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颜料业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颜料业经营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4
页码: 277-280
摘要: 1
关键词: 景德镇 瓷器 颜料业 经营

内容

《景德镇陶业纪事》载“民国年间,镇中颜料店约有十余家,所售有本国颜料与洋料之分。昔日陶业均用中国颜料,色彩鲜明,经久不变。近来洋料输入,比之国货,色泽尤艳且便渲染。工人多采用之,唯经久不及焉(按粉彩须用本国颜料写意多用洋料)。近日镇陶所用颜料,洋料占三分之一。每年销数达十余万元云(以洋金为大部分颜料次之)。吾国染料,素无工厂制造,通商以来,为德国颜料之独占地,今德已不振,美国又起而代之。此因吾国化学工场不发达之故也。镇中颜料店,对于各种釉料,能自配合。工人不能配之料者,则购其配料而用之,因配料之方,各有经验,常守秘密,未尝轻以示人。故可借以居奇也”。
  民国17年(1928),全镇制造瓷用颜料(主要制造部分釉上装饰所需的颜料)厂家(商店)共9户,其中8户为婺源县人所营,1户为高安县人所营。这9户厂家(商店)当年制造瓷用颜料的方法大致为:先将所需之原料(石英粉、青铅、硝石、铜花、锡末、玻璃、碗青铅、本料、矾红、王水等)粉碎或溶成液体,再按比例进行配合,装入陶罐,用火煅烧,至适当温度,取出,然后将其粉碎、洗涤。
  民国25年(1936),镇上经营土颜料者有9家,战时一度减为4家,民国36年恢复为8家。每家雇用磨料工人多则5人,少者仅1人。全年产销各色细颜料950斤,各色粗颜料1280斤。民国25年镇上经售洋颜料者,专营有5家,兼营店有2家。销售各种颜料2500磅。而民国36年销售1700磅。
  洋颜料价格较土颜料为高,以大绿为例,土颜料粗大绿每斤5万元,细大绿每两5500元,而洋颜料大绿每钱为4000元。(以上系1936年12月中旬价格)
  至1949年,只剩下几户生产颜料的小作坊。
  1952年瓷业公司原料部开始经营金水、花纸、碗青(氧化钴),需从德、英、美、日各国通过上海洋行进口供应。当年供应金水最高达15000余瓶、花纸20万张、碗青4000余公斤、各种颜料14000余公斤。1953年瓷用化工厂成立后,化工产品和各种颜料配制逐步投入生产,很快占据了国内市场,陶瓷工业使用的化工颜料已不需要国外进口。
  20世纪50年代末期,原燃料管理处组织了专事经营和加工珠明料的小组,以收购云南料为主。后因云南产地矿源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继而陆续采用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的珠明料。收购过程一般都是委托当地供销社代购,有时采购人员直接深入农村产地用现金向农民收购,然后用火车另担托运回景市加工。这种由国营企业一家经销的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78年后,国家政策允许个体经营,因此,景德镇市相继产生了很多个体珠明料经销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调剂作用。
  供应处加工的珠明料销售对象一般是以陶瓷公司所属各瓷厂生产青花瓷的单位为主,如人民,华风、光明、红光、东风、景兴瓷厂等,也有公司以外的瓷厂,如浮南矿瓷厂,祁门瓷厂和其他乡镇瓷厂等。年销量一般在4000公斤,最高销量达8000公斤。后来由于优质珠明料的原矿减少,再则各青花生产厂家配用氧化钴的数量增加,因而年销量逐年下降。
  20世纪60年代,景瓷生产发展为上高档、争配套的改革创新阶段,各瓷厂试验新产品形成热潮,为了适应新产品试制所需的化工原料,供应处继又组建了化工专业科,组织采购各种试剂,工业化工产品大量供应。规格、型号、品类达100多种,如氧化类产品硼砂、硼酸、甘油、酒精、铅粉、红丹、纯碱、烧碱、海棉板、珠明料等。为稳定市场销价,调剂余缺起了有益的主导作用。
  1985年,包括颜料在内的瓷用化工原料销售收入2503万元,销售税金335万元,销售利润616万元。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