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青花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3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青花原料
分类号:
TQ174.4
页数:
9
页码:
52-60
摘要:
本章分三节国产青料、进口青料、合成青料,介绍了景德镇瓷业青花原料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原料
青花
内容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极盛于明。至今仍饮誉中外。青花属于釉下彩绘的一种,颜色幽菁美观,它所用的彩料(青花料)是以发色稳定的氧化钴(CoO)为主,以氧化铁、氧化锰等为辅的天然配料的混合着色剂。春秋、战国时代的琉璃珠,已有用钴兰作为着色剂的,而唐三彩和唐兰釉陶使用钴兰更为普遍。景德镇古代青花都是用含钴的天然矿石钴土矿作青花料。钴土矿是一种含钴、锰、铁、镍、砷等较复杂的矿物。含钴的原生矿物有镍辉钴矿、铁砷钴矿、钴毒砂、方钴矿,其中钴的含量也不尽同。青花呈色也就各有特色。元、明、清各代由于选用钴土矿的不同,对青花瓷的显色形成各期青花瓷的不同风格。经过科学分析,元代及明代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所采用的青花料,是一种氧化铁的含量大大高于氧化锰的含量的钴土矿;明代中期用含高锰钴土矿与高铁钴土矿的混合料;明后期一直到清康熙、雍正时期,所采用的是一种氧化锰含量大大高于氧化铁含量的钴土矿。从明代开始,陶工注意了把钴土矿进行淘洗、煅烧、选择、研磨,并根据色料的颜色和细度分成等级,用于不同的瓷器上,并知道掌握烧成温度、烧成气氛以及釉料组成对青花显色的影响。
古代景德镇青花料大体分为两类: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和南洋地区产钴土矿。
元代青花的料色大多数线条晕散,呈色鲜蓝并有黑色斑点,也有部份呈色淡雅,还有少量呈灰蓝色调。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元青花典型样品所进行的理化测试表明:元青花的MnO/CoO比值为0.01~0.06,Fe2O₃/CoO比值为2.21~3.02,所有研究的样品比值均十分接近,便与国产钴矿差别很大,因此有人认为元代所用青花色料主要是国外(波斯等地)进口的。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特别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除工艺技术的显著提高外,与青花色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联系。明代青花色料,呈色各不相同,青料来源也比较复杂。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明青花典型样品的理化测试表明:宣德使用的是含低锰高铁的国外进口青料,成化则采用国产钴土矿与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混合使用,到正德、嘉靖,其使用的青花料分别接近浙江已煅烧的青花料和云南经拣选的珠明料,并测得明正德青花样品不含砷,说明此时已采用精选和煅烧过的国产钴土矿。
明万历十三年至十七年(1585~1589)王世懋等的《窥外天乘》中谓:“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灿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经炼石为伪宝,其价数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瓷器,用之果佳。”明正德十年(1515)刊印的江西《瑞州府志》谓:“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这是迄今最早关于国产青料的记载。《明实录》、《神宗实录》所记太监潘相给皇帝的上书中也提到了青花料产地,说景德镇画青花瓷器,要用土青这种表现花料,以浙江的土青最好。另外,庐陵(吉安市)、永丰、玉山等县出产的稍差,颜色浅淡。崇祯十年(163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又进一步对青花料作了科学的记录,并再次提到:“凡画的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明确提出景德镇的青花用料以浙江衢县、江西上饶一带出产的最好,名曰“浙料”;江西上高一带出产的为中等;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等。关于《天工开物》中所提到的“无名异”和“回青”有人从矿床、化学组成和呈色机理等方面科学地进行了论证,认为明代使用的青花料将是以国产浙中料和滇东北料为主,间配以赣料。至于回青,可能只占少数并仅用于上等御器,其中也曾不同程度地掺用过国产青料。
未经炼制的钴土矿是不能用作绘画青花色料的,必须经过精选、煅烧、磨细后才能使用。从明代起,陶工对于青料的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各种含钴矿石的性能。将回青敲碎,内有珠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中,每斤可得青三钱,谓之“敲青”。敲碎后,计其奇零,更研碎入注水中,用磁石引杂石,其青澄定,每斤可得五六钱,谓之“陶青”。配合时,回青与瑞州石子青配搭,“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毛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清代对于浙料又有不同处理方法。“采青料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熏黄大而园者为上青,名园顶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入窑燥一昼夜(煅烧)乳极细,去取土锈。配料之法,浙料为主、佐以柴料(浙料中之次者),然不若元子独用为全耳”(见《南窑笔记》等)。由于不同来源的钴土矿成份各异,故呈现的色调也不尽相同。对钴土矿的选用有严格要求,淘洗、煅烧、拣选、研磨等工序都有专人各司其职。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证明,中国历代青花瓷所用的钴料的种类是不同的,变化很大,大致可分成4类:即硫钴矿或方硫钴矿、钴毒砂、钴土矿和回青。
第一节 国产青料
土青(土料) 北宋时,景德镇在附近采掘使用的一种青花料,含钴量很低,当时加工技术简单,烧出的色调暗晦带灰蓝,多用于民间普通瓷。这种土料在距镇南15公里之团山一带仍可掘到。
陂塘青(一称平等青) 江西乐平产的一种含有钴、锰、铁、铝的矿物,其中含钴2%,明朝成化(1465~1487)后期景德镇官窑采用的青花料。清《陶说》卷三说,明朝瓷器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此青料较少或不再出现宣德青花那种黑斑,由于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在弘治(1488~1505)朝,青料仍以平等青为主。只是由于配料成分及烧成温度的不同,也仍有较浓和较淡的不同色调。已发现乐平县青花窑址有华家、匣厂和张家桥三处。出土的青花产品有粗细之分,细的青花色调清新明晰,粗的青花较淡,产品底款有“大明年造”,说明当时民窑也用陂塘青料。
《明实录》里记载了嘉靖二十年(1541)六月辛酉初,江西乐平在景德镇的瓷业工人和雇主之间的一场流血斗争说:“江西乐平县民,尝佣工于浮梁,岁饥艰食。浮梁民负其佣重,尽遣逐之,遂行劫夺。二县凶民遂各集党千余人,互相仇杀。”这场斗争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使当时景德镇的瓷业暂停,使明代民窑主要青料——陂塘青的来源都断绝了。
无名异(无名子) 产于江西省高安、上高(界埠)、吉安(古称庐陵)、新建、丰城等地。俗称釉子,也叫石青、石子青、石子,为钴土矿的一种,属第三纪初期红色岩层中安山凝灰岩的风化残积矿床、矿石多呈片状、棱角状及条状等形态,散布在安山凝灰岩的风化壳的上部,含钴0.2%~5.8%、锰20%~23%,矿床分布散漫,储量微小,明正德十年(1515)的江西《瑞州府志》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饶州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关于古代青花料的文献记载。天则岗即今国营末山垦殖场所在地,同时义均上乡上夫山及钟鼓岭,即今野市乡河里村也产青料。明崇祯十年(1637)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陶埏卷、白瓷附青瓷》段中更有较详尽的记述:“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此物不生深土,浮出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另外,“用青、亦回青与石青相兼。十杂一为上,四六为中……”(清朱琰《陶说》),正所谓“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加石青(瑞州产)的部分,目的是用“色沉”平衡“色散”,也就是适当地加进MnO₂,Fe?O?。明嘉清十九年(1540)因乐平陂塘青停产,景德镇所需青料又采用上高等地产的石青。上高青料产自上高县新界埠堆峰村,好料呈片状、有棱角,分老山料、新山料、白皮料,各尽不同,清康熙时,就有人在景德镇烧炼青料出售,清末晏衡丰,晏山泰等人在景市董家岭开办行屋,民国初并成立“移民会”,1952年成立“东矿公司”(集体)、销售青料。
黑赭石 清朱琰《陶说》载:“黑赭石,出庐陵新建,一曰无名子,用以绘画瓷器。”“黑赭石磨水画坯上,初无色,烧之便成天蓝,呼之为画烧青。”这里是指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境)、新建(今南昌市境新建县)等地出产的富褐铁矿(β—Fe₂O₃·H₂O,栗褐色)的低品位钴矿石或锰土(Wad,不纯硬锰矿,深棕至黑色)的泛称。锰土在惰性气体内加热至1000℃后生成之MnO,于硅酸盐熔体中又多呈现绿色。
叫珠料 一种质量远次于珠明料的钴土矿,多为第三纪初期红色岩层中安山凝灰岩的风化残积矿床,矿石多数散布于安山凝灰岩的风化壳上部,品位较低,分布散漫,储量微少,矿石外观为黑色硬块状,氧化钴含量波动在0.8%~1.5%之间,而氧化锰含量高达20%以上。过去常用叫珠料作为配制法花三彩中紫色着色剂以及紫色彩绘料和普通青花瓷。叫珠料江西有多处出产,其中以吉安、上高及赣州产者质量较优。
浙料(浙青) 一称吴须,天然土状钴矿,产自浙江省绍兴、金华、衢州、东阳、永康、江山等地。据地质资料载:浙江省江山吴村与东阳的两头门等地产的土状钴矿,都是玄武岩的风化残积矿床,系明万历(1573~1619)中期以后所用的青料,可能因回青断绝而采用浙江省所产的浙料。这在《明实录》有关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万历三十四年(1606)三月乙亥,江西矿税太监潘相……上疏请专理窑务,又言描画瓷器,须用土青,惟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变价以进,从之。”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述景德镇制瓷使用青料的情况说:“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又说“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即当时官窑器及民窑高级青花器均采用浙料,入清以后,青花瓷器仍然是景德镇瓷器最大宗的产品。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说:“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浙料有老圆(元)子、紫料、天青诸品种,最好的名韭菜边,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多用此料。
珠明料 又称土墨、碗青、大青、碗花。大青产于云南省曲靖的宣威(榕峰)、嵩明、宜良、沪西、马龙、昆明、沾益、师宗、罗平、富源、陆良、会泽等地。其中宣威所产较多且质佳。是一种品位较高的天然钴土矿,多为二迭纪玄武岩风化壳裂缝隙淋型的矿床,灰黑色块状,其矿样中一种含有氧化铁的硃砂斑,另一种有氧化铝状的银斑。好的珠明料中氧化钴(CoO)含量波动在4%~6%之间,而氧化锰数量一般在30%左右,云南各地产的珠明料质量均不稳定,最佳者称“珠明”、次曰“省庄”、再次“黑花”,至于“粉料”又其次也。蓝浦在《陶录》中则又把诸料中质地较好者称为:“韭菜边”和“老圆子”。1978年,从云南省地质局等单位资料中发现云南省有30多个县出产青花料。
明正德五年(1510)的《云南省志》上写道:“姚安土产,货用大青。”大青就是青花料。新纂《云南通志》(1948年4月版)卷65“钴矿、碗花”条记录:“碗花属含钴矿物,且为滇中特产。元明以来,即已开采。”又载:“牟定大湾山麓出产碗花,一名石青。华宁宝珠山也出产碗花,混名石青。”经分析,牟定紧靠姚安,姚安自古以来是云南经过四川通往内地的大道,牟地等地的碗花经过集散地姚安出省,云南省从古及今一直是景德镇制造青花瓷器用的优质青花料的产地,如果姚安货用大青指的是青花料,那么这是比《瑞州府志》还早五年的关于青花料最早的文献记录。新纂《云南通志》的编者分清了碗花(青花料)和石青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在该书卷65第8页专门列述了“钴矿碗花”条目,卷65第23页上专门列举了“石青”条目。石青是中国绘画用的蓝色颜料,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者对《天工开物》中的无名异和回青,多认为石青即蓝铜矿2CuCO₃.Cu(OH)2,色清翠,多用于绘画,它在高温中均不耐火或烧后改变颜色。
清代嘉庆年间,云南珠明料便成为景德镇的主要青料,据调查:云南宣威、富源、沪西、马龙、嵩明、昆明(附近的大板桥、马金铺、沙朗村、龙头村、北校场等地)曲靖、露益、师宗、宜良等地均有钴土矿,质量各有优劣。
据调查:昆明附近的大板桥、马金铺等地山头上,迄今仍遗留有矿穴的残迹,当地人称之为碗花洞,实际上是清朝时江西人在此采掘的钴土矿,当时系游动性不定期采集,没有正式作为矿业开发。
清代“光绪年间,销往景德镇的珠明料年约计三、四十万元(每市斤售价5元,较次者3元,而后10元亦难买到)。”民国14年(1925),云南省复成煤矿公司兼营碗花矿业,以“天元”牌售往景德镇。
1949年4月后,景德镇陶瓷原燃料供应处派人常年驻滇,委托当地供销社向农民收购珠明料。其中“金片”、“珠蜜”为上品,含钴量4.5%~11%,产量不多,1966年以前每市斤0.8元~2元,其次称“菱角”,含钴量1%~3%,每市斤0.4元,这种产品较多。低级品称“乌鸦黑”,含钴量0.2%~0.8%,数量最多,每市斤0.15元。
第二节 进口青料
苏麻离青 据说“苏麻离青”的名称由来是从波斯语叫钴为“Sulimami”的借入,有的译成Su-ma-Liblue或Su-ma-niblue,在某些书中亦作苏勃泥青或苏泥勃青,是钴土矿的一种。系元、明、清代从外来传入的青花料,一说是西亚、波斯进口料,早在唐代就已输入;另一说是南洋进口料;还有人认为它是郑和出使外国时所带回的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按“勃泥(Borneo)”系中国明朝人对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的习称,后来一度唤婆罗洲。“苏”可能系苏门答腊一词的简化,因而对苏门答腊勃泥一带出产或转口的可做青花料的钴土矿石称作苏勃泥青。同时也兼用为一种色标的代名。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来看,其料色蓝里有黑色似铁锈斑点,呈色凝重浓艳,线条有晕散现象,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后被人们称为“苏泥勃青”型的。元代(1206~1367)“至正型”一类大件青花瓷器则大部分采用此青料。明宣德(1426~1435)亦类似,据《陶说》记载:永乐、宣德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此明窑极盛时也,青花用苏泥勃青。发色明艳,呈色爽而不鲜,色性安定,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青翠披离、淋漓尽致。该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开一代未有之奇”。到明代中期,苏泥勃青已经断绝,改用江西乐平县产的平等青,故而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有别于宣德朝,而以淡雅著称。
回青 据说是明正德(1506~1521)时,在云南得到由域外运进的一种青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王世懋在《窥外天乘》(1585~1589)上说回青可以当青花料:“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灿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经炼石为伪宝,其价数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嗣是阖镇用之,内府亦有输积,而青价稍贱矣。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断绝……”。
嘉靖(1522~1566)已多使用精选与煅烧过的回青,捶碎有朱砂斑者曰上青,有银星者曰中青,由于官窑民窑的发展,回青不足,并加以江西所产之石子青掺和使用,青花色调较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
《事物绀珠》(1591)、《遵生八笺》(1591)也都抄录了《窥外天乘》关于回青的说法。
1596年《明实录》(卷301)载:“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癸未,先是奏回青出吐鲁番异域,去京师万余里,去嘉峪关南数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四“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东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不许延误”。中国古代文献上有一些回青从外国进口和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内地的记载。
1520年西洋朝贡典录记载:(永乐、宣德间)“苏门答剌贡物有石青、回回青”。
1749年清嵇璜《续文献通考》记载:“成祖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苏门答腊贡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
1587年《明会典》105卷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来贡……贡物……石青、回回青……”
《明会典》112卷记载:“吐鲁番使臣到京……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一斤八两,会值每斤与银二两”。
朱琰《陶瓷》(1774)、蓝浦《景德镇陶录》(1815)等清人著作中也曾多次提过回青,系说南洋舶来或西域运进的可作上等青花料的一种钴土矿石。
但是有些资料则说回青是宝石、药石或者绘画用的蓝色颜料。
第三节 合成青料
各地钴土矿品位组成不同,同一矿区的矿物上下部位的质量不一,影响了青花色料的稳定性。为了仿制古代各个时期的青花色料和创新发展青花色料,1957年,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轻工业部硅酸盐工业管理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组织专家,对青花料进行了实验研究,配制合成青花料采用的原料主要有:
天然钴土矿:采用云南珠明料和浙江青花料,按传统方法拣炼,加入量为43%。
工业氧化钴:经钴土矿中提炼的粉状物,其中含钴量为98.62%~99.30%,并有不同量的铁、锰、铜、镍等氧化物,加入量14%~23%。
矾土:为一种高铝低硅的原料,(Al₂O₃78.28%SiO₂1.69%)产自古冶,矾士经细碎过筛,用量34%~43%。
配料方法:将上述三种原料按配方称量混合,用瓷乳钵或小型球磨罐混磨后,将料装入耐火小坩埚或匣钵中,置于高温电炉内或埋设在柴窑余堂下进行煅烧,温度为1000℃,维持4个小时,待冷却后取出,此时料已呈黑带微青绿色,将已煅烧过的色料再用热水洗涤1~2次,即进行细磨。磨细到以手指触之滑润而没有颗粒感觉。将已经磨细的青花色料,根据绘彩时的需要加入或减去水份使用。
1964年,景德镇瓷用化工厂研制釉下青花花纸,其青花颜料系用组分三氧化二铝5、氧化钴4.5、珠明料4.5、氧化锌1、铅粉2、雪白1、釉果4.5配制(以上系重量比),混合后进行球磨粉碎200小时,干燥后通过200目筛,再与印刷粘合剂调制使用。
1978年,轻工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采用色基配方,应用原料为CO₂O₃—(Co含量98.5%),配方为9%,Fe₂O₃—(Fe含量68.9%~70%),配方为5%,MnO₂—(Mn含量不少于72%),配方为18%,填料有矾土,Al2O₃、SiO₂坯泥等,配方为68%。
第四节 青料炼制
淘洗 将钴土矿约15千克为一批置于竹篾箕中,斜置于盛水的木盆内,洗料者则坐于凳之一端,左手套上四个铁手指套,姆指不套,右手套上三个指套,姆指与食指则握一直径约5厘米之瓷片(渣饼),双手不停将它浸于水中之钴土矿向上捞起、用力向下搓洗。如此进行30分钟~40分钟即可将篾箕自木盆中移开,并将污水倒入木桶中,任其沉淀,此沉淀物即为铁骨泥,可充上等乌金釉原料。自篾箕漏入木盆中之碎料称为马牙料,污水倒尽后将此碎料移入篾箕中与大料一起在盆中重加清水搓洗,如是反复进行七八次,至水不见混浊为止。
装钵 将洗净的钴土矿料,除马牙料外,带湿分装在若干只大器匣钵(直径约16.5厘米~17.5厘米)中,以装平沿口为度,匣钵内须事先覆一瓷灯盏。满料后面上须盖黄草纸一张,并以黄泥饼封没。
煅烧 将装好匣钵的钴土青料,埋置于柴窑馀堂处(烟囱下部),埋没深浅视馀堂温度高低而定,温度高则埋深些,温度低则可浅些,匣钵按菊花之瓣形排列左右各五钵,自中央各向左右倾斜成30°~40°角,摆好后,上面用老土子(匣钵原料、粗粒之含铁硅质原料)覆盖,然后按镇窑烧瓷制度进行,经一次烧窑,俟出窑时取出。
拣选 将煅烧过的青料,以大、中号筛重叠筛选,筛去砂土杂质,筛过的青料逐粒拣选。色润泽,比重大,花多,拨动发金属声者为正料(上等料);反之色暗淡,比重小,花少,音哑者为副料(次等料)。
据朱琰《陶说》载:明用回青法先敲青,用锤碎之。拣有朱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次,约可得十分之二。敲碎后,取其奇零,更碾碎入注水中,用磁石引杂石,真青澄定。约可得二十分之一,谓之陶青。所得亦甚少。选料不精,出器减色,故必属之料户专司。
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呈。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霁青、青花,细器用之。虽黑绿,而见润泽,只供粗瓷。至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
研磨 拣选的青料,先行舂碎,再放入瓷质研钵中,加少许水进行研磨。
“至画瓷所需之料,宜极细;粗,则起剌不鲜。每料十两为一钵,专工乳研,经月始堪应用。乳法:用研钵,贮矮凳,凳装直木,上横一板,镂空以受乳钵之柄。人坐凳,握槌乳之。每月工值三钱,亦有乳两钵。夜至二更者,倍之,老幼残疾,借此资生焉。”(朱琰《陶说》),初磨几天,要进行漂洗几次,以除去杂质和可溶性盐类,研磨细度细佳。手工研磨时间最长者有达一百天的,使它成为绝细颗粒,不但彩绘好画,而且可以避免各种缺陷(如料剌、起泡等)。1949年后,采用瓷质坛,内装瓷球研磨体和青花料,封闭后排列装上机架,用电力驱动研磨,效率大大提高。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