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民营瓷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营瓷厂
分类号:
TQ174.8
页数:
5
页码:
481-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民营瓷厂的发展和景德镇历代名窑的统计。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民营
瓷厂
内容
景德镇境内烧造瓷器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浮梁县志》“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但不见详细的窑场记载。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民窑为陈朝,《景德镇陶录》谓:“陈至德元年,诏镇以陶礎贡建康”。以后,历代民营窑坊虽然有记载,只是景德镇总体的窑厂规模、民营窑厂、坯房、彩瓷业等,除名窑者外,极少见到民营个体窑坊的史料,只能从间接的资料中反映古代民营个体的窑厂、作坊概况。
唐武德年间,有民窑户陶玉、霍仲初,烧制的瓷器佳者似玉器,成为进御的贡品,遂声名大振,成为当时的名窑。宋民窑业主潘安生,擅长烧造影青瓷,所烧制品粉盒留下了“潘家安生记”铭文惟记。同朝民窑产品瓷盒底部留下了“许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及汪、蓝、朱、徐等诸姓铭文,这些当是民营手工业主个体制造瓷器的标记。元代瓷器烧造已专业化了,分工明显,窑户和坯户已形成搭烧的宾主制。显然,这种制度有利于民营窑厂和作坊的生产与发展。其时,有民营手工业主林捷隆,擅制印花雷文三足鼎,底有“林捷隆制”印款。明代景德镇瓷业人口已十万余人,民营窑厂,作坊、瓷行、红店等甚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坯坊个体户“叫做邵正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正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尽可度日有余。”民营作坊中多身怀绝技者,他们是手工业者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和窑、坊被后人以姓氏命名。昊十九窑、周丹泉窑、崔国懋窑、陈仲美窑等,是民间窑、坊杰出的代表。清代康、雍、乾三朝是古代瓷业史上的鼎盛时期,“民窑二、三百座”,出现了仿古、雕塑、彩瓷、色釉等著名手工业主,更有烧窑业圆器制作的大窑坊,甚至烧做两行的大瓷厂。吴麐窑、熊窑和清末民初杨玉成瓷号,烧做两行的鄢德忆瓷号等便是著名的窑户。
民国8年(1919),景德镇民窑圆器生产资本在20万元左右以上规模的窑户有:陈庚昌、余英源、余旺春、冯承就、余略盛、王家琨、刘世机、刘经道、冯茂顺、余松盛、余海生、周顺泰、冯庆来、余用正、冯曹氏等。民国17年(1928),圆器中经营脱胎器165户、四大器53户、四小器18户、冬小器18户、饭具58户、灰器119户、渣器63户、古器35户、满尺盘3户、炉寸15户、官古令11户。民国26年(1937),经营脱胎器272户、二白釉188户、四大器60户、冬小器与四小器共42户、饭具30户、灰器234户、古器20户、满尺4户、炉寸3户、官古令26户,饭具30户、灰器234户、古器20户、满尺4户、炉寸3户、官古令26户。在此期间,圆器制造的主要窑户有吴先志(美成器庄)、陈春山(陈同泰瓷号)、曹星垣(曹协盛号)、余秀峰(余甡顺号)、徐良俊(义生隆号)等。民国36年(1947),经营白釉脱胎81户、青釉脱胎110家,二白釉180户、四大器9户、灰器15户、可器(又名渣器)28户、酒令盅34家。主要窑户有刘乃桃、刘经治(刘和丰瓷号)、刘经荣、刘经华(刘义昌甡瓷号)、刘万顺(刘万顺号)、巢克谦(巢宝珍瓷号)、余昭华(余鼎顺瓷号)等。
琢器生产民国17年(1928)经营大件71户、粉定298户、雕削194户、古坛16户、官盖35户、滑石16户、淡描13户、针匙142户、汤匙12户、博古器7户、灯盏6户。民国26年(1937)大件63户、粉定429户、雕削240户、古坛18户、官盖26户、滑石21户、淡描8户、汤匙8户、博古器7户、灯盏7户。民国36年(1947)粉定183户、大件33户、雕削75户、针匙163户。在这期内,琢器业窑户有刘庭熙(刘森茂瓷号)、天宏华瓷业公司(合资)、艾早发(艾荣生瓷号)、梁紫玉(梁美兴琢器厂)、杨石成(杨福盛瓷厂)、饶华阶(饶华丰号)和景德镇华电瓷厂合资等。
1949年5月,民国时期沿续下来的制瓷厂家规模小而且分散。6月21日,市工商管理局调查统计:全市烧瓷窑共计103座,其中柴窑81座、槎窑17座、阶级窑5座。经动员复工生产的有34座;有坯厂1305处,其中圆器636处、琢器669处。经动员复工生产的有612处,其中圆器146处、琢器466处。1949年9月25日止,全市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已经陆续开工生产的有窑厂66座,生产工人有1202人;坯厂826家,生产工人4914人;全市瓷业、模子业、匣钵业等共有2279家,生产工人11558人。
1951年1~5月,先后组建国光瓷业产销股份有限公司(后易名国光瓷厂),由460户坐商、行商集资组成;裕民陶瓷生产股份有限公司(后易名裕民瓷厂),由204户行商集资组成;建中瓷厂由15家中、小窑户及4家转点行商户组成(于1952年7月解散)。
1952年1~7月,先后组建华光、群益、民安、建华、赣华、新生、永新、永和、兴中、大中、建新等私私联营瓷厂。这批私私联营瓷厂由164家大、中、小圆器、琢器、烧窑户私营企业组成。各厂拥有职工120人~300人,柴窑1座~3座。1953年春,各私私联营瓷厂先后吸收了42家私营中、小型瓷厂。1953年11月~1954年8月,又组建了光大、黎明、裕华、民生、民建、利生等规模较大的私私联营瓷厂。此批私私联营瓷厂由112个制瓷小厂、19个瓷器加工小厂、47个转行商户、2个摊贩户、6个其他商业户组成,共有人员1969人。其中职工1496人,资方从业人员473人,各厂拥有柴窑1座~3座,均有独自生产的能力。1953年8月,市人民政府将70多家10人以上的瓷厂分别并入各私私联营瓷厂。
1954年,景德镇有计划地扩展瓷业的公私合营,在此之前已有私私联营瓷厂转为公私合营国光瓷厂和裕民瓷厂。同年6~7月,市人民政府批准5个私私联营瓷厂为公私合营瓷厂:永红瓷厂(以永红瓷厂为主,吸收北窑、谭义陶、孙恒茂、集义顺等瓷厂组成)共有工人、私方从业人员511人,资金13.9万元;群益瓷厂(以群益瓷厂为主,吸收袁兴记、马栅宝、马永昌、谭天宝、冯泰来等瓷厂组成)共有工人和私方从业人员336人,资金11.61万元;新生瓷厂(以新生瓷厂为主吸收程秋顺、周龙顺等瓷厂组成)共有工人和资方从业人员442人,资金10.61万元。永和瓷厂(以永和瓷厂为主,吸收江雅兴、姜振昌、程协盛、复新窑等瓷厂组成)共有工人和资方从业人员1598人,资金16.7万元。后又吸收5家瓷厂和1家窑厂。
1955年12月6日,全市已组建16个陶瓷生产合作社、13个画瓷合作社、7个画瓷合作小组,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共9373人。次年1月,将16个陶瓷生产合作社并为9个瓷器工艺合作社;13个画瓷合作社和7个画瓷合作小组合并为10个画瓷工艺合作社。
1956年1月,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最后6户私营联营瓷厂并入公私合营瓷厂,完成了瓷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全行业的调整,将原13个合营瓷厂合并为10个全能的公私合营瓷厂。当年,将10个合营瓷厂更名为第一至第九瓷厂和美术瓷厂。
1958年7月,将10个公私合营瓷厂和10个瓷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0个大型瓷厂,同时转为地方国营瓷厂。
此后的20年中,国营瓷厂(全民所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许多大型现代化的完全瓷厂;集体办瓷厂(集体所有制)发展快速,遍布街道里弄和近郊,构成了以国营瓷厂为主体,集体办瓷厂为补充的陶瓷生产、经营格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项经济政策逐步放宽。1980年,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景德镇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户的请示报告》,在报告中明文规定:“个体工商户具备经营条件,社会上又需要,而国营、集体企业一时包不下来,均可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1982年底,全市个体陶瓷作坊达9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陶瓷的个体户及从业人员19人。1984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对个体经济政策又松动放宽。1985年,全市个体私营陶瓷企业(作坊)发展到33户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