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29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雕塑
分类号: TQ174.72
页数: 4
页码: 226-2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景德镇瓷器装饰工艺雕塑的介绍,共分为圆雕、捏雕、镂雕、浮雕四节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装饰 雕塑

内容

第一节 圆雕
  圆雕在陶瓷艺术中一般习称为雕塑。它是用瓷土塑造成立体形象,然后施釉(也有不施釉的)烧成,可以附属某一器物,也可以堆塑在器物上作饰件,更多的作为陈设艺术品独立存在。
  景德镇的雕塑瓷生产历史悠久,据清人《南窑笔记》记载:“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在湖田等古窑址和有纪年的宋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北宋早期的影青瓷雕,南宋时期的品种很多,有供摆设、观赏的小玩具马、猴、狗、羊、鸡、顽童等;有清供的观音、殉葬的明器十二生肖、守护武士俑等;四灵、避邪、堆雕皈依瓶、家畜家禽等;还有实用性瓷雕蛟龙瓷枕、狮子戏球瓷枕、孩儿睡莲瓷枕、镂空瓶、熏炉等。
  元、明时期,雕塑瓷有了新的发展。1955年北京西城区出土的元代影青观音瓷雕,体态匀称端庄,脸容腴润,神情温雅慈祥。衣纹按照形体动态的变化,用深雕法加以塑造,使得面、线融为一体。缀珠纹是元代瓷器装饰中的常见形式,观音身上披戴的缀珠璎珞纹,精细别致,它与明澈莹润的影青釉相结合,更显得和谐统一、清新雅致。明代,雕塑瓷有新的发展,诸如童子观音、骑鹿寿星、坐狮人、牵马孩童、出浴人物、小玩具等,产品普遍采用模型印坯成形。据明《天工开物》记载:“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梃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由于“以黄泥塑成模印”较粗糙、疏松、产品往往显得轮廓模糊,但彩瓷日渐兴盛,加彩雕塑瓷亦纷然而起。这时的加彩仍保持宋元时那种简朴、粗犷的填、涂、点、榻的技法,以渲染作品气氛,丰富作品色彩。明代景德镇瓷雕闻名艺人有:善作仿古品种的周丹泉,精于古玩类制作的陈仲美等人。
  清代,景德镇从事瓷雕生产的作坊和技工越来越多,品种有家庭陈设品、小玩具、祭祀品、实用性瓷雕、附属在器皿上的雕塑、用于建筑部件和园林瓷件等,可谓应有尽有。同时,富贵吉祥、成套成对的产品普遍流行,景德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雕塑产区。
  由于清代整个工艺美术单纯追求工艺技术上的工巧,艺术风格则日起繁缛、细腻、柔靡。雕塑瓷繁缛华丽的加彩瓷雕风行。康、雍、乾以来的人物瓷雕,除面部、手足不彩或少彩外,其余几乎饰满。康熙五彩加彩瓷雕,多采用当时流行的各种色地、沙地,珍珠地夹彩,其纹样形象与色彩也和康熙五彩风格一致。
  20世纪初,仿古风甚盛。福建人纷纷仿造称为“天下共宝”的何朝宗瓷雕作品以供外洋。许多福建艺人陆续来到景德镇制作各种瓷观音、达摩、如来等,被视为上乘之作。以何朝宗艺术风格为标志的福建瓷雕一派,深深地影响着景德镇瓷雕风格。民国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记载云:“其工艺之特长,在于塑造观音佛象,凡所制品,无不生动多姿,故今之镇瓷佛像、亦出自闽人之手,盖其专技也。”《景德镇陶瓷史稿》认为:“民国以来的瓷雕艺人,以福建游长子为最著,……能如其人,其徒李山东颇能传其衣钵。”景德镇的瓷雕艺人曾龙升、蔡金台等深受何朝宗一派风格的熏染,并自运新意卓然成家。从福建会馆何氏一派元老到游长子、李山东、曾龙升等辈。瓷雕风格基本一脉相承,并开启了景德镇瓷雕一派。曾龙升晚年作品白衣彩翠竹观音、钟馗试剑等,已经形成凝练、优美、高雅的艺术风格留传后世。1957年景德镇组成了专门生产雕塑瓷的雕塑瓷厂,生产的《滴水观音》、《骑虎财秘》、成套的《十八罗汉》以及《寿童扛桃》、《童子拜观音》、《刘海戏金蟾》、《关公》、《三星》、《五子罗汉》、《八仙》等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天女散花》、《水浒一百零八将》、《春讯》、《冰魂》、《哈罗汉》等深受中外人士喜爱,成为乐于选购畅销货。
  第二节 捏雕
  捏雕也叫“捏花”,景德镇在宋代就有捏花奁台。它是以手捏为主,工具为辅,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各种动植物等自然形象的特种传统陶瓷工艺品。1979年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创制的《六鹤同春》是一种集圆雕和捏雕为一体的瓷雕艺术品,造型简练优美、釉色晶莹郁郁葱葱,淡绿色的松针是用高温颜色釉烧成,邓小平访泰时作为国家礼品送给泰国国王。一般捏雕产品,以花、草小玩具居多,捏雕的彩饰有用高温颜色釉或高温烧成后再用釉上彩装饰的,也有用颜色釉和釉上彩结合装饰的。它的制作精巧细致,形象生动,风格写实。
  捏雕的制作,无论是植物的花瓣,花芯或动物的羽毛,均以手工为主,塑捏而成。但也有可复制的,雕塑瓷厂创制的“胸花”、“花盘”等品种,适宜技术较好且擅长捏瓷的复制工承接生产,小玩具同样适合注浆工和修坯工大量生产。
  捏雕花、草等品种复制,一般需先考虑好依附支座的选择,这是因为它多为别样器型的工艺组成部份,故要求选择依附支座应与所选择题材的本身造型相吻合,思索与构思内容相适宜;有些甚至需对照样品测定收缩因素,进而全凭复制者或加作者一道手工捏泥直接塑成,免掉翻模工序。一般情况下适宜复制的品种,多靠泥料实心复制,即是常用上、下两块石膏模具印坯合成,又称“双面复制”。这是由于品种前述的花草等,均不适宜用空心模具复制本身特性决定的。
  第三节 镂雕
  镂雕是景德镇的传统品种,亦称通花式镂空,是以镂空为主,结合圆雕、捏雕、堆雕等技法在陶瓷坯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再在上面寄贴花卉式加彩的一种装饰方法。景德镇宋代有镂雕熏炉,元代有青花釉里红镂雕花纹大罐,明清不断发展。20世纪20年代,镂雕艺人徐顺元是景德镇第一个创制瓷雕《龙船》成功者,他的作品送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且获奖。1935年有客商赠:“业精于勤”横匾给他表示祝贺。20世纪50年代后的镂雕生产发展较快,因工艺技术的进步而品种增多。有专供欣赏的陈设瓷,有写实用结合的艺术品,有单层的、有双层的,有小型的艺术品,有巨型镂雕大瓶,有方形的水仙花斗、圆形的花瓶、花钵、梅筒笔筒等器皿,有大型龙船、挂壁、花篮、宫灯、台灯等。《秋菊蟀蟋花篮》镂雕,连蟀蟋的触须、翘起双翼上脉纹都依稀可见,使所塑造的对象,较比自然界实物更为生动和富于情怀,确实汲古而化,破格出新。
  镂雕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要适合生产的工艺要求,象大型瓷雕《龙舟》,大小不同的花筛、宝塔、亭子等,这些作品虽然深受好评,却限于条件难以大量生产。因此复制宜配合手工为主,纹样应互相连接(类似剪纸图案),镂空的面积不宜过大,形状也不宜繁杂,多以弧形组成纹样如米粒形,规则几何形等,以免在坯胎烧炼时变形。
  镂雕一般都选用高白泥或其它特别泥料制作,以保证其洁白、细嫩等状貌,并早已自成特色。
  翻制石膏模具的品种,分块要求格外谨慎,一般只宜于分割适合复制配成部份为宜,如《龙舟》上站立的人物,挂的台灯及部份方便卸、装零部件、分层宝塔、亭子等。
  镂雕图案的设计蜡纸用“铁针刺洞”办法翻图可长期使用,其办法是将底稿放在誊写腊纸上(可以重叠5张~10张),用针笔尖沿着图样线条刺出整个花纹,再将针孔构成的图纸放在坯体规定部位,用棉花沾炭粉或广告颜色粉,在腊纸背上轻轻地刷抹,坯体表面就会呈现清晰花纹。
  第四节 浮雕
  浮雕俗称堆雕,同圆雕并行发展。但它不同于圆雕,能立体于空间,具有长、宽、深的三维面,浮雕有着虚幻和实体塑造的双重成份,具有平面地塑绘性质,它主要是在平面体上堆陶瓷泥料雕刻出人物与动物、天云与渔浪、花草与虫鱼、飞禽与走兽等品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作品。景德镇元代的《白蛇传》戏曲人物瓷枕,枕体堆雕成舞台、铺棚彩结、窗栏花围、精巧柔美。舞台四面分别演出四段折子戏、组成剧,构思奇妙、制作巧夺天工,是独具匠心的杰作。
  民国时期有曾经风行一时的《蚕食》等浮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有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孔雀牡丹》、《松鹤延年》、《锦鸡菊花》、《紫授梅花》四块漆板镶嵌装饰瓷雕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浮雕《井岗山》,运用绘画和浮雕相结合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革命圣地井岗山的英姿。
  浮雕有堆釉和堆泥两种:浮雕品种多为平面坯体的附属品,创作者要考虑处理好作品的主次关系,突出浮雕本身,以小三角刻刀借坯体平面细心刻成一组情节性强的浮雕内容。操作时注重作品的清爽度。堆釉是用毛笔蘸取白釉浆在施好色釉的坯体上堆填纹样,堆釉因釉料在高温烧炼中会流动,故画面形象必须概括简练。但釉质透明、可充分利用其特点来表现物体轻重、厚薄等不同质感,具有其他装饰方法所不及的特殊效果。手工堆釉虽然效果好,但生产效率低,至1985年大量生产已采用特制花纹模板将白釉浆转于坯体,且往往和颜色结合运用,以增强装饰的色彩效果。
  堆泥也称堆花,是用泥浆或各种不同色泽的彩泥(包括用一些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的泥料)用手指式笔在坯体表面堆出各种浮雕状的纹样。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