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制作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7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制作设备
分类号: TQ174.6+5
页数: 9
页码: 164-172
摘要: 本章分为手工工具、主要机械、作坊、窑房四节内容,分别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制作中制作设备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制作 设备

内容

第一节 手工工具
  刀具 《陶雅》云:“元以前,瓷无旋坯之器,但以竹刀旋之而已”。后改为铁器。随着制作技艺的成熟和瓷业制作行业分类的完善,逐渐形成一套操作便利的手工成型工具。手工成型铁制工具主要分为两类,即琢器成型利坯刀具和圆器成型利坯刀具。
  琢器利坯刀具 板刀:板刀有一手柄,刀面与手柄垂直、刀面成板状,因名。(见图2-25)板刀用于利(刮、削)坯体外部或平面、边沿、直线、器底等。板刀有两种刀面,一种平面三角形,主要用作挖底。也可作他用;一种呈梯形,是常用修整坯体外部的主要工具。条刀:条刀又叫内修刀,修整坯体内部及外部规范定型用。条刀细长条形,长度依坯体而定,长者达1米,均用优质铁打造,刀口斜伸,一面平、一面斜、刀口长度按需要锉制,条刀根据坯体形状弯曲定形后使用。小条刀利坯时单手操作即可,大条刀利坯时要将刀柄紧贴在腮部,单手或双手握刀利坯,确保刀口切削时稳定准确。板刀和条刀的刀口均要锉制成均匀的齿纹,刀口要锋利,不能卷口。条刀弯曲规范形状要用特制的一种钳子,即咬钳整形,才能保证弯曲的弧度匀称标准。刀具用时会磨钝口,搁置时间长会生锈,因此要经常锉制,锉制前一律要烧红冷却,也就是淬火,目的是除锈和软化铁质,利于锉整。
  利坯工的刀具通常在10余种以上,形状也因坯件需要和利坯工个人的特点而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上述刀类派生出来。
  园器坯刀具 利坯刀:左右两片、外圆内方、顶端有过桥相连、形似蝴蝶展翅、俗称蝴蝶刀。(见图2-26)。用时将过桥扭弯、左右刀面前后错开,并锉出锋刃。主要用于利削规范坯件外形。剐坯刀:前后两刃,一端呈长方形,另一端呈尖菱三角形、长约14厘米、呈90°直角,剐坯时须将刀柄扭弯、使前刀底刃与三角刀基本成直线。
  陶车 又名轮车,今人称之为辘轳车。陶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简易车形,时称慢轮;殷、商时代陶车结构改进,时称快轮。东汉时期陶车的构造更进一步开始使用顶轴碗减少主轴与轮盘间的磨擦,转速更快了。从景德镇出土的古代瓷器上的利刀纹来看,陶车的使用和瓷器的制作起始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明代陶车立于地表,瓷工站立地面操作,明后期陶车置于地下,瓷工操作时为坐姿。
  景德镇在制作瓷器过程中,陶车是千余年来最重要的成型工具,它同时还可用于上釉、制模、画坯等。除少数雕、镶、塑及针匙制造不用陶车外,如圆器、琢器等造坯、无不惟陶车是赖。陶车自汉至解放初期,一直是手工陶车。陶车有三种基本安装形式;一是地面上立式陶车,主要用于喷轴、画坯等;一是埋在地下琢器陶车;一是埋在地下圆器陶车,车形略小于琢器陶车。三种陶车大小不同,结构上基本一致。以圆琢器陶车结构为例:(见图2-27)陶车工作台面为车盘,圆形,厚约二寸(5.8厘米),大小则不尽相同。普通车盘直径三尺三寸乃至四尺一二寸。通常琢器业所用者较大,圆器业所用者较小。车盘中央有瓷质轴承(上了内釉的轴顶碗),轴承四周均匀拴插着四根木杆,木杆长与盘面直径相等或稍大。四杆圆径从上部(轴顶碗直径)向下稍微扩大,近尾部四杆间嵌入上了釉的瓷轮环,四杆外围中段木捆绑一绳环,牢固扎紧四木杆。四木杆中心线就是车盘面的中心垂直线。立轴立于车坑中心,端深埋于地下,使之安稳、牢固,轴顶由一硬木制成,顶尖形状恰好为轴顶碗的内形。硬轴顶装在立轴上部,立轴垂直于地面、车盘四杆套装在立轴上将瓷环调整水平状态,束紧四杆,瓷环被固定在四杆内,因瓷环内径与立轴外经一致,而立轴只与顶端瓷碗与根部瓷环磨擦,故旋转时磨擦力很小,加上车盘面厚重,在惯性作用下能自转较长时间。
  埋立轴之处是陶车坑中心,四围稍低于车盘面,围墙或圆或方,或砖砌或板制或三面板,一面器,无一定制。陶车有的一台一个作业区,也有四、五台陶车坑道相连组成一个作业区。坑底一律铺砖石,埋立轴之处均向地下掘一圆筒状,立轴埋在此处并夯实固牢,为防止坯屑掉落阻塞,用二三个匣钵叠套在立轴根部。
  陶车座架为木制梯形,安置在围墙之上,大小随车而定。窄部有一木板,可放个个坐垫并可左右移动,宽部可放料板。做坯工人坐在竹垫上、两足叉开置两侧架上,左手上、右手下,持搅车棍,搅车棍长约三尺许,棒下端插入车盘面圆孔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制造大器物时,搅车棍不起作用,须一人至二人推动陶车旋转。
  模利(模子) 俗称“死人头”,是圆器成型中坯件规范定型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操作过程称印坯。
  “死人头”因其形状而得名。一头大,一头小,其中一头做成圆器内壁形状,半干的坯体放在模中拍实定形,以求全体统一规格。“死人头”是用景德镇近郊的一种淡褐色粘土生制而成。明、清、民国时期有专业的店、坊制作模具。印坯模可反复使用,破损了又可修复。但这一模具行业专业技术却是很强,制模加工须十分精确,其制模非技术娴熟之工匠而不可为之。所谓“凡器之模,非修数次,其尺寸、款式烧出时定不能吻合”。通常“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所以,修模工匠务必“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尺寸加减以成模范”。
  第二节 主要机械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瓷业工人为改变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机械设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外地支援而逐渐转变为自己设计制造的发展过程。原料精制方面的机械设备。有一部分是工人自己设计和创造的,如具有综合性的水簸池设备、木质球磨机、木质双轮粉碎机、压滤机、练泥机及联合粉碎机、石膏搅拌机、旋流水选器等“土设备”。成型方面有单刀、双刀压坯机、修坯机、注浆机、喷釉机、挖底机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陶瓷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设备也日益完善。陶瓷生产机械设备是陶瓷工业的物质基础,它与其它一些行业的机械设备相比,专业性较强,种类较多,结构简单容易操作。陶瓷机械设备类型分为原料设备、成型设备、窑炉设备、装饰设备、包装设备、维修设备、动力设备和其它专用设备。
  按生产工艺过程,原料机械设备可细分为原料破碎、原料细磨、超细磨、筛分、磁选、浆料输送、浆料搅拌、脱水、压滤、真空练泥等瓷用泥料制备成套机械设备等。球磨机、搅拌机、浆泵、吸铁器、振动筛、压滤机和真空练泥机等都与国外陶瓷厂家的设备基本相同。成型机械设备,由于瓷器制品种类繁多,坯体性能各异,形状、大小、以及对各类制品的性质和质量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成型方法多种多样,造成了成型工艺的复杂性,成型机械设备的种类也随之多样化。有旋压成型设备、滚压成型设备、干燥设备、坯体精加工设备(含修坯、挖底、接把、喷釉、淋釉、浸釉等机)和生产作业线。机修设备可细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械及热处理设备、铸造设备、焊接及充电设备及其它机修设备。动力设备可细分柴油发电机组、空气压缩机、工业泵、工业锅炉、工业通用窑炉及其它动力设备。其它专业设备可细分为切饼机、炒石膏设备、石膏真空脱泡机、吸尘设备、水处理设备、木工机械设备等。
  第三节 作坊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俗称坯房(见图2-28)。据文献记载:“景德镇明代已成了全国制瓷中心,瓷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当时制瓷分工有‘过手七十二’之称,大作坊集中出现”。在明代(1368~1644)出现大作坊,可能是这种定型作坊。“明代后期,景德镇还有大量的家庭制瓷手工业者,但已出现了民营的制瓷手工工场,景德镇制瓷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明代以前,景德镇制瓷作坊,仅是家庭式、简陋而又分散的形态,那么这种家庭式制瓷作坊无疑是这种明代集中出现的大作坊的前身,从现存的作坊来看,外形上似家庭庭院,独立、朴素、幽静。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建筑形式,由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以庭院式组成。正间座北朝南,廒间座南朝北,两者平行,南北相配,泥房则为正间西端向南延伸的位置。中部为矩形内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护墙,构成一个封闭性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正间是作坊的主体,把正间选定为座北朝南,是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和本地区气候特点而定的。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位于北纬29°9′~29°56′、东经117°1′~117°42′,气候温湿,属亚热带地区,四季较分明。根据这一气候特点,正间采取座北朝南或南稍偏东,并且东南风,又可以在冬季避西北风的袭击,同时,在夏季太阳偏高时,避免强烈的西晒和在冬季太阳偏低时,使室内受更长时间的日照,从而可获得冬暖夏凉的舒适条件,这样无论是对瓷业生产还是对工匠者本身,都是最佳的建筑朝向。作坊建筑结构,是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技法,即在建筑物的最下边,以石或砖为基础;中间为木结构的屋身,上面施以两陂(人字形)屋顶。而木结构则是采用穿斗式的木构架,再以连系杆并连两组木构架形成空间(称为间)。这种技法,在中国汉代就已成熟,它具有构造简单,用材较少,建造方便的优点。
  作坊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其进深不变,仅是沿面宽并列的间数不同,通常的间以10或12间为常见,廒间和泥房则相应配合。在并连构架时,把部分连系杆,分列在木构架不同高度上,使之构成坯架,并且两者浑然一体,这是古作坊建筑结构的一个特点。
  古作坊的四周围护墙,是用窑砖头,即是利用“镇窑”拆换下来的砖块砌成的,并在墙面上粉刷白石灰,以增强其抗蚀性和室内光亮程度。作坊的建筑还根据中国的民俗,在必要的局部作了艺术性处理。如作坊的正门,成八字形展开,在门的上端,利用山花墙收头,砌成鸱尾含珠,有轻盈欲动、热情迎宾之感。并在屋脊的中央,以瓦或砌构成各种象形图案,表示吉祥如意。体现了古作坊的民间建筑艺术风格。
  制瓷作坊其所以要采用庭院式建筑构造,是由于景德镇制瓷原料的特殊性和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它多般是在湿式状态下进行作业的。淘洗的原料,须滤水晒泥,坯体在工序流转过程中,几乎也都须要经过干燥程序。采取庭院式建造,可为自然干燥创造日照条件,原料淘洗全过程在内院露天作业,可防止风沙杂质掺入,保持洁净的环境;采取庭院式建造,还可便于廒间取用原料到内院淘洗和把精泥送入泥房以及正间晒坯等,构成回形工艺流程,使间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自然地形成南来北往,东成西就之便。从而可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的目的。这种形式,对现今建厂设计不无启发和借鉴。
  坯坊属原料精制和成型车间,分圆器和琢器两种,其基本形式相似。作坊的工艺布局,在作坊内部以坡阶(过道)为中轴,分南北两区。南部包括廒间、泥房和内院,为原料精制和干燥区;北部为正间,属成型制作区,工艺流程顺流各区间,紧凑衔接成一条流水作业线,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产整体。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不断修改完善、坯房平面与竖向的各部位尺寸、达到最经济的生产位置和最合理的工艺组织要求,构造尺寸被定型为通用设计(见图2-29、图2-30)。
  廒间。廒即仓廒,意为仓库。廒间,即制瓷作坊中存放原料的仓库,有圆,琢器之别和产量多寡不同,其形制便有大小不一,一般面积为115平方米左右,约占全作坊面积14%左右。建在作坊的东南部,靠近东门,运进原料和取出都很方便,人们不需要绕越过其他地段,可减少其搬运距离,对于工业卫生也有一定好处。作坊内所用坯釉原料,因种类繁多,且是由矿山加工成不(音墩,上声)子供给的。不子形如砖状,容易干燥,方便运输,计量简便,有利堆放。不子进仓时,是采取层叠式的码堆放方法(俗称为码货)即定数分层,纵横交错。码成方柱状,这种码堆方法,可把不子分门别类堆放,不易混淆。
  内院是作坊用作自然干燥的场地,因而也有晒场之称。为使内院不受建筑物的遮挡,正间屋与廒间屋之间,不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廒间屋应略低矮。实践证明,内院南北日照间距,一般相当于正间进深。这样便恰好一年四季,无论是在那一季节,整个内院都可以满足日照时间的正常要求。内院对全作坊来说,又是采光通风的重要条件;晒架圹和原料淘洗都设在内院,因此,内院要求宽敞,面积为313.16平方米,约占全作坊面积40%以上。在内院与阶坡临近的地段,设有晒架圹,晒架圹是晒架与水圹的合称。水圹与坡阶平行,筑于地下,砌成约长16米,宽1.2米,内深2米,常年贮水。晒架置于圹沿上,供晒坯之用。晒架与水圹两者一上一下,同设一地,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地坪和布置上的巧妙,更主要的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显示了独特的行业性意义。景德镇是一个温暖多雨的地区,年雨量约1600毫米~1800毫米,圹内以天然水为源,供淘洗原料用。在晒架下面及其周围,排列淘泥桶,搁(滤)泥桶,为陶工就圹取水提供方便。由坯泥滤出的水又返回圹内,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水的回收利用。平时洗涤工具等余积泥料,在水圹内沉淀,定期取出,再略经处理便可另作使用。圹内水分蒸发,随气温变化,特别是在夏季烈日的情况下,对坯体干燥速度,有一定的自然调节作用,且对改善作业区的小气候环境,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晒架圹是制瓷作坊必要的设施,也是景德镇制瓷作坊的一种固有特色。
  泥房是泥料陈腐和踩练翻打用房,面积为30.94平方米,约占作坊面积的5%左右,建在正间西端向南延伸至墙的位置,连接正间揉泥、做坯工位,这不仅可以最短距离、传送给揉泥和做坯,而且还可以避免西晒,不会因在炎热的夏天,使泥料水份蒸发过快。泥房内的地面,一般略低于地坪30厘米~40厘米。如果过低,易造成泛水或泥料进出之不便,为了保持泥房地面平整、光滑、干净而不吸水,上铺一层青石板,以接受地下自然潮气和阴凉气温,便于保持泥料的湿润程度,这对于泥料陈腐和翻打、踩练作业都是有利的。泥房的东北两边,砌以腰墙,以作围护,既可以保护工业卫生,又可在腰墙上,晾晒大坯件或其他物件。泥房紧连晒场和做坯工位,因此,就近取放,甚为方便,从而也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正间是作坊的主体,面积为295.68平方米,约占全作坊面积40%左右,包括从揉泥开始经过做坯、印坯、利坯、施釉和利坯以至刻花或釉下彩绘等全过程。每间面宽2.7米~3.3米,进深6.7米,檐高约3米的穿逗式木构架,间数多少由生产不同的产品和规模而定。正间地坪较内院地坪低0.27米。以利瓷坯料板取存符合人身高度。工匠的操作活动,集中在进深的口部或中部,且装设有辘轳陶车和其他各工种码头(工作台)。工种之间的坯体流转,是用2米~2.7米长木制料板承托传递。屋构架的柱网较密,为让出下部操作空间,把中间柱列减去,采用并合木梁或略带起拱的横梁支托上部构架、构架的连系杆件是根据阴干瓷坯搭设料板的要求设置。
  传统制瓷工艺,分工明细,各施其职,在作坊内构成了多工种密集性的集合体,各工种都有一定量的待制坯周转,坯体传递量较大,因而利用木构架上部的连系杆,构成坯架,这些坯架有好几种不同名称,以适应和区别其转换存放需要。在进深口部的架、称口架。又因它处于屋檐,故又有檐架之称,设有0.67米~1.67米间距;在进深中部的架,称倒架;置在进深底部的架,称平架;设在内院的架,称晒架。
  上述室内各种坯架,既可满足为坯体转换传递要求,还可借自然通风,晾干坯体,以弥补雨天不能晒坯的不足。为了保持坯体在特定的湿式状态下作业,适应印坯、利坯工种操作,使坯体有效地能在冬季防冻,夏季控制过干,因而,在临近做坯、印坯和利坯工位处,筑设有不通风的坯间,以作储备湿坯之用。
  在正间内,自西向东,依工序安排工位。工匠们的面向,是根据工种操作时的特点而定的。由于光线是从南面而来和工匠用右手持工具的习惯,为了顺光需要,多数是座西面东。正间的采光要求,除必须保持内院有一定的宽度外,还取决于屋檐的高低,屋檐偏低,采光通风不良,屋檐偏高,不仅会有直射眩光,而且雨天易于飘雨,影响内部操作。因此,屋檐高低适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在正间屋檐内,有一条贯穿作坊东西门,相当于正间全长的走廊,宽约1.3米,是作坊内来往的主要过道,俗称为坡阶。它既有民间风趣,又是工业建筑的主轴。这种檐内走廊,即使是下雨天,不需用雨具,也可以照常工作。由于坡阶高出地坪,则相应地减少了地面与檐架二者上下之间的距离,为在檐架上取放坯体带来方便,特别是工匠从檐架取坯至晒架和从晒架返至檐架,无须动步,晒收均十分方便。从而获得了距离最短,速度最快和劳动强度最轻的最佳效果。这种传统制瓷作坊,经历几代演变,逐步完善,沿袭几个朝代,直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在现代瓷业生产中还有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厂房是由许多手工业作坊合并组成的,厂房矮小简陋而且分散。1954年,设计建造的成型厂房、基本沿袭传统的坯坊,砖柱木屋架瓦房、跨度为13米,厂房三面砖柱之间用斗砖墙封闭、并设玻璃窗,柱跨3.2米~3.5米、每栋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两屋之间2米~3米巷道式露天晒场组合。1956年公私合营后,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了改造,到1983年已改造旧厂房37万平方米,使市区光明、红星、东风、红旗、建国、新华、人民等瓷厂,由原来分散矮小的坯房,逐步改造成为较为宽大的新厂房。以红砖墙(柱)承重、机制瓦屋面与木屋架的单层砖木结构的组合式厂房开始扩展。1958年有装配式混合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从人字形屋面、锯齿形屋面到纵向采光带屋面和横向下沉式天窗屋面,厂房从单屋到多层,布置从组合式、联合式到综合式。1976年建成的105青花生产线工程厂房系27米跨度屋架、工字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1981年人民瓷厂建联合厂房,四层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从1980年至1984年,重点改造了景兴、人民、建国、宇宙等瓷厂,共建厂房面积9万多平方米,重点瓷厂的改造带动了其他各瓷厂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品结构的改变。在改造厂房同时共投资1亿多元,先后新建了为民、宇宙、景德镇、华风等瓷厂,随着改建和新建的不断进行,大批瓷厂的生产厂房有了很大改善。
  1985年建成,次年投产的华风瓷厂,生产区采用大面积联合厂房,集中布置基本车间,如:1#厂房长231米,宽138米,建筑面积为31278平方米。厂房内有原料精制车间、机压成形车间、青花装饰车间、素烧窑、本烧窑和青花选瓷包装车间。使工艺流程顺畅,运输路线短捷,便于生产管理。2#厂房长202米,宽60米,建筑面积12487平方米,安排了彩绘车间、红花选瓷包装车间。3#厂房由模型间、试制间、试验窑房和选瓷样品间组成。
  第四节 窑房
  “清代雍乾时,镇窑已定型,容积比明代中期的大十倍以上”。窑房的起源是否与镇窑定型时一道形成,不见明确的文字记载。
  民国时期,柴窑的窑房构造与布局,沿袭清代形制。窑房为二层穿斗式木构架建筑。总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长度为37米,跨度为14米,外墙高为7米。木构架所用材料,多为质地坚硬,不易腐朽的树木。构架一般为3米×3米的方形柱网,梁柱均为砍去枝丫,削去树皮的自然驱干。工匠们非常巧妙地利用曲木的重心立柱及其弯曲之外形起拱架梁,构架不拘形制,施工制作十分独特,屋面是冷滩小青瓦,屋顶坡度近于四分水屋背作局升起以利散热通风,窑室所占的面积,约为窑房总面积四分之一,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均属两层结构。二楼楼面平窑蓬拱脚标高,底层高度一般为3米,是存匣、装坯、开窑取瓷之场地,楼面系用厚约6厘米木板铺就,此层主要用作贮存燃料(松柴),楼面设有一闸口,通过闸口松柴可直接下滑到窑门前。窑房内,沿窑墙设有一砖砌台阶,供把桩师傅登窑蓬看火。窑房外有砖砌或石垒的台阶,使挑夫在室外挑窑柴上楼。
  由柴烧改煤烧以后,窑房规模扩大,各瓷厂设有专门烧煤车间,车间内含各类瓷窑和坯匣储存,装坯开窑场所,因隧道窑占地面积较大,窑房内两条隧道窑为多数,还有以原料、成型、烧炼工序连为一体的综合性厂房,其中有多楼层的厂房、底层建隧道窑,二层以上为成型车间,也有大面积平房。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