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着色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着色原料
分类号: TQ174.4+5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市瓷器原料中钴、锰、铬、钒、镉、锑等着色原料的作用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原料 着色

内容

陶瓷彩绘原料是由发色元素和无色元素所组成的一种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组合的化合物包括其矿物质、无机盐的固体粉末。是着色剂和助熔剂(或釉料)相配合陶瓷坯或釉面着色,经一定的温度焙烧以后能保持原有的颜色特征。着色剂与少量低温熔剂相配合的,属于釉上颜料(俗称釉上彩);着色剂与少量坯釉料相配合的,属于釉下颜料(俗称釉下彩),若按照外观状态划分,又有固体颜料与液体颜料之别。
  釉上彩颜料有传统的古彩颜料、粉彩颜料、新彩颜料以及现在的各种平印、丝网颜料,釉上颜料加入油等调配,通过手工彩绘或印花、贴花、刷花等各种装饰手段,让颜料附着在瓷釉表面,经700℃~850℃烤烧,即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釉上彩颜料具有许多优点,如色彩丰富、鲜艳夺目、色彩对比强,操作易于掌握,表现手法较广。其缺点是由于彩烧温度低,光泽较差,颜料与坯釉结合性不强,常有龟裂剥离现象,而且在配方中常用到含铅原料,如制法不当常带有铅渗出。颜料中的铅化合物也因长期与空气接触产生化学变化,使画面出现发蒙现象。
  釉下彩起源于唐朝中期(618~907),当时的制品是把褐色、绿色颜料在瓷胎上绘成斑纹或花鸟,然后再施釉,烧后釉面平整,色调柔和。古代是利用自然矿物来着色,到了宋代,釉上彩技法被各地窑场吸收借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宋室南迁,磁州窑的釉下彩绘随之传到景德镇,从而景德镇的釉下彩绘发展起来。
  陶瓷彩绘颜料分为釉上、釉下颜料两大类。釉上颜料主要由色剂和熔剂组成,它的熔融温度较低,约在700℃~850℃之间。色剂包括着色金属氧化物(由单一或两个以上氧化物组成)、着色硅酸盐、硅铝酸盐、铝酸盐、铬酸盐、铁酸盐等,它们在颜料中形成固溶体或混悬体。熔剂为低熔融温度的玻璃体,为碱金属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硅酸铝玻璃或硅酸铅玻璃。由于色剂及合成着色矿物的温度较高,在低温中不能熔融,必须混加这些低温熔剂作媒介来降低颜料的熔融温度,并使之牢固地附着于瓷面上。釉上彩的彩烧温度低,许多陶瓷颜料都可采用,故其色彩极其丰富。
  釉下颜料是一种熔融温度较高的固体颜料,它由色剂和母体矿物(如氧化铝、石英、高岭土、长石等)经1250℃以上的高温煅烧而成。用于瓷器的彩烧温度一般在1280℃~1350℃之间。要求能抵抗釉药的化学作用和火焰气氛的变化,保持色彩呈色稳定,鲜艳不变。通常釉下彩所用的颜料为:红色的锰红与金红;黄色的锑锡黄与锌钛黄;绿色的青松绿与草绿;蓝色的海碧与海蓝;黑色的鲜黑与艳黑;灰色的钒灰与银灰;褐色的金褐茶与茶色。
  制造彩绘原料的着色化学物大部份和高低温色釉的呈色化学物相同,其着色原料如下:
  钴 用钴着色的化合物有一氧化钴(CoO)、四氧化三钴(Co₂O4)、三氧化二钴(Co₂O₃₂)、硫酸钴(CoSO4.7H₂O)、碳酸钴(CoCO₂),古代多采用天然钴土矿为原料,因产地及组成不一,差异较大,过去曾用过景德镇附近产的土(青)料、江西上高、丰城、吉安产的无名异、赣州的青料以及浙青及云南珠明料等。钴的发色能力很强,甚至在0.00001的浓度也能获得较明显的颜色,钻的化合物常用来制造蓝色、青色和黑色的着色剂。
  锰 锰化合物有氧化锰(有多种类型:MnO₂、MO₂、Mn₂O7、Mn₂O₂和Mn₂O4)、碳酸锰(MnCO₂)。主要用来制造棕色、茶色、黑色、紫色和粉红色陶瓷颜料。
  铬 铬化合物有三氧化二铬(Cr₂O₂)和重铬酸钾(K₂Cr2O7)。常用来制造绿色、黄色、红色、褐色和黑色陶瓷颜料。
  铁 常用的铁化合物有氧化铁(有FeO、Fe₂O₃、Fe3O4三种型式)、硫酸亚铁(FeSO4·7H₂0)、硝酸铁[Fe(NO₂)₂.9H₂O]、氯化铁(FeCl₂.6H₂O)等。主要用来制造赤色、赭色、茶色和黑色陶瓷颜料。
  钒 钒化合物有五氧化二钒(V₂O5)、钒酸铵(NH4VO₂)。可配制黄色(俗称钒黄)、蓝绿色(钒蓝)颜料。
  镉 镉化合物有碳酸镉(CdCO₂)和硫化镉(CdS),主要用来制造镉黄和硒镉红颜料。由硫化镉和硒化镉组成的固熔体是十分鲜艳的红色颜料色剂。
  锑 锑是一种银灰色的柔软金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产地。清康熙时,在釉上彩料中加入锑化合物,可制成艳丽的黄色,如加以铁分便近于橙色,如随着铁分的增减便可配制出浇黄、蛋黄、鹅黄、蜜蜡黄等颜色。
  砷 砷化合物白信石(AS₂₃O₃)俗称砒霜。学名氧化亚砷(亚砷酸酐),天然矿物,含氧化砷达99%以上,白色无定性固体,有剧毒。可配制釉的着色剂、乳浊剂、助熔剂。清康熙时的釉上彩料大多引入了砷,用它配入铅熔块,硝酸钾(牙硝)等熔剂中,制成一种白色粉末。由于它烧成后呈乳白色玻璃状,故俗称“玻璃白”,简称“玻白”,用它和其他彩料描绘在瓷器上,给人“彩之有粉”,粉润清逸的美感,因之称“粉彩”。 金金(Au)系一种具有特殊的发亮的鲜黄色金属,光泽强而质软,展延性大,可拉成极细的丝(用1克金可以拉成长度为2000米的金属丝),锤成极薄的片。比重为19.3,熔点为1063℃,在空气中很稳定,溶于王水和氰化钠或氰化钾溶液中。不溶于酸,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用金来装饰陶瓷,四川曾出土用漆粘贴金箔的唐墓俑,宋定窑和建窑作品上也有用漆粘贴金箔的瓷器。到明代更盛行贴金,而清代则改用金粉代替金箔。金粉又称本金或枯赤,其彩绘方法是将金粉用胶水调和,再用笔描绘于瓷釉表面,于700℃~800℃下彩烧,金就能烧牢在釉面上,然后用玛瑙笔,没有棱角的石英棒或稻壳等磨擦其表面使其发光,这种方法叫做描金。关于金粉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据文献记载,将金子磨碎,溶于橡胶水中,然后掺入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30:3。这种直接用金粉描绘瓷器的方法,由于工艺复杂且耗金量比较大,故在古代亦只用于比较高级的瓷器。现代已不用这种方法,改用液态金,俗称“金水”。
  金水也称亮金,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据传是1830年由法国人居恩(Kuhn)所发明。将黄金用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溶解制金胶,然后用硝化树脂液、硫化油,溶解油兑配稀释,并兑入适量的铑—铬—铋液即成为瓷用金水。金水的优点是耗金量低,使用方便,其外观比描金更显得富丽堂皇,缺点是较易磨损。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技进步,金水形成系列,有各种不同含金量的亮光金水、无光金水、亮青金、亮铂金、亮钯金等品种。
  金在颜料中多用来制造桃红色、玛瑙红、宝石红等。用金作主要着色剂的红彩最早见之于清康熙年间的珐琅彩上,金红的色调和胭脂相近,故又称胭脂红。在外观上它和铜红、铁红迥然不同。金红的着色机理和铜红一样,也是胶体着色。金红于康熙二十年(1682)从西洋传入景德镇,故又叫“西洋红”。
  银(Ag) 除了天然银矿外,大多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有氧化银(Ag20)和高氧化银(AgO),银的熔点为960℃,比重为10.49,被用来配制金红颜料和亮白银水。
  铱(Ir) 铱的熔点为2454℃,比重22.65,细粉状铱在空气中加热时可得到铱氧化物和不稳定形态的混合物,铱氧化物可配制黑色和灰色颜料,呈色极强,因成本高,多用于高级陶瓷装饰。
  铌(Nb) 属稀有金属之列,在自然界中铌铁矿和钽铁矿是铌的主要矿石。纯净铌的熔点为2500℃,密度为8.4~8.58,铌能生成多种氧化物、五氧化二铌(Nb2O5)多用来制造黄色或褐色颜料。
  铑(Rh) 系一种银色光泽金属,稍带淡蓝色,熔点为1960℃,密度为12.41。
  钯(Pd) 系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1552℃,密度为11.9,具有特殊的化学活泼性,能溶于硝酸和硫酸。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