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原燃材料业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原燃材料业经营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32
页码:
253-284
摘要:
本章共分为,原料业、燃料业、颜料业、包装材料业四节内容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原燃材料业的经营概况。
关键词:
景德镇
瓷器
原材料
经营
内容
第一节 原料业经营
历代经营瓷土原料的商家称白土行,瓷土抵镇必须经该行之手,再转售给各窑户。亦有自行囤积而随时贩买者。清代雍乾年间,景德镇用瓷土价值至少折米65万石。
除表内品种外,还有产于江西省余江县的安仁瓷土、产于江西省临川瓷土及产于景德镇市郊的银坑坞瓷土。
1949年4月29日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市场管理。首先是对原燃材料的管理,于1950年成立了景德镇市瓷土公司,专业经营瓷土,扶助生产,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取代瓷土行和部分经纪商贩,并逐步将农村加工瓷土的水碓以公私合营和合作社的形式集中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稳定瓷土的供应市场,保证瓷业生产主要所需。
1954年,扩大原燃料生产规模,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计划管理,改变经济体制,成立“瓷亚原料供应处”,统管原燃料的生产经营。当时瓷土生产主要靠就地水源建设水碓加工,由于受电力限制,只有少部分动力机碓加工。1955年南港瓷土、三宝瓷土、寿溪瓷土的加工水碓有2196支,动力机碓418支,其中:国营水碓392支、机碓320支,公私合营水碓530支、机碓98支,私营水碓1274支。余干瓷土的加工水碓有1650支,其中国营32支,合作社营256支,私营1362支,浮东釉果的加工水碓有1407支,其中国营294支,合作社669支,私营444支。陈湾瓷土加工水碓582支,其中国营314支,合作社220支,私营48支。瓷土生产共有近5万吨的加工设备能力,加上星子、石头口的高岭瓷土年进口量达17000余吨和安仁、乐平、都昌的补充原料总计有7万余吨,对适应当时年产瓷量2亿件瓷土的供应是确保有余,市场极为稳定。
1956年后,随着陶瓷由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向半机械生产过渡,瓷器产量亦逐步扩大,瓷土年耗量随之猛增,旧的瓷土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需要,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加之以煤代柴烧炼技术的改革,制瓷原料配方须重新组合,尤其是釉料配方,采用长石釉代替釉果和陈湾瓷土,因此,给原料生产方式带来相应的改变。供应处经营的瓷土原料,部分品种也随着调整,供应来源相应扩大。20世纪60年代初,瓷土厂安装了雷蒙机5台,瓷石粉年产量猛增到25000吨。为适应煤窑烧炼,用长石釉代替了釉果和陈湾瓷土,其生产加工方式与瓷石加工方式大同小异。为平衡陈湾矿的产销,长石釉由陈湾矿加工直接供应到厂。由于加工生产成本较高。70年代逐步改变为由供应处供应各瓷厂长石矿源,瓷厂自行采用球磨机粉碎加工釉料。陈湾矿仍保持少量的长石釉生产加工,由供应处直接经营,供应无粉碎设备的中小型瓷厂使用。新的釉料原料配方给供应处增加了新的经营品种,其主要经营品种如下:
长石采购 钾长石和钠长石。1961年供应处开始经营长石,选择了湖南省平江县南江桥121矿的钾长石,南江桥矿连续供应了24年。该矿供应量不够,开辟了修水长石。修水长石产地位于修水县西北部,其分布点以白桥为中心的白岭,水源、黄龙、温泉等地。最高年供量达2500余吨,连续供应13年,用量最高年增加到6000吨。其余还采购了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通城长石;福建省的建宁、太宁长石;山东省的莱阳长石;内蒙古长石;广西的全洲长石以及江西省贵溪、都昌、星子等县的长石。20世纪80年代后,外省各地长石来源逐年减少,基本上使用星子县的长石。
石英采购 曾采购上海、南京、浙江湖州、湖北广济和本省都昌、星子等地石英粉,往往因选矿不严和加工不细(仅200目)等问题,致使釉面白度难以达到标准。宜春石英粉含硅量99%以上,细度高达320目,白度在80%以上。1975年开始在宜春市湖田乡采购石英粉。该矿年产2万吨石英粉。连续16年,年供量高达2000余吨。继又开辟了萍乡的同类石英粉。
滑石粉采购 1961年开始购进广西陆川滑石粉。继又开辟了广西桂林、辽宁海城滑石粉,以弥补供量不足。但因该两地产品质量仅适用于造纸业,1976年开辟了广西马山县滑石粉,质量胜似陆川,资源丰富,年供量1500余吨,连续采用10多年,在数量、质量上均满足了生产需要。在马山滑石粉开发之后又开发了广西上林县、南宁市的同类产品,且成为滑石粉的长期供应渠道。
大同砂采购 出产于山西省大同市。景瓷生产所需年供应量虽然不多,但在釉料中对稳定配方系不可缺少的一种原料。供应处购进矿石加工成粉供应。
氧化锌采购 景瓷生产年用量约200吨,在釉料配制中占1%,(每万件产瓷耗用定额5公斤)。氧化锌属国家一类物资,计划分配,供应处自1964年开始经营。历年系国家安排在上海京华化工厂、江苏邗江化工厂、安徽安庆和辽宁大连、广西柳洲、湖南衡阳等氧化锌生产单位供应。
滑石子采购 1959年后,祁门太和坑瓷土、东港高岭土脱供,生产受到影响,供应处就在省内采购临川县七里岗乡的梅港、山口和金溪县浒湾、流璜乡等产地的滑石子。由于滑石子矿源极为分散,且又稀少,继而又在湖南、贵州遵义、安徽青阳等地采购了同类原料作补充。
枫源瓷土采购 位于乐平县十里岗垦殖场,距景市90公里。1969年建矿并开始供应景瓷生产。该矿瓷土资源丰富,加工设备俱全,年产量5000吨,矿质含硅量高,含铝量达19%,可代替部分高岭土使用。供应景瓷最高年达3300余吨,连续常年供应达23年之久,已成为景瓷原料基地之一。
大洲高岭采购 因产区位于浮梁西乡,故原称“西港高岭”。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当地农民小规模开采,供应景市制瓷用,直到清末。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波阳湖水路运输中断,星子高岭瓷土无法运进,当时制瓷厂商组织了300余名劳工开采西港高岭土,每年可生产3000余吨。1945年抗战胜利后,外地高岭瓷土恢复供应,西港高岭瓷土随之相应减少。大洲瓷土矿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高岭瓷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开始建矿。矿区位于浮梁县黄潭乡龙潭村。1959年投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1961年由于质量问题而下马。1963年再度生产。1969年因建造大洲水电站又再度下马。1972年正式恢复生产,产品细度达到90%。1982年~1984年每年平均产量均超8000吨。大洲高岭瓷土纯度高,距离近(距景市市区40公里),供应及时,是景瓷主要高岭瓷土基地之一,也是近半个世纪的陶瓷生产所需高岭瓷土的骨干基地。为充分利用该矿距市近可一次性运输直接到瓷厂的条件和维护正常经营,供应处对该矿瓷土的供应采取了产销见面的形式,由产销双方交验结算,但在计划管理上则由供应处全面综合平衡的方法加以调节。每年根据该矿瓷土生产能力和瓷厂用量,制定产销年度平衡计划,安排实施。如出现产大于销,则由供应处进仓储存,以缓和瓷土矿资金周转困难,以丰补歉的购销调剂作用,使生产保持正常。
抚洲高岭采购 1966年前,高岭瓷土的原料基地仅有星庐瓷土矿,年产量15000吨;大洲瓷土矿,年产量8000吨。根据景德镇市10年规划(1966~1975年)要求,景瓷产瓷计划将发展为3亿件,年需高岭瓷土3万吨。按当时瓷土来源计算,供需存在明显缺口。同时星庐瓷土矿因隶属九江地区管辖,供应有时受阻。因此,1965年中共市委、市政府和瓷业公司决定对抚洲瓷土矿进行探矿设计,以充实高岭瓷土货源,确保景瓷10年发展需要。抚洲瓷土矿于1969年建矿,隶属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位于抚州市临川县云山乡,属砂子岭地段,生产区又位于进贤县李渡镇和长山乡交界处,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包括矿源开采地带)。自1969~1985年共产高岭瓷土4.7万吨。其中,1979年~1982年产14000吨。1969~1985年,供应处对该矿生产的瓷土采取了包销方式。年初产销结合,以销定产方式安排产销计划。供应处派员驻矿验收发运,航路公路并举,运输颇为方便。如遇年产量高于销量,其多产瓷土由供应处进仓储存,解决该矿资金周转和稳定生产问题。
抚州高岭瓷土还是生产电瓷的优质原料,该矿的开采对发展景德镇电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
贵溪上祝瓷土采购 祁门瓷土是景德镇制瓷传统原料,祁门县自办瓷厂,瓷土自销,1975年对景市断供。景德镇就改用贵溪县圹湾乡上祝地区瓷土。该矿储量达2000多万吨,属硬质瓷石、矿质纯、粘性好、白度高,是制瓷优质原料,胜似祁门甲级瓷土矿源,年产量3000吨。自1976~1985年采取包销方式生产供应景德镇瓷土13000余吨。
东乡小璜瓷土采购 1965年因余干矿鸡公岭矿质变软,一段时间内影响景瓷质量,为此开辟了小璜瓷土。该矿位于东乡县小璜乡,距南漳公路干线4公里,距景140公里,可直达运输。矿源丰富,矿质软硬均匀,性能稳定,粘性强,是余干瓷土的补充部分。供应处当时开辟此地矿源之后,虽未长期直接经营,但在安排产销计划,衔接运输,调剂余缺等方面,发挥了杠杆作用。1965~1968年期间,小璜瓷土弥补了当时瓷土供不应求的缺口,生产较为稳定,至1985年仍保持着正常供应。该矿属乡办企业,亦为景瓷制瓷所需(电瓷工业更加需要)的原料基地。
弋阳港口瓷土采购 产区位于弋阳县港口乡,乡办瓷土厂。1973年建矿,矿源与贵溪上祝山脉相连,比较丰富。矿质粘性好,白度高,可作配制细瓷原料之用。年产量2000多吨,为景瓷生产长期供应。对陶瓷发展所需原料起到了补充作用。
余干老虎口瓷土采购 余干老虎口是老矿区,每年可开采矿石1万吨,生产加工瓷土7500吨,自1953年至1985年共开采矿石26万吨,(其中1958年最高开采量达2.4万吨)。共加工生产瓷土20.5万吨,(其中1960年最高加工生产瓷土达1.4万吨)。余干瓷土质纯,粘性强,性能稳定,素以“金埠余干”驰名于各地。该矿无论是属景德镇还是余干县管,均与供应处始终保持了长期供销关系,对该矿生产的瓷土,采取了包销形式,根据瓷土加工生产能力,逐年平衡产销计划,并派专人驻产地验收发运。
原料运销
原料运输 20世纪50年代初,瓷土以境内的矿源供应为主,邻县的瓷土补充为辅,其由产地搬运到市区是由船运或人力车运输。1958年,景市通往祁门、湖口、波阳、婺源等地公路主干线修复通车后,各农村简易支线公路相继建成。南港瓷土、三宝蓬瓷土、西港高岭土、釉果、陈湾瓷土等均可用汽车一次性运到市区。从此,公路运输代替了传统的运输。
20世纪60年代后,瓷用原料品种数量增多,货源逐步延伸到全国和全省各地,其运输方式仍然靠外地水运为主。昌江下游的皇岗至景市30公里属八级航道,波阳至皇岗60公里属三级航道,只能航行15吨以下小船,而各地运波阳的各类船型吨位均已超过15吨以上,由产地至景市的航运物资须分两段运输到达。供应处在南昌、波阳、皇岗等地分设了运输中转机构。在夏末秋初瓷土生产旺季,利用洪水期瓷土可直运景市。当中转运力不适应运量时,皇岗备有常年仓库,储存,待瓷土生产淡季运量减少时,进行出仓调剂。1970年,贵溪至乐平货运火车通车,省外原料均可运到乐平,再由乐平用汽车中转景市。1976年11月,贵溪至景德镇铁路全线通车后,省内外的球子、球砖、石英粉、滑石粉、石膏、大同砂、氧化锌、氧化铝、长石粉、长石以及其他原料均可直达景市。供应处在铁路景南站附近历尧建设了综合性仓库和铁路专用线,随时卸货,进仓储存。从此,大部分原料由原来航路,公路的多层次中转环节改变为铁路运输直达,彻底解决了多年来远途运输环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尚有省内星子瓷土、抚州瓷土、贵溪瓷土、枫源瓷土等,仍然是以航运为主,大部分通过波阳、皇岗中转景市,瓷土航运一直延续到1985年。
经营形式 瓷业原料的供应,按照瓷土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供应处原则上采取了计划分配、市场调节、包产包销、产销见面、河销、加工销售等6种经营形式。
计划分配 瓷土生产受自然气候限制,生产旺季一般在5~9月的夏秋季节。因此,采取季节性的安排措施,旺季大量运输,供应有余购进仓储存,淡季运量减少,供应不足则出仓调剂,以达到确保全年平衡供应。为了衔接产、运、销计划,避免产品供应脱节或积压,同时对各瓷厂实行计划供应,按照年初核定的各种原料年度供应计划来安排各种原料年度采购和运输,在年度计划的指导下,分月计划分配。计划分配的形式,在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中,行之有效,促进了生产。
市场调节 瓷用原料的品种繁杂,市场供应渠道和供应单位不少,有货便供,缺货不供,无计划储备,会导致市场物资紧缺时,瓷厂陷于停工待料局面。对此,凡属瓷业生产常年使用的原料,均作适当储备,以调剂市场余缺。
包产包销 供应处根据各矿生产能力,结合陶瓷生产用量,年度进行产销计划平衡对矿山合格产品,统一由供应处收购、结算,多供少存、少供多存,稳定其生产。
产销见面 供应处对近地的原料产品,一次性运输送货到厂,产销见面直供。供应处年度平衡计划,定期检查供需双方执行情况。
河销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瓷土及其他各瓷用原料通过水运的每年达50000吨之多,若全部以包销方式,则必须增加短运费用和仓容能力及其管理费用。为此,供应处建立河销调拨制度,由运输起点(河边码头)直接调拨搬运进瓷厂。
加工后销售 瓷用原料的常用品种中,有的无成品生产单位,或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影响陶瓷生产。长石釉,20世纪60年代仅有长石矿源、各瓷厂粉碎设备还不俱全,供应处采购长石,委托加工,直接调拨各瓷厂使用。灰釉,原由乐平塔前和浮梁南安产地直接供应,因货源长期供不应求,在50年代末期,供应处在景德镇西郊官庄村组织灰釉厂进行生产,以弥补供应不足。
在各种瓷土原料的购销业务中,验收和储存是重要环节。瓷土的验收标准是:瓷石类每块重2公斤,高岭类每块重1公斤,误差5%。瓷石类每吨500块,高岭类每吨1000块。检验方法采取样试烧后以目测为检验标准,一般坚持先测样,后对产品再进行验收的方法。其他各种原料,一般是以吨计量,其质量标准,亦参照上述验收方法。
第二节 燃料业经营
窑柴业经营
窑柴行业概况 景德镇五代时的龙窑,窑背或两侧沿窑长度方向每隔1米左右开一排或一对投柴孔,焙烧时,将燃料投入窑内坯体垛之间的火道中燃烧。五代至宋,窑场逐渐增多,蒋祈在《陶记》中写道“景德镇陶,昔(注:指宋代)三百余座”。窑场增多,燃料消耗必然加大,《陶记》作者在文中写道:“山川脉络不能静于焚毁之余,而土风日以荡耶,‘一里窑,五里焦’之谚其龟鉴矣!”所谓“不能静于焚毁之余”者,当指过去自动护林、合理利用柴山的良好社会风气败坏了,被砍伐殆尽的柴山,连小树小草也不能幸免。元代,由于原有的龙窑不适宜釉的烧成,因而导致葫芦窑的出现。此种窑,窑体较小,容积不大,但由于装烧工艺的改变,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的高空增加装烧容量,可以节省耐火材料和焙烧费用,其时已发明了涩圈垒烧,采用这种方法窑烧与支圈复烧比较,竖向窑烧的密度更大,更能节省焙烧费用,借此也能缓和燃料紧张的矛盾。明代有官、民二种窑,民窑容量较官窑为大。“民窑青窑,制作阔大,每座容烧小器千余件,用柴八、九十扛,多者不过百扛。官民二窑蒿柴一之,埴器之。”
清代《景德镇陶录》谓:“柴窑多细器,槎窑多烧粗器,前代厂制一窑兼烧,柴槎四六配烧,今悉搭民窑,分柴槎为二帮,故有柴窑槎窑之称。”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景德镇,柴窑为60座,槎窑20座。烧窑次数每年月平均,不到4次。因此一年开窑期是9个月,烧窑数年平均32次~33次。一座窑一次的烧成额值1100元左右。这样,一窑一年产值约为36000元。(按担米2.5元计)燃料烧费是制造费用的2.5成。一座窑的烧成需松柴800余担,一担约为300文,也就需270元~280元,因此一座窑的产值相当于1100元。槎窑一次产值如果约400元,相当于1/3强的柴窑,20座槎窑一年的总产值为7座柴窑的产值。
民国时期的柴窑,每次烧窑费柴约900余担,以瓷器重量同燃料消耗量比较,则燃料消耗非常低,每公斤瓷器只需2公斤~2.4公斤柴。窑柴为松木,由于松木有脂,而他木则否。曾有人试以他木代之,则瓷成熟时黝黑不亮,其光彩不逮松柴所烧瓷器。各柴窑厂,烧窑时非常节省,凡可少添柴时,都尽量少添;凡可不添柴时,都尽量不添,或利用热窑续烧。
窑柴行是专为柴窑各窑场组织窑柴货源和调剂窑柴品种的行业。它是景德镇的柴窑所独有的特殊行业,故有人说,它是三百六十行以外的行业。由几家祁门人和都昌人开设的伙房演变而来。为了招揽柴客住宿,对柴客不收住宿费,只要交两担窑柴。有时还可代客商找主顾。民国初年,这种柴行已有40多家,并成为专门接待柴客住宿,为其找主顾卖窑柴的中介单位。此时他们只从买卖中提取佣金,不收窑柴。后来又出现了给柴客放账和亲自赴柴区判出锯柴的大柴行。有首民谣说:“窑柴行、窑柴行,两手空空可开张,只要运气好,一天可赚万担粮。”
民国17年(1928)全镇经营窑柴的柴行共有88户。除柴行经营外,亦有由柴农或柴商直接将柴售给烧瓷厂家的。
民国19年(1930)《景德镇陶业纪事》云:“镇中柴行,共九十余家,须诸银牙贴,方可营业。但有一业纪事帖而分设数行者,名曰租贴,出户运柴至镇,必须柴行之手,而转售于窑户。考其营业性质,乃贩卖所为,而非洋记所为,因窑户与山户直接关系故也。镇窑每年销费,约柴三百余万担,值洋百余万元云。烧窑全用松柴,镇中居民炊烧燃料、不能取用,惟杂木事业,乃可购取之,有保柴公所年为之监督焉。”
窑柴的产地主要分在浮梁县东、南、西、北乡的水路通航地区,其次分布在波阳、乐平、余干、万年、婺源、祁门等县的水道通航地区。
1949~1957年,景瓷生产所需的各种燃料均由当地和邻近县属地区供应。窑柴主要产区分布在浮梁,波阳两县有资源的山区。其次在邻近的乐平、万年、婺源、都昌县和安徽省的祁门县等地也组织生产。1956年,窑柴耗用量不断增加,原有7个县的窑柴不足供应,遂扩大到由2省、4地区计22个县生产供应。具体分布有江西省上饶地区的浮梁、乐平、波阳、万年、婺源、德兴、贵溪、东乡8县。九江地区有都昌、彭泽、湖口、安义4县。抚洲地区有崇仁、宜黄、金溪、资溪4县。吉安地区有吉安、吉水、峡江、新干4县。安徽省的祁门、至德2个县。至1957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窑柴生产高峰,年达472万担。
木炭、杂柴,民国8年有炭行50余家。全年销量约需炭15~16万担,每担价约1元,共值15~16万元。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瓷彩烤花仍是红炉烧炼,其燃料主要是木炭(白炭)。由浮梁县群力木炭厂和县属兴田、金竹山、黄潭、峙滩、南安、经公桥、江村、蛟潭等乡村木炭厂生产供应。在资源困难时,曾在波阳谢家滩和九江地区调进。1962年后逐步改革为以煤烧锦炉代替木炭烧红炉,陶瓷生产用木炭亦随之淘汰。烧窑点火,铺炉需用的杂柴(俗称扛斤柴和千斤柴),来源于景德镇市各乡村的副业生产,自砍、自运,直接向瓷厂销售。1962年后,供应处每年只作年度计划的安排。
窑柴采购 为三种形式;一种是供应处下属派出机构组织生产;二是供应处委托各地供销社就地设点代购;三是部分柴农运到山下,由供应处收购。
窑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下山柴,即在山场伐木倒树,披除枝节,锯成长约7.2寸的段再劈成厚约5分的片,堆齐成码,待柴自然干燥后,由山夫直接挑(推)运到航运码头(或公路边)待运。另一种是放水柴,山场的生产工序与下山柴相同。由山夫挑运到有水源的溪边上澎澎(是堆的俗名称),一般距离1~2华里,每日可搬运10多担。澎有两种:根据河溪的宽狭面积而定,溪面较狭2处架设河澎,即用粗杂木数根架在架面的两岸如桥面上堆放窑柴名叫骑河澎;另一种是因溪面较宽,在溪的一边溪岸上亦用杂木铺底,面上堆放窑柴,名叫边澎。待春雨季节山水爆发开始放水柴时,将柴掷入边溪中,趁水势顺流而下,直至航运码头(或公路边)起柴关场,取捞上岸,重码并经自然干燥后,再逐批运输。
窑柴传统的计量方法均以担为标准,使用的衡具是竹制夹兰,两夹兰为一大担。夹兰规格:上肩八字形,两边各0.95市尺,中肩两横空1.10市尺,底板165市尺,每担横断面积为0.056平方米。每大担窑柴体积为0.0718立方米。1949年4月前,市场销售以小担结算(每大担为1.5小担)。1949年4月,窑柴公司改为市场销售按大担计量结算。但在产地收购计量方法,为提高工作效率,采取以丈量方法进行。具体做法是,将已锯成的窑柴就地成码,用市尺丈量,计量单位为“棍”。具体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四八尺,即长度16.8市尺、高2.1市尺为一棍,每棍折六担。在浮梁县境内的产区均用此四八尺方法测量窑柴。另一种是二五尺,即长度20市尺,高度25市尺为一棍,每棍折九担,在外地各县产区均按二五尺方法进行测量。产地的价款和费用结算,均以棍为单位作为结算依据,并按折担标准折成担数入账。
1949年后,窑柴公司报经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制订了窑柴统一规格标准:窑柴杆长规格为七市寸二分,厚度不少于一寸五分(放水柴为便于干燥,不能少于一市寸),并严禁用杉木生产窑柴。窑柴运到市后,根据规格长短、厚薄、柴片大小、树种老嫩、柴身干湿、新陈状况等不同具体情况定为三等九级,即甲上、甲中、甲下、乙上、乙中、乙下、丙上、丙中、丙下。1964年后,为改为按甲、乙、丙三个等级验收结算。
窑柴运输 50年代初期,窑柴在产地的搬运方法还是传统的肩挑、手推方式。按当时平均量计算,全年需搬运劳动日600多万个,等于2万名劳力全年搬运。
经济恢复时期,由产地到景德镇市的窑柴运输,主要是水路。在浮梁县境内,航道仅有昌江河,跨祁门、浮梁、波阳3县。浮梁辖区分东河、南河、西河、建溪河、明溪河、杨村河、林村河等7条支流。支流沿线有若干码头(即窑柴发运起点);东河:从鹅湖、寒溪、庄湾、墩口、渭水、坑口、高沙渡等码头,至凤凰咀与昌江河合拢直达市区的航线长达42公里。南河:从双风桥、湘湖街和小南河的柳家湾、半路港等码头至西瓜洲合垅与鹅颈坦合垅到市区航线长达83公里。西河:从牌门石、南溪桥、炉埠头、炉口、石溪渡、三龙和西河支流的潘溪口、高桥、新港里、沙坝以及洗马桥、洪沅、鸣山庙等码头至景市西河口合拢,航线长达92公里。建溪河:自乌田、铁炉里、蛟潭、黄土坝和芹坑口、洪村、建溪港等码头与昌江河合拢,航线长达68公里。明溪河:从储田桥、曲阿里、引山、梅湖、明溪等码头,在明溪口与景祁河合垅至景市航线长达65公里。杨村河、从神坦、查村、小港口、勒功街、沦溪、石溪、沽演、龙潭、林村口、恒滩、流口等码头在杨村河口与浮祁河合垅到景市的航线长达89公里。林村河:从金家滩、浩峰、大江村、中洲、在林村口与杨村河合垅到景市的航线长达78公里。昌江河道上游各港支流的河床水位均有不同,为适应不同水位特点航行,各港有各自不同类型的船只,如东港船只可装载4吨,南港船装载3吨,西港船装载10吨,北港大扶艄船装载12吨,牙尾船装载5吨,还有昌江下游的小扶稍船装载8吨。来自都昌、乐平、余干等地的罗坦船装载10吨。由于装载量少、船只自然多。当时统计,水港小型木船有1300余艘。但此类木船只能航行本港各自支流,不可能航行大河或波阳湖。至于来自都昌、乐平、万年、波阳等地窑柴,有其本港不同类型的木船,通过波阳进人昌江河运到景市。至1953年,窑柴航运运输每吨为20担计量。但由于窑柴水份超吨,1954年经省航运局仲裁规定:4至7月份为洪水期,每吨为16担。8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每吨为18担。此后,航运费均按此计量规定结算。
20世纪50年代初期,窑柴供应面临产地的搬运劳力问题和远距离航运困难。对此采取了汛期放水柴的方法。1953年,修建了由洪沅至枧田全长16公里的第一条支线公路,使全部放水柴通过汽车直运到市。后又遇到国家能源紧缺,汽油供不应求,继又以木炭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运窑柴。1955年,全市瓷业生产需要窑柴量增加到290万担,浮梁县本地的窑柴生产和运输能力仅能负荷120万担,供需相距甚大。采购开始伸向外地,使当年窑柴运输进口总量达到299万担,其中外地运输占59%,确保当年供应有余。1956年窑柴生产安排扩大到22个县后,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窑柴生产高峰。1957年窑柴运输进口总量为472万担,其中浮梁县境内运输仅有127万担。德兴、金溪两县设有窑柴经理部,窑柴采购站自行组织生产,用抚州、德兴、鹰潭、余江、乐平等港的木帆船运输到景市的运量就有56万担。吉安、吉水、峡江、新干等县供销社代购的窑柴,供应处用赣江轮拖运到波阳中转驳运到景市的运量也有57万担。波阳、婺源、乐平等县在干线公路的运量达161万担,其他各县采购的窑柴,通过都昌、上饶、宜春等港运力的支援,承运量达70万担、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当年除确保历史最高用量348万担供应外,还储存130余万担。在当时为4个多月的储备,储量属历史最高纪录。在全省范围内,由于森林面积砍过于造,影响农业水土保持,为此江西省委决策加快以煤代柴试验步伐,之后,窑柴生产基本立足于本地生产为主。因此,1958年外地窑柴来源大部分压缩,当年运输进口量仅有177万担,而当年窑柴用量仍然需要313万担,除上年储备全部贴供外,本地生产需要增加大批劳力的问题又重新出现。随着大跃进公路化的兴起,在景市通往湖口、婺源、波阳等地公路主干线修复通车后,各农村简易支线公路相继诞生。在景市农村先后建成的公路有经公桥——西湖,经公桥——刘家;金家——前进;勒功——沧溪;储田——江村;曲阿里——兴田;新居——新园;蛟潭——胡宅;三龙——东港;景市——福港;继景市——瑶里公路建成,其支线又开辟了鹅湖——小沅;鹅湖——天宝;庄湾——府前等10多条简易公路。1959年,汽油供应十分紧张,公路运力锐减,影响陶瓷生产原燃料运输进口,于是采取汽车短运,航路接运的方法解决。以煤代柴开始巩固推广后,全年煤炭用量增加到87600吨,窑柴用量相应减少到205万担。1960年窑柴用量为213万担,全年运输进口量为240万担,其中:浮梁境内由于放水量超百万担,农村公路延伸进山区,大大减轻了搬运劳力,加快了运输周期等因素,运输进口量达200万担。外地采购运输进口量仅有40万担。此后,窑柴用量逐年减少,境内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航路运输为次。70年代后,窑柴供应量减少到20万担,基本上是公路运输,少量航运。
窑柴经销 1951年,窑柴公司的成立取代了窑柴行商个体私营的经销结构,开始按瓷业生产需要,安排和管理窑柴经营市场。1953年的窑柴销售量仅有56万担,约占全市总供量的70%左右。1954年,国家初步对私营工商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此,市场的窑柴经销基本得到统一。当年销售量已达199万担。1955年增加到290万担。由于窑柴属手工亚,又系季节性生产一般有在10月至次年3月砍伐搬运,4至9月运输的特点。同时制瓷烧炼最需要干柴(每窑需80%的干柴),雨水季节需干柴更多。因此,需要有相适应的储备量。据此特点,一方面扩充柴源,充实储备;另方面在经销形式上采取计划分配的原则,即根据各瓷厂当年的产瓷计划和实际耗用定额来安排当年的窑柴供应计划,根据每月的窑次计划,分配需要的窑柴数量。由于窑柴供量大,占地面积多(每万担散装柴需占地700平方米),如按商业性的批发环节全部仓销,则必然增加短运费用和陶瓷生产成本,而且还要增加仓容能力和管理费用。对此,供应处开始建立了河销调拨制度,凡航运到景市窑柴,由搬运起点(河边码头)直接运进瓷厂再办理相关手续。为使各瓷厂能够就近搬运窑柴,在市区河边的朱氏弄、斗富弄、彭家弄、毕家弄、程家窳、麻石弄、大黄家弄、戴家弄、千佛楼、玉路弄、刘家弄、花园弄设立了共12个起柴码头。由码头到柴窑角楼(存放窑柴的楼仓),近则300米,远则800米。年河销量约占总用量的70%,节约了大笔搬运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根据各瓷厂窑楼仓容满载仅能装容60万担,只有两个月的储备,还不能保证运输间隙时的生产需要,供应处又在市郊区的淘金岭、东风坦(现胜利器材厂厂址和生活区)、马鞍山等地设立露天堆柴场。如1957年末的储量达130余万担,其中淘金岭就堆放40多万担。
煤炭经营
原煤经营 1957年开始,随着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改革的进行。在圆形煤窑的试烧过程中,大部分初期试验时,要求使用块煤,而当时又正值大跃进时期,煤源十分紧缺,采购十分困难。省、市计委首先安排了董家山煤矿的块煤计划。董家山矿位于婺源县的西南面,与景德镇南安乡交界,距市区33公里,运输方便,但因其矿的块煤产量难以满足煤窑试烧的需要,继又安排了萍乡高坑矿的块煤计划。由于萍乡至景市公路相距500公里,不可能长期依赖公路运输,经多方面联系后改由浙赣铁路运达南昌,然后由南昌航运到景市(或通过波阳中转运达景市)。为此,陶瓷原燃材料供应处开始在南昌,波阳设立了运输中转组,按月申报铁路车皮和航运计划,办理运输中转业务,及时将块煤运送到景市,满足了需要,使煤窑试烧进度得到顺利进行。煤窑烧炼试验成功后,煤炭用量随之扩大。1958年开始由省陆续安排江西省的钟家山矿、仙槎矿、天河矿、丰城矿的煤炭供应为主,其次是由中央安排贾汪矿的少量优质煤计划作补充。钟家山矿位于乐平县东面20华里的乐河南畔,从矿山至景市可由航路运输,洪水期航运可直达景市,枯水期则须在乐平县转运。为此,供应处在乐平设立了采购、运输中转组。该组一方面派员驻矿过磅验收煤炭,一方面在乐平县办理中转运输业务。矿至景市公路全程58公里,在当时汽油供应紧张时,仍然是以航运为主。仙槎矿,位于市寿安乡,距市区公路27公里,公路直达运输。天河矿,位于吉安县东南面,其运输方式,以小船驳运到吉安市赣江边的神岗山煤场,再由吉安轮拖运至波阳中转到景市。丰城矿系1958年新建煤矿,位于丰城县西南面,由矿至张家山铁路支线接通浙赣铁路主线,由浙赣铁路运输到南昌,再由南昌中转到(或波阳再转)景市。在大跃进期间,景瓷生产质量因受煤质影响,出现徘徊不稳定状况。为此,中央领导对景瓷生产十分重视,1962年,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国家计委开始安排景瓷生产用淮南矿、大同矿、峰峰矿的优质煤炭计划,为景瓷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煤烧瓷全面推广。1962年,全陶瓷系统已发展到倒焰式大型圆形煤窑124座,简易土煤气窑1座,彩绘烤花锦窑20座,成型煤烧烘房6537平方米。全年煤炭耗用量已达11.6万吨(窑柴年用量已压缩到90万担)。当年煤源仍然紧缺,供应处的煤炭原购仅完成8.5万吨,但运销各瓷厂已达11.4万吨,其中运用储备调剂2.9万吨,保持供应耗用基本平衡。
1964年,为了统一地方煤炭的经营管理,确定属市地方的董家山矿,仙槎矿的煤炭由市煤建公司经营。凡市外采购进口的煤炭的仍由供应处经营,负责组织采购,中转运输和供应分配。由国家计委统计表安排,在原淮南矿、大同矿、峰峰矿的基础上,又补充扩大了淮北矿,大连矿、山东枣庄矿的煤炭供应。该三矿煤炭运输,均通过当地铁路直接运抵南昌,由南昌中转组转运到(或波阳转)景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供应处的经营业务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月,供应处改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供应组。”当月上级决定:将煤炭交由景市煤建公司接管。南昌、乐平、裕溪口,九江的煤炭中转运输同时撤消。保留波阳、皇岗中转组,中转其他原材料物资。1969~1971年,瓷业生产用煤,均由市煤建公司供应。
1972年,恢复江西省陶瓷工业原燃材料供应处。继又接管市煤建公司交来的市外采购进口的煤炭经营业务。煤炭来源仍然是以淮南矿、鸣山矿供应为主,同时恢复了乐平、裕溪口、九江设点中转运输。
1980年11月,宁赣铁路的贵溪至景德镇段货运通车后,淮南矿、大同矿的煤炭均改变为铁路运输。同时,在历尧建设了铁路专线,成立了专业接运站,开辟了数万吨的储煤场,以适应煤炭卸货需要。改变运输方式后,彻底解决了20年来航运多环节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煤炭运输方式的改变,供应形式亦相应由原以河销为主改变为仓销为主,计划分配给各瓷厂的煤炭大部分转向历尧煤场提货。1982年,继又增加了山西路安矿和江西省万山矿的煤炭供应。
1985年6月,铁路宁赣线供运全面通车后,在京浦、陇海铁路线的物资,尤其是淮南煤炭,山西煤炭由原绕道改为顺道直达运输。
焦炭经营 1964年瓷业公司成立后,一部分红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烧炼,供应处自此时开始经营焦炭。同时,陶瓷机械翻砂需用焦炭,全年用量为400余吨。焦炭的来源、有萍乡高坑矿、新余花鼓山矿、乐平鸣山矿。以后通过省计划安排,专门由湖南湘潭钢铁厂供应,该厂为炼钢而专业生产焦炭,质量最佳,在使用上因质纯可降低耗量20%左右。焦炭运输仍然是采用铁路运输,经浙赣线运到南昌,然后由南昌航运中转到景市。1969年1月,供应处体制改变为“陶瓷工业公司供应组”,在煤炭业务移交市煤建公司经营时,焦炭业务亦随之一并移交。70年代后,烤花红炉烧炼已全部被锦炉烧炼所代替,已不再使用焦炭。陶瓷机械加工、生产翻砂需用少量焦炭,仍由市燃料公司负责供应。
重油经营 1976年,景德镇市以油烧瓷试烧成功后,陶瓷工业系统1978年~1984年先后共建成不同类型的油窑26座,其中烧炼瓷器的油烧隧道窑17座,油烧辊底烤花窑9座。隧道窑每座窑平均日用油量为6.1吨,辊底烤花窑每座窑平均日用油量为0.6吨,全年耗油量共达37500余吨。
重油乃国家统配物资,由中央统一安排计划调拨。适用于陶瓷烧炼的重油为200号
~250号,重油主要由广东的茂名,浙江的镇海和九江炼油厂供应。茂名、镇海系采用铁路油罐专车运达景市历尧油站;九江炼油厂的运输,大部分由铁路直抵景市,少部分则由公路运输,直接调拨进瓷厂。
重油的销售除少量公路运输直接调拨外,大部分通过历尧油站仓销。油站卸发油的设备俱全,卸发油系统备有3台4吨锅炉,保温发油时使用1台,火车罐油进库时启用2台,保持2公斤气压,同时可熔卸16只车罐,6个小时可使油温达到80度,并建有可储存5千吨重油的大油罐2只,还有一个能储存2千吨的地下油池以及2只100吨另位油罐。油站全年重油吞吐量可达7万吨。
重油供应采取计划分配,按各用重油瓷厂的窑炉设备,消耗定额,核定计划,按时分配。在计划内重油来源不足的情况下,以求援来的部分计划外议价重油作补充,其分配原则,以各瓷厂用油的总量按比例供应。如有超消耗定额的用油部分,则全分配议价重油。陶瓷厂烧炼建筑瓷所需的重油,亦由中央另行直拨计划,由从供应处代办采购、运输,与同系统同等按计划供应。由于国家的能源往往难以满足各项生产的需要,在计划调拨、运输环节、资金周转等方面不平衡的因素经常存在,必须相应采取计划调控和节约能源的措施来缓解供需矛盾;在计划调控方面,首先要有适量储备作保证,有时正常备有两个月的重油存量待供,采、供、运相互协调;在节能方面,协助用户采取了现场管理方法,使计划分配基本平衡,保障了供应。
第三节 颜料业经营
《景德镇陶业纪事》载“民国年间,镇中颜料店约有十余家,所售有本国颜料与洋料之分。昔日陶业均用中国颜料,色彩鲜明,经久不变。近来洋料输入,比之国货,色泽尤艳且便渲染。工人多采用之,唯经久不及焉(按粉彩须用本国颜料写意多用洋料)。近日镇陶所用颜料,洋料占三分之一。每年销数达十余万元云(以洋金为大部分颜料次之)。吾国染料,素无工厂制造,通商以来,为德国颜料之独占地,今德已不振,美国又起而代之。此因吾国化学工场不发达之故也。镇中颜料店,对于各种釉料,能自配合。工人不能配之料者,则购其配料而用之,因配料之方,各有经验,常守秘密,未尝轻以示人。故可借以居奇也”。
民国17年(1928),全镇制造瓷用颜料(主要制造部分釉上装饰所需的颜料)厂家(商店)共9户,其中8户为婺源县人所营,1户为高安县人所营。这9户厂家(商店)当年制造瓷用颜料的方法大致为:先将所需之原料(石英粉、青铅、硝石、铜花、锡末、玻璃、碗青铅、本料、矾红、王水等)粉碎或溶成液体,再按比例进行配合,装入陶罐,用火煅烧,至适当温度,取出,然后将其粉碎、洗涤。
民国25年(1936),镇上经营土颜料者有9家,战时一度减为4家,民国36年恢复为8家。每家雇用磨料工人多则5人,少者仅1人。全年产销各色细颜料950斤,各色粗颜料1280斤。民国25年镇上经售洋颜料者,专营有5家,兼营店有2家。销售各种颜料2500磅。而民国36年销售1700磅。
洋颜料价格较土颜料为高,以大绿为例,土颜料粗大绿每斤5万元,细大绿每两5500元,而洋颜料大绿每钱为4000元。(以上系1936年12月中旬价格)
至1949年,只剩下几户生产颜料的小作坊。
1952年瓷业公司原料部开始经营金水、花纸、碗青(氧化钴),需从德、英、美、日各国通过上海洋行进口供应。当年供应金水最高达15000余瓶、花纸20万张、碗青4000余公斤、各种颜料14000余公斤。1953年瓷用化工厂成立后,化工产品和各种颜料配制逐步投入生产,很快占据了国内市场,陶瓷工业使用的化工颜料已不需要国外进口。
20世纪50年代末期,原燃料管理处组织了专事经营和加工珠明料的小组,以收购云南料为主。后因云南产地矿源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继而陆续采用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的珠明料。收购过程一般都是委托当地供销社代购,有时采购人员直接深入农村产地用现金向农民收购,然后用火车另担托运回景市加工。这种由国营企业一家经销的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1978年后,国家政策允许个体经营,因此,景德镇市相继产生了很多个体珠明料经销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调剂作用。
供应处加工的珠明料销售对象一般是以陶瓷公司所属各瓷厂生产青花瓷的单位为主,如人民,华风、光明、红光、东风、景兴瓷厂等,也有公司以外的瓷厂,如浮南矿瓷厂,祁门瓷厂和其他乡镇瓷厂等。年销量一般在4000公斤,最高销量达8000公斤。后来由于优质珠明料的原矿减少,再则各青花生产厂家配用氧化钴的数量增加,因而年销量逐年下降。
20世纪60年代,景瓷生产发展为上高档、争配套的改革创新阶段,各瓷厂试验新产品形成热潮,为了适应新产品试制所需的化工原料,供应处继又组建了化工专业科,组织采购各种试剂,工业化工产品大量供应。规格、型号、品类达100多种,如氧化类产品硼砂、硼酸、甘油、酒精、铅粉、红丹、纯碱、烧碱、海棉板、珠明料等。为稳定市场销价,调剂余缺起了有益的主导作用。
1985年,包括颜料在内的瓷用化工原料销售收入2503万元,销售税金335万元,销售利润616万元。
第四节 包装材料业经营
民国17年(1928),全镇共有茭草行140余户,工人总数为2000余人。景德镇近代的陶瓷包装共分稻草包装、木箱包装和竹篮(竹篓)包装3类。内销瓷器多采用稻草包装,方法是先按瓷器的品种、花面、等级、数量配好筒口、垫好纸、包好纸,然后用稻草将已包好的瓷器卷拢成件,最后刹利篾(一种既薄且长之条形黄篾片)将包装件捆紧。外销瓷器一般采用木箱包装,方法是先用纸将瓷器包好,放入木箱内,再以散草等物将箱内空隙填满塞紧,然后将箱盖钉上,最后用铁钉将条状铁皮钉于箱外(一般在箱外钉两圈条状铁皮)。内销瓷器除采用稻草包装外,还有采用竹蓝、竹篓包装的,方法是先用纸将瓷器包好,放入篮内或篓内,再以散草等物将蓝(篓)内空隙填满塞紧,然后将蓝(篓)盖上,最后用绳或蔑、藤将篮(蒌)盖与篮(篓)身交接处锁紧。
20世纪50年代,包装行业的原材料供销由陶瓷供应处统一经营,到1957年5月,由于陶瓷包装仍属手工业操作,为减少包装材料供应环节,又将供应处经营的包装材料部分划给包装工厂(历时经营七个月)。1968年,市包装工厂撤销,划归各瓷厂,使之成为从原料到包装的全能性企业。从此以后包装材料经营,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供应处管理。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为稻草、瓷蔑、包装纸、木丝四大类。其经营作用:一是稳定市场价格,本身经营虽然有亏无盈,但控制了全面销价,有利于陶瓷工业稳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包装材料生产季节性强,应有相适应的储备来确保供应,能起到秋购春销的吞吐作用。三是原材料的集中保管,基本消除分散保管多方面的不安全隐患,有利于防火安全。四是帮助浮梁、波阳、都昌、上饶等邻县解决部分农村副业收入,发展集体经济。
包装材料的采购,供应是一种带有技术性的业务,商品类虽然不多,但具体规格品种不少,保管严格、细致,按照瓷业的不同需要而供应。
稻草 每年农村秋收后,集中时间收购农民的禾草,收购分两部分,一是产地收购:主要在波阳古县渡,太阳埠,皇岗等地,就地验收,自行组织航运至景市,进仓打堆。二是市内收购:来自近郊农民在秋末冬初季节送草上门,设点过磅验收、进仓打堆。以备常年供应。稻草的规格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杆长为3.6市尺,中等杆长3市尺,下等杆长为2.6市尺。按等级验收,分别收购结算。为方便包瓷器需要,以稻草为原料,也组织了部分加工草结,草绳成品以满足中小型瓷厂和粗瓷包装需要。
瓷蔑 来源于毛竹盛产地区所加工的成品,用于包扎瓷器。其规格分盆篾长度3.6市尺,短3寸长度4.2市尺,长3寸长度4.5市尺,9寸长度5.2市尺,10寸长度5.9市尺,短枯里*长度6.9市尺,长枯里长度7.6市尺,尺长度8.8市尺,丈2长度12市尺等9种。。以支为单位结算。每100皮成一支,1333支为一吨。
包装纸 外销包装纸 来源于天津,山西临汾,江西南昌、赣南、宁都、铅山、都昌,以及景德镇市造纸厂。均为白色有光纸。其规格:重35克,长1.92米,宽78.7厘米。每吨用于包扎瓷器的黄篾66令,每令500张。
内销包装纸 来源于福建明溪,安徽芦江,山西临汾,江西省铅山、靖安、都昌、南昌以及景德镇市造纸厂,均为本色。其规格与外销纸相同。每吨66令,每令500张。
粗毛纸 来源于湖北谷城,监利,江西省东乡、贵溪、铅山、上饶等地。其规格:宽12市尺~14市尺,长80公分。每吨30捆,每捆400张。
表芯纸 来源于浙江富阳,龙游,江西省万载、婺源、上饶、铅山等地。其规格长1.8市尺,宽1.2市尺。每捆72刀,每刀36张。。
生活用卫生纸 来源于浙江温洲,江西省上饶等地。规格长1.8市尺,宽1.2市尺。每吨100捆,以捆计量。
木丝 用于外销瓷包装箱。来源于广东肇庆、福建。以及在景德镇市山区,多用松木刨制成木丝打捆,其规格长度50厘米以上。以斤计量,过秤交验,仓销为主。
包装材料的运输方式。除稻草大部分采用航运外,其余品种在近地的则用汽车直运来市,远道的通过铁路运输。历尧综合性仓库和铁路专用线建成后,更为方便,凡全国各地供应的各种包装材料,均可托铁路运输直达到景市。
瓷器包装方式在逐步改革阶段,新的材料品种还在继续增加,但原经销的材料品种仍然要适应生产需要,如稻草在70年代最高年销量达5000多吨,其进货又系每年秋末一次性收购,常年供应,需要足够储备,平均存量有3000多吨。为了确保瓷业包装需要,每吨稻草入库要110元,而销出每吨仅80元,每年亏损额达15万元之多。
80年代陆续增供的品种有胶带,塑料带,封箱机、封箱钉、打包带、铁扣等。
包装纸箱 1969年开始生产出口瓷纸箱,当年产值30万元。1970年以后建立了4个纸箱厂,其中出口纸箱厂年产纸箱10万平方米。1977年,江西省外贸厅包装公司决定在景德镇市建立一个纸箱生产基地,拨款50万元,景德镇市二轻局配套拨款10万元,用于扩大第一纸箱厂,1978年在猪婆山平地3.4万平方米,建厂房1万多平方米,1979年迁入新厂址。同年第二纸箱厂在猪婆山紧邻一厂处平地1.7万平方米,新建厂房459平方米,1980年迁入新厂址。1981年底2厂合并,成立景德镇市纸箱厂,年生产能力可达800万平方米。其他如出口公司包装材料厂、新华外贸纸箱厂、竟成纸箱厂、石狮埠纸品厂等生产纸箱包装用的泡沫塑料和出口内销纸箱约500吨。市纸箱厂1985年产值472.72万元,销售额366.76万元,利润额13.0万元。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