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窑青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窑青花
分类号: TQ174.72
页数: 4
页码: 177-1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瓷器装饰青花玲珑的工艺介绍、内容包括青花玲珑的起源、制作技艺、装饰方法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装饰 青花

内容

民窑青花的特点是以写意技法作画,用笔之流利豪放,点染之错落生动,勾勒用笔龙飞凤舞,信笔挥洒,如书狂草,而作品艺术效果,却能出神入化,令人百看不厌。纹样构图则简洁动人,富有情趣,往往寥寥数笔构成佳作。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柳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写得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上落浓料就是小孩的头部,几根线条即描出其四肢身躯,而一个个小孩的无限活力和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维妙维肖,优美动人。在元、明、清时期,民窑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大量生产的普及商品瓷,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服务,不论城市、农村、内地、边疆,随处都可以见到那些民窑青花的碗、盘、钵、喜字坛、带盖罐、茶杯、酒壶、香炉、灯盏等,大家喜爱这种制作质朴、色调柔和、经济适用而又美观的瓷器,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日用品。
  据出土文物考证,明代的民间青花白釉带灰青式偏阴黄,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的久后自然开细纹片。质精者口沿镶色釉,青花呈深靛青、凝聚处起黑褐色斑点,烧成后青料晕散,给人以浓艳、凝重感;勾、榻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纹样粗犷奔放,线条粗细变化明显,有疾速感。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期,御厂初建,明王朝极力维护官窑的统治地位,御器厂在制瓷业中占着优势,不仅用“拘获高匠”超经济的强制,占用当时最熟练的制瓷技术,而且实行把手工业编入“匠籍”劳役制。同时,用封建权势垄断优质原料。为了对青花等有色瓷的控制,正统三年(1438)“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违者正法处理,全家谪戌口外”。用此来窒息民间青花制瓷业的发展,尽管此期间民间青花制这时的民窑青花瓷虽绘画风格独具,但由于使用原料的局限性,胎质较粗、釉较乳浊,料色灰暗,工艺粗糙,装烧多涩圈迭或沙垫,极少精致作品,不及官窑青花精致细腻。
  弘治朝十八年(1505)不言窑事,嘉靖朝烧造瓷器质量下降。而民窑青花制瓷业却迅速发展并显著变化,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达到点多面广,而且分布由明初分散在靠近原料燃料产地,而逐渐沿着东河,南河流域以及昌江的两翼向市区集中。出现了如著名的崔公窑、周(丹泉)窑等大规模的手工作坊。这些民窑作坊大都是雇佣劳动,小生产者日益变为工商业者。这种雇佣劳动比官窑使用劳役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逐渐精进。当时的民间青花制瓷作坊除生产国内外市场的商品瓷外,还生产宫廷需要的“钦限”瓷和“官搭民烧”的精致青花瓷器,以及国外的特殊订瓷,如日本学者称为“芙蓉手”和欧洲人的纹章瓷之类。产品多样,制作日益精细。此期官、民青花制品并精,为“官民竞市”时期。
  万历中期至崇祯期。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死后遗诏:诏告天下,烧造等项,悉皆停止。景德镇御窑宣告停烧,此时民间青花制瓷业分布密集,生产活跃,“镇上用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其规模之大,出产之多是可以想见。据万历《歙志、货殖》记载:万历时景德镇就跻身于全国行商著名都会之列了。这与民间青花制瓷业的兴旺发达是分不开的。民间青花产品本身亦有精、粗之分,精瓷胎质细白坚致,器物一般通身施釉、釉层均匀光润白中泛青色,青花画面清晰,聚料成斑式流散之弊少见,可见其窑炉气氛及配方掌握恰当,尤为突出的是青花装饰完全突破历来传统模式,一反粗犷粗拙之风貌,大量出现“文人画”遗风,手法多以写意为主的抒情小品,清新透丽。如天启民窑的青花作品,所绘花草图案,或人物山水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在此期间,国内虽战乱频繁,消费不振,但国外对中国青花瓷器的需要达到高潮,被日本陶瓷界称之谓“古染付”、“祥瑞器”者,当是这个时期景德镇民间青花制瓷业的外销产品。这个时期是民窑胜于官窑时期。
  清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景德镇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天地。其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料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描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的影响,所绘纹样自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透逸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特别是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总之,清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以质朴、情真、淳美见长。
  清末景德镇瓷器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只有民间青花还保持着清新、朴实的风格,生产长盛不衰。民间青花瓷器由于受成本的限制,在物质上和工艺制作上不如官窑瓷器,那么最能代表它的特点和成就的自然是它的装饰艺术,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内涵傲立于陶瓷艺术之林,成长为长盛不衰的陶瓷艺术奇葩。
  清代到民国时期,在民间青花中,灰可器瓷是一种倍受大众青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瓷器品种,因瓷器釉面略泛灰青而得名,也叫“渣胎碗”。型制规格分为可大、可二、可工,可饭四种,无论是装菜、盛饭、喝茶、饮酒都适用,是被士大夫看成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脚瓷,不屑一顾。之所以能相继生产数百年,就因为它具有适应广大民众的朴素的审美情趣,成为大众所欢迎的乡土艺术。灰可器的纹样装饰,在民间传说不一,有的说它像灵芝,有的说像茶花,有的说像秋苇、像蔷薇,还有的说像“刀”字,运用这种似与不似的纹样来装饰瓷器百看不厌,其味无穷。而装饰也在不断变化,如清代的谷嘴叶形是由元、明象形纹饰与意形文字演化过来的;民国时期的大刀形又是由清代的谷嘴叶形演化过来的。灰可器整体装饰注意纹样的间隔和连接,突出黑白穿插和对比效果,从而显示出郁郁葱葱、繁而不乱、繁中见细的美感。关于灰可器的来源,据传明代万历年间,安徽繁昌县柯家制瓷工匠来到景德镇,因人地两生,又缺资财,以坯坊中清出的下脚废料,做出粗瓷碗,信笔画上青花纹饰去烧,藉以卖钱糊口。他们虽流落景德镇,但念念不忘家乡,故在坯胎上绘画时,就以“柯”字为师,以作贞示,字越写越草,图也越画越脱形。这种由青花的粗细线条勾划点撇的抽象纹式,很少有人看得懂,然而柯家人却解读了其中之谜,说是传达了“惟有山茶编耐外,两坡蒹葭昨溯伊,东风且绊蔷薇住,青白无言告家翁”的游子情愫。因此,“灰可器”之名亦可称“徽柯器”。
  20世纪80年代,民窑青花装饰广泛应用于艺术陈设瓷,器型设计力求在发挥景瓷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又力求避免受传统造型的老框框约束,为了使造型风格与民间青花风格相吻合,新设计的各种器型均以简炼、流畅、洒脱的线型构成,以外弧线为主体,以便能更好地突出民间青花的质朴自然美。画面设计是在保持传统民间青花装饰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并汲收彩陶纹样,敦煌壁画,汉砖纹样,写意国画、磁州窑装饰等姊妹艺术营养,使创作研制出来的纹饰能够给人一种自然生动、潇洒活泼的美感,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称之为写意青花。如野菊花、葡萄、金鱼、飞天人物、风景等纹饰的花瓶、各式台灯或大小陈设雕塑,均采用手工传统技术绘制,笔法熟练潇洒,布局疏密得体,料色深沉安定、釉面白中泛青。其中又以200件明珠台灯效果尤为突出,它的几何图案纹样吸收了彩陶装饰的营养,是在从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需要出发,结合民间青花艺术加以发挥创造,设计制作出来的一种新品种,它造型稳重,纹样豪放,加上质朴的灯罩而构成了完美的整体。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