
页数: 5
页码: 536-5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陶瓷原料坯釉料技术,分别有原料开采技术、原料加工技术、坯釉料制备技术、釉料加工工艺、添加剂。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原料 坯釉料技术

内容

原料开采技术 1958年下半年,浮东瓷石矿首次使用矿山风动设备,改手工打眼为机械凿岩。
  1964年9月,三宝蓬瓷石矿进行技术改造,至1966年,矿山实现风动机械凿岩,矿车运输、绞车提升、轴流风机通风、水泵抽水,并完善井下安全设施,彻底改变了以往手工凿岩、人力运输、竹筒排水等落后操作。
  1970年开发建设柳家湾瓷石矿区,采用深部矿体斜井开拓和平洞斜井联合开拓方法,并采用了中央式和两翼抽出式通风系统,实现井下总风量配给生产体系。
  1973~1974年,大洲瓷土矿叶三保等人改革旧的开采方法,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选定在高于高岭土矿床15米的两山之间,拦砌蓄水塘,储水4万立方米,将水引入水枪,藉高位水压冲射到已经剥离干净的原矿矿床,使矿土形成泥浆流入储浆池中。使用水力采矿新方法,比旧法开采节约劳力15人,日产量也比原来提高4倍。该开采方法获1978年景德镇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5年5月,市瓷石矿采矿工程师龚建华、郭东初、肖焕柳等根据柳家湾瓷石矿体厚、矿脉零乱破碎等特点,在全面总结以往回采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垂直矿体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试验方案》,选定在景德镇何家蓬矿区试验,达到回采率高、工艺简单、操作安全的效果,并在全省陶瓷矿山推广。
  1983年,寿安乡宁村矿根据矿床产状,采用“浅眼留矿采矿”、“沿走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和“垂直矿体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的方法,效果良好。
  原料加工技术 为避免水资源季节性枯干的影响,1954年,公私合营南河瓷土产销厂在市里村童家建起全市第一个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碓车间,有机碓64根。至1968年,市瓷土厂发展为三个机碓车间,578根机碓,采用榨泥机压滤泥浆脱水。制不机代替手工制不*,各生产环节改用机械操作,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省陶瓷原料加工技术重大改革项目之一。
  1957年,市瓷土厂从上海引进2台雷蒙机,每台雷蒙机的加工效率相当于200根碓的粉碎量,且占地面积小,从粗粉碎到气流颗粒分级、出粉包装可一次完成。但开始使用时,粉碎瓷石的细度达不到制瓷工艺的要求,只作为一种“中细”设备,当时2台雷蒙机还需配上20台球磨机予以“细碎”。形成雷蒙机和球磨机的联合加工工艺。1966年,瓷土厂将雷蒙机空气分级器叶片由原来的60片增加到120片,并提高其转速,增加机内气流阻力,以气流调节物料加工所需细度。1967年5月一次试机成功,使加工瓷石的细度达到通过350目筛余小于0.5%。从此,中、细两道工序由雷蒙机一次完成,形成雷蒙机独立加工的新工艺。该成果获1978年景德镇市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20世纪60年代初,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试制成功瓷器旋流水选器,1966年,用于星庐瓷土精选,所得的高岭土泥浆纯度由过去人工淘汰时的82%~87%提高到99.2%~99.3%,成为高岭土加工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瓷质旋流水选器,比金属件耐磨性能好,且制造成本低,已在全省瓷土矿山普遍推广。
  1979年,开展原料除铁研究,引用硒整流除铁,效果好,使用寿命高达10万小时,大量使用硒整流除铁可提高陶瓷制品的质量,取得显著效果。
  坯釉料制备技术
  坯料制备技术元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一直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至明后期,由于境外瓷石相继开发,常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瓷石搭配,再与高岭土配合制瓷。坯料的传统制备方法,清·唐英在《陶冶图编次·淘练泥土》中记:“造瓷首需泥土,淘练尤在精纯,土星石子定带瑕疵,土杂泥松必至坼裂。淘练之法,多以水缸浸泥,木耙翻搅漂起渣沉,过以马尾细箩,再澄双层绢袋,始分注过泥匣钵,俾水渗浆稠,用无底木匣下铺新砖数层,内以细布大单将稠泥倾入,紧包砖压吸水,水渗成泥,移贮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朴结实以便制器。凡各种坯胎不外此泥,惟分类按方加配材料以别其用”。上述淘洗、过筛、浓缩、练泥全系手工操作,并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59年5月4日,市宇宙瓷厂首次建成两组土洋结合大型水簸池,取代缸桶淘泥法。水簸池主要由淘洗池、沉淀池、调浆池、回水池、排渣池五部分组成,并配有木质浆叶搅拌机、单缸隔膜泵、滤泥机、水泵等机械设备代替手工操作,每天可精制泥料3万公斤,相当于120位工人手工淘泥的日产量。当月27日通过景德镇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成为20世纪60年代全省陶瓷行业泥料精制的主要工艺。
  鉴于水簸池建筑占地面积大,淘洗坯料周期较长,20世纪60年代中期,省陶瓷公司工程师戴粹新、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易奇和市人民瓷厂技术员吴志尼等,根据泥料精制“筛分法”有关理论,对已在矿山粉碎加工过的不子原料进行筛选,试验成功“不子原料化浆过筛新工艺(当时称原料精制2号工艺)”。1967年在市人民瓷厂新建原料车间投入使用。该工艺主要是把经过机械搅拌的泥浆,用泵从搅拌池中打入200目土振动筛(不能自动排渣)进行筛分,以筛除泥料中白云母等残渣,取得符合工艺要求的泥料。由于不需设池淘洗,占地面积缩减为水簸池的1/6,操作人员减少50%。20世纪60年代末,市部分瓷厂采用球磨机处理坯料。虽然细度得到较严格的控制,但球磨机容量小、耗电大、装卸料频繁,所以难以推广。
  1976年,市电瓷厂技术员徐希祉首次采用能自动排渣的180目电磁振动筛,作泥料化浆过筛的进一步试验,并将过筛取得的泥料与球磨加工的泥料分别进行颗粒级比、化学成分、工艺性能、烧结范围等项目的对比测试,所得的数据接近球磨加工的泥料。1978年初全国日用陶瓷工业科技情报站主编的《瓷器》刊物上,发表《化浆过筛工艺的研究》专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肯定了这一工艺的可行性,引起了陶瓷界的关注和重视。从此,该工艺在全省陶瓷行业迅速推广,取代了水簸池淘洗工艺。
  对坯料的后续加工操作,市内大型瓷厂于1965年基本实现了磁选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等机械化生产。从此结束了手工淘洗、匣桶滤泥、脚踩练泥的历史。1965~1974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还从英国、日本引进压滤机、泥浆泵、高效除铁器、不锈钢真空练泥机共8台,景德镇陶瓷机械厂等单位加以消化、吸收,先后设计制造出一批性能好、工效高的坯料加工设备,用作20世纪80年代陶瓷公司15个经改造的原料车间的设备更新。工厂全面实行坯料三次过筛、三次除铁、二次真空练泥,使泥青质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92%提高到95%以上。
  釉料制备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景德镇各瓷厂仍采用传统的配釉方法,即以釉果加入一定比例的釉灰制成釉浆。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逐步推广煤烧倒焰窑。原来的釉料配方,在烧结过程中,容易产生“吸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科技人员从1954年到1961年,7年时间内共试验过104个坯釉配方,经过改进完善,克服了吸烟的缺陷,研制出长石釉新配方,适应了煤烧窑炉,成为景德镇制瓷技术上的一项重大进步。1983年,江西省陶瓷公司和景德镇市为民瓷厂研制成功锂云母釉,当年江西省级技术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景德镇柴窑窑室高而长,温度极不均匀,严重地影响细瓷生产。要扩大细瓷的生产量,就烧成而言,最根本的办法是进行窑炉改革。改革窑炉唯一暂行的办法是降低坯釉烧成温度,以适应柴窑温度差异的条件。因此,1955年采用乐平礼林的瓷矿石试制出低温白釉,施用于细瓷坯胎上,放在二白釉窑位处烧造出了洁白的细瓷,并且降低了成本。这项科研成果当时被全面推广。
  20世纪50年代中期,煤窑替代柴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柴窑里烧成的坯釉配方却不适应煤窑烧成。科技人员对长石釉进行试验。先后试验了12个新坯釉配方,选定了以祁门太和坑与临川高岭土制胎,以得儿坝、清水下釉石、寺前釉灰和白云石配合制釉,最后筛选出适宜于青花瓷使用的5种长石釉配方。这些坯釉原料配方在煤窑里烧成,除青花瓷外,白瓷胎白度为81%多,釉白度为78%多,超过国际瓷器白度水平,半透明度超过历史水平,完成了生产国家用瓷任务。煤烧长石釉的配方经过几年试验,以临川高岭、星子石英、星子长石、祁门白太和坑土配制坯釉,结果表明白度均有所提高。
  1958年10月1日,江西省陶研所出口瓷工作组试制成功长石质瓷釉,釉的白度83.45%。
  1960年,科技人员以东埠高岭土为主加入少量的枫源高岭、南港瓷石、瑶里釉果瓷石组成瓷胎;用星子长石、星子石英、临川高岭等组成瓷釉,两者相结合获得成功。外观质量白度高于1957年国家用瓷,尤其是这个坯釉配方特别适应煤窑烧成。
  煤窑烧成坯釉组成,经过几年的投产试用,长石釉完全适应煤窑烧成,因此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彻底改变了景德镇老的坯釉配方。高岭土、长石和高岭土、长石、石英组成的二元系统和三元系统的坯釉技术路线为发展景德镇陶瓷坯釉开辟了新道路。
  长石釉瓷器在生产上稳定以后,科技人员继续研究了“长石质瓷胎釉”,于1961年研究成功61-19号胎和61-9号釉配方,这种坯釉原料相结合,烧制出的高级精细瓷器白度更高,半透明优良、无针孔、无波浪纹,被人们称为高白釉瓷,迅速得到推广。 1964年,煤窑焙烧景德镇传统坯釉(白里泛青)研究成功。63-2号胎料和A?釉料为优等坯釉配方。此项科研成果,经江西省轻化工业厅组织技术鉴定,结论是:煤窑焙烧景德镇传统坯釉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制品吸水率低,白度、光泽度、釉层硬度和热稳定性均已达到景德镇市柴窑生产传统瓷的水平;尤其是以釉果为主掺用少量滑石所配成的釉料,既具有景德镇瓷器白里泛青的传统特点,又适应煤窑烧成。
  长石质釉推广以后,着重改进生产工艺,研究从原料精制、泥料陈腐、真空处理、调整泥料颗粒度、外加剂等方面入手,取得科研成效,提高了坯泥可塑性、粗坯干燥强度,解决了变形和泛泡等缺陷。
  坯釉配方推广的同时,技术人员先后到红星、红旗、宇宙和高级美术(现在的为民瓷厂)等瓷厂,进行了技术辅导与试验工作。在宇宙瓷厂对坯釉原料配方反复试验,作了三次改进。第三次坯釉配方是以南港瓷土为主配以少量星子高岭、余干、三宝蓬瓷土作坯料;以长石为主,和釉果、滑石相配为釉料。这种坯釉原料配方生产后,白度更高、熔融程度更好,无针孔,表面光滑鉴人。宇宙瓷厂生产中使用的坯釉配方,系景德镇制瓷的老原料,经生产工艺的改进,同样适应煤窑烧成。 20世纪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蔡昌书、万国忠、郑可敦等,通过反复分析试验,研制出长石釉新配方。通过各瓷厂推广和改进,克服了煤窑烧成易患吸烟的缺陷,适应了窑炉改革的需要,成为景德镇制瓷技术上一项重大进步。该配方工艺1978年获景德镇市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为民瓷厂是景德镇市20世纪60年代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瓷厂,它采用瓷石原矿进厂生产的新路线。1964年,技术人员对试验原矿进厂生产的坯釉配方,经过8个月的努力,曾试验过80个配方,确定了57号坯料与3号釉料为生产坯釉配方。
  陶瓷壶制品的嘴与把的镶接工序是陶瓷生产中重要的一环。过去镶接制品的嘴把,工序很繁杂,必须用手工挤压接头,因此生产效率低。在坯釉的研究中,还有“接头泥”。经鉴定,肯定了40号与37号两种泥料配料良好,用于镶接陶瓷制品,提高了工效一倍多。在陶瓷生产中广泛使用这种接头泥料,不要挤压手续,还可减少半成品损坏和高级细瓷的变形以及内釉开裂等缺陷,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起到了作用。科技人员与江西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的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及临床应用,取得成果,获卫生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有精细耐热炻器坯釉配方试验成功。
  1983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工程师方府报和市为民瓷厂技术员舒园如、肖冠南等为了提高对美高档瓷的釉面质量,在日用瓷釉料中引入部分锂云母精矿作助熔剂,研制成功锂云母釉,使用后,瓷器釉面“针孔”缺陷减少,光泽度提高,热稳定性等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由于含Li2O的精矿在瓷釉中的熔融作用强,还能降低瓷器的烧成温度。198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时认为属国内领先水平。获江西省1982~198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釉料加工工艺 20世纪50年代仍基本沿用古代的缸桶淘洗,过马尾筛除渣;20世纪60年代随着长石——滑石粉釉的兴起,采用球磨机加工釉料;70年代后期普遍采用湿式振动筛、高磁场强度除铁器除铁,实行三次过筛,三次除铁,全面按工艺控制指标和检测分析制度实行连续化作业至今,使坯釉料质量稳定提高到新的水平。
  添加剂 20世纪50年代初,景德镇市各瓷厂仍沿用传统方法以明矾水作混浊泥浆的澄清剂;以黄篾浸液作泥釉料的稀释剂;以食盐作色釉浆的悬浮剂,以改善泥釉料的工艺性能,但操作较繁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改用碱粉、水玻璃、氯化铵等化工原料作添加剂,使操作较前简便。1977年初,市科委组织各瓷厂与有关协作单位,开展“腐植酸钠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市新华瓷厂周金英、市红光瓷厂舒迟、市人民瓷厂石诚慧、二中教师吴仁儒等,利用加工的瓷用腐植酸钠投入坯釉料中作小型试验,取得初步成果,证实腐植酸钠具有增塑、增强、稀释、吸附、粘结等五大功能,对改善制瓷原料可塑性、干燥强度等工艺性能的作用显著,操作简便。1979年通过技术鉴定,当年获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技术科组织宇宙、红星、人民等10家瓷厂,完成“腐植酸钠在陶瓷工业中应用中试”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得出腐植酸钠在陶瓷可塑泥料、注浆泥料、釉料等料浆中添加的最佳参数,并在全省陶瓷行业中推广应用。鉴定认为居国内陶瓷行业领先水平,又荣获1982~1983年度江西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