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销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内销方式
分类号: F713.3
页数: 7
页码: 451-4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瓷业的内销方式,分别有瓷商采购、计划调拨、订货会、展览展销、网点销售、厂家自销等。
关键词: 瓷器 内销方式 景德镇市

内容

瓷商采购 景德镇瓷业经营作坊者,大都为小业主,资本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多数只能顾产,无力外销。正如:“景德镇的制瓷者,既无调查以为制造标准,又无发行所以昭信用。货制于家,不能自运,贩卖之权,全操诸外埠商人之手。”这些销售瓷器的外埠商人,有全国各地经营瓷器的店商,有批发商,有水客行商,还有肩扛担挑的小贩、小商。他们亲自或派人来镇购买,经过短期落行或长期坐庄采办,再运往销地出售。洪迈的《夷坚志》说:“鄱阳萸岗民黄廿七,作小商贾。绍兴元年(1131)到景德镇贩瓷器,过湖口,往岳庙烧香。”说明宋时个体小商贩的贩运活动已很活跃。如同书中所说:“饶州市民张霖,居德化桥下,贩易陶器,积以成家。”元代蒋祈《陶记》中有“窑火既歇,商争取售”的记载。明代亦有“四方商贾,咸聚于斯”的介绍。明末清初,全国各地有常驻景德镇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实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很多,来去频繁,无数可计。民国时期,各地常驻景德镇贩卖瓷器的商人计二十六帮:
  天津帮,主销天津。
  广东帮,主销广东、广西、南洋、美国。
  关东、奉天二帮(有的资料称辽宁帮),主销东北三省。
  同庆、黄麻、孝咸、马口、三邑、良子、同信7帮,主销汉口,汉口以北、长江上下游及芜湖、苏州等地。
  湖南帮,主销湖南。
  河南帮,主销河南。
  过山、宁绍二帮,主销上海、浙江。
  川湖帮,主销四川、苏州。
  桐城、金斗二帮,主销安徽、广东、新加坡。
  粮帮,主销北京。
  扬州帮,主销扬州。
  南昌、丰西、九江、内河、古南、康山六帮,主销江西各地和长江上下游及南京、汉口。
  上述各帮中,民国10年前后,以广东帮销数为最大,后因潮州出产瓷器,普通瓷器的销路几为所代。而运销香港、南洋的细瓷,又为日本瓷及玻璃器所排斥,所以广东帮的瓷器销数逐渐下减。至民国17年,又以天津帮销数为最大。民国36年,上述二十六帮有所变更,从帮数上看,只有25帮;从地区帮名看,天津、奉天、关东、黄麻、同信、扬州等都没有了。增加了江苏、四川、河北、金陵、甘肃等帮。二十五帮共有瓷商402家,其中以同庆、马口、江苏三帮商人为最多。
   各帮瓷商采购瓷器时,通常是先行落行,然后直接到制瓷厂家(包括红店——彩绘厂)购买或定制。按约定时间由瓷行把庄工人到制瓷厂家(窑户)将瓷器挑至瓷行,由瓷行看色工人按所购瓷器等第验收,不够等第的退换,换后以纸张包裹,再由茭草工人按规定捆扎,该用稻草捆扎的茭草,该用篾皮缠绕的打络,该用木箱盛装的装箱,最后联系运输,由专门搬运瓷器的工人挑运上车或上船启运。此种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计划调拨 1949年5月至1950年,主要由浮梁专署贸易公司收购瓷器,扶持陶瓷行业,使之尽快复工,并在邻近地区以瓷器交换粮食再以粮食交换制瓷原料。1951年,以分销、代销、批发、零售等形式面向全国推销瓷器,开辟陶瓷市场,疏通传统的流通渠道。1953年,陶瓷逐步被纳入全国计划轨道,初为三类商品,后国务院规定为二类商品,实行全国性产、供、销的统一计划。1955年开始,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每年召开全国各省、市陶瓷批发企业会议,下达生产收购、销售计划,这种计划称为指定性计划。景德镇陶瓷批发站按此计划向各省、市、自治区分期分批地调拨发运瓷器。除在全国统一下达的销售计划外,各省、市、自治区供销企业如需另增或特需某一品种陶瓷,经来人或来函、来电商定后,景德镇陶瓷批发站亦按商定协议调拨发运。以上两种调拨方式,是景德镇瓷器内销的主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每年全国内销的总销量,大都属调拨到各销地的数字。这种方式一直实行到1978年。1979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二类商品逐步放开,景瓷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3年后,再转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调拨的数额,随着计划调节比例相应地减少。
  订货会 1954年,经中央同意,省政府主持,在景德镇召开了景德镇市陶瓷专业会议。参加这次会的有全国各省土产贸易系统及省内各专区贸易公司和合作社代表;有京、津、沪、汉、广等市的出口公司代表;有东北、西北等地各销瓷地区代表,这次会还请了国家计委、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和中南局等上级单位指导。这次订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全国各销地的联系,签订了1955年的瓷器供销合同或协议书,促进了“以销定产,按产定销”的原则进一步贯彻执行。1956年,景德镇召开第二次全国瓷器产销会议。以后形成景德镇每年的例会。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此种形式会议停止。1979年,中断了12年的订货会又在景德镇召开。会上签订供销合同179份,订货8049万件。这次订货会推动了产、供、销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日用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把景德镇内销日用瓷订货会,作为今后每年召开一次的例会固定下来。1982年,根据江西省供销社要求,扩大了日用瓷的经营范围,把建筑瓷、卫生瓷、旅游瓷、园林用瓷和陈设瓷等都列入日用瓷范围统一经营,购、销业务进一步扩大。从1979年恢复订货会开始至1985年,连续8年,供销合同有效率达8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的内销日用瓷总量每年都超过1亿件。
  展览展销 历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在国内没有举办过展览展销。1949年5月后,为了向国内人民传播陶瓷文化、艺术,增进全国人民对景德镇瓷器的了解,曾多次以大量的产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出,通过展览、展销,既起到了形象直观的广告作用,又促进了销售贸易的发展,还宣传了陶瓷文化。1950年1月,景德镇挑选了3060件优秀陶瓷产品,参加江西省举办的首次工、农业展览会,历时33天,获得省领导和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1953年,又组织一批瓷器,去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向全国推荐青花瓷和粉彩中绘水点桃花的瓷器。1954年,北京举办出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预展,景德镇瓷器参加预展,观众对景德镇瓷器反映强烈,一致认为景德镇“有新东西”、“既朴素、又实用”。1955年,全国第一次陶展览会在北京故宫保和殿举办。展览会上陈列着来自全国17个省、市,40个地区的陶瓷展品2000余件,其中景德镇有1200余件,占展品2/3。同年,景德镇在南昌市革命烈士纪念堂举办江西景德镇陶瓷美术展览会,展出陈设瓷、日用瓷2300余件(套),观众达5万余人,其中湖南省还专门组织参观团前来参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观众在留言簿上写:“百闻不如一见,景德镇瓷器真是名不虚传”。1956年,再次在南昌市革命烈士纪念堂举办景德镇陶瓷美术展览会,展出不同造型、不同画面的釉彩、粉彩、古彩、青花和雕塑等品种瓷器2500余件(套)。1957年,为适应全国市场的需要,景德镇在市人民文化宫举办新产品、造型、规格、画面展览会,展出景市陶瓷工人创制出的新造型、新画面、新包装2000余种。1958年,上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在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展览会。展出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和雕塑瓷器2000余件。1959年,景德镇在北京故宫慈宁宫举办汇报展览,展出各种新产品1500余件,其中有超国际标准的高白釉瓷,有千件(规格)大龙缸,有各种各样造型和装饰的茶具等。
  1965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500多个品种,计3000余件,共接待观众10万余人。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杨明轩,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蔡廷锴、许德珩、李德全,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等领导先后参观了展览。展出期间,还接待了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古巴、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芬兰、瑞典、瑞士、丹麦、印度、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批外国朋友。《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新闻单位作了高度评价的报导。1973年,在北京举办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3000多件。观众达28万余人,其中国外观众2200余人。1978年,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举办了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4000余件,接待观众30余万人,首都各新闻单位均发表了消息和报导,介绍景德镇瓷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情况,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彩色电视纪录片。新华社等单位将拍摄的照片向国外宣传。1984年,在北京举办景德镇瓷器赴京汇报展览,展出地点以首都中国美术馆为主,并在王府井大街工艺美术服务部,前门大街景德镇瓷器服务公司同时展出。展出产品有新造型、新画面、新材料、新组合的瓷器1000余个品种。展品和展销产品100多万件(套),接待观众50余万人。展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杨成武、肖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胡乔木还挥笔题了“琳琅满目”四字,康克清为展览会开幕式剪彩。参加开幕式和参观的还有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和江西省、景德镇市有关领导及中外经济界人士、常驻首都的中外记者、驻华使节、商务代表等300余人。
  网点销售 据清代中期出版的《陶录》介绍,景德镇市区中,有瓷器街和黄家洲二处零售市场。“黄家洲……为小本商摆瓷摊一大聚场也。遍地皆瓷器摊,任来往乡俗零买,不拘同口个数。……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距黄家洲地半里余。街两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近代,景德镇在外地也开始设销售网点。宣统二年成立的官商合办的江西省瓷业公司曾在上海、武汉、九江三地设立发行所。民国后期,私营陶瓷企业主余昭华,曾在上海等地设点售卖瓷器,并在浙江萧山设立景德镇瓷器店。
  1955年,景德镇瓷业公司在景德镇闹市公馆岑大街,组建第一个国营陶瓷专业零售点——景德镇市第一瓷器门市部(后易地更名“瓷器友谊商店”)。接着又在南门头增设第二瓷器门市部,专门经营粗瓷。通过上述两个门市部,以满足城乡人民和过往人员的需要。1956年,第二门市部撤销。1958年,第一门市部因火灾停业。
  1958年,景德镇陶瓷批发站在珠山中路新建国营景德镇瓷器门市部,后易名“瓷器友谊商店”。门市部规模、设备、装饰和商品陈列,都具有当时的一流水平,成为景市对国外、国内接待参观和供应瓷器的一大窗口。国家领导人朱德、康克清、董必武、郭沫若等来景视察工作时,都曾到此门市部参观。1968年,在景市中山南路设立国营景德镇市第二门市部。1971年,在东郊设立国营景德镇东郊瓷器门市部。1985年,火车站通车后,又在火车站设立国营火车站瓷器门市部。
  除上述国营零售门市的设立外,景德镇瓷器销售单位还先后在市区、市郊设立许多集体性质的零售网点,这些网点有景玉瓷器总店,还有戴家弄、小黄家弄、十八桥、中渡口等17个瓷器门市部和合作商店。
  1978年以后,景德镇陶瓷生产部门先后在市城区设点销售。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建陶瓷经销公司,并在市区中心设立陶瓷门市部。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各瓷厂,也纷纷在厂区附近设立瓷器经销部或门市部。
  在外地,景德镇瓷业公司于1962年在北京前门大街设立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后改由省陶瓷工业公司经营,直至1985年。1965年,市陶瓷批发站在九江设立瓷器经营部。1982年以来,省陶瓷工业公司先后在国内与上海、深圳、珠海、成都、南京、汕头、厦门联营设立销售网点。各生产瓷厂也自行挂钩与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著名旅游胜地的公司、商店联营设立陶瓷专店或专柜,通过增加销售渠道,扩大了景德镇瓷器的销售量。同时,景德镇在各地的声誉、影响更加扩大。
  厂家自销 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计划生产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部门,产品均由销售部门特约包销,或全面包销。计划不足或销售存在缺口的计划外产品,则由工业部门的生产厂家自行销售,但数量不大,所占内销总量比例不高。如1957~1958年,自销量是零。1972年,自销量也只占总销量的8.4%。1978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实行,生产瓷厂逐步由生产型转轨为生产经营型,由关门做生意转变到开门做生意,自销量不断增大。1978年,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和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两家收购瓷器总量为生产总量的87.01%,生产厂家自销总量只占13%。至1985年,陶瓷出口和陶瓷内销两大公司的收购总额只占2/3,生产瓷厂的自销总量却上升到1/3。1985年以后,陶瓷市场全部开放,内销公司购销数量大幅下降,生产瓷厂的自销量则大幅上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