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作坊
分类号: TQ174.6+5
页数: 6
页码: 167-1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起源、发展、作坊构造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制作 作坊

内容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俗称坯房(见图2-28)。据文献记载:“景德镇明代已成了全国制瓷中心,瓷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当时制瓷分工有‘过手七十二’之称,大作坊集中出现”。在明代(1368~1644)出现大作坊,可能是这种定型作坊。“明代后期,景德镇还有大量的家庭制瓷手工业者,但已出现了民营的制瓷手工工场,景德镇制瓷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明代以前,景德镇制瓷作坊,仅是家庭式、简陋而又分散的形态,那么这种家庭式制瓷作坊无疑是这种明代集中出现的大作坊的前身,从现存的作坊来看,外形上似家庭庭院,独立、朴素、幽静。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建筑形式,由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以庭院式组成。正间座北朝南,廒间座南朝北,两者平行,南北相配,泥房则为正间西端向南延伸的位置。中部为矩形内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护墙,构成一个封闭性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正间是作坊的主体,把正间选定为座北朝南,是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和本地区气候特点而定的。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位于北纬29°9′~29°56′、东经117°1′~117°42′,气候温湿,属亚热带地区,四季较分明。根据这一气候特点,正间采取座北朝南或南稍偏东,并且东南风,又可以在冬季避西北风的袭击,同时,在夏季太阳偏高时,避免强烈的西晒和在冬季太阳偏低时,使室内受更长时间的日照,从而可获得冬暖夏凉的舒适条件,这样无论是对瓷业生产还是对工匠者本身,都是最佳的建筑朝向。作坊建筑结构,是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技法,即在建筑物的最下边,以石或砖为基础;中间为木结构的屋身,上面施以两陂(人字形)屋顶。而木结构则是采用穿斗式的木构架,再以连系杆并连两组木构架形成空间(称为间)。这种技法,在中国汉代就已成熟,它具有构造简单,用材较少,建造方便的优点。
  作坊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其进深不变,仅是沿面宽并列的间数不同,通常的间以10或12间为常见,廒间和泥房则相应配合。在并连构架时,把部分连系杆,分列在木构架不同高度上,使之构成坯架,并且两者浑然一体,这是古作坊建筑结构的一个特点。
  古作坊的四周围护墙,是用窑砖头,即是利用“镇窑”拆换下来的砖块砌成的,并在墙面上粉刷白石灰,以增强其抗蚀性和室内光亮程度。作坊的建筑还根据中国的民俗,在必要的局部作了艺术性处理。如作坊的正门,成八字形展开,在门的上端,利用山花墙收头,砌成鸱尾含珠,有轻盈欲动、热情迎宾之感。并在屋脊的中央,以瓦或砌构成各种象形图案,表示吉祥如意。体现了古作坊的民间建筑艺术风格。
  制瓷作坊其所以要采用庭院式建筑构造,是由于景德镇制瓷原料的特殊性和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它多般是在湿式状态下进行作业的。淘洗的原料,须滤水晒泥,坯体在工序流转过程中,几乎也都须要经过干燥程序。采取庭院式建造,可为自然干燥创造日照条件,原料淘洗全过程在内院露天作业,可防止风沙杂质掺入,保持洁净的环境;采取庭院式建造,还可便于廒间取用原料到内院淘洗和把精泥送入泥房以及正间晒坯等,构成回形工艺流程,使间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自然地形成南来北往,东成西就之便。从而可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的目的。这种形式,对现今建厂设计不无启发和借鉴。
  坯坊属原料精制和成型车间,分圆器和琢器两种,其基本形式相似。作坊的工艺布局,在作坊内部以坡阶(过道)为中轴,分南北两区。南部包括廒间、泥房和内院,为原料精制和干燥区;北部为正间,属成型制作区,工艺流程顺流各区间,紧凑衔接成一条流水作业线,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产整体。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不断修改完善、坯房平面与竖向的各部位尺寸、达到最经济的生产位置和最合理的工艺组织要求,构造尺寸被定型为通用设计(见图2-29、图2-30)。
  廒间。廒即仓廒,意为仓库。廒间,即制瓷作坊中存放原料的仓库,有圆,琢器之别和产量多寡不同,其形制便有大小不一,一般面积为115平方米左右,约占全作坊面积14%左右。建在作坊的东南部,靠近东门,运进原料和取出都很方便,人们不需要绕越过其他地段,可减少其搬运距离,对于工业卫生也有一定好处。作坊内所用坯釉原料,因种类繁多,且是由矿山加工成不(音墩,上声)子供给的。不子形如砖状,容易干燥,方便运输,计量简便,有利堆放。不子进仓时,是采取层叠式的码堆放方法(俗称为码货)即定数分层,纵横交错。码成方柱状,这种码堆方法,可把不子分门别类堆放,不易混淆。
  内院是作坊用作自然干燥的场地,因而也有晒场之称。为使内院不受建筑物的遮挡,正间屋与廒间屋之间,不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廒间屋应略低矮。实践证明,内院南北日照间距,一般相当于正间进深。这样便恰好一年四季,无论是在那一季节,整个内院都可以满足日照时间的正常要求。内院对全作坊来说,又是采光通风的重要条件;晒架圹和原料淘洗都设在内院,因此,内院要求宽敞,面积为313.16平方米,约占全作坊面积40%以上。在内院与阶坡临近的地段,设有晒架圹,晒架圹是晒架与水圹的合称。水圹与坡阶平行,筑于地下,砌成约长16米,宽1.2米,内深2米,常年贮水。晒架置于圹沿上,供晒坯之用。晒架与水圹两者一上一下,同设一地,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地坪和布置上的巧妙,更主要的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显示了独特的行业性意义。景德镇是一个温暖多雨的地区,年雨量约1600毫米~1800毫米,圹内以天然水为源,供淘洗原料用。在晒架下面及其周围,排列淘泥桶,搁(滤)泥桶,为陶工就圹取水提供方便。由坯泥滤出的水又返回圹内,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水的回收利用。平时洗涤工具等余积泥料,在水圹内沉淀,定期取出,再略经处理便可另作使用。圹内水分蒸发,随气温变化,特别是在夏季烈日的情况下,对坯体干燥速度,有一定的自然调节作用,且对改善作业区的小气候环境,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晒架圹是制瓷作坊必要的设施,也是景德镇制瓷作坊的一种固有特色。
  泥房是泥料陈腐和踩练翻打用房,面积为30.94平方米,约占作坊面积的5%左右,建在正间西端向南延伸至墙的位置,连接正间揉泥、做坯工位,这不仅可以最短距离、传送给揉泥和做坯,而且还可以避免西晒,不会因在炎热的夏天,使泥料水份蒸发过快。泥房内的地面,一般略低于地坪30厘米~40厘米。如果过低,易造成泛水或泥料进出之不便,为了保持泥房地面平整、光滑、干净而不吸水,上铺一层青石板,以接受地下自然潮气和阴凉气温,便于保持泥料的湿润程度,这对于泥料陈腐和翻打、踩练作业都是有利的。泥房的东北两边,砌以腰墙,以作围护,既可以保护工业卫生,又可在腰墙上,晾晒大坯件或其他物件。泥房紧连晒场和做坯工位,因此,就近取放,甚为方便,从而也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正间是作坊的主体,面积为295.68平方米,约占全作坊面积40%左右,包括从揉泥开始经过做坯、印坯、利坯、施釉和利坯以至刻花或釉下彩绘等全过程。每间面宽2.7米~3.3米,进深6.7米,檐高约3米的穿逗式木构架,间数多少由生产不同的产品和规模而定。正间地坪较内院地坪低0.27米。以利瓷坯料板取存符合人身高度。工匠的操作活动,集中在进深的口部或中部,且装设有辘轳陶车和其他各工种码头(工作台)。工种之间的坯体流转,是用2米~2.7米长木制料板承托传递。屋构架的柱网较密,为让出下部操作空间,把中间柱列减去,采用并合木梁或略带起拱的横梁支托上部构架、构架的连系杆件是根据阴干瓷坯搭设料板的要求设置。
  传统制瓷工艺,分工明细,各施其职,在作坊内构成了多工种密集性的集合体,各工种都有一定量的待制坯周转,坯体传递量较大,因而利用木构架上部的连系杆,构成坯架,这些坯架有好几种不同名称,以适应和区别其转换存放需要。在进深口部的架、称口架。又因它处于屋檐,故又有檐架之称,设有0.67米~1.67米间距;在进深中部的架,称倒架;置在进深底部的架,称平架;设在内院的架,称晒架。
  上述室内各种坯架,既可满足为坯体转换传递要求,还可借自然通风,晾干坯体,以弥补雨天不能晒坯的不足。为了保持坯体在特定的湿式状态下作业,适应印坯、利坯工种操作,使坯体有效地能在冬季防冻,夏季控制过干,因而,在临近做坯、印坯和利坯工位处,筑设有不通风的坯间,以作储备湿坯之用。
  在正间内,自西向东,依工序安排工位。工匠们的面向,是根据工种操作时的特点而定的。由于光线是从南面而来和工匠用右手持工具的习惯,为了顺光需要,多数是座西面东。正间的采光要求,除必须保持内院有一定的宽度外,还取决于屋檐的高低,屋檐偏低,采光通风不良,屋檐偏高,不仅会有直射眩光,而且雨天易于飘雨,影响内部操作。因此,屋檐高低适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在正间屋檐内,有一条贯穿作坊东西门,相当于正间全长的走廊,宽约1.3米,是作坊内来往的主要过道,俗称为坡阶。它既有民间风趣,又是工业建筑的主轴。这种檐内走廊,即使是下雨天,不需用雨具,也可以照常工作。由于坡阶高出地坪,则相应地减少了地面与檐架二者上下之间的距离,为在檐架上取放坯体带来方便,特别是工匠从檐架取坯至晒架和从晒架返至檐架,无须动步,晒收均十分方便。从而获得了距离最短,速度最快和劳动强度最轻的最佳效果。这种传统制瓷作坊,经历几代演变,逐步完善,沿袭几个朝代,直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在现代瓷业生产中还有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厂房是由许多手工业作坊合并组成的,厂房矮小简陋而且分散。1954年,设计建造的成型厂房、基本沿袭传统的坯坊,砖柱木屋架瓦房、跨度为13米,厂房三面砖柱之间用斗砖墙封闭、并设玻璃窗,柱跨3.2米~3.5米、每栋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两屋之间2米~3米巷道式露天晒场组合。1956年公私合营后,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了改造,到1983年已改造旧厂房37万平方米,使市区光明、红星、东风、红旗、建国、新华、人民等瓷厂,由原来分散矮小的坯房,逐步改造成为较为宽大的新厂房。以红砖墙(柱)承重、机制瓦屋面与木屋架的单层砖木结构的组合式厂房开始扩展。1958年有装配式混合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从人字形屋面、锯齿形屋面到纵向采光带屋面和横向下沉式天窗屋面,厂房从单屋到多层,布置从组合式、联合式到综合式。1976年建成的105青花生产线工程厂房系27米跨度屋架、工字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1981年人民瓷厂建联合厂房,四层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从1980年至1984年,重点改造了景兴、人民、建国、宇宙等瓷厂,共建厂房面积9万多平方米,重点瓷厂的改造带动了其他各瓷厂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品结构的改变。在改造厂房同时共投资1亿多元,先后新建了为民、宇宙、景德镇、华风等瓷厂,随着改建和新建的不断进行,大批瓷厂的生产厂房有了很大改善。
  1985年建成,次年投产的华风瓷厂,生产区采用大面积联合厂房,集中布置基本车间,如:1#厂房长231米,宽138米,建筑面积为31278平方米。厂房内有原料精制车间、机压成形车间、青花装饰车间、素烧窑、本烧窑和青花选瓷包装车间。使工艺流程顺畅,运输路线短捷,便于生产管理。2#厂房长202米,宽60米,建筑面积12487平方米,安排了彩绘车间、红花选瓷包装车间。3#厂房由模型间、试制间、试验窑房和选瓷样品间组成。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