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满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满窑
分类号:
TQ174.6+5
页数:
6
页码:
150-1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制作中满窑的介绍,内容包括了装坯、满窑、装车、出车的方法概述。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制作
满窑
内容
装坯 据考古工作者对景德镇湖田窑五代窑址的考察,发现堆积层中没有匣钵,仅见高约10厘米的垫柱。因此其装坯方法认为:以夹沙粘土作成的垫柱为底座,用耐火粘土搓成小条捏成支钉,沿碗坯圈足边沿粘9颗~16颗支钉,把碗坯放置在垫柱上,再把圈足边沿粘有同样支钉的碗坯一个一个地重叠起来(见图2-19)。
宋早期装匣,把一个用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放入已烧成的匣钵内,用双手托起碗坯(碗口与匣壁之间的空隙约为3.6厘米)装入匣钵,将碗的圈足套在垫饼上,把装有碗坯的匣钵逐件套装送进窑室焙烧(见图2-20)。宋中期覆烧工艺的装坯方法是用瓷泥作好内壁分作数级的盘或钵状物,为避免碗口与垫阶粘结,在钵盘装物垫阶上撒上一层薄薄的耐火的针状粉末,(注:经陶瓷科研部门测试,确定这类粉末就是谷壳灰。这种耐火材料一直沿用至今),先把一件口径较小的芒口碟扣在钵状物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由小而大的碗坯,把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再把扣好的碗坯的钵(盘)状物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装窑(见图2-21)。宋后期,陶工们又发明了一种“支圈复烧法”,其装烧过程为(见图2-22):以大而厚的泥饼为底,把一个用瓷泥作成的断面呈L形的弧形小条,放在泥饼上,在圈圈的垫阶上撒上一薄层谷壳灰,再把碗坯的芒口放在垫阶上,将32个左右的碗坯一圈一坯地依次复盖,把圈心下凹的泥饼翻转过来复盖在最后一个圈上,即组成一个外观上下直径一致的圆柱体,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用以连接垫圈,封闭空隙,再叠压装窑。
元代蒋祈《陶记》谓:“土坯即匣,垛而别之……”元代焙烧枢府器、青花等高级瓷器,一般采用仰烧法(见图2-23),其装坯过程大致为:先装一个垫饼放入匣钵,再在垫饼上撒一层粉末(这种粉末采用高岭土、谷壳灰及粗料制成),然后将碗、盘之类的坯胎直接放置于粉末上。此种耐高温的粉末,能够防止瓷器圈足与垫饼的粘连。元代焙烧质粗细劣的瓷器常采用叠烧法,采用此法装烧,瓷坯重叠已不必用支钉间隔,只需在瓷坯底部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即可将一个碗、(盘)的无釉底足放置于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并依次重叠至10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匣钵内。这种重叠法有三个优点:(1)装坯比五代更加简便。(2)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的高空增加装烧容量,可以节省耐火材料和焙烧费用。(3)由于露胎的缺陷仅在碗心或盘心,因此,比口沿无釉的复烧瓷器更为适用。此外,元代还发明了一种涩圈叠烧,采用这种方法装烧与支圈复烧法比较,竖向装烧的密度更大。
明代宣德前后,陶工们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对瓷器产品的更高要求,在装烧上等瓷器时,采用了一种比元代更为先进的方法(见图2-24),先将沙碴置于钵内,再在碴上放置垫饼,然后将瓷坯放在大于圈足的垫饼上入窑焙烧。采用这种方法装烧,可使瓷器边沿釉层不再会粘结沙粒。另外,发明了一种细线吊装法。以装青花碗为例,陶工装坯入匣时,先用两股细线兜着碗腹与圈足的交接处,再将碗坯旋转垫饼上,然后将吊线轻轻抽出。采用这种吊装法,可使碗坯与匣壁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有利于节省耐火材料及焙烧费用。据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推测,明代采用吊装法后,窑室内的容量可增大25%左右。由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装坯方法,除沿用传统装坯方法外,也略有改进。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沿用传统手工装坯,仍分圆器、琢器两类,圆器装坯工大都由坯房肩挑(左、右肩一条坯)到窑场,以大器匣,逐个坯件,采用吊线法入匣。琢器装坯工,都在成型坯房内,做到满装满插,大件坯每匣装一件(匣钵分高低尺寸不同,视产品大小,订制备用),坯件装匣后,分首叠放,再肩挑至窑场。传统手工装坯,对匣钵修整极严,(分土匣、响匣),装坯前应做好工具准备,如高空墨线浆,扫匣筅帚、补匣耐火泥、扫灰笔、垫饼糠灰渣(锻烧与未烧混合),压渣瓷脑或木制园形压饼,主要在小器匣钵底敷渣后,用渣脑压紧压平再装坯,木刨皮(用于装坯后相习插入坯与坯之间)防止满窑时震动倒塌。分别要将大器、小器(土匣、响匣)逐个进行校整,如清扫匣内匣外,分首依据品种、坯件高低区分,五只、七只、四只、二只各为一首,分首坐配子口,每首用高岭浆在匣钵外部画出记号,以达到规正。这些工艺操作,防止和保证了产品质量。传统装坯技术,是非常复杂的,除装一般日用瓷外,还有大型瓶、缸、高档美术陈设瓷(包括薄胎),大型瓷板(双面釉的吊装法),雕塑品等,必须要有熟练技术和经验才可掌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烧成技术的改进,烧成温度的提高,对装坯技术要求更加规范,以适应窑炉变革的需要。整匣:凡烧后出窑的匣钵,要进行修整,用刷(帚)把粘土匣钵上的灰粒扫干净,匣钵有裂缝要用匣泥或釉进行修补好,避免射火和落渣;涂料:匣钵的外底可均匀地涂上釉浆或高铝矾土涂料,以防匣钵颗粒掉在坯件内,产生落渣缺陷。匣钵的口沿应涂上一层耐火涂料,以防止匣钵在高温时彼此粘结在一起;坯件要件件吹扫,除去灰尘杂物,并认真检查坯件的质量,真正做到“验坯入匣”;取坯、放坯要轻拿轻放,减少破坯和落渣。碗、碟、盘等坯件可用吸坯器装坯,盅类产品可用手取坯入匣;坯件入匣前还需在匣钵底均匀撒上一层氧化铝粉或石英粉,装盅类产品应先垫上糠灰,然后放平稳垫饼,并在垫饼上撒上一层薄薄的氧化铝粉或石英粉,然后再将坯件平稳地放在垫饼中心。对盘类或其它底部较大的制品也可以不用垫饼,直接放在撒有氧化铝粉或石英粉的匣底上。采用已经涂了高温涂料(氧化铝浆)的匣钵可以直接装坯;盘、碗类产品一般是一钵一件,而杯类产品通常是一匣多件制品,如遇制品大小不一时,也可以在一个大匣钵内大小搭装,装钵时即要适应器型,充分密装,节约窑位,同时,又要防止变形与粘结,影响产品质量。
满窑 “一满二烧三歇火”是窑工们在长久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只有把好满窑、烧窑、歇火(达到瓷器烧热即停火)三关,才能烧出好的制品。满窑是第一关,即将待烧的坯匣按不同窑位属地科学地排列,控制火焰的流向,俗称“错拉”。
景德镇五代至宋都是龙窑烧瓷,其装窑技术,根据坯件的大小、厚薄、釉色以及烧成温度等要求,利用窑的不同断面、坡度、抽力、冷却等情况合理安排窑位,先从窑尾装起,按投柴孔的距离,分段分行逐步往下装。装窑时,须将窑底的垫砂扫平,垫砂的厚度一般为15厘米~20厘米。接着将垫圈摆匀放稳,垫圈的高度一般为3厘米~5厘米,然后将坯件叠装于垫圈上。每柱坯间隙一般为3厘米~4厘米,距离窑墙约为10厘米。无釉的坯件,前后可相靠不留空隙,有釉的坯宜留1厘米左右的空间,以防止制品互相连粘。坯柱的高度,距窑棚至少留2厘米,但空间不宜过大,否则,烧成时不存火。装坯时,要对正投柴孔L留好火坑的位置,宽窄要求适宜,一般为10厘米~15厘米。每柱坯件要求装得正直,不歪不斜,并坚持做到摆垫定位,火路均匀。
元代蒋祈《陶记》谓“审厥窑位,以谨布置,谓之障窑”。《陶说·卷三说明》中称:“坯入窑,上下四角,周详审视,有无疵谬。必体质完美,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窑座,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龙缸大样、二样者容一口。三样者,一窑结砌二台,容二口。青窑比缸窑略小,前宽五尺,后五尺五寸,入身四尺五寸。每座烧盘碟中样器二百有奇,稍大者一百五十有六。大碗二十有四,尺碗三十,大坛十六七,小酒杯五六百”。
清代,唐英《陶冶图说》:“坯成装匣,付窑户入窑,分行列之。中间稍疏,以通火路。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量器之宜称,配合窑位。”
民国时期,柴窑一次装烧瓷坯10吨~15吨。紧挨窑门的区域称窑头区,炉栅及灰坑均设在这里,炉栅由68只大器匣钵组成。大肚区焙烧瓷器时温度最高,一般在1300℃~1320℃之间,通常焙烧上等细瓷或高温颜色釉瓷。小肚区位于窑体之后部的低温区,焙烧瓷器时温度在1170℃~1260℃之间,此处通常焙烧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烟囱底部之空间,称余堂,这里的温度一般在1130℃~1170℃之间,焙烧土匣或粗瓷。在观音堂内则装烧用作修窑的窑砖坯。窑底(即窑床,为装烧制品的承载底板)底板上通常平铺一层窑砖(或作一层三合土地面),上铺一层0.2米~0.3米厚的紫石英砂(俗称老土子)。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窑的装窑方面有其独特之处。烟囱内也装有多排匣柱并装烧少数瓷器及火砖。景德镇窑是从窑的后部装起,连烟囱下部也装烧少量的低温青釉粗瓷或珐花釉瓷器,这是其它类型瓷窑所未有的。一般的情况是:烟囱后壁下部突出的观音堂长约80厘米,窑位内及余堂左右二方边缘下部的斜出部分满装火砖,而“余堂”中空长约2.6米部分装19.5厘米(五寸)的大器匣钵柱约八排,第1、2排6柱,3、4排7柱,5、6排8柱,7、8排9柱,其高度均比挂窑口高70厘米~80厘米,而低于望火孔12厘米~30厘米。不过这些匣柱只在下部20个~30个匣钵内装烧瓷器,上面全是空匣,其目的主要是利用这些匣柱分排挡住由挂窑口下部冲来的平行火焰,使其转变通行方向,往上冲升,起到促进通风顺畅的作用;其次是可以作为固体热源稳定烟囱底部温度,减少抽力波动。加上烟囱断面积较大,装些匣钵柱也可以做某种程度的平衡,用以维持动压控制流速和适应流量;挂窑口处装砌临时吸火孔。镇窑之挂窑口在窑身与烟囱的交接处,此处为底宽约272厘米、高约235厘米的半椭园形甬道。在装好烟囱内下部余堂处所有匣柱后,即在此处分装8柱大器匣钵,并使每两匣柱均有约8厘米的空隙,将匣钵蘸上调好糊泥封闭其上部空隙,而只留下端近窑底约24厘米(一般为5个大器匣钵)的空隙不封,使窑身与烟囱底部全被隔开,只有下部一排7个宽8厘米、高24厘米的长方孔及两个靠两侧墙下宽约27厘米的尖劈形为其火焰道路,它兼备了一般倒焰窑的遮烟板与吸入孔两项作用,为其它窑式所少有,故称之为临时吸入孔;窑身内匣钵柱的装法。由于窑身前宽后窄,如果全装口径约35厘米的小器匣钵,则后端不易排列,影响火路;若全装口径在20厘米以下的大器匣钵,则稍大瓷器无法装烧。因窑身长度约15.7米,前面紧靠火床处有60厘米~70厘米不装匣钵,故只有15米的长度可装瓷器,参考景德镇多年积累的经验,只有在窑后部装大器匣钵,窑前部装小器匣钵,或在大小匣钵之间装2排~3排七、八、九寸中等匣钵则火路较易安排,烧成质量也较有把握。根据每个窑的长度及所装烧的产品品种不同,各个窑所装的匣柱排总数及大小器匣钵柱排数的搭配也稍有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全窑的总装44排~46排,窑前端装35厘米口径较大的小器匣柱17排~22排,窑后端装19.5厘米口径较小的大器匣钵柱(五寸灰可器匣)10余排,再装21厘米口径匣(6寸蓝边三大匣)10余排,两者共计22排~28排。有的窑在此大小匣柱之间,装设中等的匣钵柱2、3排。如果大器匣钵柱多装数排,则小器匣钵柱自应少装数排,不过应以不少于17排为限。同样的理由,如果小器匣钵柱多装数排,则大器匣钵柱自应少装相应窑位。在前面口径较大的小器匣钵窑位区域内,不论窑身宽度的变化,每排全装十柱,即以窑身中心线为界,两侧各满装5柱。左方一侧俗称“起手”,右方一侧则称“落手”,各柱称呼为“当门”,左方紧靠当门的一柱称为“起手四托”、“起手二托”,最左紧靠窑墙的则称为“起手墙下”,右方紧靠当门的一柱则称为“落手四托”,次为“落手三托”、“落手二托”,最右靠墙的一柱则称为“落手墙下”。而在每柱之内因其上下高低不同又有一种习惯叫法,靠窑底兜脚一手匣钵称“重一”(一手为7个高约9.25厘米即三寸小器浅匣钵,全高约64.75厘米。如果系装设其它类匣钵,以此相当高度推算),面上第二手为“重二”,再往上便是“重三”、“重四”、“重五”……直至装靠窑顶蓬。最上面的一手又称作“表头”。到了后面大器匣钵窑位区域内,其每排所装柱数则不似前面小器匣钵窑位每排统统装10柱,而要根据窑身宽度变化予以增减,每排自11柱至14柱不等。本窑为窑身甚长、左右对称的平焰窑,自应如上所述分排满装,并应注意到左右对称。如果有尺寸甚大或甚小的匣柱满装时,必须在两边窑位对称之处各装一柱,或仅在中央满装一柱,切忌在一排匣钵柱之内将大小口径的匣钵柱装得过分参差不齐,使火焰流在窑内左右两方行程速率不一致,通风不匀,产生窑内温度悬殊过大的恶果。但是在全窑所有匣柱每排之间所留的空隙,也就是所谓“横行火路”,有多种不同差别,大抵是由后往前渐次缩小,与普通装窑的原则有所不同。
槎窑满窑同柴窑满窑相似,从窑炉后部满起,全窑共满33排匣柱(俗称“路”),每排所装的匣柱不等。
装车 装车适用于连续式窑炉,如隧道窑。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景德镇隧道煤窑陆续兴起,装车技术随之产生。在装车方法上,吸取了传统柴窑的满窑方法,采用松紧装车法,即在装车密度上采取一紧一松。70年代中期,为民瓷厂隧道窑的装法有两种:紧的一种其有效断面占窑道断面33.9%,松的一种为41.4%。在窑车运行中两种方法搭配进行,规定进一车紧的,进两车松的,习惯上称为2:1。进车比例根据自然气候变化来决定,最冷冬天1:1,炎热夏天6:1。隧道窑内所装匣的产品尽可能是同一类型,或者匣钵的直径尽可能接近,这样,可使钵柱通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利于焰气流动。装车的操作要求达到保持车面整洁,装车前检查窑车是否符合进窑要求。选匣打脚时把新的、好的匣钵装在下面,旧的、稍差一些的匣钵装在上面。这样有利于防止倒车事故。选用匣钵时还要注意同一柱匣钵的形状、大小要求基本相同(响匣老匣要分开装),口径误差大的不宜在一根匣柱上;窑车中部的钵柱要求正直,不可有倾斜。为了减少上下温差,装车时应采取上密下稀,两外侧钵柱向内倾斜3厘米~5厘米,两侧斜度要保持一致,高度要适宜,尽可能装高些,使上部气流阻力增大,这样造成了下部的隙缝大,上部隙缝小,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克服上下温差,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匣钵在窑车向前推进时相对稳定性。钵柱间隙要用匣屑卡紧,匣屑高低一致。要使火路畅通、横路、直道均匀,流体阻力分布合理,并尽可能增大匣柱与火焰接触面积,这样有利于制品受热均匀,较快地加热和冷却。
出车 每次只准排出1部车,严禁2车一道拉,不得提前拖车,窑尾可空1个车位。出车后,将托车对准外轨道,插死插销,然后把窑车推向外轨道,随后将托车推至出车口,对准窑轨道,并将插销插死固定。托车停下后,要对准车刹。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