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销售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1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销售方式
分类号: F405
页数: 11
页码: 451-4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陶瓷销售方式,包括内销方式、外销方式和瓷器运销。
关键词: 陶瓷 销售方式 景德镇市

内容

第一节 内销方式
  瓷商采购 景德镇瓷业经营作坊者,大都为小业主,资本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多数只能顾产,无力外销。正如:“景德镇的制瓷者,既无调查以为制造标准,又无发行所以昭信用。货制于家,不能自运,贩卖之权,全操诸外埠商人之手。”这些销售瓷器的外埠商人,有全国各地经营瓷器的店商,有批发商,有水客行商,还有肩扛担挑的小贩、小商。他们亲自或派人来镇购买,经过短期落行或长期坐庄采办,再运往销地出售。洪迈的《夷坚志》说:“鄱阳萸岗民黄廿七,作小商贾。绍兴元年(1131)到景德镇贩瓷器,过湖口,往岳庙烧香。”说明宋时个体小商贩的贩运活动已很活跃。如同书中所说:“饶州市民张霖,居德化桥下,贩易陶器,积以成家。”元代蒋祈《陶记》中有“窑火既歇,商争取售”的记载。明代亦有“四方商贾,咸聚于斯”的介绍。明末清初,全国各地有常驻景德镇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实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很多,来去频繁,无数可计。民国时期,各地常驻景德镇贩卖瓷器的商人计二十六帮:
  天津帮,主销天津。
  广东帮,主销广东、广西、南洋、美国。
  关东、奉天二帮(有的资料称辽宁帮),主销东北三省。
  同庆、黄麻、孝咸、马口、三邑、良子、同信7帮,主销汉口,汉口以北、长江上下游及芜湖、苏州等地。
  湖南帮,主销湖南。
  河南帮,主销河南。
  过山、宁绍二帮,主销上海、浙江。
  川湖帮,主销四川、苏州。
  桐城、金斗二帮,主销安徽、广东、新加坡。
  粮帮,主销北京。
  扬州帮,主销扬州。
  南昌、丰西、九江、内河、古南、康山六帮,主销江西各地和长江上下游及南京、汉口。
  上述各帮中,民国10年前后,以广东帮销数为最大,后因潮州出产瓷器,普通瓷器的销路几为所代。而运销香港、南洋的细瓷,又为日本瓷及玻璃器所排斥,所以广东帮的瓷器销数逐渐下减。至民国17年,又以天津帮销数为最大。民国36年,上述二十六帮有所变更,从帮数上看,只有25帮;从地区帮名看,天津、奉天、关东、黄麻、同信、扬州等都没有了。增加了江苏、四川、河北、金陵、甘肃等帮。二十五帮共有瓷商402家,其中以同庆、马口、江苏三帮商人为最多。
   各帮瓷商采购瓷器时,通常是先行落行,然后直接到制瓷厂家(包括红店——彩绘厂)购买或定制。按约定时间由瓷行把庄工人到制瓷厂家(窑户)将瓷器挑至瓷行,由瓷行看色工人按所购瓷器等第验收,不够等第的退换,换后以纸张包裹,再由茭草工人按规定捆扎,该用稻草捆扎的茭草,该用篾皮缠绕的打络,该用木箱盛装的装箱,最后联系运输,由专门搬运瓷器的工人挑运上车或上船启运。此种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计划调拨 1949年5月至1950年,主要由浮梁专署贸易公司收购瓷器,扶持陶瓷行业,使之尽快复工,并在邻近地区以瓷器交换粮食再以粮食交换制瓷原料。1951年,以分销、代销、批发、零售等形式面向全国推销瓷器,开辟陶瓷市场,疏通传统的流通渠道。1953年,陶瓷逐步被纳入全国计划轨道,初为三类商品,后国务院规定为二类商品,实行全国性产、供、销的统一计划。1955年开始,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每年召开全国各省、市陶瓷批发企业会议,下达生产收购、销售计划,这种计划称为指定性计划。景德镇陶瓷批发站按此计划向各省、市、自治区分期分批地调拨发运瓷器。除在全国统一下达的销售计划外,各省、市、自治区供销企业如需另增或特需某一品种陶瓷,经来人或来函、来电商定后,景德镇陶瓷批发站亦按商定协议调拨发运。以上两种调拨方式,是景德镇瓷器内销的主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每年全国内销的总销量,大都属调拨到各销地的数字。这种方式一直实行到1978年。1979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二类商品逐步放开,景瓷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3年后,再转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调拨的数额,随着计划调节比例相应地减少。
  订货会 1954年,经中央同意,省政府主持,在景德镇召开了景德镇市陶瓷专业会议。参加这次会的有全国各省土产贸易系统及省内各专区贸易公司和合作社代表;有京、津、沪、汉、广等市的出口公司代表;有东北、西北等地各销瓷地区代表,这次会还请了国家计委、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和中南局等上级单位指导。这次订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全国各销地的联系,签订了1955年的瓷器供销合同或协议书,促进了“以销定产,按产定销”的原则进一步贯彻执行。1956年,景德镇召开第二次全国瓷器产销会议。以后形成景德镇每年的例会。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此种形式会议停止。1979年,中断了12年的订货会又在景德镇召开。会上签订供销合同179份,订货8049万件。这次订货会推动了产、供、销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日用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把景德镇内销日用瓷订货会,作为今后每年召开一次的例会固定下来。1982年,根据江西省供销社要求,扩大了日用瓷的经营范围,把建筑瓷、卫生瓷、旅游瓷、园林用瓷和陈设瓷等都列入日用瓷范围统一经营,购、销业务进一步扩大。从1979年恢复订货会开始至1985年,连续8年,供销合同有效率达8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的内销日用瓷总量每年都超过1亿件。
  展览展销 历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在国内没有举办过展览展销。1949年5月后,为了向国内人民传播陶瓷文化、艺术,增进全国人民对景德镇瓷器的了解,曾多次以大量的产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出,通过展览、展销,既起到了形象直观的广告作用,又促进了销售贸易的发展,还宣传了陶瓷文化。1950年1月,景德镇挑选了3060件优秀陶瓷产品,参加江西省举办的首次工、农业展览会,历时33天,获得省领导和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1953年,又组织一批瓷器,去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向全国推荐青花瓷和粉彩中绘水点桃花的瓷器。1954年,北京举办出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预展,景德镇瓷器参加预展,观众对景德镇瓷器反映强烈,一致认为景德镇“有新东西”、“既朴素、又实用”。1955年,全国第一次陶展览会在北京故宫保和殿举办。展览会上陈列着来自全国17个省、市,40个地区的陶瓷展品2000余件,其中景德镇有1200余件,占展品2/3。同年,景德镇在南昌市革命烈士纪念堂举办江西景德镇陶瓷美术展览会,展出陈设瓷、日用瓷2300余件(套),观众达5万余人,其中湖南省还专门组织参观团前来参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观众在留言簿上写:“百闻不如一见,景德镇瓷器真是名不虚传”。1956年,再次在南昌市革命烈士纪念堂举办景德镇陶瓷美术展览会,展出不同造型、不同画面的釉彩、粉彩、古彩、青花和雕塑等品种瓷器2500余件(套)。1957年,为适应全国市场的需要,景德镇在市人民文化宫举办新产品、造型、规格、画面展览会,展出景市陶瓷工人创制出的新造型、新画面、新包装2000余种。1958年,上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在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展览会。展出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和雕塑瓷器2000余件。1959年,景德镇在北京故宫慈宁宫举办汇报展览,展出各种新产品1500余件,其中有超国际标准的高白釉瓷,有千件(规格)大龙缸,有各种各样造型和装饰的茶具等。
  1965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500多个品种,计3000余件,共接待观众10万余人。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杨明轩,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蔡廷锴、许德珩、李德全,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等领导先后参观了展览。展出期间,还接待了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苏联、蒙古、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古巴、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芬兰、瑞典、瑞士、丹麦、印度、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批外国朋友。《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新闻单位作了高度评价的报导。1973年,在北京举办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3000多件。观众达28万余人,其中国外观众2200余人。1978年,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举办了景德镇瓷器展览,展出产品4000余件,接待观众30余万人,首都各新闻单位均发表了消息和报导,介绍景德镇瓷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情况,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彩色电视纪录片。新华社等单位将拍摄的照片向国外宣传。1984年,在北京举办景德镇瓷器赴京汇报展览,展出地点以首都中国美术馆为主,并在王府井大街工艺美术服务部,前门大街景德镇瓷器服务公司同时展出。展出产品有新造型、新画面、新材料、新组合的瓷器1000余个品种。展品和展销产品100多万件(套),接待观众50余万人。展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杨成武、肖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胡乔木还挥笔题了“琳琅满目”四字,康克清为展览会开幕式剪彩。参加开幕式和参观的还有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和江西省、景德镇市有关领导及中外经济界人士、常驻首都的中外记者、驻华使节、商务代表等300余人。
  网点销售 据清代中期出版的《陶录》介绍,景德镇市区中,有瓷器街和黄家洲二处零售市场。“黄家洲……为小本商摆瓷摊一大聚场也。遍地皆瓷器摊,任来往乡俗零买,不拘同口个数。……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距黄家洲地半里余。街两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近代,景德镇在外地也开始设销售网点。宣统二年成立的官商合办的江西省瓷业公司曾在上海、武汉、九江三地设立发行所。民国后期,私营陶瓷企业主余昭华,曾在上海等地设点售卖瓷器,并在浙江萧山设立景德镇瓷器店。
  1955年,景德镇瓷业公司在景德镇闹市公馆岑大街,组建第一个国营陶瓷专业零售点——景德镇市第一瓷器门市部(后易地更名“瓷器友谊商店”)。接着又在南门头增设第二瓷器门市部,专门经营粗瓷。通过上述两个门市部,以满足城乡人民和过往人员的需要。1956年,第二门市部撤销。1958年,第一门市部因火灾停业。
  1958年,景德镇陶瓷批发站在珠山中路新建国营景德镇瓷器门市部,后易名“瓷器友谊商店”。门市部规模、设备、装饰和商品陈列,都具有当时的一流水平,成为景市对国外、国内接待参观和供应瓷器的一大窗口。国家领导人朱德、康克清、董必武、郭沫若等来景视察工作时,都曾到此门市部参观。1968年,在景市中山南路设立国营景德镇市第二门市部。1971年,在东郊设立国营景德镇东郊瓷器门市部。1985年,火车站通车后,又在火车站设立国营火车站瓷器门市部。
  除上述国营零售门市的设立外,景德镇瓷器销售单位还先后在市区、市郊设立许多集体性质的零售网点,这些网点有景玉瓷器总店,还有戴家弄、小黄家弄、十八桥、中渡口等17个瓷器门市部和合作商店。
  1978年以后,景德镇陶瓷生产部门先后在市城区设点销售。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建陶瓷经销公司,并在市区中心设立陶瓷门市部。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各瓷厂,也纷纷在厂区附近设立瓷器经销部或门市部。
  在外地,景德镇瓷业公司于1962年在北京前门大街设立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后改由省陶瓷工业公司经营,直至1985年。1965年,市陶瓷批发站在九江设立瓷器经营部。1982年以来,省陶瓷工业公司先后在国内与上海、深圳、珠海、成都、南京、汕头、厦门联营设立销售网点。各生产瓷厂也自行挂钩与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著名旅游胜地的公司、商店联营设立陶瓷专店或专柜,通过增加销售渠道,扩大了景德镇瓷器的销售量。同时,景德镇在各地的声誉、影响更加扩大。
  厂家自销 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计划生产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部门,产品均由销售部门特约包销,或全面包销。计划不足或销售存在缺口的计划外产品,则由工业部门的生产厂家自行销售,但数量不大,所占内销总量比例不高。如1957~1958年,自销量是零。1972年,自销量也只占总销量的8.4%。1978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实行,生产瓷厂逐步由生产型转轨为生产经营型,由关门做生意转变到开门做生意,自销量不断增大。1978年,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和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两家收购瓷器总量为生产总量的87.01%,生产厂家自销总量只占13%。至1985年,陶瓷出口和陶瓷内销两大公司的收购总额只占2/3,生产瓷厂的自销总量却上升到1/3。1985年以后,陶瓷市场全部开放,内销公司购销数量大幅下降,生产瓷厂的自销量则大幅上升。
  第二节 外销方式
  调拨出口 历代以来,景瓷出口外销,大多属民间贸易,官府监督、限制,稽征税收。民国时期,景德镇大宗瓷器输出国外,主要是通过瓷商进行出口贸易,其中,广东帮是出口瓷器的大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对外贸易控制,迅速建立国营对外贸易机构。景德镇的陶瓷出口机构,三十七年中,不论其名称是景德镇土产出口公司瓷业公司,还是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都属外贸体制中的分支机构,都必须执行国家外贸专业总公司下达的年度收购、调拨计划,为总公司或口岸公司组织货源,按计划向口岸公司调拨、发运出口瓷
  器。
  1949~1965年7月,景德镇曾向3个出口公司按计划调拨瓷器出口外销。50年代初期,向武汉(中南区)、上海调拨瓷器出口,后又向广州口岸公司调拨,其中以向广州调拨为主。1960年前后,对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出口的瓷器,都是通过调拨广州口岸公司,经香港转口外销。先后17年间共向上述3个口岸公司调拨出口瓷器40511万件,调拨出口创汇金额3687万美元。
  1968年8月,景瓷向上海调拨,由上海口岸公司经营出口。1969年5月,景瓷改向广州调拨,由广州口岸公司经营出口。1972年,景瓷仍改向上海口岸公司出口。从此,景德镇瓷器又重新向上海调拨。至1977年底,反复变更调拨口岸三次,先向上海口岸调拨出口瓷器1558万件,后向广州口岸调拨出口瓷器17613万件,再向上海口岸调拨56281万件。1968~1977年调拨瓷器总数占1949~1985年调拨出口总数的46.62%。创汇金额达7954万美元。
  1978年1月,江西省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景德镇陶瓷又向江西调拨,由江西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营出口。至1979年底,共向江西调拨出口瓷器14311万件,创汇金额2692万美元。以后,随着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的不断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发展,调拨出口的方式,逐步减少,逐步转向自营。
  记账出口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景瓷的外销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具体贸易方式是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对方国家签订以货易货的贸易合同,再下达景德镇按合同的品种和数量,组织生产,调拨发运,最后由中艺总公司与对方结账。此种方式称之为记账贸易。
  50年代,上述记账出口贸易所占外销出口的比重很大,约占景瓷总出口量的70%o其中1958年,苏联第一批贸易订瓷83102箱,创汇金额680多万卢布。
  60年代,与苏联及东欧的记账贸易额下降,1962年已降至100万卢布。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古巴等国的贸易,1965~1968年只出口193.26万件瓷器,创汇金额15.14万美元(古巴是美元结账)和6.13万卢布。
  1973年后,中苏贸易有所恢复。据省陶瓷出口公司统计,1978~1985年,景德镇市共出口记账瓷器64997万件,创汇18852万美元。记账贸易国家有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古巴、蒙古。其中向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出口的数字较大。
  自营出口 景德镇陶瓷自营出口,根据国家外贸统一政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过几种不同的自营情况。20世纪60年代,景瓷主要市场的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减少。1965年8月,经国家经贸部和华东外贸局批准,在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陶瓷分公司中,设立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的分支机构,名曰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自营出口,扩展景瓷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开展自营业务,当年陶瓷外销市场扩展到46个国家和地区。次年增到60个。1967年再增到72个,其中亚洲25个、非洲24个、欧洲15个、美洲4个、大洋洲4个。三年来共出口陶瓷10678万件,创汇767万美元。1967年底,江西陶瓷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被上海市“文攻武卫”群众组织“查封”,被迫停止了自营出口的业务。
  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设在景德镇的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分公司经上级批准,从1980年1月1日,正式享受自营出口权,直接经营对外的出口业务。该公司把握市场信息,积极开辟市场,先后同美国的天山、纽柯、米卡莎等公司和布莱普得福特彩盘中心开展陶瓷出口贸易,接受大批量订单。米卡莎公司向宇宙瓷厂订的餐具,由1000套增加到6000套;纽柯公司向为民瓷厂成交的20头六可餐具8万套;45头六可餐具3万套,金额达128万美元,为景瓷进入美国市场迈开了一大步。从1980~1985年,对外资信可靠,业务成交活跃,货源供应充裕,仓库发运及时,共出口景瓷47095.08万件,创汇15160万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112个。其中,亚洲32个、非洲25个、欧洲30个、美洲18个、大洋洲7个。
  交易会出口 中国出口商品,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召开全国性的商品交易会。1959年,在广州商品出口交易会上,景瓷订货额占全国陶瓷订货总额的27%,国外销售市场达58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前,省公司没有自营出口权,对外成交只能由总公司或口岸公司洽谈并签订合同,然后按合同组织生产、交货。1980年省陶瓷公司开始自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参加广州第47届春交会,会上先后与68个国家和地区洽谈贸易。景瓷成交额达1814万美元。居全国陶瓷成交首位。1980~1985年,在广交会上共出口景瓷24145万件,创汇11797万美元。平均每年在广交会出口景瓷4024万件,年创汇1966万美元。
  此外,还参加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举办的出口商品小型交易会,广交朋友、增进了解,与各客商广泛发展贸易关系。
  展览展销 宋、元以来,景德镇曾以多种方式向海外销售瓷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曾带去许多瓷器,郑和的随从费信所著《星槎胜览》载,瓷器贸易的地方有:青花白瓷器三处:锡兰山、古里、天方;青白花瓷器六处:暹罗、柯枝、忽鲁谟斯、榜葛刺、大?喃南、阿丹;青白花瓷器四处:旧港、满刺加、苏门答腊、龙牙犀角;瓷器十处:花面、刺撤、三岛、苏禄、佐法儿、竹步、木骨都束、溜洋、卜刺哇、阿鲁;大小瓷器一处:旧港;瓷碗三处:淡洋、吉里地闷、琉球;青碗一处:交栏山。清末民初,景德镇瓷器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清宣统二年(1911),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民国元年(1912)参加法国万国博览会;民国8年参加日本大正博览会;民国10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博览会;民国11年参加南洋劝业会;民国22年,参加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等。每次都有参展的景瓷获奖。其中徐播生瓷雕《龙船》、王大凡绘制的瓷板画《富贵寿考》均获一等大金牌奖。
  1949年后,景德镇市开拓国际瓷器市场,曾在众多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展销。1953年,参加苏联、保加利亚、瑞典、德意志、蒙古等国的展览;1954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出国展览会》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印度、叙利亚等14国展览;1955年,分别参加德意志、蒙古、朝鲜、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展览;1959年,分别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阿根廷、叙利亚的展览;1960年,先后在摩洛哥、阿富汗、伊拉克、巴西等11个国家和地区展览。20世纪60年代以后,还参加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法国等国展出。精美的景德镇瓷器,备受国际友人的称赞。8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分别在日本、新加坡、科威特、泰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尤其是1981年后,在日本高岛屋等地连续举办3次江西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展览,声势和规模都很宏大,名噪一时。其中第一次在东京、横滨、大阪、京都4大城市展出,历时20天,展出景瓷24725件,展销成交金额53万美元。
  在直接赴国外展览的同时,并在香港等地向国外举办景瓷展览,第一次是1980年7月在香港九龙举办的中国景德镇、汕头陶瓷展销会。这次展销会,历时23天,参观人数19.8万余人次,景德镇陶瓷出口成交378万港元。展销期间,港澳有关公司和商号纷纷联合登报道贺,香港各报均以通栏醒目标题撰文报道介绍,并刊登大量实物照片。通过港、澳对国外宣传,景德镇市瓷器知名度大大提高。以后还在港澳等地举办过多次展览,其中有景德镇瓷展,有景德镇艺术瓷展,有景德镇瓷器名人名作展等。
  1980年以后,国外展览展销和在香港展览展销的成交金额达1484.52万美元(日元、港元不包括在内)。
  其他方式出口 景德镇市瓷器外销出口广开渠道,采取过许多其他办法。
  组织私营瓷商运销香港转口。1951年,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在当时国内还有私营经济存在的情况下,遵照对外贸易政策,及时加强对私营出口商的领导和管理,组织他们通过国营外贸机构向外推销。据景德镇行商工会统计,1953年上半年,运销香港转口的景瓷达253担,折合8万件。同年下半年,运销转口数量增多,转口香港的景瓷,约值300万港币,为1949年5月以来组织私营出口商向香港运销转口的最高峰。1954年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这些私营出口商分别与瓷厂联营,即停止出口运销业务。
  请客商进来,到国外考察推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外贸部门曾邀请并多次接待过国外各地客商来景考察、订货。据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共接待来景客商160批计473人次。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景德镇陶瓷工业部门纷纷走出国门,参观国外的陶瓷状况,考察陶瓷市场,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科威特、约旦、西德、安哥拉、南斯拉夫、意大利、泰国、东德和捷克等国家。1979~1985年,先后有36批计236人次出国考察市场,其中有人还在国外带回一定数量的瓷器订单,返景后积极组织生产。如曙光瓷厂的千件(规格)大缸,雕塑瓷厂的1.2米以上的大件三星等产品等。出国人员参观考察回来之后,写出书面考察报告,省陶瓷工业公司根据其报告的价值情况,有的印发各瓷厂参考,有的召开大型会议介绍。
  出国推销。1980年后,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曾组织推销小组出国推销瓷器。推销组成员携带陶瓷品种、式样,先后到过15个国家和地区,共推销成交1884.59万美元。
  函电成交。为方便国外客商老主顾,1980年后,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广泛开展函电成交业务。至1985年,函电成交总额达8391.11万美元。
  第三节 瓷器运销
  唐代,景德镇瓷器经由“丝绸之路”和海外贸易,流传到阿拉伯、非洲、埃及和罗马帝国。
  两宋期间,瓷器是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据《宋会要辑稿》载有:“大食、左罗、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龙、沙里、丹流眉,并通贸易,市易香药等物。”两宋对外贸易是唐代市舶贸易继续,通商范围和贸易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南宋尤为鼎盛。
  宋开宝四年(971)在广州设市舶司,后来又在明州、杭州置司,但仍以广州为首。景德镇瓷器在南宋已有了欧洲的市场,南宋之后,荷兰人到泉州,贩运瓷器到欧洲,价值与黄金重量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中国广东商人看见了这个厚利,就到景德镇贩运瓷器到欧洲和西方诸国,除大食外,瓷器到了南毗国(印度西岸)和最远的层拨国(非洲之桑西已)《诸番志》载:“南毗国在西南之极,用荷池缬绢、瓷器、大黄为货。”在东方,日本也需要中国香药和茶碗,日人成寻入宋时,宋神宗询以日本须用汉地何物?成寻对以香药、茶碗为其主要者。景德镇瓷器在那时已大量运往日本。 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从福建泉州、广州、宁波等地大量流入世界各国。但出口欧洲瓷器大多为阿拉伯人垄断,通过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地,辗转出口到罗马。意大利威尼斯城是当时中国瓷销售中心。
  元代瓷器出口路径,俱由印度转运,然后达于欧洲和非洲。《岛夷志》载:“甘埋国(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印度大商埠)居西南洋之地,与佛朗近。所有木提、琥珀之类,均产自佛朗国,来商贩子西洋返,易去货丁香、豆蔻、苏杭丝绸、青白花器瓷瓶、铁条;以胡椒载运而返。”青白花器,则是景德镇所产的“色白花青”的瓷器。 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均携带大量的中国瓷器。郑和航行的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景德镇瓷器也随之到埃及。
  明万历四十二年(1604),荷兰东印度公司一艘从爪哇的巴达姆港返国的商船“克尔德兰”号载着碗、碟、杯、盘等瓷器计69059件。明末朝廷派往日本去的海船,内有瓷器1447件。同年7月10日,运往日本的瓷器有27000件。同年10月17日,大小船只97艘驶入长崎码头,共载瓷器2万件。
  清代,欧亚海运大通,《竹园陶说》:“海运之福,西商之来中国,先至澳门,后则逐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找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器,然后售之西商”。
  清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外运一般是用小木帆船由昌江运到饶州(今鄱阳县城),然后上大船转运,从鄱阳湖入长江,出东海,运往世界各地。另一条路线,从景德镇启航由昌江进鄱阳湖入赣江,溯赣江而上,穿越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越过广东九江的险滩,顺北江而下,到达广州出海。
  内销瓷和宫廷用瓷,亦大多为水路运输,也有走陆路的。明代解运御器,曾经用陆路运输过很长一段时间,运输方法是人挑、肩扛、车载。清代解运御器均以水路,瓷器用桶装置,每岁秋冬二季雇船夫运送。民国元年至21年(1912~1932),景德镇通过水路运出的瓷器总量为31082万件,1949年水路运输量220万件,1950~1960年,瓷器仍以水运为主,共计146800万件。但1960年由1958年的29995万件下降到10402万件。1961年以后,瓷器外运绝大部分改由陆路汽车运输,水路运输逐年下降。此时的昌江已经完成作为运输主线的历史使命,被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道运输取代。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