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窑具模具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5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窑具模具原料
分类号:
TQ174.4+7
页数:
12
页码:
88-99
摘要:
本章分两节,分别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原料的模具原料、窑具原料的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窑具
模具
原料
内容
第一节 窑具原料
景德镇五代窑址遗物证实,五代时坯体是以支钉垫隔重叠,装入窑内的垫柱上,尚未使用匣钵装烧。支钉为耐火度比瓷土高的粘土原料掺和瓷泥制成,垫柱和垫圈则用半硅质耐火粘土制成,大都就地取材。
北宋初,景德镇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清·朱琰《陶说》)
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凡瓷器经画过锈之后,装入匣钵,钵以粗泥造成,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其时的匣钵是一种耐火土烧制的,泥饼是比坯件的足径稍小而又较厚重的垫饼。一匣一器仰烧,这种工艺不仅能使瓷坯在烧成过程中避免烟尘污染,而且增大窑的容积量,增加装烧数量。匣钵原料的开采和匣钵的制造,已从制瓷业中离析出来形成专业。
宋代中期的覆烧法采用桶式平底匣钵。
宋代后期使用支圈组合式覆烧窑具。
蒋祈《陶记》记载了景德镇瓷业中有专门制匣钵的“匣工”,并记述了制匣原料的产地,“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石堂、厥土、赤石,仅可为匣。”其中景德镇马鞍山开采历史最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开采,数十公尺以下仍有开采洞穴和巷道。
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造瓷生产分为23作,其中第10作为“匣作”。1644年以前,景德镇窑具匣钵即有详细文献记载:“砂土、黄土,用造匣钵”。据调查,砂土是一种含铁质的风化粘土,黄土为一种可塑性较好的粘土。
“匣钵之泥出景德镇东北里淳村,有黑、白、红三种,又宝石山有黑黄沙一种。配合成泥,入火烧炼。”
窑具原料是一种耐火材料,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矿物或岩石和人工合成的原料;按其工艺性能可分为:可塑性原料和瘠性原料;按其热态的化学性质可分为:酸性原料、中性原料、碱性原料,按窑具材质的化学或矿物组成分类,通常有硅铝质、硅镁质、半硅质、铝硅镁质、粘土——熔融石英质、碳化硅质、合成莫来石质、合成堇青石质、合成莫来石堇青石质,刚玉质等。绝大数都习惯以窑具材质来分类。窑炉的改革,瓷质的变化,烧成温度的提高,促使窑具原料的发展。从宋代直至20世纪60年代,景德镇制匣仍是采用当地的老土、黄土、田土、白土等原料。配制大器匣钵配方:老土4~5,田土1.5,黄土1.5,嫩土(属黄土一类)1.5,普通土(属黄土一类)1.5;小器匣钵配方:老土4~5、田土0.5~1、黄土2、白土2,以上配方均以土箕担数计。
天然原料 老土 由铁质粘土和燧石碎屑所组成,其中的老土子实为一种灰白色的燧石砾岩,系一种含铁较高的千枚岩夹薄层的硅质岩。燧石,景德镇俗称火石子,青色或灰色,硬度大,常为团块状或结核状,耐火度高。由化学成份上看,是利用老土中的SiO₂高含量,以使匣钵(在一定配方范围内)经得住柴窑高匣柱的负荷,并在匣钵中起“骨架”作用。铁质粘土呈褐黄色或红色,其中常含有一些颜色更深、含铁量非常高的石状物——赭石(俗称银珠子),推想《陶记》上称谓的“赤石”,可能就是指这种赭石。
在作古窑具分析时,发现五代“支钉”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与老土煅烧后的情况非常接近。支钉结构松脆,用指可剥,呈色灰白,用清水刷洗后略带微黄,与老土预烧后情况相同。不同的是支钉中的CaO、MgO含量较高。但老土产地不同,化学组成波动较大,如Al₂O₃成分波动范围在4%~12%,以4%~8%居多,CaO成分多时可达4%,MgO成分大部分含量在1%以下,但1965年测试马鞍山、曹家山试样中,MgO含量分别高达1.35%和2.06%,说明五代支钉原料是老土。
老土常与石灰石共生,一般规律是老土在上,石灰石在下,采矿时挖到石灰石,说明老土已竭。老土矿质还与其“老”、“嫩”有关,即与燧石碎屑多少有关,土老即“石末”多,土嫩则“石末”少,老土可塑性良好,配制匣钵能增强其结合力,使匣钵耐火经久不裂,它是景德镇制匣原料中使用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原料之一,时至今日仍在部分采用。储藏量也很丰富,土山大多在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自操家山起,有一条起伏的山脉,经毕家岭、黄家山、卢家山、王家仑下、富家山、张家圹、下坞山、义字号、下山、腊利山到马鞍山结穴。在卢家山以下,又分裂一支山脉为抚州山到狮子尾止,都蕴藏着化学组成不同的制匣原料。
操家山老土 紫红、粉红相间,并夹杂少数黑白色,性老结,含白骨(白色的碎石),竖性强,粘性差,是小器匣钵的专用原料。
毕家岭老土 黄色,性燥硬而散,含白骨。
黄家山老土 黄色,性老结,含白骨,粘性较差。
卢家山老土黄色,质细而老结,含白骨,有竖性,并稍有粘性。大小器匣钵均可用,在马鞍山未开采以前,是大器匣钵的主要原料。
抚州山土 表皮是红土,含少量硬骨,有粘性,耐火性能适中。山皮下是老土,黄色,含白骨,质硬而不结。
狮子尾红土 红中带黄,细嫩松酥,有粘性,以含石英卵石为佳,利匣时爽刀(易修削)。是大器匣钵专用原料。
王家仓下红土 性燥含白骨,稍有粘性,不常用,专治大器匣钵犯搁启(搁启,即口沿软,泥脚硬,难修削,制成仅能叠3只)。只要配上5%的用量,搁启缺陷即除。 张家圹老土 紫红色,性老而特硬,耐火性能强,有较好的横拉力,是做大缸底板必不可少的原料。至少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至今仍使用。
下坞山老土 有紫红、黄色两种,紫红色土可与张家圹老土媲美;黄色土与卢家山老土一样老结,惟粘性不及卢家山老土。
义字号老土 有银白色、黄色两种,银白色老而不结,性枯燥,骨多无粘性,必需多配田土;黄色的质细而老结,烧热后有少量黑色斑点。
马鞍山矿 位于市中心广场东南500米左右的小山丘,其中含有老土、子土、黄土、由土和功茂驳土等(功茂系一个开采户的名字,他占有的那种制匣原料就习惯称为功茂驳土)。该矿山品种较多,只需另外加上田土就可制匣钵。据调查,该矿1933年由许广渊开采,招牌为“匣土采卖厂”。以后该山四周均有私人采掘,1952年成立匣钵联营厂后统一开采,直到1964年因影响城市规划才停采。
该矿老土赤褐色,为含铁质粘土,可塑性良好,配制匣钵增强其结合力,使匣钵耐久不裂;子土为砂石质块粒,带灰白色,无可塑性,其作用是减少匣钵泥的可塑性而防止收缩,使其耐压而不易软化。
下山老土 有银白、黄、紫红三种,银白色、黄色与义字号老土相同;紫红色性同张家圹老土,但无横拉力。
腊利山老土 有银白色者与义字号银白老土性同;中段黄色与义字号老土、下山黄色老土性同;中段下层淡黄、淡绿,质细无骨,比狮子尾红土粘性更强,但不松酥。
老厂背头子土 深灰色,耐火性能强,含大量的白土头子,老嫩适合,可单独制匣。
黄土 为不分层的细土状风化岩,属易熔粘土,镇民在古时就用它来制造耐火器皿,后来又成为制造砖瓦的主要原料。清朱琰《陶说》卷三“造法”篇曰:“砂土、黄土用造匣钵。……”蒋祈《陶记》上记述的壬坑、马鞍山、高砂等制匣原料产地均产黄土,它也是最早的制匣原料之一。马鞍山、老鸦滩一带仍产黄土,现仅用于低温匣钵。
田土 属硅铝质粘土,呈灰白色,其中Al2O₃成分波动于15%~20%之间,取于农田肥土之下表层,因受肥水长期渗蚀,风化程度较好,可塑性强,但钾钠含量较高。从景德镇地区的地质结构来分析,似乎是花岗岩的风化产物,属次生粘土。
田土何时用于制造匣钵尚未查有文献记载,在考察历代古匣时,分析北宋中期之前匣钵含Al2O₃量较高(20.22%~22.83%),那时并未发现和采用高岭土,极可能就是田土。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卷一“镀匣”条:“匣钵亦土作,土出景德镇马鞍山、里村、官庄等地,有黑、红、白三色,更以宝石地所产砂土配合则入火经烧。”据当今制匣老工人回顾,清代确曾用田土配制匣钵,用量一般在10%~20%。因开采方便成本低,20世纪80年代,低温匣钵仍用一定量田土。 还有一种田土是稻田中的淡黄色的腐植土,有一定粘性,耐火度不高,是制匣原料之一,在老厂背后(现为民瓷厂宿舍一带)稻田中取之。
白土 是一种含镁质的粘土,其中MgO含量15%~26%,白土是俗名。省内分布广泛,矿藏非常丰富。除《陶记》上载的马鞍山等地外,还有景市柳家湾以及乐平、万年、鄱阳、宜春、萍乡等地,层位稳定,厚度在5米~10米左右。白土从外观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呈致密块状,另一种是呈叶片状,层理清晰,含有丰富的腕足类化石。颜色有灰白色、黄褐色、铁灰色、深铁灰色等。用手触之有滑感,可塑性和粘性都好,耐火度高,烧后呈白色。经现代检测分析,景德镇柳家湾、江西宜春和萍乡等地的白土主要矿物相同都是以富镁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石英和伊利石;而乐平的牯牛岭白土上部以蒙脱石为主,下部以海泡石为主。由于富镁蒙脱石的晶体特征,其工艺性能介于蒙脱石与滑石之间。
从景德镇历代古匣化学分析数据,明显看出元朝中期以后的匣钵配方中(尤其是小器匣钵)含镁量较高,必然使用了附近产的白土,这比世界各国把含镁原料大量用于耐火材料(匣钵)中的年代——公元913年要早五六个世纪。白土是制造小器匣钵必不可少的原料,主要是在匣钵中生成堇青石,可增强匣钵的热稳定性,一般配合量在17%~50%以下。迄至今日仍是高铝——堇青石质(匣厂称之为堇青石——莫来石质)窑具所采用。市陶瓷窑具厂现在仍然采用景德镇柳家湾和乐平等地的白土制匣。
柳家湾白土 产于景德镇市东南15公里寿安乡柳家湾王家坞和八角井等地,据查在清朝前就已由当地农民开采。1959年由景德镇市匣钵厂经营,有职工70人,日产白土80吨~120吨。原矿呈浅灰、深灰和褐紫色等几种,外观呈致密块状或土片状,呈木纹断面,质软有滑腻感,夹杂有机物残骸和少量铁锈等,可塑性较好。其组成81%左右为富镁蒙脱石,10%为石英,4%为云母类矿物,其余为含铁的矿物和少量钙盐等杂质。
仙槎白土 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方20公里仙槎煤矿附近,1974年由景德镇市匣钵厂组织开采,年产量1万吨左右,1983年停止开采。
万年白土 产于万年县北乡枫皮桥附近之富家垅、虎山嘴两处,土呈黑灰色,粘性强,由当地农民开采供应景德镇。
粘土
乐平寺山粘土 产于乐平寺山乡,褐色土块,呈木纹状断面,质软有滑腻感,可塑性甚强,颗粒分布0.01毫米者占64%。
乐平刀湾粘土 产于乐平刀湾,灰黄色土块,质软,铁分较寺山粘土多。
乐平小陂粘土 产于乐平小陂,灰褐色土块状,质软,属于中可塑性硅酸镁质粘土,铁分少,烧结范围在1350℃~1400℃之间。
福建黑粘土 产于福建省漳州龙海县和晋江地区,矿点有香坂、蔡前、坑头等地,是一种高可塑性粘土。外观呈黑色或深灰色,半干原矿外表常呈蜡状光泽,用少量水湿润即显糊状粘性物,粘土结构。常见有两种:一种质地细腻致密,矿土纯净质重;一种断面粗糙疏松,有机物较多质轻。黑粘土矿体一般出现于山涧田垅之中,呈层状,两边母岩为花岗岩,母岩风化,在长期的自然力搬运下,沉积成矿层,同时伴随着大量有机物的沉积,形成大量腐植酸浸染粘土矿床。景德镇市匣钵厂自1972年起用它作制匣的主要结合粘土,年平均耗量达4000吨~7000吨,多时每年9000多吨。使用要求其中Al2O₃>25%,Fe2O₃<2%,耐火度为1630℃。
硅石 景德镇河西石岭、二亭下及紫金岩均产硅石,其中以紫金岩含SiO₂量最高(达93%),外观为白色,灰白和淡黄色的风化矿岩,用指甲可剥落细砂。20世纪60年代曾用来配制匣钵,其中二亭下硅石用以配制中温匣钵。
焦宝石 是一种由高岭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状硬质粘土。生矿呈灰白、灰、灰黑色,组织结构细密,硬度较大,遇水不分散,可塑性很低,贝壳状断口,氧化铝(Al2O₃)含量40%~46%,耐火度高于1770℃,煅烧后的熟料吸水率低,呈白色,可作为匣钵的骨料。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使用景德镇腊利山、钟家山、乐平涌山等地的焦宝石。以后由于窑炉的改进,烧成温度提高,1968年市匣钵厂启用山东淄博及河南焦作产的焦宝石制匣,1977年曾用江西铅山新安煤矿伴生的焦宝石。
景德镇焦宝石 俗称碱石,产于景德镇市东部稍偏南10公里的腊利山和市内马鞍山。矿体成层状,透镜体和扁豆状之岩脉沿岩层而侵入于石英砾岩和煤层中,焦宝石颜色有灰白、深灰、咖啡及黑色等,呈贝壳状,断面致密,稍有滑腻感,硬度3,易破碎,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并有铁的化合物和有机物。耐火度1710℃左右,其在匣钵中之配合量一般在45%左右,以提高匣钵的耐火度和强度。景德镇钟家山、乐平涌山也有类似的焦宝石,在20世纪50年代曾先后被采用。
高铝矾土 是一种瘠性原料,陶瓷窑具制品主要采用天然高铝矾土作原料,分为生料和经煅烧的熟料,外观为灰色或乳白色,煅烧后呈米黄色或白色,断口致密。中国的高铝矾土Al₂O₃含量在45%~80%之间,其主要矿物组成是水铝石和高岭石,由于其组成不同,品质差异大,可分几个等级。它在窑具制品中起骨架作用,是主要原料。1970年市匣钵厂应用贵州省产的含有65%的高铝矾土熟料制造小器匣钵。1978年采用江西省玉山县八都的高铝矾土生料制造小器匣钵,另外先后还应用过江西铅山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的高铝原料。
贵州熟矾土 产于贵州省织金县牛场区,生矿呈灰色,烧后呈米黄色或白色,Al2O₃含量高(混合料Al2O₃>85%),主要矿物是水铝石,还有少量高岭石,杂质矿物是金红石和褐铁矿。烧后主要晶相是刚玉。
人工合成原料
碳化硅 一种人工合成原料,以SiO₂含量不少于97%的天然硅石(硅砂)与焦炭(或无烟煤)为基本原料,加入少量盐和木屑,用电阻炉在2000~2500℃温度下合成。工业生产的碳化硅为a型和β型的混合物,颜色多为黑、绿两种,呈多角结晶状,金属光泽,针状体愈大愈好。其优点是耐火度高,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制成窑具有高的荷重软化点(1750℃~1850℃),耐急冷急热性,机械强度高。其缺点是在高温下易氧化分解,颗粒越细越易氧化,脱皮掉屑,碳化硅质窑具有匣钵、垫饼、棚板、支柱等。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市窑具厂制造的碳化硅垫饼和大器匣钵(盘类)在各瓷厂使用。并开始采用庐山砂轮厂生产的黑色碳化硅为原料制匣,于1983年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碳化硅。
熔融石英 又称石英玻璃,是由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加热到1710℃熔融而成的一种非晶体质玻璃材料,熔融石英膨胀系数极小,为5.0×10ˉ7,有极高的热稳定性,从1100℃高温突然放入室温冷水(20℃)中不会炸裂,硬度6~7,高温时粘度大,强度高,烧成时收缩小。其缺点是在1100℃以上长期使用时,会向方石英转变(高温析晶),促使产品产生裂纹,疏松剥落。熔融石英通常分透明石英玻璃和不透明石英玻璃两大类,在窑具生产中一般采用不透明石英玻璃,由于价格昂贵,窑具制品多采用石英玻璃边角余料及碎料,从上海及江苏省等地专业厂采购。1978年4月,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研制出熔融石英——粘土质推板,在小型快烧窑中可连续使用60次以上还可继续使用,为国内首创。同年10月,该所等单位采用纯度为99.5%SiO₂的废熔融石英玻璃,细度6目筛~O10目筛,用量65%,配以福建粘土25%,景德镇地区粘土10%,充分搅拌,并陈腐两周,制成匣钵装烧鱼盘等大件产品,保证底面平整不变形,匣钵平均使用80次以上。1985年,市窑具厂采用6目~8目筛的熔融石英65%配以福建粘土和白泥批量生产熔融石英质鱼盘匣钵,使用寿命比堇青石质匣钵提高3倍~4倍,该产品荣获全国轻工优秀新产品奖。
涂料 为保护匣钵免受有害物质侵蚀,防止匣钵开裂、掉屑、落渣到瓷器坯体上,改善匣钵使用性能,增强匣钵抵抗高温和气氛作用的能力,增加使用次数,景德镇习惯作法是在匣钵内外表面涂上一层陶瓷釉浆,开始效果尚好,但这是不科学的。匣钵在高温使用过程中,陶瓷釉料熔融极易渗入匣钵气孔中,破坏匣钵内部结构,易产生龟裂并降低使用次数。以后改用高岭土泥浆作涂料,随着新的原材料的开发应用,有多种配方,其原料有:工业氧化铝,矾土熟料、生料、高岭土、耐火粘土、石英砂等,混合球磨成浆料使用。
填料和垫饼 瓷器的变形与匣钵底部是否平整有关。民国时期多用烧过的谷壳灰渣填平匣底,再放与瓷器坯胎成分一致的泥垫饼(俗称渣饼),然后放上瓷坯装烧,渣饼只使用一次,浪费原料。20世纪60年代采用含94.32%的SiO₂等原料。通过100目筛的填料,用型刀压一层在匣钵底部,厚度为3毫米~5毫米。垫饼采用工业氧化铝和结合粘土,半干压成型预烧后使用,作为永久性垫饼。
第二节 模具原料
景德镇陶瓷模型的制造最初是作为辅助工序出现的,以后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工艺技术。在唐英《陶冶图说》“修模是专门行业,名家个数,必须熟谙火性才能测算加减”。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专门行业,景德镇称修模店。关于修模的重要及其难度,清·朱琰《陶说》记载得尤为详细。:“园器之造,每一款识,动经千百,不有模范,断难画一。其模子必须与原样相似,但尺寸不能计算。生坯、泥松性浮,经火则松者紧,浮者实,一尺之坯,止七八寸,伸缩之理然也。欲求立坯之准,必先模子,故模匠不曰造,而曰定。一器非修数次,尺寸款识,出器时定不能吻合。必熟谙火候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定模范,此匠一镇推名手者,不过三两人。”
模具原料,古代一般使用黄土。清宣统二年(1910)建江西瓷业公司,于分厂附建一陶业学堂,首次开始使用石膏模具。20世纪60年代后新型材料的发展,采用塑料、无机材料、金属材料等制成模具。
陶土模具 陶土模具又称陶范,自唐宋以来,制范技术,日趋成熟。圆器要用模子,用以制坯,坯要制造得好,首先要把模子搞好,所以有“瓷成于坯,坯成于模”的说法,《陶冶图编次》云:“大小园器拉成水坯,俟其渐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退下阴干,以备旋削”。
印坯模即内范,景德镇瓷工戏称其为“死人头”。它是圆器成型过程中用于器物内壁定型的模范,是印坯操作的专用模具。印坯模范一般以山土制作,经烧结而成,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坚实度,其形状通常近似一个非圆形球体,其底端制成一凸面,以便印坯时能转动自如。顶端按器型要求加工,如同阳模滚压成型的模具。另外,餐具中的大小汤匙(俗称针匙),也是用陶土模型印制的。还有器物装饰艺术上的印纹、印贴、法花、浮雕,也是应用陶模压形和印花的,据了解陶土模型所用原料,是灰白色或淡黄色稍带粘性的陶土,郊区附近及农田均可找到。
石膏模具 石膏模具制造简便,吸水性强,价格低廉,用于注浆成型,可塑成型(湿压、旋压、液压等方法)。其作用除确定坯体形状外,利用其多孔性吸收坯料中的水份,使坯体有一定的强度。清末,景德镇陶业学堂首先采用石膏模具用于陶瓷注浆成型和模印。至1937年期间,石膏模具已开始在景德镇推广使用,当时主要用于小品种器皿的模印和注浆成型。20世纪50年代后,景市各瓷厂采用辘轳车手工刀压成型,石膏模具用量增多。1970年推广机制滚压成型和压力注浆成型。对石膏模具的吸水性、抗压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国时期和50年代初,景德镇石膏模具原料多采用江西省和湖北应城产的石膏,80年代采用甘肃张掖和山西曲沃等地石膏。
天然石膏矿石(又称生石膏或二水石膏),其分子式为CaSO4·2H₂0,石膏矿石中的Ca-SO4·2H₂O的含量要求在90%以上。天然石膏必须经过粉碎和炒制两大工序,形成半水石膏(又称熟石膏)其分子式为CaSO4·1/2H₂O,方可制成陶瓷模具。景德镇各瓷厂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采用人力或机动碓臼捣碎,粉碎后通过120目~180目的筛,再投入铁锅炒制,人工不断均匀搅动直至石膏粉不再冒出气泡,以小玻璃片插入粉中测试,见其无水蒸汽和不沾粉即可。一般炒制时间为50分钟~57分钟,新石膏炒制温度为170℃~180℃。由于土法生产工艺落后,石膏模具强度低,质量差。1964年,景德镇瓷厂引进捷克斯洛伐克的技术和设备,建成年产2万吨的石膏车间。石膏矿石进厂后,经水洗、拣选、进颚式破碎机和锤式破碎机粉碎,粉碎后通过双层振动筛筛分,颗粒大小要求达到2毫米左右,通过螺旋运输机送入炒锅生料仑,定时放入直径为1.8米的凸底锅里炒制,每锅炒制量约1.5吨,炒制时间1.5小时~2小时,炒制温度控制在160℃~180℃,待失去其部分结合水,便转变为β型半水石膏,送入陈化池,再次通过螺旋运输机送到鼓形粉碎机,旋风分离器进行三级粉磨,使颗粒通过170目筛余≤10%,小于0.1毫米颗粒后入库机械称量包装(25公斤/袋)。景德镇瓷厂石膏车间除保证该厂所需石膏粉外,还部分供应市内各瓷厂。1980年6月,该车间改名为景德镇市陶瓷石膏模具厂,并扩大生产设备和规模,从甘肃等地运来天然石膏进行粉碎加工和炒制筛选装袋供应。
景德镇陶瓷石膏模具厂生产的β型半水石膏40目筛及100目筛余量为0,凝结时间为8分40秒,终凝为22分,抗折强度2小时为30.07公斤/平方厘米,干燥强度为59.83公斤/平方厘米。
硫磺模具 母模是生产工作模的工具,是根据“种模”(型模)翻制出来的模具。对其性能要求是表面光洁、强度高、膨胀力小(最好没有)、使用耐久,景德镇各瓷厂习惯用硫磺模具,即用86%的硫磺和14%的石墨(滑石也可代用),混合均匀后,以小火熔化成稠糖浆状时熄火,冷却至有适当流动状时,倒入预先准备好的种模上即成。20世纪70年代,采用环氧树脂制母模性能更好。
塑料模型 塑料模型具有微孔结构,表面光滑,机械强度高,耐磨性能好,并耐腐蚀,有利于提高陶瓷坯体的质量,使用寿命长,可达4000次以上,按原材料组成可分聚氯乙烯、聚四氯乙烯、聚氨基甲酸脂等类。
聚氯乙烯 粉状树脂,外加增塑剂和固化剂混合振动加压成形,于180℃~185℃的温度下,热压1小时~2小时,再通风冷却。
聚四氯乙烯 粉状,外加1/5毫米、0.15毫米~0.3毫米的石英粉、1.6/100的无水硫酸钠,混合后加压成形,在360℃~380℃的温度下热处理。
聚氨基甲酸脂 另外酌加催化剂、发泡剂和泡沫稳定剂,混合均匀加压成形。
无机材料模型 景德镇市陶研所试验成功用星子高岭35%,白色糠灰(过40目筛)15%,漳州粘土7.5%,碳酸钙粉9%,水晶粉2.5%,聚氯乙烯树脂粉13%,混和球磨滤水,用30吨压力机压制成形,阴干后在800℃温度下素烧和高温保温1小时,该模具吸水率约32%~35%,耐高温和抗腐蚀性能大大超过石膏模具。
金属模具 钢模(干压成型模具)盘子、碟子等扁平器皿,以及墙地砖、釉面砖及低压电瓷夹板等,多采用配制好的干粉制造,通过控制模子装料量以达到均匀压力压缩和坯体密度均一的目的,这种模具可缩短和简化生产过程,产量大、成本低。模具材料要求强度大,耐磨性高,常用的有碳素工具钢(如T7A、T8A、TlOA等),低合金工具钢(如CrWMn、5CrNi—Mo、9CrSi等),高合金工具钢(如Cr12、Cr12MoV等),还有高速工具钢和硬质合金等。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