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陈设瓷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8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陈设瓷品种
分类号: TQ174.74
页数: 13
页码: 388-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陈设瓷品种,主要包括平板瓷画、瓶尊、薄胎瓷、 雕塑瓷、瓷灯具、瓷乐器、纪念瓷、瓷凳、瓷枕、祭奉瓷、殡葬用瓷等。
关键词: 日用瓷 配套瓷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 平板瓷画
  瓷板画 景德镇的瓷板画明代即有制作,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十分流行,以青花、粉彩为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花卉、鸟、瓜果、群仙、博古图等,当时的青花瓷板画曾运销欧洲各地。瓷板画器型长方不一,大都是2尺以下的长方形,也有镶嵌在家具上的各种形状小块。用同等大小瓷画镶嵌在精制的木框内,由数块用绞链连接可制作成屏风为遮挡装饰之用。一般用于宾馆、酒廊,小屏风可作家庭陈设品。其装饰以粉彩为主,画面以山水、人物、花卉鸟虫为常见。
  1949年后,镶嵌在各种家具上的瓷板画已少见了,但长方形,尤其是大型瓷板画制作较多,形状规格广泛,装饰也很丰富。组成形式有独幅式、中堂式、四块条幅屏风式,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用瓷板进行任意大小规格的组合。在表现形式上,有釉下、釉上以及综合装饰等;技法有工笔、写意等;在题材上有以传统神话故事为内容的人物画,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山水画及一些名胜楼阁,风景园林等;有反映民俗、描绘吉祥的群仙、百鸟朝凤、松鹤延年、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有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肖像画以及花鸟虫鱼之类等。
  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内的2块高达3米的瓷板画和10块瓷板圆桌面,就是由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制成的瓷板。艺术瓷厂是瓷板画生产最多的单位,所产瓷板画有单幅、中堂式、四块条幅屏风式等种。
  瓷板画作为一种陈设艺术瓷,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历来兴盛不衰,一些国营、集体、乡镇瓷厂及陶瓷科研单位乃至个体作坊均有制作,其规格有4寸到36寸不等,共计3个系列29个品种。
  瓷壁画 瓷壁画是以白色釉面砖为基底绘制上彩,经烤花烧成的一种艺术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发展起来的新品种。1959年,第一幅瓷壁画《漓江春色》由建国瓷厂制作成功,该壁画宽17米,高5米,采用了近100种颜色釉瓷片镶嵌而成,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墙壁上,宏伟壮观。1977年,景德镇市陶瓷厂美术研究室开始利用釉面砖绘制小型壁画,面砖一般为6~24片左右,用于家庭装饰。1979年8月,由省陶瓷工业公司组织美术人员为北京国际机场制作了,画幅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该壁画宽21米,高3.3米,由3000多块瓷板组成,安装在北京国际机场餐厅西墙。1981年,景德镇陶瓷厂美术研究室首创刷花瓷砖壁画,即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技法基础上,充分发挥刷花的特点,先绘出素描,然后利用刷花这一工艺进行施色,绘制出一种具有新特点的瓷壁画,如刷花瓷壁画《牡丹凤凰》等。同年利用陶瓷色釉相互渗透的原理,在素坯上制作壁画,经高温烧成,获得风格各异,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当年,色釉壁画《菊花》被选参加全国建筑陶瓷装饰艺术评比会。1981年至1982年,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先后创作了一批大型陶瓷壁画,如《十里春风》、《明月松间照》、《长江三峡》、《葛州坝工程》、《群仙图》等大、中、小型瓷壁画共150余幅。
  瓷板像 明代,一些外国人来景德镇订制纹章瓷,将乘坐的海船图、人物名画、自己画像绘制在瓷板或瓷盘上,成为瓷板画最早的雏形。清代瓷板画渐多,其中不乏人物肖像。清末民初,照像术渐传开,以照片为底图,利用九宫格放缩,在瓷板上画像的专业艺人开始出现,遂形成一个行业。民国时期主要是在瓷板上画肖像,瓷板以0.8尺~1.2尺的规格为常见,颜色有多种色彩,以黑白为主。1949年后,一些人在扁平的挂盘上画肖像,圆盘有6厘米~33厘米不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兴起了用圆形微凸的高白釉瓷板或画、或贴花,制作毛主席像章以及工农兵形像的像章。同期出现了彩色瓷板像,且生产量非常大。
  自近代至1985年,瓷板像一直以平板长方形为主流,画像行业发展也较稳定。
  瓷盘画 又名彩盘,有挂盘、座盘之分。瓷盘画是在瓷盘内,绘制各种题材的画面,悬挂于厅室中,或镶嵌在墙壁和物体内,或安装架脚陈设在台桌上,以供观赏,增添雅趣。该项产品建国前生产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广,现日常生产的挂盘有10多种规格的品种。其装饰画面主要是动、植物以及刻划人物各种性格形象的肖像等。 1981年5月,由景德镇市宇宙瓷厂设计、试制的《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系列彩盘,于1985年10月投产,产品由12块8寸平盘组成,分别为《红楼梦》十二金钗画面。彩盘器型秀丽美观,釉面光润平整,保持和发扬了中国瓷器的传统特色,产品由美国布莱德福特彩盘交换中心独家经销。彩虹釉艺术瓷盘是1983年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研制成功的新型稀土高温彩釉装饰,有金属折射光泽,色彩柔和,配上新彩、粉彩或用T80邮票花纸装饰,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
  第二节 瓶尊
  瓶 陈设欣赏的艺术品,部分品种也具有实用性。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瓶壶,本为汲器,以后用作贮藏物品,唐时用作贮酒,以后并用作插花。”瓶的形状多变,凡是口小腹大的称为瓶,腹大口小相近的称尊,口大腹小的称为花瓶,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除近现代古玩市场沿袭这种称谓外,现代统称花瓶。器型的变化大多表现在口、颈与腹部。其器型特征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瓶体修长秀美;一类是瓶体短颈稳重。
  1949年5月以后,瓶类生产在继承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发展,所产的瓶类小的仅5件,大的有万件、超万件,计有35个系列331个品种。此外,花瓶还朝多功能性发展,花瓶还可改成或制作成别致的台灯,各类比赛的奖杯等。
  柳叶瓶 始于康熙年间,是宫廷内的陈设品,器型瘦削似柳叶而名,敝口、削肩、至足益小。1959年9月,景德镇市新平瓷厂制作的万件柳叶瓶,瓶身高达8.8尺,口径1.7尺,用青花装饰“鸳鸯戏莲”大型画面,采用青花釉里红斗彩的方法设计并绘画的,具有精细、美观、大方的民族特色。
  天球瓶 明代始作,宣德年间较为流行,小口、直径、上阔下敛,砂底微凹,圆腹似球而名,多作青花,似海水云龙纹为贵。除青花外,尚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及粉彩等品种。如200件天球瓶,口径9厘米,底径15厘米,外高48.3厘米,内深46.3厘米,肚大27.5厘米,重量85市两。5件天球瓶,口径1.6厘米,底径3厘米,外高10.2厘米,内深9.6厘米,肚大5.4厘米,重量1.5市两。
  美人肩瓶 清雍正时创制,颈与胫均苗条,口与足相等,腹稍巨,肩部弯折处似美人之肩而名。器型大小不一,以彩瓷和铜红釉等制品为常见。如300件美人肩瓶,口径19.7厘米,底径17.5厘米,外高61厘米,内深58.8厘米,肚大23.8厘米,重量140市两。10件美人肩瓶,口径4.7厘米,底径4厘米,外高14厘米,内深13.4厘米,肚大6.7厘米,重量3.5市两。
  梅瓶宋代瓶式,因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其形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宋时称“径瓶”,作盛酒的用具。元代继承宋制,只是肩部丰满,除圆形外,尚有八角形制品。明、清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转变为陈设瓷。元代景德镇制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8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收敛,胫微撇,通体高温蓝釉,盘绕白龙一条,蓝白相映,鲜艳夺目,属元代传世佳品。又有明永乐年制的“青花瑞果纹梅瓶”,高28.7厘米,口径5厘米,肚大18.1厘米,底径11.5厘米,瓶体造型丰满,质坚实,釉莹亮,似白玉,白里闪青,足内无釉。瓶的上层画青花莲瓣纹,中层是瑞果纹,下层画蕉叶纹,笔意潇洒、流畅,发色深厚,料色透入釉骨,是一件明代永乐宫窑产品的代表之作。现代生产的梅瓶规格较多,如80件梅瓶,口径6.5厘米,底径9.2厘米,外高28厘米,内深24.7厘米,肚大14厘米,重量17.5市两。
  观音瓶 亦称观音尊。清代康熙年间创制。器型有大、小二种,大可二尺余,小者仅数寸。口侈、颈短、肩宽,自肩以下逐渐收敛,至底外撇,以单色釉和青花人物制品为多见。葫芦瓶宋代始作,小口、短颈,瓶身由两截粘合成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而名。葫芦瓶的变化较多,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等,品种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和各种单色釉等。如明嘉靖景德镇制品“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瓶高45.1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3.4厘米,瓶体呈葫芦形,器型高大,形制规整。
  瓜棱瓶 宋代始作,因瓶腹由凹凸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而得名。其造型多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呈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油锤瓶 清代始作,小口细长颈,肩部斜垂,阔腹,腹下圈足,极似过去榨油作坊的油锤而名,以粉彩、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常见。如100件油锤捶瓶,口径9.8厘米,底径11.2厘米,外高33厘米,内深30.4厘米,肚大18厘米,重量40市两。
  胆式瓶 宋代始作,因形如挂着的苦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半部丰满。胆式瓶有二种造型,一为口和颈呈八字形斜至肩部、腹部;另一种器身上部呈圆筒状,腹稍鼓,圈足较高。有郎窑红、天蓝、珊瑚红、孔雀绿、炉均、青花等品种。
  扁肚瓶 敝口、长颈、扁肚,其上半部施红釉,利用红釉的流淌在口沿下呈现变化的青白色至艳红色,下部以黑釉为基调,衬托绚丽的红色。在颈部和肩、腹部红釉与黑釉之间,交错着一道自然流畅的青绿色,给人以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之感,故名“三阳开泰”。三阳开泰瓶是景德镇现代颜色釉名贵品种之一,被誉为“瓷中瑰宝”。规格有5件~300件不等。
  扁瓶小口、长颈、扁圆腹。明宣德景德镇制品“青花海水龙纹扁瓶”,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颈部饰白地青花卷枝花和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制样、绘画无一不精。
  玉壶春瓶 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明永乐景德镇制品“青花折枝花果纹瓶”,高30.5厘米,口径7.8厘米,腹18.65厘米,足径10.8厘米。造型一改元代玉壶春瓶浑厚且秀长的风格,显得轻盈而稳定。
  洗口瓶 以瓶口似浅洗而得名。器型大体有3种,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户、筒式腹;浅圈足和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有数道弦纹装饰。
  棒锤瓶以形似洗衣用的棒锤而得名。器型有硬棒锤、软棒锤之分。硬棒锤大小不一,口有凸边一道,颈较长,耸肩,身如截筒,自肩至底以微小弧度,近以垂直而下,极像棒锤,有青花、五彩、洒金、描金、五彩开光各种;软棒锤与硬棒锤相仿,除凸边口沿外,尚有口外侈束颈,溜肩,下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的式样,青花、五彩均有之。
  琮式瓶 圆口、方身、圈足,口大小相若,器体四面以凸起的横直线纹为饰。以青花、单色釉为常见。
  塔式盖瓶 元代始制,盖呈多级塔式。如元代景德镇制品“青花塔式盖瓶”,通高42.2厘米,肩部贴塑狮首、象首各一对,盖面绘荷叶叶脉纹,盖纽作七级塔式。
  藏草瓶 亦称“甘露瓶”,清代朝廷赐给西藏僧侣的特别器皿,用以插草供佛故得名。器形口直而长,颈有两截,中凸起,圆腹束胫,至足大展。
  橄榄瓶 又称“橄榄尊”。宋代已有制作,撇口、短颈,口底大小相若,腹部微凸,形似橄榄而得名,以粉彩、青花、单色釉为饰。
  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间始制,唇口,直颈饰以双耳兽耳,方腹折角呈八楞锤状,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规格大小不一,以青花、粉彩制品为多。
  尊 瓶式之一,习惯上将器型高大,口底相若的瓷瓶称为尊。尊在古代是宫廷陈设用
  瓷,也可灌酒、筛酒,以后瓶壶品种繁多,尊便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尊的品种式样繁多,有络子尊、花尊、观音尊、凤尾尊、象腿尊、孛荠尊等。
  络子尊 形似绍兴酒坛,口微侈,短颈,圆腹,平底,器身下半截堆贴绳圈纹,如包络之状而名。器形有大有小,以豆青等单色釉制品为主。
  孛荠尊 颈长而微粗,扁圆腹,形如孛荠而名。品种丰富,以郎窑红、祭红、天蓝等单色釉制品为多。
  萝卜尊 又称莱菔尊,其形似萝卜,故名。小口、细颈、宽肩、长腹,以豇豆红制品为最佳,是清代宫廷之珍品。
  摇铃尊 清康熙年间流行器,小口,细长颈与长颈马蹲尊相似,腹部稍瘦微长,极似摇铃而名,以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多。
  双龙尊 盛器,亦作陈设瓷,因口沿至肩有2条对称的双龙柄而名。长颈、盘口、鼓腹,除双龙柄外,尚有三龙柄的,器身常有宝相花、铺首等堆贴的装饰,有茶叶末等制品。
  双螭尊 仿唐双龙尊造型,器有大小、洗口、长颈、长圆腹、对称的弯曲形二螭首衔接器口,螭尾连于腹部。有青花、天蓝、粉青、茶叶末釉等品种。
   牛头尊 口巨无颈,直下至肩,腹下部丰满,旁多有双系,形极似牛头而名。多青花、粉彩制品,腹部以百鹿图、渔樵耕织图及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其中绘百鹿图的器皿边又称“百鹿尊”。
  凤尾尊 又称凤尾瓶,因腹下部至底足向外散开,略同凤尾而名。器身高大,腰腹圆鼓,口外撇,有青花、五彩、三彩、描金等品种。
  无档尊 明永乐烧制,胎薄体轻,上下直通,呈桶状,器身写有阿拉伯文。以青花器为常见。
  石榴尊 器型划为六瓣形,似石榴果而名。唇口外卷,短颈硕腹,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有天青、豆青、天蓝等单色釉及釉里红制品。
  灯笼尊 流行于清乾隆间,敝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除以上产品外,瓶类品种还有花篮瓶、鱼尾瓶、冬瓜瓶、爆竹瓶、法口瓶、宝字瓶、佛手瓶、阔口瓶、新梅瓶、松鹤瓶、天圆地方瓶、扁肚瓶、立新瓶、大井花瓶、大肚花篮瓶、前进瓶、四蛟瓶、蒜头瓶、玉米瓶、葡萄瓶、金钟瓶、长颈方瓶、六角瓶、四角瓶等品种。同时还有各式仿古的大小瓶尊,如永耳瓶、凤头瓶、花尊和象腿尊等。与瓶相类似的品种还有玉米、青菜等形状的各式花插。
  第三节 薄胎瓷
  薄胎瓷属景德镇的特种工艺瓷,又名“脱胎器”、“蛋壳”瓷,是誉贯古今的传统产品之一。始于北宋的影青瓷,制品滋润透影、薄而轻巧。明代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清代的“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的“真脱胎”,都是景德镇薄胎瓷的历史代表作品。1949年10月后,景德镇制作薄胎瓷技术有新的发展,产品大而且薄,托在手上轻如浮云,瓷质“薄如纸”。
  薄胎瓷有12个系列上千个品种。有些品种不仅是欣赏价值较高的艺术品,而且是实用价值珍贵的高级日用细瓷。如灯具、茶具、酒具等品种,产品的薄度、透明度、白度等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景德镇艺术瓷厂制成一只特大薄胎粉彩斗笠碗,口径87厘米,打破了景德镇薄胎碗口径78厘米的最高记录。其瓷质晶莹如玉,内外绘以“百碟图”,99只彩碟翩翩起舞,内外图案合一,丝毫不差。碗底心绘以“孔雀开屏图”。红星瓷厂生产的薄胎大皮灯,红旗瓷厂生产的薄胎碗、薄胎皮灯、挂盘等陈设瓷均有很高水平。产品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赞为“天上才有的珍品”,其制作技艺被誉为“神技”。
  第四节 雕塑瓷
  景德镇的瓷器雕塑,历史悠久。据记载,隋朝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唐、宋时期,丰富和提高了瓷佣、瓷马的雕塑技艺。元代,所制瓷雕雄健、豪放、凝重。明代,发明了适合瓷雕加彩的五彩颜色,在塑造技巧上也逐渐由简朴到精致,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雕塑。清代雕塑大都沿用明代制作方法,以雕瓷插屏、镂空转心瓶等为精品。1949年10月后,景德镇瓷雕产品有几百种系列,近万个品种。
  人物瓷雕
  《天女散花》属1980年创新产品,并批量生产。它取材佛界维摩室中一绝美天女散花各菩萨及弟子身上是否坠落,凭此检验他们的道行深、浅程度之故事,后演化引伸谓春到人间美景。作品则通过圆雕天女、捏雕花朵、镂雕宝篮等创作手法精心塑造,将仙女大胆改成身进花篮的神彩飘逸新形象。其规格尺寸有20英寸~50英寸,装饰即选影青釉高温烧成,又加点彩描金低温烤花,尤显独具特色。一尊高50英寸的大型《天女散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陈设。
  《五子罗汉》 原名称《全家福》,属圆雕代表作之一。系景德镇独创且至今畅销不衰的传统产品。规格有6英寸~28英寸,装饰有青花、简彩、重工粉彩等。
  《三星》 所谓“三星”,是指西晋“福星”-石崇,唐朝“禄星”-郭子仪(又称“天官”),寿星一说指民间盛传的长寿名人-彭祖或称“南极仙翁”。作品圆雕、捏雕等手法,将福星华巾锦服,仪宇翩翩;禄星懦雅藏刚毅神态,不失王候风范;寿星执杖桃捧,龙钟老态各自塑造出来。规格尺寸有8英寸~50英寸,装饰有粉彩、描金、简彩、青花等。
  《和合二仙》 1956年创新并大量生产。作品巧用圆、捏雕手法塑造,两者均为蓬头笑面状,一手持荷花、一手捧着圆盒,取谐音表示“和偕合好”之意,以图吉利。规格有10英寸~30英寸,装饰用粉彩或新彩。1980年2月,中央领导邓颖超访问泰国时,曾将一尊《和合二仙》赠送泰王太后。
  《站鳌滴水观音》 1978年创新且大批量生产。作品巧用圆、捏、镂综合技法,将民间传说的“观音”女神与背顶大地的鳌鱼首次合成站鳌形象,其构思奇巧、颇具神韵。规格有8英寸~33英寸,装饰有新彩镶金、影青釉点彩诸种,1982年,产品被选做电影《滴水观音》的主道具。
  《飞天》 1982年创作生产。作品集圆、捏、镂工艺为一体,精心巧作佛教称作香音之神的天女欲飞造型,飘扬飞舞的飘带回环而成,天女、花筛、花卉设置都恰到妙处。规格高30英寸,影青釉、点彩装饰,体现“局部艳丽华贵,总体清新淡雅”之锦上添花效果。国家外交部已将《飞天》瓷雕作品列为国礼瓷。
  《水浒一百零八将》 1983年首创且批量投产。作品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以圆雕技法为主,掺和镂、浮雕塑造成。高20英寸的108位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重工粉彩填画,选配40多种颜料装饰烤花。气势雄伟,洋洋壮观,国外展销时引起轰动。
  《三顾茅庐》 1982年创作生产。作品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巧妙运用圆雕手法逼真地刻划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不同心态表情。这套作品高7英寸,短仅5英寸,色釉加彩装饰。
  《雷锋》 1964年首创生产。作品以圆雕手法逼真生动地塑造了当代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形象。规格高50厘米,为半身塑像,保持瓷胎白净素雅装饰特征。中国美术馆收藏。
  《披纱少女》 50年代创作,并批量投产。作品采用圆、镂雕手法,非常巧妙地塑造了一位天真活泼、娇稚可爱的现代小姑娘形象,外加头饰细致网络的绢纱披巾,显得格外别致俊美。规格高60厘米,简彩装饰,逗人喜爱,且有文章称之为“一次超过世界艺术水平的成功创作”。
  《小孩放爆竹》 50年代创作生产。作品采用圆、捏雕手法,将喜迎新春来临、欲燃爆竹的小男孩欣悦心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情趣。规格长11英寸,粉彩装饰,产品投放市场颇得赞誉,且选送参加1955年全国首次陶瓷展览会展出。
  《微型人物》 1983年创作且批量投产。作品使用圆雕和捏雕手法,创作品即有小罗汉、小寿星、小童子、小仕女;又有体现国外风味的小圣诞老人、小天使、小捧花姑娘、小洋人驯犬等神态各异的古今、中外人物,其造型生动,富有浪漫感,规格高2英寸左右,高温色釉装饰。
  动物瓷雕
  《金鸡报晓》 创作于1977年,作品采用简练的圆雕创新手法,夸张了鸡的报晓雄姿,格外让人醒目。规格高8英寸,名贵花釉装饰。
  《鹰》 1984年创作且批量投产。作品通过圆雕技法,抓住鹰的眼神、羽毛等特征突出鹰的矫捷、锐利、苍劲。尺寸有10英寸~30英寸,采用简彩装饰。
  《六鹤同春》 1978年创作生产。作品集圆雕、捏雕为一体,造型简练优美,6只不同姿态的白鹤转绕古松,或啄或苔,或支翅如轮,或翻然似翼,富有情趣,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作品规格长28英寸,松树针加用高温淡绿釉装饰,鹤则选白胎本色配简彩使之清新悦目,显示出春意盎然的美妙境界。1979年,邓小平出访泰国时,曾将此作品送给泰国国王。
  《唐马》 1983年创作并批量投产。作品用圆雕创作手法,把唐马奔腾飞跃的动态塑造得形象逼真。作品规格高17英寸,单用无光黑釉高温装饰,使“马”显得更加古朴深沉。次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景德镇艺术瓷展览”时,颇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赏。
  《双鹿电子台灯钟座》 1982年创作生产。作品采用圆雕手法,加配电子钟后,体现了“陈设瓷适用化”的特点,巧妙选用花釉装饰,构成了母子鹿与钟的和谐美。作品高11英寸。
  《八小卷毛猫》 1958年创作并大批生产。作品采用圆雕技法,造型简练,姿态各异,生动逗人喜爱。作品高3英寸,数种颜色装饰。当年投产,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赞扬并吸引英国商人订货。
  《听曲熊猫》 1982年创作生产。作品采用圆雕制作手法,夸张地塑造了五小猫静听大熊猫拉手风琴的各自不同姿态,形像栩栩如生。作品高3.5英寸,矮为2英寸,窑彩描金装饰。
  植物瓷雕
  《螳螂菊花筛》 1984年创作生产。作品以镂雕为主,捏雕配合,把筛、螳螂、菊花塑造得逼真且耐人寻味。筛的直径达1 1英寸,选配高温色釉装饰,堪称镂、捏雕杰作。 1985年,选送在日本茨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参展。
  漆板大型装饰画 1979年创作生产。作品在捏、堆雕基础上,掺和镶嵌技法等,取材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配上适合画面题材的珍禽异鸟制成“孔雀牡丹”、“松鹤延年”、“锦鸡菊花”、“紫绶梅花”一组瓷雕,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作品分4块,各长为1.6米,选用多种高温色釉装饰,在探索瓷雕艺术出新的表现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陈列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富有江西地方特色。
  《竹菊》 1983年创作生产。作品采用捏、镂雕表现手法,精心塑造出挺拔向上的竹节、含苞怒放的菊花,二者搭配自然和谐。高15英寸,高温色釉装饰,1985年选送参加在日本茨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花筛》 1980年创作并批量生产。作品采用捏、镂雕技法,展现了含苞欲放的花卉及树叶、瓷筛,极为生动、细致、精巧。规格有4英寸~12英寸,花卉、树叶选用多种高温色釉装饰。
  《盆景树、花》 1981年创作且批量生产。作品巧借捏、镂雕手法,使树、花形象逼真并恰巧与盆融为新的“盆景”。规格高17英寸、矮6英寸,选用数种高温色釉装饰。
  象生瓷 象生瓷自陈朝起就有制作,清乾隆时期品种丰富,大量烧制。常见品种有胡桃、莲子、慈菇、花生果、藕、枣、粟、石榴、凤梨、蟹、海螺、花生等各种象生瓷。制作精巧、形象逼真。其规格尺寸不大,均属小件品。
  综合瓷雕
  《龙舟》 该作品属传统品种之一,作品采用捏、镂、镶、塑等综合技法制成,被誉达到“技参造化之功,巧夺天工之妙”的水平。规格有长1.2米至0.2米不等,装饰普遍借用瓷胎本身的白净素雅色。1978年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陈列的《龙舟》系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创新生产的;现存景德镇陶瓷馆的《龙舟》系50年代制作,龙船高56厘米、长120厘米、宽30厘米,船上安插了153个各族人民的形象,人物大小不过二三厘米,五官清晰,表情丰富,比例适宜,动态各异,以此歌颂社会主义繁荣昌盛,龙的传人空前团结。20年代徐顺元首创的第一条《龙舟》,选送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且获奖。
  《塔》 属传统品种之一,作品采用镂雕多层技法塑成,给人以逼真耐看之感。规格有高1米,矮5英寸;装饰或借瓷胎本身的自然白色,或用高温色釉。据史载:1910年,清朝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时,景德镇送展的一尊《塔》价值“一千五百金”。
  《花篮》 1977年为毛主席纪念堂而制作,花篮高177厘米,直径105厘米,重108公斤,花篮上缀有各种瓷花760余朵,该花篮曾荣获纪念堂指挥部表彰。
  第六节 瓷乐器
  瓷瓯 国内首创的新型旋律打击乐。1985年由景德镇市歌舞团研制成功。瓷瓯的外形呈梯形,造型小巧,是由景德镇市光明瓷厂生产的青花玲珑瓷盘做的。42块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的瓷盘排列组成42个音,按中国古代六律六吕律制设计,排列密集规整,音域达十七度。它的音色独特,高音区清脆明亮,低音区宽厚雄浑。不但能演奏慢的,五声的;而且能演奏快速的,七声的;甚至半音阶,转调的;二声部的也能演奏。
  云锣 用瓷土烧制成的打击乐。清代景德镇制作。瓷器云锣,中间有凹形的9个小圆铜板,铜板根据厚薄组成不同的音阶,用棒槌敲打,便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瓷腰鼓 唐代的一种瓷乐器。瓷腰鼓中间较细,两头粗圆,蒙上皮可以拍击演奏。它通体长59厘米,有7道突棱,是分段制作后粘接起来留下的痕迹。
  碗琴 现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是由许多汤碗、饭碗及小酒杯组成的。最高音用小酒盅,最低音用大海碗,而且配上瓷盘和匙子,然后用筷子有节奏地敲打起来,它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
  埙 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其形象梨,空腹,有3个~12个音孔,不仅能准确地吹奏全部半音,还能任意转调,演奏变化半音,而且其音域也有十孔埙的九度扩展到十度。它的特点是孔多,音域宽,音色圆润。不同音色,大小不一的瓷埙排列一起,能像乐队一样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瓷哨 一种能发出音响的小玩具,在不同小动物和小人物的瓷雕上,留一个小洞,其内身空心,可装水,放在嘴中吹笛,能发出奇妙的声音,尤如森林中的百灵鸟吟唱,优美动听。景德镇清代就有瓷哨的制作,现代品种繁多,造型各异,一般作旅游纪念瓷,有的还可作舞台道具。
  瓷箫 一种吹奏乐器,瓷管上有10个小孔,通过10个小孔吹奏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第七节 纪念瓷
  纪念章 在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瓷块上填画伟人像片,佩戴在胸前或悬挂在大厅内,起尊仰及纪念之功能。“文化大革命”期间,景德镇市各大瓷厂均烧制毛主席纪念章和忠字牌,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仅1968年9月28日,在举行“毛主席像章赠送仪式”上分赠市属农村各社场的毛主席像章就有88000枚。
  瓷质胸花 是一种陶瓷装饰品。既能美化人民生活,又具有纪念意义,是赠送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产品采用捏雕和复制相结合的加工成型方法制作而成。美观大方,新颖艳丽,造型精巧逼真,制作精细,品种式样繁多。其种类有月季、牡丹、菊花、腊梅等30多种。
  瓷质项链 系陶瓷装饰品,其形状仿珍珠项链,成颗粒状,以各种颜色釉为装饰。
  瓷质鸡心 便于携带的小件旅品,也是生日纪念物。其种类有十二生肖、佛像、各种动物等吉祥物。配戴胸前,既作为吉祥信物,也可起装饰美化之功能。
  瓷质戒指 民国时期,用小瓷块晒像制成椭圆形、或桃子形,镶嵌在金、银戒指上,起纪念、装饰之功能。
  第八节 瓷凳、瓷枕
  瓷凳 又称坐墩、绣凳、凉墩,其形如鼓,故又有鼓凳之称。瓷凳既是精湛的艺术陈设瓷,又能在居室中使用,夏天乘坐凉爽舒适,是宾馆、饭店和家庭的常备佳品。景德镇市生产瓷凳的历史很长,宋代在王室偏殿中就有蕊花坐墩。明代有镂空花纹填五彩坐墩和青花白地水裂纹坐墩。清代,民国时期继续生产。1949年10月以后,瓷凳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凉墩造型饱满,典雅大方,规格整齐统一,瓷质白里泛青,釉面光润柔和,色泽一致,外观装饰有青花、堆花、粉彩、古彩,画面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尤以粉彩山水著称。其规格有100件、150件、200件、300件等品种。如300件凉墩,口径29.9厘米,底径29.2厘米,外高46.4厘米,肚大36.8厘米,重量320市两。
  瓷枕 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以避邪,行旅、按脉及随葬等等。瓷枕主要是釉下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造型最初为箱形枕和兽枕两大系统。后来又从中派生出“建筑枕”、“人形枕”。景德镇市瓷枕的制作很早,唐代有纹胎花枕和豹头枕、龙枕、虎枕等兽头枕。宋代生产的影青瓷枕光洁无瑕、被称为“玉枕”。 1949年10月以后,瓷枕的生产既继承古代的造型,又有新的创作佳品,其主要形状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人像形、兽形等。
  人形枕 人形枕有孩儿枕与卧女枕两种。孩儿枕寓意宜男,亦有两种。一式以卧童作枕座,手执灵芝或荷叶为枕面。如宋代青白瓷中的荷叶枕,全器为一童子侧卧榻上,双手执一荷叶,荷叶边沿向上翻卷为枕面,童子神态自然,维妙维肖。另一式是卧孩作枕体,背脊为枕面的像形枕,设计巧妙,造型优美,堪称精品。卧女枕造型略似童子枕,以横卧妇女为座,上置枕面,其造型是一女左手撑面侧卧,右手抱浮雕莲瓣枕面,人物形体媚秀,神态温柔娴静。
  兽枕 均以龙、虎、狮、牛等兽作枕座,上置枕面。古代将枕作兽状用以避邪,又称避邪枕。景德镇北宋年间所制的“青白龙虎枕”,该枕一面是以横卧的虎身为座,另一面以横卧的龙身为座,上置枕面,枕高5英寸,长4英寸,宽3英寸~4英寸,其造型别致,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箱形枕 由枕面、枕底及枕墙粘合成形的中空体。以长方形为主,也有轮花形、圆梳形、腰圆形、椭圆形、如意头形、扇面形、多角形、扁瓢形等各式枕。
  建筑枕 从箱形枕分化出来的枕式,以建筑物作为枕座,上置枕面。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釉建筑枕,采用镂雕工艺,塑造宫殿、戏棚等含有故事情节的枕座。如元代景德镇瓷制品青白釉广寒宫枕,高13.3厘米~15.2厘米,横32厘米。枕面为海棠曲线花瓣形,其上刻划锦纹,枕体塑成广寒宫殿式样,四周满饰串珠纹,并围以护殿栏杆,大殿内嫦娥居中,前有玉兔捣药及仕女等形象,釉色青白。
  第九节 祭奉瓷
  香炉 祭祀用器,器型丰富,有三足、四足、五足、葱管足、香耳、鼓钉、莲瓣、奁形、八卦及仿青铜鬲、鼎等式样。有冲耳、圆腹、三足鼎式大炉。其装饰以青花、粉彩、三彩及各种
  单色釉为主。
  筒式炉 始烧于宋,以炉身作筒状而名。明成化时,炉身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炉多深,清代以后出现无足筒式炉。近现代仍有烧制。
  三足炉 祭祀用器。明万历景德镇制品“黄釉紫彩双耳中足炉”,炉身通高17.5厘米,口径15.8厘米,直口圈底,双耳、三蟠螭倒立成足,螭身巧妙地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炉身施黄釉,三蟠螭及两耳为紫彩,部分饰彩,造型古朴稳定,釉彩索静典雅。现代仍有三足炉的生产,其装饰一般以颜色釉为常见。
  鼎式炉 鼎式炉在景德镇初见于宋代,多仿商周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器身两侧有对称长方形耳,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焰纹,附三足。其装饰以青花、粉彩及单色釉为常见。
  鬲式炉 始于宋代,圆口,三空心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鬲式炉两侧附虎耳。其装饰以单色釉为常见。
  曲足炉 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其装饰以粉彩、单色釉为主。
  熏炉 亦称香熏,卫生用具,也可作熏香之用。炉身大,底有圈足或三矮足,器腹镂不圆孔,焚烟可以从器身镂孔飘出,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方耳座式炉 明景泰年间烧造的一种青花小香炉,直口,方耳,炉耳呈扁圆形。
  狮纽盖四足炉 明万历炉式,炉体棱角分明,四足呈弧曲状,盖有狮纽。
  供奉瓷
  五供 佛或死者灵台前的供器,由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觚(瓶)组成。始见于明万历,清乾隆和道光时较为流行,现代仍有烧制。有青花胭脂红、粉彩制品。
  佛供 佛前供品,流行于乾隆嘉庆年间,一般由底座和供物二部份组成。底座呈觚形、莲花柱形或宝瓶形,底座上的供物有吉祥、三牌供养等,多作粉彩,底书年款。现代,佛供多以佛教和道教色彩的雕像占一定的比例。如:三星、坐莲观音、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天公、济公、钟馗、大肚罗汉、五子罗汉等。
  净瓶 佛前供器,一说为佛家净水器。流行于唐宋。瘦长腹,上部有直立的细长圆管、肩部一侧附上翘的短流,也有配以龙头流的。
  甘露瓶 清代朝廷赐给西藏僧侣的特别器皿,用以插草供佛,故又叫“藏草瓶”。口直而长,颈有两截,中凸起,圆腹束径,至足大展。
  第十节 殡葬用瓷
  魂瓶 明瓶,古代陪葬器,一般都成对地陪葬。其器型特征为瘦长腹,细长颈,有沿直口或蒜头状口,附盖,器身多堆贴装饰,除龟、马、立俑、十二生肖俑外,尚有颈部堆塑龙和太阳或虎和月亮,故又有“生肖器”和“龙虎瓶”之称,产品一般是青白釉。
  蟠龙瓶 陪葬器皿,流行于宋元时期,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曲舞动的龙而得名。瓶体有筒式多级塔式。
  谷仓 也称“丧葬罐”、“谷仓罐”、“谷仓坛”,是一种专为死者储藏粮食的明器。造型和装饰极为复杂,以罐为主体,罐口以上堆塑人物、鸟兽、楼阙和百戏等,故又有“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坛”之称,罐腹上印贴各种图像,部分器物上堆塑龟铁碑全名,多见划写的阴文,记载制造年月、产地及吉祥文字。
  瓷俑 以人或动物形象雕塑而成的陪葬品,分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人物俑以武士俑、骑俑、歌舞俑、文人俑为著名。动物俑,十二种生肖动物为一套,设计多样,有人物俑带生肖动物,也有人身生肖动物头形。多见于宋代影青瓷。
  尸枕 葬具。一般将日常用的瓷枕兼作尸枕,也有专为死者用的,其尺寸要比日常用枕短小,枕上绘有符咒,系为死者驱鬼所用。
  瓷棺 专装死人骨灰的器皿,形如木制棺材,但器形较小,造型规格一般长30厘米,高20厘米,宽7厘米,内深12厘米,有青花、青花粉彩、粉彩、霁蓝描金、雕花、黑金釉、镀金等品种。
  瓷质骨灰盒 专装死人骨灰的丧葬品,形如宫殿,瓷质骨灰盒长25厘米,高27厘米,宽19厘米,内深18厘米,其装饰一般以粉彩为主。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