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面技术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全面技术改造
分类号: TQ174
页数: 3
页码: 534-5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陶瓷全面技术改造,分别有原料矿山技术改造、厂房设备改造、烧瓷燃料和窑炉改造、配套生产技术改造。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陶瓷 技术改造

内容

1953~1966年,主要是围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按照生产要求,进行改旧、建新的技术改造。其间,累计投资3731万元。1966年6月14日,景德镇市技术改造领导小组和瓷业技术改造指挥部成立。1967~1976年,共投资1389万元,重点用于原料加工、成型工艺以及窑炉等技术改造。1977~1985年,共投资8683万元,其中技改拔款4597万元,银行贷款3535万元,自筹551万元。
  原料矿山技术改造 1953~1957年,累计投资340多万元,重点建设和改造浮南南港
  瓷石矿、浮梁瑶里釉果矿和贵溪高岭矿3个矿区。并对三宝蓬瓷石矿、大洲瓷土矿、陈湾瓷石矿和余干瓷石矿先后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在市区创建机制瓷王厂,1955年竣工投产。当年,各瓷土矿新建动力碓348支,连同以前建成的达914支。20世纪60年代中期,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投资改造星庐瓷土矿的4个矿区。20世纪70年代初期,组建柳家湾瓷石矿,以增加市区附近的矿点,并组建抚州瓷土矿和贵溪上祝瓷土矿,进一步改造大洲瓷土矿。老矿则重点改造其落后的开采加工方式和改善其生产条件。经技术改造后,井下开采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有电力照明和水泵排水,以保证井下工作安全。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机械凿岩、爆破、松石、井下运输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瓷石的粉碎以前是采用水碓,后改用机碓。20世纪50年代后期,采用颚形破碎机、双轮粉碎机、雷蒙粉碎机等机械设备。从此,除少数矿区仍保留少量水碓、机碓外,至1967年,由雷蒙机加工出来的瓷石粉,占瓷石加工总量的80%。20世纪50年代,高岭土手工开采、加工,有的采用机械,有的采用水力。20世纪70年代采用水旋分离和过筛除铁工艺,高岭土纯度由原来87.3%提高到96.8%,达到并超过部颁技术标准,颗粒直径小于40微米的超过90%,最大颗粒直径小于60微米。各矿区经过技术改造,还采用现代化测试手段,进行控制和检验。
  1977年以后,重点改造抚洲、何家蓬、陈湾3个瓷土矿。并对余干、星庐、贵溪等矿也作了相应的改造。1979年开始筹建宁村矿区,1982年正式投产。
  厂房设备改造 1954年下半年,景镇德市投资在东郊建立国营建国瓷厂分厂,次年10月建成投产。1958年,十三社、第四瓷厂并入市建国瓷厂分厂后,分厂改名为宇宙瓷厂。1958年,由江西省投资筹建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名为为民瓷厂)和国家计委投资筹建景德镇瓷厂。高级美术瓷厂主要生产出口杯碟和高级美术瓷。景德镇瓷厂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现代化的全能瓷厂。同时,对陶瓷行业的各老厂进行相应的改造。至此,陶瓷全行业原料精制和坯、釉料制备,采用水簸池,化浆池、球磨机代替了淘泥桶;采用压滤机和真空练泥机代替了匣钵桶、吸水砖和脚板踩、手工揉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圆器成型广泛推广使用电动辘轳车。至1959年底,已拥有单刀和双刀压坯车333台。琢器成型普遍改用排列压力注浆和多层压力注浆;修坯、利坯、施釉、等也大部分改为机械操作和半机械操作。同时,还采用挖坯机、扎坝机、打眼机和双管施釉机,以及采用小气流风盒喷射新的干燥方法。彩绘方面,以印代画,自动印花和贴花、晒花、洗花等新技术代替了部分手工描绘。并从日本、英国、德国引进工艺设备90台(套)。
  1977年以后,各瓷厂推广成型链式干燥机47台,成型干燥时间由坑道烘房12小时缩短到4小时,比坑道烘房提高热效率两倍多,比蒸汽烘房提高热效率28%。同时,由于链式干燥箱体密封,温度均匀,可减少坯体的变形和斑点,使瓷器质量明显提高。 1979年以后,人民瓷厂投资1152万元,改造1条隧道窑,8条生产线为主体的青花瓷车间,使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使青花瓷一级品率由改造前的25%提高到72%;景兴瓷厂投资665万元,改造1个原料车间、2条隧道窑、2条辊底烤花窑、1个选瓷包装车间、9组蒸汽烘房,使一个零星分散的瓷厂基本上实现连片集中、隧道化烧成;宇宙瓷厂改造了原料精制车间、注浆车间、成型车间,使产品一级品率达72.4% 。
  建筑卫生瓷和工业瓷的企业相应也得到改造。1981年投资4000万元改造景德镇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1条釉面砖生产线和550吨压砖机,年产釉面砖80万平方米,瓷质外墙砖60万平方米,彩釉外墙砖45万平方米,卫生瓷60万件(头)。1981年4月,投资460万元改造华昌瓷厂(后改为建筑瓷厂),建成1条隧道窑和1条多孔窑,并添置面砖成型机,年产釉面砖60万平方米。
  烧瓷燃料和窑炉改造 景德镇烧瓷由烧柴改为烧煤,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成立窑炉安装公司,为修建窑炉提供技术服务。至当年底止,全市有煤窑176座,其中正规倒焰式煤窑32座,简易煤窑138座,到1965年,已有正规倒焰窑131座,出窑瓷器占全市当时日用瓷产量的70%。但当时烧煤所用的倒焰窑为间歇式,耗煤较多,劳动强度较大。1966年,为进一步改造,在光明瓷厂建立起景德镇市第一条83米长的煤烧隧道窑,于1967年试烧成功。投产后,红星、红旗、东风、人民、新华、宇宙、为民等瓷厂和匣钵厂,相继建成煤烧隧道窑。至1976年,全系统共建隧道窑18条,(其中烧煤的16条,烧油的2条)占日用瓷烧成总量的54%。这些窑的长度有46米、50米、60米、67米、70米、81米、87米不等,耗煤量比倒焰煤窑降低30%-40%,既节约了成本,又改善了劳动条件。1975年,由于当时国家供油条件好转,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决定在光明、宇宙两厂建筑油烧隧道窑。1976年,建成投产,油烧隧道窑烧瓷质量窑青率一般达95%以上,比煤烧隧道的窑青率85%提高10个百分点。1966~1983年,全市共建成隧道窑31条,其中:烧煤的15条、烧油的16条、烧油的占50%以上。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试产,其隧道窑是以发生炉煤气为燃料,经试产,煤气烧青花瓷获得成功。
  配套生产技术改造 1953年,组建瓷用原料化工厂,解决景德镇制瓷所需的瓷用装饰材料依靠从外国外地引进等问题。1958年,建成投产后,所生产的金水、花纸、及绘瓷颜料,不仅能满足全市各瓷厂需要,而且销往全国各产瓷区。1958年,由景德镇市投资在铁工厂基础创办景德镇机械厂,1962年改名为陶瓷机械厂,主要生产球磨机、隔膜泵、磁选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摩擦压砖机、滚压成型和多孔推进器等,提供制瓷所需机械。其产品除满足市内需要外,亦销往全国。与此同时,还组建了耐火材料厂,改造了匣钵厂。耐火材料厂为陶瓷生产大规模建筑倒焰煤窑和隧道煤窑提供优质耐火砖;匣钵厂为瓷器装烧提供窑具保证。1977年以后重点改造瓷用化工厂胶印花纸、丝网印花纸和缩丁醛生产3个车间;同时对石膏模具厂、窑具厂、耐火器材厂和陶瓷机械厂的锻铸、精工和装配车间进行了改造。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