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用瓷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7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日用瓷品种
分类号: TQ174.7
页数: 21
页码: 367-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日用陶瓷品种,分别包括碗、盘碟、杯盅、壶、 匙、 汤锅饭古、坛罐、缸钵、盆盒、 瓷筒、烟具、文具、配套瓷等。
关键词: 日用瓷 品种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 碗
  碗是日用瓷中的大宗品种。据实物考察,景德镇的碗类生产始于晚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碗的品种繁多,从用途看,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果碗等;从外形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形、多角形;从口沿看,有撇口、平口、荷口、莲口;从规格看,有品、顶、二、大、工、汤、饭、小饭、加大、三寸等系列。
  1949年后,碗类品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有发展,至1985年,共有31个系列、107个品种。其主要品种有:
  灰可器俗称渣胎碗,是景德镇最早生产的古老品种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灰可器产量较大,此后一直生产。灰可器品种有灰可大、灰可二、灰可工,灰可饭4个类别,规格分别是:灰可大,口径16.6厘米,底径7.5厘米,外高6.9厘米,内径5.6厘米,重量6.9市两;灰可二口径14.1厘米,底径6.1厘米,外高6.3厘米,内径5厘米,重量4.4市两;灰可工,口径12.1厘米,底径5.5厘米,外高5.4厘米,内径4.3厘米,重量3.3市两;灰可饭口径1 1厘米,底径4.3厘米,外高5厘米,内径3.9厘米,重量3.1市两。
  兜碗(斗碗) 器型,撇口偏矮。其外高与口径一般为1∶3.175。规格按其口径大小,从5英寸~10英寸,分为6种型号。如:10英寸兜碗,又称特号斗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2.3厘米,外高8厘米,内深6.8厘米,重量15市两。5英寸(5号)兜碗,口径12.7厘米,底径6.1厘米,外高4厘米,内深3.4厘米,重量3市两。
  石榴碗 形状似石榴花,为少数民族特需品种。造型撇口夸肚而略深,按其口径大小分为7种规格,依次名品碗、顶碗、贰碗、大碗、工碗、汤碗、饭碗。如石榴品碗(特号石榴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 1.5厘米,外高1 1.3厘米,内深8厘米,重量30市两。石榴饭碗(6号石榴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9厘米,外高5.9厘米,内深4.5厘米,重量3.2市两。
  锅碗 亦称戈碗,器型似锅,直口半圆而坦。规格有锅三大、锅四大、锅工、锅汤。以三大数量为多。三大又按其外高分为全高锅三大、半高锅三大和普通锅三大3种型号。半高锅三大碗(3号半高锅碗),规格口径14.4厘米,底径5.8厘米,外高5.6厘米,内深4厘米,重量4.5市两。全高锅三大碗(3号高锅碗),规格口径14.4厘米,底径6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3.8厘米,重量4.7市两。
  正德碗 明正德年间始烧制,故称“正德碗”。“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称东方碗,后恢复其名,出口瓷称反口。其器型口沿外撇,腹部宽深。按其口径大小依次分品碗、顶碗、贰碗、大碗、工碗、汤碗、加大饭碗、饭碗、小饭碗9种规格。如正德品碗,口径25厘米,底径9.5厘米,外高10厘米,内深8.1厘米,重量19市两。正德小饭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厘米,外高4.9厘米,内深4厘米,重量2.1市两。
  宫碗 为皇宫用器,故称“宫碗”,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口沿微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多为青花。
  罗汉碗“文化大革命”时一度称立新碗,出口瓷称平口。器型略高、直口而肚部较丰满,形似罗汉的大肚而得名。其规格有大、工、汤、饭4种型号。如罗汉工碗(4号立新碗),口径12.7厘米,底径5.6厘米,外高6厘米,内深4.6厘米,重量4市两。罗汉饭碗(6号立新碗),口径10.2厘米,底径4.6厘米,外高5厘米,内深3.8厘米,重量2.5市两。其装饰以蓝连,青花、玲珑、贴花、新彩等品种为常见。
  瑛碗 亦名“高脚碗”,“文化大革命”时一度称向阳碗,后恢复其名。器型直口尖底,并有用手可抓住的高脚。规格从3英寸~9英寸(口径),分11种型号。如9英寸瑛碗(1号向阳碗),口径22.9厘米,底径11厘米,外高10.5厘米,内深8.3厘米,重量23市两。4英寸瑛饭碗(9号向阳碗),口径10.2厘米,底径5厘米,外高5.8厘米,内深4.9厘米,重量2.8市两。
  荷叶碗 形似荷叶而得名。造型撇口夸肚而体矮,边缘起伏,碗面坦张,像初出水的荷叶。按其口径大小,分品、顶、二、大、工、汤、饭等10种规格。如10英寸(特号)荷叶品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1.7厘米,外高7.7厘米,内深6.3厘米,重量16市两。4英寸(8号)荷叶饭碗,口径10.2厘米,底径4.4厘米,外高3.6厘米,内深2.7厘米,重量3市两。
  荷莲碗 是维吾尔族喜爱的日用器皿。撇口夸肚,并有可用手握住的高脚,因形似莲蓬而得名。有大、工、汤3种规格,如荷莲大碗(3号荷莲碗),口径17.1厘米,底径8.4厘米,外高8.3厘米,内深6.4厘米,重量9市两。荷叶汤碗(5号荷莲碗),口径12.7厘米,底径5.8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5.3厘米,重量4.4市两。
  盖碗始于南朝,盖大于碗,清代为了品茶需要,大量制作盖碗,但一般盖小于碗。品种有木鱼盖碗、四方盖碗等。规格有大号、二号。大号木鱼盖碗(长)口径24.7厘米,底径21.4厘米;(宽)口径19.4厘米,底径17厘米;外高15.5厘米,内深12.6厘米,重量79市两。
  盉碗 明宣德年间始制,撇口,直壁折腹,腹下部突起两道弦纹,带圆顶盖,盖内与碗心的青花款识对铭。其装饰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红釉、青花红彩、蓝地白花及仿汝釉等。
  鸭碗 以椭圆形为多,故又称“椭圆形大碗”。它并不一定盛鸭,是常盛牛肉、土豆等荤、素菜的大菜碗,又称“素菜斗”,鸭碗一般作餐具配套品种使用。
  汁斗又名“沙司船”、“酱汁斗”,是装调料的器皿。“汁斗”有二种形状,一种是扁长椭园形,两端尖,如元宝形斗,下连一椭圆形托盘,使用时用勺蘸酱汁到食物上;一种是椭圆形有流有把,似大奶缸的矮陶瓷器皿,使用时可端起,将酱汁倒在食物上。
  此外还有庆口碗、金菊碗、鲜花碗、水碗、皮碗、折边碗、苏联碗、金钟碗、庆兴碗、大众碗、欢春碗、四方碗、八角碗、博古碗等品种。每种之中,有品碗、顶碗、二碗、大碗、工碗、汤碗、饭碗或大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英寸、6英寸、7英寸、8英寸、9英寸、10英寸等不同的规格。有青花、玲珑、色釉、新彩、粉彩等不同的装饰方法;有山水、人物、花鸟、珍禽瑞兽或各种图案不同的装饰画面。每一种碗中,一般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规格的具体品种,若细化到按其装饰方法和装饰画面来划分,则有数以百计的具体产品名称。
  景德镇碗类造型丰富,其变化多在碗口上,碗口共有5种式样:直型口,碗口部向外呈斜直线的一种碗类,如罗汉碗、灰可器、蓝边锅碗、斗碗等;内曲线口,碗口采用曲线形式,如莲子碗、瑛碗等,碗口略向内敛;外曲线口,瓷业上称“法口”,它是在主体线即碗腹部的内曲线到口沿时线型又向外转的一种口型,这种口型秀丽而有韵味,如荷叶碗、鲜花碗、金钟碗、石榴碗等;折边口,是碗边向外,有明显的折痕;莲瓣口(葵瓣口),碗口沿边呈凹凸莲瓣或葵花瓣状,多为六瓣、八瓣、十瓣不等;此外还有锁口(敛口)碗等。碗口部边缘,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形状,基本有圆、尖、方等几种结构形式。景德镇的碗类造型无论是明、清两代,或是现代生产的饭碗,其口部和底足部分的加工比较严格。碗足造型有矮足、高足和窝足3种式样。足圈部分比较厚,并保持一定的高度,故盛装饭和汤时,端拿起来不容易烫手,使用很方便。景德镇生产的碗类腹部多采用各种不同的内曲线组成造型,其形象饱满,容量相应比较大,如正德碗、窝式碗、罗汉碗等。
  第二节 盘碟
  盘碟是日用瓷中的大宗产品,其中又以平盘、汤盘、托盘等为主要品种。盘碟类的器型主要特征为敞口、浅腹、平底或圈足,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形的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葵口瓣盘、折边盘、正德盘、锅式盘、荷口盘、异形盘和象形盘等。景德镇盘类生产始于五代。宋代代表器形有圆口盘、葵口折腹盘和青花釉里红装饰的大圆盘等;元代典型器形有折沿盘(折沿、圈足、砂底)、菱口大盘(口沿形似菱花状),莲瓣式盘等。明代器形品种更多更精致,如明成化烧制的“孔雀缘釉青花莲鱼纹盘”,高5.05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15.15厘米,盘底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宣德时期生产的“青花缠枝莲尺4折边盘”,高8厘米,口径40厘米,底径25.8厘米,其胎质细,沙底细如绸。瓷釉精细,釉面有一层桔皮坑,青色浓艳。大盘的底足浅,内底足作斜坡状;清代品种类别极为丰富,生产盘类7英寸、8英寸居多,超过一尺的较少。其器型以圆为主,也有方、椭圆各式,盘口有唇口、葵口、菱口、菊瓣口、莲瓣口、板沿各式,产品均以色釉和彩绘品种为常见,盘底书年款。
  1949年后,盘类传统产品继续生产,创新品种增多,用途上分有茶盘、果盘、鱼盘、鹅盘和合盘等种类;形状上分有斗沿、撇沿、正圆、椭圆之分;装饰上有粉彩、青花、玲珑、色釉不等,计有28个系列180个品种。
  折边盘 盘边有明显的折边,较平坦的称“浅折边”,深的称“深折边”。还有一种小折边的古“铜锣盘”一般作艺术彩绘盘。折边盘是用在段线组成,盘边和盘足部分主要采用直线,由腹部曲线边接这两直线。浅盘折边长与腹部短曲线以及足圈短直线成对比;深盘折边和腹部曲线距离基本相等,二线与足圈线形成对比;铜锣盘折边短线和足圈短线与腹部长曲线形成对比和节奏。
  平盘 造型浅平,有折边式与锅式之分,口沿一般多为圆形或荷口型、方型、品式、半浅式、翻边式、锅式等式样。规格一般采用英制,以5英寸~10英寸为常见。如:10英寸圆口平盘,口径25.4厘米,底径15.8厘米,外高2.3厘米,内深1.4厘米,重量11.5市两,5英寸圆口平盘口径12.7厘米,底径7.8厘米,外高1.2厘米,内深0.6厘米,重量2.2市两。
  汤盘 盘边翘角略高,式样有圆口、荷口等。规格有10英寸~5英寸不等。如10英英寸、二英寸半、无托等规格。
  异形盘 异形盘呈不规则造型。象形盘也是异形盘的一种,主要盘形模仿大自然界动植物等形象加工设计而成。如鱼形盘、叶形盘、果形盘等赏用结合的盘式。
  坝盘 亦称“高足盘”。盘面为浅锅形,口沿微外撇,盘心平坦,盘底附有空心喇叭状高脚,下端有直径较大的底盘相托,造型稳定灵巧。有大、中、小3种规格和9英寸~4英寸6种规格。如9英寸高脚水果盘(坝9英寸),口径25.4厘米,底径11厘米,外高10.3厘米,内深2.8厘米,坝高5.8厘米,重量25市两。4英寸高脚水果盘(坝4英寸)口径11.4厘米,底径5.2厘米,外高6.4厘米,内深1.1厘米,坝高4.4厘米,重量5市两。
  鱼盘 主要用来装鱼。椭圆形,有平坦阔边和锅型深凹两种造型,规格采用英制,18英寸~7英寸规格不等。式样有长鱼盘、宽鱼盘等,如:18英寸腰鱼盘(长)口径45.7厘米,底径32.9厘米,外高4厘米,内深3厘米,重量5.2市两;18英寸宽鱼盘,口径30.4厘米,底径19.2厘米。
  锅盘 平口深腹,盘边向上,平口、底平,造型饱满、稳定,容量大于同尺寸的其它盘类,规格采用英制。如5英寸锅盘,口径14厘米,底径7.6厘米,外高2.4厘米,内深1.5厘米,重量2.5市两。
  和合器 深腹,盘口突棱一周,附盖,可以防尘,又可保暖,规格采用英制,9英寸~5英寸不等。如:9英寸和合器底口径25.4厘米,底径13.5厘米,外高5.8厘米,内深4.5厘米,重量12.5市两。9英寸和合器盖口径23.5厘米,底径8厘米,外高6.4厘米,内深3.7厘米,重量12.5市两。
  赞盘 亦称拼盘,始于明代。由各种形状和数目不等的小盘拼凑而成,少者5个,多者达20多个,成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式样。以三彩、五彩器最为多见。
  盏托 亦称“茶托”、“茶盘”,是一种和茶盏、茶碗配套使用的托盘,始于南朝。盏托式样繁多,茶盘形圆似盘,盘中心有作为承托的凸起的圆圈(即托口),以承盏,边沿向上卷,中呈空心盏状,高圈足外撇,一盘托4~6只耳杯。茶托(碗托)一般较矮,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瓣形,加以釉色青翠。
  此外,还有茶盘、月心盘、鱼格盘、秋叶盘、鹅盘等种类。
  碟 碟与盘类同,其区别仅在规格大小,大者为盘,小者为碟,5英寸以上为盘,5英寸以下为碟。有圆形、葵瓣形、多角形、异形等式样。有四方格碟、围碟、三头牛油碟、月心碟、圆口碟、荷口碟、埃克碟、毛巾碟、香烟碟等品种。
  第三节 杯盅
  杯盅是一种饮茶、饮酒的容器。器型很多,形状各异,有撇盅口、直口、敛口,有附把、带盖、无盖、高足等品种。景德镇唐代就有茶杯,宋代品种有茶盏、托杯等。明代杯盎品种造型各异,有永乐制作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饮酒用的鸡缸杯,有形呈斗状的方斗杯和胎质很薄的卵幕杯,还有各式高足杯及九龙公道杯等。清代品种更多,以直口深腹或浅腹,圈足,器腹附把,带盖或无盖的器型为常见。其中顺治朝的莲实之彩吸杯别具一格,该杯由莲实、莲叶、莲茎三部分组成,莲实与莲叶交互相莲状,莲茎细而中空,以口就茎吸流汁为饮,故名吸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杯、酒杯的品种发展到15个系列102个品种。金瓜茶杯、大矮水筒以及汉酒、令盅等传统产品继续生产。发展了金菊茶杯、玉兰茶杯和虎酒杯等新品种。1985年仍在生产的有金菊杯、玉兰杯、竹节杯、花兰杯、可口杯、可乐杯、正德杯、石榴杯、大矮杯、莲子杯、白玉杯、新梅杯、卫生杯、嗽口杯、直纹杯、银柱杯和中山水筒等品种。杯的造型有的有柄有盖,有的无柄无盖,容量规格为大、中、小3种。
  金钟杯 有盖,敞口,深腹,形如一口倒置的小形铜钟而得名。有大号、二号、三号等规格。如大号金钟,口径9.2厘米,底径6.4厘米,外高10.5厘米,内深9.6厘米,重量7.2市两。三号金钟杯,口径7.6厘米,底径5.1厘米,外高7.7厘米,内深8.6厘米,重量4.2市两。
  高足杯 又称马上杯、靶杯和高柄杯,饮茶、饮酒或盛装果实之用。始于元代,上为碗形,口微撇,深腹,下有柄,柄呈圆柱形或喇叭形和竹节形,近底处较丰满。还有杯体可旋转的高足转杯。其规格有大、二、小号。
  公道杯 是古代进贡皇上欣赏玩乐的装饰精致的工艺瓷,明朝时期盛制于景德镇。民国时期一度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虹吸原理使公道杯重现艺坛。公道杯的中间有一块荷叶盘与下面的空心底座相连,盘的中心有5个空眼,直通下面的空心底座。如倒在上面杯子里的酒过满,酒就会通过那5只小空眼往下流到底,将杯子里的酒全部漏光。故将此种漏水杯称“公道杯”。九龙“公道杯”的通身绘有8条龙,再加上杯中一条雕塑而成的龙就构成了“九龙”,故取名“九龙杯”。
  饭贝 泡茶用杯。有2头庄饭贝,分大庄饭贝、二庄饭贝2种;3头马蹄贝,分饭贝、茶贝、参贝3种;3头正德贝,分工贝、汤贝、饭贝、参贝4种;3头车贝,分工贝、汤贝2种。如:正德工贝底口径13.6厘米,底径4.9厘米,外高5.9厘米,内深5厘米,重量3.8市两。正德工贝盖口径12.5厘米,底径4.5厘米,外高3.7厘米,内深1.6厘米,重量2.8市两。车工贝盖口径12.3厘米,底径4.6厘米,外高4.1厘米,内深1.9厘米,重量3.4市两。车工贝托口径17.1厘米,底径10.3厘米,外高2.9厘米,内深2厘米,重量4.5市两。
  马蹄杯 以形似倒置的马蹄而得名。明代制作,清代盛行,敞口、削腹,平底内凹。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装饰品种为常见。马蹄杯口径7.6厘米,底径7.1厘米,外高8.9厘米,内深8.6厘米,重量4.2市两。
  耳杯 耳杯腹较浅,底较小,平面作椭圆形,两侧附新月形耳,常与托盘一起使用。
  奶缸 亦称奶盅,是咖啡具的配套中的一个品种,其形象一个大口杯,为了斟奶方便,附把,并在把手的对方特加一个U形嘴,奶盅器型较高,端起来不容易荡出奶,把手比壶把小,而大于杯子把,奶盅有加盖的,也有不加盖的。奶盅的品名一般以配套的咖啡具品名吻合。有银环奶盅、春笋奶盅、萌芽奶盅等品名,其规格有大号、小号。
  盅 与杯造型、特点一致,只是容量比杯小。习惯上一般大者为杯,小者为盅,大多数将无把杯称为盅。此种杯使用存放方便,饮茶后可以摞叠。有法口盅、大肚盅、江盅、可盅、汉令、石榴盅、玉兰盅、石榴令、玉兰令等多个品种。如:茶盅,器型较小,器身较深,器壁成斜直形,撇口,玉壁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敞口浅腹。如正德茶盅口径9.2厘米,底径3.3厘米,外高4.3厘米,重量1.5市两。荷叶茶盅口径8.9厘米,底径3.5厘米,内深2.5厘米,重量1.9市两。
  第四节 壶
  壶是茶具、咖啡具的主体件,细颈的盛液汁,粗颈的盛粮食及其他物品,部分器物亦可作卫生用具。景德镇产壶始于五代,主要品种有执壶、注壶、龙首壶、凤首龙柄壶、龙柄凤头壶等。到宋代其品种有新的发展,如瓜棱壶、葫芦壶、温酒壶、提梁壶、狗头壶等。元代有四系扁壶、多穆壶等。明代有僧帽壶、梨壶、扁平大壶、鸡心壶、茄式壶等。清代,壶类品种更多,形状各异。民国时期经常生产的壶类有油壶、茶壶、酒壶、便壶等,壶的器型各异,有小口长颈,或大口短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圆足,圈足或附三足等形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到2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注子 古代盛酒器具。基本特征是在腹部的一侧按流,另一侧附柄,但各时期的器型不同,唐代中期多鼓腹,盘口短颈,短流,流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宋代器身趋向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等高。
  执壶 又称端壶。中唐时期出现的一种盛酒或液汁的用具。腹部一侧安把柄,另一侧附流。中唐的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壶的重心在下部。晚唐执壶的形状存有明显的改变,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4条内凹的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易增大,壶底由唐代的平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至明初的典型器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较宋代长,与壶口平行略向外倾斜,柄与流对称等高或稍低,器身有高大与矮小之分。明代嘉靖时期演变为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
  无柄壶 又称藏草壶。明代永乐烧制的青花瓷器,口外卷,细颈,圆腹,至足大展,呈喇叭状,上饰弦纹,器腹附细长流。
  扁壶 器腹扁而名,用于盛酒和装水。系直口扁圆腹,下装扁圆形圈足,腹部划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四系小口扁壶,器型为小口、圆唇、圆肩、扁长方腹,平底,肩部的纹饰以龙、凤、麒麟、孔雀等为常见。出土于北京大都遗址的凤首扁壶系景德镇制造,是这个时代的特殊壶式之一,器身扁圆形,以凤头为流,凤尾卷起作柄,用青料在器腹口绘展翅飞翔的凤。扁壶现代仍继续生产,一般器型较小,为饮酒之用。
  卧壶 又称扁平大壶,明永乐年制。壶作圆形,一面鼓腹,一面砂底无釉,中心下陷有脐,两侧或凸起花朵,或双系活环为饰。一侧有流,小口,加盖。
  葫芦壶 宋代制,器身为葫芦形,短直的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上侧,另一侧有束带形曲柄。
  瓜棱壶 宋代始制。器身作瓜棱形,肩一侧有变曲的细长流,另一侧贴附扁形曲柄,造型秀丽动人,且形体变化较多。
  多穆壶 满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汁的器皿,多见青白釉器,始于元代。器形如竹筒,于上半截出一流,顶略同僧帽,向流一边斜矮,向背一边峻高,器身有凸弦及装饰。清代景德镇仍有烧制,现代仍有仿制品,其装饰除茶叶末描金外,尚有素三彩等品种。
  提梁壶 始于宋,流行于明清,以肩部附提梁而名。器型浑圆,提梁壶无把,但肩部附有提梁,其中又分为活动提梁和固定提梁两种。活动提梁壶,壶体稳定、简朴。壶身以直筒型为主,其上部附加两个对称的瓷耳形环,用金属或藤质材料做活动提梁,便于在生产劳动中使用。固定提梁壶是用壶身的统一原料做提梁。提梁附加在壶体上部与壶体连结在一起烧成,成为统一体,可以提拿,这种提梁式柄是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显得稳重而古雅。其缺点是工艺制作难度大,不好包装,提梁容易碰断、残缺。其规格20件~100件不等。如100件(1号)提梁壶,口径1 1.1厘米,底径18厘米,外高23.4厘米,内深21.5厘米,重量55市两。 20件(8号)提梁壶,口径6.8厘米,底径10.2厘米,外高12.3厘米,内深1 1.4厘米,重量10市两。
  梨壶 明洪武始见,壶身为梨形。永乐青花梨壶,圆口、矮颈、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尖顶盖。成化梨壶器身略长,盖面为拱顶。现代梨壶造型各异。
  方壶 清道光时产品。器身为长方梯形几何体,有流柄盖,造型典雅。
  龙首壶 以流作龙首而名,唐代制作,喇叭形口,鼓腹、平底、执柄,柄作龙尾状。从口沿经腹部至壶把,盘旋一条长龙,在壶的腹部,前后堆贴团花图案,左右堆贴团龙图案。
  竹节壶 又名“招子壶”,清乾隆时产品,以壶体似一截茅竹而得名,有盖和壶嘴,无柄。
  划字壶 清康熙时流行。壶体窄扁方棱,以福、禄、寿三字形分别组成,字划间透空,工艺精湛。
  盘口壶 口成盘形,底为平底或微内凹,上腹特大或腹部修长,肩部附双系。其演变趋势是通体由矮小发展到高大,盘口逐渐高起,颈由短到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其种类有盘口长颈壶、盘口穿带壶等。
  卤壶 以盛卤汁而名。流行于明清,以明洪武、永乐、宣德制作最佳,壶式造型多样。其中器把呈竹节形的又称“竹节靶罩盖卤壶”,有红釉、杂釉彩、青花及白釉等制品。
  鼻烟壶 为少数民族多用。是装粉末烟料的小瓶,烟粉以鼻吸之,可避瘴气,是无嘴、把的小瓷壶,多为敛口。壶体多扁平、椭圆,也有圆形和浮雕形式的。口部壶塞为瓷质。有的在壶塞底部安装用软质材料(如象牙、骨质、塑料等)做的扁平长签,用以挑取烟粉。
  便壶 亦称“虎子”,卫生洁具,因其形似卧伏之虎而名。器形横成圆筒体,并有一向前凸出微翘的圆形口,背上装提梁。
  花浇 浇花用器,各个年代其造型不一。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浇口圆形。宣德时花浇颈较短,腹稍扁,柄为宽带式。清雍正朝出现一种新造型,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为菊瓣纹,现代花浇器型规格较多。
  1950年后,景德镇壶类产品的式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许多新的壶类造型其品种繁多,除以上传统产品继续生产外,还发展了汽球壶、桃壶等许多新品种。现日常生产的有柿果壶、百合壶、西字壶、宜兴壶、元壶、金钟壶、长方壶、宝球壶、东风壶、莲子壶、玉带壶、鹰嘴壶、扎壶、枇杷壶、木瓜壶、花兰壶、宜兴壶、字壶(福字、寿字、喜字)、猫壶(立式、卧式)、狗壶(立式)等。这些壶有高、中、矮、扁、圆、方、楞和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下小、中间大,上下一样等各种形状的造型。规格是以“件”*、“合”、“号”来区分大小,“件”数最大的100件,最小的5件。“合”最大10合,最小合半。“号”数大的壶大,号数小的壶小。
  壶类造型有高、中、矮3种,通常以中、高型为多。其特点是使用时壶体重心与手接近,端起来轻松,壶体占桌面积小,壶身挺拔秀美、变化多。壶顶有有顶的、也有无顶的,壶盖有平盖、凹盖、截盖、压盖、大顶盖5种。壶盖直径一般在7毫米~8毫米左右,最大不超过虎口(即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壶嘴一般有直型和弯曲2种,直型嘴出水快,弯曲型嘴下部与壶体连结处较大,然后向上逐渐减细,呈S形管状,壶把起端壶作用,也可装饰美化壶体,近年来景德镇在壶把的造型设计上有独特的创新,除采用耳形把和倒耳把2种外,还设计了新颖别致的“3”字形把、“7”字形把和“9”字形把,增添了壶体外形美。
  第四节 壶
  壶是茶具、咖啡具的主体件,细颈的盛液汁,粗颈的盛粮食及其他物品,部分器物亦可作卫生用具。景德镇产壶始于五代,主要品种有执壶、注壶、龙首壶、凤首龙柄壶、龙柄凤头壶等。到宋代其品种有新的发展,如瓜棱壶、葫芦壶、温酒壶、提梁壶、狗头壶等。元代有四系扁壶、多穆壶等。明代有僧帽壶、梨壶、扁平大壶、鸡心壶、茄式壶等。清代,壶类品种更多,形状各异。民国时期经常生产的壶类有油壶、茶壶、酒壶、便壶等,壶的器型各异,有小口长颈,或大口短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圆足,圈足或附三足等形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到20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注子 古代盛酒器具。基本特征是在腹部的一侧按流,另一侧附柄,但各时期的器型不同,唐代中期多鼓腹,盘口短颈,短流,流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宋代器身趋向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流口和柄等高。
  执壶 又称端壶。中唐时期出现的一种盛酒或液汁的用具。腹部一侧安把柄,另一侧附流。中唐的执壶,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壶的重心在下部。晚唐执壶的形状存有明显的改变,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4条内凹的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易增大,壶底由唐代的平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至明初的典型器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较宋代长,与壶口平行略向外倾斜,柄与流对称等高或稍低,器身有高大与矮小之分。明代嘉靖时期演变为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
  无柄壶 又称藏草壶。明代永乐烧制的青花瓷器,口外卷,细颈,圆腹,至足大展,呈喇叭状,上饰弦纹,器腹附细长流。
  扁壶 器腹扁而名,用于盛酒和装水。系直口扁圆腹,下装扁圆形圈足,腹部划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四系小口扁壶,器型为小口、圆唇、圆肩、扁长方腹,平底,肩部的纹饰以龙、凤、麒麟、孔雀等为常见。出土于北京大都遗址的凤首扁壶系景德镇制造,是这个时代的特殊壶式之一,器身扁圆形,以凤头为流,凤尾卷起作柄,用青料在器腹口绘展翅飞翔的凤。扁壶现代仍继续生产,一般器型较小,为饮酒之用。
  卧壶 又称扁平大壶,明永乐年制。壶作圆形,一面鼓腹,一面砂底无釉,中心下陷有脐,两侧或凸起花朵,或双系活环为饰。一侧有流,小口,加盖。
  葫芦壶 宋代制,器身为葫芦形,短直的流贴附在下截圆腹上侧,另一侧有束带形曲柄。
  瓜棱壶 宋代始制。器身作瓜棱形,肩一侧有变曲的细长流,另一侧贴附扁形曲柄,造型秀丽动人,且形体变化较多。
  多穆壶 满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汁的器皿,多见青白釉器,始于元代。器形如竹筒,于上半截出一流,顶略同僧帽,向流一边斜矮,向背一边峻高,器身有凸弦及装饰。清代景德镇仍有烧制,现代仍有仿制品,其装饰除茶叶末描金外,尚有素三彩等品种。
  提梁壶 始于宋,流行于明清,以肩部附提梁而名。器型浑圆,提梁壶无把,但肩部附有提梁,其中又分为活动提梁和固定提梁两种。活动提梁壶,壶体稳定、简朴。壶身以直筒型为主,其上部附加两个对称的瓷耳形环,用金属或藤质材料做活动提梁,便于在生产劳动中使用。固定提梁壶是用壶身的统一原料做提梁。提梁附加在壶体上部与壶体连结在一起烧成,成为统一体,可以提拿,这种提梁式柄是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显得稳重而古雅。其缺点是工艺制作难度大,不好包装,提梁容易碰断、残缺。其规格20件~100件不等。如100件(1号)提梁壶,口径1 1.1厘米,底径18厘米,外高23.4厘米,内深21.5厘米,重量55市两。 20件(8号)提梁壶,口径6.8厘米,底径10.2厘米,外高12.3厘米,内深1 1.4厘米,重量10市两。
  梨壶 明洪武始见,壶身为梨形。永乐青花梨壶,圆口、矮颈、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尖顶盖。成化梨壶器身略长,盖面为拱顶。现代梨壶造型各异。
  方壶 清道光时产品。器身为长方梯形几何体,有流柄盖,造型典雅。
  龙首壶 以流作龙首而名,唐代制作,喇叭形口,鼓腹、平底、执柄,柄作龙尾状。从口沿经腹部至壶把,盘旋一条长龙,在壶的腹部,前后堆贴团花图案,左右堆贴团龙图案。
  竹节壶 又名“招子壶”,清乾隆时产品,以壶体似一截茅竹而得名,有盖和壶嘴,无柄。
  划字壶 清康熙时流行。壶体窄扁方棱,以福、禄、寿三字形分别组成,字划间透空,工艺精湛。
  盘口壶 口成盘形,底为平底或微内凹,上腹特大或腹部修长,肩部附双系。其演变趋势是通体由矮小发展到高大,盘口逐渐高起,颈由短到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其种类有盘口长颈壶、盘口穿带壶等。
  卤壶 以盛卤汁而名。流行于明清,以明洪武、永乐、宣德制作最佳,壶式造型多样。其中器把呈竹节形的又称“竹节靶罩盖卤壶”,有红釉、杂釉彩、青花及白釉等制品。
  鼻烟壶 为少数民族多用。是装粉末烟料的小瓶,烟粉以鼻吸之,可避瘴气,是无嘴、把的小瓷壶,多为敛口。壶体多扁平、椭圆,也有圆形和浮雕形式的。口部壶塞为瓷质。有的在壶塞底部安装用软质材料(如象牙、骨质、塑料等)做的扁平长签,用以挑取烟粉。
  便壶 亦称“虎子”,卫生洁具,因其形似卧伏之虎而名。器形横成圆筒体,并有一向前凸出微翘的圆形口,背上装提梁。
  花浇 浇花用器,各个年代其造型不一。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浇口圆形。宣德时花浇颈较短,腹稍扁,柄为宽带式。清雍正朝出现一种新造型,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为菊瓣纹,现代花浇器型规格较多。
  1950年后,景德镇壶类产品的式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许多新的壶类造型其品种繁多,除以上传统产品继续生产外,还发展了汽球壶、桃壶等许多新品种。现日常生产的有柿果壶、百合壶、西字壶、宜兴壶、元壶、金钟壶、长方壶、宝球壶、东风壶、莲子壶、玉带壶、鹰嘴壶、扎壶、枇杷壶、木瓜壶、花兰壶、宜兴壶、字壶(福字、寿字、喜字)、猫壶(立式、卧式)、狗壶(立式)等。这些壶有高、中、矮、扁、圆、方、楞和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下小、中间大,上下一样等各种形状的造型。规格是以“件”*、“合”、“号”来区分大小,“件”数最大的100件,最小的5件。“合”最大10合,最小合半。“号”数大的壶大,号数小的壶小。
  壶类造型有高、中、矮3种,通常以中、高型为多。其特点是使用时壶体重心与手接近,端起来轻松,壶体占桌面积小,壶身挺拔秀美、变化多。壶顶有有顶的、也有无顶的,壶盖有平盖、凹盖、截盖、压盖、大顶盖5种。壶盖直径一般在7毫米~8毫米左右,最大不超过虎口(即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壶嘴一般有直型和弯曲2种,直型嘴出水快,弯曲型嘴下部与壶体连结处较大,然后向上逐渐减细,呈S形管状,壶把起端壶作用,也可装饰美化壶体,近年来景德镇在壶把的造型设计上有独特的创新,除采用耳形把和倒耳把2种外,还设计了新颖别致的“3”字形把、“7”字形把和“9”字形把,增添了壶体外形美。
  第五节 匙
  匙即汤匙,又叫调羹、汤瓢,因其在生产时是用泥针顶住烧成,又叫针匙。1980年初试制成功一种不用泥针顶烧,柄上有一小孔的吊烧汤匙,由于它解决了背面无泥针脚,光滑无碍,颇受消费者欢迎,有的企业批量生产,尤其高档瓷以此品种配套。主要用作舀取食物。器型为椭圆形,有长形把柄,可以平放。一般按用途命名。如饭匙、汤匙、参匙。饭匙最大,参匙最小。汤匙有加大、加二、大号、2号、3号之分。如:加大调羹,口径5厘米,底径3.1厘米,外高1.5厘米,内深1.1厘米,柄长14厘米,重量0.76市两。大饭调羹口径8.1厘米,底径5.3厘米,外高2厘米,内深1.4厘米,柄长22厘米,重量3.8市两。参调羹(6号)口径3.1厘米,底径1.8厘米,外高0.8厘米,内深0.6厘米,柄长8.5厘米。重量0.16市两。匙有12个系列14个品种。
  第六节 汤锅饭古
  亦称“汤锅”,大型中西餐具的配件之一。多呈圆形,上大下小,有翻口厚边,有盖也有无盖品锅,两侧有把手,便于端动,有的盖沿有放匙的缺口,品锅共有6个系列20个品种。其中有的分大号、二号、三号、四号规格。一般容量在1800毫升左右。装饰上有青花、新彩、粉彩等。如1号品锅底径27厘米~5厘米,底径15.9厘米,外高9.2厘米,内深7.6厘米,重量25市两;1号品锅盖,口径24.8厘米,外高6.7厘米,重量12市两。4号品锅底口径21厘米,底径11.9厘米,外高7厘米,内深5.3厘米,重量13市两;4号品锅盖,口径18.8厘米,外高5.2厘米,重量6市两。
  饭古 器型有号大、二、三、四、五6种规格。大饭古的口径18.6厘米,底径13.7厘米,外高15.1厘米,内深14厘米,肚大21.3厘米,重量34市两。五号饭古口径10.9厘米,底径7.3厘米,外高8.8厘米,内深7.8厘米,肚大12.5厘米,重量9.4市两。
  第七节 坛罐
  坛、罐是一种盛器,其用途很广,既是实用品,又可作陈设瓷。坛、罐造型本属一类,容易混同,因此,没有准确的称呼。其造型特点均以圆形为主,饱满、粗犷,给人以浑厚、朴实之感。坛形体较大,高、宽的尺寸悬殊,口径、底径较小,便于存取物品和密封保管,多不加盖;罐形体比坛小,属矮型,高、宽尺寸相差不大,口径、底径较大,便于存取物品,一般有盖。坛、罐的器型多样,多以几何造型,圆型、多角形和自然形为主,有敛口深腹圆鼓,圆肩或折肩,有大口,短颈,深圆腹,有高领鼓腹,短颈鼓腹等,式样其底部均为平底或圈足,其肩部有单耳、双耳、三耳及无耳之类别。景德镇制坛、罐的历史较早,宋代有瓜棱罐、天字罐;元代有荷叶盖罐、直口罐、明代器型更多,有法轮式罐、壮罐、梅瓶罐、双耳罐、蟋蟀罐、鸟食罐等,清代生产品种,器型亦十分丰富,以彩绘和各种单色釉制品为常见。
  1949年后,坛、罐的生产品种既有传统产品,又有新的品种。坛有1 1个系列68个品种;罐有3个系列15个品种。在规格大小上,大者为坛,小者为罐。日常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天字坛、冬瓜坛、宝珠坛、腰鼓坛、花鼓坛、花篮坛、鸡心坛、喜字坛、球磨坛、三系坛、四系坛、泡菜坛、饭古等,其中喜字坛、冬瓜坛、宝珠坛、饭古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罐的种类亦很丰富,一般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有盖的如将军罐、参罐、饭罐、药罐等,无盖的如鸟食罐、蟋蟀罐、水罐、油罐、盐罐和盛放糕点的糖罐等。坛、罐的装饰画面,明快简炼,别具风格,即带有传统色彩,又具民族特色,其釉面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新花等,画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
  罐
  荷叶形盖罐 元代始作,因盖作荷叶形而名。器腹多压印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纽较低。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纽隆起,主要有彩绘和印花等饰。
  直口罐 是元青花瓷中常见的罐式,直口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平底,一般口径大于足径,也有口径与足径相等的,整个造型显得肥矮。
  壮罐 明宣德始制作,口底相当,腹颈略大,呈高筒状,釉面肥润,似有垂流,器身饰以青花海水锦纹,釉面平整。
  粥罐 始于康熙,通体矮圆,腹部两侧各置二系,可穿铜环,以便提携。
  将军罐 因器盖形似古代将军盔帽得名,始见于元代,以康熙生产最盛,至近现代仍生产。
  糖罐亦称糖缸,是咖啡具配件中的一个品种,主要用途装糖。其造型多样,一般与配套件中的壶相似。糖罐有2种型号,即有两个对称把手的糖罐,也有没有把的糖罐。糖罐的名称一般以配套的牌号或装饰称名,如春笋糖罐、异小莲糖罐、银环糖罐、青花玲珑糖罐等,糖罐的规格有大、有小,如大号琵琶糖罐口径7.2厘米,底径6.8厘米,外高12.3厘米,内深10.8厘米,肚大10.1厘米,重量8.1市两,容量550毫升。青花玲珑2号糖罐,口径4.7厘米,底径4.4厘米,外高7.8厘米,内深7.3厘米,肚大6.9厘米,重量3.4市两,容量180毫升。
  鸟食罐 养鸟喂食的小罐。器型十分丰富,有平底罐,也有尖底如鸡心状的吊罐,罐上均附有一双小瓷环,用它系挂在鸟笼上,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景德镇的鸟食罐首见于明宣德青花器中,其器型有腰鼓、元宝和盂等式。除传统的品种外,还有水罐和粟罐。罐式有帽筒式、棋子式,小如银杏。如帽筒式鸟罐,口径3.2厘米,底径3.2厘米,外高5.4厘米,内深5厘米,重量0.55市两。棋子式鸟罐,口径3.4厘米,底径3.4厘米,外高1.8厘米,内深1.4厘米,重量0.2市两。其装饰有脂红、天青诸色等。
  蟋蟀罐 明代早期开始烧造。宣德时盛行鼓状造型,盖下凹,开贯钱形气孔。蟋蟀罐造型多样,方形、圆、扇面、梅花、瓜棱、葵瓣等各式皆备。
  坛
  天字坛 明代制瓷,因坛底用青花楷书“天”字款而名,其器形有大、小,高大者形如绍兴酒坛。其口大,短颈,肩浑圆,腹略收,平底。现景德镇生产的“天”字坛共有13种器型规格,最大的20英寸,最小的2.5英寸。如18英寸天字坛,口径14.5厘米,底径19厘米,外高39厘米,内深37.7厘米,肚大27厘米,重量88.8市两;坛盖,口径18.5厘米,外高1 1厘米,内深5.3厘米,重量15市两。最小的2.5英寸天字坛口径2.7厘米,底径3.5厘米,外高6.6厘米,内深4.8厘米,肚大4.6厘米,重量1.3市两。
  日月坛 清康熙时制品,因其凸圆形盖及腹之左右饰半圈形,恰似日月而名。器型为短颈,肩微鼓,腹至底渐内收,底内凹。
  宝珠坛 明成化始制,直口,平肩,圆腹下收,馒头形盖。
  鼓坛 清康熙始制,器似鼓形,敛口,无盖,器身上下部环凸对称乳钉装饰,坛身两侧贴塑兽面衔环铺首,产品延至今有腰鼓坛、花鼓坛等。其规格有10英寸~2英寸共9种规格,如8英寸花鼓坛,口径11厘米,底径10.6厘米,外高20.8厘米,内深18.9厘米,肚大17.1厘米,重量26.2市两。2英寸花鼓坛,口径4.5厘米,底径3.9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5.2厘米,重量1.5市两。
  冬瓜坛 因器身形似冬瓜而名。清道光新创器型,收口丰肩,器身呈高筒形,器有大、小,大器分有盖与无盖两种,小器均无盖,如大号冬瓜坛器型规格口径9.5厘米,底径12.7厘米,外高26.8厘米,内深25.2厘米,肚大22.6厘米,重量35市两。以粉彩器为常见,多以瓜碟和白菜等为饰。
  喜字坛 亦称青描坛,因器身均用青花描双喜字而名。是70年代以前结婚陪嫁必不可少的用瓷,形体饱满,器型规格有大、二、三、四种。大号喜字坛口径11.8厘米,底径18.7厘米,外高28.5厘米,肚大25.3厘米,重量60市两。四号喜字坛口径9厘米,底径13.7厘米,外高21.2厘米,肚大18.7厘米,重量29市两。
  第七节 坛罐
  坛、罐是一种盛器,其用途很广,既是实用品,又可作陈设瓷。坛、罐造型本属一类,容易混同,因此,没有准确的称呼。其造型特点均以圆形为主,饱满、粗犷,给人以浑厚、朴实之感。坛形体较大,高、宽的尺寸悬殊,口径、底径较小,便于存取物品和密封保管,多不加盖;罐形体比坛小,属矮型,高、宽尺寸相差不大,口径、底径较大,便于存取物品,一般有盖。坛、罐的器型多样,多以几何造型,圆型、多角形和自然形为主,有敛口深腹圆鼓,圆肩或折肩,有大口,短颈,深圆腹,有高领鼓腹,短颈鼓腹等,式样其底部均为平底或圈足,其肩部有单耳、双耳、三耳及无耳之类别。景德镇制坛、罐的历史较早,宋代有瓜棱罐、天字罐;元代有荷叶盖罐、直口罐、明代器型更多,有法轮式罐、壮罐、梅瓶罐、双耳罐、蟋蟀罐、鸟食罐等,清代生产品种,器型亦十分丰富,以彩绘和各种单色釉制品为常见。
  1949年后,坛、罐的生产品种既有传统产品,又有新的品种。坛有1 1个系列68个品种;罐有3个系列15个品种。在规格大小上,大者为坛,小者为罐。日常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天字坛、冬瓜坛、宝珠坛、腰鼓坛、花鼓坛、花篮坛、鸡心坛、喜字坛、球磨坛、三系坛、四系坛、泡菜坛、饭古等,其中喜字坛、冬瓜坛、宝珠坛、饭古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罐的种类亦很丰富,一般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有盖的如将军罐、参罐、饭罐、药罐等,无盖的如鸟食罐、蟋蟀罐、水罐、油罐、盐罐和盛放糕点的糖罐等。坛、罐的装饰画面,明快简炼,别具风格,即带有传统色彩,又具民族特色,其釉面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新花等,画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
  罐
  荷叶形盖罐 元代始作,因盖作荷叶形而名。器腹多压印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纽较低。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纽隆起,主要有彩绘和印花等饰。
  直口罐 是元青花瓷中常见的罐式,直口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平底,一般口径大于足径,也有口径与足径相等的,整个造型显得肥矮。
  壮罐 明宣德始制作,口底相当,腹颈略大,呈高筒状,釉面肥润,似有垂流,器身饰以青花海水锦纹,釉面平整。
  粥罐 始于康熙,通体矮圆,腹部两侧各置二系,可穿铜环,以便提携。
  将军罐 因器盖形似古代将军盔帽得名,始见于元代,以康熙生产最盛,至近现代仍生产。
  糖罐 亦称糖缸,是咖啡具配件中的一个品种,主要用途装糖。其造型多样,一般与配套件中的壶相似。糖罐有2种型号,即有两个对称把手的糖罐,也有没有把的糖罐。糖罐的名称一般以配套的牌号或装饰称名,如春笋糖罐、异小莲糖罐、银环糖罐、青花玲珑糖罐等,糖罐的规格有大、有小,如大号琵琶糖罐口径7.2厘米,底径6.8厘米,外高12.3厘米,内深10.8厘米,肚大10.1厘米,重量8.1市两,容量550毫升。青花玲珑2号糖罐,口径4.7厘米,底径4.4厘米,外高7.8厘米,内深7.3厘米,肚大6.9厘米,重量3.4市两,容量180毫升。
  鸟食罐 养鸟喂食的小罐。器型十分丰富,有平底罐,也有尖底如鸡心状的吊罐,罐上均附有一双小瓷环,用它系挂在鸟笼上,小巧玲珑十分精致。景德镇的鸟食罐首见于明宣德青花器中,其器型有腰鼓、元宝和盂等式。除传统的品种外,还有水罐和粟罐。罐式有帽筒式、棋子式,小如银杏。如帽筒式鸟罐,口径3.2厘米,底径3.2厘米,外高5.4厘米,内深5厘米,重量0.55市两。棋子式鸟罐,口径3.4厘米,底径3.4厘米,外高1.8厘米,内深1.4厘米,重量0.2市两。其装饰有脂红、天青诸色等。
  蟋蟀罐 明代早期开始烧造。宣德时盛行鼓状造型,盖下凹,开贯钱形气孔。蟋蟀罐造型多样,方形、圆、扇面、梅花、瓜棱、葵瓣等各式皆备。
  坛
  天字坛 明代制瓷,因坛底用青花楷书“天”字款而名,其器形有大、小,高大者形如绍兴酒坛。其口大,短颈,肩浑圆,腹略收,平底。现景德镇生产的“天”字坛共有13种器型规格,最大的20英寸,最小的2.5英寸。如18英寸天字坛,口径14.5厘米,底径19厘米,外高39厘米,内深37.7厘米,肚大27厘米,重量88.8市两;坛盖,口径18.5厘米,外高1 1厘米,内深5.3厘米,重量15市两。最小的2.5英寸天字坛口径2.7厘米,底径3.5厘米,外高6.6厘米,内深4.8厘米,肚大4.6厘米,重量1.3市两。
  日月坛 清康熙时制品,因其凸圆形盖及腹之左右饰半圈形,恰似日月而名。器型为短颈,肩微鼓,腹至底渐内收,底内凹。
  宝珠坛 明成化始制,直口,平肩,圆腹下收,馒头形盖。
  鼓坛 清康熙始制,器似鼓形,敛口,无盖,器身上下部环凸对称乳钉装饰,坛身两侧贴塑兽面衔环铺首,产品延至今有腰鼓坛、花鼓坛等。其规格有10英寸~2英寸共9种规格,如8英寸花鼓坛,口径11厘米,底径10.6厘米,外高20.8厘米,内深18.9厘米,肚大17.1厘米,重量26.2市两。2英寸花鼓坛,口径4.5厘米,底径3.9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5.2厘米,重量1.5市两。
  冬瓜坛 因器身形似冬瓜而名。清道光新创器型,收口丰肩,器身呈高筒形,器有大、小,大器分有盖与无盖两种,小器均无盖,如大号冬瓜坛器型规格口径9.5厘米,底径12.7厘米,外高26.8厘米,内深25.2厘米,肚大22.6厘米,重量35市两。以粉彩器为常见,多以瓜碟和白菜等为饰。
  喜字坛 亦称青描坛,因器身均用青花描双喜字而名。是70年代以前结婚陪嫁必不可少的用瓷,形体饱满,器型规格有大、二、三、四种。大号喜字坛口径11.8厘米,底径18.7厘米,外高28.5厘米,肚大25.3厘米,重量60市两。四号喜字坛口径9厘米,底径13.7厘米,外高21.2厘米,肚大18.7厘米,重量29市两。
  第八节 缸钵
  第八节 缸钵
  缸 其器型鼓腹,口大无颈,以敞口、深腹、平底、圆底或下附矮圈足器者为常见。景德镇生产缸的历史较早,宋代有盖缸,明、清时有龙缸,专供宫廷使用。因缸体积大,烧制难度很大,数量极少。1950年以后,缸的生产大有发展,有7个系列39个品种。如各种形状的鱼缸、莲子缸、钵鱼缸、烟灰缸等。体积有大有小,大型的达千件以上,小型的仅5件。
  龙缸 明代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以绘龙纹而得名。大口,深腹,形体高大,器壁宽厚,故有大龙缸之称。明代瓷缸品种有青花双龙宝相花缸、青花云龙缸、青花四环戏潮水大缸和豆青色鱼缸等10余种。此物因体形重大,制作与烧造都极艰难,故而烧制需要高超的技艺。明嘉靖朝是其制作的鼎盛期,以后屡烧不成,直至清代雍正年在督陶官唐英的督理下,大龙缸才得以烧制成功。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青釉刻花龙缸就是这个时期的不可多得的佳器,该缸高45.5厘米,口径40.6厘米,足径35.5厘米。敛口、圆腹、平底内凹。形制宏伟规整,其上用手工剔刻云龙纹祥,龙姿态矫健,云飘逸生动。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翠,呈色稳定,代表了中国青瓷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复建的“龙珠阁”中陈列着一件明代正统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青花大龙缸,它的最大腹径为88.5厘米,口径71厘米,高74.5厘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瓷缸。
  莲子缸 缸分有盖或无盖两种,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形系等区别。从肩至腹堆塑成凸起的丰肥莲瓣,八瓣和六瓣不等。莲瓣下露胎,底有圈足。它运用莲瓣这个富于装饰的题材,与器型巧妙结合,打破了一般缸的单调呆板的造型。其规格有1000件、800件、500件至30件不等。如1000件莲子缸(又称特1号莲子缸)口径67.2厘米,底径40.4厘米,外高61厘米,坝高66厘米。最小的30件(又称9号莲子缸)口径12.7厘米,底径7.4厘米,外高10.2厘米,内深8.9厘米,坝高12.5厘米,重量8.8市两。景德镇市曙光瓷厂生产的“玉乐”牌莲子缸,器型圆浑端庄,规格整齐统一,瓷质白里泛青,釉面光泽柔和,色泽一致。采用了古彩装饰方法,画面装饰明快高雅,富丽大方。
  鱼缸 鱼缸略小于龙缸,造型多样,主要有钵鱼缸、青花鱼缸两种产品。钵鱼缸最大的100件(亦称6号钵鱼缸),口径17.5厘米,底径14.9厘米,外高13.5厘米,内深12厘米,重量28.2市两。最小的30件(亦称8号钵鱼缸)口径6.7厘米,底径6.7厘米,外高9厘米,内深8厘米,重量7.5市两。青花鱼缸规格有大号青花鱼缸,口径29.5厘米,底径17.7厘米,外高27.7厘米,内深26.2厘米,肚大30厘米,重量105市两;二号青花缸,口径26.2厘米,底径16厘米,外高25厘米,内深23.7厘米,肚大26.5厘米,重量73市两。
  钵 主要品种有各种不同式样的花钵和盐钵、水钵、擂钵等。景德镇宋代开始生产花钵。花钵的形体多样,以圆形为主,还有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海棠形和瓜棱形,以直线和曲线组合,主要变化在口、足部分。器型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二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线圈足环底,花钵常和花钵托盘配套使用。民国时期生产的品种有盖钵、花钵、擂钵等。1950年以后,花钵品种大量发展,生产的主要品种有马蹄花钵、石榴花钵、六方花钵、金钟花钵、四方花钵、八角花钵和各种擂钵、水钵等6个系列。花钵大的有300件,如300件金钟花钵器型规格,口径38.4厘米,底径20.7厘米,外高35.6厘米,重量180市两。与其配套的3号金钟花托(300件),口径40厘米,底径22.6厘米,外高7.6厘米,重量55市两。小的花钵10件,如10件六角方花钵(11号),口径11.2厘米,底径7.6厘米,外高7.9厘米,内深6.6厘米,重量4.8市两。与其配套的花托,口径11.3厘米,底径8.5厘米,外高2.6厘米,内深1.2厘米,重量3市两。
  花钵托盘 主要作用是承接钵内多余的水分,不致沾污台面,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它的形状如厚胎盘,多为铜锣盘式,体形结构多与钵体一致,成为统一的组合整体。
  水浅 水浅主要作假山和植物等盆景之托盘,故又称“景盆”,深水浅可养水仙花。水浅造型浅腹平底,均为矮型,口面阔大,式样有圆形、腰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等,规格有150件~50件不等,如150件圆水浅,口径30.5厘米,底径29厘米,外高11.7厘米,内深10.7厘米,重量80市两。150件长方水浅,长口径28.5厘米,底径26.3厘米,宽口径15.9厘米,底径14厘米,外高8.1厘米,内深5.8厘米,重量43市两。150件腰园水浅,长口径30.5厘米,宽口径22.3厘米,外高6.3厘米,内深4.7厘米,重量40市两。80件六方水浅,口径21厘米,底径14.3厘米,外高5.6厘米,内深4.2厘米,重量20市两。
  第九节 盆盒
  盆 生活用品之一。器型的基本特征为敞口、折沿、卷沿或宽板沿、浅腹或深腹、平底或圆底,底部无小孔。盆体大,容量大,宽厚的板沿便于拿物,与盘形的平底也很谐调。盆的种类有折沿盆、撇口盆、托座盆、海棠式盆等器形。
  折沿盆 初时造型为侈口,折沿、浅盘,凹底,颈腹部有简单纹饰。后侧多为唇。折沿盆式样很多,有圆形、八方形、葵瓣口形、梅花口形等。
  托座盆 盆下加座的造型为明代始创。器型均为侈口,带托座。式样有四方倭角式、海棠式、菱花式、葵花式、椭圆形等。
  海棠式盆 侈口,折沿,圆足,口沿至腹部呈规律性的海棠式曲线,造型优美。
  盒 生活用品之一。盒子在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是在唐代,主要用来装药和装妇女化妆品,如敷面用的粉盒、画眉用的黛盒、抹唇用的朱红盒等。也可盛装各种香料。盒子的式样很多,唐代有高足方盒,宋代有莲瓣盒、菊瓣盒、八方盒、褐斑盒、菊瓣盒、瓜式盒等式样。另外还有一种子母盒,大盒中带3个小盒,可以把粉、黛、朱红等化妆品放在三小盒之内,用起来更为方便。辽代有南瓜状盒。明代盒子种类很多,有长条圆盒、银锭式盒、多层盒、方奁盒、长方式盒、棱形盒、方胜盒、曲尺式盒、分格圆盒、罐式盒等。清代有馔合,盒内分为几个盘格,以分别放置各种不同的食品。建国后景德镇生产的盒类更多,用途广泛,除上述产品的继续生产外,还有油盒、肥皂盒、手纸盒、火柴盒、印泥盒、盐盒、果盒、颜料盒等。
  盖盒 盛装各种香料及化妆品,也可装小件物品和首饰等高档装饰品。盒盖平顶,盖缘作弧形展开,然后下折成母口,盒身很浅,唇面平以承盖,内有子口,圈足外撇,盖面刻划牡丹和缠枝花卉,盖上配有精巧小雕塑或捏雕作装饰或顶纽。
  肥皂盒 盛装香皂、肥皂的瓷盒。式样有长、短、圆、方等,皂盒底部有小洞,起滤水之用。皂盒一般无盖,其装饰均以颜色釉为主,白色为常见。长肥皂盒口径为1 1.5厘米,底径10.9厘米,外高3.8厘米,内深2.8厘米,重量2.5市两。
  油盒盛放梳发用的油及颜料之器皿。器型主要根据实用的要求设计,有方、圆、扁等式样,并附盖。下半部如水盂,小口,油装在盒里拿动时不溢出。口径为7.5厘米,底径6厘米,外高5.2厘米,内深2.6厘米,坝高9.3厘米,重量3.7市两。
  第十一节 烟具
  烟具是根据用户需要而配备的一种实用品,其配具有烟缸、烟碟、烟盒(罐)、火柴架等,为了品种集中又好端拿,可加一托盘。烟具有几何形和雕塑形两种。
  烟缸 有口径、足圈、器身、边、插烟洞、放烟槽等部位。其造型以敛口、矮罐形为多。有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各种几何形状。有固定式、活动式和雕塑式等种类。活动式的烟缸身分上下两截,可以启开,以便倒灰和洗涤。雕塑式烟缸多以动物和鱼类等各种瓷雕设计而成。烟缸的规格根据器形而定,如三角形烟缸口径9.7厘米,底径8厘米,外高4.1厘米;内深3.4厘米,重量3.2市两。方烟形烟缸,口径8厘米,底径8.6厘米,外高4厘米,内深3.6厘米,重量4市两。圆烟缸口径9厘米,底径9厘米,外高4.1厘米,内深3.7厘米,重量3.5市两,装饰以青花、颜色釉为主。
  烟碟 烟缸的另一种形式,它的造型扁平,如碟状,有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多角形、圆形等各种几何形状。在烟碟转角处或适当部位设有放烟槽(也有无槽的)。碟上多用色釉或釉上彩装饰。
  烟盒 装香烟的瓷盒,直筒式。口径8厘米,外高11.7厘米,内深7.5厘米,重量5.6市两。
  火柴架 置放火柴盒之用,成四方形状,其口径5.1厘米,底径5.2厘米,外高5.2厘米,内深4.6厘米,重量1.3市两。
  第十二节 文具
  水盂 文房用具,用来盛砚水。形如小罐、附盖,其形有方、圆、高、矮。唐代开始制作,宋代以后更为盛行。以清、乾隆年间景德镇烧制的天蓝、豆青、祭红制品为珍贵。上海博物馆藏有康熙景德镇制品“釉里红花卉纹水盂”,高6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8厘米。通体饰纹样四组,其间用青花弦纹间隔,外口沿绘莲花,肩部饰卷草,腹部主题纹样为四团花,胫部画蕉叶纹,系采用线描钩勒法绘画。图案线条纤细活泼,釉里红呈色鲜艳明亮。
  水注 原名砚滴,文房用具,以贮砚水之用。水注和水盂功能相同,所不同的是采用小壶形式贮水。壶容量不大,一般是几何型小壶,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苇叶、茄壶、牧童、卧牛、蟾蜍式、器身附流和小孔。明代景德镇水注制品器形有桃注、石榴注、双瓜注、双鸳注等。现代仍继续生产。
  笔洗 文房用具,主要用来盛水清洗毛笔。其形似盆,浅腹,底部无小孔。式样有鼓灯、海棠、长方、六角等式,品种有圆洗、三足洗、折沿洗、桃式洗、葵瓣洗、单柄洗等。如明正德制品“素三彩海蟾纹洗”,高10.7厘米,口径23.7厘米,洗边缘刻“正德年制”楷书,是罕见的珍品。
  笔筒 文房用具,主要用来置笔。明末清初大量烧制,康、雍、乾三朝最佳。顺治、康熙时有撇口笔筒和口径较大的直筒笔筒,又称“笔海”,乾隆后多见仿竹和刻雕笔筒。现代,小号笔筒还用来装钢笔、圆珠笔、铅笔等书画工具,式样以圆筒形和方形为主,也有其他变化的几何形体,其规格大小按笔的长短而定。上海博物馆藏清雍正景德镇制品“粉彩人物图笔筒”,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7.17厘米。口径相若,矮圈足,内底心凹面一圈无釉,通体绘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众诗友“春夜宴桃李园”的故事,画面生动,胎质细腻,色彩艳美柔和。
  笔架 亦称“笔搁”,其形如群山起伏,故又称“笔架山”。瓷质笔架,用来搁笔,使毛笔有规律地排列,不致滚动而沾污台面和纸张。一般笔架有三峰、五峰、七峰不等。有时利用起伏的波浪或竹节组成笔架,始见于宋元影青瓷,历代均有制作。
  笔管 明万历年始制,其形呈细圆柱形。笔管上端略粗,有2个小孔,孔中供穿线用,使毛笔用完洗干净后,可吊挂起来保管。笔管下端较大,呈半圆形,空心状,供嵌装毛笔头用。用青花盘龙、蕉叶、缠枝莲作装饰,花面装饰古朴典雅。
  笔船 盛放毛笔的文房用具,多作长方形,口沿外撇,圈足,内设笔搁,有盖。明代万历朝以五彩为多,至清代则以粉彩和单色彩为常见,器物上均有朝代款识。
  手枕 文房用具,主要用途:书、画时供枕、搁手臂之用,以防汁滴在画上,同时避免手粘起纸来,造成不应有的麻烦。式样以腰圆形为主,左右两端往上稍翘起,中间成凹形状。
  印泥盒 又称印池,文房用具,以盛印泥而名。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形为主,内盛印泥处甚平浅。
  色碟 主要用于盛放国画颜料,其形式有分格式和摞叠式两种。分格式,外形似一有盖的大果盒,盒内按需要分成数格或十数格,其成形复杂,占桌面积较大。摞叠式,利用单独的小色碟组合而成,其数量可按需要决定,不用时摞叠在一起,使用时再铺开,比较灵活,占桌面积不大。
  墨床 是放置墨条用的床形小瓷台,一般不常用。
  镇纸 在书画时用来压纸的瓷块。形以长条或长方块为多,上面有诗词或铭文、格言,花样甚多,也有利用动物形象做成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造型镇纸。
  瓷砚 亦称墨池,多作绘画或朱墨研磨之用。其器型一般为方、圆形,也有附加雕刻花纹式,圆盘下附三足或多足,砚面平坦无釉,以利研磨,砚面高出水槽。其品种有长方砚、圈足砚、镂空圈足砚等。
  画轴头 文房用具,主要作用是将画轴头插入书画卷的地头轴杆中,以防挂在墙上时,书法、画卷往上卷起,起平衡往下拉平的作用,又可作装饰之物。形状是上大下小,空心柱体。规格:口径21毫米,外高43毫米,内深38毫米,重量一市两。
  第十二节 文具
  水盂 文房用具,用来盛砚水。形如小罐、附盖,其形有方、圆、高、矮。唐代开始制作,宋代以后更为盛行。以清、乾隆年间景德镇烧制的天蓝、豆青、祭红制品为珍贵。上海博物馆藏有康熙景德镇制品“釉里红花卉纹水盂”,高6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8厘米。通体饰纹样四组,其间用青花弦纹间隔,外口沿绘莲花,肩部饰卷草,腹部主题纹样为四团花,胫部画蕉叶纹,系采用线描钩勒法绘画。图案线条纤细活泼,釉里红呈色鲜艳明亮。
  水注 原名砚滴,文房用具,以贮砚水之用。水注和水盂功能相同,所不同的是采用小壶形式贮水。壶容量不大,一般是几何型小壶,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苇叶、茄壶、牧童、卧牛、蟾蜍式、器身附流和小孔。明代景德镇水注制品器形有桃注、石榴注、双瓜注、双鸳注等。现代仍继续生产。
  笔洗 文房用具,主要用来盛水清洗毛笔。其形似盆,浅腹,底部无小孔。式样有鼓灯、海棠、长方、六角等式,品种有圆洗、三足洗、折沿洗、桃式洗、葵瓣洗、单柄洗等。如明正德制品“素三彩海蟾纹洗”,高10.7厘米,口径23.7厘米,洗边缘刻“正德年制”楷书,是罕见的珍品。
  笔筒 文房用具,主要用来置笔。明末清初大量烧制,康、雍、乾三朝最佳。顺治、康熙时有撇口笔筒和口径较大的直筒笔筒,又称“笔海”,乾隆后多见仿竹和刻雕笔筒。现代,小号笔筒还用来装钢笔、圆珠笔、铅笔等书画工具,式样以圆筒形和方形为主,也有其他变化的几何形体,其规格大小按笔的长短而定。上海博物馆藏清雍正景德镇制品“粉彩人物图笔筒”,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7.17厘米。口径相若,矮圈足,内底心凹面一圈无釉,通体绘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众诗友“春夜宴桃李园”的故事,画面生动,胎质细腻,色彩艳美柔和。
  笔架 亦称“笔搁”,其形如群山起伏,故又称“笔架山”。瓷质笔架,用来搁笔,使毛笔有规律地排列,不致滚动而沾污台面和纸张。一般笔架有三峰、五峰、七峰不等。有时利用起伏的波浪或竹节组成笔架,始见于宋元影青瓷,历代均有制作。
  笔管 明万历年始制,其形呈细圆柱形。笔管上端略粗,有2个小孔,孔中供穿线用,使毛笔用完洗干净后,可吊挂起来保管。笔管下端较大,呈半圆形,空心状,供嵌装毛笔头用。用青花盘龙、蕉叶、缠枝莲作装饰,花面装饰古朴典雅。
  笔船 盛放毛笔的文房用具,多作长方形,口沿外撇,圈足,内设笔搁,有盖。明代万历朝以五彩为多,至清代则以粉彩和单色彩为常见,器物上均有朝代款识。
  手枕 文房用具,主要用途:书、画时供枕、搁手臂之用,以防汁滴在画上,同时避免手粘起纸来,造成不应有的麻烦。式样以腰圆形为主,左右两端往上稍翘起,中间成凹形状。
  印泥盒 又称印池,文房用具,以盛印泥而名。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形为主,内盛印泥处甚平浅。
  色碟 主要用于盛放国画颜料,其形式有分格式和摞叠式两种。分格式,外形似一有盖的大果盒,盒内按需要分成数格或十数格,其成形复杂,占桌面积较大。摞叠式,利用单独的小色碟组合而成,其数量可按需要决定,不用时摞叠在一起,使用时再铺开,比较灵活,占桌面积不大。
  墨床 是放置墨条用的床形小瓷台,一般不常用。
  镇纸 在书画时用来压纸的瓷块。形以长条或长方块为多,上面有诗词或铭文、格言,花样甚多,也有利用动物形象做成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造型镇纸。
  瓷砚 亦称墨池,多作绘画或朱墨研磨之用。其器型一般为方、圆形,也有附加雕刻花纹式,圆盘下附三足或多足,砚面平坦无釉,以利研磨,砚面高出水槽。其品种有长方砚、圈足砚、镂空圈足砚等。
  画轴头 文房用具,主要作用是将画轴头插入书画卷的地头轴杆中,以防挂在墙上时,书法、画卷往上卷起,起平衡往下拉平的作用,又可作装饰之物。形状是上大下小,空心柱体。规格:口径21毫米,外高43毫米,内深38毫米,重量一市两。
  第十三节 配套瓷
  餐具 成套的用餐器皿,即将碗、盘、碟、匙等按需要和习惯组配成件数不同的成套瓷器,品种齐全,采取整体造型统一的格式,其装饰花纹和釉色也都相同。景德镇这种配套瓷,始于五代。宋代称“筵具”,以后又叫“宴具”、“桌器”。如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烧造御供的桌器1340桌,每桌计27件,计酒碟5件,果碟5件,菜碟5件,碗5件,盏碟3件,茶盅、酒盏、渣斗、醋注各1件。民国时期称“桌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餐具的需要骤增,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量成倍增长,餐具的组合日益丰富,其种类有中餐具和西餐具。一般常见的有个人用餐具、家用餐具、餐厅用餐具、宴会用餐具。其配件数有92头、64头、54头、45头、36头、24头、20头等,件数多的达200件以上。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客户所提出的品种,件数另行组合配成。
  中餐具 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场合可分为4类:1.个人用餐具(饭具),一般配用饭碗,3英寸碟和调羹(3头饭具),有3头饭具加汤碗(4头),也有1碗1勺、1个英寸盘的,这是成套餐具的基础餐厅餐具,是分桌进餐,有8人或10人一席。除个人专用碗、勺外,有4菜一汤和8菜一汤等,均有汤锅,并按菜数配盘。4.宴会用餐具宴会餐具和餐厅餐具基本相同,主要有固定的配套标准和考究的造型,以及适应的装饰花纹。
  92头中餐具 配件有14英寸鱼盘1块,10英寸平盘4块,9英寸平盘4块,5英寸盘12块,3英寸碟12块,圆托12块,加大饭碗12只,茶盅12块,荷叶顶碗4只,荷叶二碗4只,大饭匙2根,加大针匙12根,二号品锅1只。
  64头中餐具 配件有12英寸鱼盘1块、10英寸平盘1块、8英寸平盘4块、8英寸汤盘4块、荷叶二碗4只、品锅1只、大饭匙1支、加大针匙10根、5英寸盘8块、汤碗10只、3英寸碟10块、高脚酒杯10只。
  54头中餐具 配件有尺二鱼盘1块、8英寸汤盘6块、8英寸平盘4块、10英寸平盘1块、汤碗10只、3英寸碟10块、针匙10根、石榴令盅10只、二号品锅1只、大饭匙1根。
  49头民族餐具 根据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进行设计的,全套餐具共由饭碗、汤碗、石榴饭碗、石榴汤碗等组成。
  45头中餐具 配件有杯碟8合、10英寸平盘8块、7英寸平盘8块、7英寸斗碗8个、9英寸斗碗1个、12英寸鱼盘1块、糖缸1个、奶盅1个。
  饭具 是餐厅和家庭饮食理想的器皿,其种类有6头(件)饭具、3头饭具、2头饭具。
  6头饭具 配汤碗1只、小饭碗1只、茶盅1只、3英寸碟1块、圆托1块。
  3头饭具 汤碗1只、3英寸碟1块、加大或加二针匙1根。龙凤呈祥(又名龙凤戏珠)3头饭具,色彩光亮,具有民族风格,是新婚夫妇理想的吉祥礼品,其品种有黄光边、白金边等。
  2头饭具 配汤碗1只、加大或加二针匙1根。
  西餐具 根据国外市场用瓷情况进行设计,一般西餐具造型较固定,主要更新变化在杯、碟、糖缸、壶等品种上。由于西餐主、副食除少量的饮料等液体食品外,很少有带汤汁的,且热食较少。因此,配套器皿大都为盘类,而且多属浅式平盘,足圈也较中餐具低,其配套品种中分个人专用(分食)、共食器皿两类。个人专用器皿有:餐盘、汤盘、面包盘、沙拉子碗或沙拉盘等。共同器皿有咖啡壶、糖缸、汤锅、汁斗、素菜斗(鸭碗)、椭圆形长盘等。以92头、57头、45头、20头、5头为多。配套品种除壶、杯、碟、汁头、汤锅、餐盘等专用外,其他品种大小尺寸的选用按习惯和需要选择,较灵活,并不固定。
  92头西餐具 其配件有:扁壶1把,糖缸1只,奶盅1只,375杯碟12合,7英寸平盘12块,9英寸平盘12块,10英寸平盘12块,6英寸汤盘12块,12英寸鱼盘1块,16英寸鱼盘1块,鸭碗1只,计汁斗1只,品锅1只。
  45头西餐具 配件有:10.5英寸平盘8块,8英寸平盘8块,7.5英寸斗碗8个,杯碟8合,14英寸鱼盘1块,斗碗1个,奶盅1个,糖缸1个。
  20头西餐具 配杯碟4套、7英寸或8英寸平盘4块、7英寸或8英寸汤盘4块。
  5头餐具 配杯碟一套,7英寸或8英寸平盘一块,7英寸斗碗或8英寸汤盘一只。
  茶具 古代饮茶用具,因时代不同而有茶碗、盏托、壶、盖碗等种类。少数民族习饮酥油茶、奶茶,则用马蹄饭具、罗汉碗等。随着人民的爱好和生活需要,以及成形工艺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专门茶具。其器皿为壶、茶杯和水杯等。茶具的造型别致,品种繁多,配套色泽一致,清洁卫生。根据使用需要可分为单件茶具和配套茶具两大类。单件品种有单杯碟、盖水杯、盖杯托、茶碗、茶盅、盖碗、茶壶等。单杯是组合茶具的基本品种,它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与其他茶壶组合起来使用,较灵活。配套茶具有由壶、杯、托碟3个品种组成,件数多以4人、6人计算。有13头、10头、9头、7头、6头、3头等种类。
  13头茶具 配茶壶1把、杯6只、碟6块。
  10头茶具 配茶壶1把、壶托盘1块、耳盅4只、碟4块。
  9头茶具 配茶壶1把、耳盅4只、碟4块。
  7头茶具 配茶壶1把、杯6只或茶壶1把、托盘1块、托碗1只、杯4只。
  6头大茶具 配茶壶1把、耳盅4只、大茶盘1块。
  6头小茶具 配5件壶1把、石榴令盅或玉兰令盅4只、小腰圆型茶盘1块。
  酒具 古代,景德镇酒具一般有执壶、注子、注盌和酒令杯。现代酒具造型别致轻盈典雅,酒壶壶身较高,多作瓜棱形,嘴和柄渐增长。酒壶造型一般为颈部细长,口部呈喇叭形,腹部下坠似天球瓶。这种壶体以直线和曲线相对比的线型组成,直线并非纯直,略向外弧,球体不是正圆,腹部呈直线,两线之间以弧线相接过渡;壶底又与撇开底足相接,两侧分别安有细长弯曲的壶嘴与秀长的把手,成为协调统一体,造型十分灵巧精致。因其口小少变形,腹部收易成形,造型结构合理,使用时由于壶体重心下移,重心集中在下部,十分稳固。一般容量150毫升~250毫升,根据壶身造型,酒杯造型常采用高脚式酒杯,其容量多在25毫升~35毫升。一般常见的品种有1 1头酒具和12头酒具。酒具品种主要有:
  温酒壶 酒具。流行于宋代,由莲瓣形大碗和执壶组成,用时将执壶置於碗内,碗内盛热水以温酒。
  无把酒壶 酒壶形为平底小口壶,无把,装酒后放于热水中温烫后取用。
  爵 古代酒器,敞口,有流有尾或有流无尾,细腰带〓,圆底或平底三锥状足为常见,也有粗腰鼓腰,圆底,口流两侧附加泥钉与敛口,折肩、细腰、袋状足及敞口带柱,有流有尾,圆底带〓的式样。
  酒令杯 饮酒时助兴的取乐用具,敛口小足碗形,其内复如一钟形器,底部杯碗接触处开4个弧形小孔,钟形器,上部开口,内伫立1人,往碗内注酒,酒从孔内流入钟形器,人像浮起,顺液体转动,以视人之向背作行酒令之用。清代有青花、素三彩等制品,现代有仿古瓷制品。其形有八角杯式,杯内附小罐,小罐内作人形。
  注子、注盌 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五代已盛行。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注碗中,注碗内盛热水可以温酒。
  喇叭形酒具 喇叭形瓶式酒壶,无嘴、无把,口部撇开呈漏斗状,酒杯采用矮形敞口小圆杯,温酒时可置于壶口上做临时壶盖,起保温作用,使用时取下盛酒。由于酒具造型简单,体形瘦小,放置、携带、取用方便,酒馆、家庭常备用。
  瓶式酒具 用双曲线组成的瓶式色釉小酒具。使用时可备多件,互相轮流温酒斟饮。此物制作考究,常敷以各种色釉,十分精致,能增加饮酒气氛,平时又可陈列观赏。
  12头酒具酒壶1把、平脚酒杯10只、托盘1块。
  11头酒具 配酒壶1把、高脚酒杯10只。
  咖啡具 适用于宾馆、餐厅、茶馆、咖啡馆及家庭,是冷热饮料的理想用具,造型新颖别致,色彩淡雅清新。配件除壶和杯、碟外,还配以糖缸、奶杯,也有配上点心盘(面包盘)和果盘。饮用咖啡因对浓淡要求不同,所以按容量大小分为一般型和小型两种,有单件和配套两个品种。单件品种有单杯碟、小单杯碟、牛奶杯。配套品种有咖啡壶、咖啡杯、杯托、糖缸、奶杯、点心盘、水果盘。配套件数一般以6人或12人计算。杯子一般用容量为200毫升~300毫升,壶的容量取决于带几个杯子和所用杯子的大小。咖啡具的品种常见的有22头咖啡具和15头咖啡具。
  22头咖啡具 配咖啡壶1把、糖缸1只、奶杯1只、杯6只、碟6只、7英寸平盘6块、10英寸平盘1块。
  15头咖啡具 配咖啡壶1把、糖缸1只、奶盅1只、杯6只、碟6只。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